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6篇

时间:2022-11-19 09:15:10 浏览量:

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6篇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国际贸易反倾销案例  反倾销案例  我国是被别国反倾销频率较高的国家,根据记载,自1979年欧共体首次对我国实施反倾  销以来,已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6篇,供大家参考。

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6篇

篇一: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国际贸易反倾销案例

  反倾销案例

  我国是被别国反倾销频率较高的国家,根据记载,自1979年欧共体首次对我国实施反倾

  销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启动反倾销手段,几百起案件涉及4000多种商品,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几百个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根据已发生的反

  倾销案例分析,我国在国外反倾销案中尽管有过少量的胜诉,但绝大多数还处在被动挨宰的地

  位,这在主观上与我们的企业不知如何应对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一直是

  湖北省蜂蜜出口的“领头羊”,但在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国家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日

  益频繁,也使我公司的蜂蜜出口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2002年5月,武汉市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首次向美国出口蜂蜜,却遭到美国2000多蜂农

  对武汉小蜜蜂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即被认定为倾销,裁定征收24%~183.3%的反倾销税。面对

  美国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武汉小蜜蜂公司组成专班、聘请律师、整理材料、接受有关方面的问

  卷调查。同时不间断与美国商人的正常贸易往来。

  销税。12月29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格板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税率13%-145%。5月29日,美国两家企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钢格板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此案涉及18家中国钢铁企业,价值9000万美元。

  印度对华焦炭反倾销案1997年8月28日,印度商务部反倾销当局对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冶金及焦炭正式立案调查。印度起诉方为BLA公司,该公司得到印度工商协会的支持,称中国出口到印度的焦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给当地的焦炭行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原因

  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外,还有发起国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一些国家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采取歧视性政策,再加上目前国内产业机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造成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同时,很多被诉企业不应诉也加重了中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之苦。

  看法

  面对倾销与反倾销我们关于国际法规发律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促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我们要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

  积极应对。

  反倾销是WTO赋予的合法武器,竞争对手拿起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虽说令我们

  难以接受,却是天经地义。在遇到国外反倾销时,国内大多数企业显得漠然,不敢应诉,惧

  怕应诉,到头来是任人宰割。199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一次性打火机的57家公司提出反倾销

  诉讼,结果国内只有3家企业挺身而出,而其他企业视而不应,最终被美方裁以

  197.85%的

  反倾销税率而丢掉了市场。其实,应诉与不应诉截然不同。最近,我国10家苹果汁企业应诉

  美国反倾销案就争到了自己应得的利益,美方终裁的反倾销税率由原先的91.84%降至

  —51.74%,应诉企业加权平均税率为

  14.88%,其中有1家企业为零税率,而未应诉企业税

  率为51.74%。

  齐心协力。

  倾销一般不是单个企业所为,一旦在国外受到调查或诉讼,当事的企业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外协调,共同应付。

  具体有两点:一是国内的有关企业应及时沟通、协调,包

  括请政府有关机构或行业组织牵头,相互通报和提供与反倾销有关的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出口成交等资料,规范出口行为,力求出口价格呈现趋升的有利局面等。二是共同争取与进口国进口商联手应对,利用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他们熟悉本国法律及贸易的优势,来增强我方应对的有利条件。

  聘名律师。

  在反倾销起诉发生后,应对企业挑选律师则是必须的。要舍得花钱请当地的名律师,他们

  熟悉当地法律和复杂的诉讼程式及手续,富有丰富的办案经验,知己知彼,在“圈内”的知名

  度也会对原告方形成一定的威慑力,这对最终争取到对我有利或相对合理公正的裁定结果非

  常重要。上面提及的美诉我苹果汁倾销一案,我方重金聘请了在美国具有相当影响的格伦菲尔

  法律师事务所,该所提供的主办律师具有25年反倾销办案经历,从倾销程式的测算、“替代价

  格”选定到法庭听证和申辩,都体现出高超的职业素质,为企业争取到相对较好的终裁结果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加强自律。

  这是应对反倾销的治本之策。

  恶性压价竞争,相互争抢出口跑道,毫无自律可言,结果授之

  于别人反倾销的把柄。因此,在控制总量和统一协调出口的条件下,加强企业自律,做到有序竞

  争是有效减少倾销或被反倾销的治本大计。

  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我们还要在战略上做好以下

  几方面:

  (1)、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美国有“扣动扳机机制”,欧盟有“进口监测快速反应机制”,印度有“重点商品进口监

  测机制”,这些预警机制很好的防止了该国产业受到不正当竞争冲击的威胁。我国已全面启动

  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对企业自身而言,亟需

  建立起自己的反倾销预警机制,积极实施反倾销人才的储备,随时准备在国际市场上应对反倾

  销官司,维护自身的出口安全。

  (2)、对国外反倾销起诉的反应快

  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法案都规定了应诉期限,从调查公告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天时间,留给

  企业回答几百页的问卷调查的时间,只有几个星期。若是超出了应诉时间,人家可是“过期不

  候”,视被调查企

  业为自动弃权,起诉国将立即对这些企业采取高关税。

  很多尝到反倾销败果的企业往往就输在了“起步”上,因此,“反应快”是应诉反倾销的成功

  先导。

  (3)、应诉企业应团结一致,集体应战

  反倾销针对的是一类产品,而不是一个企业,因此涉案企业最忌讳的就是自动弃权,这就

  意味着放弃了市场。总是一听说反倾销调查就开溜,这种心态正中起诉方下怀,给人留下中国

  企业好欺负的感觉,助长了国外反倾销的指控频率。

  (4)、应对反倾销起诉要精心准备,胆大心细,有问必答

  反倾销应诉是对企业基础工作,特别是数据工作严峻的考验。民营企业在数据管理上必须

  做好三点:一是数据完备;二是数据统一;三是数据保密。

  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问题往往数以千计,长篇累牍一万多页,是国际诉讼文件中名副其实的

  宏篇巨作。涉案企业需要回答的问卷就达数百页,这就需要企业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准备,完整的填写,有问必答。再者,企业所面对的是量大、范围广、极为专业的问题,因此必须请专

  业人士谨慎把关,以免在答卷中给起诉方留下把柄,造成功亏一篑的遗憾。

  (5)、重视行业商会的作用:应诉反倾销,商会的作用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商会处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在相关法律程序、信息渠道、外联经验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很多发达国家,行业商会的作用甚至凌驾于政府之上,中国企

  业真正的谈判对象往往是国外的行业商会,行业商会拿出一些条款、技术规范约束企业行为,或者设置障碍,行业商会代表的正是该国行内企业最根本的利益。中国的行业商会在发挥应有

  作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大段距离,这与中国企业的“单兵作战”传统有很大关系。因

  此,重视和正确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已成摆在民营出口企业面前的一道必攻课题。

  (6)、企业应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中国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大多采用的是低价竞争策略,产品多集中在低端市

  场。而当前屡屡发生的对华反倾销行动,对方往往利用技术壁垒,针对的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

  档次产品。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首要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这也是规避反倾销起诉最有

  效的策略。

  (7)、企业要真正融入国际市场,真正的融入国际市场是化解反倾销、破解贸易壁垒的一

  方良药。对于民营企业,在面对接踵而至的贸易壁垒时,大胆融入国际大市场,在知己知彼中规避

  风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破解壁垒。中国民营出口企业应多发展出口对象,增加出口

  国,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积极、果断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联合国内乃至国际大公司,走国际

  化竞争与合作道路。

篇二: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1,、伏特汽车,它的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在这些优势资源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常设机构,然后进行组装和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对生产地的资源达到了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利用水平和就业率。

  2、娃哈哈集团,先后投资100多亿元从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引进360余条世界一流的自动化生产线。

  3、生产全球化:电脑=美国的CPU+日本的声卡+台湾的主板+中国的机箱。

  4、贸易全球化: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货物是各国产品的叠加。

  5、中国加入WTO。

  6、吉利收购沃尔沃。

  7、欧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石油危机,次贷危机。

  8、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一度包括美国),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9、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据世界银行统计,1983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高收入发达国家的2.4%,即后者等于前者的43倍;到了1994年,这一比例降低到1.6%,即后者为前者的62倍。

  10、到

  2l世纪初跨国公司已有

  6万多家,其中最大的

  200家就垄断了世界经济活动的

  l/4,跨国公司的生产总量已占全球生产总量的

  1/3,其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转让费用占全球

  2/3。

  11、给各个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但不利于本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12、1998年夏季,美国迪斯尼公司推出的影片《花木兰》,就借用中国的传说故事表现美国的文化理念,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以及《功夫熊猫》。

  13、“博帕尔是印度中部的一座中等城市,人口约50万。在那有一座属于美国的联合炭化物公司的大型化工厂,该厂生产的大量杀虫剂和其他药物,毒性很大,在生产、储备、运输的各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危险。在美国,设立这样的工厂,要受到严格的限制。美国资本家为了达到直接在印度销售杀虫剂、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和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在印度设立了这家工厂。

  1984年12月3日凌晨1点,这家化工厂的三个地下储气库,由于化学反应失去控制,安全阀门没有关上,造成大量毒气的外泄。博帕尔全城的居民受到毒气伤害的多达20万人,10万人被送入医院治疗,5万人有失明的危险,几千人受重伤,2500多人死亡,其中包括许多天真烂漫的孩子,成千上万的家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14、为发展中国家吸收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200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为651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25%,其中拉丁美洲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达560亿美元,增长了32%,亚太地区吸收950亿美元,非洲吸收110亿美元,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吸收290亿美元。

篇三: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案例一

  日本的资源进口战略

  日本是世界贸易大国,也是极度依赖进口的国家。作为仅次于美

  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日本的资源却极其匮乏,所需石油的99.7%、煤炭的97.7%、天然气的96.6%都需依赖进口。

  同时,日本在粮食、矿产品等资源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进口地补给。由于自给率极

  低,资源安全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强烈的资源危机意识驱使历届日本政府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资源短缺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资源政策和措施。

  近来年,中国进口资源的速度不断加快,石油、铁矿石、铜、铝、钢材、化肥甚至是粮食,都是进口“大户”。对于中国而言,借鉴和学习日本的“进口之道”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口渠道多元化

  实行进口渠道多元化,是日本抵御价格波动的有力武器。在当今

  世界,风云变化的进口商品价格令不少国家在国际商战中败走麦城。

  作为进口大国,日本为防止价格“陷阱”坚持走“进口渠道多元化”

  道路的确收到良好的成效。

  在他国为“进口价格波动”而忧心忡忡时,多元化的进口战略使得日本“稳坐钓鱼台”,避免了经济上的损失。

  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高达90%,远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一旦中东因战乱或政治格局地改变而断油,日本的经济将命悬一线。

  由

  于中东的紧张局势长期没有出现缓和的迹象,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渠

  道、减少对中东的依赖,对日本的能源安全来说,势在必行。从

  世纪70年代末期,日本就增加了从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墨西哥等非

  20

  中东产油国的石油进口。

  而作为能源输出大国的俄罗斯,更是日本“能源外交”的重点。从2004年的“安大线”、“安纳线”之争就可以看出,日本在开拓石油进口多元化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

  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日本的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能源安全进一步提高。

  二、“开发性进口”战略

  日本是最大的农产品纯进口国,除大米、蛋类之外,大部分农产

  品需要国际市场供给。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产品的进口量一直呈扩大的趋势,截至2003年日本农产品进口量已占到国内农产品消费量的60%。为此,日本提出了“开发性进口”的策略。

  开发性进口是日本食品加工产业近几年来所采取的重要发展战略

  之一。它以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主要开发进口对象,以与国产

  商品差别化和按自己的标准采购新商品为特征,在低价格化和确保一

  定利润的前提下组织开发性、垄断性进口,对本来地位相对降低的日

  本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填补农产品自给不足的缺口和满足日本国民的

  饮食需要发挥着重要作用。

  开发性进口相对于一般进口方式,属于以

  开发为前提的进口。

  主要指在生鲜食品及其相关的加工领域,业者根

  据本国标准,以独自或与对象国

  (地区)有关企业合资、合办、合作等

  形式,组织进口性生产,实行垄断性进口的交易。

  日本开发性进口填补了自给率低的生鲜果蔬及其加工原料的缺口,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接近本国标准要求的产品的需

  要,又符合进口商保持低价格和一定利润的预期,同时也不失为减少

  贸易摩擦的有效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尽管日本的农产品进口在总进口额中所占份额下降,但是开发性进口在逐渐增加。

  三、“反客为主”战略

  积极推行海外矿产勘察补贴计划,鼓励境外开矿,是日本全球资源战略的另一核心。

  对于日本这样的一个经济发达、资源极端贫乏的岛国来说,资源过度依赖进口,其供应是相当脆弱的,一方面进口矿产的价格较高,另一方面也容易受制于人。精明的日本人明白,只有掌握资源的所有权才有真正的资源安全。

  作为资源小国,日本却凭借

  着经济实力到处收购资源公司,希望能成为资源盟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了保障矿产资源稳定供应,日本大量组织各种团体,以经济援助为前导,以各种名义向世界各地派遣事业调查团,收集包括资源信息在内的各类信息。

  在此基础上,日本政府以海外矿产勘察补贴计划的形式,主要通过金属矿业事业团和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等机构,对日本公司开展海外地质调查、矿产勘察及矿山基本建设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

  为了从非洲国家获取更多的石油资源,日本通过淡化政治、突出

  经济、提供财经援助、发展经贸关系等手段,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据悉,日本政府已从非洲国家购买了部分石油资源储量。

  日本企业在政府的优惠政策支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勘探和开采石油。合作方式包括购买股份参与开发、签订产量分成协议和转让协议、直接投资开发油田等,以图拥有更多的油气资源和更多的“股份油”。

  日本还积极参与俄罗斯萨哈林大陆架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工程。

  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的子公司分别获得了该工程的

  25%和12.5%的股

  份,,

  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国外大规模投资矿产资源,是与日本政府的支持分不开的。日本企业在境外开矿从本国中央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贷

  款时,金属矿业事业团出面做担保人,仅收0.4%的担保费。政府从产业投资特别账项中支付事业团担保的资金。

  日本政府正是通过这项海外矿产勘察补贴计划的实施,在许多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自主建设了一批海外矿山,保证了矿产资源的稳定供应。

  四、战略储备确保资源安全

  日本全球资源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是:

  长期、大量进口,并进行有计划地储备。日本的财力储备相当雄厚,外汇储备是全世界最高的,因此,财大气粗的日本拥有丰富的物资储备。物资储备不仅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铀、钢铁及众多稀有金属等,而且还有粮食、木材、大豆、动物饲料等。

  日本的战略储备物资分为法定储备和任意储备两种类型,也分为国家储备和民间企业储备两个部分。

  石油储备作为日本战略储备的重中之重,是通过立法形式实施强

  制性储备的。为了防范有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1975年,日本通过

  2003年底,日本

  了《石油储备法》,正式开始建立石油储备制度。

  政府拥有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

  92天,民间的石油储备量也可

  供日本全国使用

  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全国拥有石油储

  备足够使用半年以上。

  日本的矿产战略储备始于

  1983年10月,开始时储备对象为稀有

  金属中的镍、铬、钴、钨、钼、钒、锰,后来逐步扩展到稀土原料,甚至煤炭和铁砂石。稀有金属储备目标为国内

  60天的消费量,国家

  和民间各占70%和30%。

  日本还将大米、小麦、大豆等粮食储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纳入战略储备物资的行列。

  日本的粮食储备大约能够供全国消费6个月左右。

  大量的物资储备需要巨额资金。为此,日本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了

  物资储备专项资金,支持国家和民间的战略物资储备工作。

  日本由于

  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在维护国家能源和经济安

  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析题:

  1、日本资源进口战略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的启迪?

  2、日本在节约资源方面又有哪些经验可资借鉴?

  案例二

  韩国的企业集团

  在过去的25年中,韩国作为一个现代工业化国家出现于世界民

  族之林。其奋战在第一线的一直是那些从事多角化经营被称为的企业

  集团。成立于

  1969年的韩国三星电子,到

  2003年,三星品牌价值

  108.5亿美元,世界排名25位,被商务周刊评选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

  高科技品牌。它介入了一系列行业,包括电子(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动

  态随机存储芯片的制造商)

  、汽车、造船、航空以及机床等。在规模

  上紧随其后的其他三个主要的企业集团为现代、LG(原名

  Lucky

  Goldstar),以及大宇(Daewoo)。再加上六家较小的企业集团,这些

  大型的多角化工业集团的产值占到韩国国民生产总值的约四分之一。

  过去韩国的企业集团是利用低劳动成本向工业化国家出口一系

  列商品,但近些年来,韩国妁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都已快速地上升了,在全球经济中,作为企业集团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已经失效。

  在瑞士

  的一家管理开发国际研究所就国家竞争力的最近分析中,韩国在41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24,仅在泰国与智利之后,而又领先于西班牙和墨西哥(排前三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新加坡和日本)。尽管韩国常常把自己与日本相比较,但与日本企业不同,凡家韩

  国企业集团在产品质量和产品设计上相对较差。因此,它们无法(像

  许多日本企业做得那样)

  把它们的出口产品定位于高档市场:

  以高价

  来弥补较高的成本。所以,为了维持它们的竞争地位,韩国的企业集

  团通过向海外扩张,把工厂建造雇直接劳工成本相对较低、雇员生产

  率较高的国家,以解决国内成本上升的问题。例如,1996年,大宇

  扩大投资,在北爱尔兰建造了一家录像机厂,部分原因是为了利用那里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

  大宇发现在韩国的库米,它的录像机厂的工人月平均工资为1300美元,高于它在北爱尔兰安特里姆同类厂的水平,那里付给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1200美元,而每个爱尔兰工人的产出却要高出20%。

  韩国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获取外国企业所具有的质量、设计、技术诀窍或市场,而这一切又是韩国企业集团所缺少的。例如,早在1995年,三星集团用了3.7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商之一AST40%的股份。同样,韩国的第二大企业集团现代集团的一家子公司,现代电子工业公司,用1.6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电脑光盘制造商Maxtor以及用3.4亿美元收购了AT&T公司的半导体分部。同时,大宇还收购了东欧、越南和巴西的一些汽车厂,作为其战略的一部分,成为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供应商,并利用那里的低成本制造产品向发达国家出口。

  韩国企业集团对外扩张投资的第三个理由是为了避开贸易壁垒,它们担心韩国的出口产品进入它们国家的那种上升态势。

  这种情形在西欧更为明显,那里向欧洲委员会提交的法律诉讼接二连三,状告韩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上倾销产品——以低于它们生产成本的价格销售

  产品——试图攫取市场份额并将欧洲企业挤垮。

  韩国企业则尽可能设法通过在欧洲建立生产厂以避开这种指控。

  例如,由于欧洲挖土设备制造商控告韩国三星和现代集团,导致这两个企业集团在欧洲直接投资设厂来制造该设备。

  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韩国企业集团的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得到

  了加速的发展。1987年韩国企业在外国建厂的投资略高于

  3亿美元,到1990年这一数字已上升到

  15亿美元,1994年达到25亿美元,1997

  年,它创造了41.9亿美元的记录。1985年以来,约50%的这类投资

  投向了其他亚洲国家,30%投向北美,欧洲占

  5%。然而,1997-1998

  年的金融危机给韩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可能致使其暂时放慢对外投

  资活动。现在许多韩国企业集团发现它们负债太多,要想和90年代中期那样上规模地进一步投资大大超出了其能力。

  可是,许多大型的韩国企业集团现在却是真正的多国公司。例如,1996年联合国把大宇排为世界最大多国公司中的第52名。三星现在已在

  63个国家中拥有了

  90多家外国子公司。

  分析题:

  1、什么是跨国公司?企业对外投资的一般原因有哪些?

  2、韩国企业集团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篇四: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案例名称:国际社会的反全球化运动

  案例适用: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必然性

  案例内容:

  近些年来,国际社会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那就是反对经济“全球化”的群众性示威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几成燎原之势。自1999年西雅图世贸组织会议遭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万抗议者围困、堵截而发生大规模骚乱以来,凡是全球性或区域性的重大国际会议,都成为反全球化示威的目标,而且每一次几乎都会演变成严重的暴力冲突。

  2000年3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年会,数万名来自欧美各地的抗议者,包围了会议,堵断了交通,强烈反对国际金融资本推行全球化的计划,并与警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街道商店受到严重破坏。

  2001年4月21日,第三届美洲国家组织首脑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来自美洲国家(古巴没有参加)的大批反对组建自由贸易区的示威群众情绪激昂,频频冲突会场。

  2001年6月15日,瑞典哥德堡欧盟首脑会议发生大规模骚乱,大规模群众抗议“全球化”行动。

  仅十天后,西班牙巴塞罗那近万示威群众聚集抗议世界银行年会在此举行,并和警方发生冲突,有几十人受伤,世界银行被迫取消在此开会的计划。

  2001年7月20日,八国首脑会议在意大利的热那亚举行,抗议群众展开声势浩大的反全球化行动。峰会期间,警方一直无法完全控制当时持续了数天的骚乱,事件最后导致一名示威者被警员在近距离枪杀,有超过200多人受伤,近300人被捕,引起国内外许多强烈不满,批评声浪四起。这种现象在2002年也时有发生。

  2002年6月26日,G8峰会的东道主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把会议地点选在了偏远的落基山脉度假小镇卡纳纳斯基斯,以避免大规模的反全球化示威抗议活动。但仍有各种抗议行为发生。

  2003年6月2日—3日,八国峰会在法国小城埃维昂召开。此次高峰会议除了正式参加会议的八国首脑外,还邀请了包括亚洲、非洲在内的多国元首参加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与会国家领导人除少数下榻在埃维昂附近外,绝大多数都入住在瑞士莱蒙湖畔的洛桑和日内瓦。反全球化运动的10余万抗议者从全球各地汇集到日内瓦、洛桑和距离埃维昂很近的法国边境小镇安娜马斯,展开和平抗议活动,试图阻止八国集团会议的召开。其中有数百人使用暴力与军警对峙。他们连续几天在上述城市的政府机关大楼、会场外举行示威,向标志性建筑物乱掷石块、硬木、啤酒瓶,军警不得不用催泪气体和高压水枪驱散示威者。抗议者星期天晚上纵火焚烧建筑物和车辆的暴力抗议活动造成了数百万美元的损失。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反全球化运动?这种运动将给世界带来什么后果?有许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当今的反全球化思潮越来越成为一场世界运动,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已经全球化了。来自全球

  各地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工会、环保主义者、性别平等主义者以及无政府主义者与极端主义者等,因为反全球化走到一起。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源自西方发达国家,反全球化的中心与动力也源自西方发达国家。

  反全球化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如下:

  1、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进一步加剧。

  2、发达国家普遍把“旧经济”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污染了不发达国家,造成大多数人类生存环境全面恶化。

  3、资本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出现了贫困化与边缘化。垄断跨国资本为了增加竞争力,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资,西方原有“福利国家”制度在全球化冲击下开始崩溃,大批合法与非法的外来移民进入西方社会,于是当地居民把自己失业与收入下降的原因归咎于全球化。这也使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反全球化中心的起源。

  4、在发展中国家,富人阶层进入全球体系,但穷人、弱势群体仍然度日艰难。金融危机又使得成千上万的人收入大幅下降。

  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和反对它的浪潮已成为国际社会反资本主义的最新一轮较量。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指出,资本的本质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资本在“全球化”的趋势中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时,必然要寻找成本最低廉的地区投资。在过去10年里,垄断资本的膨胀使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社会有关方面的不满,起而反对经济全球化。

  2001年意大利热那亚八国首脑会议期间,警察发射催泪弹驱散游行人群

  2001年热那亚,聚集在八国首脑主会场附近的抗议者

  2002年加拿大八国首脑会议时,反全球化人士的示威

  2001年7月反全球化示威者反对八国峰会的召开

  2003年法国八国首脑会议,法国军人在维护防空导弹系统

  案例讨论:

  1、为什么迄今为止的反全球化运动大都发生在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如何应对,才能使自己的利益尽可能地得到保护?

篇五: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国际贸易反倾销案例

  反倾销案例

  我国是被别国反倾销频率较高的国家,根据记载,自1979年欧共体首次对我国实施反倾

  销以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启动反倾销手段,几百起案件涉及4000多种商品,造成

  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几百个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根据已发生的反

  倾销案例分析,我国在国外反倾销案中尽管有过少量的胜诉,但绝大多数还处在被动挨宰的地

  位,这在主观上与我们的企业不知如何应对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一直是

  湖北省蜂蜜出口的“领头羊”,但在我国加入WTO后,一些国家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日

  益频繁,也使我公司的蜂蜜出口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2002年5月,武汉市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首次向美国出口蜂蜜,却遭到美国2000多蜂农

  对武汉小蜜蜂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即被认定为倾销,裁定征收24%~183.3%的反倾销税。面对

  美国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武汉小蜜蜂公司组成专班、聘请律师、整理材料、接受有关方面的问

  卷调查。同时不间断与美国商人的正常贸易往来。

  2003年的核查,美国商务部把案子翻过来

  了。2003年10月,武汉小蜜蜂公司接到有关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经调查其在美国市场的倾销

  行为不能成立,其产品在美国市场应享受平等待遇。

  应对挑战,勇于抗争,经过一年多时间的

  据理力争,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应诉美国反倾销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小蜜蜂产品在美国市场有了暂时平等的地位。但是,2004年,在美国蜂农的抗辩下,案子又翻过去了。美国商务部调查后又裁定,对小蜜蜂当年出口美国的蜂蜜征收33%的反倾销关税。此举对小蜜蜂影响很大,美国裁定的“扑朔迷离”,令企业感到很迷茫,很无奈。这使我们认识到;应对反倾销是

  一个长久和持续的过程,积极应对反倾销也是维护行业利益的体现,因此我们采取“不害怕、不回避、不让步”的态度积极面对国际贸易制裁,目前公司正在与美国商务部继续反倾销官司,争取合理的利率。

  中国彩电在欧洲的惨痛教训由于康佳公司不愿接受欧盟的现场认证调查,2006年3月28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发出文件,将对中国彩电出口商征收44.6%的反倾销关税,即日起执行.

  2009年,美国将对中国钢格板征高额反倾

  销税。12月29日,美国商务部初裁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格板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税率13%-145%。5月29日,美国两家企业对中国出口美国的钢格板提起反倾销、反补贴诉讼,此案涉及18家中国钢铁企业,价值9000万美元。

  印度对华焦炭反倾销案1997年8月28日,印度商务部反倾销当局对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冶金及焦炭正式立案调查。印度起诉方为BLA公司,该公司得到印度工商协会的支持,称中国出口到印度的焦炭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给当地的焦炭行业造成了严重损害。

  原因

  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案件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贸易保护主义外,还有发起国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的影响。一些国家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采取歧视性政策,再加上目前国内产业机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造成低价竞销的恶性循环。同时,很多被诉企业不应诉也加重了中国企业遭受的反倾销之苦。

  看法

  面对倾销与反倾销我们关于国际法规发律还处于发展阶段,这样促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我们要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

  积极应对。

  反倾销是WTO赋予的合法武器,竞争对手拿起这个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虽说令我们

  难以接受,却是天经地义。在遇到国外反倾销时,国内大多数企业显得漠然,不敢应诉,惧

  怕应诉,到头来是任人宰割。1994年美国对我国出口一次性打火机的57家公司提出反倾销

  诉讼,结果国内只有3家企业挺身而出,而其他企业视而不应,最终被美方裁以

  197.85%的

  反倾销税率而丢掉了市场。其实,应诉与不应诉截然不同。最近,我国10家苹果汁企业应诉

  美国反倾销案就争到了自己应得的利益,美方终裁的反倾销税率由原先的91.84%降至

  —51.74%,应诉企业加权平均税率为

  14.88%,其中有1家企业为零税率,而未应诉企业税

  率为51.74%。

  齐心协力。

  倾销一般不是单个企业所为,一旦在国外受到调查或诉讼,当事的企业应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内外协调,共同应付。具体有两点:一是国内的有关企业应及时沟通、协调,包

  括请政府有关机构或行业组织牵头,相互通报和提供与反倾销有关的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出口成交等资料,规范出口行为,力求出口价格呈现趋升的有利局面等。二是共同争取与进口国进口商联手应对,利用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他们熟悉本国法律及贸易的优势,来增强我方应对的有利条件。

  聘名律师。

  在反倾销起诉发生后,应对企业挑选律师则是必须的。要舍得花钱请当地的名律师,他们

  熟悉当地法律和复杂的诉讼程式及手续,富有丰富的办案经验,知己知彼,在“圈内”的知名

  度也会对原告方形成一定的威慑力,这对最终争取到对我有利或相对合理公正的裁定结果非

  常重要。上面提及的美诉我苹果汁倾销一案,我方重金聘请了在美国具有相当影响的格伦菲尔

  法律师事务所,该所提供的主办律师具有25年反倾销办案经历,从倾销程式的测算、“替代价

  格”选定到法庭听证和申辩,都体现出高超的职业素质,为企业争取到相对较好的终裁结果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

  加强自律。

  这是应对反倾销的治本之策。恶性压价竞争,相互争抢出口跑道,毫无自律可言,

  结果授之

  于别人反倾销的把柄。因此,在控制总量和统一协调出口的条件下,加强企业自律,做到有序竞

  争是有效减少倾销或被反倾销的治本大计。

  在应对反倾销过程中,我们还要在战略上做好以下

  几方面:

  (1)、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美国有“扣动扳机机制”,欧盟有“进口监测快速反应机制”,印度有“重点商品进口监

  测机制”,这些预警机制很好的防止了该国产业受到不正当竞争冲击的威胁。我国已全面启动

  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对企业自身而言,亟需

  建立起自己的反倾销预警机制,积极实施反倾销人才的储备,随时准备在国际市场上应对反倾

  销官司,维护自身的出口安全。

  (2)、对国外反倾销起诉的反应快

  许多国家的反倾销法案都规定了应诉期限,从调查公告到初裁,通常只有40天时间,留给

  企业回答几百页的问卷调查的时间,只有几个星期。若是超出了应诉时间,人家可是“过期不

  候”,视被调查企业为自动弃权,起诉国将立即对这些企业采取高

  关税。

  很多尝到反倾销败果的企业往往就输在了“起步”上,因此,“反应快”是应诉反倾销的成功

  先导。

  (3)、应诉企业应团结一致,集体应战

  反倾销针对的是一类产品,而不是一个企业,因此涉案企业最忌讳的就是自动弃权,这就

  意味着放弃了市场。总是一听说反倾销调查就开溜,这种心态正中起诉方下怀,给人留下中国

  企业好欺负的感觉,助长了国外反倾销的指控频率。

  (4)、应对反倾销起诉要精心准备,胆大心细,有问必答

  反倾销应诉是对企业基础工作,特别是数据工作严峻的考验。民营企业在数据管理上必须

  做好三点:一是数据完备;二是数据统一;三是数据保密。

  反倾销调查的涉案问题往往数以千计,长篇累牍一万多页,是国际诉讼文件中名副其实的

  宏篇巨作。涉案企业需要回答的问卷就达数百页,这就需要企业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准备,完整的填写,有问必答。再者,企业所面对的是量大、范围广、极为专业的问题,因此必须请专

  业人士谨慎把关,以免在答卷中给起诉方留下把柄,造成功亏一篑的遗憾。

  (5)、重视行业商会的作用:应诉反倾销,商

  会的作用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商会处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在相关法律程序、信息渠道、外联经验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很多发达国家,行业商会的作用甚至凌驾于政府之上,中国企

  业真正的谈判对象往往是国外的行业商会,行业商会拿出一些条款、技术规范约束企业行为,或者设置障碍,行业商会代表的正是该国行内企业最根本的利益。中国的行业商会在发挥应有

  作用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大段距离,这与中国企业的“单兵作战”传统有很大关系。因

  此,重视和正确发挥行业商会的作用已成摆在民营出口企业面前的一道必攻课题。

  (6)、企业应不断追求技术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中国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进程中,大多采用的是低价竞争策略,产品多集中在低端市

  场。而当前屡屡发生的对华反倾销行动,对方往往利用技术壁垒,针对的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低

  档次产品。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首要的就是通过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积极开拓新的市场。这也是规避反倾销起诉最有效的策略。

  (7)、企业要真正融入国际市场,真正的融入国际市场是化解反倾销、破解贸易壁垒的一

  方良药。对于民营企业,在面对接踵而至的贸易壁垒时,大胆融入国际大市场,在知己知彼中规避

  风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破解壁垒。中国民营出口企业应多发展出口对象,增加出口

  国,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积极、果断地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联合国内乃至国际大公司,走国际

  化竞争与合作道路。

篇六: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程恩富: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观析

  来源:文汇报

  程恩富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节选)

  我们不仅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正负效应,而且要理解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处于激烈博弈中的世界经济态势,并选择和实施中国之最佳对策。

  ——程恩富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有不少定义,在我看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般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描述的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加快的趋势,经济活动在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然而单纯从善良的正面去了解经济全球化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正负效应,而且要理解反全球化运动的特点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处于激烈博弈中的世界经济态势,并选择和实施中国之最佳对策。

  当今全球化成因与特点

  从资本主义国家开拓世界市场,向外扩张,并推行各种殖民主义措施开始,经济已经在渐渐全球化了。那么,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有什么动因和特点呢?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与知识经济,尤其是信息技术相适应的。在全球化的国际经济关系中,不仅有货物、劳务和资本的大规模国际交流,而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便捷无比的国际交流手段,使国际经济关系更加紧密。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全球化。这部分地可以解释,为什么上个世纪70年代出现“小的是美好的”说法,把一些大型公司分解了,而90年代又重新掀起大规模的并购高潮。因为信息技术使跨国公司内外部的信息成本和管理费用降低了。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以多元的行为主体来构成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的。除国家之外,企业,尤其是现代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作用日趋增大。它们把自己的生产、投资、销售等活动的场所遍布全球各地,实行全球经营战略。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形成了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空前巨大和严密的全球网络,把世界各国和全球经济都包罗在内。据统计,眼下全世界有40%的产品是由跨国公司生产的。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市场体系和市场经济体制来沟通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的。不仅国际货物贸易空前扩大,资本流动成百倍地增长,而且国外直接投资、劳务贸易、科技贸易、信息传播、人员流动、国际旅游等领域都有了迅猛的发展。这些领域互相促进,互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的完整的发达的市场体系。这个世界市场体系和市场体制把各国的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发生着广泛的各个领域的经济关系。二战后,以“经互会”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市场体系,90年代已不存在了。因为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和越南转轨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古巴等仍被封锁和制裁,难以参与经济全球化。

  ——当今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最有竞争力的西方强国在国际事务上的垄断和霸权,力图将自身的生产方式逐渐扩展到所有的国家。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正如吉登斯所说,“美国深刻而突出地影响了新的全球秩序的形成。从某些方面看,……它企图把美国的宪法条款推及全球”。

  ——当今经济全球化同经济区域化和经济集团化并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出现了144个区域性经济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数为68个;而日本贸易振兴会推算数为101个。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公布的数字则显示,从1948年到1994

  年全世界先后出现过109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其中2/3是90年代的产物。目前至少已经有146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以上各种形式的区域性经济集团。在集团化方面,迄今出现的经济集团有,七国集团、七十七国集团、二十四国集团等。全球化和区域化并存的一个印证是,随着全球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区域的内部经济流通也在加快。如1993年,北美、欧盟和东亚三个地区占全球出口贸易总量的76.8%。目前,欧盟国家有1/3的对外贸易是在其内部进行的,亚洲国家的一半外资也是来自其他亚洲国家。

  经济全球化的正负效应

  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表现为以下几点:首先,它为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可能提供了新的有利条件。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可以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在总体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在资本实力和科技上的优势,要比发展中国家获得更大的利益。

  其次,它使得世界市场成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统一的整体,客观经济规律将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作用。这自然是以各国市场经济体制部分趋同为基础的。在统一的世界大市场中,各国面对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努力改善生产经营活动,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生产。这一切都会有效地扩大世界的总产出水平。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还会刺激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刺激全球经济的增长。

  再次,它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当然,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能够继续保持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

  最后,它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可能提供有利的条件。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是各国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倘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充分认识到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也就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有三个“可能加大”:一是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他们的获益也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这就使得南北国家的发展不平衡差距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标相差悬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具体体现在对外贸易、科学技术力量等方面。

  二是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例如,1994年墨西哥发生的金融危机,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近年阿根廷金融和经济危机,以及与国际金融密切相关的苏东国家经济的大规模倒退,日本经济10多年启动不起来,处于新经济的美国也发生了衰退等等,都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充分暴露出,世界金融市场等发展过程中给世界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是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矛盾性。当代资本主义的矛盾错综交织,使全球经济充满了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和各种危机。在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战、货币战接连不断,并波及到整个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中的优势地位,对别国的干预、制裁、威胁越演越烈,甚至发动军事侵略。这理所当然地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击,从而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矛盾、摩擦和斗争。这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样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三种可能性: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和利弊相当。对特定的主体来说,重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对谁利大于弊,对谁弊大于利。对少数发达国家来

  说,肯定是利大于弊;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利弊具有不确定性;关键取决于原有基础和现行对策。前年,我国与非洲40个国家联合签署的“中非论坛公报”也提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风险大于机遇。

  德国《新德意志报》2000年7月22日发表《全球化、美国谋求霸权和基辛格的担心》一文,引用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说的话:“全球化对美国是好事,对其他国家是坏事……因为它加深了贫富之间的鸿沟。”德国总理施罗德发起的有美国、德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等14国政府首脑参加的2000年6月3日柏林国际会议通过的《21世纪现代国家管理柏林公报》承认:不能听任全球化任意发展,因为“全球化没有给所有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利益。”联合国2000年《人类发展报告》也承认:“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世界反全球化运动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我们这个地球上,一方面是全球化舆论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反全球化运动风起云涌。我赞成中国人民大学吴易风、中国社科院项启源等资深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全球化和反全球化都是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加以研究的重大问题。

  1999年11月底12月初发生在美国的“西雅图风暴”,拉开了世界范围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序幕。有4万人组成的全球化抗议者队伍与警察在整个西雅图发生全面冲突,警察逮捕了310人,另有多人受伤。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峰会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举行,前者与后者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是反全球化斗争的第一种形式。

  第二种形式是,反全球化运动与推进全球化的国际会议在同一时间,但在不同地点举行。前者对后者进行远程对话和抗辩,但不会发生正面冲突,更不会出现暴力冲突。例如,2002年1月31日~2月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于美国纽约召开的同时,反全球化的世界社会论坛在巴西召开。在美国那边的世界经济论坛有10O多个国家参加,在巴西这边的世界社会论坛有150多个国家参加。世界社会论坛反对“由自由市场控制”的全球化,反对“新自由主义的过分做法导致的灾难、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宣言主题是“为了抵制新自由主义、军国主义和战争”。埃菲社说参加世界社会论坛的人数高达6万人。

  世界上不少地方举办的全球化论坛,有的实际上是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三种形式。这种形式的反全球化国际运动,与推行全球化的国际会议不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举行,而是一种独立行动。比如,哈瓦那全球化论坛已经举行了三届。又如,2002年11月6日至10日,欧洲社会论坛会议在佛罗伦萨举行。来自32个欧洲国家的约420个社会和民间团体的代表以及来自世界各地近4000个组织的代表共两万多人参加了会议。历时5天的会议举行了30次大会和160场研讨会,议题有“新自由主义与全球化”、“南方贫穷问题”、“公平贸易”、“战争与和平”等。11月9日,在佛罗伦萨,来自欧洲各国的上百万人参加欧洲社会论坛发起的大规模反全球化、反战大游行,示威者的口号有:“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坚决反对美国对伊战争”、“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新种族主义”、“反对公共服务私有化”、“打倒跨国金融资本”、“不要转基因食品”、“保护森林,保护水源”、“反对野蛮掠夺地球”等。

  依我所见,反全球化运动至少有如下特点:它是一种有广泛社会基础的特殊的国际运动,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其锋芒一开始就直接指向以美国为首的主导全球化的七国集团,指向依照七国集团制定的规则推行全球化的国际经济组织;其发展十分迅速和活跃,发生的频率很高,从1999年11月西雅图世界贸易组织会议到2003年1月28日第33届世界经济论坛,在3年时间内至少举行了21次大规模反全球化游行示威。

  那么,是什么人反对全球化?从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参加反全球化的队伍是由许多国家的多种非政府组织和多方面、多阶层人士组成的,有相当的广泛性。既有来自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又有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社会活动家、环境保护主义者、消费者利益保护者、宗教界领袖,有的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工会领导人和劳

  工。既有全球化的直接受害者,更有全球化直接受害者的利益代表者。

  现在要进一步问:反全球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西方国家媒体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反全球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吴易风教授和我看来,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全球化扩大了贫富差距,既扩大了富国和穷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深了南北矛盾,也扩大了各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第二,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联手,利用贷款和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通过全球化推行包括金融殖民和技术殖民的新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第三,认为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会使本国工业空心化,会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第四,认为全球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第五,认为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第六,认为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

  反全球化运动参加者的复杂性,决定了反全球化运动目标的复杂性。从要求废除贫穷国家债务到保卫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的主权到反对新殖民主义和新帝国主义,从反对跨国公司接管世界到反对资本主义,从反对新自由主义到反对赌博资本主义,从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军队的世界到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公司支配的工人的社会,运动色彩斑斓,目标复杂多样。

  我国若干应对措施

  1、加快建立“三控型”民族企业集团。所谓“三控”,就是控股(资本)、控牌(品牌)和控技(技术),只有实行“三控”的企业才是较完全的民族经济。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经济安全愈发显得重要,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在于民族产业的安全。所谓民族产业安全或国民产业安全,是指在国际交往和竞争中由该国国民所有和控制的产业,其地位和权益可能受到外国产业影响和危害的状态。而民族产业的具体判别标准可以从资本、品牌和技术等多层面加以设定。为了在全球化中民族企业能不断发展壮大,国家必须发挥微观经济规制和宏观经济调控的积极效应,进而促使组建集团的各原子个体相容,并逐步成为“有机团结”。目前主要还是要靠整合好的国有控股公司,迅速进入市场阵地,参与在本土和国际上的激烈竞争。

  2、尽快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迄今为止,我国还在对外资实现种种“超国民待遇”。其结果,导致地区差距扩大、引起不平等竞争,反而恶化了市场环境,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假合资、被迫合资和主动受控制等现象。简言之,只有尽快取消这种对本国企业不利的超国民待遇,才能更好地为本国争取更好的国际竞争环境。

  3、加大教育和科技投入,创造知识资源。一些研究表明,中国具有高比较优势的14类产品,除少部分属于未加工产品外,大多数是属于适合我国现阶段资源禀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目前贸易状况同我国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科教在提高知识资源中的根本作用,以及我国目前科教现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迫切要求把握时机,大力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地实施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争取成为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弄潮儿。

  4、积极消除金融隐患,以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我国虽然未正式发生过金融危机,但近年始终存在一些金融隐患,金融风险不小。例如,银行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比重较大;某些地方金融秩序混乱,非法集资;不规范运作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较多;证券、期货和股份制运行与操作的漏洞明显;金融立法和执法均有松懈之处,使金融犯罪较为严重。面对金融日趋自由化的新态势,中国既要深化国内金融体制的改革,迅速提升本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也要循序渐进地适时开放金融领域,强调有理、有利、有节;还要加强对国际游资的防范与管理,严格监督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

  讲演者小传

  程恩富

  1950年生于上海。

  1987年获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海派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中国经济规律系统研究会和上海市经济学会4个学会的副会长,中国海派经济论坛主席,以及彼得堡大学、北京师大、复旦大学等兼职教授和研究员。在《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独撰和合编《西方产权理论评析》、《现代政治经济学》等20多本著作。

  程恩富教授

  程恩富:中国经济学的重建与改革流派

  程恩富教授在日本经济理论学会和横滨国立大学的讲演(节选)

  中国理论经济学在具体演进中创新、改革与若干不良倾向是并存的。改革前的主要不良理论倾向在于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后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西方经济学。重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以世界经济和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为大背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类模式相对照,重点从中外社会主义经济的多种实践中实证地描述出经济事物变动的基本现象,科学地提炼和抽象出合乎经济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范畴和原理。

  1994年,我曾发表《21世纪:重建中国经济学》一文,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育成熟,系统地科学反映这一经济实践变化的中国理论经济学,在20世纪末的反思与论争及方法论的变革后,必将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于21世纪初。近10年来,关于“中国经济学”的讨论热烈而又深刻,表明中国理论经济学经过50年的多阶段的曲折发展,现在确实到了全面重建的新时期。

  中国经济学理论模式的缺陷是什么?

  新中国50多年,理论经济学总体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为源泉,取得了人类经济学说发展史上的重大成果,并对高绩效的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经济智慧,为全世界的经济学发展提供了具有“中国学派”色彩的系统经济理论。

  然而,中国理论经济学在具体演进中创新、改革与若干不良倾向是并存的。改革前的主要不良理论倾向在于模仿苏联经济学,改革后的主要不良倾向在于模仿西方经济学。总体上,我对传统和现有的中国经济学理论模式缺陷作如下概括:

  第一,在规范分析层面,单纯进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范畴和规律对比,缺乏研究深度。中国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受“苏联范式”的影响,在描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和本质时,往往运用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简单对比来替代对其实证性的研究。实证性分析比重较少,规范性分析掩饰经济活动中的某些内在矛盾。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行为的一些价值性判断立意不高,理论视野不宽,甚至过于武断。尽管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初创阶段和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但这毕竟是弊端之处。

  第二,在实证描述层面,没有继承马克思经济学高度重视数学方法的优良传统,缺乏定量分析。凡是了解外国经济学说史的人都确认,与英国的斯密、李嘉图,法国的魁奈、西斯蒙第以及德国的李斯特等人相比,马克思是同时代经济学大师中运用定量分析最多和最好的典范。那种以为马克思经济学不重视定量研究的看法是一个误点,那种以现代西方经济学大量采用数学方法来抨击马克思经济学,则属于一种无规则和反认识论的苛求。然而,十分遗憾的是,在过去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的确没有继承和发扬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一学术特色,没有借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分析工具,不少经济范畴、经济规律、经济运行和经济行为的阐述毫无量的规定性。

  第三,在政策研究层面,一味地“唯上”和“跟风”,并作辩护性的解释,缺乏反思意识。一国的经济政策同经济实态和价值判断是紧密相连的,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从不同的规范角度或实证角度推出相应的政策主张。问题在于,基于科学理论规范和实证描述之上的具体政策推导,同官僚主义的“唯意志论”的政策推行,有天壤之别。倘若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时时刻刻围绕主观多变的经济政策转,并以此来推导出实证性的结论和理论模型,那就会葬送这门学科。学界与官方的马克思主义往往是有联系,又有差别的。传统政治经济学演变的历史教训值得记取。

  第四,在学科重构层面,以所谓市场经济学取代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缺乏本质揭示。西方国家搞了数百年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并未出现市场经济学,尽管其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一直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分析背景,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是研究计划经济的,改革后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自然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过,这属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现实经济体制及相关内涵发生了变化,并不意味着可以取消理论经济学,而用主要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市场经济学这门具体学科,来替代作为各门具体经济学科理论基础和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笼统地以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的一般分析排斥特定经济关系的揭示,以经济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的一般分析排斥特定经济关系本质和根本经济制度的揭示,是不足取的。

  第五,在方法变革层面,简单照搬西方经济学的范畴和理论,缺乏创新精神。改革陈旧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需要进行方法论的拓展,其中包括科学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模型。但现有的某些中国理论经济学作品“食洋不化”,以为西方经济学讲的观点都是真理,用的方法都是科学的,以致在分析方法、范畴体系和理论框架上作单纯的模仿,甚至认为只要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添加一些中国经济案例或实证资料,即为改革成功的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这种“短平快式改革”的思潮比较时髦,操作起来也省力,迎合了出书快和出名快的市场价值观。可是,这终究不是严谨的思想和学术创新。

  重建中国经济学的思路是什么?

  究竟应当怎样科学地重建中国理论经济学,也就是说,依据什么思想方法和理论原则来创新呢?我们主张,以中外经济实践为思想源泉,以马克思经济学和新创的主要假设为基点,积极吸纳古今中外各种经济思想的合理成分,广泛借鉴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可用方法,构造既超越马克思经济学范式,又超越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新范式,即新建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中主要反映中国初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独特性的经济学范式。

  (一)思想源泉:中外社会主义经济多种实践

  经济实践是经济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经济学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的经济学理论永远是在经济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实践的内涵丰富多彩,并非单指一国一时一地的具体经济活动或实践。然而,人们在辨别某一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时,往往固执地引用某一时空范围内具体经济实践的案例来确立检验其真理性。局部的或短期的经济实践并不能全面检验某一经济学原理的正确性。从这个角度说,当代西方哲学中关于理论只能被“证伪”而不能被“证实”的认知方法有一定道理。即使是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也只能不断地被部分证实下去,而不可能通过一次或若干次具体实践就得到全面和永远地证实。

  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有效结合的重要命题为例。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都持否定意见,并援引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苏东国家改革后的蜕变和我国公有经济比重下降来佐证。其实,与西方私有产权学派张五常在此问题上混乱的逻辑相比,该学派的创始人科斯讲得比较客观,指出过去已有私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验,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相结合,这一点目前不能证伪。观察中外现有市场经济实践的表象和本质,可以部分地得到实证的说明,即社会主义或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有效结合。

  重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以世界经济和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为大背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多类模式相对照,重点从中外社会主义经济的多种实践中实证地描述出经济事物变动的基本现象,科学地提炼和抽象出合乎经济事物本质的规律性范畴和原理。尽管恩格斯揭示过不成熟的经济关系与不成熟的经济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这并不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某种前瞻研究。事实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转及其体制的不断完善,正有赖于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变革与创新。即使是作为中国经济史的计划经济实践,也需要继续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和辩证的规范定性,以便成为新经济学的经济史基础。

  (二)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要假设

  在19和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定义有100多种。其中有资产阶级右翼和左翼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激进社会主义、空想或批判的社会主义,也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既然要从根本上反映作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代表的工人阶级利益,那就必定要以马克思经济学为理论指南。如果对以往“左”的教条主义采取矫枉过正的学术态度,便容易形成一种善意的折中主义或保守的右倾思潮,以为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只应进行“问题”的实证分析,而无须进行含有“主义”的价值判断,或者以为当代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是普遍真理,只要

  加点中国经济实例即为创新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

  其实,每个经济学流派均或多或少地确立了特定“主义”的价值判断。斯密主义与李斯特主义,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等等,难道没有价值判断的“主义”之争?所以,症结不在于要不要“主义”一类的价值判断和思辨,而在于其客观性和科学性如何。

  过去,由于人们强调马克思经济学的真理性和现实性,因而一律偏好使用“普遍原理”或“基本原理”之类的词汇,不愿或不敢退一步,把其某些经济思想同时也视为一种“理论假设”,似乎假设都是脱离实际的或无意义的空想和幻想,进而贬低了马克思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出于同当代西方经济学对话或论战的需要,应当改变近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用语习惯,经常采用“理论假设”一词及其逻辑叙述方法。如同西方经济学同时把“生产三要素”、“私有高绩效”、“自私经济人”等说成是原理、公理和假设一样,我们也可以把“劳动二重性”、“公有高绩效”、“集体经济人”等说成是原理、公理和假设。在某一经济学理论假设算不算作公理的问题上,渗透着研究者主体的不同价值判断。基于不同的方法和立场,即使马克思主义者拿出再硬的实证史料和逻辑证据,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一定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正确的,但会确认其为理论假设,这有益于讨论的简化和深化。

  此外,马克思经济学上某些被资本主义或前资本主义经济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以及属于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或社会主义的理论分析,均必须在中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进行检验及展开逻辑体系的完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原理、公理或理论预见,不妨都可称之为理论假设。

  简言之,采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劳动二重性”、“公有高绩效”和“集体经济人”(与西方经济学的“自私经济人”不同,“集体经济人”是利己与利他相结合的)等主要假设为理论基点,积极包容古今中外合理的经济思想,并由此构筑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新假设和新范式,便能实现超越马克思经济学、苏联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创新目标。

  例如,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概括出来的“公有高绩效”假设,是指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公有制体系能达到社会绩效最大化。从邓小平经济理论中概括出来的“公有高绩效”假设,是指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能达到社会绩效最大化。但其中均存在多种复杂的假设前提,如不存在严重的社会腐败,委托代理双方权责是合理的,国企承担额外社会义务需另行核算,政府政策和操作没出现大失误,选聘的经营者有较高素质,等等。只有大体同时具备这些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才能呈现高绩效。倘若过去或现实生活中搞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假设条件不存在而导致低绩效,这并不能证明计划经济或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不可行。可见,重建中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借鉴西方经济学表述“科斯定理”、“帕累托最优”或“市场效率假设”等方式,精心研究马克思经济学经典和社会主义新经济理论所必然涉及到的这类假设及其前提条件,大幅度提高理论的科学解释力和预见力。

  (三)学术渊源:古今中外经济学说的合理成分

  广义地说,沿用式的继承、批判式的发展和否定式的摈弃等,均呈现出某种学术渊源联系。狭义地理解,也可将学术渊源界定为一种学术与另一种学术相互继承和发展的来源关系。重建中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不能采取传统的做法,只强调马克思经济学经典作家的学术地位和渊源关系,而盲目排斥其他;或者反过来,只强调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经典作品的学术作用。

  综观人类经济理论变迁的历史,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学术体系均难以彻底抛弃前人的思想,而往往是将超越和创新同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不同程度上有扬有弃。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重建,应在保持与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学术渊源关系之外,放眼世界,综观历史,积极汲取古今中外一切经济学说的合理成分,并实现某些理论原创。其重点有两个:

  首先,创新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科学地汲取当代外国经济思想。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西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自然要高度重视,但也不能轻视发达国家非主流经济学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说。譬如,美国的激进政治经济学和加尔布雷思的制度主义,英国的凯恩斯左派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依附”和“不平等交换”等国际贸易理论,日本的非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以及关于经济全球化悖论的经济思想,等等。其中,西方激进政治经济学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具有较直接的借鉴意义。

  其次,创新的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必须科学地汲取中国古近代经济思想。我国古代的消费思想、人口思想、财政思想、生态经济思想,康有为的社会主义“大同”经济学说,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经济理论等,均有一定的合理颗粒。台湾学者构建的“新儒学经济与管理”思想体系,加拿大华人学者倡导的“中庸经济学”理论,也值得高度关注。

  (四)方法泛化: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可用知识

  马克思精通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但在最后构建《资本论》3卷本政治经济学新体系时,并未主要沿用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一套方法,尽管这些经济学方法也曾被视为学术前沿和最新工具。这是因为,马克思要实现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充分革命和全新超越,决不能用那套新方法。事实上,马克思在重视以往经济学方法论的同时,重点是批判地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采用原创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改造政治经济学旧程式的。

  要真正实现同时超越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必须学习马克思的这一独创精神,突破中外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某些方法局限,在重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的过程中广泛借鉴和采用相关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可用知识,做到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有机整合。其中,我认为有以下10个关节点:

  ——借鉴现代哲学的方法和知识。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科学哲学在内的哲学方法对理论经济学的功用将逐渐凸现为最大和全面性的。人本主义、解释学、总体异化论和范式说等,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借鉴现代政治学的方法和知识。尽管政治经济学名称中的“政治”原意并非指现代意义的政治,然而,理论经济学不是不要汲取政治学的营养。关于市场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关于经济周期与行政推动或政治选举的关系,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政治霸权主义的关系,无不需要结合一定的政治学方法和观点去透彻地解释之。

  ——借鉴现代法学的方法和知识。理论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权利时,必定要涉及到中外法学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尤其是有关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和国家决策制度的问

  题。

  ——借鉴现代社会学的方法和知识。社会学中关于社会阶层及其分化理论,人的交往理论,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理论,财富和收入分配及贫富分化理论等,对理论经济学深入阐发阶级、交换和交易、经济制度变迁以及国民财富,不无学术意义。

  ——借鉴现代伦理学的方法和知识。倘若说市场是第一只“看不见的手”和第一种调节经济的机制或力量,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和第二种调节经济的机制或力量,那么,伦理便是第二只“看得见的手”和第三种调节经济的机制或力量。在个人、企业、市场、政府乃至全球经济活动中,伦理紧紧地与经济行为掺糅在一起,表现为对公平与效率、义与利、诚与信等不同理解。理论经济学理应纳进“道德”和“至善”等伦理学的概念(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已接受“败德”和“机会主义”的术语)。

  ——借鉴现代美学的方法和知识。美是事物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和法则,是一种能产生某种美感的客观性质。经济活动中存在美与丑的现象,也有股市这类“野兽之美”的状态。“经济美”可归属为与自然美相并列的社会美范畴,是指人类经济活动中具有制度公正、运行有序和发展和谐等属性。“经济学美”是指经济学理论体系形式上的完整和谐与该理论所揭示的内容上的完整和谐。应当用中外美学的某些思想来提高理论经济学的科学抽象度和学术品位。

  ——借鉴现代心理学的方法和知识。要改造西方经济学使用的“心理预期”、“心理偏好”和“主观效用”等范畴,吸收消费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和商业心理学基本理论层面的东西,并以现代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拓展理论经济学。

  ——借鉴现代数学的方法和知识。不仅作为理论经济学重要内容的实证经济研究需要借助于各种数学方法,而且规范经济研究也需要采用数学工具。博弈论可以论证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宇观经济(全球经济)的许多理论问题。

  ——借鉴现代生物学的方法和知识。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其经济活动和演化过程仍有与生物相似的一面,呈现为一定的仿生性。按照恩格斯的提示,在废除私有制和市场竞争制度之前,人类没有最终脱离动物界。凭借现代生物学和社会生物学的方法和理论,理论经济学可以充分发掘“利己人”、“利他人”、“自由人”、“市场人”和“计划人”等经济行为特征,从而更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规律。

  ——借鉴系统论、信息论和场态论之类的方法和知识。依据系统优于非系统的特性,将经济对象和经济行为作系统化分析;依据层次系统优于非层次系统的特性,将经济系统作层次化分析;依据开放系统优于封闭系统的特性,将经济系统作开放状态分析。不确定性、风险、信息的对称与不对称等信息学观点,“场”等物理学观点和“社会场”的观点,均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层面考察具有方法论的价值。

  日渐成型的三大改革理论流派

  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成就与问题都是明显的,对于下一步如何发展和改革,不同的中国学者有着差别较大的思路,从而日渐形成了三大改革理论流派。在我看来,学术繁荣的重

  要标志是各种学派的存在和发展,可以供决策层科学选择或综合采用,也可由国内外公众自由评说。

  第一种:“四主型”的市场经济改革观

  “海派经济学”等许多学者主张,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初级社会主义经济公式是“四主型”的,也就是说:1、公有主体型的多种类产权改革观,强调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中外私有制经济。2、劳动主体型的多要素分配改革观,主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要素所有者可凭产权参与分配,经济公平与经济效率是交互同向和并重关系。3、国家主导型的多结构市场改革观,提出多结构地发展市场体系和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资源的作用,同时在廉洁、廉价、民主和高效的基础上发挥国家调节的主导型作用。4、自立主导型的多方位开放改革观,主张处理好多方位开放并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同自力更生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效利用本国资本等关系。

  第二种:社会公正的市场经济改革观

  也有一些学者以国际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以北欧国家为心目中的样板,主张“社会公正+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公式,即1、公退私进的社会所有制改革观,认为公有制为主体不是社会主义的制度标志,且不可能同市场经济相容的。2、市场竞争收入均为合理的改革观,强调凡是通过市场获得的财富和收入都是合理的,贫富两极分化只要进行税收调节即可解决。3、一味淡化国家的市场化改革观,认为市场的作用越大越好,国家调控的作用越小越好,否定日本和韩国战后高速发展的国家主导作用和经验。4、全球化完全有利于中国的开放观,认为加入世贸组织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否认发展民族企业和民族经济的重要性。

  第三种:激进的市场经济改革

  还有一批学者以西方资产阶级保守党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为导向,以美国为发展楷模,主张走俄罗斯激进改革道路,建立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1、私有化的所有制改革观,主张应迅速把公有资产低价或卖或送给私人。2、多要素创造价值的分配观,否定活劳动创造新价值和大私有制具有经济剥削性,贫富两极分化是高效率的前提和正常现象。3、完全否定国家计划的市场经济改革观,把国家的作用仅限于“守夜巡警”的范围,反对马克思主义和新老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4、保护即落后的完全开放观,主张中国的一切产业都无需保护,高新技术和建设资金也完全或主要从外国引进,比较赞赏拉美国家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路子

推荐访问:国际贸易中反经济全球化的案例 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