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优秀范文】

时间:2023-05-15 19:00:09 浏览量: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高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期中试题【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优秀范文】

  【导语】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高一频道为你整理了《2018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希望你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

  一、单选题共48题,48分

  1.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是由于“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这一观点反映出他企图(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B.强化君主*统治

  C.改革选官用人制度D.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2.明太祖朱元璋曾赋诗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主要是因为()。

  A.皇帝直接掌管六部B.朝内大臣*无能

  C.内阁官员地位较低D.相权妨碍皇权行使

  3.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朝廷内制的敕、诏、册、表等,由六部转归内阁负责。这一现象说明()。

  A.内阁成为行政权力的中心B.内阁的权力已完全合法化

  C.内阁掌握军国大事决策权D.内阁的权势及其地位提高

  4.清朝一位军机大臣曾写诗比喻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协同皇帝共治国事B.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C.负责贯彻皇帝政令D.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5.从明代内阁制的创立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政治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C.强化皇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弥合君相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6.汉武帝时,刺史“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其根本目的是()。

  A.监察地方政治状况B.举荐地方优秀人才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察访民间百姓疾苦

  7.英国曾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孙中山也曾经十分肯定科举制度,共同原因是科举制()。

  A.以儒学经义作为考试内容B.便于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

  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8.宋代时,“中书门下”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当时,“中书门下”属于()。

  A.枢密院长官驻地B.三司的行政衙门

  C.宰相的办公机构D.独立的监察机构

  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的程度高于唐代

  10.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11.下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2.《史记集解》记载:“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秦朝皇印为玉玺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玉玺为皇帝独用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3.秦始皇统治时期,王绾、李斯曾经先后担任丞相,位居“百官之首”。为相期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分管中央重要部门

  C.协助皇帝管理军事D.代表皇帝监察百官

  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15.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政治转变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6.《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秦汉是如何践行的

  A.实行科举制B.推行郡县制C.实行察举制D.建立监察制度

  17.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下列机构或官职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A.御史大夫B.刺史C.都察院D.军机处

  18.“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

  A.秀才、举人、进士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D.乡试、会试、殿试

  19.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地大公无私。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科举制度体现了公平竞争的精神B.科举制度背离了传统的*道德

  C.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D.科举制度实现了封建国家的兴盛

  20.我国是一个重视制度创新的国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都对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对于这三种政治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的制度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地方长官都通过任命产生D.都曾为统治者的持久统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21.某历史档案记载:“根据地的法令……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并根据各根据地的特殊情形予以制定。”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抗日救亡运动的渐趋兴起B.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

  C.各民主党派一致团结抗战D.八路军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22.下图是一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它所反映的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日本悍然发动甲午中日战争B.国民党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

  C.中日*成为主要矛盾D.蒋介石坚持发动“剿共”内战

  23.“(蒋)介石先生……领导全国各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这封信的直接背景应当是()。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B.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抵抗日军

  C.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日宣战D.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最终形成

  24.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报道说:“整个华北地区……都成了战场……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这里所说的战役()。

  A.发生在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反映了中日*的激化D.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25.1937年11月13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发表自上海撤退之声明:“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这可以说明当时()。

  ①国民政府实行全面抗战路线②国人民族意识空前增强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④中*队殊死抗击日军进攻

  A.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③④

  26.义和团运动的一份揭帖提出:“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站,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A.协同清军抗敌B.崇尚宗教迷信

  C.排斥先进文明D.反对列强侵略

  27.1900年6月,《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从而形成“南北判若两家”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

  A.义和团围攻西什库教堂B.慈禧太后正式对外宣战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D.南方开始出现*倾向

  28.《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应允许各国“留兵驻守”廊坊、山海关等地,“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这一规定的严重危害是()。

  A.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B.清政府受到外*队控制

  C.直接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D.中国领土被列强瓜分完毕

  29.下图是我国画家张光宇在七七事变后所作的漫画《“七七”与“切切”》,图中的两人都是日本人。下列对这幅漫画的理解,比较准确的是()。

  ①认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自取灭亡②坚信中国抗战必将取得胜利③表明日本人普遍反对战争④日本军人对侵华战争感到悲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0.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过的一则材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当是()。

  A.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B.国民党爱国将领要求抗日

  C.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31.19世纪七八十年代,左宗棠率领清军成功收复x疆,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战略方针的正确性B.各族人民大力支持

  C.清军将士英勇战斗D.英俄之间矛盾激烈

  32.康有为曾经用“海东龙泣舰沉波”的诗句描述黄海海战,这主要是因为()。

  A.日舰率先偷袭清军B.清军将士不战而降

  C.爱国官兵誓死抵抗D.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3.《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其依据之一是()。

  A.阻断了中国独立发展进程B.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D.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4.近代前期中国有一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35.“门户开放”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其他列强的赞同,主要是因为美国()。

  A.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B.拥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C.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D.消弭了中国人民的反抗

  36.《南京条约》使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

  A.中国关税必须保持低税率B.中国关税税率由英国决定

  C.中国海关须由外国人管理D.中国关税由中英双方共同协定

  37.19世纪50年代,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曾经说:“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列强在中国取得了

  A.居住及租地权B.传教士传教权

  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38.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9.近代西方列强曾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权益,其先后顺序是()。

  ①军舰有权“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③各国派兵保护使馆界④列强划分“势力范围”

  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②④①③D.③④②①

  40.某条约规定:“(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二)从上海驶进吴淞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41.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

  A.缺乏科学理论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42.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而导致失败,“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原因是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B.林则徐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受到压制

  C.新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没有出现

  D中国无产阶级没有登上政治舞台

  43.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与中国历其他农民战争截然不同的是

  A.出现了战略上的失误B.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C.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D.带有宗教色彩

  44.曾国藩认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为此,他在*太平天国时首先决定全力夺取()

  A.苏州B.上海C.杭州D.安庆

  45.1844年,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说:“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1853年,定都天京之后,他又颁布法令称:“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对这一变化的理解:

  ①随着地位的变化,洪秀全难以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

  ②太平天国政权已不能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A.①②都正确nB.①②都不正确

  C.①不正确②正确D.①正确②不正确

  46.《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关系正确的说法是

  A.后者否定前者的经济主张B.后者是前者的全面否定

  C.两者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C.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47.太平天国运动在下列哪个方面体现了近代民主革命的特点

  A.领导阶级B.指导思想

  C.斗争对象D.奋斗目标

  48.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被看作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旧式的农民战争的峰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D.规模大、时间长、建立了革命政权

  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

  49.(22分)在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制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在各省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在职能上,布政司掌理民政,按察司掌理监察地方官员和刑名司法,都司则管卫所军政。这三个部门的设立,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的本质区别,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8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朝代的什么制度?此种制度有何历史意义?图中A处所示的地区属于哪个行政机构管辖?(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特点,并评价这种制度。(6分)

  50.(15分)

  材料一19世纪中叶,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建立起中央集权的近代天皇制国家。明治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化,兴办工业企业,80年代中期,开始工业革命。在各种因素作用下,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建立了装备精良的近代军队,确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企图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1887年,参谋本部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争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岸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和河流的详图。

  ——《日本大陆政策史》

  材料二对于实力的强弱,也需要做一点具体分析。事实上,还在战争进行过程中,不少朝野人士就纷纷指出,就军力和经济力量而言,日本并没有绝对必胜的优势……即拿两国的海军实力来说,日本虽在速射炮和舰速上强于中国,拥有优势,但在船坚炮重上则有所逊色,而且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还拥有四艘日本所没有的鱼雷艇。即便是北洋陆军,虽在装备上总体说来落后于日本,但也并非一无长物。如日本就有学者认为,北洋陆军装备有德制的毛瑟步枪和克虏伯野炮,就“比使用村田式步枪和青铜炮的日军优越”。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收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

  ——《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请完成:

  (1)梁启超说:“盖19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此观点适用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分析,请具体说明理由。(7分)

  (2)中日甲午战争后,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4分)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51.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今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御照:“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如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材料四“至于业户,固贵按亩输粮,佃户尤当照额完租。兹值该业户粮宜急征之侯,正属该佃户租难拖久之时,倘有托词延误,一经控迫,抵租与抗粮同办。各宜禀遵无违。”

  ——太平天国1861年指示

  请回答:(1)上述四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8分)

  (2)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2分)

  (3)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明太祖主张“人君”“躬览庶政”,以避免“大臣得以专权自恣”,说明他主张进一步加强皇权,故B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职务,规定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从而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与皇帝辛劳没有直接关系,C、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3.答案:D

  解析:内阁负责敕、诏、册、表等的拟制,说明六部的部分职权转归内阁,是内阁权势和地位提高的表现,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明代内阁制的相关史实不符。

  4.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依样葫芦画不难”等信息,说明军机大臣必须秉承皇帝旨意,从而使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是军机处的职责。

  5.答案:C

  解析:明代内阁制和清朝军机处的创设,强化了皇帝对军国大事的控制,以强化君主*统治为根本目的,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D项与军机处没有关系。

  6.答案:C

  解析: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的发展,从而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均属于直接目的,B项与“察举制”直接相关。

  7.答案:D

  解析:本题应从科举制积极合理的方面去考虑。A、B两项明显不符,C项不是英国借鉴我国科举制度改革文官录用制度的主要原因。我国古代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合理性,故D项符合题意。

  8.答案:C

  解析:宋代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是宰相议定军国大政的行政机构,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宋代“中书门下”的职能不符。

  9.答案:D

  解析:唐宋两代谏官在选拔途径与评议对象上的变化,反映了相权不断削弱、君权日益加强的发展趋势,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不能全面体现题干材料中的信息。

  10.答案:A

  解析:由“江浙行省”等信息可判断图①最早出现在元朝时期,由“河南道”等信息可判断图②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由“宋”“鲁”等信息可判断图③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由“庐江郡”等信息可判断图④最早出现在秦朝时期。

  11.答案:C

  解析: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实行*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12.答案:D

  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群臣莫敢用”等信息,说明皇帝因权力至高无上而天下独尊,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历史现象的范畴,B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13.答案:A

  解析:秦朝时期,丞相主要有左右两员,其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故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九卿”的职责,C项属于太尉的职责,D项属于御史大夫的职责。

  14.答案:C

  解析:材料从两个方面说明了郡县制在秦汉时期的积极作用。秦朝亡于*,而非郡县制;西汉有王国叛乱,而无郡县叛乱,“秦制之得亦明矣”,说明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15.答案:A

  解析:秦始皇确立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最主要标志,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16.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君主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汉在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选D项。

  17.答案:D

  解析:秦朝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都察院负责监察事务;御史台为元朝监察机关;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央机构,只负责传达皇帝旨意,不具有监察职能,故选D项。

  18.答案:C

  解析:“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

  19.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惊人地大公无私”等信息,可知材料的观点重在强调科举制的公平性,故选A项。

  20.答案:D

  解析:A项只符合分封制;B、C两项只符合郡县制、行省制,D项是三者的共同点。

  21.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团结抗战,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以国民政府颁布的宪法性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依据”等信息无关。

  22.答案:C

  解析:图片中“扫荡倭寇”、蒋介石画像等信息,说明人们踊跃参军的主要目的是在国民政府的领导下奋起抗日,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图中的“蒋介石画像”等信息不符。

  23.答案:B

  解析:“民国二十七年”是指1938年,“民族革命战争”是指抗日战争,进而结合国民政府的抗日活动,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符合“民国二十七年”等信息。

  24.答案:C

  解析:“整个华北地区”“一百团人”等信息,说明该战役是抗战相持阶段的百团大战,故C项符合题意;A、D两项与百团大战的时间阶段不符,B项属于平型关战役的意义。

  2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说明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抗日战争中,始终存在两条抗战路线——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整个抗日战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防御阶段、相持阶段、*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是在1938年10月日军侵占广州、武汉以后。所以,①③错误,可以排除。

  26.答案:D

  解析:“还我江山还我权”“不杀洋人誓不完”等信息,反映了义和团运动以反帝爱国为目标,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其基本内涵不符。

  27.答案:C

  解析:1900年6月,八国联军在京津一带发动侵华战争,促使东南地区形成“中外互保”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

  28.答案:B

  解析: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使清政府直接处于列强的武装监督之下,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以保京师至海通断绝之处”等信息不符。

  29.答案:A

  解析:①可从图中日本军人剖腹*和“切切”文字中直接反映出来,②可结合图片内容和文字的深层含义进行概括,故A项符合题意;③无从体现,④与日本妄图在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30.答案:A

  解析:图中“惟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说明国民政府在抗日问题上放弃了不抵抗政策,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中“我政府发表声明书”等信息不符。

  31.答案:D

  解析:英俄两国在侵华问题上固然存在矛盾,但与左宗棠收复x疆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属于主观原因,B项属于客观原因。

  32.答案:C

  解析:“海东龙泣舰沉波”概括了邓世昌等将士以死报国的悲壮事迹,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诗句的含义不符,D项是威海卫战役的结果。

  33.答案:D

  解析:《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鸦片战争的影响,B项属于中法战争的影响。

  3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倭”是中国人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盟约书》反映的是《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后,台湾人民掀起的反割台斗争。

  35.答案:A

  解析:“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从而得到不同程度的赞同,故A项符合题意;C项是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前提,B项是“门户开放”政策说明的问题,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36.答案:D

  解析:《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英协定关税的目的之一,B、C两项不符合《南京条约》的内容。

  37.答案:C

  解析:在近代中国,外国列强庇护在华外国人的主要依据是领事裁判权,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属于近代列强在华攫取的特权,但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38.答案:C

  解析:由“威海卫”“平壤”等地点,可判断战事与中日两国相关,故C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涉及的作战区域局限于中国境内,故排除A、B、D三项。

  39.答案:A

  解析:①出现在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②开始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③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之一,④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表现之一。

  40.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开放了重庆、苏州、杭州以及可以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

  41.A42.C43.B44.D45.D46.A47.C48.C

  二、材料解析题

  49.答案:1区别:分封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选拔官员,实行世卿世禄制;郡县制中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选贤任能”。4分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在国家制度中由地域关系取代了血缘关系;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4分

  2元朝的行省制度。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宣政院。8分

  3特点:实行三司分治的制度。2分评价:既是行政上的分工,也是对地方权力形成制约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但容易出现三司互相抵牾之弊。言之成理即可4分

  50.答案: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①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且政治*。②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③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7分)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4分)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4分)

  51.(1)材料一: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三:照旧交粮纳税;材料四:佃户照额交租,业户照章纳粮,抗租与抗粮同办。(5分)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据国家财政和军事现实需要。(3分)

  (2)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2分)

  (3)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决定了其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3分)

  【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宗”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宫室屋宇之形,里面的“”可能表示

  A.青铜兵器B.皇帝宝座C.祖先牌位D.铁制农具

  2.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动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秦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去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直接原因在于秦朝与西周的

  A.生产工具的差异B.经济形态的差异

  C.社会观念的差异D.政治制度的差异

  3.《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B.卫国*君权面临冲击

  C.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

  4.英国人杜麦斯在《中国札记》一书中,以近乎狂热的态度呼吁建立起一种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的竞争性的制度,从而提高英国行政官员的水平,并促进大英帝国的团结。杜麦斯的呼吁是有感于中国

  A.察举制的实行B.内阁大学士的选拔

  C.军机处的设置D.科举制的推行

  5.钱穆:“拿历史大趋势来看,可说中国人一向意见,皇室和政府是应该分开的,而且也确实在依照此原则而演进。皇帝是国家的领袖,而实际政权则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国家的元首,象征此国家之统一:宰相是政府的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下列符合钱穆观点的是

  A.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B.中国传统政治是宰相*

  C.中国传统政治不是皇帝*D.中国传统政治不是*制度

  6.钱穆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认为“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材料表明郡县制的主要作用是

  A.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

  7.中国古代出现过不少皇帝权利受到凌夷,无力或不能执掌权柄的现象,这些人或受制于母后、外戚,或受制于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导致权力萎缩或丧失。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三纲五常受到挑战B.宗法观念丧失殆尽

  C.君主权力至高无上D.皇帝权力暂时旁落

  8.《全球通史》中写道:“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个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负责的官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初步建立了*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9.图1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科举制注重出身门弟B.各阶层文化素养不同

  C.士族阶层占据主导地位D.维护统治集团利益需要

  10.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面反映出

  A.君主*的加强B.分封制日渐徒具其名

  C.宗室诸王地位的提高D.中央集权的加强

  11.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B.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

  C.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D.使君主*制度达到了顶峰

  12.清顺治帝曾说:“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未能俾尔等各出所见佐朕不逮,是皆朕不能委任大臣之咎,以致尔等俱未获尽展才猷。”据此判断清初

  A.皇帝裁决国家军政要务B.内阁大臣辅佐皇帝不力

  C.处理章奏完全依靠成规D.顺治皇帝不能知人善任

  13.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共同的宗教信仰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城邦公民的平等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14.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起因只是作战失利。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为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精英政治已经受到雅典民众的强烈抵制

  B.雅典政治*导致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C.雅典民主充分体现了公民的参政权

  D.直接民主导致了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15.雅典民主城邦的政治精英们在公民大会和法庭上表演时,凭借的主要手段是言辞。言辞在雅典具有很高的地位,这使得与言辞有关的演说术和修辞术在那里极为发达,各种演说和修辞策略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实际的政治表演。对此理解最正确的是

  A.雅典民主政治推动了演说术的发展B.演说是获得城邦政治*的途径

  C.演说和辩论是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D.城邦民主是以表演为主的虚假政治

  16.学者米健认为,“由于私有制进一步发展,人的私有意识大大加强,商品货币经济的深度与广度都已今非昔比。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远非市民法即公民法所能逮及。…由于社会的进步,市民法扩大为世界性的法律,已势在必行。”材料最能说明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罗马法的完善B.市民法不再保护罗马公民的利益

  C.罗马法以保护封建私有制为核心D.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

  17.公元前150年左右,罗马法庭在对面临死刑的公民进行判决时,通常采用拖延审判的办法,以使罪犯远离罗马,估计他到达安全地带以后,才宣布禁止该罪犯返回罗马,死刑实际变成了流放。这反映了罗马法

  A.法治理念遭到破坏B.司法原则以人为本

  C.法律条文不够严谨D.维护罗马公民特权

  18.15—16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到19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由此可见罗马法

  A.为资本主义发展规范了社会秩序B.推动了工业资本取代了商业资本

  C.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D.保障了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

  19.英国《权利法案》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皇帝在军事、财政问题上享有否决权。”这说明英、法、德三国

  A.议会都居于国家权力中心B.法律地位至高无上

  C.政体都体现了权力制衡的原则D.资产阶级完全掌握了国家权力

  20.威廉•韦德指出:在英国政党制度带来了政府的中心地位……政府对议会的控制则加强。议案由政府部门控制,由党魁操纵议会通过的立法方式可能危害到法律的公正性。执政党控制的议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显得软弱无力,民主可能受到伤害。这一材料反映出英国

  A.资产阶级民主的弊端渐趋显现B.议会在国家政治权力体系中地位下降

  C.责任内阁制度逐步被政党制度所取代D.君主立宪制度的缺陷不断暴露

  21.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B.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C.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D.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22.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B.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

  C.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

  23.某部历史纪录片中有这么一段解说词“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窗户缝潜入的共和国’,甚至预言其必将步第一、第二共和国的后尘,会很快夭折。但事实恰恰相反,第三共和国却不断巩固,在历存在了70多年,成为法国‘长寿’的共和国。”导致第三共和国长寿的原因不包括

  A.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封建保守势力日趋削弱

  C.政治体制之争已不复存在D.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4.1875年,法国共和派要求在宪法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被保皇派否决后,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该议案以一票多数获得通过。由此可见

  ①保皇派复辟的道路就此在法律上被阻断

  ②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③共和政体是保皇派与共和派妥协的产物

  ④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A.②③B.①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35分,第26题17分

  25.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财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和其他权利。汉文帝接受贾谊的“儒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捕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

  ——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9分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18分

  3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说:“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试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该观点。8分

  26.政治民主化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这些制度性要素主要就是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亦即通过各州与联邦政府的分权……,来实现各种政治权力之间的全面制衡,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1据材料一概括美国联邦制体现的权力结构特点?1787年《美国宪法》体现哪些原则?8分

  2据材料二,概括布什的主要观点。结合《1787年宪法》分析其观点。简述1787年美国宪法的历史地位。9分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年级历史(文)学科期中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

  答案CDBDCACBBDBA

  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答案CDAADCCBBD]CA

  二、非选择题

  25、【答案】1相似:政府垄断立法;立法形式多样化;保护私有财产。9分

  2保护对象:中国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罗马保护公民。6分

  立法理念:中国注重等级观念礼仪或以儒入法;罗马注重理性、平等自然法理念。6分

  经济主张:中国重农抑商;罗马保护商业。6分

  3法律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2分)。随着平民反对贵族斗争、领土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2分),罗马法逐渐由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2分)、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2分)。[

  26、答案:(1)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每点2分,共计6分)

  (2)观点: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2分实行三权分立,总统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3分它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它对欧亚等一些国家产生积极的影响。(4分)

推荐访问:高一 期中 试题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2023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2023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及答案 2023高一历史期中试题答案 2023高一历史期中试题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