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7篇)

时间:2022-11-20 16:55:07 浏览量: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7篇)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7篇),供大家参考。

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7篇)

篇一: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意义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简要历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专业与学科体系中开始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的,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梳理建设历程、分析发展原因和总结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简要历程

  1.思想政治教育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

  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3.思想政治教育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发布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篇二: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澳大利亚公民教育在公民身份转变中的作用

  王赛男

  【期刊名称】《亚太教育》

  【年(卷),期】2016(000)014【摘

  要】澳大利亚公民身份从被给予到自我认同的变化表明了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进步.本文以澳大利亚公民教育的发展为背景,研究了公民教育对社会发展及公民个人提升方面的重要贡献揭示了公民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总页数】1页(P224)

  【作

  者】王赛男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美国学校公民教育中的"服务学习"及其在负责任公民生成中的作用[J],单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无

  3.社会教育志愿者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刘蓓

  4.逻辑、学科与方法:论辩证法教育在《理想国》公民教育中的作用[J],李子江;鲁婵

  5.公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J],张慧欣;高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试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发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活动,可以充实自我,促进人类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项教育问题,同时还是一项哲学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辩证地思考,可以有效推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本文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特点,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容进行深入阐述,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规律

  政治教育

  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通常通过矛盾运动的形式体现,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其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人类本质的揭露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

  思政教育基本规律,可以揭示教育内部中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展现其与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在人民群众心中占有关键位置,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必须在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性质和发展趋势具有关键作用,可以直观反映历史发展的趋势。通常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可以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在以下方面中有所体现:

  1、历史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尽管统治者在阶级社会时期只是作为统治阶级剥削的工具而存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发展。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言,道路是曲折的,而整体是进步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然而其总体趋势是向上发展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2、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事物是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进步的,为了维持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在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重视,以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3、实践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可以深入体会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明确其重要性,推动社会的进步。然而,由于人们缺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清晰认识,导致在实践过程中不能分清主次。人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而存在。必须将人放在首要位置,实现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才能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发挥实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特点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可以充分反映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内部不同事物之间及其与外部事物间的联系。其中外部事物所指代的对象为文化、政治、经济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外部事物。在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水平存在区别,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间也存在差别。然而,不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都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吻合,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政教育会为时代所淘汰。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思政教育的趋势,也即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进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给时代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然而,历史整体仍然呈向前发展的趋势。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与历史唯物观的指导思想相吻合,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将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最后,根据复合规律层次性的要求,不同的规律都在规律群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通常属于二级层次,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的内容

  (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来讲,在社会水平和生产力水平都比较高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会具有一定水平。与此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此类推,若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物质生活无法保障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得不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一定水平。由此可见,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进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落后,就会限制社会的发展。

  (二)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规律

  在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中,思政教育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规律有着重要地位。人类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在缺乏人类参与的情况下,思政教育就缺少发起者和受教者,作为一种针对人的教育,思政教育与人类发展密不可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人类社会的发展水平,反之亦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反复验证了这一规律。例如,唐朝社会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思想政治交易水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有效保障,人们可以全面发展。而唐朝人民的全面发展又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让唐朝实现繁荣昌盛,在世界范围内颇负盛名。除此之外,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针对资质和受教育水平的差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因材施教,在考虑受教育者自身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教学。反之,不仅无法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甚至会对其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此类规律,才能使受教者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受教者可以全面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思想政治水平提升。

  结束语: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揭示内部趋势的基础上,明确与外在事物之间的联系。尽管其发展的过程可能与规律相违背,但是仍然与发展的整体趋势相符。此外,人们必须积极面对思政教育中的困难,不断探索,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坚持下,为思政教育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新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09):22-25+33.

  [2]冯绍峻,庞少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20):104-105.

  [3]屈陸,戴钢书.思想政治教育认知形成的基本规律[J].思想教育研究,2017(01):14-18.

篇四: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澳大利亚》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教学课例名称

  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四节的内容。在内容的编排上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了条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澳大利亚》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的第四节,在这一课里,澳大利亚的历史常识、地理常识有机结合,从认识社会教材分析

  的角度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使学生通过了解澳大利亚来认识世界的多样性,这一课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使澳大利亚特有的生物、经济发展特点和人口的分布。作为世界分区地理,教材对澳大利亚的编排在两个方面仍延续了前面介绍几个国家的编写体例:首先,在对国家的介绍上不求面面俱到,而是突出这个国家特有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经济发展特点;其次,充分注意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密切结合,把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贯穿这一节的主线,为培

  初中地理

  《澳大利亚》

  养学生综合分析各地理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能力创造条件。

  1.了解澳大利亚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广人稀的国家;

  2..了解澳大利亚的地形、气候、水文、动物等自然地理特征;了解澳大利亚丰富的资源条件;了解澳大利亚农牧业的分布规律;了解“坐在矿车上”和“骑在羊背上”的含义。

  教学目标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亚气候分布与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的关系,以及气候对人口分布、植被、农牧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澳大利亚地形图、农牧业分布图,进一步培养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课的学习对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偏科思想的存在,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本节课注重用情感教学生学习能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让同学先在感性上对澳力分析

  大利亚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大体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力争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从感性到理性充分理解知识,最后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过程

  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等。

  (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澳大利亚的国旗、国徽图片

  国旗、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澳大利亚的过会上怎么会有两只动物标识?它们是什么动物呢?这说明澳大利亚动物一定非常多,而且动物非常可爱。那么,我们现在就准备开始我们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

  (设计理念:通过国旗、国徽,尤其是国徽上的两个动物,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整装待发

  师:1.澳大利亚在哪里?

  2.我们现在去澳大利亚(6月),澳大利亚是什么季节?该带什么衣物?

  3.我们可以是用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去?

  引导读图:出示“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并闪烁澳大利亚部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以下问题,明确其地理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生:(略)。

  教师小结:

  澳大利亚位于东半球,是南半球国家,南回归线从大陆中部通过;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我们现在是6月夏季,可澳大利亚现在是冬季,因为澳大利亚横穿那回归线,气候以热带沙漠和热带草原为主,所以衣物不用带的过于厚了。我们可以坐飞机、火车等等交通工

  具去。

  (设计理念:以一个澳大利亚之旅的情景,贯穿整堂课。关于澳大利亚的海陆位置,以及一些准备工作)

  第一站:野生动物园——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观看影片欣赏动物,感悟澳大利亚生物的古老性和原始性,萌生探究澳大利亚生物原始性的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有谁还知道澳大利亚的动物?

  生:(略)

  师:同学们边看图片边思考,澳大利亚为什么这么多古老的生物呢?这是和什么有关呢?

  生:(略)

  幻灯片播放大陆漂移动画

  师:1.澳大利亚大陆大约在什么时候与其他大陆分离的?

  2.澳大利亚大陆长期孤独的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上,这对生物的进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3.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还有南极大陆。为何南极大陆没有那么多的特有生物呢?

  生;(略)

  师:对问题进行总结。

  分析1:澳大利亚很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大约在

  6500万年前,长期孤立,海洋阻隔了生物的传播,致使大陆上没有其他动物与它们进行生存竞争,动物缺少天敌;澳大利亚形成后没有发生过大的褶皱运动,地壳一直比较稳定,自然条件比较单一,故动物进化缓慢。

  分析2:南极大陆由于自然条件太恶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没有留下大量的特有生物。

  (转承)

  澳大利亚尽管古老的动物很多,但如果从数量的多少来说的话,澳大利亚在世界上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个国家尽然有将近2亿头羊,是世界上拥有羊最多的国家。下面我们去澳大利亚的羊毛博物馆了解一下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发家史吧。

  (设计理念:在这一小节里,我准备了大量的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的图片,让大家在一个轻松、自然的环境里开始这节课的学习。大量的图片可以提起大家的学习兴趣。进而了解澳大利亚多古老动物的原因。)

  第二站:羊毛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养羊业占世界的比重及地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绵羊数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为羊特别多,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让学生学习了解76页阅读材料,了解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历史。

  教师小结:我们了解了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的发展史,是由于自然环境适于绵羊的生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本国的自然条件:提示从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一)出示气候图: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教师指导学生读澳大利亚气候图。

  (1)找出南回归线,看看它穿过澳大利亚的位置,说出澳大利亚在五带中的位置。

  (2)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讨论分析其分布特点。

  生: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南部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澳大利亚的气候分布特点及适于发展农牧业的条件。

  生:(略)

  师:中西部、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较干燥,适宜牧畜过冬和繁殖。

  师:澳大利亚70%的羊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什么?

  生:(略)

  师:东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西南部冬季温和湿润,夏季高温干燥,这些既适合于畜牧业又适合农业。

  (二)教师展示课件: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澳大利亚的地形适于发展养羊业的条件。

  生:(略)

  教师小结:①东部山地:海拔800-1000米,主要有大分水岭。

  ②中部平原:海拔不足200米平原。

  ③西部低矮的高原:海拔200—1000米。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

  指导学生读图:澳大利亚地形图上找出墨累河──澳大利亚最大河流,北艾尔湖──地势最低,澳大利亚盆地──大自流盆地。

  课件展示大自流盆地录像,让学生了解在大自流盆地问什么井水会自己往上喷,知道大自流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淡水资源,为澳大利亚的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资源。

  引导学生分析农牧业与地形的关系。(西部的低矮高原和中部的大面积平原,地下水丰富,牧草优良,没

  有天敌,可以四季放牧。地形不同,放牧的方式和发展农业与牧业也不同。)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的人民充分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并且农牧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很高。下面看一段录像,了了解一下自动剪毛、机械化耕作的农场情景,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小结:澳大利亚有发达的农牧业,主要的农牧产品,大部分供出口,其中是世界上绵羊数最多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因此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同时澳大利亚的牛肉、小麦出口也较多。

  (设计理念:这一小节的设计是让同学们自己读图、自己讨论、自己总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承转)

  澳大利亚不仅有发达农牧业的优越条件,发展工矿业的条件也得天独厚。

  第三站:矿产博物馆——“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教师展示澳大利亚矿产分布图,找出澳大利亚有哪些重要矿产说出它们各自的分布地区?

  生:(略)

  教师小结:铁矿,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煤矿:主要

  分布在东部沿海;铜矿:分布在东北部;还有金矿、石油、铝土矿、铅锌矿、锰矿、镍矿等等。

  澳大利亚确实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埋藏浅、质量优、储量大等特点。

  二战后澳大利亚利用丰富的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了采矿业、冶金业和机械制造业,现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澳大利亚的工业是建立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之上的,澳大利亚开采的矿石有一半以上用于出口,是世界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由于矿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有人称澳大利亚是“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多媒体出示悉尼歌剧院、首都堪培拉等城市景观图片。

  总结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交通便利,开发历史较早,人口稠密,工矿业发达,城市集中。

  师:多媒体回放澳大利亚的特有动物、牧场、工矿业、城市等景观图。

  生:谈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获得的知识、学会的方法、形成的观念等)。

  教师总结:用顺口溜的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

  结,带着成功的快乐结束学习。

  独占大陆的国家,库克船长发现他;

  特有动物大袋鼠,澳洲草原闲溜达;

  鸭嘴鸸鹋和考拉,远离大陆慢进化;

  气候环状多样化,咱是冬来他是夏;

  地广人稀好牧羊,农牧生产机械化;

  煤铁资源储量大,三个美名传天下;

  人口集中东南部,暖湿气候好安家;

  港口悉尼墨尔本,首都却在堪培拉。

  (设计理念:用轻松、简单、便于记忆的顺口溜总结本课,加强学生对本堂课知识记忆的加深。)

  课堂练习:地理填充图册澳大利亚。

  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设计要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充分发挥课例研究综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引领学生主动参述

  与,乐于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地图找规律,探究问题引资料,并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地理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五: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土化和全球化视野

  陈碧琳

  思想政治教育0802班0120819630227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本土化

  全球化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历史潮流,它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人们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种活动,应该特别关注全球化问题。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己的个性和民族特点,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过程中,要协调好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好的促进世界发展,为人类服务,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样有深刻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术语在世界上加速流行,到90年代出现了高潮。正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尔科姆?沃特斯指出的,“就像后现代主义是80年代的概念一样,全球化是90年代的概念,是我们赖以理解人类社会向第三个千年过渡的关键概念”。[1]“全球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他在1962年最先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随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理政治学家布热津斯基在1969年出版的《两代人之间的美国》一书中正式提出“全球化”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为“全球化”下了一个定义:“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

  义,以此种关系将远隔地区相互连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2]这场始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受到全球化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域内部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再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现代化,因此,要求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面向全球,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使之更好的适应经济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一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立足当代社会现实,提炼各种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协调全球化时代的各类关系,解决全球化时代的各类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新的发展。二是指它不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化或是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对另外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压制,也不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化约为几种范式乃至简约为惟一的范式,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三是指一种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全球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新组合和延伸以及快速流动而为外界所知,同时也必然要受到改变,必然要寻找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景观中的位置,也正是在这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景观中才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己。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给各国带来了共同的影响。

  1、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时,拓宽了人的发展广度。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各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碰撞随之加强,各国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沟通也越加频繁,在此情况下,人们能更好的处理和驾驭知识经济与物质经济、信息经济的关系,能够从多元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全球化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使人们的思维空间得到不断地拓展,在转换思维视点看问题的同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对象。

  2、全球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的多元化。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势必呈现多元化,这就必然导致不同阶层和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而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多层次性和思想的多元化又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多元性。此外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都被极大地拓展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显现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体现出一种开放的当代精神或当代气质。同时,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能极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的过程中本土化问题的凸显

  作为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凸显出来的现代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其中全球化可以说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形式,而且是现代化的继续发展或更高形式。那么,作为全球化的回应物“本土化”当然与现代化也是不无联系的。就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而言,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继续发展或更高形式。但同时,全球化也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它体现了现代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可以说,人类追求现代化的艰辛历程,也是人类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历程。正如有的学者所

  言:“全球化是现代化的结果,是为了寻求每个社会在世界市场的整合而采取的一种结构调整形式。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映了源自启蒙运动的现代性的危机。”从人类社会发展史以及某个地域与世界的彼此关系的角度看,“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而全球化则是某一特定地域内部的现代化过程突破该地域界限的过程和结果,它表明该地域内部的现代化已经发展到不能再单纯依靠内部力量而独立实现现代化的地步。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表明全球范围的现代化使得一种基于并超越国家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国际交往规则正在日益成为必须面对和难以逃避的现实存在。对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表示了他们的观点:全球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中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至于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关系,站在现代化立场上看,本土化是“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维度。因为现代化从形式上讲,首先表现在某个国家、社会内部源于自身发展需要而展现的现代化,从而为现代化内涵和外延的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所以,考察现代化亦应考虑“本土化”,否则现代化也就失去了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正是在此意义上,本土化是指每个民族、国家都能够走出一条适合本身特色的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作为对全球化质疑结果之一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是一对

  孪生子,因而它们同为现代化的两维。所以,追求“现代化”一定要破除“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对立,从“全球化———本土化”的整体上视角来把握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两维,缺一不可。

  三、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有效结合

  1、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民族性、阶级性的体现,共性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世界性的体现,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由于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不同,实践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形成了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实践的共通性和人的本质具有的普遍性,使多样性的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又具有共同性。例如人有共同的生理构造,因而必然会有基本相同的需要结构和心理特征,会有基本相同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进而也就必然会有一些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恩格斯说:“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或多或少地是互相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奠基于这些共同的经济形式和社会条件之上的共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也就势所必然了。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不只是静态意义上的共性,即不仅是从互相孤立的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出某些共同之点,它更主要地表现为动态意义上的共性,即在各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形成某些基本共识,产生出新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和共性之间是互相统一,并不矛盾。思想政

  治教育共性的形成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共性的肯定,并不意味着抹煞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个性和各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差异性,任何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固守和发扬其个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决不意味着世界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眼之间就会完全融为一体;承认思想政治教育的共性决不意味着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消融世界上的其他多种思想政治教育而取得至尊地位,或者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会自觉放弃自身的生存空间而最终相互融合成一种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和共性的统一,即保持不同国家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差异性的条件下,又承认其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在全球化背景下,在遵守全球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规律下,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在整合各国思想政治教育时,形成自己富有生机的个性特色,同时还应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全球化的发展,在给各国带来共同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共同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为各国各民族所普遍接受的全球道德准则。作为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这些道德准则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约束力,从而为解决在全球交流过程中出现在文化上、道德上的隔阂和冲突提供有效保证。因此在整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就是分散化、动态化和过程化。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合。对我国来说,整合有利于防止西方资本主义势利的恶意渗透,防止人们的思想在全球化浪潮的侵袭下,失去本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从而被同一化。

  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差异。而传统是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都先于我们并且不得不接受的东西。传统需要接受、需要保存,但却需要有选择地保存,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正如哈贝马斯指出:“我们的特性并非某种事先给予的东西,而且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的筹划。我们不能挑选我们的传统,但我们能够认识到如何延续传统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

  因此,本土思想政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继承、吸收、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部分,加以创新,形成有利于当下时代发展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3、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保持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的统一。,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阶级性、集团性的一面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简言之,就是思

  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向受教育者传播和灌输意识形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非阶级性、社会性的一面而言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提高受教育者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利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整个社会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进步,并以此指导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作用。

  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不同,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占主导地位的要求和发挥的程度也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增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点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高度重视,既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也要发挥非意识形态功能。即在保持本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与受全球化影响的非意识形态的统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本土思想政治教育与开放社会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面向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由本土向全球的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和体现,是历史之必需,也是历史之必然。怎样保持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平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健康的向前发展,仍然需要人们的继续研究。

  四、全球化视野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间找到其契合点,使之既能在普遍交往的全球内与他国、他文化互通有无,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保持自己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差异性的同时,保持民族性和全球化的统一,和而不同,从而实现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具体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阶级性,民族性,同时还应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民族

  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是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我国,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等重要思想。在保持民族性方面,不能割断与民族经济、传统文化等之间的联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继承与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如儒家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思想,用传统文化丰富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使之能够更长久和稳定的发展。

  2、全球化过程中,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保持应对性。全球化发展,各种思潮也随之而来,面对意识形态的日益被渗透和各种思想的侵蚀,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我国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应对敌对势力在思想上的侵袭。

  总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情况下,有效整合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22、费孝通.中华文化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期刊论文]-炎黄春秋1999(0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陈清.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下的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探讨[N].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5.5注释:

  [1]Waters,Malcolm,Globalization,London:Routledge1995,P.4[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42页。

篇六: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浅议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摘

  要:

  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针对本国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往往都非常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明显效果;也有过因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延缓现代化进程的教训,可以作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现代化

  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二十世纪尽管拥有物质的繁荣,政治与经济的自由,可是在精神上二十世纪比十九世纪病得更严重”。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思想、道德问题,发达的科技和经济往往无能为力,各国都认识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说,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初,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完成,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古典”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适应力;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结构性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殖民地掠夺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之军国主义兴起与经济军事化,终于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经济大萧条的爆发;随之而来的是法西斯主义作为自由资本主义的反动而猖獗一时。这些新因素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无论是欧洲或是美国,教育改革家们对历史上长期沿袭下来的传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其所采取的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提出了质疑。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认为,社会上不存在一种绝对的道德真理,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道德需要。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根据当时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各种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掀起了一场“公民教育运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宣传教育工作。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5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欧疮痍满目,衰败状况更胜于一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唯独美国享受这次战争的胜利果实,一跃而居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顶峰。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成为一个世界体系,形成资本主义西方以外的另一个吸引中心。通向现代化的道路呈现出更大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美国的扩张遇到了苏联的挑战。美苏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国家利益、不同的意识形态而爆发了相互对抗,即冷战。由于双方军备竞赛的加剧,导致冷战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发展成了东西方两种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

  许多人认为,“国家如果想在经济和军事的前沿与苏联展开有力的竞争,学校就应该在像道德教育这样的‘软’领域中少花些时间,而在学术性主题上多花些时间。民主更多地是依靠国家产品的多少和核弹头的数量,而不是个人的道德自律。”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达到了与苏联抗衡的目的,却产生了严重的思想道德问题。发展至六、七十年代,酿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一度阻滞了经济的发

  展。

  3.各国政府对政治风潮和教育界的涣散高度重视。美国专门研究如何实施公民教育的学科――“政治社会化理论”逐渐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

  英国思想界和教育界提出了“由道德教育解决道德问题”口号,特别是在60年代青年反抗运动的冲击下,统治阶级及其学者更加感到加强“世俗的”道德教育的迫切性,相继在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性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这些大多得到官方资助的机构不仅研究有关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重大理论问题,还为学校和社会编制道德教育的计划、教材以及进行师资培训。

  在亚洲,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高度重视。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新加坡在建国初期实行“英才教育”,即重视培养职业技术人员,而对道德标准只做了软性规定,结果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政府逐步认识到,西方腐朽和颓废的价值观,将会使国家的工业化成果毁于一旦;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守住新加坡的“根”――“东方价值观”。倡导诚实、节俭,对长辈和权威的尊敬、孝道,以及社会和国家至上等。

  4.20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这一时期,现代化浪潮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整个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广大亚非拉国家也奋起直追,不甘落后。处于改革开放旋涡中的中国现代化洪流,更是波涛涌起,大势磅礴。同时,这一阶段世界格局也出现了巨大变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两德的统一,宣告冷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向传统回归”,以保证完成经济政治上的振兴目标,面向21世纪,迎接新的挑战。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于1983年4月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其中“加强道德教育,整顿校风校纪”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9.11”事件后,美国更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3月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8条基本目标中有4条是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⑥90年代末,英国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进一步调整,认为21世纪的竞争对于德育既是压力又是挑战。法国在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规定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联邦政府以及各州政府均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此类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

  日本自80年代以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日益增多等事实,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同时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的“智、德、体”顺序改为“德、智、体”,并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日本的教育改革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德育改革。日本政府正是通过包括学校道德教育在内的全民思想政治教育,把国民的爱国心和忠诚意识具体化为经济生活中的工作意识,集中了全体国民的智慧与精力,以超常的速度完成经济政治崛起的任务。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纠正教育领域重实用、轻人文的倾向。针对学生人文素质下降、社会道德水平明显滑坡的状况,从80年代开始纠偏,实施全面道德教育。由于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新加坡在经济高度西方化的同时,保持了作为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精神的菁华。

  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我们会发现大都经历了一个“经济发展―道德滑坡―道德回归—经济再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在兴致勃勃发展经济的同时,遇到了由于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引发的种种困难和挑战,以至经济停滞不前。于是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建设则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黄海洋:《美国品质教育的复归及其启示》,《思想.理论.教育》,2002年第7期。

  [2]陈晏清:《重建新世纪的精神家园》[N]《中国教育报》,2002-10-11。

篇七: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作者:何育静

  来源:《科教导刊》2015年第14期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研究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进一步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历程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5.035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DevelopmentProc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verviewHEYujing

  (Guangdo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y,Guangzhou,Guangdong510320)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thepartyandthecountryhas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andfruitful.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thishistoricalperiodofdevelopment,thedevelopmentofourprofoundgraspofthelawandthenatureof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tofurtherstrengthenandimprove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ofcollegestudentshaveveryimportantandfar-reachingsignificance.Keywordsreformandopeningup;colleg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istory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低、素质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改革开放的深入快速发展,不但经受住许多严峻考验和挑战,而且开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30多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变革最深刻、发展最迅速、成绩最瞩目的重要历史时期,许多宝贵经验教训都值得认真总结和学习借鉴。总结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划分为奠基恢复、曲折前进、巩固开拓、创新发展四个阶段。

  1奠基恢复阶段(1978-198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1977年党中央决定恢复中国高考制度,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历史篇章。经过真理实践大讨论,高校思想战线打破了文革禁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新纳入高校工作范畴,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奠基恢复阶段。

  (1)恢复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明确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当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是通过专题讲座、会议、班会、谈话、书信等简单形式来开展,方式粗糙、方法零散,更没有系统化理论指导。1980年开始,有部分重点大学率先为大学生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式启动。随后,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形势、思想,人生观和道德教育。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二大都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了重要部署和规划,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地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得到重新定位。

  (2)初步设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1981年教育部开始组织高校编写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先后制定《四项基本原则教学大纲》和《道德品质修养教学大纲》。1982年教育部把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1984年教育部颁布《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学大纲》,开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设置和规划,紧接着教育部印发若干规定指导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随后,全国各地高校迅速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修养、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1985中央制定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方案(简称“85方案”)。该方案增设3门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重点加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此基础上,高校全面恢复了马列主义课程设置和教学并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标志着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初步建立。

  (3)初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制度。党中央1978年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高校设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是我国首次设立辅导员岗位和职责的制度性文件,对大学生思想工作起到重要作用。198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高校配置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为1:120,专门从事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辅导员最重要内容之一。辅导员制度建立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2曲折前进阶段(1986-1991)

  受西方反华势力利用及和平演变阴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严重挫折走向低潮。但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成功扭转反败为胜的历史使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1)继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改革。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变化,党中央继续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适应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需求。1986年中央全面启动高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程改革,中宣部、国家教委根据形势需要联合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1987年国家教委进一步改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先后下发多个文件都旗帜鲜明地指出: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学时、教学任务与大纲做了详细规定,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与时效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政治工作主战场作用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党中央深刻总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国内学运事件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教训,努力纠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失误。党中央决定继续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确保党对大学生思想上的绝对领导。1987年党中央先后印发《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明确要加强领导,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教育,把爱国、集体和社会主义教育,理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召开,江泽民在全会强调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思想信仰、人生价值、道德信念等思想问题。由此可见,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得到切实加强。

  (3)首创“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党中央、国务院1989年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首次创立“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意见中重审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1991年国家教委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充分体现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给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开拓巩固阶段(1992-2003)

  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全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进入开拓巩固阶段,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1)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体系。为了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党中央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中央在制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都提出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爱国主义教育和改进学校德育作了重要部署。1995年国家教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并制定高校德育大纲等指导文件,全面规划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体制。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共同制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简称98改革方案),98改革方案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日益完善。

  (2)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水平与层次。1999年6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培养和打造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进行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层次,马克思主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理论学科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4年5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全部建立,并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支撑,全面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

  (3)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把党的理论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切实同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4创新发展时期(2004至今)

  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重要战略之一。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中发16号文件),党中央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放在重要且突出位置,标志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创新发展阶段。

  (1)突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和座谈会在京召开,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教育部长周济分别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党中央领导充分认识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把全面加强和切实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要战略。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中处于首要地位。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制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辅导员培训计划,全面加强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2007年教育部公布了首批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面启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道路探究。学历教育方面,2008年开始教育部委托重点院校培养辅导员骨干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工作;同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为高校创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育人体系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下转第105页)(上接第73页)

  (3)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根据中发16号文件精神,中宣部和教育部2005年全面启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制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简称05方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4门课程作为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课。2008年教育部在05方案基础上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三门课程合并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合理调整、深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措施,才能符合时代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此文是2013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资助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与导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10)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秦宣.中国成立6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沿革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2]文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09.[3]李春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一期):245-252.[4]杨振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十年历程、特点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0(1):48-52.

推荐访问:澳大利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 澳大利亚 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