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11篇)

时间:2022-11-20 13:00:08 浏览量:

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11篇)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浅议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法治素养  摘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于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小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11篇),供大家参考。

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11篇)

篇一: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浅议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法治素养

  摘要: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于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直接途径,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法律的实际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推动我国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本文对如何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小学生的法治素养进行了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我国法治发展的重要产物,意在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那么,应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渗透法治教育呢?

  一、在课堂中渗透法治思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直接手段,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实际教学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法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当中,不断加强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能够更好保护自身的切身利益。

  比如,在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利用把法治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首先,老师可以播放学生熟悉的动画片《黑猫警长》的有关片段“吃红土的小偷”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待学生观看完以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讨论,如果你的东西被偷了,你会怎么做呢?“拨打110”,以此引发学生维权意识的思考;最后,老师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加强学生的警惕性,让学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懂得拨打110进行求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自我保护防范的不断培养,让学生在遇到危

  险的时候敢于向警察求助,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让学生养成遵法守法的良好品德。

  二、在课堂中培养法治习惯

  让学生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是培养学生法治素养的根本教学目标,因此,老师要注重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法治观念的不断培养,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才能让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用法律保护自己。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方式有很多,以生活为切入点就是一个不错的教学手段,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进行观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法治习惯,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以此不断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比如,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一些生活中的常见规则,比如,不能随地乱丢垃圾、不能闯红灯以及不能践踏草坪等等,让学生对规则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然后,老师可以向学生抛出疑问,这些规则的制定有什么作用呢?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以此引发学生对于规则作用的深入思考,让学生意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最后,老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规则让学生进行分类,不断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明白和遵守更多的生活规则,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规则意识,进而为学生法治习惯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维权意识的培养是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基础,可以让学生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用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但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所以他们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了他人损害,就算是意识到了,也不懂得怎样进行维权。而法治教育就是提高学生法律认知的重要手段,可以让学生懂得更多的法律知识以及维权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时候,老师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对教学环境进行创设,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更好的带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在不断培养学生维权意识的同时,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比如,在讲解《大家排好队》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老师可以应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因不遵守下楼规则而导致的不良事件,比如踩踏事件、受伤事件等,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有一个更直观的情感冲击;其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乘坐电梯”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演绎,让学生感受到没有秩序是多么的混乱;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演示一下正确乘电梯的方法,让学生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遵守秩序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教学可以发现,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于遵守规则的情感认知,让学生形成遵守秩序的良好习惯,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法治素养的不断培养。

  四、结语:

  总之,在对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候,老师要给予法治教育的渗透高度重视,并积极结合生活案例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律的重要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以及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健康的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秀云,吴怡桦.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探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v.18;No.8805:43-47.

  [2]孙静.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德法融合策略的实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v.20;No.7501:61-63.

篇二: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道德法治作为学生的思想教育科目,学校也越来越重视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实现评价与教学相融合,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教师教学效率,把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成为教师重点研究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教学评一致更多的是体现学生、教师之间的合作程度,而通过近年来众多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中可以得出,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本文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进行研究讨论。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

  前言:

  目前的课堂教学更加追求高效化,逐渐开始要求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教师不断的探索,发现教学评一致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评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教学过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阶段,思想不够坚定,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思想教育课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必须要重视该课程的教学,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经过实践证明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有积极作用的,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积极落实教学评一致,探索多种路径,实现以评促教、评教相结合。那么,教师要如何才能够在课堂上更有效的实现教学评一致呢?

  一、设立好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含义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课堂的评价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它的最终目的是落实课程的标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教学评一致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开展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而准备的,教师要如何在课堂上更好的开展教育,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成为了教师的关注重点。而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课堂的活动设计、教学活动的评价。明确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因此,想要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实现教学评一致,首先就要设立好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理清思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什么?通过教学内容要教会学生什么?学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内容是什么?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思考,确定起一个教学目标。任何的教学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围绕着一个教学核心,以该核心为重点展开教学,因此,确定好教学目标是保证课堂顺利开展的一个基础前提。

  例如,在开展《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在备课时要先行对这一课进行理解,设立好一个教学目标:让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然后根据这个目标再结合书本上的知识,通过对雷锋同志事迹或者对个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对人的一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给一个人都需要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二、设立好课程的教学活动

  一堂课有了教学目标就要做好相应的教学活动,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去完成教学目标。那么,究竟怎么样的活动才可以称之为对教学有效的活动呢?怎么样的活动才可以把课堂的意义发挥到最大?怎么样的活动才可以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到达教学目标?这些都是作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道德与法治课,很多课程内容都是通过教师孜孜不倦的解说去完成,这种教学活动下的课堂氛围往往会比较沉闷,只有老师在讲台上不停的说,学生的参与感较低,容易产生枯燥感甚至乏味感,这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准备教学活动时,应该要注意设立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书本内容讲解。一般在课堂上播放图片或者视频会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因此,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或视频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展开了解和学习。

  例如在学习《维护国家利益》这一单元的学习时,教师完成对书本知识的基础讲解后,可以寻找一些与维护国家利益相关的电影,例如《金刚川》、《战狼》等令人内心澎湃的电影,把书本内容与电影内容相结合,通过边播放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书本内容的知识,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有效设置,对教—学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更多考虑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更好地掌握书本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成课堂活动的评价

  完成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是教学评的最后一步。教学活动时教师将书面方案转化为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实现有效掌握,因此,学生是否真实的掌握课堂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评论体系,让学生德育课题内容和课题活动进行一个有意义的评论,教师在课堂上实际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学到什么知识,那么就要对此进行正式的评论。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一个有效的评论呢?这需要教师为学生制定一个评论标准,让学生通过该标准对课堂进行一个客观的评论。教师通过学生的评论,去了解学生对课堂的想法,了解学生是否对课堂内容实现掌握,课堂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应该通过对评论的分析,实现对自己教学活动、教学方法的调整,通过调整让学生更好地去参与到课堂当中,更好地去展开学习,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教学学校效果。

  总结:

  教学评一致性对推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教师对教和学投注更多的关注,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学内容的评论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课题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做出相对应的调整,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教学、学习、评价这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对这三者实现有效的统一是当下对教师最新要求,从根本上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进行有效的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慧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方式的探索[J].人文之友,2019(4):151.

  [2]范晓琪.“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索[J].现代教学,2019(8):52-54.

篇三: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法治素养培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作者:吴翠

  来源:《天津教育·中》2022年第01期

  法治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组成,也是课程教学的目标。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时,应围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三项任务拓展教学内容,多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法治案例,丰富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活动参与感、体验感,以此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涉及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是当前教师不可绕开的教学热点。法治素养是源于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法治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法治素养基于法治意识,旨在让学生有了一定法治意识后形成的某种法治方面的素养或者素质。法治素养不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也是作为一名中国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能力。初中生处于认知发展阶段,在接受多元文化的同时容易受到不同价值观的冲击,若该阶段出现了认知偏差则可能误入歧途。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既要向学生展示国家、社会在道德层面对公民提出的要求,也要向学生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和底线,教师应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价值,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塑造学生的法治思维,坚定学生的法治信仰,培养学生成为有是非判断观、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文章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经验,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落实法治意识下的法治素养策略上进行如下探讨。

  一、拓展学习素材,培养法治意识

  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条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依托《道德与法治》的素材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如教材中的《宪法》《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这部分法律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法律常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学习中,学生通过“法不可违”章节了解到哪些行为是触犯法律而不能为的,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行为:①放学路上,小明捡到他人的华为智能手机,私自留下不归还他人;②在超市收银结算中,小红不遵守秩序,随意插队;③放学路上,某道路上因道路维修而短暂不通,小明将“施工期间,此路不通”标牌丢到路旁边。通过“预防犯罪”章节了解触犯法律需要受到哪些惩罚。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学生熟悉的行为供大家讨论,诸如上面小明因道路维修而短暂不通将“施工期间,此路不通”标牌丢到路旁边的行为要受到什么法律惩处,大家需要分析每次违法行为会产生哪些法律问题,以此对学生起到预防违法的效果;同样,在学习“善用法律”章节中,要让学生了解如何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等。教师需要将教材中的生活案例进行适当的修改,或者引用学生熟悉的案例,通过熟悉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法治思维。可以说,通过教材学习,提供学生熟悉的法律方面的情境案例能奠定学生法治基本功,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

  除此以外,法治意识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学习课本教材层面。课本教材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需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实案例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目的,从学生内心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在教材学习基础上,教师还需结合案例教学,以生活中热点话题或生活案例模拟一些法律场景,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主动运用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学习中,可模拟学生在家用父母手机上网,让学生分辨不良信息,让学生可以培养遇到网络谣言、不健康的信息、危害社会的谣言等不要浏览,更不要在信息面进行随意的评论,甚至不能转发这些信息,做到坚决抵制这些不良信息的意识。学生需要谨记道德与法治课中关于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行为,知道随意浏览、评论、转发这些信息带来的后果。教师借用这些生活中的案例,旨在检验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宽,通过生活案例的引入和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遵守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此为中心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或者是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学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生活为跳板,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学生的实践生活需求充分结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的养成,另外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学会用法律和道德观念进行有效的解决和判断。

  二、创新教学情境,提升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时,能从法治角度思考问题和成功解决问题,而对法治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情境化教是初中教学开展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通过情境构建的方式,能让平面化文字化的道德与法律知识变成具象化形象化的视觉体验,以此为中心,搭建学生与文本知识之间的共情桥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和认知,同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学科意识,并且对调动课堂氛围可以起到较高的帮助和影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优秀的情境创设具备两个特征:一是事件的真实性。教师所选取的事件是生活中真实存在而非虚构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感受的真实性。场景足够贴合生活才能让学生产生真实的感受,以此产生共鸣。结合以上两特征,教师情境创设尽量从生活、身边小事寻找灵感,将这些事件编排到同一个情境中,给学生带来最真实的体验。

  例如,在八年级第六课“我国国家机构”学习中,学生由于未踏入社会,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等这些机构非常陌生,仅通过教材文字描述虽能了解到每个机构功能,但无法体会到这些机构在规范社会生活秩序中的作用,时间久了容易导致学生对这些机构的功能价值记忆混淆。为此,教师可以从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件事着手引入案例:最近我们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学校周边的小摊在整顿之后全都不见了,请大家回忆一下近期

  整顿的事情,回答教师的以下问题:①哪些部门参与了这场整治?②小摊贩营业需不需要什么手续?取得什么证件?③在食品行业从设立到营业的过程中,需要办理哪些手续?其中又涉及哪些部门?④我们的街道、社区工作者们在街上散发创建文明城市的宣传单,他们是履行什么职责?教师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案例,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的身边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几个问题的创设,将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监管部门等机构职责纳入答案中,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则可以清楚了解这些机构在这场整治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同时也对国家机构设置和功能有了直观、清晰的认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基于教学知识的静态呈现难以让学生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法治知识,获得法治方面的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坚定法治信仰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法治素养,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活动,以实践检验真知的方式让学生培养起学法、知法、守法遵法、用法的良好习惯,坚定自己内心的法治信仰,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活动组织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利用课下时间邀请当地法官或律师为学生开展普法课堂,以生活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接触法律,深入了解法律;二是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法治活动;三是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实践活动,开设法治主题日、宣传周等,组织学生集中学习法律、了解法律、实践法律。

  例如,在“公民权利和义务”学习完毕之后,教师布置了一个课后辩论思考题:“小明爸爸不小心将平板电脑弄丢了,回家后他就对外发布了悬赏广告,宣称拾到平板电脑并交给自己的可以得到2000元的奖励。第二天有人送来了平板电脑,但小明爸爸不愿意给2000元奖励费,你怎么看待这件事?”通过课后辩论的方式让学生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个现实问题,有的学生认为拾金不昧是品德,不应该拿这个悬赏;有的学生则从法律角度提出小明爸爸做出的2000元悬赏是承诺,是对自己设的义务,应该履行。好像双方都没有什么问题,所以这样的辩论就是很好的法治素养培养素材。此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才发现有时候看似当然的事情从法律角度来看未必符合规则,因此考虑问题要多方面,要学会用法律眼光审视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现代人应有的法治素养,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很多学校在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内会不定期有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报告会,学校会邀请县级负责青少年违法方面的法律工作者,甚至是地区派出所教导员到学校宣讲近一段时间发生的青少年法治案例。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报告会,里面发生的案例往往就是学生同龄年段,甚至就是本地区发生的。在青少年法治教育宣传报告会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拿出一节课或者半节课,让学生讨论交流其中的法治知识、法律思维,让学生在健康成长中做到不违法、不犯法、要懂法,成为父母、教师放心的好少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和影响,需要教师引入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体会

  在实践中分析,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和影响,促进学生不断地提升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法治意识是法治素养的重要前提,要培养好学生的法治素养需要教师课上有效地落实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在长达六年的中学生涯中,法治素養培育对中学生成长非常重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给学生提供接触法治、了解法治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依靠教师挖掘教学资源,运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法治活动,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坚定学生的法治信仰。

  (吴淑媛)

篇四: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对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开展策略优化也逐渐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落实核心素养

  引言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活动的开展,教师不仅要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科本质,更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积极根据课程特点进行教学创新,为学生构建更加多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趣味性,让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价值得到全面发挥,实现学生思想、言行举止、价值观念等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对道德与法治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提问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针对性和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提问。具体而言,教师应优化提问方式、把握提问时机、拓展提问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启发学生的思辨思维、建构学生的价值取向,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落实核心素养上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目标主导课堂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向小学生传授教材中的知识,以学生掌握知识为课堂教学的总目标,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是以价值引领、行为习惯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学科。道德与法治观念是无法通过简单的知识传授完成的,知识只是小学生道德和法治素养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当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时,知识也就变成了空洞、毫无意义的符号。小学生必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会产生深刻的感悟和体验,主动构建道德和法治观念。

  (二)理论和实践不符

  当前,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较多,教师在讲述课本知识过程中,不仅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知识,还无法让学生放松心情、交流探讨,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此外,教师在设计日常实践活动时,没有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内容设计,导致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法获得情感体验,也无法有效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最终导致活动任务和目标无法完成。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认知能力和心智水平尚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促使其实现主动学习的关键,同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内驱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若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加深入与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结合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要及时转变与改革教学观念,合理、科学地创新教学形式,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局限和束缚,从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营造民主、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让学生在环境和氛围的积极影响和带动下自觉产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生成,同样也能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把握提问时机,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前提。教师要积极地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提问的精准性,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训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辨思维。如在执教统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9课《小水滴的诉说》时,学生难以了解“小水滴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对此,教师先设疑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喝的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吗?”而后随机出示受污染的水的示意图,并进行质疑:“这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最后进行实验演示性提问:“喝了这样的水会怎样?”学生自然而然地回答,这样的水是不能喝的,喝了会生病等等。由此,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得以萌发。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从质疑到头脑风暴,再到强化提高,其思维得到了激活。通过探究,学生加深了“污染水资源就是人类的不幸”的认识,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改变了传统“教师—教材—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改善了课堂教学的面貌,增强了课堂教学互动效果,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备课环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和资料,扩充教学内容,突出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小学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发挥图文结合、动静结合的优势,有助于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将课件上传到班级共享平台,供小学生课后学习和观看,帮助小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和重点,深化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向小学生提供相关的网址、搜索引擎和关键词等,让小学生在网上自主探索,拓宽小学生的视野,正确使用网络辅助学习,体现教学改革的特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交互式教学,通过交互一体机对小学生进行课堂训练,让小学生在一体机上答题,增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让小学生在收获快乐的同时,受到道德与法治的引导和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利用录像设备将小学生的课堂表现录下来,然后制

  作成微课视频,带领小学生共同观看视频,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促进小学生正视自我,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四)以生活化实践活动为主,强化理论和实践的联系

  小学生虽然学习思维不够全面,但是其优点是好奇心比高年级学生强,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这种优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教室外的活动或者课堂游戏等,鼓励学生自行组织、自由参与。对于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需要根据素质教育基本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特点科学进行,以生活为场地、内容,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对社会生活的感知中,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课本中的专业知识都是以鲜明的生活场景、案例、事件等来展现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挖掘这些知识,以此拓宽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见解,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掌握生活技能,学会独立解决生活难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合格优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针对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的学习特点对教学形式进行合理的优化与改革,从而在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更加综合和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措施分析[J].新课程,2021(13):78.

  [2]刘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天津教育,2021(05):27-28.

  [3]葛正高.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小学时代,2019(33):32-33.

  [4]姜明葵.浅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31):284-285.

  [5]刘艳侠.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0):248.

篇五: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初中道德与法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研究

  摘要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的方式验证自己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了解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的调整课堂的教学。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仅应该注重课堂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还应该注重学课堂的评价过程,进而实现教学评一致的策略,提升实际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过程当中,能够掌握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致;教学策略

  引言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遵循教学评一致的原则,并且还要将这一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对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注重教学的设计工作

  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有效的渗透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的设计工作,因为只有完善的教学设计,才可以对课堂的高校教学做出正确的指导,所以教师应该明确找到教学评一体化的融合点儿,使得教学评一致性原则落实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当中。首先,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使得教学目标更为明确,并且还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以在课堂当中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进而体现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

  性。在设置教学目标的过程当中,还要注重使得教学目标具有可测量性和可操作性,因为教学目标也是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进而才能使得教学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向性。比如在学习“勇担社会责任”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该综合的分析所有的教学因素设置相关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作为学生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并且还要使得学生学会真正的理解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并且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政治知识的深入分析能力,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情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理念下,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开展课堂的师生互动教学环节,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还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增加课堂的教学活动形式,进而通过更加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并将其学到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内化吸收,进而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教师还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内容充满探索的欲望,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此不管设置怎样的教学活动环节,都要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设计,进而才能使得课堂的教学更为高效。在现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当中,很多素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因此可以有效地渗透教学评一致的教学策略。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工程当中,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联系性较小,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加喜欢一些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进而才能增强课堂的代入感,使得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走进社会生活”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学生对于社会二字的理解,并且说出“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在课堂当中积极的思考,并和其他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讨论交流的过程当中,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发散型思维集思广益,说出更为完整的答案。还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全面的考虑问题,加强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1]

  此外,在学习“在社会中成长”这一节课的课文内容时,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作为初中生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还要和其他的学生做朋友,努力的学习。通过生活化元素或者案例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使得学生更加自主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对课堂做出合理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注重课堂的评价,通过课堂的评价可以有效的明确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所以在评价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占据主要的位置,发挥学生的评价作用,使得学生对于自己在课堂当中的学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使得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比如在学习“诚实守信”这一节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并且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总结这一知识点,进而加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和认知,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学生自主的搜集与之相关的答案,当学生搜集完答案之后,还要和教师给出的系统答案进行对比,使得学生通过对比自主的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2]。进而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更为全面和全面认知,使得课堂的教学更为高效。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还可以进行自我的审视和反思,进而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的说出自己对教师的教学建议,进而使得教师正确的运用教学评一致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结束语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运用教学评一致性的原则,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法制意识,对学生的学习做出正确的评价,使得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当中的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性的提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

  参考文献

  [1]涂清.小学道德与法治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研究[J].学苑教育,2021(33):7-8+11.

  [2]郭玉菁.知行统一理念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9.

篇六: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

  作者:米兰芳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20年第09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动力,并且已经成为教学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要基础,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社会的教育环境下,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这不仅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阐述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以及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而立足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现状提出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途径,以期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内涵;落实途径

  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该学科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通过该门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自身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活动中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德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已成为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要导向。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科的课程理念和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入手,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不断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相关内容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是指学生学习此学科后所表现的行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就培养学生在品质、心理、法律认知和公民相应的义务和权力等方面的素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因此,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正是育人的价值所在。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学科,需要师生们认真理解其核心素养的真正构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即“三点一心”。“一心”即希望教师在培养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社会责任心;“三点”是指健康生活、道德品质以及法制观念。该三点主要构成了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既扣合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宗旨,又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身心特点。

篇七: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如何让法治教育“落地生根”

  作者:李永坚

  来源:《广西教育·A版义务教育》2018年第7期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材在传承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突出了法治教育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依据课程标准,应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规范性,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真实性,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有效性及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趣味性。

  【关键词】法治意识培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7A-0047-0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应立足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彰显学科价值和魅力,使学生的法治素养“落地生根”。但是,在学校教育中,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传授法律知识,而不注重培育法治观念、涵养法治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巧用教材内容,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规范性

  法治意识的培育必须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实施,以教材为基础,依据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在教学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于2016年秋季投入使用,教材中专门设置法治单元和法治专册,教师应结合教材中显性的法治知识,挖掘好教材隐含的法治素材。

  部编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法律知识学习、法治信仰和法治能力培育的内容有: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和《做守法公民》,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坚持宪法至上》,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明确各知识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使法律知识教学前后贯通,帮助学生准确、全面、深刻掌握知识,为培育法治意识奠定基础。例如,讲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学会依法办事》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利,但具体的维权方式在七年级教材中并没有涉及。这时候,老师可以整合道德与法治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善用法律》的内容,教授学生遇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求助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权,也可以通过诉讼途径进行维权。

  二、结合时事新闻,增强法治意识的敏感度

  初中生社会经验不足,教师传授法律知识时不能空洞说教、一味灌输,应把专业的理论知识寓于鲜活的生活素材中,并将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情境视作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三课《行使权力有界限》时,可以用“合肥‘高铁扒门’事件”为教学素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

  【知识目标】行使权力有界限

  【生活情境】2018年1月5日16时44分,由安徽蚌埠南开往广州南站的G1747次列车在合肥站准备发车时,旅客罗某以等待家属为由,阻止车门关闭,造成该次列车延迟发车。

  【问题思考】(1)你如何看待罗某“高铁扒门”的行为?(2)如果你是警察,现场会怎样与罗某进行沟通?

  【法律依据】《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第七十七条禁止实施下列危害铁路安全的行为:(一)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二)扰乱铁路运输指挥调度机构以及车站、列车的正常秩序。

  【思考提示】罗某的行为涉嫌“非法拦截列车、阻断铁路运输”,扰乱铁路车站、列车正常秩序,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

  课堂教学素材必须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回归生活,具有真实性、时政性、权威性,但也不等于机械地把现实生活内容拼盘式地堆放到课堂中,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规划和提炼,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教学需要。教师应把法律条文融入鲜活、形象的案例之中,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学习法律知识,培育法治意识。

  三、模拟角色活动,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有效性法治教育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课堂上,学生不能只充当“旁观者”“旁听者”,应该在课堂活动中体验“当事人”,在体验中感受理论的旨趣,在体验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此,教师可以开展情境模拟教学,模拟一些法律案例情境,让学生扮演角色,实现自我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公平正义的守护”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设计以下法庭模拟活动。

  【案例模拟】模拟广西梧州市近期发生的一起民事纠纷案件。

  【角色模拟】学生扮演角色:审判长1人、审判员2人,书记员1人、原告、被告、第三人、律师、人民陪审员若干人。

  【庭审模拟】

  1.核对当事人和诉讼参加人基本信息。

  2.法庭调查:原告陈述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被告答辩;第三人陈述;对各方当事人争议焦点的事实调查。

  3.法庭辩论:各方当事人发言辩论。

  4.征询各方当事人是否愿意调节。

  5.合议庭进行评议;宣读判决书。

  法庭模拟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司法机关的了解,亲身体验法院在审判过程中是如何遵循诉讼程序。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自我法治教育,还可以在课堂上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来完成学习任务,引导、支持学生制定小组规则,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法治意识落地的趣味性

  法学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增添了法治教育的枯燥度,教师需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落实法治意识。对此,要综合采用故事教学、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六课有关“国家行政机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笔者在课堂上引入法治故事《红盾利剑在农田上闪光》(该故事入选2016年“最受欢迎的机关法治故事”,故事讲述重庆市工商局深入农村,奔波数千公里,查处一个涉及假种子130多吨、案值数百万元的惊天大案),让学生体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并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抛出问题:“故事中哪一情节最能打动你?”“故事中哪些人的行为让你深恶痛绝?哪些人的行为让你拍手称赞?”……学生议论纷纷,对卖假种子的商贩深恶痛绝,对工商局工作人员深入农村打假的行为拍手称赞……教师采用故事教学,学生的情绪被调动,思维被激活。

  又如,教师在讲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依法履行义务》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法治辩论教学,抛出问题“捡到失物,归还失主,向失主索取相应的费用,是否合理?”,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看法,“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失主可以自愿支付报酬,但拾到者不能主动索要”“捡到失物,归还失主,可以向失主索取相关费用,例如寻找失主的交通费”……教师把社会上具有争议的话题引入课堂,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平衡状态,点燃学生的思辨之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醒学生的法治思维。

  综上,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必须告别以往的说教方式,应采用灵活实用的教学方法,让法治意识“润物细无声”地落入学生心田里。

篇八: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摘要:政治作为一门促进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治课堂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法治精神滋生的场所,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落实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基本途径。那么,法治意识素养作为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法治精神,落实学生法治意识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入发展俨然成为每个政治教师必须积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治意识素养

  “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公民的法治意识,主要是指在以法律制度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国家中,社会成员即广大公民通过进行“成本核算”,依靠合理正当的途径方法,去维护自己权利,并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的意识。法治意识是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素养,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承担对中学生进行该项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另外,从个人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的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触“红线”,以高水平的思想道德素质积极投入到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去。但从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却不容乐观,即使在课程改革的加持下,学生对政治学科说教性的固有思想仍难以改变,教学效果仍达不到学生的心理预期,如何以政治核心素养为引领,优化政治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基于此,笔者将从“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加强程序意识的教育”三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一、加强规则意识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一个人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同时,也是都需要具备的基本意识。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缺少规则的世界注定是混乱不堪的,缺乏规则约束的学生,并非是完全自由的。对于中学生来说,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规则意识薄弱的学生难以抵抗诱惑。另外,规则意识的形成也是提升法治意识素养的基础。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从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从而让规则范围内进行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上政治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规则意识上下功夫。一方面,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案,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鲜活的案例来让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和道德、法律准则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够在规则的引导下规范自身行为。另一方面,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班级好风貌,规则靠大家”的活动,引导学生为建设美好班集体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商讨制定班级规则,并说出该规则的可行性,以此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学生建立在充分理解规则的基础上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为其法治素养的法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权利义务教育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的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并通过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履行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为发展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做好实质性铺垫。

  例如:在上政治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教师应以教材为核心,在教学中渗透权利和义务教育。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多媒体的手段,精心设计教案,并通过生活案例来引导学生对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产生思考,在探究案例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权利意识,依法行使个人权利,履行个人义务。另一方面,教师应在通过真实情景来引导学生践行权利和义务,比如,引导学生角色

  扮演生活中一个贫困家庭的家长阻止学生求学的场景,让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知识,在课堂上依法维护自身权利,并说出原因。最后,教师应与学生共同总结和归纳主要内容,并通过开放性问题进行结尾,拓宽学生思路。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

  三、加强程序意识的教育

  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先后次序,体现为一定的规矩。程序的作用在于有效制约权力行使的随意性。对于学生来说,具备一定的程序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正义感,并在处理事情中做到井井有条。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按规矩办事”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程序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上政治课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程序意识的角度入手。一方面,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理解“走法定程序”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讲述“不按程序”办事的相关案例,让其他学生充分体会到程序对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定期引导学生观摩关于法律程序的视频,在视频的具体案例中,引导学生思考程序与法治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从自身小事做起,在最近的教学活动中按照“程序”办事,以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铺平道路。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培养,对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核心素养作为有机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如何在四大素养之间找到内在联系,在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兼顾其他素养的发展,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每个教师认真思考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天文.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方式探讨[J].家长,2021(21):96-97.

  [2]陈玉光.浅析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J].读写算,2021(18):73-74.

  [3]郑荣华.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落实高中政治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1(49):151-152.

篇九: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地位,同时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素质,但从当前教学整体现状来看,教育教学活动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这就会影响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核心素养;策略

  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点词汇,具体指的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所养成的品格与能力,确保自身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现阶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了各学科的主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更多的途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他们实现综合发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以知识目标主导课堂

  受多年来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大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过于注重为学生传授书本中的内容,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等方面,却忽略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中道德素养、价值引领以及行为习惯等教育内容。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仅仅只是依靠灌输知识是远远无法达到的,相关知识只是帮助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条件之一,若是学生不善于将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那么这些知识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合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才能够加深他们

  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保证教学效果[1]。

  (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围绕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虽然教材是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是教师也要明确它仅仅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并不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全部,在教材以外还有更加广阔的知识天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陈旧,认为教学任务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并没有深入理解和研究教材内容,同时也没有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这种教学观念不仅会使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同时还会限制学生思维发散,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参与度较低,学习兴趣不够强烈。

  (三)教学活动缺乏深度

  课堂教学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实践知识的关键途径。但在当前教学过程中,部门教师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有的教学活动依然是围绕教师的主观意愿所进行的,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学生发展规律、实际情况等脱节,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并没有经常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掌握很多理论知识却没有应用的机会,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2]。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培养效果的基础前提,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对于小学生发展规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多元化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兴趣,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保证教学效果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够得到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教师要利用这一特点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校园》这一内容时,教师就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参观校园,为他们讲述关于校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从

  不同角度了解校园,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参观完成后教师要让学生以图画或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心目中的校园,加深学生对校园的认知。

  (二)开展情境教学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情境教学,让学生能够在丰富的情境中掌握更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验道德与法治的魅力[3]。例如,在学习《欢欢喜喜过新年》这一知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新年的动画或视频,在班级中营造出过新年的热闹气氛,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人们的行为,结合自身经历思考新年习俗,让学生相互交流过新年的意义,活跃课堂氛围,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为了保证核心素养的培养效果,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者角色,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学习《不要在网上迷路》这一内容时,教师就提出问题“在网络上是否要遵守规矩?”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纠正他们错误的思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用网观念,将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方向与目标,积极创新优化教学策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能够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与学习观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青.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策略[J].教育艺术,2022(05):58.

  [2]杨丽娟.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学周刊,2022(16):126-128.

  [3]蔡妙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分析[J].新课程,2022(17):42.

  [4]李永明.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活动情境创设[J].名师在线,2022(11):55-57.

篇十: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谈核心素养培养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落实

  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以来,“核心素养”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项研究成果,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下面,以鲁人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第三单元第六课《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为例,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一、重视价值引领,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做负责任的好公民。这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课程教学的落脚点。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地方,更是人性的培育和学生成长的乐园。“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这节课,教师主要采取了版块式教学模式,四个版块均突出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温情导入环节

  教师可以用以下内容进行导入。

  金秋十月,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享受过浪漫的七天国庆长假。友相识贵在相知,我们分享一下:在刚刚过去的十

  一假期,你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记忆里最难忘的景色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请写下你眼中大自然的美,与同学分享。

  在教师的娓娓道来和循循引导下,学生徜徉在大自然中,寻找生活的美好,感受自然之美。

  2.图片展示环节

  图片欣赏直观感受祖国的名山秀水,思考:美丽的大自然对我们生活有什么意义?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重视学生的情景体验。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了合作意识;在自主评价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探究意识,而且也培养了思辨能力。师生答疑环节既引导学生如何感受自然之美,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然的情感,保护自然的责任感。

  3.自主感悟环节

  自主感悟:课本66页;2008年全国青少年环保公益招贴画,设计大赛金奖作品—《绿色即生命》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生命,人类来自于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阳光、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人信赖于自然,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4.辩论环节

  正方: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反方: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

  大自然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通过辩论,旨在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归纳本课内容

  与其他科目不同的是,道德与法治的三维目标是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而且要贯穿始终。如果每一堂课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那么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会得到提高。

  二、重视体验过程,尊重学生内心需要

  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获得情感体验,深化思想认识。在“人与自然和息息相关”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不断关注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使他们开放内心世界,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去接受知识、拓展思维。

  1.关注学生体验

  例如,在辩论环节。通过辩论赛;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全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2.关注学生互动

  在这个课堂上,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当堂生成资源。如:在引导0学生观看图片,欣赏自然美是,激发学生思考,当学生说出各种答案时,教师就要引导他们顺着答案去思考,乃至得出结论。这种互动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向与思维闪

  光点,一切从学生的内心需要出发,让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的热情是高涨的。因此,要让体验为教学领航,让尊重在课堂这个成长的乐园中遍地生花。

  三、关注教师自我成长,在教学实践中寻求最好的自己

  关注学生是一种理念,需要教师自觉地进行两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一比喻给教师做了恰当的定位,即教师是引导者与唤醒者。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和教材对话、和学生对话,并与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知识不断累积、能力日益提升、方法反复实践,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升华的过程。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只有对学情进行充分预设,不断研磨教学设计,时刻关注学生,并尊重、谅解每一个学生,才能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篇十一: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如何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素养

  概要:情景教学法能够适应初中生的心里认知特点,将多元化的情景设计运用到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悟,从而培养学生正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情感教学法运用在法律知识的思想品德课堂时,情感的激发促使学生从内心相信并接受法治意识的内涵,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态度和价值体系,最终形成影响终身的法治意识素养。

  法治意识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责任和态度,包含了正义观、权利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法律素养和法律权威意识等要素。根据这些解释,我认为法治意识是学生在对法律知识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法律的信任和认同,确立守法、护法的坚强意志,形成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

  情景教学法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通过“设计情境——体验感悟——自主构建”的基本模式,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感悟、探究交流,最终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素质的内化。当情景教学法应用在法律知识的课堂时,通过多元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法治的认知、增强对法治的情感认同、形成对法律和法治的虔诚信仰和正确态度,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素养。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思想品德的课堂,特别是在涉及法律知识内容的课堂,运用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尤为重要。

  一、思想品德课堂情景创设的实施原则

  1.目的性、针对性原则。情境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情境设计的方向正确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譬如在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公平交易权与自主选择权时,两者有些地方很相似,而且某些侵权案例会两个权利都会涉及到,如强买强卖的行为,两个权利都会侵犯到。所以在选择材料时要很有目的地针对:公平交易权要针对价格不合理、计量不正确、质量不保证入手选择情景,如“短斤少两”“青岛大虾”等案例。自主选择权就要针对“能否凭着自己的意愿选择商品”来选择情景,如“强行搭售”“碰了货论了价就必须买”等案例。

  2.实际、可行性原则。情景的设计要注意联系中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考虑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力求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的情景设计,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思维,在师生、生生的讨论和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加激烈。最终达到和谐共振,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推荐访问:如何将法治意识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评中 素养 如何将 法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