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18篇

时间:2022-11-08 10:00:06 浏览量: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18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18篇,供大家参考。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18篇

篇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认知和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重要基础,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初中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并将对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所谓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包括道德品质、外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方面。而政治学科素养被高度凝练出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不是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等各部分学科素养的简单组装,而是在内涵上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理性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思想政治学科培养科学精神,就是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它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学科培养法治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他素养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公共参与,就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潜移默化的将学科素养渗透到广大青少年的头脑里面,辅助他们树立培养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持久深远地影响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篇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对初中新编教材《道德与法治》的几点认识

  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在七年级下册教材,设计中遵循人体发育,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载体,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突出强调学生的成长绝不仅仅是身体的成长,还包括精神和思想的成长。我们今天的课程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我们一生幸福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们将不仅注重物质生活,也将更加关注人的精神生活,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从这一点看,教材的改版和名字的变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在现在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压力还是存在的,甚至影响到学生的青春活力。我们的课程恰恰关注到学生的青春活力,青春期如何健康成长,教材的设计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了对青少年的关爱,也体现了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成熟。

  二、教材强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在道德与法制的课标中明确强调:“关注学生进入青春期后的身心发展特点,特别是在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绪、情感方面的特点,注重教材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强调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材“青春的邀约”这一节中,尤其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强调批判性的思维,社会的进步需要思维的进步与成熟。我们必须从学生抓起,培养学生健全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面对错误观点敢说不、面对权威敢于挑战、面对人云敢于不云。尤其当今网络世界充斥着正确与错误、是与非、善与恶,我们更需要批判性的思维。同时青少年还缺少接受正确意见的态度,只喜欢表扬,不喜欢逆耳的忠言。批判性的思维要求我们要学会接受正确的意见想法,只有这样才会成长、才会进步。我们的社会非常需要批判性的思维。教材专门拿出一节来作为“青春邀约”的重要内容,教材的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

  三、新编教材对法律怀着信仰的理念

  教材“关注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信仰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信仰,内心缺乏自我约束,没有值得在乎的事情,没有道德底线,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很可怕,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事情都敢做,社会就会发生野蛮粗暴甚至血腥的现象。教材首次在编写时强调法制信仰,信仰是宗教词汇,宗教信仰不是简单的相信,而是虔诚地、怀着敬意地接受并践行,是深入骨髓的行为。人需要精神的养护,就像花草需要阳光肥料一样,需要健康思想的指导。如果我们青少年能够做到对待法律像对待宗教信仰一样,从小就对法律持有虔诚态度,那我们的社会将会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可见教材在编写时,教学目标还是拥有更高的期许的。

  四、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了每一单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中。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魂,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在教材中,教材正文、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栏目,都分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生生不息,根植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里。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断发生着碰撞和融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民族的精华不可丢弃。所以教材的编写兼顾了民族文化的渗透,坚持了对民族文化继承的态度。

  五、为学生提供情感体验的空间

  我们的教学现今更加注重学生的安全,社会实践逐渐淡化,基本流于形式,曾经的参观、春游等社会实践活动,因安全考虑,基本被取消了,尤其是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大提倡了。这种现象对于道德与法制这门学科是非常不利的。新教材突出强调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在方法与技能的栏目里,例如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帮助他人、走进大自然或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等等。这些设计要求学生不仅仅坐在教室里学习知识,还要能够走进现实生活中,创造正面情感的体验,获得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行动内化品德,提升社会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够贯彻执行教材编写的课程目标,那么就会把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提升到较高层次,就会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教育理念的发展,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引领着教材的编写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材已经逐渐摆脱了僵硬说教的面孔,更加关注知识的生成,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的内心体验,更加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新教材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担当起时代的挑战,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担当起道德与法制教书育人的历史责任,担当起培养有素质、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的社会人才的责任。要把道德与法制的课程标准落实到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应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直面学生带来的教学挑战,着力创造课堂,注重教学的生成,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与教材对话、与师生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教师还要促进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澄清,在共识中实现价值引导。

  

  

篇三: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精品文档

  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培训心得

  3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初中道德与法治网络直播培训,关于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聆听了刘秀洪、金利两位专家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编写思路、教学内容展开注意的问题及教学中的疑难点的讲解,让我受益匪浅。我有幸接触了新教材七下【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诸多感受,使我对新教材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思考。下面对把我的心得做以下总结,具体如下:

  第一、根据教材中每一课的六个板块,即“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阅读感悟〞、“相关连接〞、“拓展空间〞、“方法与技能〞,灵活机动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并让课堂的评价方式呈现多元化,如学生自评、他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刘专家讲的入心入脑的效果,收获很大,全然一新的内容板块设计让我觉得非常好。

  第二、在教学中根据学情适中选用其中的板块内容,从调动学生的真问题入手,把学生需求和教学内容要求结合起来,用教学情境把内容、观点、学生问题统筹起来,符合学生的开展。不必只注重教材文本,可采用富有时政性和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探讨,可把教师对前面教材的经验融入,启发学生思维,得到结论的教学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找资料、社会调查,演示讲解,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也可尝试用音乐和视频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共

  .

  精品文档

  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泼气氛,积极主动学习。第三、【道德与法治】这本新教材,教学内容特点确实有“近、

  实、难〞的特点。内容主题与孩子的成长需求接近,活动设计贴近孩子成长需要,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教学资源时间节点,教学场景设计贴近学生。所以备课中教师要有意识,教学中要有落实。例如,每一单元都有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实,这要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教材观点引导和方法技能满足孩子真实需求,教师利用已有资源拓展生活领域加强教育,同时注意观点的生成。

  第四、新教材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开展,在开展中学习。基于此,在教学中,可结合课堂的小故事、小品、情景研讨、社会调查、写感想、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但教师教学中讲解要注意把握度,恰当的运用资源,根据学生情况给学生预防性教育或矫正性的教育,落实学科特点。

  总之,通过此次培训,我觉得新修订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理解、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观点的生成、教学资源的运用,两位专家给出了建议。新教材的课堂教学,有的老师说犹如“放风筝〞,要求教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拢〞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

  .

  

  

篇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实践证明,教师若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反思,勇于反思,善于反思,则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必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收获。

  我们要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自我认识,自我监督,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认清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自我完善,寻求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一堂课后,如能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一下教学过程和自己课堂教学的表现,如教态如何,板书怎样,课堂结构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妥当,教学气氛是否活泼等,这样边回忆边反思,边反思边研究,你会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机智应变等可取之处,会心地点头微笑;你也会因自己在课堂中的小小缺憾和不足之处,而面带愧色。经常这样认真的“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就能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磨练敲打,不断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努力增强教学机智和课堂教学能力。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重要的一条是坚持执行教学质量分析制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普遍问题。课堂反馈、课后练习、形成测验,要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要暴露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要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那么自己教学中乃至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值得反思研究,我们可以反思对心理偏差学生的教育方法,可以反思如何避免学生中的抄作业现象,有的放矢地去反思,根据问题去学习、研究、实践,从而能不断的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惑。特级语文教师魏书生曾经说过,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点教学笔记或心得,十年以后也许你就是一个教育家了。实践表明,结合教学实际,注重提炼反思,写好教学后记或反思总结,可以把自己点点滴滴的感悟联系起来,进行经验的归纳提炼,形成有见地的论文;可以纠正教学中的偏差,减少盲目性,增强科学性,从而取得教育教学的更大成效,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教师思考的大脑才能教会学生思考的大脑,同时只有喜欢学习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喜欢学习的学生”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2022年8月30日至31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研室组织的临沂市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这次培训地点设在美丽的沂南竹泉村。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听专家报告;对中考试卷进行评析、典型发言;临沂市初中思想品德教研员陈秀虹老师做总结。培训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具体收获如下:(1)2022年临沂市思想品德中考试题,紧扣课标,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原则,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重点考查学生案例分析和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是非观念,力求用积极健康的舆论价值观去引领学生的思想,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社会问题。可以说学生答题的过程也是反思成长的过程,真正实现了“考试即生活”“课堂即生活”的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止于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探究过程。死记硬背不能得高分,时代呼唤灵动的思想品德课堂。(2)教育的基本任务最重要的是要实现成人比成才更重要。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独立思考、自主意识、高尚人格,进行创造性思维,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如果有才华而不具有人格和良知,这样的人就可能危及他人和社会的安全。所以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育人。其次,要培养人认识自然和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能力。我们都知道闭关锁国不好。但“封闭”哪里只限于封闭国门呢当学生被牢牢地捆在那些要考试的课本里,没时间来光顾那些不要考试的“闲书”。把一个人从幼龄到18岁相当完整地封闭在那几册课本里,这不可怕吗新课程旨在尽早结束封闭时代。新教育新课程不只是一块黑板、四面墙壁、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新课程不是打开书本,而是打开社会。这是在塑造一个最终能融入社会、对社会有用、能解决自己问题的有独立人格的人。如果一个学生“我与世

  

  界”的思维被打开、被塑造,其自我发展的创造力将不可估量。最后,学习人类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也是我们每天都在拼搏的事情。然而信息时代,任

  何大脑都无法把诸多知识容下。所以最关键的并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

  (3)面对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教师怎样做才能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头作用呢

  让读书充实自己的人生。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不断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物理学上的“万有引力定理”告诉我们,要想增加吸引力,就得增加自身的质量。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在现代知识爆炸的社会里,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源源不断的一江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要变教育,先变教师。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变教师为导师的时代。面对新教育、新课程,导学比教学重要。一个真正的问题,比一千个答案都重要。当我们设置了一个问题时,正确只能通过尝试和体验错误才能达到,这是获得探究能力的重要特征。明白了这一点,就不必为学生的出错大喊大叫,就懂得激励在哪里。

  何谓真理真理就是错误生出来的儿子,错误其实是真理他爹,我们怎能不善待错误,错误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何谓慈祥慈祥就是面对错误表现出的宽容,这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和智慧,也是优秀教师的品格和智慧。教师最优秀的品格:爱“差生”!“心灵受挫的差生走向社会,他们的弱势比残疾人还弱,无学可上,无业可就,无人尊重,无人关爱。像这样的四无青年要学好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打击罪犯是治标,治本还得靠教育,靠老师!”因此老师们要特别关爱那孩子!多一份爱心,少一点犯罪。多一所学校,少一座监狱。

  今日之教育就是中国之未来,我国有三亿学生,比美国人口还多。21世纪的中国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滋滋地生长。创建21世纪的新教育,将由我们这一

  

  代师生踏出新路。这条新路是从课程改革发端,并伴随着一代新学生的成长而逐渐创建的。应该让所有的教师都明白:只有我们能阻止这个世界的倒塌!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2022年11月9日我参加了呼伦贝尔市《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培训。自3月份调入本校我就开始从事品德学科的教学,对品德课的教学很茫然,因为它的知识面很广,内容很丰富,因此对这次学习我是加倍珍惜,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然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补充,更是心灵的震撼与教育观念的转变。这几天来听了几堂讲座。整个讲座结构紧凑,主题鲜明,十分精彩。让我在愉快的心情中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知识。感触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以下几位的讲座。首先是呼伦贝尔市教培中心,“贾恩亮”的专题讲座《思想品德教学漫谈》,在他的讲座里主要是让教师们要懂得爱。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的艺术去理解学生,感染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敬畏。使我深受感动,她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品味。呼伦贝尔市教培中心,“梁光荣”的专题讲座是《课程标准解读》她结合一些典型事例,多方面对新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剖析教学案例,并无私地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借鉴的材料,提出教学建议及操作策略。对我们今后的教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使纯理论的课标学习变得富有生活的情趣。让人感觉到课标不是自上而下的纲纲条条,而是自下而上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提升。莫旗教研培训中心,李艳华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能力训练。她就针对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结合我旗团队活动的开展成效进行了精彩的讲演。她动听的声音,精炼的语汇,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学习者及领导,成为了这次学习中的亮点。课下各地区的教研员与教师纷纷向李老师讨教经验,从而也使我们树立了自信心,一定要努力向前上好思品课。这次学习共听了两节课。一位是海拉尔市南开路小学的王灵云老师的《我学会了》,另一位是海拉尔区正阳小学王静飞老师的《做聪明的消费者》。两位

  

  教师的课很成功都能做到情感的培养与能力知识的培养,起到了资源开发的引领作用。教态自然,经验丰富,体现了新课标新理念。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明白了自己教学中的缺陷。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很多的收获,非常感谢领导给我提供学习的机会,新课改的道路是漫长的,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不断向老师们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努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让自己的课堂教学越来越成熟。

  

  

  

篇五: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浅谈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初中学生必学科目之一,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任重而道远。本课题主要讨论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以下的建议能为教育者们提供帮助。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正文】《道德与法治》是初中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跟随教师的学习后,他们能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能够拥有一些法治意识,但并不完全具备法治意识,也可以说是法治意识不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以下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教师的行为思想都会影响学生们的行为思想的形成,为此教师需要从两方面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一方面是自己的法律意识,由于法制教育涉及很多法律知识,教师通常都是对这些法律知识有着浅层次的认知,对具体的法律知识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仍处于初级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是就需要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为学生们提供全面的教育讲解,帮助学生们形成稳定的法治意识。比如是在学习第五课《心中有法》时,对其中的三个框题所提及到的事件与所涉及到的法律,教师需要提前进行批注,具体所涉及的法律可以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课程上就可以为学生们带来更多相关的知识点,并通过教师简单、多角度的讲解后更容易强化学生们的法治意识,对他们日后的发展也是起着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自己的道德意识,在教师的培育下,学生们会形成某种特定的道德意识,因此教师的道德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学习第六课《我们的公共利益》时,就其中的一个框题—做负责任的人,此时教师就需要带领着学生们进行阅读教材,就着身边人进行分析,教师对于负责任可以进行就着身边人进行教育,可以是作为教师、作为学生、作为子女等,就着不同人物进行分析他们的

  责任是什么。而教师要为学生们做榜样,将自己的责任承担到底,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拥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也就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而且教师与学生们的相处时间较长,在相处的过程中更容易体现教师的道德素质,学生们也会受教师的影响,只有双方在共同进步,才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改善教学方式

  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的内容繁杂,所阐释的道理也比较多,在学生们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顺风顺水的,为了保证学生们能够快速理解和接受,降低大家的学习压力,甚至能在行为上受其约束和受其帮助,最终可以拥有良好的思想和行为,教师就需要改善教学方式,并能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

  在改善教学方式方面,教师可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进入教学课堂,让学生们能够融入到特定情景之中,提高他们的课堂体验感,慢慢吸引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兴趣。由于在课本中一些事例是比较少的,若坚持以课程中设立的事例开始的话,事例不够全面,也不太容易进入特定情境,若增加一些实际案例的话情况会有所好转。比如:在学习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第八九课时,教师可以根据书本内容培育学生们,带领学生们了解生命的周期,通过课件展示来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短暂,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相关实际案例,教师带领着大家一步步分析案件深层的道理,并让学生们从了解案例上升至有感而发,只有完全投掷于情节中,他们才能学会如何对待生命,对生命拥有敬畏之心,怎样才能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也就达到了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所改变。

  除此之外,授课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即使所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但毕竟有些事物是初中学生接触不到,他们不能够有感而发,不能够完全了解情况。而且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是比较复杂的,专业名词和概念比较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大多都不太愿意死记硬背,教师再提供一些与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或事例,学生们压根儿就感觉不到此类事件的深层意义,久之学生们就不愿意花时间去记忆,甚至是学习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为此,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现状,通过努力来改善课程的教学方式,尽量授课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提升他们的事件感受。比如:在八年级学习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时,教师在授课方面尽量与学生生活贴近,可以就着在学校的规则入手,让学生们去思考

  “为什么要遵守公共规则,遵守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映”的问题,然后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回答,等到学生们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后,进行下一步思想矫正,把正确的选择和想法告诉学生,并让他们彼此监督,可以在日后的课程上向教师反映学生们的行为做法。

  三、提供行为意见

  道德与法治教育不管要求教师教给学生们一些道理,最重要的是学生们能够将大道理应用至实际生活中,做一位有公德心、遵法守法的良好公民。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们的行为,要及时把优秀良好的行为提出表扬,做得不好的地方及时提供行为意见,为学生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促进学生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学习完第二单元“遵守公共规则”后,教师可以随时观察学生们在班级内能否真正地遵守公共规则,遵守班规秩序等,教师可以在下课的时候随时观察学生们的动向,也可以找其他科任教师了解学科情况,即使备注大家的表现。也可以在放学的时候随机观察学生们的行为表现,然后找出一堂课的时间,就着大家的近况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把学生们优秀的地方提出来,把学生们的错误行为要及时给出建议,在提出意见的同时要注意语气和语言,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在接受别人对自己指出问题时,他们是不太愿意接受的,只有教师以正确的姿态和恰当的语言进行规劝,学生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师的苦心,也会慢慢通过行为进行改正,这样道德与法治教育课程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中,教师要先要拥有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恰当的行为,这样才能为学生们带来更好的模范。与此同时,在授课的时候也要主动观察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将学生们的优秀之处和不足,及时提出,从源头遏制不好行为的出现,以此来强化本课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伟.浅谈初中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30):139.

  [2]王艳.浅谈积累小学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8(27):39-40.

  [3]马亮.基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初中生生命教育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7):75-76.

  

  

篇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以后,我在备课、课堂教学等方面受益匪浅,使我尝到了课程改革的甜头,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学生更加喜欢上思品课了。学习课标后,我在教学中有了新的认识:

  一、激发学习兴趣,避免枯燥乏味思品课很抽象,学生不爱学,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学生在课堂上我行我素,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考试成绩也很低,学生认为考试前老师把题画下来背一下就行了。学生越是这样想,他们越是不听课,成绩越低。学习新课标后,我转变了教学观念,我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我结合课程内容,合理设计一些问题,上课时让学生回答,分组竞赛,答对了给小组加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2、课堂上我结合课程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开辩论会,表演案例,模拟法庭,小品表演------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学到知识。3、有时我让学生预习新课,由学生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新课,学生也想体验一下当教师的快乐,积极性高涨。学生课后认真预习,课堂表现得很突出,他们的表现出乎老师的预料,能精心组织学生探究新知识。4、我还多次参加多媒体及教学手段培训,课堂上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有图片、有视频,声情并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师有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大胆深化课程改革,丰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业务知识水平,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三、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学生知识的获得应该是他们自己探究的结果,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他们就

  能熟练运用教材上的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有所用,活学活用,使知识和能力互相促进。

  四、教师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关心国家大事,从而影响学生也关心时政。学生通过看新闻,能用课堂上探究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总之,学了思品新课标后,我在各方面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的素质的提高,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学生不但愿意上思品课了,而且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成绩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篇七: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要:初中生普遍存在叛逆心理,初中是学生叛逆心理易发的高峰期,教师应怎样有效改善学生这一不良心理特征呢?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每位教师肩负的光荣使命与重大责任。基于此,本文对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念构建、思想道德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引领、规范的行为指导,并培养他们法治意识,这对于他们未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各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该课程教学的创新方法,以更好地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单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虽然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有所改善,但是在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课堂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较低,而究其根本在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简单的知识传授不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还会使得学生产生较大的厌烦情绪,同时仅仅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也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与吸引力,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也成为影响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1.2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固化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利用社会中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刻理解

  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将这些事例生搬硬套在学生的生活中,这就导致许多事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让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1.3教学手段难以体现时代特征

  纵观当前各中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由于许多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再加上对本门课程没有足够的重视,还在应用过去单调落后的教学手段,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趣味性,缺乏了创新生机,这具体表现于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学生对于一些教条式的思想教育难以接受,而且这样单调的教学手段也不适应学生目前的学习习惯,没有能够为学生积极拓展探究式学习路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也弱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措施

  2.1基于媒体,培养兴趣

  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与完善,多媒体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优势作用已日渐突出,也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并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来说,教师将多媒体设备应用其中,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教学,有效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习发展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给予他们视觉与感觉上的冲击力,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有效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与目标。

  如在教学“享受学习”时,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兴趣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目标,笔者会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首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歌曲,并让学生思考歌曲中的作曲者具有哪些优良道德品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笔者会以“享受学习”为主题,向学生提问: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感到最快乐的是什么?感到最痛苦的是什么?”并鼓励学生交流讨论,有效引导学生明白学习中有苦就有甜的道理,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笔者会结合课前精心制作的PPT课件,讲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注重环境创设

  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创设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思考问题与学习知识。

  例如,在《我与社会》这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选择模拟一个职业,并且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职业对社会的作用以及社会发展对这一职业的影响,促进学生充分掌握这一章节的知识。学生在这一教学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创设课堂环境能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知识的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2.3合作探究,提高效率

  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合作学习法展开教学。

  如在教学“集体生活成就我”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心理特征,按照“以优带劣”的分组原则将全班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以朋友和引导者的身份积极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亲自参与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与提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即在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问学生:“你所在的集体的氛围对你有什么影响?如果你是这个小组的小组长,你会怎么做?”以此提升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和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与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它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以使学生在正确思想的引领下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基于此,教师要结合网络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习惯,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整合各科教学资源,为学生拓展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特别是要引领学生融入社会、认真观察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反思自身,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想品德素养,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1]蒋春福.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1(10):111-112.

  [2]陈权.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J].知识窗(教师版),2021(01):85.

  

  

篇八: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我们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学校将中小学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财产安全教育等内容列为教育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内容,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无遗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师组织班会教育,学校组织观看相关座谈,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园;

  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法制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换个角度讲,法制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应当告诉学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针对他们的陷阱,如何识别、自救、求助等。还要让他们明白有哪些权利,如人格权、受教育权等等,如果这些权利受到侵害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代价。总之,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观念,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是约束行为的锁链,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义会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势群体也能得到法律阳光的普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他们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学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价值所在。

  遵纪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潜移默化地从青少年身

  边的事件起,从他们身边的事做起,通过科学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强有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的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法制环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从今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

  教育部的一则通知在学科教师之间激起热议:‘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起始年级的教材知识模块会有怎样的变化?作为学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种种疑惑都在每一个学科教师内心拷问着。

  通知的关键词是:起始年级、道德、法治,即只是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教材名称是道德与法治;;‘品德”变为‘道德”;‘生活”和‘思想”变为‘法治”。

  本文从价值取向、教材知识模块可能变化、学科教师素养三个维度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复杂现状,自2014年12月国家主席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

  改革、全面以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等一系列平台使得四个全面;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并且第一次将全面以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生活”和‘思想”变为‘法治”是我国基础教育回应社会需求,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践行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具体举措,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公民的法治素养。

  ‘品德”变为‘道德”将偏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道德与法治;符合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潮流,与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课程联系将更加紧密。

  由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法治教育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前沿部分中将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核心————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必不可缺的价值观念。

  在课程部分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做出了相关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识目标中要求学

  生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课程内容部分中安排了心中有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秩序;三个知识版块讲述法治,并在其他相关知识版块中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进行渗透教学,就课程内容比例而言法治教育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在实施建议部分将法律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模块教学、渗透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在教学评价建议中从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和评价实施中都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中,注重强调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利用率。

  道德与法治;这一名称亦更加名副其实,同时教材将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中将加大社会道德、法治常识的呈现和解读,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道德与法治;不仅要求老师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更要符合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更多的要靠榜样示范,而非填鸭式的灌输。

  学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

  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道德与法治;意在从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地引导学生将法律作为人

  生的底线,将道德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即将到来的教育教学中,应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和学生们一

  

篇九: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初中道德与法治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基础工程,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社会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培养教育,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一切为了孩子,给青少年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学习氛围,也是我们学校一直所重视的,更是我们教师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

  学校将中小学交通消防安全教育、反邪教警示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未成年人保护、财产安全教育等内容列为教育重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法制教育内容,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学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使法制教育深入到方方面面,力求全面无遗漏。

  另外,除了安排教师组织班会教育,学校组织观看相关座谈,学校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网等宣传媒体,加大“法制教育、平安校园”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确保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然,法制教育不仅要向青少年宣传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识到:法律不仅是对自制行为的约束,更是捍卫尊严、权利的有力武器。法制教育应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法律就在身边,我们学习、生活的学校、家庭、社会有一个强大的法律保护网,时时刻刻规范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只有自觉遵纪守法,才能健康顺利的成长,并有一个良性发展。

  换个角度讲,法制教育是一个普法的过程。我们应当告诉学生日常生活的中有哪些针对他们的陷阱,如何识别、自救、求助等。还要让他们明白有哪些权利,如人格权、受教育权等等,如果这些权利受到侵害应当采取何种方法、手段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而不至于付出更大的代价。总之,开展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观念,让青少年认识到法律不是约束行为的锁链,而是保障生活的要素,偏失的正义会得到法治力量的匡扶,弱势群体也能得到法律阳光的普照,从而自然地产生对法律的信仰,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些才是他们真正缺少的,是他们从单纯的课堂教育中学不到的,更是法制教育的价值所在。

  遵纪守法的道理人人都懂,法制教育更要潜移默化地从青少年身边的事件起,从他们身边的事做起,通过科学全面的法制教育增强有青少年的国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和守法用法的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和谐、向上的法

  制环境。

  初中道德与法治

  “从今年起,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改为‘道德与法治’”。

  教育部的一则通知在学科教师之间激起热议:‘道德与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起始年级的教材知识模块会有怎样的变化?作为学科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种种疑惑都在每一个学科教师内心拷问着。

  通知的关键词是:起始年级、道德、法治,即只是在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七年级教材名称是“道德与法治”;‘品德’变为‘道德’;‘生活’和‘思想’变为‘法治’。

  本文从价值取向、教材知识模块可能变化、学科教师素养三个维度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复杂现状,自2014年12月国家主席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以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等一系列平台使得“四

  个全面”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并且第一次将“全面以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生活’和‘思想’变为‘法治’是我国基础教育回应社会需求,将“全面依法治国”战略践行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具体举措,意在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公民的法治素养。

  ‘品德’变为‘道德’将偏向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道德与法治”符合世界“公民教育”的发展潮流,与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课程联系将更加紧密。

  由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将法治教育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在前沿部分中将法律意识作为课程核心——做负责任的公民的必不可缺的价值观念。

  在课程部分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对学生法治意识教育做出了相关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制意识,有公共精神,增强公民意识;能力目标中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知识目标中要求学生知道基本的法律知

  识,了解法律在个人、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课程内容部分中安排了“心中有法”、“权利与义务”、“法律与秩序”三个知识版块讲述法治,并在其他相关知识版块中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进行渗透教学,就课程内容比例而言法治教育占到三分之一以上。

  在实施建议部分将法律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知识模块教学、渗透教学、情景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在教学评价建议中从评价目标、评价方式和评价实施中都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提出具体的要求。

  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中,注重强调了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和利用率。

  “道德与法治”这一名称亦更加名副其实,同时教材将在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中将加大社会道德、法治常识的呈现和解读,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

  “道德与法治”不仅要求老师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更要符合更高标准的教师职业道德,更多的要靠榜样示范,而非填鸭式的灌输。

  学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

  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道德与法治”意在从基础教育阶段系统地引导学生将法律作为人生的底线,将道德作为人生的追求。

  在即将到来的教育教学中,应与学生一起教学相长,和学生们一起将法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仰,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心得体会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多种形式,分层实施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增强学生自我约束能力。

  

篇十: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与道德培

  育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为初中阶段教育的主要目标,道德与法治学科也开始备受关注。在初中各个学科都推行德育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更是成为初中德育融入课堂的主要平台。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重视道德培育的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动初中德育教育持续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教学

  与初中阶段的其他文化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现实意义,它并不是简单德育观点的堆积,更是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任,帮助其成为有道德、懂礼貌、有情怀的合格公民。该学科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教师无法准确定义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具体内容,需要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同课程中的德育知识,在了解学生对德育的认知水平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自己明是非、辨善恶,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一、创建真实情景,感知课程的意义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道德与法治学科被边缘化,成为学生心目中“放松”的学科,不需要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不会主动学习和探究。然而,在核心素养下的要求下,初中学生应该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掌握基本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并能够自觉在社会生活中践行。如果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教师无法完成课程的德育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该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的主动能动性,情景式教学是较为有效地教学方式。在情境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担任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的身份,通过创设各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其中,体会到每个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通过具体的事件来明确自身立场,

  并且能够找到自身或者他人行为的道德依据,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情境式教学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科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该课程的积极意义,让学生能够站在生活的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该课程的学习效率,间接达到育人的效果。比如,在讲授《法治在我们身边》这一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个没有法律和道德约束的情境,让学生看到当自己的东西被偷时,盗窃者并不会受到惩罚,自己被人恶意伤害时,也无处寻求帮助,在此情境下,学生迫切要求有人主持公道,需要正常的生活秩序。他们深刻认识到,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人们就像在没有红绿灯的马路上行驶,稍不留意就会受到伤害。通过该情境,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了解到法律和道德同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能够安全有序的生活,正是有了法律的约束和道德的制约,从而能够联想到自身行为,能搞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并懂得礼让他人。

  二、重视情感引导,提高思想品质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德育的价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引导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跟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接受老师的知识输出,从而保证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德育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提高学生思想品质。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情感,以朋友的姿态同学生交流,拉进同学生的距离。传统教学模式对我国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学生与老师总是被置于矛盾的两个方面,学生惧怕老师,从而不信任老师。当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摒弃高高在上的自讨,以平等、积极、和蔼、大方的态度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想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动画、视频、音频的作用,利用他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提升思想觉悟。比起教材中的图片和老师的口头讲述,无论从教学方式还是内容呈现的角度来看,学生亲耳听到、亲眼所见的内容更能够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下,学生更能够受到法律与道德知识的感染,自觉进入教学案例中,从而对道德与法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比如,针对下在学习中华传统美德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的社会热点问题“老人摔倒究竟该扶还是不该扶?”的新闻视频,在观看之后学生之间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

  为应该扶,认为尊敬老人、助人为乐这种传统美德不能丢,另一种认为提供帮助有可能被老人陷害,让自己蒙受不白之冤。在双方争论不休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视频中是自家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到底应不应该扶?此时答案肯定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可以让学生有效规避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从而成长为一个正直、善良的公民。

  三、增加实践活动,提升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虽然都是理论性的,但是所有的理论最终都是为实践服务的,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理论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中特别重要。事实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早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之内,还可以组织丰富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切认知的来源,在良好的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直接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能够突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组织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服务社会》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服务社会的认知以及具体行动。继而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比如做交通指挥员、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帮助留守儿童写作业等,在实践活动完成后,要求学生写实践报告或者心得,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体会,指出他们存在的不足;再如,在学习孝道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或者组织“换身份”活动,让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体会父母生活的艰辛和对孩子的良苦用心等。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自觉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学习也能够产生新的认知,能够认识到这门课程的学习价值,同时在活动中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注意的就是,注意监督学生实践活动完成的质量,防止流于形式的问题产生,将实践课程也对学生进行考核,增强实践活动的严肃性。

  1.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够对初中德育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知该课程的课程价值,更新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傅永元.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践行[J].教育界,2021(7):70—71.

  [2]何迎春.浅谈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20(59):113—114.

  [3]张杰,王靖宇.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渗透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20(4):126+128.

  

  

篇十一: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和观念陈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也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机械式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遇到法律法规内容的时候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遇到道德教育内容的时候往往都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表面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深入的体会道理和含义所以学生无法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乐趣久而久之则会出现厌倦的情绪再加上初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叛逆期如果教师不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和年级都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跟随新课改的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及教学建议

  摘要:建设法治社会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全面学法、懂法、用法的有效方式。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在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就体现出了我国对法治教学以及德育教育的重视。但是想要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率以及发挥该学科的育人作用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需要教师对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理解有更新的认识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呢?下面本文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开展方式给予几点建议。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建议;开展策略

  初中学生正处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教学中开展高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以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要抓住新课程教育改革这一时机,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从而使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以及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该学科的含义和意义,从而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的,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死记硬背是当前学生记忆知识的主流通过对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来看,部分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

  往往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虽然这种记忆方式可以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学生并不能理解所学知识的道理和含义,更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长时间的记忆,等到实际使用的时候就会出现遗忘和混乱的现象。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则来自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教师过度重视学生对考试成绩,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之内长篇大论的讲述理论知识,并且在课下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和背诵任务。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所以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往往都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而这种学习方式只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不能提高学习效率,更无法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2.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和观念陈旧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陈旧也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比如

  有些教师往往采用的都是机械式教学方式进行授课,遇到法律法规内容的时候让学生采用死

  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遇到道德教育内容的时候往往都是告诉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种教学方式只注重表面知识的讲解,学生无法深入的体会道理和含义,所以学生无法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乐趣,久而久之则会出现厌倦的情绪,再加上初中学生正处在性格叛逆期,如果教师不及时改变教学方法还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最终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创新和改革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各个学科和年级都在积极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跟随新课改的教育。因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得到了拓展,传统的课堂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唯一途径,网络、媒体等方式都是当今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果教师不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激发,也不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比如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情景创设教学法、实践教学等方式都是创新教学的手段。当然,想要使教师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首先需要教师对该学科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再加上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要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并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为教学改革奠定基础。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教学改革和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和帮助。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建议

  1.要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学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故事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再加上初中学生正处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通过生活事例开展教学可以引导初中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在开展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遵守社会规则》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在本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比如我在开展本节课程教学的时候讲述了某同学上下学路上不遵守红绿灯规则被警察叔叔教育的故事,再或者讲述了某班的学生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私自翻墙外出出现意外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教学实例,也是引导学生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养成遵守规则和法律法规

  的人,同时也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技能可以为学生未来知识的学

  习奠定基础,也可以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加强对文章的了解。所以在初中道德与发挥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进行教学,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就像在开展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人民当家作主》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在本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来提高教学效率。就像我在开展本节课程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并且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感受到学生的班级的主人。不仅如此,通过班级规章制度的建设我又延伸到了社区建设和管理,之后逐渐拓展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些都是以人民为主的体现,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小只是点到知识面的学习方式,并且可以对本章节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以此来开展高效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开展实践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所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

  学中教师要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视,通过实践教学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像在开展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在集体中成长》这一课程教学的时候,在本节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比如我组织我班学生开展了集体手工制作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些小发明、小制作。而至于小组成员的分配可以让他们自己协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其作用,更重要的是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协调和促进,从而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在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感受到集体的作用,进而爱上班集体这个大家庭。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自然也要跟随新课改的脚步,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正确的人生目标,从而促进初中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1]王迎梅.新课标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开卷考试答题技巧探索[J].中外交流.2019,(11).201.

  [2]施德聪.浅议多媒体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数码设计(上).2019,(5).283-

  284.[3]秦桂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策略初探[J].读写算.2018,(11).158.

  -全文完-

  

  

篇十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心得体会濂水中学杜华

  本人多年来从事农村初中政治教学工作,从起初的照本宣读到新课程改革,再到推行的导学式教学,我有颇多的感受。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政治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

  下面我对初中政治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把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老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

  .

  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政治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奥巴马当选总统和日本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广阔,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政治也是丰富多彩的,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那么,政治教学过程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老师的正确引导。

  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习政治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政治贴近学生、贴近当代。使学生认识到政治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政治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中国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通过温习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可以巩固

  .

  旧知识。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政治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

  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可以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政治;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政治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政治也是息息相关。

  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积极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而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政治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力,补充老师讲述的不足,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由此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独立思考获取新知并作出判断的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当代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疏理已知知识,而且可以纠正他们掌握的不正确的政治信息。可以激励他们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可以巩固旧知识;甚至可以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准备,不然有时会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

  .

  还会控制不了局面。作为老师更要多渠道了解时代信息。不过不要过多地引用课外知识,要善于引导学生生可能短的时间内回答出要点。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政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政治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政治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2018年11月16

  .

  

  

篇十三: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浅谈对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认识和实施

  由教育部审定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新的教材于2016年秋季在七年级开始使用。通过教学实践和新教材培训学习,我认识到,新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汲取了理论界新的研究成果,做到了与时俱进。

  一、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浅谈一下新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没有具体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三个层面,十二个主题,即国家层面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机渗透在活动主题中。更注重场景模拟,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展开编排,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领域逐步拓展,选取学习素材,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全面系统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中侧重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采用生活导入、情境再现、价值辨析、引领等方式,将课堂交给了学生。通过故事、案例、探究等活动进行了润物无声,和风细雨式的渗透,而不是生硬的灌输,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具有亲和力、感染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无形中融入到了学生的思想和血液里,内化于心,外见于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2.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道德与法治》教材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提高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在引导学生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时,不是简单的传授和说教,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故事进行引导与熏陶,达到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美好再现。这种由浅入深编排促进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文化自信。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更重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珍视祖国的历史。

  新教材精选了很多经典古诗文,名人名言,农谚等。如《弟子规》、《治家格言》等传统经典,以“宝典箱”的形式呈现,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亲、勤俭、自强、厚仁、贵和、好学”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有机融入教材,以“文”化“德”,使学生的德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滋养。

  3.在法治教育方面,有机融入法律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把法治教育贯穿始终。教材中的法治教育非常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把抽象的法律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案例之中,并且是特别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图文并茂,感性强,接地气,非常具有趣味性、思想性和时代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深入浅出的学习效果。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八课等,都是如此。通俗易懂,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到了法律知识,受到了法治教育,提升了法律意识,增强了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法治专册主要通过介绍宪法的核心价值及其在国家生活中的崇高地位,使学生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通过详细讲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引导学生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通过认识我国的国家机构和国家基本制度,引导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增强国家认同;通过阐述自由平等的真谛、公平正义的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法治精神,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成为具有高度法治观念的合格公民。

  教材的上述特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的成长。

  二、我浅谈一下相应的教学策略

  1.研读教材,梳理脉络框架。对教材的整体框架有初步感知。领会新教材编写意图和设计思路,了解教材结构,熟悉教材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晓意图。新教材设计六册书,呈现以“我”为圆心的同心圆状态,将“我”的生活圈逐步扩展到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就是说以“我”为中心。围绕我与自己、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我与世界,构建三年的学习内容。教学过程中应该涵盖有关学习、自我探索、交往、生命的话题,由浅入深,由己到人,由生活到生命,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具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从微观上研究文本,吃透教材。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材,也不能脱离教材,要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非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所以,在使用教材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中每一个段落,每一句话,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教材注重弘扬传统文化,在正文和辅助文中引用了很多经典古诗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加强学科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补充完善相关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主动学习,增强自身专业的高度、宽度和厚度。同时多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时事动态,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4.补充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不能脱离学情,不同的学情应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选取不同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根据本地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素材,合理地补充当地课程资源,增加最新的新闻素材,结合学生身边的故事和存在的问题设计探究活动,灵活使用和处理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有效整合。

  以上是本人对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的点滴认识和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诚望广大同仁多多指教,让我们共同进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十四: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试谈

  作者:王霞来源:《南北桥》2021年第06期

  【摘要】如何让学生及时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良好习惯,一直是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道德与法治教学一靠教师的“教”,二靠学生的“学”,唯有两者结合才能很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那么怎样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呢?本文将作出解答。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引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187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独立学科,一直以一个重要的身份而存在。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一直到初高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再到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道德与法治一直存在着,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性。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主要任务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讲述内容,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与人为善,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道德与法治是学生人生路途的导航,教师是引路人,但真正要展开航行工作的应当是学生这个群体。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一直与教学大纲相契合,与我国所宣扬的价值观、价值理念等休戚相关。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向党组织靠拢,还要因此产生一定的道德与法治觉悟,并且有较高的爱国精神,此外,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目的更多地在于通过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接下来,谈一下如何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重要课程。

  根据笔者的教学观察和总结,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有一定的规律和方法可循的。一味地盲干、狂背只能形成短暂的记忆,很难将知识内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念,更别提以此观念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和实践了。那么,教师究竟怎样才能将道德与法治课讲好,学生又如何才能将知识记忆扎实,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呢?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更为重要一些。因为初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弱,教师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为主,启发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

  新课改对义务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与时俱进,努力在教案改革上下足功夫,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学习特点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坚持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教学应变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解决道德与法治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分析、独立思考、探究式合作的良好习惯。

  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素质拓展题时,可以安排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最后教师再对问题的答案进行讲解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让部分小组成员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讲解答题思路,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分析学情,解决疑难点问题,并进行总结性评析。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利于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这种教学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经常使用,屡试不爽。

  二、联系现实生活,帮扶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养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现象和问题的处理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解答和回应。作为教师,我们在教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授课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以方便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这种授课方式有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集中注意力和专一度,增强记忆的深刻性和扎实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教授思想道德与法律观念的生成时,可以具体引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实例展开论证,如“在马路边有位老奶奶被撞倒了,肇事司机逃逸,一位中年男子对此情景视而不见,而另一位路过的中年妇女则选择赶紧上前救助,并将老太太送到医院救治,在这个问题中,从两个中年人的处理方式来看,其中是否有人违反法律?是否有人不道德?”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行发言,然后教师根据案例的分析来讲解具体知识,方便学生加强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三、适时表扬,助力学生良好学习品德的养成

  适当的表扬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学生就有了学好道德与法治的坚强信念。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不应当吝啬对学生提出表扬和赞许,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表扬,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其良好学习品德的养成。教师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有助于学生消除对道德与法治的烦躁情绪,为道德与法治学习创造一个相对自如而轻松的学习心境。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而积极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花一些时间与学生交流,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点评,多说一些“很好”“你比之前回答得更好了”等肯定性的话语,以增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也要掌握适度原则,不能一味展开不切实际的表扬,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引发学生的反感。

  四、委婉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

  初中道德与法治能够教会学生客观公正,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也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因此,教师在找准时机对学生施以表扬的同时,也要在必要的时候委婉地批评学生。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或存在的不足,以便学生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另一方面,时常给学生以警醒,确保学生不会一直沉醉于教师给予的表扬之中,而是更好地认清现实,端正好学习的态度,开始更努力地去学习道德与法治,寻求进步。

  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方法不仅仅包括以上陈述的这些内容,探究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也都是不错的选择。而这一切教学方法的实施,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对师生互动这个关键性環节的把握。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一味地侃侃而谈,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教师讲再多也是枉费心机;相反,教师若能抓住学生心理,关切学生需求,那么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就变得容易得多。因此,学生是一切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才是关键。

  

  

篇十五: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主要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巧妙融入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以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在教学设计环节明确情感教学目标在课堂导入中渗透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情感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充分体现情感这四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目的在于加强初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为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做铺垫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xx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1]周泽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教育科学(全文版),xx(10).[2]李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微探[J].新课程.下旬,xx(07).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2摘要:主要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巧妙融入分析为重点进行阐述,以当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为主要依据,从在教学设计环节明确情感教学目标、在课堂导入中渗透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情感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充分体现情感这四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目的在于加强初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为提升初中生综合素养做铺垫。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初中;情感教育;巧妙融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巧妙融入情感教育,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是加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的关键点。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依然存在些许问题,这便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教师给予其足够重视,制订相对应的措施将其优化,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巧妙融入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环节明确情感教学目标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切实影响学生情感与心理,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一定转变,这便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要有一定的计划与目的,在目标的有效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辅以高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基于此,能够看出,在实际教学中确立目标十分重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明确情感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具体状况相结合,可以以下述两点为切入点:其一,情感目标的层次。一般情况下,情感目标分为三层,主要包含反应、接受以及态度。其中接受指的是学生通过沟通与观察,在情感上发生积极变化;反应为应用特定情境,在道德与知识的方面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心理起到正面影响。其二,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目标。其具体包含人生价值感、道德感、美感以及理智感等[1]。其中,美感指的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如满足、开心等;道德感指的是个体对周边人群或是社会持有的感情;人生价值感指的是想拥有良好品质与持有积极心态的想法;理智感指的是人在评价过程中创设的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等。二、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課堂导入环节为建构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所以若想实现巧妙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融入情感教育就至关重要。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如你画我猜、成语接龙、两人三足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团队意识以及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与团体精神,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2]。

  三、在实际教学中展现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切实把情感教育全面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教育的效用与价值。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与网络案例相结合讲解这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前上网搜集一些素材,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观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影响,为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供有利条件。再比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段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丁头,他管老王头借了200元钱,借期为一周,当一周过后,老丁头并未将200元钱还给老王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老丁头是否守信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当探究结束以后,每组指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综述小组观点,当所有小组阐述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结束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3]。此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还能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铺垫。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来讲,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组成部分,是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主要展现流程,在该期间可以全面地把情感教育渗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有效展现,使其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人遵守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公民。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讲,巧妙融入情感教育十分重要,是丰富学生情感意识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需对巧妙融入情感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促使其存在的效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依据。参考文献:[1]牟宗兰.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文理导航(上旬),xx(1):85.[2]许诚全.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时代教育,xx(8):157.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3]郑士国.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xx(10):52-53.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

  摘要:初中思品课的开设旨在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法律意识的树立、国情国策的了解,老师教学过程中需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价值指引?以何种形式传授更能让学生接受等等,这都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一直在探索,在思考,在反思,政治教学的精髓在内容还是注重方式?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还是目前的疗效?这些问题也促使自己对教学进行多角度反思!

  收起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主题意识教师评价作者:余茶英作者单位:334300,横峰县第二中学江西上饶刊名:都市家教(下半月)Journal:DushiJiajiao年,卷(期):xx,(10)所属期刊栏目:教学研究机标分类号:G63D6在线出版日期:xx-11-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页数:共1页页码:51引文网络相关文献引证文献(5)[1]尤金梅.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3篇

  法治课堂中的应用措施[J].中外交流.2019,(32).51.[2]薛清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培养初探[J].读

  与写.2019,(29).51.[3]戴蓉蓉.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探讨[J].考试

  周刊.xx,(53).51.[4]刘春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分析[J].作文成功之

  路(上旬).xx,(11).51.[5]谭英.浅谈新生道德与法制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魅力中

  国.2020,(8).51.

  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六: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程不断改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导学生热爱生命,珍爱生命,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

  道德与法治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阶段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明确强调的。教师要在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中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全过程,让初中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道德观、法治观等,在健全人格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深入挖掘道德与法治教材,创设生命教育情境

  教师要在解读生命教育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蕴含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作为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导线,在分析学情基础上创设生命教育情境,将道德与法治课程课题知识贯穿其中,让学生正确、深化认识生命,轻松理解、掌握课题知识,在无形中激发学习兴趣。以“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教师要从生命思考的层面入手,在解读“生命可以永恒吗”课题内容基础上全面、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与此同时,教师要多层次剖析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学习情况,科学把握基于生命教育的课题内容,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下创设生命教育情境,将“生命可以永恒吗”课题内容渗透到构建的信息化生命教育情境中,促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生命教育深度融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课题中蕴含的生命教育元素,以班级学情为导向,再现现实生活关于“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主题的场景,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对生命进行深层次思考,对人类生老病死这一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师可以在和学生互动过程中将“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题内容渗透到设置的基于思考生命的教育情境中,直观、生动、具体讲解课题知识点,合理设置不同层次的思考问题,在课题知识、课题问题、生命话题等衔接中引领学生有效思考、探究,在一

  系列问题解决中进一步融入构建的生命教育情境,轻松、愉快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新课知识点,在回顾、走进情境中深化认识以及解读生命的内涵、特征、意义等,在感知、思考生命过程中学会正确看待生老病死,学会尊重、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等,在无形中对道德以及法治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高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有趣以及有效。

  1.引入生命教育案例,整合教学内容与分层

  教学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合理筛选的同时将生命教育案例引入道德与法治课,深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同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落实分层教学,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使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分层中都能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在掌握道德以及法治知识中学会正确对待生命。以“法不可违”为例,教师要从做守法的公民视角入手,科学把握教材中“法不可违”课题内容,深入把握当下和中学生相关的典型违法犯罪案例,包括基于生命教育的典型案例,在筛选、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在教学内容深化整合过程中顺利将生命教育元素渗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入分层教学法,对基于生命教育元素的“法不可违”课题内容进行合理化分层,在学情剖析中立足因材施教的视角,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对课题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层,在层层落实中科学指导“法不可违”课题教学,在分层讲解过程中和不同层次学生共同探讨、剖析典型案例,分层设置课题问题,在和各层次学生互动中引领其有效思考、探讨,在问题解决中细化把握“法不可违”课题知识,在法治知识获取中深刻意识到遵纪守法以及尊重、珍惜、热爱、敬畏生命的教育探讨。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课堂问题回答情况,以典型案例为基点,在讲解“法不可违”课题知识中进一步设置开放性、探索性等话题,让各层次学生在互动、探讨中活用刚掌握的法治知识,在案例剖析、解决方案提出等过程中实时积累法治知识,学会正确看待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困难等,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学会敬畏、珍视、热爱生命,在正确对待生命中展现生命价值。

  三、小组合作探究和角色扮演,

  课内实践中点亮生命教育实践是实现有效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同时有效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在课内实践中点亮生命教育,让各层次学生在体现主体地位中进行有效小组合作探究,在扮演不同角色中体验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等。以“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在课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把握“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课题基础知识、重难点,联系当下社会和“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主题紧密相连的事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中将其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短片、视频过程中深刻感受生命的可贵、美好,深层次解读生命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在相互作用中深化课内实践,在学生层次化实践中点亮生命教育,让学生自由组合,围绕“活出生命的精彩”这一主题,走进现实生活的同时选取事例,深化、整合已学过的“生命的思考”“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等课题,在新旧知识衔接中合理思考、探究,有效组织语言,合理编排情境对话内容的同时融入舞蹈、音乐等元素,分角色进行排练,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进行表演,确保每位学生都参与课内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在锻炼思维、能力中获取情感体验的同时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升生命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结束语:教师要深入、客观解读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为手段,在渗透过程中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促使各层次学生在课堂内外实践中深刻感受生命的可贵、美好,在生命价值体验中学会尊重、珍惜、热爱、敬畏、超越生命,夯实道德与法治理论基础的同时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战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生命关怀实施策略[J].好家长,2019(57).

  [2]翁姝华.关注生命成长绽放生命精彩——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08).

  

  

篇十七: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所以教材在正文内容前以运用你的经验作为导入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体验思考分享相关问题从而导出后面的探究话二探究与分享引导教学改革新教材在每一课都设置了探究与分享栏目旨在揭示矛盾引發不同经验和思想认识的碰撞让学生在碰撞与分享中澄清观点达成共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特点的点滴认识

  作者:郝庆华来源:《新课程·中旬》2019年第05期

  摘要:新教材将课程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中,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使教材成为联系现实生活与实践的桥梁,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提供良好的平台,教师要不断研究与学习新教材,了解新特点,适应新时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特点;认识

  从2016年9月起,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改名为道德与法治。翻开新教材,扑面而来的是清新气息与独特之处。从编写体例看,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符合2011年版课标精神,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内容看,新教材落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从版面设计看,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从栏目设置看,新教材的独特之处在于设计了众多小栏目,为教学搭起了“脚手架”。新教材内容体系不是简单以学科知识为系统,而是根据学生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成长中出现的矛盾,把心理、道德、法律、国情这四方面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教材内容。

  新教材的最大变化在于设置了六个小栏目,有效引导课堂教学,为教学搭起了一个个“脚手架”。各个栏目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不同,活动要求不同,发挥的作用亦不同,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利用,以便给学生一个精彩纷呈的课堂,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提升能力和素养。

  一、《运用你的经验》引出课题

  新教材在每一框题开始前,都有一个栏目《运用你的经验》。这个栏目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关于课程基本理念的设定,即“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思想品德是在人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于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只有建构在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道德学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所以,教材在正文内容前,以《运用你的经验》作为导入,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体验、思考、分享相关问题,从而导出后面的探究话题。

  二、《探究与分享》引导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教材在每一课都设置了《探究与分享》栏目,旨在揭示矛盾,引發不同经验和思想认识的碰撞,让学生在碰撞与分享中澄清观点、达成共识。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理念之一,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避免了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分析和思考、合作与分享,培养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生在分享中共同成长,在分享中共同进步。《探究与分享》是新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可见,教材注重引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每个《探究与分享》栏目都会根据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跑偏,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是教材最大的亮点之处。比如:在教学《做更好的自己》一框时,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一位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跟班干部对着干,自己一身毛病还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经常在班级捣乱。这样我就让他来当班长,目的是让他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班长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班长的责任与担当。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我再让他说说当班长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班长的不易以及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表态以后要服从班干部的管理。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三、《拓展空间》延伸课堂教学内容

  新教材在每节课结束之后,都设置了《拓展空间》栏目,意在将教学内容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关于道德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引导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注重在社会生活中继续道德学习,促进道德践履。所以,新教材以“拓展”之名,行开拓、扩展视野之实,体现了教学的延伸性,体现了课程实践性,将知识学习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合一。

  四、其他栏目补充学习内容

  教材中的《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方法与技能》这三个栏目是根据教材内容不规律呈现的,有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阅读感悟》栏目一般以美文、故事或诗歌等形式呈现。这些内容或者以名人的故事激励学生成长,或者用名家的文章启发学生思考,都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扩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相关主题。《相关链接》栏目一般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为目的的,展示与正文内容相关的材料,补充相关知识;这些内容从不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所学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方法与技能》栏目展现的多是行动策略,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学生只要按此要求实践即可。这些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实用的方法,有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

  通观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会发现其最大亮点是处处都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情景的再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在参加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中,通过对情景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兴趣和需要,在活动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增强了自我认同感。新教材呈现的“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特点,有利于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师,要加强新教材的研究与学习,与时俱进,做一个与新教材相匹配的“新教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1]张瑜.初中政治教材改革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7.[2]梁国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新教材特点及教学策略[J].教学科学,2017.编辑谢尾合

  

  

篇十八: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我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肤浅感

  悟

  摘要:道德是一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一个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感悟;理念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性质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法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

  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特性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三、《道德与法治》教材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道德与法治观念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道德与法治》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道德、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实践,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只有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才能为学生真正接受。《道德与法治》课程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四、《道德与法治》教材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良好道德品质和端正的法治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五、《道德与法治》教材具体操作

  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即“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三者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课程改革中的任何理念都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才能得到具体落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是实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核心素养并不是对以往三维目标的否定,而是更加全面、更加自觉地融生三维目标,在落实三维目标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处理《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力素养和生活力素养的关系,有效界定和生发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和核心价值观。

  六、《道德与法治》教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效地利用本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新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为现代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微信网络;还有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学生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

  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专题;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1.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教科书

  按照《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具体情况自编一本乡土《道德与法治》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资源

  通过促进同学之间互动,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道德与法治》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道德与法治》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相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增设相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地理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实践活动、核心素养互动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园地制宜地利用校外《道德与法治》的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

  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学生开展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总之,实践性教学是实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目标的途径。教师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标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而不是仅仅理解和掌握道德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重视实践性教学。

  参考文献:

  [1]张静静.基于互动模式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3):31-32.

  [2]胡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1(19):51-52.

  

  

推荐访问: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认识 法治 学科 道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