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发改规划】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时间:2023-05-16 10:35:04 浏览量:

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次跨越、冲刺全省十强县”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实践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次跨越、冲刺全省十强县”的关键时期和重要实践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县“十二五”规划编制是以国家、省、市和县委《关于制定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不断提高人民幸福指数为根本出发点,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新战略体系,着重从建设新农村、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建设、扩大开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和谐、创建文化大县、深化改革攻坚、提高执政能力等10个方面进行规划,全面突出了科学性、战略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也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重要载体规划,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同德,加压奋进,追赶超越,为把依兰打造成为名扬龙江的“实力之县”、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县”、清新秀美的“生态之县”、时尚休闲的“宜居之县”、文明协调的“和谐之县”,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更大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 发展基础

一、“十一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依兰改革发展进程中由小县步入大县、由弱县跨越强县极不平凡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全面推进以冲刺全省十强县为核心的“新战略体系”,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显著成绩,为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108.1%,年均增长15.8%;财政总收入达到8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299.6%,年均增长3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222%,年均增长26.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61.5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459.1%,年均增长41%。荣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2: 29.5:39.3调整到2010年的29.3:28:42.7。农业和农村经济强势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亿元,年均增长10.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首次突破30亿斤,跃居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多元格局不断完善,支柱产业发展强劲。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17.6%,煤化、能源、食品、农机、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特色定位清晰明确。第三产业良性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32亿元,年均增长32%;精品旅游项目建设迅速,“五国城文化”品牌在全省叫响。

(三)科学规划和建设城市精品工程,现代宜居城市魅力初显。预计到2010年新建改造城市道路51公里,建成区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100%、巷道硬化率达到9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7%,人均绿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主街、背巷亮化率分别达到100%、95%;建成区保洁面积达到130万平方米。新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牡丹江给水厂,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新建成日处理能力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完成城镇集中供热三期工程,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85%。垃圾处理场工程即将开工。城市“绿化年”活动有效开展,省级园林城市通过验收。依兰城镇松花江大桥开工建设,一城两江三岸组团式发展格局突破瓶颈。荣获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省级卫生先进县。

(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引进国电龙源、中国大唐、亿阳华富风电集团,新建成风电项目7个,并网总装机35万千瓦,成为全省能源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撑。引进华润雪花啤酒项目,产能居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最大,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引进中煤集团,建成48万吨甲醇扩建项目,顺利完成转制后的产能恢复。引进天年药业和哈药集团制药六厂,初步搭建起医药工业园区。启动省级农垦现代农机科技产业园2万平方米核心区建设,引进了福田雷沃集团,完成农机产业整合。引进金佰佳樱桃谷肉鸭养殖加工项目,建成首个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完成机关和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了行政效能。进一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全面完成103户国有企业改革,活化资产17.4亿元。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幸福指数大幅提升。预计到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64元,同比2005年增长155.5%,年均增长2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04元,同比2005年增长99.8%,年均增长14.8%;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2.5亿元,同比2005年增长149.8%,年均增长20.1%。城镇新增就业143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低保提标扩面,新农合惠及千家万户,新农保试点扎实推进,“五七工”、“家属工”全部纳入养老保险,拖欠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彻底解决。改造城镇棚户区3205户、35.6万平方米,改造农村泥草房10294户、89.6万平方米,城乡群众居住水平显著提高。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

(六)民生及社会事业建设力度增强,社会更加和谐。新建中小学校舍33所、7.3万平方米,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9%,高中教育入学率达78.3%。启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展了居民健康档案试点等工作。卫生服务日趋完善,全县医疗卫生机构达到190个,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提高至42人,标准化的县医院开工建设。农村预防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46‰,生育符合政策率达91.23%。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丹清河源头区被评为首批市级生态功能涵养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9%。城乡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文化娱乐中心投入使用,县人民体育场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档案服务民生水平不断改善和加强。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工,完成农村模拟微波整体平移和城网光缆改造二期工程。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城镇“双困”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建成农村公路767公里,通乡、通村率分别达到100%、96%。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从发展角度纵比,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站在全省横比,仍存在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增长方式不够科学,主导产业潜能还未完全释放等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着难得发展机遇。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力度加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内生型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经济发展基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低碳经济、新兴产业将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将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众多难得机遇。从全省发展环境来看,省委实施“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哈佳城际高速铁路、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依七高速、哈肇公路建设,有助于我县破解区位瓶颈,成为连接我省中东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从全市发展环境看,市委实施“强县”战略,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主要内容的滨水城市建设将我县纳入其中,对我县建设现代化滨江古城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我县基础条件来看,县委确立的新战略体系充分调动全县上下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全县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情,极大释放全县上下的聪明才智;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地位更加牢固,粮食产能大幅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初具规模;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五大产业集群主导优势全面确立,园区基础设施和项目吸附能力日渐增强,大项目建设逐步进入数量多、质量高、后劲足的良性发展轨道;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拉动能力显著增强,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形成。

但也要清醒看到,国家日趋从紧的货币政策和行业政策将持续一段时期,项目立项要求更严,审批难度加大,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受到较大影响,发展壮大煤化工、风电两大主导产业承受着更大压力。从项目建设过程看,资金渠道不宽,融资方式不活,建设速度不快,已成为制约我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综合判断总体形势,我县既面临加快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二章 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县委全会精神,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新战略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发展思路体系:

(一)总体思路。实施“依兰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次跨越、冲刺全省十强县”,坚定走资源、能源、财源“三源”优势加速转化发展之路。

(二)发展战略。一是坚定打造“五大产业集群”,构筑经济发展优势;二是全面推进“双十双百亿”工程,努力扩张经济总量;三是不断加快“一区四园”建设,构建工业发展平台;四是大力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民生民利要素升级战略”;五是牢固确立“项目立县、项目富县、项目强县”的发展观。

(三)奋斗目标。一是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第一县,建设现代能源城;二是创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三是实现财政收入“三年超倍增计划”和“五年增三倍翻两番计划”;四是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五是创建全国城乡一体化平安县。

(四)破解瓶颈。破解“三大瓶颈”,一是开发区建设问题;二是招商引资难问题;三是边缘化倾向问题。

(五)城建规划。确定建设龙江最具优势的宜居之地、古韵之区、现代之城、魅力之县的城市建设目标;“历史文脉底蕴彰显,现代文明特点突出,区域主题风格独特,城市功能理念鲜明”的城市建设理念;“两江交汇、三岸繁荣,亲山亲水、亲绿亲文”的城市建设构想;“高起点、历史性、现代观、本土化”的城市建设原则;“沿江开发、沿江建设、沿江发展、沿江文化、沿江繁荣,着力构筑沿江风光景观带,精心打造滨江古城”的城市建设重点;全面提速“一城、两江、三岸”组团型城市空间格局的城市建设。

(六)城市定位。“秀美依兰、滨江古城、满祖故里、煤化重镇、风电之都”。

(七)文化定位。历史文化定位“五国城”文化和“满祖”文化。

(八)宣传理念。“辽金五国部、满祖发祥地、现代能源城”。

(九)远景依兰。把依兰打造成名扬龙江的“实力之县”、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县”、清新秀美的“生态之县”、时尚休闲的“宜居之县”、文明协调的“和谐之县”,建设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滨江古城。

(十)推进举措。一是县委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必须体现“十个特别注重”的政治主张;二是县委明确提出作风建设必须体现“四项基本要求”;三是县委明确提出干部考核的“三条认识理念”;四是县委要求落实必须体现在“三个力度”上。

二、发展原则

遵循上述指导思想,在发展重点、政策和措施上,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发展。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强工业、稳农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多予少取,推进社会事业同步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二)坚持跨越发展。实施“强县”战略,逐渐缩小与大县、强县的差距,超越自我、追赶跨越、强势晋位,大幅增强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在2009—2010年完成“冲刺全省十强县”第一阶段任务基础上,全面做好2011—2012年第二阶段各项工作,力争在2013—2014年第三阶段全面完成“冲刺全省十强县”目标。

(三)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投资与消费、改革发展与稳定、人口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兼顾全面和重点,突出和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尤其注重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四)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完善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五)坚持绿色增长。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六)坚持共建共享。坚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和安民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让全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三、奋斗目标

(一)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计划达到187亿元,年均增长20%(现价);财政总收入计划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20%;一般预算收入计划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达到228亿元,年均增长30%,使“十二五”成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时期。

(二)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计划调整到23.5:31:45.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居民消费率、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使“十二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重大转变时期。

(三)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大幅度提升,使“十二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

(四)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累计下降10%左右,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使“十二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

(五)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使“十二五”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

(六)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划分别达到29093元、16703元,年均增长15%,城乡居民收入比1.7: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计划达到56亿元,年均增长20%;城乡居民住房、交通、文化和环境等条件有较大改善,使“十二五”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

第三章 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

推动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性举措,要集中力量,强力推进。

(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集中布局与均衡开发相结合的空间开发模式,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心区域集聚,在较小区域集中开发,形成经济、人口相对密集的城镇化地区。通过工业化、城镇化集中布局,集约利用国土空间,为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腾出更多空间,培育发展集中连片的农业主产区,对涉及全县生态安全的区域进行保护,培育形成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空间开发格局。

(二)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我县国土空间分为省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和国家禁止开发区域。省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包括依兰镇、达连河镇,是全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区,主体功能定位是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其他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生态产品。限制开发区域为三道岗镇、道台桥镇、宏克力镇、江湾镇、愚公乡、团山子乡、迎兰乡(不含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区,主体功能定位是提供农产品,其他功能是提供生态和服务产品及工业品。乡镇政府驻地是县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为丹清河国家森林公园,主体功能定位是提供生态产品,其他功能是提供农产品和服务产品。

(三)实施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实行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策、农业政策、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应对气候变化差别化投放,建立严格的区域政策体系。“十二五”期间,我县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主要在省级重点开发区域展开,国家在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鼓励县级点状重点开发区域科学化、适度化、特色化发展。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在财政转移支付、农业政策、人口政策等方面获得国家和省的相应支持。我县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域定位,完善各乡镇的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开发方向,规范开发秩序,推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尽快形成。强化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增加开发强度、耕地保有量、环境质量、社会保障覆盖面等评价指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并有利于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绩效评价体系。

第四章 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一、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发展绿色农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计划达到44亿元,年均增长14.9%(现价)。

(一)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到2015年粮食总产量要稳定在35亿斤以上。加快实施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和百万亩水田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以大型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实现主要农作物耕作全程机械化。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主辅换位”步伐,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小区建设,发展生态型畜牧业,重点推进肉牛、绒山羊、生猪及樱桃谷肉鸭、鹅等绿特色养殖。加强蔬菜基地建设,调整和完善蔬菜基地布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二)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省市试点、示范村数量达到93个,占总数的70%。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百万亩水田建设工程和新利等10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实施丹青水库、牡丹江提水灌区、松花江福兴提水灌区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巴兰河、永发等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完成牡丹江、倭肯河、石头河子、勃利河、松木河等中小河流重点地段堤防达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完善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工程。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防雹和人工增雨作业环境。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农村危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工作。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公司带基地联农户,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金佰佳公司,完善建设樱桃谷肉鸭养殖基地,做大特禽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依托立达尔公司,建设万寿菊种植基地,做大经济作物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依托百世公司等,建设红菇娘种植基地,做大特色作物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依托天晶米业公司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完善发展优质水稻等种植基地,做大主要粮食作物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依托六和集团和富林牧业,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做大肉牛养殖加工销售和饲料加工销售产业链。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培育各种种养殖协会、经济人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四)完善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稳定现有各项惠农政策基础上,实现新增财力向“三农”倾斜,逐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县对乡村转移支付制度。借助国家政策,积极化解旧债,坚决制止新债发生。加快推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交易市场。重点推广宏克力镇小洼丹村、迎兰乡和平村土地流转模式。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二、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我县“十二五”期间重大战略性任务。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建成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到2015年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计划达到34.5亿元,年均增长22.5%(现价)。

(一)提升五大产业集群经济支撑力。实施深度开发资源,充分释放能源,借势建设财源的“三源战略”,全力以赴推进产业集聚,加速形成跨越发展的领先优势。

煤化工产业集群。以中煤集团为依托,全力推进实施总投资177亿元的12个煤化工项目投入工程。充分挖掘煤炭资源潜力,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加速推进第三煤矿(240万吨/年竖井)建设;采用洁净煤加压气化技术生产合成气,重点推进重质煤焦油加氢裂化、100万吨甲醇联产30万吨烯烃和4万吨聚甲醛项目;加强油页岩开发利用,推进年处理60万吨油页岩炼油、70万吨块状页岩炼油项目。开发利用煤层气,大力发展以煤矸石为主要原料的免烧砖、空心砖、砌块等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

新兴能源产业集群。风电产业优化资源整合,破解输出瓶颈,加快项目核准,力争“十二五”期末完成投资260亿元,实现总装机并网260万千瓦。水电产业完成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长江屯抽水蓄能电站、巴兰河丹青水库、晨光渠首电站四大工程;巩固和发展农村电气化成果。光电产业重点加快旺族光电达产、扩建步伐。全面加强与中国核电集团辽宁核电有限公司合作,加速推进核电项目核准和开工建设。能源转换产业重点推进日产10万立方米煤层气和20万吨甲醇汽油项目。积极探索推进以秸秆、林木、人畜粪便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开发项目。全面形成煤化工、风电、水电、光电、核电、能源转换、生物质能源“七位一体”现代能源城的框架结构,创建全国新能源产业第一县。

绿色食品产业集群。鼓励扶持华润雪花、广州立达尔等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强化产业优势,形成企业生根、产品创牌、产业升级整体推进的新格局。推进华润雪花啤酒二期扩建。整合稻米加工业,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做强果酒饮料和山林特产食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万寿菊、樱桃谷肉鸭、有机肉牛加工等富民产业。

矿资源产业集群。积极争取省国土资源厅和省财政厅项目资金支持,全面完成区域地质调查。编制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出台扶持矿产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加强企业探矿权整顿,吸引有实力的大型矿业企业入驻投资。全面开发以煤、油页岩为主的能源矿产,以铁、镍、铜为主的金属矿产,以大理岩、蛇纹岩为主的非金属矿产,尽快形成矿资源开发生产能力。

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将旅游文化产业提升到“绿色工业”的层面进行规划和推进。编制完成《依兰县旅游业整体规划》,形成“一城集散、两区支撑、三品带动、四带出新”的旅游发展战略新格局。深度开发和整合资源,打造历史文化、避暑旅游和红色旅游三大旅游品牌,带动旅游产业整体提档升级。继续深化和拓展五国城文化内涵,提升“五国城”旅游文化品牌影响力。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功能,实现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复合型转变。实施旅游要素升级工程,完成县内星级宾馆建设,开发具有依兰特色的旅游产品,把巴兰河、四块石等景区申评为“AAA”级旅游景区。结合江畔公园建设,积极开发松花江、牡丹江水上游乐项目,超前规划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工程和依兰城镇松花江大桥工程景观旅游项目。到2015年全县旅游业总收入要突破4亿元,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历史性跨越。

(二)构建“一区四园”产业平台。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优势产业集聚、大项目生成的主阵地。

经济开发区。瞄准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以扩区为突破口,强力推进“七通一平”基础建设,加强产业合理化布局,实现开发区规模发展,将开发区建设成为一个发展定位准确、主导产业发达、规模总量庞大、科技水平较高、管理体制先进、结构要素合理、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全国重要煤化工产业基地。到2015年经济开发区要力争实现产值50亿元。

食品工业园区。实施园区南拓延伸放大,完成园区7平方公里土地拆迁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粮食深加工、大豆制品、肉禽蛋制品、饮料加工等企业,每年招引项目不少于10个,全力打造龙江最具特色的高端食品产业园区。

医药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天年药业一期达产、二期建设投产,扩大市场份额,加快新品种开发,增加药品生产种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鼎力支持力强药业与哈药六厂深度合作,争取企业直接在依兰投资建厂。积极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医药工业项目,形成梯次跟进、集约发展的医药产业集群。

农机产业园区。支持福田雷沃扩大生产规模,打造研发、生产、销售、仓储、物流全程产业链,全力进军俄罗斯农机市场,力争形成5年产值100亿元,同时积极争取洛阳一拖等国内农机龙头企业落户园区,大力发展农机制造新兴装备产业,打造东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农机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园。高标准、高质量制定园区总体规划,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入高精尖项目,把园区建成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区、高创汇项目的核心区、高税收项目的集聚区、高素质人才的创业区。依托即将开工建设的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工程,逐步引导已建成的风电项目总部向江西高新技术园区转移,加快高新技术、低碳项目招商引资步伐,在江西高新技术园区的核心区优先建设低碳工业园区。

(三)构筑多元化工业体系。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农机制造、医药生产、新材料加工、冶炼工业,致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大利用高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加快新产品研发,提升传统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因地制宜,建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小而快的新型乡镇工业园区,重点推进哈蜚等农业现代示范园的工业化进程。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转型升级

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群众生活质量、增强社会功能,把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强力推进。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计划达到85亿元,年均增长21.6%(现价)。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以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运输设施为重点,发展大物流、大平台、大服务,构建全省东部地区重要物流中心。围绕粮食流通,加强县属10个粮库收储设施建设,建设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围绕煤、铁等重点矿产品及甲醇等煤化工产品,建设专业性物流市场。围绕江北农机产业园,建设大型农机销售市场和物流中心。围绕啤酒、肉类、食用油等大宗消费品,加强仓储和运输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冷链物流。

(二)发展信息服务业。以城市信息化、农产品和涉农物资信息化为重点,推进互联网增值业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和服务外包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面向主导产业、面向大众消费的信息服务业。加强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网络化。完善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档案馆建设。

(三)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随着民生民利要素升级战略和财政强县战略的实施,财政和民间资金不断增加,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投资领域不断延伸,有利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发展。积极支持哈尔滨银行依兰支行等做大做强。

(四)巩固提升传统商贸餐饮业。优化城市商圈布局,推进中央大街与通江路交叉地段城市商圈提档升级,重点完成依兰地下商业街建设。调整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引导城东工业园区和老城区结合地带、通江路南北段的重点商业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大型超市网点,完成依兰农贸大市场建设。梳理整合餐饮业,创建以朝鲜、回、满族传统饮食为主的依兰特色美食发展服务体系。整合优化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商业的集中度和辐射力,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四、推进滨江古城建设,完善城市载体功能

以建设龙江最具优势的宜居之地、古韵之区、现代之城、魅力之县为目标,实施城区空间组团型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7%。

(一)实现城区空间组团型发展。实施“南拓、北跃、西进”发展战略,带动“一城、两江、三岸”组团型城市空间格局建设。以城镇松花江大桥建设为契机,实现城区跃松花江向北发展。以哈佳城际高速铁路依兰火车站建设为契机,实现城区跃高速路向南拓展。把哈佳城际高速铁路依兰站以北,哈同高速公路以南的9平方公里区域确定为物流仓储用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沿城市主干道路布局商贸区。以规划建设牡丹江大桥为依托,实现城区跃牡丹江向西发展,利用良好的山水自然景观,打造花园式居住区;规划建设县级教育科研中心,以职业教育及产业研发为主,实现江西高新技术园区建设的新突破。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四纵五横一环”路网建设,打通五国城路南段和建设街西段,建设哈佳城际高速铁路依兰站入城路,科学发展公共客运交通体系。辟建哈佳城际高速铁路依兰火车站,改建牡丹江大桥,规划建设松花江口岸。完成“三供两治”基础工程,到2015年主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普级率达100%;主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普级率达95%;主城区集中供气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普级率达35%;主城区改造排水管网30公里,集中污水达标排放率100%;建成垃圾处理场,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善城镇配电网建设,实现主城区电网现代化、标准化,积极推进电力网线入地工程。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程。完成“百万平米棚户区”拆迁改造,逐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重点做好水韵紫城、天晶米业、金领华庭、学府新城、牡丹家园等在建大型棚户区改造项目。构建适于避灾、抗灾、救灾和防灾的城市防灾疏散空间体系,加强防灾避难疏散场所建设。

(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完成江畔公园和环城堤景观带建设,改造五国城文化公园,综合开发南湖公园,高标准建设城市中心广场和清真寺广场。实施全城亮化、硬化、绿化、美化,实现背街背巷全覆盖。抓住棚户区改造机遇,高标准规划、高质量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抢救、发掘、保护有代表性的古城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建设夹信子古城胡同步行街和明清三合院、四合院抢救修复工程,充分再现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满祖宗祠、三姓副都统衙门等载体功能强、标志性文化突出的现代城市名片。从外观形象到古城区、古建筑修复要充分展示名扬龙江内外的历史形象。

(四)全面加强小城镇建设。按照特色突出、功能齐全、定位明确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强镇、旅游名镇、文化重镇、生态靓镇。充分发挥重点城镇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优先发展区域为“一城、两江、三岸”辐射区域,点状重点开发区域为乡镇政府驻地和新农村示范村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完善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重点镇村项目用地收储,适度推进村屯资源整合撤并工作。以强镇为重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镇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实现共建共享。

五、着力扩大开放,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把握国家推进沿边开放战略机遇,实施多元化开放战略,内引外联,壮大战略型民间投资,深度谋划、推进、建设一批大项目,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力争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和跨越式发展的前导区。

(一)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600万美元,年均增长15%。政企联动全民招商。建立健全促进招商引资增量提质的激励机制,改进招商引资方式,综合运用会展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上门招商和以商招商等方式,积极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努力引进一批税收贡献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融资、审批、建设、生产全程服务体系,打造诚信招商的政府形象。强力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进一步强化“视项目为生命”的工作意识,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根本着力点,以项目拉投资促增长,靠项目惠民生促和谐。继续坚持县领导包保大项目工作机制,完善“六个一”推进体制,严格落实“四办”工作要求,全面加快项目谋划、推进和建设力度。围绕优势资源谋划项目,重点推进有利于五大产业集群的支撑项目;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谋划项目,重点推进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项目;围绕“一区四园”谋划项目,重点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能源综合利用的循环项目;围绕传统企业技扩改谋划项目,重点推进有利于企业升级的转型项目;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谋划项目,重点推进有利于共建共享的民生项目。

(二)全面提升区位优势。依托启动实施“四个特大工程”建设,致力打造依兰区位新优势。紧紧抓住哈佳城际高速铁路建设机遇,主动纳入哈尔滨市一小时经济圈,带动招商引资全面升级。紧紧抓住松花江依兰航电枢纽建设机遇,实现发电、航运和建安税收“三位一体”收益。紧紧抓住依七高速和哈肇公路建设机遇,依托依兰城镇松花江大桥建设实现跨江连接,连通路网主动脉,增强接受周边地级市辐射能力。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支持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自我管理服务和自我协调发展的作用。引导前景好、潜力大的民营企业,通过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发展成为地方知名企业。推进企业分工协作体系建设,鼓励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逐步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小企业向“专、精、特、优”的专业化加工和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专业化协作、相互依存的组织结构。重点完成木材、大米、酒类加工等松散型产业协作生产体系建设。

(四)提高对外贸易水平。把握哈尔滨打造“对俄合作示范城市”的有利契机,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吸引和培育外贸加工物流企业,争取外贸加工项目,形成外贸加工和物流产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力争打造外贸产业大县强县。

六、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强化节能减排,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到2015年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累计下降10%左右,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15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

(一)强化节能减排。强化节能目标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度,严格问责。大力推广节约能源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突出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重点抓好中煤龙化公司、昊诚金源热力公司、华润雪花啤酒公司、哈飞转向器厂、工业硅厂等企业节能项目和城区服务业锅炉改造及政府机构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培育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公司。

(二)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及重要矿产资源的节约和管理,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加快推动新建住宅、公共建筑使用节能材料,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广应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照明产品。重点建设农村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秸杆固体成型燃料示范工程、煤矿伴生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批重大项目。节约用水。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限制超采、滥采地下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重点推进倭肯河大型灌区及巴兰河水系示范工程。完善牡丹江水源给水项目及供水管网改造工程,积极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的应用。加大中水回用和污水再生利用力度。节约原材料。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原材料消耗管理,严格原材料消耗核算制度,鼓励使用再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行木材节约代用,尽量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推广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推进闲置土地复垦。加强工业用地和建筑用地的集约化使用,保障耕地存量。加强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执法监察。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培育循环经济龙头企业,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重点推进依兰经济开发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高“三废”的综合利用率和循环经济利用率,重点推进大型企业和城区集中供热的“三废”利用。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加大对城市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大力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交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四)建设低碳城市。积极探索低碳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环保型社会。鼓励企业以生态效率的理念和清洁生产的要求,积极运用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低碳化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加快发展低碳建筑、低碳交通,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和行为,推广使用低碳产品,弘扬低碳生活理念。

(五)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程。强化对水源、湿地、森林、山体等自然资源的保护,积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建立起功能齐全、结构稳定、生态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继续加强“二源(龙江水源地、牡丹江水源地)、二江(松花江、牡丹江)、三河(巴兰河、倭肯河、勃利河)、二库(新立水库、永发水库)、二镇(依兰镇、达连河镇)、三区(丹清河自然保护区、西丰沟自然保护区、安兴湿地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的环保建设。加强城市“三废”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监管,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重点推进中煤龙化公司“三废”的长效治理。对城市噪音污染进行有效监控和综合治理,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总悬浮控制在100 微克/标立方米以内。搞好城镇绿化工程,形成城镇生态防护圈。到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村屯绿化率达到100%,公路绿色通道绿化率达到100%。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效削减化肥、农药使用量。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改善农村环境面貌。

七、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生优先,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把惠民生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为党和政府的执政之基,把扩大就业做为惠民生的首要目标,把增加居民收入做为惠民生的首要任务,把社会保障做为惠民生的基础,把改善住房做为惠民生的德政之笔,把依兰建设成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文明和谐的现代宜居城市。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093元、16703元,年均增长分别为15%。

(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覆盖范围。到2015年全县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失业保险参保率达100%,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加快构建阶梯式社会救助结构和多元式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完善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保障机制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鼓励和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集中供养服务体系,重点推进标准化养老院整合改造。加大公共资金的投入,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社会化相适应的公共资金投入机制。推进残疾人康复和就业,加强对残疾人教育救助,争取建设残疾人托养服务院。鼓励社会互助和慈善事业发展,推进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的社会化进程。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保障卡的应用,实现精确管理。落实妇女发展规划、儿童发展规划,加强青少年的权益保护。

(二)努力扩大城乡就业。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加快建立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改善创业环境,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带动就业的长效机制,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尤其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深入实施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三)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健全有效的住房保障机制,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稳定居住成本,加快棚改房、公租房、廉租房、泥草房改造等惠民利民工程建设,扩大受益面。到2015年廉租住房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2%,普通商品住宅和经济适用住房占住宅建设总规模的70%左右,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平方米以上。

(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支持民族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倡导终身教育,基本建立起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协调发展、充满活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加快构建学习型社会。到2015年城市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二年教育,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强力实施校安工程,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学校教学设备仪器配备工作,改善学校卫生设施和学生食宿条件,教师队伍总体素质达到全省较高水平。加强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建设,在保障农村助学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子女就学难问题。强力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包校助学阳光工程”和“扶困助学”工程,开展为残疾儿童“献爱心”活动,逐步将“两免一补”扶助对象扩大到高中。

(五)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切实减轻群众药费负担。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不断扩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面,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全面实施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成县医院新建、中医院维修改造,加快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房屋改造建设和设备装备更新,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经费补偿政策。全面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卫生行业管理及医疗机构管理。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提高报销比例。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卫生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建立健康档案管理软件,加快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推进OA办公系统应用进程,实现在线办公。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创建省级卫生城标兵县。

(六)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实施“全民健身工程”,推动体育器材进社区,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整合体育资源,实现社会共享。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群体性、社会性体育组织,推动多样化的休闲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完成县体育场建设,新建县体育馆,完善环城公园全民健身路径工程。

(七)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城乡社区建设,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延伸服务职能,加大社区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快社区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繁荣社区文化。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社区卫生事业。推进社区信息化,发展社区服务业。

(八)提高人口素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符合政策生育水平。到2015年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1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3.6%以上,全县总人口控制在41万以内。延伸“百万检查”工作,巩固“百万检查”服务成果,加强患病育龄妇女的咨询治疗等跟踪服务,提高生殖保健服务质量,三查服务率达90%。开展基本生殖保健。强化孕前管理与服务,推进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和生殖保健服务。开展男性生殖健康咨询检查,提高男性育龄群众生殖健康意识和水平。加强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继续开展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促进育龄群众树立现代婚育观。加强农村免费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农村育龄群众健康意识和生殖健康水平。全面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九)稳步发展民族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高度重视民族宗教事业发展。鼓励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乡村的经济发展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水平。

(十)建设“平安依兰”。 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加强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生产安全监管,重点整治交通环境,坚持预防为主,强力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完善信访接待制度,依法及时合理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积极预防、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成全国城乡一体化平安县创建工作。

八、推进文化大县建设,增强竞争软实力

以强化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通过实施人才强县和科技强县战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努力建设具有依兰特色的文化服务体系和城市精神品牌。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深化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全县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结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精神品牌。加快舆情管理,充分发挥县电视台和政府门户网的导向作用。

(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以建设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系统梳理历史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五国城文化、辽金文化、满祖文化、边塞文化等特色文化的深厚底蕴。加大精神文化产品创作和生产,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工作,对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档案进行深度发掘、抢救、保护和利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运行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培育文化中介组织。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大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力度,适时启动图书馆建设工程,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文化站、文化大院,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

(三)建设科技强县,提高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升科技综合实力。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和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工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县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我县能源、煤化、风电、光电、煤层气等产业领域的科技优势,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争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能力项目,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创新体系。加强科普工作,全面落实《科普法》,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各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增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环境,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科学素质。到2015年全县科技贡献率达到46.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10%,应用新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村科技普及率达到90%。

(四)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从体制创新入手,努力营造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依兰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健全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重点培养和引入一批高层次、高技能、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健全人才信息网络,发展人才中介机构,加快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科技人才进驻“一区四园”创业,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建设。

九、深化改革攻坚,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和行政体制等领域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和强大动力。

(一)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依托现有工业和市政工程资源,推进组建工业投资公司和市政投资公司,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继续调整国有资产布局,集中力量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需要政府控制的行业和领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点做好城市“三供两治”项目的商业化运作。到2015年力争非国有经济达到60%以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努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发展保险机构。完善县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组建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核准、备案制。

(二)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医疗卫生保健领域,推进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初步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依法强化对基本药物的质量安全监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缩小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推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的改企转制步伐,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集团,推动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降低行政成本,科学界定县和乡(镇)经济社会管理事权。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共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创新探索实践雇员制。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实行重大问题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推行政务公开,健全重大事项的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指标体系和运行机制。

十、切实加强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

“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的领导,不断提高科学行政、民主行政和依法行政能力。

(一)优化政务环境。坚持执政为民,建立方便企业、群众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重点解决供暖、供水、教育、文化、卫生、公共交通等体制机制问题;在行政服务方面,重点抓好行政服务中心平台建设。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进一步加强审计、监察工作,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行政问责制度,督促和约束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履行职责,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二)优化法治环境。坚持依法行政,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职责,坚持依法办事,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公正。加强法制宣传,增强法制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改善信访机制,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大力推动公证事业发展,预防纠纷。贯彻落实《人民调解法》,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优化人文环境。加强诚信建设,有效解决好部分领域诚信缺失等突出问题,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建设诚信政府,坚持依法决策,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推行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以“强化约束监督,促进诚信经营”为目标,建立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价、信用自律和失信惩戒为主要内容的企业信用系统。探索建立以数据收集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个人信用系统。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四)完善公共危机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一套完备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建成“未雨绸缪、科学决策、指挥统一、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公开”的政府、社会、市民互通的公共危机应急处置系统,制定相应预案,加强应急指挥系统和救缓应急系统建设,确保对各类灾害反应灵敏、信息畅通、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应急救援、处置得当。

 

推荐访问:依兰县 五年 二个 【发改规划】依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