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学习强国 > 正文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研讨发言(通用4篇)

时间:2023-08-13 20:4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研讨发言(通用4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研讨发言(通用4篇)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4篇

第1篇: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

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精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路,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下是XX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精选】  文化自信具有丰厚的内涵与意蕴,包括文化复兴路上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全新形态,是一种奠基在中华民族苦难与奋斗历程上的文化自觉与自豪。
  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主体,而中华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精神苦旅主体性的确证和展现。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是这个民族精神文化追求的不断展现、偏离和复归,是一个民族自我身份认知的精神历程。我们在今天重新界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内涵就是要唤醒和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意识。
  在21世纪的中国,文化自信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自我的时代呼唤,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与自豪。近代西方的船坚炮利在敲开中国大门的同时,国人基于文化悠久丰厚而产生的文化自豪日渐削弱,甚至有部分人由此走向了对中华文化的自卑。但即使如此,深受中华文化浸润的中国人民并未因此真正失去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是在民族危亡之时,作为中华民族整体精神的文化自我暂时找不到在何处安放。这种状况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发生改观,抑或说,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民族主体性精神的安放找到了一条光明的现实路径,并为中华文化的全面复兴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昭示着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的世界意义。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其时代精神的精华”,而哲学正是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按照这个逻辑,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精华的自豪与自信。这种自豪与自信彰显着社会主义文化新形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为世界其他国家文化自信的重建以及文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示范价值。这种自信建立在对时代精神的科学把握基础之上,建立在对世界文明形态借鉴融合的历史进程之中,是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存在的合理性与现实性的肯定与坚持,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发展理念的自我文化阐释,展现出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欲人勿疑,必先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是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对自我民族文化的礼敬,对自我民族精神的科学总结和精准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文化观的方法论和理论原则的秉持和坚守。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故事素材,要想使中华文化走出国门真正的发挥现实影响力,需切实做好对现有文化资源的实践转换,用外国人听得懂的叙事方式,看得懂的实践平台,感触得到的实践形式把中华文化内涵和价值讲清楚。建立在民族性基础上的中华文化唯有在实践形态和观念形态上形成互动和转化,才能够真正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质才能被世人所接纳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才能真正地得以显现。
  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诉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积淀为民族文化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当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即是源与流的关系,只不过,这里的文化之源绝不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文化形态,而是不断创造创新之源。真正的文化自信是缘于文化复兴的自觉与自立,而不是复活一切传统文化资源,是有能力、有勇气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造和创新以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实质上是一个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是建立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割舍的文化脐带的基础之上,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中,文化、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相互交融,并对时代精神进行文明层面的浓缩、提升、传承、创新的过程。
  文化本身即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但文化的超越性往往只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古代与今天的对接中才能够显现。我们不能自我阉割民族文化的精神命脉,既不能厚古薄今,亦不能厚今薄古。而应该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理性地加以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时融入现代元素,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实现中华文化现代化。
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精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回顾沂蒙历史,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在沂蒙精神的淬炼下,沂蒙党政军民也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沂蒙这片沃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沂蒙历史文化和感天动地的沂蒙红色文化。作为沂蒙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沂蒙精神既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又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如果说沂蒙红色文化是沂蒙党政军民的文化基因,沂蒙精神就是沂蒙党政军民的灵魂,这种基因与灵魂构成了沂蒙党政军民的“特质”,是沂蒙党政军民“最有理由自信”的“根本”所在。
  XX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临沂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启示我们,沂蒙精神含着双重主体、双重内涵,一方面是沂蒙党政军及其精神,另一方面是沂蒙人民及其精神,两者构成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
  从沂蒙党政军这个主体看,表现出“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大仁”。这种“大仁”是“仁政”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念的深度融合。从沂蒙人民这个主体看,表现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大义”。这种“大义”是“义理”的升华,是中国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深度融合。沂蒙党政军民还共同具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战争年代表现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在和平时期表现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种“奋发有为”精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在齐鲁大地的展现,深刻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精髓。
  由此看来,与沂蒙精神的双重主体相匹配,沂蒙精神的内涵体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大仁大义、奋发有为”,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是齐鲁文化在现当代的传承发展,不仅能够完整概括沂蒙精神的双重意蕴,也可以充分展示新时期山东精神的精神内核。弘扬新时期沂蒙精神,就是要在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坚定沂蒙文化自信,弘扬沂蒙党政军民“大仁大义、奋发有为”的精神,重铸“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内容而言,要做到一个“深刻认识”,把握三个“着力点”。一个“深刻认识”,就是要深刻认识到,沂蒙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是党政军“胸怀群众、引领群众、爱护群众、奉献群众”的精神。三个“着力点”,一是要充分运用沂蒙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深刻揭示沂蒙精神与中国精神的内在联系,弘扬中国精神,凝练中国共识,汇聚中国力量,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三是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主体而言,要牢固树立“双主体”思维。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与军队这一“主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是人民群众这一“主体”,要高度信任党、真心拥护党。沂蒙精神生成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双主体”,意味着传承与弘扬沂蒙精神也客观存在着“双主体”,任何一个主体的缺位,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无以为继。
  就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而言,要做好“三个节点”的有效衔接。一是做好沂蒙精神的理论研究。要尊重历史,着眼现实,与时俱进,加强研究,充分挖掘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二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宣传教育。要把沂蒙精神融入区域国民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三是做好沂蒙精神的实践。实践沂蒙精神,党员干部要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要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青少年学生主要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
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精选】  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坚持文化自信,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这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前提保证。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针对文化自信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之所以独特,首先在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时间跨度最长、内涵最丰富、最有价值的文明。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中华文明曾经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进程,特别是四大发明。马克思曾经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再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包容互鉴、历久弥新的鲜明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正是开放带来的交流、包容带来的互鉴,才使中华文化不断自我丰富,不断自我革新,不断自我发展,曾经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相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绝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决定的。英国20世纪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这样一番话:“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够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20世纪英国著名的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今天保留下来的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人事事务,在许多方面,将对以后指引人类世界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
  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2篇: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
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同时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现在,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文化自强。“自”,就是立足自己的实际,依靠自己的力量,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强”,就是要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强大的活力创造力、强大的实力竞争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在国际社会中,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自己的文化力量。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更应当深入思考“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的问题,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牢牢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真正做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同推进,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建设文化强国。如何实现文化自强?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课题,着眼实现文化的又好又快发展,研究解决好自强之魂、自强之路、自强之本、自强之源、自强之翼等问题。

——摘自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红旗文稿》2010年第15、16、17期

第3篇: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

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力量之源
作者:盖梦洁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

        摘 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历史根基,当代中国文化的自我认同成为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铸就和培养文化自信需要坚守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
需要坚持创新实践;
需要把握好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

        关键词:文化自信;
来源;
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明确提出了“四个自信”的要求,这是既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更加凸显了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

        一、何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认同的坚定信念,既是一种从容应对多种文化之间交流交融交锋的价值底气,是维护自身文化安全的思想屏障,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力量之源。可以说,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虽然十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的文化自信逐步开始回归,但是制约文化发展的障碍依然存在。同时,随着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使一部分人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削弱着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今天,中国的崛起,不能仅仅是经济的崛起,也应该是文化的崛起。只有当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时,中国才能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二、文化自信从何而来

        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五千年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源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团结统一”的国家观、“自强不息”的人生观、“革故鼎新”的创新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等思想观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不仅是我们今天进行文化建设、文化发展的根基与源泉,而且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在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中,我们不断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真正打牢文化建设的根基,建立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

第4篇: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专题讨论发言

  做合格党员,思想信念教育先行,我们要把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牢记一颗为党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心”。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专题讨论发言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侯马热电分公司坚持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全体党员的思想政治学习抓在日常、严在经常。近日,该公司要求各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开展“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学习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党员党性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此次讨论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讲话、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央关于辽宁贿选案通报精神以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纳入到讨论当中,引导全体党员都能学起来,学进去,融会贯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缅怀先辈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习仲勋同志在陕北领导农民革命斗争中,面对残酷的斗争和恶劣的环境,他始终同广大劳苦大众一道,坚定不移的同国民党反动统治作斗争,因参加进步活动,在国民党陕西省监狱仍然不忘革命斗争,体现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地理想信念;因被人诬陷,在蒙受不白之冤的时间里,坚持“一辈子不整人”,在狱中坚持身体锻炼,修身养性,以德明志,做好了随时为党和人民工作的准备,展示着他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学习先烈事迹,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尽职履责,忠于职守,转变作风,真心为民,服务群众;就是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缅怀先辈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范。习仲勋同志在平反后,临危受命主政要“先行一步”的广东,当时人们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走过来,思想又被“两个凡是”禁锢着。他来到广东后,深入基层调研,组织群众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活跃群众思维,这正是他解放思想的具体体现;面对中央的企盼,人们的渴望,他无视个人安危、大刀阔斧,大胆向中央提出改革的“路线图”,为广东的今天“杀出了一条血路”,今天的经济特区如此繁荣昌盛与他不断地改革创新是分不来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学习先烈事迹,就是要居安思危,顺势而上,勇于担当,提高本领,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攻坚破难的能力;就是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凝聚和传递正能量。


  缅怀先辈的光辉事迹,继承和发扬先辈的优秀品格,就是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执政为民、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怀。习仲勋同志不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抓经济建设年代,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他看到陕北革命老区的人民因为缺衣少吃,他积极向周总理请示,给陕北农民调粮,解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广东期间,他看到当时因深圳和香港的经济条件差距太大的原因,不少人想偷渡过境,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广东建设好,让自己的人民不再为生活所迫而偷渡,这一切都体现着他的为民情怀。作为中国革命的老元勋,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自己的子女从来也没有沾上他的光,他教育子女要学会“孔融让梨”、要学会“雪中送炭”,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农村去接受锻炼都体现着他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学习先烈事迹,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奉公守法,严于律己,自觉遵守中央的“八项规定”,模范执行党纪国法,把权力用于服务人民。


  我们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就是要把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崇高品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范,执政为民、廉洁奉公高尚情怀的精神发扬光大,运用到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去,用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专题讨论发言   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骆惠宁书记明确指出:“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自信”,并特别阐释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没有自身的血脉与根基,就没有事业的生机与进步。对于我们山西来说,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把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化为现实,就必须大力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干事创业。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山西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党的事业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为民族独立解放做出过重大牺牲,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山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既来自优秀传统文化,更来自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最核心、最具标识意义的是革命精神。当国家危难存亡之际,党领导革命武装和各族人民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山西大地上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蕴含着信念坚定、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等优良品格和作风,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既拓展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又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丰润营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依然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新时代光芒。


  山西一段时间发生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给山西的发展和形象都造成了严重损害。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上看,最根本原因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放弃了党的宗旨,淡忘了人民群众,丢掉了革命精神。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坚持和弘扬革命传统、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党的事业就进步;背弃了革命传统,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害。只有在革命精神激励下保持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山西坚持和拓展好。


  当前,我省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又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时期,还处于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巩固、深化和提高时期,越是压力大、困难多,越需要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责任和激情,用革命精神滋养我们的思想,激励我们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落实好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落实好党代会报告的各项任务要求,实现山西振兴崛起。就能够焕发出凝心聚力抓发展、廉洁为民抓发展的内生动力,就能够推动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大步向前,就能够守住初心、打开思想和事业的新境界。


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专题讨论发言   28日下午,市水利局党组召开“弘扬太行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专题研讨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宋辉文主持会议并讲话,局领导孙景峰、李文艺、张晋、郭晓光、梁志忠、尚治安出席会议。会上,局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围绕主题,结合各自思想和工作实际,畅谈了认识体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


  宋辉文在讲话中指出,太行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团结带领干部群众不断开拓奋进、推进新的伟大事业发展的独特政治优势和不竭力量源泉。他强调,一是要深刻理解太行精神的科学内涵。太行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斗争、无私奉献”。要深入学习和深刻理解其科学内涵,把太行精神植根到理想信念上,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始终保持信仰上的坚定、政治上的清醒、行动上的自觉。二是要自觉用太行精神来指导工作。要把学习弘扬太行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贯彻落实省委骆惠宁书记在长治调研时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越是面临压力大、困难多,越要用革命精神滋养思想、激励行为,真正把太行精神转化为推动长治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要突出抓好市域大水网建设、浊漳河南源河流生态修复、水利扶贫攻坚、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重点工作,推动全年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三是要把太行精神体现到改进作风上。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动摇,全方位推进水利系统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过硬的作风。要继续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百日行动”,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动员和引导水利系统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主动担当,不断推动长治水利事业取得新成效,为全市如期实现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推荐访问:文化 强国 研讨 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研讨发言(通用4篇) 关于文化自信 文化强国的研讨发言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