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2篇)

时间:2023-07-17 13:54:01 浏览量:

篇一: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的矛盾性格

  摘要: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刻画了霍尔顿这一经典的文学形象。霍尔顿是个善良并渴望爱的少年,但他却生活在一个缺乏温情的社会里,更糟糕的是他即将在没有他人理解,缺少他人引导的情况下步入成人社会。这样的处境导致他生活寂寞,学业失败,最终精神崩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矛盾的心理历程。

  关键词:精神世界;矛盾;叛逆;妥协

  《麦田里的守望者》被誉为20世纪美国当代经典。这本小说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霍尔顿在逃离学校后,在纽约该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两天两夜的短暂人生历程。本文通过霍尔顿的所见所闻所感,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陋习,揭示了资本主义光鲜亮丽外表下的丑恶。作者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在50年代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在丑陋的社会中,由心中存有孤独、苦闷压抑、彷徨,到最后精神失常的历程。霍尔顿是文章思想的载体,对他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小说的蕴意。

  一、霍尔顿性格的演变

  (一)叛逆反抗

  最初的霍尔顿是叛逆不羁的。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长得高出常人一头,整天身穿风雨衣,头戴鸭舌帽,嘴里叼着抽烟,四处游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老师、同学和家长等全都腻烦透顶。他认为老师和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他已经先后三次被三所学校开除。宾夕法尼亚州的私立学校是他讀的第四所学校,又一个学期结束了,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他又接到将被劝退的通知,他一点也不觉得羞愧。尽管霍尔顿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从不为自己的家庭感到骄傲或与自己的父母关系亲近,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脾气。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霍尔顿的家庭能给他最多的支持就是金钱,由于自小缺少家庭关爱和引导,霍尔顿形成了奇怪的性格。在生活中,他没有倾诉心声的对象,就算是自己被学校开除他也很少与父母交流,其实他明白和父母说一点儿用也没有,父母给他的唯一感觉就是如果他们知道自己被学校开除的事,肯定会杀了他。所以霍尔顿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出逃。

  在学校里,霍尔顿讨厌学校的繁复琐事,对课程也并不感兴趣,在他眼里学校里的老师也都是带着面具的小人,所以霍尔顿经常逃课。在学校里,本该有很多相同想法的同龄人,但是不然,霍尔顿也找不到一位真正的好朋友,因为他觉得所有人都不像是个正常人,而都像是在演戏。就像在小说中霍尔顿所说:学校越贵族化,里面的贼也越多,所以他的独特性格使其与学校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物格格不入,在一开始就给我们刻画了以为这样个性强烈的反叛少年。

  (二)迷茫彷徨

  离开了学校,霍尔顿独自游荡在大纽约街头。他随意住进一家旅店,坐在房间里感到孤独寂寞、百无聊赖时,隔窗相望,却看到一位很有身份、“头发花白的家伙”,正一件件地穿戴上妇女服装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而从另一面窗户,他看到“一对男女用嘴彼此喷水……整个时间内他们都在歇斯底里发作,好像这是世界上最最好玩的事儿”。但是,这些家伙到了早晨,个个又都会变成谦虚谨慎的君子淑女,这些都让霍尔顿感到“沮丧极了……一生从未如此沮丧过”。

  孩子是霍尔顿的最爱。他认为只有儿童的世界才是美丽纯净的乐园。那个得到他帮助系冰鞋的小姑娘向他报以真诚的感谢,令他激动不已;弟弟艾里善解人意,聪明过人。“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见到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霍尔顿很疼爱妹妹菲比,“只要你跟她说些什么她总是仔细听着。她总知道你他妈的讲的什么”。霍尔顿向往纯净的世界,“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责是在那儿守望,要是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自从离开了学校来到纽约城,霍尔顿便开始了“转型”,他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开始了微妙的变化,见识得越多体会得越多,霍尔顿渐渐变得沮丧,变得不知所措,变得迷惘了。

  (三)无奈妥协

  家庭、学校、社会的虚伪和现实不断累积一次一次地将霍尔顿推向痛苦、沮丧、孤寂的深渊,让他倍受折磨。“我心里很难过,我那时心里有多沮丧,你简直没法想象”;“我穿过马路之后,觉得自己好像失踪了似的。……你总会有一种像是失踪了的感觉”;“一霎时,我觉得寂寞极了。我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只是心里很不痛快、烦闷得很,我简直不想活”因此,当他漫无目标的穿梭于纽约的饭店、酒吧时,他至少有五次想到了死,至少有一次是真的打算自杀,“要是再发生一次战争,我打算干脆他妈的坐在原子弹顶上”;“我开始幻想自己心窝里中了一颗子弹”……在种种现实无情的折磨下,霍尔顿无路可走亦无处可逃了。

  其实正如我们知道的霍尔顿资质不平,他有自己的思想,他很喜欢阅读。他不愿像他的父母、兄长、老师那样为了物质而混日子,他希望要做些什么去改变,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无奈的他只能选择妥协。本来霍尔顿打算西行,不再回去学校和家,但是他对妹妹的牵挂以及妹妹菲比无论如何都不让他走的态度,霍尔顿终究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带着妹妹菲比去玩,玩了一阵后回到了家中,但是他曾经历的一切又如何能抹去?霍尔顿内心的苦闷和惆怅始终困扰着他,使他无法摆脱,他曾经梦想过逃离这虚伪的现实世界,去寻找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但可怕的现实却使他感到如此的失望与无奈,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之中。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我们一开始认识的霍尔顿彻底沦陷了,他躺在精神病院里,选择大病一场。

  二、霍尔顿矛盾性格的分析

  (一)抗击主流文化

  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他是主流文化的反叛者。

  霍尔顿在生活中被要求用功霍尔顿却不肯与之“同流合污”。霍尔顿曾因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潘西开除。霍尔顿不是被学校撵出校门,而是提前主动离校。他被开除并不只是因为不及格的功课,更是他不用功。霍尔顿资质不平,他爱思考爱阅读。他不愿像他的兄长、父母、老师和同学那样为了物质而混日子做生活的傀儡,他想要改变,可是他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无奈的他只能选择离开。

  霍尔顿有一顶红色猎人帽,他对这顶帽子情有独钟。在外他会选择性的戴着帽子,他不愿被看做是怪人、鬼样儿。而私下里霍尔顿对这帽子爱护有加,他会选择各种姿势来戴帽子。霍尔顿对帽子的情感,其实暗暗地说明他是一个有选择意识的有自我的人,他不甘向大流妥协。

  霍尔顿讨厌虚伪虚荣的社会,他想要很真实的生活,他也希望人们都这样,可是这只能是他理想中的,单凭他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

  (二)顺应现实主义

  霍尔顿在理想和显示的夹缝中苦苦挣扎,他希望看到不同他希望有所改变,可到最后,他还是看到了自己的渺小,他意识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他选择成为一个精神病患者,选择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妥协者。这就是大社会下小人物的悲哀之处。

  其实文中描写霍尔顿是个胆小的人,也暗示了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妥协者。霍尔顿不愿意和他人发生争执,即使发生了,他也是自愿服输的那一方,他总是愿意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霍尔顿容忍他人对自己的伤害。

  霍尔顿始终渴望交流希望有所陪伴。他只是看不惯让人们堕落的事物和那些堕落的人做出的行为。他希望自己能有个谈心的人,他希望得到真正的友谊,他同情妓女,同情忍受暴力的女人,他希望能多和修女呆在一块儿。霍尔顿同情被这个社会洗脑的人们,可是最终自己也无处可逃。霍尔顿的懦弱,现实社会的强大,使霍尔顿妥协成为必然的事。

  三、矛盾体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生活影响

  从表面上看,霍尔顿拥有一个令人羡慕和幸福的家庭。霍尔顿家境富裕,在他的印象中,他的家人都是有钱人。“祖母使起钱来手头很阔……一年内总要寄给我四次钱,作为生日礼物。”;“我父亲倒是很有钱……他在一家公司里当法律顾问。干这一行的人都很能赚钱。”;“D.B.刚买了辆‘美洲豹’……最近他十分有钱。”霍尔顿花钱也不省。在他人眼里,霍尔顿该是前途无量的,但这些都只是外表的光鲜亮丽罢了。

  在霍尔顿的成长过程中,他的长辈只是为他提供钱提供物质。他从未和父母有过合适的交流,父亲在乎的只是物质,而不是自己儿子的内心感受,霍尔顿心中的苦闷、疑惑无人可解。霍尔顿非常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需要有人有事物可以支撑起他的精神,与大多数人,他觉得有着深深的隔阂。哪怕是在繁华的大纽约,霍尔顿却是孤独的,没人能顾给他真正的关爱和帮助。

  (二)学校生活影响

  霍尔顿就读的潘西中学是一所贵族学校,历史悠久,有不少富家子弟。正因为是这样“贵族学校”,学校所给的教育,便也是关乎物质了。学校是个小社会,现实中的小社会,却是个大锅炉。学校里的老师也是为了有钱人家的孩子更“用心”,而老师给学生的教育也是关于赚钱啊,赚了钱买车啊这般的物质,还有自私自利之心。

  霍尔顿在贵族化的学校里,既没有学会做人,也没有学会做事,这不仅仅是霍尔顿个人的悲哀,更是对当时教育的讽刺。

  (三)社会生活影响

  霍尔顿离开了家,离开了学校,只能上社会去闯荡。而文章先后描写的他对于家人、老师以及同学的无可奈何,也暗示他后来对于社会同样无可奈何,事实就是,霍尔顿在社会中更加走投无路深受打击,最后被毒害,成为了精神病,成为了社会中一个和他人一样的傀儡。

  在流浪中,霍尔顿进一步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丑陋、虚伪和势利,像霍尔顿这样的人,在那儿是生存不下去的。在纽约的旅馆中,“住的全是变态的和痴呆的怪人”。一个头发花白的很有身份的家伙穿着女人的衣服在扭捏作态,孤芳自赏;一对男女在用嘴往身上互相噴水,以此取乐。“他们甚至都不把窗帘拉上,”成年人的丑态在一个十六岁的孩子面前暴露无遗。霍尔顿试图与一个在舞会上得到电话号码的陌生女人费丝·卡凡迪西约会,遭到拒绝后,他又去了夜总会和三个粗俗的成年女人调情,霍尔顿原以为,她们会提出来付自己的饮料钱,可她们压根就没有这样想。在夜总会,充斥着许多年龄与其相仿的学生,弹钢琴的欧尼“势利得要命,见了人甚至都不肯理睬,除非你是个大人物或者名人或者别的什么。”尽管法律不允许向霍尔顿这个年龄的孩子兜售含酒精的饮品,但事实是:“你哪怕只有六岁,都能在欧尼夜总会要到酒……哪怕你是个有毒瘾的,也没人管。”社会在放纵年轻人,法律在这里已没有存在的意义。皮条客毛里斯明明看出霍尔顿还是个孩子,却为他引来了妓女孙妮,霍尔顿虽然出钱请来了孙妮,但很大程度上想要的不是性,而是一次谈心。没想到孙妮和毛里斯又来上门敲诈,还把他揍了一顿。所谓的百老汇戏剧﹑好

  莱坞电影也都是充斥着商业欺骗的娱乐。这一文明面纱下的丑恶的成人世界与霍尔顿心目中的纯洁美好的世界相差甚远,霍尔顿为孩子们的生存环境感到深深担忧,“你永远找不到一个舒服、宁静的地方,因为这样的地方并不存在。”霍尔顿感到非常的痛苦,那个时代中没有可以适合他成长允许他存在的地方。

  结论

  综上所述,《麦田里的守望者》采用第一人称,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生动地叙述了一个中产阶级子弟内心的苦闷和彷徨的精神世界,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霍尔顿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困惑和迷惘,对当时的社会形势、学校及家庭教育进行了批判,解读该作品对当今学校、社会、家庭如何正确引导教育青少年也有一定启示作用。此外,霍尔顿性格的刻画,其深层意义也在于作家对自我存在的反思。塞林格,这位有着二战从军体验和反间谍活动的作家,将自己内心的矛盾与迷茫安放到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体现出强烈的自我迷失感。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1-231.

  [2]罗世平.《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正统文化语言[J].外国文学评论,1994(1):12-13.

  [3]严志军.麦田里的守望者:文化代码的解域与归域[J].外国文学研究,1999(2):23-26.

  [4]项伟谊.孤独的20世纪人[J].西北师大学报,1996(4):37.

  [5]毛信德.美国小说史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站

  点:上海

  专

  业:英

  语

  年

  级:10春

  姓

  名:史译

  学

  号:z10100004025指导老师:张琳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摘要

  《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

  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

  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

  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

  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

  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

  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

  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

  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

  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

  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

  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

  及其形成原因。

  关键词:

  孺弱,正直,善良,叛逆

  目录

  引言

  ..........................................................................................................................................................1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

  .................................................................................................................1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2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

  ..............................................................................................................5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52、错误的教育导向

  ...............................................................................................................................63、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

  ..................................................................................................................结束语.....................................................................................................................................................7参考文献...............................................................................................................................................《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一个律师家庭出身的中学生霍尔顿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由于害怕父母的责备而

  浪迹于纽约三天两夜的经理和感受,反映了五十年代美

  国青少年精神上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主人公霍尔顿看

  透了周围世界的虚假,他试图超越这个虚假的社会,努力

  去寻求真诚与友爱.作者把他放入了一个两难的处境:反

  抗,目光敏锐的霍尔顿知道是无用的;妥协,爱好真实的他

  无法接受。他用消极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虚假社会的愤怒,同时向往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挽救孩子的纯真。

  他的性格和行动使得自己带入孤独与绝望,无路可走。

  在小说结尾,霍尔顿经历矛盾、抗争,最终回到社会。尽

  管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精神崩溃,但他最终认清了人

  生成长的历程,适应了社会。本文将通过各种对小说中

  各种象征物及情节的分析来阐述霍尔顿的三大个性特征

  及其形成原因。

  一、霍尔顿的个性特征

  1.霍尔顿的懦弱,消极被动和不愿面对现实

  霍尔顿的懦弱体现在他的社会交往的失败。他不被

  同学,老师,甚至家人理解,甚至有时还倍受欺凌。不管

  是老毛里斯向他勒索,还是斯特阿拉德对他拳脚相加,他

  都没有过多的反抗,每次都以受伤告终。他感觉到自己

  很弱小,无法击败一些邪恶分子,所以多次想象着自己会

  中子弹死掉,以死来逃避这一切。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想

  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路以显示自己的现实的反

  抗。另外,小说中几处提到霍尔顿想打电话给琴,却迟迟

  没有行动。他无法与琴谈话,因为在他心中,琴是个纯

  真,完美的女子,是他很在乎的人。而他很气愤琴有可能

  已经被斯德阿拉特带坏了,他不愿听到,看到这一点,而由于他懦弱和逃避现实的性格,他并没有选择面对和解决这一切,只是把所有的怨气都积压在心头。他甚至经常在不开心时戴上颇具象征意义的红色猎人帽。它的外观独特,强调了霍尔顿强烈的个性和他不愿接触社会的性格。通过幻想逃避现实的个性在霍尔顿玩抚他的红色猎人帽时得以继续。当阿克莱打断了他的阅读而质问他有关丢失的击剑器材时,他非常恼怒,并用帽子盖住了脸。他假装双目失明,大声呼唤着母亲,请她伸出救援之手。可以看到,霍尔顿已被套住,并陷入他自己假想的游戏当中。读书的时候,他把帽子的鸭舌转到脑后,算是强调了他的个性。因此,那顶帽子也就变成了他在阅读时所走进的幻想世界的一部分,同时暗示着他个人对友谊的“追猎”和寻找。这种友谊可以指与书的友谊,也可以指与真正的人的友谊。那顶猎人帽代表了他对生活中的许多令人不快的方面的消极抵抗和逃避。更进一步说,它同时象征了他对生活的求索和生活对他的纠缠。霍尔顿是在同学们排斥他的时候把帽子买

  下的;并且,每当他想避开不愉快的事情时都会把他戴上。霍尔顿并不在乎戴上帽子后别人怎么看待他,他认为别人都是些伪君子。小说高潮,当霍尔顿屡屡受挫,觉得自己无力反抗时,他甚至想到要放弃一切理想,逃到西部,过着隐居的生活。

  无论霍尔顿遇到什么违背他意愿的事情,他总是以逃避或不屑一顾的方式来对待,从来没有想过要积极的处理任何问题。霍尔顿因4门功课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其实,他早已厌倦了潘西中学那种虚假,僵化的教育模式,是他自愿的逃离。他多次讲到“我周围全都是伪君子”,“没有见过任何优秀的,有脑子的人”。他不屑于“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更看不惯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另外,他的口头表达课不及格,是因为他违反了“口头表达”不能离

  题的规则。而他一点也不为之懊恼,因为他喜欢离题。

  “离题了倒更有趣。”他认为谈话是一个不断发现的过程,通过发现,谈话自然而然的会谈到爱和有人情味的话题

  上来:“不过我的意思是说,很多时候你简直不知道自己

  对什么最感兴趣,除非你先谈起一些并不太感兴趣的事

  情。”在他看来,学校制定的种种规则都不利于学生的心

  理健康发展,是对个性的一种压抑。而老师和同学也似

  乎漠视在他看来能触人心弦的感人事物。他的同学理

  查.金拉斯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理查很容易紧张,有一

  次他做一个关于农庄的口头表达,中间他突然从农庄转

  到他舅舅怎样不愿意看到他身上绑着支架。班上同学不

  但不体贴他紧张的情绪,反而还都冲着他喊“离题了!”。

  霍尔顿对亲情的话题很感兴趣:“只要是有人跟你谈起他

  舅舅,这就很有意思。”很明显,资本主义的教育信条让霍

  尔顿感到十分失望,他无法接受。

  2.霍尔顿的正直,善良和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

  通常,10多岁的青少年都被认为是处于困惑的,自我

  矛盾的状态。

  在《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中,霍尔顿的人物性格是了美国当时青少年性格的典型代表,只是他

  是个极端的例子。与其他青少年一样,霍尔顿讨厌这个

  浮华的社会——只有金钱,名利,地位似乎才是最重要

  的,然而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太虚假。他能看穿虚假表

  象下隐藏的丑陋。他认为同学都是伪君子因为他们读书

  只是为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提供必要条件。而霍

  尔顿则更加热爱生命,他“宁可买一匹混帐的马。”

  因为

  “马至少是动物。”在他心中,读书的目的应该是追求更加高尚的目标,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享受。当菲必问霍尔顿最喜欢的东西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修女和他的同学詹姆士。修女们并未成为实利主义这一

  错误哲学的受害者,她们代表着一种自我牺牲的尺度,而

  这种自我牺牲远远超过了被霍尔顿认为是基于自我放纵

  的“社会慈善事业”的范畴。在

  他看来,一种慈善行为只

  有在施善者放弃了自己所珍视的某种东西且得不到任何

  回报时才配被称之为善举。例如,奥森贝格捐款给潘西

  中学的举动便不是慈善行为。他的名字因为留在了公寓

  楼上而将永远流传,或者不如说在他看来是这样。因此,他不过是在做一笔不折不扣的买卖而已。那慈善举动的背后的利己主义摧毁了这一行为本身的价值,使之降低为一种自我满足之举。相比之下,霍尔顿对修女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深深的敬仰。另外,霍尔顿对同学詹姆

  士表示出真心同情。瘦弱的詹姆士不肯收回实话,被同

  学欺负而被逼得跳楼,迫害他的同学并没有进监牢,只是

  被开除出学校。而他摔死后,人们甚至都不敢走进他,这

  也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麻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间的冷

  漠,霍尔盾对这一切感到无奈。这一切都反映出霍尔顿

  的正直,他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而不随波逐流,不

  同于大多数的势力者。霍尔顿想改变这一切却没有能

  力,这也是他痛苦,逃避,不合群的主要原因之一。

  霍尔顿虽然是富家子弟,却一点也不势力,非常同情

  和乐意帮助弱者,把对人的关心永远放在第一位。例如,他移动自己的高档手提箱好让同学不产生自卑感;另外,当他和修女一起吃早餐时,他说自己感到沮丧因为讨厌

  自己吃者咸肉和鸡蛋而别人却只吃烤面包片和咖啡。在

  他自身非常拮据的情况下,捐了十块钱给,她们走后霍尔

  顿觉得很忐忑不安,后悔只捐了十块钱给她们。他说,“他妈的金钱,到头来它总让你难过得要命。”在霍尔顿看来,钱是对真爱的阻碍。

  3.霍尔顿对自然,纯真和永恒的热爱和执著

  霍尔顿喜欢博物馆,喜欢那里的气味,遥远,古朴和

  永恒。博物馆是个神殿,是他过去的常去之地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之一,美好的回忆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塞林格

  在描写博物馆里各种陈列品从无变化这一令人宽慰的事

  实而霍尔顿对菲必和自己每次去都有所不同感到不愉快

  时,进一步阐述了对霍尔顿对稳固不变的向往。变化,或

  者说是易变性,是一种客观事实。生活在继续,霍尔顿却

  无法接受自己和菲必都已经长大这一现实:“有的事物应

  该保持老样子。你应该把它们搁进大玻璃柜里,别去动

  它们,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不过这照样是件很糟糕

  的事。”

  喜欢打雪仗。不难看出他喜欢一切

  自然,稳固不变的东西。当妹妹骑木马时,霍尔顿很喜欢

  那里的音乐:“木马转台就是这一点好,它们奏来奏去总

  是那几个老曲子。”木马转台是孩子们骑的,它象征着童

  年的纯真。霍尔盾让妹妹骑木马,表明他希望妹妹能够

  将童年的纯真不断延续下去,不要受自己的麻烦事的影

  响。当然,他最喜欢的是孩子和童真的世界。死去的弟

  弟艾里,活着的小精灵菲必和幻想中那麦田里的孩子,构成了他爱的风景线。当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情

  时,他经常会想到艾里或是叫着他的名字,因为这能使他得到安慰。他还关爱一切自然,弱小的生命,多次思索和询问中央公园浅水湖鸭子冬天的去向,隐含着他对无辜的,成长中的生命的担忧,这也与结尾处他想成为一名麦田里的守望

  者形成对应。麦田里的孩子们象征着纯真和自由,当他

  们长大染上社会一些不正之风时,霍尔顿想拯救他们。

  这体现了霍尔顿强烈的道德感。事实上,他周围的人都

  已长大成熟,而霍尔顿却不愿接受现实,并想竭力的阻止

  这种过程甚至想逆转它,其实是在跟自然规律作斗争,加

  上他的懦弱,这注定了他的努力要以失败告终。

  值得一提的是,霍尔顿最终还是意识到自己失败了,无法成为守望者。当他去给他妹妹留便条时,发现了墙

  上的脏话,便将其擦掉,而当他发现有的脏话是用刀刻

  的,根本无法擦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完全破灭

  了。分析起来,是一名刻脏话的小孩和他妹妹对他逃离

  现实的挑战使他回到了现实中。当他告诉妹妹不能逃走

  时,他也意识到自己也不能逃走,因为世界上并没有一个

  完美的地方。小说最后提到“所有的孩子都想抓住那只

  金圈儿,菲必也一样,我很怕她会丛那匹马上掉下来,可

  我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他们

  想伸手去抓金圈儿,你就得让他们抓去,最好什么也别

  说。他们要是摔下来,可别说什么话去阻拦他们,那是不

  好的。”这时,霍尔顿意识到成为一名“守望者”不现实。

  金圈儿其实并非金的,而是镀铜的铁。作者用“金圈”来

  比喻和讽刺外表套着光环,内在却很腐朽的社会。霍尔

  顿理解到他无力不让小孩堕入尘埃,要变质的终究还是

  要变。而这种意识也导致了他最终的崩溃。

  二、霍尔顿性格的形成原因

  妹妹菲必的纯真和弟弟艾里的完美成为了霍尔顿心

  中的标榜,在他心中,任何人都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而

  家庭的不温暖,老师和同学的势力和不理解则使他感到

  绝望。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

  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

  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

  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

  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对爱的渴望和生

  活中缺乏爱的现实使得他生活在极度的痛苦中。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霍尔顿对生活的失控使得他选择逃避。大部分的时候他都充当着一个非常可怜的角色,无法融入社会。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是势

  利的伪君子,连他起初所唯一敬佩的一位老师后来发现也可能是个搞同性恋的,而这位老师对他说“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的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原为某种事业卑贱的活着.”老师的谆谆教导

  却是一条渗透着浓厚利己主义和功利主色彩的资本主

  义信条,这令霍尔顿感到非常困惑。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里霍尔顿不能找到可贵的精神寄托或崇高理想。他之

  所以孤独,消极,就是因为他不愿意象大部分人那样卑

  贱的活着,不愿意与他们同流合污。自然,他也无法好

  好读书,他的不用功表面是颓废,沉沦,实质上是对资本

  主义的价值观的最无情的揭露.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想

  逃离这个噩梦般的现实世界,到偏远的小山村去,但要真

  正这样做是不可能的。他最讨厌看电影,但百无聊赖中

  又不得不在电影院中消磨时间;他讨厌爱慕虚荣而又毫

  无主见的女友却又迷恋她的美色;他看不惯这个世道,却无法改变;他甚至痛恨自己,却没有参照的标准来改

  正自身缺点(亦或是说没有毅力),这样的世界观和人生

  观注定了他只能生活在矛盾中,霍尔顿想用消极的方式

  来逃避矛盾和痛苦,而一切想法的落空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崩溃。

  三.形成霍尔顿悲剧的原因

  1.战后庸俗、虚伪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

  众所周知,由于在世界大战中发了大笔横财,战后的美国物质生产飞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利主义风气到处蔓延,人们在崇尚金钱、贪图享乐、唯利是图,变得越来越庸俗、自私、势利的同时,精神生活也越来越贫乏、空虚。对物质的无止尽的追求取代了人们一切的精神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而真正的思想交流与情感沟通则比登天还难,因为人们对此没有丝毫兴趣。被父母寄予很大希望的霍尔顿接二连三地遭学校开除,但他的父母从未细探其原委,更没有给予正确的教育与指导。一句话,他们从来没有真正进入霍尔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的困惑与烦恼,他们只会因“被开除”这个结果“气得流泪”,甚至“要他的命”。希望与父母沟通、渴望得到亲人的理解尚且困难,霍尔顿与其他人建立交流的幻想更不可能成为现实。请看霍尔顿在纽约游荡的短短几十小时,他坐地铁、乘出租,马不停蹄地出入各种场合,其目的就是想实现与他人的交流,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结果,于是,他认识到:在现实社会中,真正理智的交流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对什么都不注意”,“别人从来不相信你”,“你说话时他根本不听”。对于渴望交流与理解的霍尔顿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会带给他更大的精神打击。

  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之所以如此困难,在霍尔顿看来主要是因为虚伪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拜物主义占据了每个人的心灵。他直觉地意识到虚伪的无处不在,“假模假式”这个词经常出现在他的语言里,他本能地反对“假模假式”的一切,鄙视这个受物欲控制的世界。因为膨胀的物欲会压抑人的本性,促使人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财富,最终将人变成物的附庸,而人一旦成为物的附庸,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就无从谈起。霍尔顿看透了这一切,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诸如汽车、房子这些“物”为中心的生活。然而,战后的美国是一个物欲横流、虚伪冷酷的世界。霍尔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要始终守住自己的美好理想,就难免会碰得头破血流。现实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讲,霍尔顿的不幸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造成的。他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

  2.错误的教育导向

  霍尔顿就读的潘西学校在“教育界声望挺高的”,它理应为学生健康地成长提供良好的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社会上流行的种种不良风气在这里也很盛行。因此,霍尔顿的四周“全都是伪君子”。读书、求学问也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的凯迪拉克”,学生们“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很显然,这样的学校不是霍尔顿的理想所在,他瞧不起那些伪君子式的师长,也厌恶那些同流合污的同学,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当然,这里也不可能有真正认识并理解他的叛逆性格的人,他的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对他的训斥:“要你干的事他妈的没一样是好好照着干的”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有句古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每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霍尔顿从他的老师那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这可以从安东里尼身上窥见一斑。安东里尼是霍尔顿在纽约寻求交流的尝试一个接一个地失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曾是霍尔顿的老师,而且是“这辈子有过的最好老师”。因为,他曾用自己勇敢正义的行为赢得过霍尔顿的尊敬。因此,霍尔顿在遭受一连串失败的打击之后,满怀希望地来到安东里尼的公寓,幻想能从他身上寻找到理解与安慰,但这位在学生心目中留有美好印象的老师此时却这样告诫他的学生:“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安东里尼也明确地意识到霍尔顿“将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了某种微不足道的事业英勇死去”。很显然,在他的心目中,霍尔顿是“不成熟”的,而他自己才是“成熟”男人的象征:浑浑噩噩,无所追求。安东里尼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由他所处的现实社会

  孕育出来的,符合客观现实需要,顺应时代潮流,他对霍尔顿的这番忠告,从成人世界的立场看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却不能解除少年霍尔顿心中的困惑。他之所以孤独、痛苦,就是不愿象多数人那样“卑贱”地活着,而他最最尊敬最值得信赖的老师竟又这样教育他,他感到非常地困惑,非常地失望,尤其是当他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这位师长有可能是同性恋者时,他立即寻找借口逃也似的离开了安东里尼的家,偶像在顷刻间轰然倒塌后,他所有的希望也全都破灭,这个世界带给他的只有彻底的绝望。

  3.

  软弱、胆小的个性特征

  霍尔顿是个懦弱、胆小的人,这一点他自己也承认。他常说他胆子小。正因如此,在平时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他总是克制自己,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即使是他的室友———极端自私自利、寡廉鲜耻的斯特拉德莱塔公然与他的女友约会,并且让他代写作业,他虽然痛苦万分,“简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但却没有胆量与勇气惩罚对方。每当他遇到不如意事的时候,他都会想到死。“我简直不想活了”,“我真想自杀———从窗口跳出去”,但这些都是想象而已,他没有勇气选择这条道路以表示自己对现存一切的反抗。软弱无能的他注定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者,当他在遭遇到一系列挫折与打击,发现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并不存在后,他放弃了幻想,不再与“假模假式”的社会进行抗争,而是与之相妥协,甚至于自己也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因为他意识到“你要是想在这世界上活下去”,就得撒谎、说假话。由此可见,为了不被这个病态的社会所吞噬,有理想但没有力量反抗社会,更没有力量改造社会的霍尔顿只能作出这样的选择,尽管这种选择很无奈、很痛苦。否则,他将会在精神病院终其一生。塞林格用这种办法暂时解救了他书中的主人公,表明了他同主人公一样的人生选择,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与主人公同样的个性特征:当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发生冲突时,缺乏抗争的勇气,走与现实相妥协的道路。

  综上所述,霍尔顿是塞林格塑造的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的反英雄形象,他懦弱,胆小,看淡物质享受和名利,追

  求纯真,善良和人间真爱的个性特征被赛林格用各种象

  征物如红色猎人帽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二战后美国社

  会物欲横流,虚伪冷酷,学校功利和利己主义教育方式和

  家庭的不温暖,艾里和菲必的完美与其他人形成的鲜明

  对比使得霍尔顿看透了这个虚假的社会,也是他的个性

  形成原因。因此,他拒绝社会为他安排的一切,他想寻找

  一种更真实、更富有人性的生活,一种以“纯真”为中心而

  不“虚伪”为中心的生活,并要当一名守望者,让纯洁的孩

  子们免受污染。

  参考文献:

  1)J.D.Salinger.《TheCatcherintheRye》.1951.BrownandCompany2)J.D.Salinger.施咸荣

  译《麦田里的守望者》,1997,北

  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3)Glennon.L余吉孝

  译《秩序的游戏》,2008,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4)王立宏.《霍尔顿:一位震撼人心的悲剧人物》.2006北京北京外国语出版社

  5)黄安年.《麦卡锡主义》,2009,北京,商务印书馆

  6)刘绪贻.《战后美国史》,2002,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人物特点分析 霍尔 人物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