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正文

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12篇)

时间:2022-11-24 17:15:06 浏览量:

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12篇)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世界经济internationaleconomicsi138新冠疫情对贸易的影响机制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3期文理查德鲍德温ric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12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12篇)

篇一: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世界经济internationaleconomicsi138新冠疫情对贸易的影响机制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3期文理查德鲍德温richardbaldwin富浦英一eiichitomiura新冠疫情对贸易的影响机制提要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都将影响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

  新冠疫情对贸易的影响机制

  作者:理查德·鲍德温富浦英一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03期

  【提要】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都将影响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本文试图用历史和经济的逻辑来预测此次疫情对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疫情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影响沿着供应链扩散是很有可能的。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不太可能像2008-2009年的全球危機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如此严重和广泛的冲击,但贸易受到重创的时间可能不会很短。在疫情冲击下,政策和企业的错误反应可能会对贸易体系造成永久性损害。我们不应将大流行病视作反全球化的正当理由。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贸易;供应链

  新冠肺炎疫情将同时对供给侧和需求侧产生冲击。无论从供给侧还是需求侧的角度来看,疫情都将影响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本文试图用历史和经济的逻辑来预测此次疫情对贸易的影响。关键结论是,新冠病毒在经济上可能与医学上一样具有“传染性”。二战以来,大流行病主要爆发于非重要经济体,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世界上所有最大的制造业经济体——而且几乎

  是同时发生的。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制造业的影响将与过去截然不同,全球正在进入一种非常奇怪的衰退。

  制造业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冲击是政府为了降低感染率采取了管控措施,让工人离开工作岗位,这些措施明显降低了产出。第二个冲击来自于预期冲击,这种冲击损害了对制成品的需求。

  政府政策和企业的错误反应可能会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永久性损害。美国与其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可能与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产生叠加效应,推动供应链回撤。供应链的国际化可以提高生产力,因此供应链回撤将造成相反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各国政府应该吸取教训。

  一、全球制造业面临三重打击

  制造业是极为特殊的产业部门。对于大部分制成品而言,消费是“可推迟”的。正如我们在2009年全球贸易危机中所看到的,由于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对耐用品需求的冲击要大于非耐用品。我们认为,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制造业可能面临三重打击。第一,由于疫情在世界制造中心(东亚)和工业大国(美国和德国)迅速蔓延,供给的中断直接阻碍了生产。第二,由于受影响较小的国家的制造业部门从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获得必要进口工业投入品的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供给侧的冲击将沿着供应链不断放大。第三,由于总需求下降(如宏观经济衰退)以及消费者和企业因预防性动机延迟购买和投资,需求随之出现中断。

  当然,所有受影响国家的服务业部门也都受到了沉重打击(特别是餐饮和电影院等),但制造业遭受的冲击无疑更大。

  关于全球制造业所受到的直接冲击或需求下降的影响,我们还无法获得足够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前的数据来考察疫情是如何通过供应链传染的。

  二、供给和需求冲击对总贸易流动的影响

  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引力模型认为,一国(出口国)到另一国(进口国)的出口价值与进口国总需求(以其GDP衡量)和出口国总供给(以其GDP衡量)正相关,与两国之间的距离负相关。

  由于两国之间距离不变,对双边出口的冲击可以简单分解为供给冲击(出口国GDP变化)与需求冲击(进口国GDP变化)。按照这种分解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对总贸易的影响如下:第一,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种供给冲击,一国生产的供应中断表现为其对贸易伙伴出口的减少。随着贸易伙伴进口的减少,总需求转向当地替代品或者出现缺口。第二,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演变为需求冲击,一国收入的下降将导致其从贸易伙伴的进口减少。随着贸易伙伴出口的减少,总需求进一步下降。这即是需求冲击的传播方式。

  鉴于当前受冲击最严重国家的经济重要性,其面临的巨大的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必然会导致全球贸易流动出现大幅下降。

  三、通过全球供应链的“供给端传染”

  国与国之间是通过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贸易是跨国“传染”的重要媒介。当然,国际贸易的形势越来越复杂,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成倍增长。这使得上述供给和需求冲击的传播更加复杂。制造业的连锁反应将取决于各国对其他国家制造业部门的直接或间接的敞口。

  截至2020年3月初,新冠肺炎疫情主要集中在中国,90%以上的确诊病例都发生在中国。其次,受影响较大的两个亚洲国家是日本和韩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对于大多数制成品的全球供应链至关重要。

  图1以中国纺织品为例。圆形面积反映了双边贸易流动规模,箭头粗细反映了双边贸易流动的相对重要性。图1仅考察纺织业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贸易。

  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如何沿着供应链扩散时,可以观察到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在纺织业中间投入品方面,中国确实是世界工厂——是全球贸易和生产网络的中心;第二,纺织业的区域中心也十分明显,即意大利是“欧洲工厂”的心脏,中国是“亚洲工厂”的心脏,美国是“北美工厂”的心脏,非洲和南美洲则没有类似的枢纽国家。

  图2显示了信息和通信技术(ICT)部门使用的中间投入品的信息。图1和图2之间的明显差异表明,两个部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不同部门的供应链差别很大。在信息与通信业,我们看到了中国的中心地位,但也有一些细微差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均是信息和通信产品“亚洲工厂”的中心,且信息和通信业供应链的地域性比纺织业更强。

  以上证据表明,疫情的影响沿着供应链扩散是很有可能的。东亚制造业的供给中断很可能会损害世界其他国家的制造业部门。

  基于经合组织(OECD)贸易增加值数据库,我们对全球供应链的联系进行了研究。表1显示了各国制造业的相互依存关系,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一国直接或间接购买产品的来源。例如,美国从中国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口产品。第一个渠道是直接进口中国制造的最终产品。考虑到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部分产品实际上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如中国可能从日本购买精密光学元部件,用于生产出口到美国的相机),我们对此进行了相应调整。

  第二个渠道是美国公司从中国进口零部件,然后由美国制造商将这些零部件组装成美国公司和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比如中国可能会向美国公司出口安装在美国车道遥控门上的电机。

  第三个渠道是美国从第三国购买包含中国生產零部件的产品。比如美国进口了大量墨西哥生产的汽车,这些汽车有很多零部件是从中国进口的。

  从表1的结果来看,美国、德国、中国和日本生产的产品和零部件在所有其他主要国家的进口中都非常重要。在列出的所有国家中,中国的增加值占最终支出的比例不低于3%。我们还可以从数字上看到很强的区域性,美国在北美地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地区也是如此,欧洲制造大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尤其是德国)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主要供应商。

  由此可见,美国、德国、中国和日本的供应中断,可能会对所有主要经济体的消费者和公司产生重大影响。

  四、服务贸易

  一些服务贸易,如航空、酒店租赁和旅游业,已经受到新冠肺炎疫情从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沉重打击。其他服务业,如金融服务和医疗服务受到的冲击则相对较小。总体来看,疫情的冲击似乎会鼓励人们进行远程、居间的人际交往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是许多服务业的核心,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最终会增加服务贸易。

  五、以往全球贸易受冲击的经验教训

  2008-2009年的全球危机导致了后来所谓的“贸易大崩溃”(GreatTradeCollapse)。2008年三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全球贸易急剧下降,降幅是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的最大值。这种下降具有突发、剧烈和全球同步的特征,因此影响巨大。

  全球贸易自二战以来下降了数倍,但2008-2009年的冲击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如图3所示,在1965年以来发生的三次全球衰退中(1974-1975年石油危机、1982-1983年经济滞胀、2001-2002互联网泡沫危机),全球贸易至少下滑了四分之三。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不太可能像2008-2009年的全球危机那样对世界经济造成如此严重和广泛的冲击,但当时的经验可以为此次疫情的影响范围提供一个可能区间。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贸易受到重创的时间可能不会很短。当时全球贸易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处于负增长。

  此次疫情与2008-2009年贸易大崩溃的另一个重要区别是,当时更多是需求侧出现问题。全球金融危机对供给侧造成了一定的直接损害,但主要集中在银行和金融业。制造业的损失(如克莱斯勒破产)主要是因为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而不是危机本身导致的。

  已发表的关于贸易大崩溃原因的研究为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了重要线索。可能导致贸易崩溃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包括进口在内的所有产品的总需求下降;(2)贸易融资变得更加困难;(3)贸易壁垒不断升级(CrowleyandLuo,2011)。

  学者的普遍看法是,贸易的崩溃主要是需求冲击造成的,特别是对于“可推迟消费”的商品(Eatonetal.,2009;Bénassy-Quéréetal.,2009;Levchenkoetal.,2009)。也就是说,由于很大一部分贸易是耐用品,出口的波动幅度往往是GDP的2-3倍(EngelandWang,2011)。

  此外,需求冲击会沿着供应链放大,我们称之为“牛鞭效应(BullwhipEffect)”(Zavacka,2012)。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下降会导致供应链上的每个生产者在重新下订单之前清空他们的库存。其结果就是,对于供应链上游的公司来说,需求冲击被放大了。全球价值链的作用也十分重要(Bemsetal.,2010;Yi,2009;Alessandriaetal.,2010;Altomonteetal.,2012)。

  关于“供应链传染”的问题,Bems等(2010)使用全球投入产出框架来量化2008-2009年全球经济衰退期间美国和欧盟的需求溢出效应以及世界贸易对GDP的弹性。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和欧盟需求下降的影响中,20%-30%是由其他国家承担的,北美其他国家、欧洲新兴国家以及亚洲受到的打击最大。

  关于另外两个可能导致贸易崩溃的原因,CrowleyandLuo(2011)研究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贸易壁垒在贸易崩溃和复苏期间有所上升。Bricongne等(2012)以及ChorandManova(2010)认为,信贷限制对贸易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

  六、结论

  在疫情的冲击下,政策和企业的错误反应可能会对贸易体系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美国对其所有贸易伙伴不断发起贸易摩擦,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造成的供应链中断,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可能促使美国将供应链回撤。供应链的国际化可以提高生产力,因此供应链回撤将造成相反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吸取教训。

  完全依赖其他国家的供应显然会增加风险。比如日本,如果再发生一次2011年的海啸,其生产成本和风险都会增加,而预测显示这样的自然灾害在未来发生的概率很高。

  我们不应将大流行病视作反全球化的正当理由。增加进口来源可以缓解对某个国家过度依赖的问题,尽管这样做会带来生产成本的提高。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将投资目的地转向多个国家,这主要是受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工资上涨的推动。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协调全球配置。

  参考文献

  [1]Alessandria,G,JPKaboskiandVMidrigan(2010),“TheGreatTradeCollapseof2008–09:AnInventoryAdjustment?”,IMFEconomicReview58(2):254-294.

  [2]Altomonte,C,FDiMauro,GOttaviano,ARungiandVVicard(2012),“GlobalValuechainsduringtheGreatTradeCollapse:ABullwhipEffect?”,inFirmsintheInternationalEconomy:FirmHeterogeneityMeetsInternationalBusiness,pp.277-308.

  [3]Baldwin,R(ed.)(2009),TheGreatTradeCollapse:Causes,ConsequencesandProspects,CEPRPress.

  [4]Bems,R,RCJohnsonandKMYi(2010),“DemandSpilloversandtheCollapseofTradeintheGlobalRecession”,IMFEconomicReview58(2):295-326.

  [5]Bénassy-Quéré,A,YDecreux,LFontagnéandDKhoudour-Casteras(2009),EconomicCrisisandGlobalSupplyChains.

  [6]Bricongne,JC,LFontagné,GGaulier,DTaglioniandVVicard(2012),“FirmsandtheGlobalCrisis:FrenchExportsintheTurmoil”,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87(1):134-146.

  [7]Chor,DandKManova(2012),“OfftheCliffandBack?CreditConditionsandInternationalTradeduringtheGlobalFinancialCrisi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87(1):117-133.

  [8]Crowley,MandXLuo(2011),“UnderstandingtheGreatTradeCollapseof2008-09andtheSubsequentTradeRecovery”,EconomicPerspectives35(2):44.

  [9]Eaton,J,SKortum,BNeimanandJRomalis(2016),“TradeandtheGlobalRecess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106(11):3401-38.

  [10]Engel,CandJWang(2011),“InternationalTradeinDurableGoods:UnderstandingVolatility,Cyclicality,andElasticities”,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83(1):37-52.

  [11]Levchenko,AA,LTLewisandLLTesar(2010),“TheCollapseofInternationalTradeduringthe2008–09Crisis:InSearchoftheSmokingGun”,IMFEconomicReview58(2):214-253.

  [12]O’Rourke,KH(2018),“TwoGreatTradeCollapses:TheInterwarPeriodandGreatRecessionCompared”,IMFEconomicReview66(3):418-439.

  [13]Yi,KM(2009),“TheCollapseofGlobalTrade:TheRoleofVerticalSpecialization”,inTheCollapseofGlobalTrade,MurkyProtectionism,andtheCrisis:RecommendationsfortheG20,pp.45-48.

  [14]Zavacka,V(2012),“TheBullwhipEffectandtheGreatTradeCollapse”,ERBDWorkingPaperNo.148.

  Abstract:BothsupplyshockanddemandshockofCOVID-19willimpactinternationaltradeingoodsandservices.Thispaperisanattempttothinkaheadaboutthetradeeffectsusinghistoryandeconomiclogictoguidetheforward-lookingeffort.Thekeytakeawayisthatthevirusislikelytobeas‘contagious’economicallythroughglobalsupplychain.ItseemsatthispointunlikelythatCOVID19wouldhittheworldeconomyashardandasbroadlyastheGlobalCrisisdidin2008-09,butitisworthnotingthatthetradecontractwassharp,notparticularlyshort.Thereisadangerofpermanentdamagetothetradesystemdrivenbypolicyandfirms’reactions.Weshouldnotmisinterpretpandemicasajustificationforanti-globalism.

  Keywords:COVID-19;InternationalTrade;SupplyChains

  

  

篇二: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慧慧来源:《商业经济》2020年第08期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及迅速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受到重创,短期来看,生产环节上,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均对我国外贸企业生存环境产生挤压;长期来看,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重构,我国可能会面临被全球价值链边缘化的风险。为维持我国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阶段国际贸易的稳定,建议从对外贸企业精准施策、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大数据平台作用、加强技术创新、积极优化全球产业布局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新冠疫情;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0)08-0058-02

  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受到全方位地负面冲击。即使国内公共卫生状况逐步恢复,受到世界各国疫情不断蔓延并日益复杂化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状况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文章拟通过分析疫情阴霾下全球贸易水平现状,以及疫情对我国短期及中长期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稳定我国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阶段的国际贸易水平。

  一、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贸易现状

  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复工难、中间产品海外供给链中断、人员物质流通渠道受阻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货物出口遭遇大幅下跌。跟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0年一季度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9432.2亿美元,同比下降8.4%,其中出口下降13.3%,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进口下降2.9%。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的分析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约29.20%的制造企业出口额明显降低,约41.24%的企业出口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從行业来看,我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度依赖于海外产业链供给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制造业、汽车、挂车和半挂车制造业,以及高度依赖于海外需求的纺织、计算机械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以纺织行业为例,2020年一季度,由于欧美大范围取消或推迟订单,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金额45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7%,其中,纺织品出口22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6%;服装出口225.7亿美元,同比下降20.6%。比较历年纺织行业出口数据,第一季度纺织服装出口总额降幅超过国际金融危机时的2009年。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而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性扩散,各国防疫政策不断出台和实施,全球贸易前景也不容乐观。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20年4月8日发布了《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水平预计缩水13%-32%,即在最坏的情况下,全球贸易总额仅相当于2019年的2/3,下降幅度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

  二、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短期阶段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的负面冲击

  疫情爆发以来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清晰,涉及订单、用工、原材料、物流等上下游各生产环节。总体来说,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分析,疫情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均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产生挤压。

  从供给端来看,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严格,企业复工复产手续繁琐,封城、交通阻断,使得运输渠道不畅,原材料和零部件无法到位,制造企业开工困难,人员跨地区流动停滞,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随着疫情不断在全球蔓延,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企业停工停产的措施,我国中间品和零部件进口供应链断裂,出口加工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困难重重。

  从需求端来看,第一,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低迷,国外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外贸订单被迫延期履约或取消,导致出口企业的存量订单缩水;第二,随着WHO将这次疫情列入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抗疫”紧急状态,出台了各种限制入境的措施,导致经贸合作人员跨国往来停滞,各类展会、洽谈会推迟或取消,出口企业获取新订单的渠道受阻;第三,全球各地采取“封城、封航、封国”、增强通关检验检疫等防疫措施,使得出口企业物流堵塞,仓储成本高企,交货周期拉长,企业账期增加,造成外贸企业运营困难。

  (二)中长期对全球价值链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繁荣局面,处于高度的全球产业内分工状态。产业内分工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跨国产业布局的考虑,将商品的生产分解成不同的工序和环节,并分散到世界各国进行,由此形成了大量中间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和服务外包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流动,进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GVC)。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顺利加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及时地嵌入了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重要节点,从而实现了长达20年的对外贸易爆炸式增长,享受了巨大的全球化红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然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疲弱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疫情的爆发更是成为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和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封闭取向、种族歧视、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可能将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导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全球价值链的断裂。再者,疫情之下,我国面临中间产品海外供给链断裂的情况。而在“后疫情”阶段,跨国公司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可能不再作为“理性经济人”只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更加看重价值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韧性,从而将产业链重新布局在国内或地理位置较近的经济区域内。鉴于大型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上述趋势一旦产生,我们将面临全球价值链“去中国化”的风险,中国可能被全球产业链边缘化。

  

篇三: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和法律应对措施

  导语:前几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正在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已经构成了“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该决定有效期为三个月,如疫情发生重大变化,总干事有权提早召开会议,解除紧急状态。

  谭德赛强调,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是由于中国防疫不力。相反,他对中国十分有信心,他认为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防疫措施“为全球都设立了新标准”。但是,由于病毒可能传播至医疗系统更脆弱的国家,为了更好地支持这些国家,因此世卫组织决定宣布PHEIC。

  国际贸易与交流将受到重大影响,国际贸易企业首当其冲。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国际贸易与海关团队结合近日业务研究成果和企业咨询的典型问题,简要

  分析本次疫情对国际贸易及相关企业的影响并提出法律应对策略。

  01

  本次疫情是否属于不可抗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本次疫情的爆发即使医学专业人员也无法预见,加之政府机关为了应对疫情宣布延长假期,停止复工,并紧急采取了多项交通管控等行政措施,应符合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条件。

  再者,参照2003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期间依法做好人民法院相关审判、执行工作的通知》,因政府及有关部门为防治“非典”疫情而采取行政措施直接导致合同不能履行,或者由于“非典”疫情的影响致使合同当事人根本不能履行而引起的纠纷,按照《合同法》关于不可抗力的规定妥善处理。

  鉴于医学专家的评估,本次疫情严重程度超过2003年的“非典”,因此,笔者认为本次疫情应当被认定为法律规定的不可抗力。但是,不可抗力的使用也有限定条件,需要遵循公平原则和诚实守信原则,不可滥用。

  02

  不可抗力的效力如何?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责任。由此看出,不可抗力与合同无法履行必须有因果关系,即该不可抗力事件导致了合同的履行不能。

  这里免除的“责任”,实务中倾向于认为受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免责,包括履约责任和损害赔偿责任。但让非违约方承担所有损失也是不公平且不合理的,实务中法院也可能会要求受不可抗力影响一方与非违约方确定和合理分担部分损失。

  03

  出口方的法律应对措施

  1.及时通知与减损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八条,当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以减轻可能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并应当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因此,如果出口方受疫情影响不能按约履行合同,应当立刻通过邮件或书面函件通知国外买方,并且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以减轻损害,否则,将承担因消极不作为而导致损失扩大的责任。目前,中国贸促会包括各地贸促会均宣布将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而无法如期履行或不能履行国际贸易合同的企业出具相关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国际商事证明,是中国贸促会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据中国法律、有关规定和国际贸易惯例,对与国际商事活动相关的文书、单证和事实进行证明。由贸促会出具的国际商事证明书,其合法性与有效性均为各国政府、海关、商会和企业所认可。

  2.不能轻易解除合同

  对出口方而言,本次疫情导致的企业延期复工、交通管制是对出口方最直接的影响,但是各地各企业受到影响不尽相同,且对春节假期通常本身会有预见性的减产和停工。根据《合同法》第九十四条,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因此如果疫情不能直接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则无权解除合同。如果确实履行合同困难,外贸企业应当积极与上下游企业协商解除或变更合同。

  3.敦促国外买方履约

  目前已经很多国内的外贸企业受到外方取消订单的要求,特别是中小企业,损失较大。国外买方如果没有受到不可抗力影响,则无权以疫情为由要求直接解除贸易合同,除非其提供证据证明这次疫情使其所在国实际出台了禁止性强制规定,或者这次疫情导致货物本身品质下降以致不符合合同约定,或者这次疫情导致出现了其它可以解除合同的约定或法定事由。且金钱债务的迟延责任作为例外,不受不可抗力影响。

  04

  进口方的法律应对措施

  1.及时通知境外卖方并沟通银行

  进口方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的主要义务之一是付款,通常涉及的合同在先义务为在一定期间内开具符合约定的信用证。而由于疫情,银行工作时间也受到影响,因此,如果进口方开证义务刚好在疫情影响范围内,同样应当尽快通知国外买方并协调银行工作时间,尽量减少由于晚开证导致晚装货,甚至船舶滞期费等一系列损失。

  2.协调变更物流与仓储

  进口方的另一主要合同义务是提货,如果由于疫情导致港口、机场等重要交货地点封闭,应当尽快告知国外卖方和承运方,并协商变更提货时间或提货地点,以最大程度减轻给双方可能造成的损失。未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损失的扩大的一方需要就扩大的损失进行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进口方还是出口方应注意做好及时合理的通知义务、采取合理减损措施及证据保留的相关工作,及时向当地贸促会或相关机构申请不可抗力的事实性证明,保留所有邮件往来、电报书函、有关不可

  抗力证明等书面证据,证明企业已尽到了合理履行、通知及减损等义务,不要轻易承诺赔偿,做好应诉或索赔准备。

  05

  WHO宣布PHEIC的影响

  WHO在1月26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报告中就指出,“中国面对的疫情风险非常高(”veryhighinChina”),而在区域与全球的风险水平属高(“highattheregionallevelandhighatthegloballevel”)。此次WHO将疫情列为PHEIC,对此,应当客观理性看待:

  1.《国际卫生条例(2005)》是包括WHO的全部成员国在内的196个国家,共同同意遵守的国际法律协议。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PHEIC的定义为,会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对其他国家的公共卫生带来风险,可能需要采取国际协调应对措施的极端事件。即PHEIC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严重、突然、不寻常、非预期;二、可能给源发国以外的公众健康带来威胁;三、可能立即需要国际协调行动。

  2.宣布PHEIC并不意味着封闭国家,而是WHO有权通过临时建议或长期建议提醒会员国必须开始考虑如何加强防控、对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或邮包采取措施,提前准备应急措施、准备病例隔离等事宜(详见文末附件)。根据疫情的发展,宣布PHEIC后随时可以撤销及修改。发布后有效期为3个月,之后自动失效。

  3.宣布此次新冠病毒疫情为PHEIC后,WHO还宣布了七条临时建议。包括“没有必要采取限制国际人员流动和国际贸易的措施,世卫组织不建议限制贸易和人员流动;必须支持那些卫生系统较弱的国家;必须加速疫苗、治疗方案和诊断方案的研发;必须打击谣言和错误信息的传播;必须审查准备计划、找出差距、评估所需资源以识别、隔离、治疗患者,防止疫情传播;必须与世卫组织和全世界共享数据、知识和经验;所有国家以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合作。”

  06

  国家层面应对措施

  本次疫情的应对也体现了我国现行法制法规体系与《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对比《国际卫生条例(2005)》的要求,一些对于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较为重要的内容在中国现行的法制体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如突发事件的评估机制尚不明确;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处置、救援制度机制尚不完善;行政强制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等。

  从法律角度,我们建议如下:

  1.分级防治。目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各地确诊速度、诊断条件不同,有的地方没条件很快确诊。面对这种情况,全国层面应采用不同的等级标准。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的制度,按照疫情严重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若干等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特别重大为最高级别。

  2.各级政府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未来几个月的做出配套体系化、制度化的战略性阶段性应对安排和发布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严格隔离、治疗现有病人及疑似病例;

  ❖采取最严格的措施防止疫情随春运的进一步扩散(严格控制湖北以及重要疫区人员非必要流动)

  ❖进一步制定假期调整方案、鼓励远程办公;

  ❖优化快速交通工具及中央空调系统的呼吸疾病防疫措施;

  ❖深刻总结此次疫情的经验教训,建立、落实防止疫情大规模快速扩散的长效机制。

  3.完善多部门应对疫情联防联控协作机制,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各单位在应对疫情的职责分工,进一步提升PHEIC联防联控和共同应对能力。

  4.加强有关疫情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透明性。从目前的消息看,很多境外交易方对国内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偏信谣言对于国内疫情的夸大描述,导致频频违约,大幅减少预期订单。建议相关部门及时主动发布准确信息,做好国际宣传,助力外贸企业。

  附:《国际卫生条例(2005)》

  第十五条临时建议

  1.若按第十二条确定正发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干事应当根据第四十九条规定的程序发布临时建议。可酌情(包括在确定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结束后)修改或延续此类临时建议,此时也可按需要发布旨在预防或迅速发现其卷土重来的其它临时建议。

  2.临时建议可包括遭遇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缔约国或其它缔约国对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或)邮包拟采取的卫生措施,其目的在于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国际传播和避免对国际交通的不必要干扰。

  3.临时建议可根据第四十九条规定的程序随时撤消,并应在公布三个月后自动失效。临时建议可修改或再延续三个月。临时建议至多可持续到确定与其有关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后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大会。

  第十六条长期建议

  世卫组织可根据第五十三条提出关于常规或定期采取适宜卫生措施的长期建议。缔约国可针对正发生的特定公共卫生危害对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或)邮包采取措施,其目的为防止或减少疾病的国际传播和避免对国际交通的不必要干扰。世卫组织可根据第五十三条适时修改或撤销长期建议。

  第十八条针对人员、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邮包的建议

  1.世卫组织针对人员向缔约国发布的建议可包括以下意见:

  ❖不必采取特定的卫生措施;❖审查在受染地区的旅行史;❖审查医学检查证明和任何实验室分析结果;

  ❖需要做医学检查;❖审查疫苗接种或其它预防措施的证明;❖需要接种疫苗或采取其它预防措施;❖对嫌疑者进行公共卫生观察;❖对嫌疑者实行检疫或其它卫生措施;❖对受染者实行隔离并进行必要的治疗;❖追踪与嫌疑或受染者接触的人员;❖不准嫌疑或受染者入境;❖拒绝未感染的人员进入受染地区;以及❖进行出境检查并(或)限制来自受染地区的人员出境。

  2.世卫组织针对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和邮包向缔约国发布的建议可包括以下意见:

  ❖不必采取特定的卫生措施;❖审查载货清单和航行路线;❖实行检查;❖审查离境或过境时采取消除感染或污染措施的证明;❖处理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邮包或骸骨以消除感染或污染源(包括病媒和宿主);❖采取具体卫生措施以确保安全处理和运输骸骨;❖实行隔离或检疫;

  ❖如果现有的一切处理或操作方法均不成功,则在监控的情况下查封和销毁受感染或污染或者嫌疑的行李、货物、集装箱、交通工具、物品或邮包;以及❖不准离境或入境。

  ◈

  ~

  

  

篇四: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应

  对策略

  作者:江雨露汪洋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35期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新冠疫情下中国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了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并提出了在新冠疫情下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新冠疫情;国际贸易;影响;对策

  引言

  2019年末至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简称COVID-19)在全球迅速蔓延,展开一场“大屠杀”。全球各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此次疫情,例如:禁止入境,全国封锁等。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进出口贸易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自2019年12月以来,新冠肺炎正式确诊案例出现,2020年开始迅速在全球蔓延。我国最早开启了一级防控,全国进行了封锁,居民能不外出就不外出,如需外出须做一系列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一旦发现确诊案例,立即对其及与他接触过的人进行隔离。海外各国,也同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禁止入境等。WHO通过讨论,将新冠肺炎列为PHEIC。新冠肺炎不同于当初的非典型肺炎,新冠病毒比非典人传人传染性更强,更狡猾,隐匿性很强,在不知不觉中就感染上了。

  新冠疫情爆发,各国对其蔓延的速度产生极大恐惧感。由于中国是最初发现疫情的地方,各国便减少了与中国出口方的合作。为了响应中国共同抗击疫情的政策,国内大多企业几乎停止生产,后期复工晚,公司所生产的商品数量显然难以满足进口方的需求,许多贸易订单不得不延期甚至取消。另外,在产品生产开始,一直到运输至装运地开始,都需要进行排查、消毒等工序,这对人工的需求量很大,也同时严重拖延了国内的交货时间,以致交易很难达成。[1]

  1.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影响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中国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为了避免病毒传染的太广、太快,人们自疫情爆发以来就很少出门。许多企业停工停产,多国航线停航,且一些国家直接对华限制贸易,疫情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次疫情的影响超过了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SARS)对我国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短时间内会对我国产生负面冲击,但在长期看来,不会根本及持续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随着疫情过后,中国的复工复产,以及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经济将很快回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1.1新冠疫情对中国国际贸易的短期影响

  为了响应国内政策,许多企业一时之间难以复工复产。大多企业的员工都是来自各地的。从最初最疫情严重的湖北,以及之后出现多数案例的广东、浙江、北京等地先后也出现多起确诊案例,在企业中如有来自这部分地区的员工的情况下,他们也不能在短期内回到企业,且企业想要暂时招收新员工也非常困难,且政府也不能轻易允许此类企业复工复产。这些企业需接受政府审查检验确保安全后,才能渐渐开始复工生产。这样一来,这类企业即使收到订单,一时间也难以生产出买方所需产品量,在贸易方面自然会受到影响。[2]并且,许多农民工更是复工回城难。据走访,为了不遗漏任何一个病例,对于那些返程的农民工,各地区都要求做好各项体检措施,比如单位的复工证明,个人健康证明等,但对于这一些农民工来说,这些证明很难获取。不少农民工从事的是最底层行业,而这类行业本身管理不完善,甚至有可能有的没有单位公章,因此,很难获取复工证明。少了这一些基层员工,从整体上对于各行各业都是有一定影响的。

  此外,复工后,国内外又掀起了一波“裁员潮”。在新冠疫情期间,公司收入锐减,企业能撑多久完全取决于它账上的现金流能支撑多久。这样一来,在公司利益与员工之间,无疑裁员是一个减缓公司资金流出的好方法。

  多国航线停航,禁止出入境。随着停航及贸易限制,以致一些运输游轮的运费大幅提高。另外,外贸物流成本上升,价格上涨。由于疫情影响下公司复工人数不确定,导致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无法评估,增加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各地区设置防疫消毒站点,降低了物流流通效率,增加了在途时间,进而推高了运输成本。这些物流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物流价格的上涨,而出口贸易成本也随之大幅上涨。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许多国家对我国进行贸易管制及限制。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爆发,美国对我国部分产品加征关税,我国进出口贸易短期内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随着疫情的长期存在,贸易限制国的政策短期内不会放松,将对我国产生更生远的影响。现在疫情在中国境内得到了控制。[3]

  1.2新冠疫情不会长期影响中国贸易

  新冠肺炎短期内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它不会长期影响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其影响只是暂时性的。

  首先,现在国内生产已逐渐恢复。为了帮助外贸企业度过难关,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了外企“缓口气”的时间。近期,企业复工问题已逐步解决,大部分企业已开始重新生产。随着外贸企业开始正常工作,产业链逐渐恢复,外贸形势也将逐渐好转。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其次,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处于产业链中端,在世界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旦失去中国这一个进口方或者出口方,截断了这一条产业链,对各国经济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再者,疫情對中国的出口影响和进口影响是相似的。从进口来看,我国进口产品主要为机电、音像设备及矿产品等。其中,最主要产品为制造业生产中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矿物燃料。针对前者,作为制造业大国,若出口市场萎缩,国内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的进口需求一定会萎缩。然而随着疫情的控制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的恢复,此类产品的进口量将相应回升。

  而对于矿物燃料进口,以石油类为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对石油的需求以每年5.5%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受疫情的影响,中国对石油类产品的需求将有较明显下降。根据伍德麦肯兹的分析预测,疫情对中国石油需求的影响集中在2020年第一季度,之后中国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篇五: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摘要]新冠疫情的爆发及迅速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不可避免受到重创,短期来看,生产环节上,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均对我国外贸企业生存环境产生挤压;长期来看,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不断重构,我国可能会面临被全球价值链边缘化的风险。为维持我国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阶段国际贸易的稳定,建议从对外贸企业精准施策、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发挥税收大数据平台作用、加强技术创新、积极优化全球产业布局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新冠疫情;国际贸易

  [中图分类号]F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0)08-0058-02

  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受到全方位地负面冲击。即使国内公共卫生状况逐步恢复,受到世界各国疫情不断蔓延并日益复杂化的影响,在世界经济下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外部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状况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文章拟通过分析疫情阴霾下全球贸易水平现状,以及疫情对我国短期及中长期国际贸易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稳定我国在疫情期间及“后疫情”阶段的国际贸易水平。

  一、疫情影响下的国际贸易现状

  疫情爆发以来,由于复工难、中间产品海外供给链中断、人员物质流通渠道受阻等综合因素影响,我国货物出口遭遇大幅下跌。跟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0年一季度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9432.2亿美元,同比下降8.4%,其中出口下降13.3%,下降幅度超过两位数;进口下降2.9%。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对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的分析报告,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约29.20%的制造企业出口额明显降低,约41.24%的企业出口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從行业来看,我国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度依赖于海外产业链供给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制造业、汽车、挂车和半挂车制造业,以及高度依赖于海外需求的纺织、计算机械制造业和家具制造业。以纺织行业为例,2020年一季度,由于欧美大范围取消或推迟订单,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金额452.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7.7%,其中,纺织品出口226.9亿美元,同比下降14.6%;服装出口225.7亿美元,同比下降20.6%。比较历年纺织行业出口数据,第一季度纺织服装出口总额降幅超过国际金融危机时的2009年。

  而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性扩散,各国防疫政策不断出台和实施,全球贸易前景也不容乐观。世界贸易组织(WTO)于2020年4月8日发布了《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报告,报告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贸易水平预计缩水13%-32%,即在最坏的情况下,

  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全球贸易总额仅相当于2019年的2/3,下降幅度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水平。

  二、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短期阶段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的负面冲击

  疫情爆发以来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的影响已经相当清晰,涉及订单、用工、原材料、物流等上下游各生产环节。总体来说,可以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个方面分析,疫情无论是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均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的生存空间产生挤压。

  从供给端来看,一方面,国内疫情防控措施严格,企业复工复产手续繁琐,封城、交通阻断,使得运输渠道不畅,原材料和零部件无法到位,制造企业开工困难,人员跨地区流动停滞,导致部分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出现用工荒;另一方面,随着疫情不断在全球蔓延,绝大多数国家采取了企业停工停产的措施,我国中间品和零部件进口供应链断裂,出口加工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困难重重。

  从需求端来看,第一,疫情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低迷,国外市场需求持续萎缩,外贸订单被迫延期履约或取消,导致出口企业的存量订单缩水;第二,随着WHO将这次疫情列入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进入“抗疫”紧急状态,出台了各种限制入境的措施,导致经贸合作人员跨国往来停滞,各类展会、洽谈会推迟或取消,出口企业获取新订单渠道受阻;第三,全球各地采取“封城、封航、封国”、增强通关检验检疫等防疫措施,使得出口企业物流堵塞,仓储成本高企,交货周期拉长,企业账期增加,造成外贸企业运营困难。

  (二)中长期对全球价值链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等传统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世界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繁荣局面,处于高度的全球产业内分工状态。产业内分工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出于降低生产成本和跨国产业布局的考虑,将商品的生产分解成不同的工序和环节,并分散到世界各国进行,由此形成了大量中间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零部件和服务外包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跨境流动,进而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全球价值链(GlobalValueChain,GVC)。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中国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禀赋优势顺利加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及时地嵌入了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重要节点,从而实现了长达20年的对外贸易爆炸式增长,享受了巨大的全球化红利。

  然而,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疲弱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疫情的爆发更是成为部分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借口和武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封闭取向、种族歧视、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可能将从根本上动摇经济全球化的政治基础,导

  新冠疫情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和全球价值链的断裂。再者,疫情之下,我国面临中间产品海外供给链断裂的情况。而在“后疫情”阶段,跨国公司价值链重构过程中,可能不再作为“理性经济人”只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可能更加看重价值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韧性,从而将产业链重新布局在国内或地理位置较近的经济区域内。鉴于大型跨国企业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上述趋势一旦产生,我们将面临全球价值链“去中国化”的风险,中国可能被全球产业链边缘化。

  

篇六: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疫情对外贸有什么影响?

  作者:白明来源:《中印对话》2020年第01期

  对比17年前的“非典”,当下疫情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要更为复杂。

  进进入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逐步扩大,抗击疫情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前段时间,中国经济一直致力于“六个稳”。由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其中“稳外贸”难度最大,也最难能可贵。面对着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遇到了新的阻力。对比17年前的“非典”,当下疫情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表面上看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更为复杂。

  与“非典”时期表面相似,但更为复杂

  毋庸置疑,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来说会带来较大影响。对此,要做好思想准备,甚至不排除来之不易的“稳外贸”成果遇到新挑战的可能性。

  首先,从自身实力来看,未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中国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根本出路,但这一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阶段中国外贸仍处于传统劳动力资源竞争优势正在消失、外贸竞争新优势尚未全面形成的“空窗期”,中国外贸对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免疫力”也相对较弱,因而需要更悉心地呵护。

  从竞争对手来看,当年加入WTO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发展红利,但随着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红利的边际效用明显递减,越南、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突出。由于中国有产业链完整、规模经济等有利条件,短时间内外国客商不会轻易舍弃“中国制造”,但上面这些国家的制造业可能因中国疫情而更多抢占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

  从贸易伙伴来看,在逆全球化势力甚嚣尘上的背景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经济体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迄今为止,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延续了近两年时间。尽管中美两国在2020年1月15日签署了经贸磋商第一阶段协定,但并未让美国放弃“美国优先”政策。现阶段,中国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美国有些人也不会放弃打压中国的“天赐良机”。近日,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就“坦诚”地表示,“这有助于加速工作机会回流美国”。

  “非典”时期,中国的外贸规模远不及现在,2019年进出口额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2003年进出口额减少4.475个百分点。不过,由于外贸依存度已经由2003年的51.3%降至2019年的31.8%,现阶段同比例的外贸下降对于经济的拖累幅度与“非典”时期相比理应有所减弱。

  无论从发展水平看还是从经济结构上看,无论是当年的“非典”疫情还是眼前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都不可小视。众所周知,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3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年GDP的33.2%,2019年,第三产业在GDP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3.9%。与当年相比,第三产业对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也占“大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停工停产对于第三产业直接造成的损失自然会远远超过2003年。但事实上,相对于制造业而言,许多服务行业更多带有不可贸易特征。尽管中国的服务贸易在近年来增长较快,但服务贸易出口与货物贸易出口相比几乎不再是一个数量级。在这种情况下,货物贸易出口下降对于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更多体现在第二产业。2019年,第二产业在GDP中占比已经降至39%。由此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但就外贸路径而言,对中国经济所带来的压力更多聚焦在国民经济中不再占“大头”的制造业。

  对中国外贸而言,是考验,但不會趴下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的外贸来说是一次考验,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让中国外贸就此趴下。

  从短期来看,这场疫情对于中国外贸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就会显现出来,但这种影响却不再是“定时炸弹”。例如,为了更好地抗击这场疫情,国内普遍延长春节假期,许多出口订单的交货必然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停止签证、停航、停止举办展会等措施使一些国家与中国的人员交流处于暂停状态。但世界卫生组织在宣布将中国疫情列为PHEIC时还后缀上两爪“不建议”,不建议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事实上,这两个“不建议”绝非是为了给中国“留面子”而有意后缀,而是充分体现出针对中国应对疫情措施予以的认可,也是一种既不掩饰也不夸大疫情的务实表现。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外贸发展内生增长动力还是强劲有力的。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断加速。与“非典”时期相比,中国华为、三一重工、海尔等企业都已经走到世界领先位置,通讯设备、工程机械、家用电器、高铁、核电设备等领域的“中国制造”也在国际市场上驰名。换一个角度看,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口贸易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如进口医疗设备、口罩等。

  据了解,针对疫情导致的不能按时交货,有关部门也在帮助企业办理“不可抗力证明”,尽量让企业所受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如果短时间内扑灭疫情,中断的贸易关系很容易恢复。

  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相对“非典”时期,以下应对措施对于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外贸带来的冲击会是有效良方:一是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进一步夯实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二是扩大市场准入,不断改善营商环境,让更多国外大企业“扎根”在中国;三是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市场上寻找更多商机;四是要结合国内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的“双升级”,进一步扩大内需,将国际市场的“中国分场”扩大带来的机会利用好。

  本文作者白明为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

  

  

篇七: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外贸进出口行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黄晶晶来源:《商展经济》2020年第16期

  天然之扉(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黄晶晶

  摘要:2020年新年前夕,因新型冠状病毒而引发的传染性肺炎在国内迅速蔓延。新冠肺炎来势汹汹,国内复产复工的延迟,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内交通、餐饮、娱乐等行业,还对外贸进出口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全球疫情的迅速扩散,各国外贸行业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外贸订单的延迟履行,各国贸易防控管制的出台,使原本脆弱的外贸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冲击。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中,保持外贸进出口行业的有序发展,值得深思。

  关键词:新冠疫情外贸进出口行业现状应对举措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

  1新冠疫情对我国外贸行业影响的背景分析

  1.1中国外贸行业的发展进程

  2001年11月10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外贸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极大地改善了我国的外贸环境,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长效发展。加入世贸组织的19年,是我国经济发展历史上最耀眼的19年,我国迅速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发展到体制上与世界经济接轨,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对外贸易持续发展进程中,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自2019年5月5日以来,美国政府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部分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由于替代美国的出口市场并不易得,出口成本的增加,加之对我国产业链的影响等,外贸市场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冲击。经过多次的外贸磋商后,双方达成共识,并于2020年1月5日在美国白宫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至此中美贸易摩擦结束。

  1.2新冠疫情的爆发

  然而,还未来得及庆祝这一协议的签署,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国。2020年新年伊始,疫情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乃至春节假期结束之后,各地企业仍处于停产、停工的状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为18.4万亿元,与2019年同比下降6.83%。

  2020年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将被列入《国际卫生条例(2005)》所规定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lConcern,PHEIC)”。

  同时,世卫组织明确表示,不建议各国对中国采取旅行和贸易限制,这是历史上第六起经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爆炸性的消息一经宣布,不少国家向中国捐赠了防控物资,同时,也有不少国家对此采取了过度反应,纷纷出台了对中国入境货物管制措施,中国的外贸进出口行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一种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的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由于这种肺炎的传染性极强,迅速扩散到全国各地。截至2020年7月5日,全国累计的确诊人数为85307人,海外累计的确诊人数为11391531人。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爆发,我国迅速对疫情的防控作出了反应,及时全面布防、布控,在最短的时间内成功控制住疫情,确保国民经济在最低程度上受到影响。虽然2020年6月北京又有了一次小规模的爆发,但很快被控制,尽管这半年以来,疫情已基本被控制,但疫情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仍在持续。

  2新冠疫情爆发对全球外贸经济的冲击

  2.1新冠疫情的爆发严重冲击了全球的经济需求

  随着世界各国疫情的相继爆发,各国纷纷采取了关闭国境,严格管控航空、海运的出入境,取消集会,甚至采取封城、宵禁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流、物流的流通,从客观上影响了消费和投资。

  受疫情影响,我国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较2019年同期有了较大幅度的降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较2019年同期仅为93.2%,环比增长速度为-9.8%。第一季度国内进出口商品贸易总值为6.6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下降6.4%。

  2.2新冠疫情的爆发冲击全球供应链

  2020年上半年,尽管国内的疫情已经基本控制住,但是国际上并未取得战略性的胜利。由于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扩散,世界各国的供应链都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大面积的停工、停产,跨境乃至境内物流的受阻,生产企业无论是在生产运输还是用工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跨境制造业尤为明显。随着疫情影响的扩大,绝大部分的企业不得不进入短暂的“休眠期”,全球供应链出现了短时的缺口,在通过全球供应链网络的层层放大,严重影响了一体化大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容易导致全球贸易的萎缩和生产企业的倒闭。

  3新冠疫情下我国外贸进出口行业现状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外贸进出口行业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尤为突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5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1.5万亿元,其中出口总值6.2万亿元,进口总值5.3万亿元,整体较2019年同期下降4.9%,其中出口下降4.7%,进口下降5.2%。面对疫情,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抗击疫情,并帮助各企业尽快做到复产复工。与此同时,企业和个人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战胜疫情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全球疫情的持续,我国外贸进出口行业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1新冠疫情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

  3.1.1国内企业复产复工的延迟,影响了正常订单的履行

  由于疫情是在2020年春节期间大规模爆发的,全国各地不得不采取限制出行的措施,以免增加传播。为加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月26日发出通知,延长春节假期至2月2日。与此同时,各地区政府以及各企业内部也纷纷发布了关于延迟复产复工的相关通知。

  一方面,员工不能及时到位,原材料和产品短缺和价格的上涨,以及资金链的供给不足,使国内进出口行业的中小企业在企业经营方面面临巨大的挑战。出口方面,因疫情本身以及防

  

篇八: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对全球商品市场与供应链的影响

  作者:陈光来源:《新西部》2021年第08期

  新冠疫情的传播以及社交隔离等相关防疫措施,对全球商品市场的供需两端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与破坏,商品价格和需求大幅下跌,全球流通受阻导致供应链断裂。通过对主要商品类型的分析来看,石油的需求和价格下跌最為显著,这与人们减少出行直接相关,冶金行业影响次之,而农产品市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与历史上的类似公共危机、疫情传播事件相比,新冠疫情在短期内对石油行业的冲击更为显著。长期来看,新冠疫情恐将导致运输成本的永久性抬升,使得全球供应链更加趋向本地化、周边化布局,远程办公、远程会议等工作方式的普及将带来新的生活和生活习惯,出行减少将进一步降低燃料需求与消费能力。

  新冠疫情对商品市场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商品市场的影响同时作用于需求和供给两端,以社交隔离为主的政策措施阻碍了商品需求与供给活动的发生,而随着经济衰退,需求仍将受到更深远的冲击。此外,由于商品种类和流通渠道的不同,影响的程度和形式也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一是经济衰退造成需求长期低迷。由于大部分国家采取旅行限制、居家隔离等抗疫措施,人们的出行及经济活动大幅减少,与出行相关的能源需求降低,这直接导致全球石油需求较以往下降三分之二,也间接造成生产生物燃料的谷物类原料需求及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中包括玉米油、大豆油等。此外,对于金属等工业制品的需求也大幅下降,仅次于石油燃料。只有农产品需求相对稳定,价格波动较小。二是供应链不畅造成供需价格分裂。部分防疫措施造成消费者与生产者(或出口商与进口商)之间的价格分裂。以粮食为例,供应链不畅导致粮食稀缺,人们纷纷开始储存食物,从消费者一端会使得价格上升;而与此同时,大面积粮食种植与丰收又使得价格下降。对于冶金行业,冶炼厂的大幅停产也造成了同样的结果。三是政策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出口型大国的限制贸易措施,会造成市场的严重动荡。例如,限制粮食出口、关闭边境等政策对全球粮食市场的冲击,在2007-2008年的粮食危机中,三分之一的国家采取了贸易限制措施,导致全球稻米价格上涨约45%,小麦价格上涨约30%。

  具体商品种类的表现,我们可以从石油、工业和贵重金属、农产品三类进行观察与分析。

  (一)石油

  新冠疫情对原油市场造成史无前例的冲击,自2020年1月首次公布病毒人传人记录以来,石油市场的“负需求”与“正供给”现象导致原油价格暴跌三分之二。各类防疫措施以及全球经济衰退也导致欧佩克成员国石油生产与定价的全面崩溃。

  具体表现为:一是需求弱化,主要包括交通中断和经济活动减少。交通出行的减少是造成石油燃料价格和需求暴跌的最主要原因,经济活动减少与经济增长停滞同样降低了全球石油消费。石油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对较高,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乏力更容易导致石油需求下滑。二是供给波动,“欧佩克+”成员国生产协议从崩溃到重建的一系列举措,同样是在与石油价格做斗争。2020年3月初,“欧佩克+”生产协议的崩溃导致石油价格进一步暴跌24%,突破原定限制的新增供应量却仍然小于需求的下滑程度,使得过度供给现象进一步恶化;4月中旬,成员国协议减产9.7%,但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新政对于稳定石油价格仍旧收效甚微。

  (二)工业金属与贵重金属

  大部分工业金属的价格同样下跌明显,但较石油的情况略好一些。其中,铜和锌的价格自2020年1月以来下降幅度最为显著,约为15%左右。冶金业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疫情前期在中国最为明显,因为超过一半的全球金属制品需求来自中国市场。同时,采矿与冶炼业的生产和供给也同样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据行业估算,15%的铜矿和20%的锌矿面临停业或减产。与此相反,澳大利亚和巴西的大量铁矿石冶炼行业,由于高自动化和远程操控的生产加工模式,产品供给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

  贵重金属方面,金价自疫情暴发后迅速上涨了8%,尽管由于投资者情绪的不稳定,市场价格有小幅波动,但避险心态促使金价进一步抬升。银价和铂价却下跌显著,并持续保持低价,总体下跌幅度达到三分之一。这主要与经济活动锐减有关——相比于金价,银、铂价格与工业金属价格关联性更强。例如,超过40%的铂金需求与催化转换器密切相关,因此受到了汽车行业萎靡不振的影响。

  (三)农产品

  相比于工业产品,农产品因新冠疫情所受的冲击较小,疫情暴发后主要粮食作物价格仅下跌9%左右,这主要与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有关,因此受全球经济低迷的冲击较小。其中,天然橡胶是一个例外,价格跌幅约25%,这主要因为约三分之二的橡胶采购用于制造轮胎。此外,用于制造生物燃料的谷物类产品价格同样下跌明显,例如玉米油、大豆油等。

  粮食安全是作用于全球粮食供给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粮食丰收(尤其是玉米和小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安全的压力。不过,受消费者心态恐慌的影响,主要粮食商品的储藏率在疫情后达到了较高的峰值。同时,俄罗斯、越南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公布了出口限制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人们储藏粮食的行为。对于粮食安全无法自给的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大量人口来说,无疑会导致贫穷、饥饿等问题的大爆发。

  此外,供应链受阻也是影响农产品贸易的一大因素。一方面是易腐烂类农产品(例如水果、蔬菜、鲜花等)流通大幅下降,例如,从东非肯尼亚销往欧洲的鲜花出口量暴跌近80%。资源要素投入的不足也阻碍了农产品的生产与流通,尤其对发达经济体而言,以西欧国家为

  例,大量农业劳动人口为外来移民,而疫情阻碍了跨国人口流动,造成一些国家农业劳动力严重短缺的困局。

  与类似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

  本次新冠疫情对全球商品市场的冲击是前所未见的,既冲击了人们对商品的需求,也阻碍了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与此相比,以往的危机事件往往只作用于需求或供给的其中一端。但通过比较,仍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当前的公共危机事件,例如全球经济衰退、疫病传播对商品价格和需求的影响。

  (一)商品价格的变化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的商品价格下跌,较历史上的危机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本次疫情造成的短期内油价下跌却是历史之最,这主要跟出行大幅减少有关。相比之下,铜价下跌较为适中,与“9·11”事件爆发后的情况类似;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更加长期,因此在短期过后,铜价仍然面临持续下跌的风险。农产品价格下跌不及2009年经济危机暴发后的程度,但这主要与2008年主要粮食作物价格升至峰值有关。金价等贵金属价格走势与其它过往危机事件中的趋势类似,因其避险属性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影响了局部地区的粮食价格。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国遭受严峻的粮食危机,供给短缺和抢购事件导致粮食价格达到尖峰水平;而与此同时,全球其他地区的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影响只发生在局部地区。

  (二)商品需求的变化

  新冠疫情造成的商品需求变化,与历史上的其他危机事件有类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例如石油需求短期内大幅缩减。

  与此相比,“9·11”事件爆发后的三个季度内,石油需求几乎保持了零增长,与此前一年相比,需求降低了约1.5%;金属需求在袭击事件爆发后略有下跌,但次年便强势反弹。总体来看,对需求的影响不大。

  在全球性经济危机中,石油和金属需求通常都会遭受重创,金属需求由于收入弹性更大,受到影响往往比石油更显著。在1980年前后的石油危机中,石油需求遭遇4-9%左右的下滑,这主要是由供应端减产、油价暴涨所导致的。金属需求的最大下滑发生在1975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期间,下滑幅度达到17%。相比之下,2009年金融危机对金属、农产品需求的影响较小,这与中国受到的影响较小以及大量进口密切相关。农产品方面,以往的疫情传播对全球需求及供给的影响难以准确衡量,但主要作用于特定区域的食品供应和进出口,影响人群主要以儿童、妇女、老人等弱势群体为主。

  对商品市场的长期影响

  新冠疫情的影响同时作用于商品出口国和进口国,将会引发全球商品市场的长期变革。

  一是运输成本提高。强化的边境检查措施将导致长期性商品运输成本增加、时效降低。以“9·11”事件为例,之后的边境检查与安全措施使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相比之下,贸易依赖度和开放度较高的地区受到的影响会更大;产品种类方面,纺织品、食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二是供应链重塑。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有目共睹,尤其对于进口依存度较高的产品和技术,贸易限制措施直接导致产品和配件无法正常交付。各国纷纷通过政策鼓励企业研发生产本地化,重塑供应链,优先转移到本国、本地或周边地区,从而降低全球性危机对供应链的影响。考虑到由此带来的运输量下降,石油需求恐将面临永久性减少。

  三是替代品的大量出现。运输成本增加与供应链受阻会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这将促使国内替代品的大量出现。例如,进口的铝制饮料包装将被本地的玻璃制品取代等。

  四是消费习惯改变。应对疫情的隔离措施促使新的消费、工作与生活习惯出现。例如,远程办公方式促使公司为员工配备必要的设备,即便是在隔离措施结束后,大量白领仍然愿意维持远程办公模式,因为这降低了通勤时间和交通成本。类似地,企业也有意愿以视频会议取代出差(尤其是海外出差),这使得视频设备的需求大量提升。此外,当前的污染限制措施将推动新的能耗标准快速出台,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传统矿物燃料和石油的消费需求将面临永久性缩减。相关能耗补贴政策、进出口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也将重塑国际能源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Schmidhuber,J.,J.Pound,andB.Qiao.COVID-19:ChannelsofTransmissiontoFoodandAgriculture[R].Rome:FoodandAgricultureOrganization.2020.

  [2]WorldBank.AShockLikeNoOther:TheImpactofCOVID-19onCommodityMarkets[R].Washington,DC:WorldBank,2020.

  作者簡介

  陈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篇九: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中国外贸出口状况分析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全球贸易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显著下滑的大背景下,在D中央坚强领导下,商务B及时推动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在保外贸主体、保市场份额、保出口订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精准施策,助企纾困。政府、行业、企业形成强大合力,进出口快速回稳、持续向好。最新数据显示,受春节因素特别是疫情影响,今年1—2月中国外贸呈现出对传统市场进出口下降,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小幅增长;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恢复较慢,机电产品好于整体;加工贸易降幅较深,一般贸易韧性强;各经营主体普遍面临困难挑战等特点。疫情在境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较快。短期看,对全球经济和产业链的影响不可避免,全球经贸增长面临一定压力,中国外贸企业的复工复产和新订单的获取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受到一定干扰。但中国外贸产业链结构完备、竞争力较强,与全球供应链的合作紧密稳固。

  一、外贸积极向好

  (一)中国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1-11月,进出口总额29.0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8%。以美元计,进出口4.17万亿美元,增长0.6%,增速首次转正。在我外贸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1、2020年1-7月,中国无纺布行业进出口总量75.8万吨,进出口总额30.79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7.31亿美元。2、前11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3%,在出口总值占比达59.3%;疫情期间欧洲、北美地区主要制造国产能缺位,国内相关产品对海外需求缺口有效补充。3、汽车、铜产业链需求状况良好。11月我国汽车及汽车底盘进口量达107万,创年内新高,印证四季度国内汽车产业链景气度持续回升。4、防疫物资方面,前11月我国医疗器械及仪器出口金额累计同比增长42.5%。5、新兴市场方面,11月我国对东盟商品出口的累计同比增速为5.8%,较上月再度加快0.5个百分点。东盟、欧盟、美国和日本是当前我国前四大的贸易伙伴,在我国外贸总值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4.6%、13.9%、12.6%和6.9%,值得一提的是,11月中美贸易在外贸总值中占比较上月提升0.3个百分点。

  (二)中国外贸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1

  1、东部地区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持续扩大,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2、中国外贸企业迎难而上,在市场压力下茁壮成长,外贸主体规模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出口增长12.2%,拉高整体增速6.2个百分点。3、中国出口产品不断向价值链上游攀升。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59.3%。集成电路、计算机、医疗器械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强劲,增速分别达14.8%、10.7%和44.5%。4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快速增长,在高效联通国内国际市场、激发中小微外贸主体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稳外贸政策效果显现

  (一)加强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举措

  今年经历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同时也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在这种形势下,政府通过控制疫情和有序的复工复产,商务B及时推动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政策措施,在保外贸主体、保市场份额、保出口订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精准施策,助企纾困。政府、行业、企业形成强大合力,进出口快速回稳、持续向好,展现了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和综合竞争力。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上的份额进一步提升。

  (二)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国内区域布局

  提高东部地区贸易质量。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围绕雄安新区建设开放发展先行区的定位,全面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提升中西部地区贸易占比。支持中西部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扩大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支持东北地区开展大宗资源性商品进出口贸易,探索设立大宗资源性商品交易平台。发挥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积极参与承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项目。

  (三)发展培育新业态,增添贸易发展新动能

  促进跨境电商等新业态发展。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不断探索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建立综合试验区评估考核机制。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推广跨境电商应用,促进企业对企业业务发展。研究筹建跨境电商行业联盟。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总结经验并完善配套服务。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研究完善配套监管政策。

  (四)推进转型基地建设,提高外贸竞争新优势

  商务B外贸S下发2020年新认定的64家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新基地名单。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集生产、出口功能为一体的产业

  2

  集聚体,培育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推动外贸转动力调结构、培育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辽东湾新区正式入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标志着新区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外贸基地转型升级驶入快车道,将有力推动新区进出口结构优化,加速出口型产业集聚。

  (五)提高外贸服务能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健全组织管理。依托各类产业集聚区,加快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链,完善配套支撑产业链,增强供给能力。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地管理服务机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研究院所、大专院校、贸促机构、行业商协会、专业服务机构和龙头企业,搭建研发、检测、营销、信息、物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

  (六)加强分类指导,优化经营主体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领域,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创新对外合作方式,优化资源、品牌和营销渠道。构建畅通的国际物流运输体系、资金结算支付体系和海外服务网络。

  三、预计2021年外贸持续增长

  在全球经济整体回暖、疫情快速反弹的背景下,我国供应链优先恢复的优势将继续体现,全球需求向我国倾斜的情况预计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随着全球供应链的恢复,出口国际市场份额将逐步回落。外需修复叠加今年基数较低,预计2021年我国出口增速有望进一步回升。

  

篇十: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疫情对国际贸易及航运的影响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从疫情最早发生到最后,传播速度很快,并且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场疫情并不简单,并且所有的国家都不能避免,如果放任其生长,而忽略了疫情的强大传染性,最终只会导致疫情越来越严重。因此,在疫情最早发生的时候,我们国家便进行了武汉封城等途径,这一切都是被迫的,因为目前全球化的社会经济状况,如果不采取封城的措施,迟早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如今的社会经济全球化已经十分的明显,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十分的密切,经济、文化、科技等贸易活动不断,所有国家之间都利用好这样的发展空间,共同促进进步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已经建立了,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再单独的存在而不受到疫情的影响了。疫情下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不限制疫情的发展,不限制人口的流动,采取放任的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疫情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导致悲剧的发生,现在的印度疫情的失控局面便是例子。

  世界是开放的,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国际之间的贸易愈发的频繁。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们国家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当中,在国际事务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现如今,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成为全球第二,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今天的中国抱着愈加开放的态度面对世界。

  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的国家都被迫的关上了自己的贸易国门,逆全球化的情况也日益严重,一些怀着贸易保护政策的国家借着疫情阻碍着国际贸易的进程。在疫情的影响下,国际贸易活动度日益下降,由于疫情的强烈的传染性,使得各个国家都进行了疫情的防护工作,这样所造成的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低迷,在市场为主导的经济当中,供求关系一直以来就是很大的矛盾,而在供求关系的决定当中,过多或者太多都会给经济带来消极的作用,疫情下抑制了消费的状况;另外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借助其技术、管理上的优势,在次发达地区进行商品倾销,给其他地区的商品交易造成致命性的打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市场,对

  全球化的好处产生质疑,全球化究竟可以给人类带来什么,究竟全球化的方式是否是人类所适应的那种方式,无疑在越来越多人心中产生质疑。而借着疫情,这部分的人开始反对国际贸易,认为封闭的状况才能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国家的发展局面。

  而事实上从哥伦布远航开始,注定了世界市场存在的必然性,无论是哪一个想要发展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需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交流与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成为发展的新常态,相反,束缚于自己的世界当中,夜郎自大,消极地对待全球化,只会离发展越来越远。

  以我们中国的发展为例,就可以说明与其他国家交流,顺应全球化趋势的利与弊。曾几何时我们国家自诩是天朝上国,是宇宙的中心,实行闭关锁国,消极地应对全球化,当年的经济总量是欧洲的几十倍,黄金白银储量更是占据世界的大部分,但是随着逆全球化的举动,错过了国家与外界交流的良机,愚昧无知,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最终完全落后。而落后即会挨打,丧失主权,倍受欺辱。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的历史教训。

  在疫情的影响下,航运也受到了影响,从出口结构上看,当前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为工业品,占比高达94%。由于疫情是春节期间向全国各地蔓延,受其影响,各地工业企业春节复工时间延后,交通、物流、仓储等配套行业受限,检验检疫工作更加严格,由此疫情对于我们的航运造成了部分的影响。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疫情对于国际航运的影响是有限的,新冠疫情虽然传播很快,但是只要控制得当,就依然可以进行良好的发展。

  当然,在疫情发生的过程中,国际贸易不可否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航运经济相关的生产、运输、仓储、保险等各个环节均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冲击,这些都影响着国际航运贸易的正常运行。并且消费需求降低,复工疑虑重重,经营难以有序进行。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可运货物减少,运输成本激增,这样反过来不利于航运业的发展,航运企业举步维艰。

  受到疫情的影响,各个国家加严对于航运运输的管理,货物大量滞港,费用收取困难,港口企业遭遇新挑战,保费收取受阻,承保风险加大,反过来继续影

  响着国际贸易运输。在印度等国家的疫情继续爆发后,多国继续采取“封城”、“封国”等管控措施,对以人、船、货流动为主要特征的航运业带来极为严峻的挑战,航运业的影响继续加大。

  无论疫情是如何的发展,我们都需要认识到,疫情迟早会过去,我们需要实现疫情的常态化的管理,而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国际贸易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国家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虽然经贸当中的摩擦日益增多,但是无论从资金、技术、管理、设备等方面,还是政治、经济、文化这些大方面来说,都取得了显著的影响。疫情的的确确对于航运、对于国际贸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其影响是有限的,如今疫苗开始在各个国家提供,国家之间也逐步的放开限制,重新开启了贸易的平台,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更需要认识到贸易的重要性,要从疫情常态化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国际贸易,参与到国际贸易发展当中。

  

  

篇十一: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和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分析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确诊病例,截至5月5日累计确诊病例超370万人,死亡病例超25万人。因疫情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将2020年全球GDP增速预测从1月份的3.3%下调6.3个百分点至-3%,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经济衰退。世界银行也将东亚-太平洋地区2020年GDP增速预测从2019年的5.8%放缓至2.1%。

  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明显影响。首先,各国采取了封城、停工、隔离等措施,基本停止了必需品生产以外的经济活动,经济陷于停滞。其次,国际贸易严重萎缩,降低全球经济潜在增速。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受疫情影响,今年全球贸易将缩水13%至32%,可能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水平,而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进一步带动外需下降,给外贸部门带来较大压力。第三,大部分产业短期“休克”,对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造成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一体化大生产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来源,各国经济活动停滞容易引发全球供应链受阻甚至中断。第四,疫情还影响了全球投资者预期,国际金融市场“黑天鹅”事件频发。3月份美股大幅下跌四次触发熔断机制,4月20日国际原油期货结算价历史上首次跌至负值,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低迷叠加共振。

  疫情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是企业生产经营安排受到影响。春节假期延长、延迟复工减少了有效工作日,部分省市限制交通也影响了生产所需的人员和物资流动,有关损失已在一季度GDP增速中体现。二是需求面指标同比放缓。今年以来,零售、餐饮、旅游等消费支出明显下降,疫情还深刻影响了经济主体行为,特别是消费者可能较长时间减少到商场、影院等人流密集场所的消费。三是外部输入型风险将继续冲击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受阻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善,外需可能继续下降,进一步拉低我国经济增速。总的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化。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各地区各部门多措并举,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一季度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接近全面复工,全国多地餐饮、酒店等企业也陆续恢复营业,交通物流进一步恢复。3月份以来经济数据已有所好转。

  但也需关注以下风险,一是全球疫情持续时间及负面影响可能超预期。欧美发达国家疫情仍然严重,重启经济的努力效果需要观察。部分发展中经济体、农产品出口国新增确诊上升较快,全球疫情未来走势存在高度不确定性。二是主要经济体高度宽松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和溢出效应需密切关注。货币和财政政策仅能对冲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来全球经济复苏态势及金融形势根本上仍取决于疫情防控进展,非常规政策的负作用也会逐步显现。三是国内经济仍面临较多挑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居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上升,产业链复工复产的协同配合有待增强,主要农副产品保供稳价需不断夯实。四是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也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主要经济体央行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加之我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领先,人民币资产较高的收益和相对的安全性可能吸引跨境资金流入。另一方面,外需持续走弱、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也可能引起出口减少和跨境资金流出。

  下一阶段,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握好政策出台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多渠道做好稳预期工作。加强国际政策协调,有效防控国际疫情的影响。同时,坚持底线思维,对可能的外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前瞻性做好政策储备,促进国民经济稳健运行。

  

  

篇十二: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新冠疫情影响下外贸企业发展分析

  (疫情对外贸企业产生的影响分析、对策建议)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呈现快速蔓延的趋势,已经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确诊病例,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产生冲击,对外贸易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一、新冠疫情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影响

  (一)出口订单由“供给不足”向“需求不足”转变。当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影响国内的时候,我市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复工复产不足,导致出口订单无法按时生产交货,导致订单延期而面临取消。如新运集团2月份由于生产供给不足,被客户取消200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然而,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尤其是在欧美地区的快速蔓延,我市企业出口订单面临需求不足而取消风险,尤其是鞋、服等受季节性影响较为严重的产品受影响比较严重。如欧洲最大的鞋业零售巨头Deichmann集团公司于3月18日起关闭旗下所有门店(遍布欧洲23个国家,3000多家门店),西班牙Inditex集团旗下Tempe公司(大家比较熟悉的ZARA)暂停出货,全美2万多家连锁机构关停。据奔驰鞋业有限公司反馈,截至目前该企业被取消订单达300余万美元。

  (二)进口企业短期内现金流减少、库存增加。从进口

  情况看,辖内进口占比较多的纸浆和铁矿石行业均属卖方市场,国内企业与国外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每年的进口额均提前约定,企业未存在订单取消和损失惨重的产品,国际疫情对进口暂时影响不大。原油进口企业恒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反映,受益于沙特阿拉伯大幅调低原油价格,采购成本下降,企业采购量有所上升,反而获益。纸浆企业出版社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反映,国外供应商从备货到货物运抵国内大约需2-3个月时间,为维持生产经营,企业一直在正常采购原料,业务量较去年同期未出现明显变化。但受下游企业复工延迟的影响,企业现金流较为紧张。铁矿石企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反映,看好疫情结束后基建用钢铁建材需求,因此复工以来进口量并未减小。但由于目前基建行业开工率较低,产生一定库存。

  (三)企业风险由“较为单一”向“多重复杂”转变。前期多数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较为单一,主要为订单无法履约导致订单取消或延迟风险,而且程度不太深。大部分外贸企业通过开具不可抗力证明减轻了企业风险,如根据2月份对451家重点外贸企业调查显示,我市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因生产不足而导致订单取消或赔偿的仅占1%左右。然而,自3月份开始,国外客商退单形势的日趋严重,我市外贸企业风险变得复杂严峻起来,衍生的社会风险也逐渐加大。多数企业因订单排期需求前期购置大量原材料,因退单导致产品无法

  变现,而且部分国外客商要求延长已履约货款的支付时限,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另外,企业还需支付正常的人工、租金、水电费、银行利息等成本费用。面对多重资金压力,我市鞋服等轻工产品企业选择保底工资留住员工等方式进行应对,若疫情延续时间加长,企业有可能会按一定比例进行裁员,甚至会因资金链断裂而面临破产倒闭,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四)出口企业新增订单减少,疫情导致企业费用增加。从出口情况看,企业复工以后新增订单有明显的减少。哲轩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信智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均反映,企业目前不能按时恢复生产出口,预计在3月下旬和6月下旬全面恢复生产,但随疫情在全球蔓延,预计未来国外需求方有停工停产可能,未来新增订单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欧锐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反映,需要国外客户到国内现场考察后再根据激光设备型号签订合同,受疫情影响国外客户无法现场考察,新增订单量较少。此外,疫情还导致了出口企业费用支出增加,裕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反映,企业费用增加,一是滞港费,由于国内货运行业复工延迟,部分春节假期以来装船的货物未能按时出具提单,导致国外采购商无法及时提货,产生了较多滞港费用;二是运费,前期国内运输受限、国际来华航运船只减少,导致了国内外物流费用上涨。

  (五)工程承包企业国外在建项目受影响较大,汇款延

  后。近几年,随着“走出去”企业的增加,国内企业在国外建厂越来越多。而这次疫情先在国内爆发,后在海外爆发。由于前期疫情造成了国内企业停工停产,国外工程承包类企业海外项目新签约量明显下降。同时,企业在国外的在建项目工期也受到了当地疫情的影响,导致回款延后。

  二、外贸行业发展的相关建议(一)做好金融、法律服务,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建议对受疫情影响较重的企业增加信贷资金支持,简化审批手续。同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与涉外企业的联系,及时了解需求,对疫情防控相关涉外业务能够简化流程、特事特办、随到随办。部分企业反映产品交付时间无法正常保证,短时间之内的合同违约可以从不可抗力的角度进行解释,但延期交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而疫情影响这一不可抗力因素到时未必可以成立,亟需国家层面建立一致的对外贸易相关保护解释条款。建议国家商务、贸促等部门联合开展国际商务谈判,争取将疫情影响下订单交付损失降至最低。

  (二)积极搭建数字贸易平台。拓宽外贸转内销渠道,开展知名电商如天猫、1688、考拉等电商各平台线上专题对接活动,组织外贸企业参与全省云对接活动,组织国内采购商积极参与,解决外贸企业缺乏国内销售渠道的问题。积极打造外贸云展会平台,对接引导企业更大力度对接亚马逊、易贝、阿里巴巴国际站、环球资源网等数字外贸平台,建设数

  字展厅,加强与国内外大型展览公司合作,与线下实体展览互为配合,加大企业参与数字展厅的资金补助力度,实现外贸企业线上参展拓展海外市场。引导企业固守欧美等传统市场份额,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

  (三)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在检验检疫、通关等环节提供更多便利。定制水路运输服务,利用温州港航线及物流服务资源,鼓励外贸企业抱团采取“以量压价”模式降低企业出口产品运输成本。继续做好国际贸易预警和法律服务工作,及时更新发布国别贸易投资环境信息、对外投资合作国别指南等市场信息。创新保险产品和模式,提升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全面搭建小微企业出口信保平台,降低出口信保保单费率,扩大赔付范围,帮助企业化解接单和履约风险。

  

推荐访问:疫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疫情 国际贸易 影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