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7篇

时间:2022-11-20 11:35:07 浏览量:

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7篇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目录  一、“大数据”概述1(一)“大数据”的涵.................................1(二)大数据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7篇,供大家参考。

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7篇

篇一: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目录

  一、“大数据”概述1(一)“大数据”的涵.................................1(二)大数据的特性...................................2(三)大数据的功能...................................4(四)大数据应用是把双刃剑...........................5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6(一)数据处理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7(二)大数据应用高风险带来的挑战.....................7(三)思维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8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应对挑战的对策9(一)创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进行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

  ..9(二)端正大数据应用态度,保护公民隐私与“人性”

  .....10(三)打破政府间的信息孤岛现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公开....................................................10(四)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制定依托大数据的治理方向11五、总结11参考文献121/14

  .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应用以其强大的功能而大受欢迎,但是海量且混杂的数据也使得政府治理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跟不上、大数据本身的巨大风险和思维转变,因此,政府治理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如创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端正大数据应用态度,保护公民隐私;打破信息孤岛现状;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等,使政府治理实现现代化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数据战略思维;数据产业链;信息孤岛

  一、“大数据”概述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人际交往、生活和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它,只要有网络,人们就会永无止尽地生产数据、应用数据和分享数据,我们的一切行为和事件都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贮存和处理。由此,大数据应运而生,它开启了一个生产数据、共享数据和消费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引导我们从数据的角度看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探究它。

  (一)“大数据”的涵

  2008年9月,Nature中题为“BigData”的专辑首次明确推出1/14

  .“大数据”这一概念;2011年5月,EMC开展了题为“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的演讲大会;2011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公布的大数据研究报告——《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首次向世界宣告“大数据”时代来临。尔后,大数据越来越受关注,国外各相关组织也投入到大数据的研究之中。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正式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同年5月,美国联邦政府《数字政府战略》出世,它紧紧围绕“大数据”而定的一系方案为美国政府所落实贯彻。从此,大数据化身为时代的“宠儿”,一个全新的、“被数据”诠释的世界降临。

  大数据成就了一个新时代的转型。我们不停地制造数据、分享数据、消费数据,它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关于它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并一步步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应用它。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一书中对大数据界定为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该定义明确指出大数据是数据群,一个数据总量超出现有技术以及硬件设施的数据群体,他很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大数据是什么,也明确地指明了大数据研究的方向。

  (二)大数据的特性

  综上麦肯锡对大数据的诠释,以及至今为止,各组织及个人对大数据进行的研究,总结大数据有以下四大特性:

  海量化数据(Volume)——数据总量庞大且增长飞快。随着信2/14[5]

  .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生产和储存需求飞速增长,全球数据总量激增,计量单位也已攀升至ZB级别。IDC公司于2011年6月发表的数据报告中明确指出,仅2011年全球各类数据总量1.8ZB左右,预测今后每两年全球各类数据总量至少将翻一番,可见数量之大,增长之快。

  多样化结构(Variety)——数据品种繁多、来源丰富。数据的品种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单一的格式化数据,只要是来自互联网或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博客、图片、地理位置信息、视频、病毒编码等等所有你所能想到的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的信息都将会成为大数据的一员。

  高速化处理(Velocity)——要求数据的处理速度飞速,必须达到实时处理的程度。它遵循一秒定律,必须要在一秒处理所有数据并得到结果,否则就将成为过期的或无效的数据。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与传统数据时代的开发技术上的本质性区别。

  低密度价值(Value)——数据具有稀缺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大规模的数据当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数据有直观价值,但也正因为大数据稀缺、不确定及多元化而导致有价值的这一小部分才是大数据运用的正真价值所在。

  当然,这四大特性也仅是目前公认的大数据特征,在众多的研究中,还有其他特征,比如:真实性,即使数据去伪存真,创造更真是的价值;数据粘度,权衡数据间的关联性;数据有效性……这些特性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补充大数据,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探就,或许未来就会成为大数据众3/14

  .多特征的一员。

  (三)大数据的功能

  1.大数据的平台功能。大数据的平台功能是从大数据的技术层面和物理层面产生的,它主要功能是解决数据的存储、整合与分析等问题。大数据平台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只要求数量而不要求质量,然后按特定的要求和渠道建成数据群,再通过可以高速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按照人的意志来处理特定的数据群,最后将结果反馈给人们。

  2.大数据的预测功能。这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海量的数据以数学算法的方式来计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预报为例,它就引入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国气象服务局收集的主要数据有:60多年以来的各项气象数据;全国观测站、卫星、雷达等探测到的各项气象数据;短期或中长期的天气各项数据以及国际交互获取的气象观测数据等等。如今智能手机在这方面做的很有预见性,他们将气象服务“移植”到手机上,通过手机定位,能够随时随地精确显示出天气变化,个人可以轻松地掌握天气的走向。

  当然,预测天气变化并不是大数据气象服务的唯一作用,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可以设想,如果在大数据气象服务和云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大数据分析呢?那将会引来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政府通过大数据气象服务,掌握了一地区六十年以来的全部气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孙奇茹.大数据时代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来了[J].中国测绘,2013(6).[2][1]4/14

  .象数据,然后利用这些大数据技术,它就可以模拟出这一地区天气变化的规律从而来预测今年什么时候会下雨?会下多大?会不会造成洪涝?是否需要提前加固防洪设备?是否需要政府提前准备好救灾物资?大雨过后是否会出现大旱?……这能够协助政府大幅减少治理困难,提高治理效率。如果是企业掌握了这些数据,他们甚至可以预测你会买什么?比如雨天,雨伞、雨衣、雨鞋、杀虫剂等等明显会加大销售量;又比如,如果数据分析表明一地区将迎来全年最干燥的时期,那么企业就可趁此早做准备,投放广告、举行促销活动等来宣传适应未来变化的洗漱用品、水果、饮料等等,企业可以在消费者未有“反应”前做好准备,从而获得最大利润。这就是大数据应用为政府和企业开创的新时代——预测未来!

  (四)大数据应用是把双刃剑

  大数据时代,数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数据的初始价值被开发利用之后,它的潜在价值依旧存在,就如冰山一角,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冰山的一部分,而冰山究竟有多大、多壮观,需人们进行探究。大数据也是如此,它的潜在价值只有在不断地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值才能得到。

  当然,即便大数据应用是大势所在,即便它的价值如此之大,它依然存在着高风险,并且如果这个风险处理不好,将会是它的致命之处——隐私之战及“所做”与“将做”的矛盾。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产与消费数据,同样,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数据的“监视”之下。逛街时,少不了记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的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02-204.[1]5/14

  .摄像头;上网时,我们浏览什么?搜索什么?第三方平台随时都可以知道……可以说,我们的一切在第三方平台的眼中都是透明的,而所谓隐私也变成了可笑之谈。因为只要第三方平台愿意,完全可以将我们的个人信息,进行二次利用,甚至,进行买卖。即便到目前为止,人类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来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匿名处理、模糊验证码、告知与用户许可、脸部识别等多种途径,但是,大数据之所以为大数据,就是因为它的数据规模之大,即便这一时间段的隐私是不完整的,但是后续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相关数据进行推理验证,然后得出完整的个人信息。虽然现在还做不到绝对的保护隐私,但是第三方平台依然需要加大对自身以及员工的约束,尽可能地保护用户隐私。

  大数据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大数据应用预测功能所引起的“所做”与“将做”之间的矛盾。大数据可以预测个人的行为,甚至可以预测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它的应用将无所不在,但是预测仅仅只是预测,它是没有发生以及可能会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或者是将来肯定会发生。所以统治者一旦急功近利就很可能会导致:以对人未来行为的预测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性。[2]这就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是否忽视来人性的存在,是否是本末倒置——人被数据所统治!

  总上所述,大数据的运用一旦管理不当或者分析不当,那么它带来的风险将是其带来的价值所不能弥补的,这是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想要攻克大数据,首先就要清楚认识到它的风险。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6/14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旧有的人、事、物及各种观念,利弊共存也是不可避免的。大数据之于政府治理也一样,大数据方便了政府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率,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个人隐私安全、“人性战”及思维转变等难题也给政府治理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一)数据处理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这一挑战主要是由大数据应用的特性所天然带有的。现在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也很突出。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都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实的科技实力无法让大数据应用成为现实,科技实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更加快速便捷的网络、更加高端的云计算、更快,更全面的数据收集、整合等等;软实力是指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的人才。大数据海量的数据规模以及难以捉摸的潜在价值等等,这一切都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提出了一个大难题——怎样才能收集到全面的数据?怎样来储存并整合这些数据?应该怎样来分析它?分析完这些数据后,应该怎样来运用它,才是最恰当的?这些不仅要求我国的科技实力要得到飞跃提升,也要求我国的创新能力要不断突破。然而我国目前现状——数据处理能力及处理设备双双处于薄弱地位,大数据应用的创新被动且动力不足,难以满足政府治理数据规模发展愿景的需求。

  (二)大数据应用高风险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隐私权以及“人性”受到了的威胁。一方面,大量的数据都掌握在第三方平台的手中,完全受垄断集团的控制。假设政府引入这些商用的数据平台,那么政府机构中的数据,随时7/14

  .可以被第三平台掌控。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切通话和信息交流都被电讯公司部掌握,他们可以随时无责任地监听任何人或组织的。这就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的隐私,也成为各组织选择大数据服时,尤其是选择国外组织提供的大数据服务时,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所做”与“将做”间的矛盾可能会使政府陷入困境。若是政府过分标榜大数据,从而忽略“人性”的重要性,那么政府所作所为很有可能会迷失在大数据应用中,忘记研究大数据的初衷,失去民众的认可,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三)思维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政府想要生存并强大,就必须转变以下三个思维。

  首先,未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数据库公开,这不仅是指政府对公民,还指政府间、部门间。传统的政府治理大多信息闭塞、各自为政或是信息公开共享不全面,还有许多信息是民众和其他组织无法得到的,因此也导致民众和其他组织不能很好地表达自身利益、意愿和诉求,同时,由于民众和其他组织不了解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及决策依据,很有可能会导致民众对于政府决策执行的种种不配合。由此导致政府治理效率低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不当或多余消耗,甚至可能导致政府权威的坍塌。

  其次,放弃精确选择模糊数据。这种转变不管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极难的,人们通过分析随机性的数据从而来得到目标的精确性,而且随机性与目标的精确性成正比。毫无疑问,随机性样本的利用,?张述存.打造大数据施政平台

  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J].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15-18.[1]8/14

  .确实为政府治理工作节省了许多资源,政府在做决策时可以剔除不良因素或是进行试点模拟,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数据使得随机样本的工作机制失效,随机也就无用了。大数据时代将开启全数据模式,即样本等于总体。在此之前,采样分析之所以会盛行并且有效,是因为,小数据时代所能运用的数据不能完全支撑我们得出某个目的,所以需要剔除这些数据当中无用的,在剩下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数据,提高结论的精确性。然而大数据时代不同,数据规模之大足以支撑我们来研究某个项目,而且数据越多越好,采样分析只会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忽略细节。不过,从目前人类的固有思维来看,这一点确实很难转变。但是政府却必须在这一点上进行思维转变,因为它会帮助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时候以全面的眼光看待整个治理过程。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政府治理需要明白,大数据的研究重点从因果关系转向了相关关系,政府治理重点也从“是什么”转向了“为什么”。大数据应用通过相关关系例如正比、反比这样的数据之间的数理关系,来实现大数据预测功能。

  当然并不是说因果关系就没有用了,相反因果关系的探索应该排在相关关系探索之后,相关关系的探索会让我们全面、多角度得看待问题。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应对挑战的对策

  (一)创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进行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

  大数据产业链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各种应用平台、数据库、数据整合分析工具等。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混合的信息是政府实现有效治理的一大屏障,中国古语有言“堵不如疏”,政府唯有好9/14

  .好利用这些繁复的数据,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飞跃。当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实现这些都缺不了大数据产业链及应用创新。现如今,在产业链创建过程中,政府过于被动,核心技术往往被少数的第三平台垄断,政府想要利用就必须付费,而且安全性也没有保证。因此,在创建大数据产业链这一项目上,政府不仅要买进第三方的数据库与技术,还要主动出击,拥有自己的信息收集与交流平台、数据库、数据整合分析工具及系统等。

  (二)端正大数据应用态度,保护公民隐私与“人性”

  大数据时代,必须贯彻落实保护公民隐私与“人性”的理念。政府应出台政策规第三方对于广大用户数据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民隐私的围也应当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对于第三方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也当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同时,也应当激发公民对自身隐私维权的意识,为公民开通便捷的顾问渠道,有效发挥公民对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技术创新,政府应协同第三方共同开发技术,从而实现对公民隐私的保护。

  至于“人性”意识的保留,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大数据使用者时刻保持理性,切勿急功近利。对于这一点,可以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或者减轻个人的工作量与压力等等。

  (三)打破政府间的信息孤岛现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公开

  现有政府“条条”“块块”的局面在有利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孤岛”的现状越发严重。“信息孤岛”造成的数据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等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10/14

  .财力、物力,同时也制约大数据产业链的创建。因此,政府想要利用大数服务来提高治理能力,就必须打通“信息孤岛”,可以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应用平台、数据库与服务器,然后像云计算的一样,将数据库、云储存空间授权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上传中央或共享数据给其他地方政府来获得这种权限。

  同时,还应与第三方建立友好关系,建立多领域互动的大数据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等,既能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更全面的政治信息、政府决策、政府人员变动信息等,也能与民众实现互动,实现决策取材于民,适用于民,从而解决信息孤岛带来的种种困难,提高治理效率。

  (四)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制定依托大数据的治理方向

  思维转变带来巨大危机,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唯有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才能在此情况下实现治理现代化。大数据要求形成数据战略思维恰恰与小数据时代旧有的思维想背道而驰。因为大数据思维,可以帮助政府更加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制定未来发展,就像“样本等于总和”这个思维,可以避免掉抽样调查带来的忽视细节的问题;相关关系的运用可以实现“防患于未然”一样,这将是政府治理与社会安定的双赢。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现有政府人员要转变思维,更应该培养思维灵活的下一代,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革新大数据治理理念以及大数据应用。

  五、总结

  21世纪,大数据时代引发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它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如此境遇之下,政府应该如来改变自身以11/14

  .适应此次革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上述谈到的3个挑战和3个对策都只是总结了前人之言及些微的自我看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甚至加深研究之后可能会得出大数据应用会是反人类的创造,但是目前为止对大数据的研究是功大于过,大数据应用可以变革公共卫生、变革商业、变革思维,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世间万物皆可数据化,如此,我们应如何自处?政府应如何自处?应该如何重组数据、扩展数据?衡量废旧数据?如何进行数据估值?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障个人隐私?……

  这些都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有一点必须牢记:大数据只能是我们手中的利器,而不应该成为惑主的“魔物”。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人民,2013:16[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人民,2013:127[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人民,2013:202-204[4]述存.打造大数据施政平台

  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期:15-18.[5]冬梅.大数据时代政府智慧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5,(2)期:163-166.12/14

  .[6]奇茹.大数据时代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来了[J].中国测绘,2013(6).

  13/14

篇二: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行政管理专业硕士论文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2015年

  5月

  8日,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

  2025》规划,指出当前制造业正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引领着行业变革,推动产业模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求各个国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大数据、三维(3D)打印、云计算、互联网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大数据时代是变革的时代,政府的博弈对象是时刻都在变化的数据信息,这将倒逼政府变革治理方式,提升治理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数据资产的重要性,数据管理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大数据务必会在政府治理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1.2选题意义

  作为国家治理工具的大数据是一种积极的治理资源,在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上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和发展空间。本论文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信息爆炸”使大数据时代的人们应接不暇,数据的巨量、多样及快速传递所造成的各种矛盾与问题,使现代社会又陷入新的治理困境之中。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适合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路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治理的相关理论,为社会发展路径的创新,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2)实践意义

  数据管理将为政府治理提供“智能化”的技术保障,改变以往的政府形态和组织模式,进而变革政府治理模式。长远来看,大数据将影响到政府自身管理以及政府职能等多个方面。除了上述“红利”之外,政府也要应对海量数据带来的诸如数据安全隐患、数据独裁、数据开放和共享、数据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是政府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因此,研究这个论题,对政府如何准确辨析新形势,快速应对新变化,正确采取新措施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硕士论文辅导老师Q:766085044

  ........................1.2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数据以及政府治理方面相关的著作、文献的研究,形成了大致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通过对目前大数据领域研究成果的宏观把握,从而展开相对有针对性地研究。在更深入和全面地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形成自己的观点。

  (2)案例分析法

  本文通过个别案例来探讨大数据时代对政府治理的影响。例如在探讨大数据时代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机遇方面,每个机遇都引入一个例子;在说明大数据时代给政府治理带来的挑战方面,引入了美国苹果公司的定位功能威胁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问题。通过个案的分析、对比、归纳和总结,可以更形象地突出主题,指出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3)经验总结法

  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是被影响者。作为大数据时代的受益者,我将自己在参与公共事件和接触媒体的习惯方式上的变化纳入到文章的研究中来,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信息,使文章可

  以更加生动和丰富。

  1.2.2研究思路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与政府治理及大数据有关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论述了此研究论题的意义、思路及创新点;其次阐述了大数据和政府治理相关的概念特征,分析了大数据和政府治理的关系。再次,系统阐述了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政府治理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挑战。最后,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提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第二章

  大数据与政府治理的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界定

  2.1.1大数据

  大数据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兴产物,在大数据发展的初始时期,各行各业对大数据都有独到的见解,侧重点也不同,并未形成统一完备的理论体系,所以无法准确界定大数据的概念。

  研究大数据的先驱——麦肯锡公司在其报告《Bigdata: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中对大数据定义是: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但它同时强调,并不是说一定要超过特定

  TB值的数据集才能算是大数据。

  国际数据公司(IDC)从大数据的四个特征来定义,即海量的数据规模(Volume)、快速的数据流转和动态的数据体系(Velocity)、多样的数据类型(Variety)、巨大的数据价值(Value)。

  亚马逊公司的大数据科学家

  JohnRauser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大数据是任何超过了一台计算机处理能力的数据量。

  维基百科的定义:“巨量资料(bigdata),或称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综上所述,对大数据的概念界定,见仁见智。“大”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远远不是全部。

  2.1.2大数据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各领域的数据都实现了爆炸性的增长。同时,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的普及,数据增长更是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这些无疑都在宣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一个时代的本质特征,劳动工具是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特别表现在劳动资料或者说生产工具的发展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人类社会经过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大机器时代,进入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体现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大数据时代能被称之为一个时代的原因。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现在我们通常以大数据时代来描述和定义信息时代产生的海量数量。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在这个时代,数据技术使得一切可被量化,未来发生的事情可被预测,一些事件可被控制。发育于信息技术的日臻成熟,大数据时代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绝不会只限于技术层面,这个时代还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

  2.2理论基础

  2.2.1治理理论

  治理指的是各种各样的公共的、私人的个人和机构进行管理共同事务的方式总和。治理的目的是调和不同利益,消解矛盾。一方面,治理包括有权迫使人服从正式的制度和规则;另一方面,也包括不同的人同意,或者以为符合自身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的安排。从本质上来说,治理是一种对政府失败和市场失灵的反映,主要目的在于弥补两者之间的缺陷,以寻求在两者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对政府而言,治理的过程中并不是用权威的身份参与治理,而是用与其他的团体和公民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与这些主体进行协商合作,共同治理。因此,自愿性、一致同意、责任性和公开性、透明性是治理的根本特征。

  所谓“治理”,就是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约束相关的利益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科学的决策的目的。治理构成主要是主体、内容、结构以及机制等,其核心的要素是规则、合规和问责,将其作为一整套制度安排与管理存在很大区别。首先,从目的方面来说,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各方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而管理的目的是保证已有目标的实现;其次,从职能方面来说,相对于管理对决策实施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而言,治理强调的是监督、明确责任体系和决策指导;再次,从实施基础和依据来说,治理依靠的是契约以及法律的规范,而管理的实施基础是内部之间的管理层级关系;最后,从地位和作用方面来说,治理的作用主要是规范权利和责任,而管理的地位和左右则是对规定的具体发展路径和方法。

  2.2.2公民参与理论

  公民参与的定义是公民采取一定行动来试图影响已有的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公民参与的三个基本要素分别如下:第一,参与的主体。其主体是个体的公民和个体公民组成的民间组织这些有参与需求的主体。第二,参与的领域。在社会中,公民可以依法参与有公共利益和公共理性存在的公共领域。第三,参与的渠道。公民可以通过社会上已有的各种渠道来影响公共政策和公共生活。

  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治决策是公民参与的主要内容。对于参与的公民来说,政治方面的参与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不少人误把公民参与直接等同于政治参与,从严格意义来说,这两者不能完全相等的。对参与的范围来说,公民参与的范围更大。在社会生活愈加丰富的今天,公民参与的范围逐渐扩大,不仅包括政治生活,还涉及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不同领域。对政治发展而言,公民参与的意义尤为重大,是民主政治生活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实现公民社会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善治的应有之义。换言之,没有公民参与,就没有所谓的民主政治。

  ..........................

  第三章

  政府治理中大数据的应用现状....................................103.1中国政府治理中的大数据应用.....................................103.1.1中国政府治理中应用大数据的背景及现状

  .....................103.1.2中国大数据发展纲要

  .......................................11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对的机遇..................................144.1创新政府治理理念......................144.1.1开放意识..........................144.1.2科学意识.........................14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215.1数据安全隐患.............................21

  5.1.1泄露个人隐私............................215.1.2威胁国家信息安全.........................22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对策建议

  6.1树立大数据思维,重塑政府治理理念

  转变治理理念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治理理念和保守的治理思维严重阻碍政府治理水平的提高。大数据时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倒逼”政府转变服务职能,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回归服务型政府。同时,海量的数据使政府的决策更加科学化、人性化。大数据时代,要树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理念,重视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政府机构的公务人员应该树立以下几个思维:

  6.1.1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

  正如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在大数据时代,要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一新生事物,将内在求新求变和外部推动改变有机结合起来,让大数据更好地服务人类,造福社会。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可以拉近政府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更清楚地听到公众的声音,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同时,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浪潮中,只有树立开放包容的思维,心胸宽广,眼界高远才能不被时代“优胜劣汰”的法则淘汰。

  6.1.2树立科学分析的思维

  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在海量的数据面前,应该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科学分析的思维和习惯。一方面,数据分析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经验主义的错误。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避免过度依赖数据,避免数据独裁和数据崇拜。在数据的帮助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决策更加人性化。

  科学的分析能力还要求分析人员树立关联的意识,培养深度分析的能力。大数据时代,分析和解决问题要进行关联性分析,找出人之间的关联、物本身的联系、人和物之间的关联,还有时空关联、多维度关联等等。数据往往是分散的,细小的和不均匀的,这就要求分析人员通过深入挖掘分散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数据找到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得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第七章

  结论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信息社会”名副其实,也使得数据资源成为国家的重要资产。大数据时代推动社会更加开放、包容,权力也更加分散,流动性增强,并呈现出个性化、社会化和网络的特征。这些新变化或立竿见影,或潜移默化,影响着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网状的大社会背景下,政府应该抓住契机,重塑治理理念,革新治理方式,丰富治理结构,推动自身的转型。同时,面对大数据时代带给政府的挑战,政府应该积极应对,准确判断,快速反应。

  大数据将成为政府解决治理问题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莎士比亚曾说过:“凡是过去,皆为序曲”。大数据虽然是高效化的治理工具,但是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政府应该正视大数据的作用,使其发挥在合适的领域。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而是参考答案。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应该怀有谦卑之心,铭记人性之本。

  参考文献(略)

篇三: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数据时代下的社会治理

  摘要:大数据为社会治理中治理思维转变,治理手段转变提供了机遇。将大数据这一武器运用于社会治理中涉黑犯罪将能够优化政府治理黑社会犯罪政策。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机遇,优化治理黑社会犯罪方法,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社会治理;涉黑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运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国家激起热议。世界各国认为大数据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而我国更是将大数据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并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将大数据与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利用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共享的特性与社会治理的需求相融合;另一方面,大数据渗透入各个领域,逐步影响社会治理。打击黑社会犯罪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黑社会犯罪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的侦查方法已经无法有效压制涉黑犯罪。现阶段,我国利用使用大数据治理社会以及普及,但在处理涉黑犯罪的领域由于缺乏法律支撑、平台建设不成熟、人员配备不足等因素使公安部門难以利用大数据来打击黑社会犯罪。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打击黑社会犯罪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应对涉黑犯罪应结合实体社会和网络社会两个空间进行立体化建设,不同维度协同促进,才能让达到社会治理的最佳效果。

  一、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的价值

  (一)相关概念及界定

  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当前社会对其重要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对大数据给出四个特性:数据量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价值密度低(Value)和速度快、时效高(Velocity)。对于大数据的应用我们可以理解为,将大数据视为原料,而各个行业知识是辅料,集合原料与辅料,对其进行分析、预测和决策。大数据战略意义不仅是数据信息库,更是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分析,过滤数据,以达到数据“增值”。

  2.社会治理的概念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指政府及其他社会主体,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转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从而在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1]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社会治理可分为实体社会综合治理和网络综合治理。大数据技术已经渗入社会治理中,借助大数据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政府在社会治理方面不仅获取科学依据,还可以建立大数据分享云平台;从数据零星变为数据共享,推动政府部门间运用大数据协同合作治理社会。

  3.打击黑社会犯罪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社会稳定是治国之基础,涉黑犯罪一定范围内影响社会治理基础。治理涉黑问题是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涉黑涉恶问题是国家治理无法回避的问题。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因此,需要借助科学化、客观性的大数据手段共同进行扫黑除恶,推进国家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大数据应用于社会治理中的价值

  利用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思维模式转变,实现社会治理科学化,预防社会治理犯罪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1.推进社会治理思维转换

  我国社会治理受到网络时代冲击处于转型期。大数据在我国社会治理的创新转型中不仅扮演着技术手段更是社会导向,大数据推进社会治理从结果治理转为预防治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发生——处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仅是解决表面社会问题,没有深入解决根本问题,更没有防范性治理。传统社会治理技术性不强,缺乏科技的运用。大数据通过客观规律进行数据分析,避免传统抽样分析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将大数据运用于社会治理中的新模式应当呈现“预防在前”的特性,有预见性的治理。不仅是对已经显现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治理,更是通过4v的特性提高对数据分析的效率和精准度对整体进行分析治理,使得大数据与社会治理呈现关联性和整体性,为社会治理提供新的思维模式。

  2.推进社会治理手段科学化

  在大数据时代,治理决策不再仅凭经验,更是依据数据和分析结果。传统社会治理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滞后性和地域性的特性,导致社会治理缺乏准确性。大数据时代,信息数据全面和互联网共享数据,数据分析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数据分析结果更科学、精准、客观。大数据服务政府社会治理,使得社会治理趋向科技化。大数据对社会治理提供的技术支持,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治理变革。各个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相互交织,每个部门都需要其他部门相互支持才可以充分履行职责,这一复杂性需要依托大数据的便利和优势辅助政府进行社会治理。利用大数据的科技打破各个区域政府之间的壁垒,实现政府数据管理的互通共享,协同治理。将传统社会治理的“问题——分析——治

  理”转变为科技型的“数据分析——预防——优化措施”,使得社会治理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达到精准治理和科学治理,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3.在打击黑社会犯罪中的价值

  相对于普通的社会治理问题,涉黑犯罪的治理环境更为复杂。一方面,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时间跨度长、空间跨度大、涉及人员杂多,再之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犯罪类型繁多;另一方面,涉黑犯罪的高度组织化、职业化特征导致治理危险性高。这意味着治理涉黑问题比普通社会治理更为困难,需要大数据进入涉黑治理,为涉黑治理提供技术需求,统计数据,预测犯罪,侦查取证。

  二、大数据应用于涉黑社会治理中的现状和困境

  (一)大数据应用于打击黑社会犯罪中的现状

  大数据逐渐应用于涉黑犯罪中,在运用中呈现数据不全面和数据不透明两个明显状况。在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涉黑犯罪》中,大数据仅对涉黑犯罪的案件审结情况、被告人特征以及案件特征进行数据分析。这是大数据应用于涉黑犯罪处于起步阶段的表现。

  从数据公布的情况看,大数据仅针对犯罪案件审结情况,被告人性别、年龄、身份,案件特征的非法敛财手段、违法暴力活动、关联罪名、量刑分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在涉黑犯罪中数据量单薄,数据种类少,数据开发程度低。涉黑犯罪的犯罪事实是复杂的,复杂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犯罪的治理难度。在面对复杂的涉黑犯罪,这些数据明显不够应对。

  (二)大数据应用于打击黑社会犯罪中的困境

  1.社会治理中涉黑方面数据采集存在局限性

  数据采集是治理涉黑犯罪的基础环节,也是大数据分析的首要环节。犯罪事实越复杂,意味着侦查难度越高;而数据来源于侦查,侦查的难度关系着数据全面性。刑法对个罪构成要件的设置为侦查设立力法律上的行动目标,即侦查活动不仅要从事实层面调查是否发生犯罪行为,发生了上面犯罪行为、犯罪嫌疑人。[2]侦查出各个犯罪个案中是否有联系、共同点和异常点的数据进行分析,提高对涉黑犯罪分析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客观性。

  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涉黑性质组织犯罪案件的侦查比普通刑事犯罪案件更为困难。但是,我国此类案件并没有特别的规范,予侦查机关更为机动和灵活的侦查授权。面对涉黑犯罪呈现职业化、隐蔽性和高危性的特性,导致数据收集受到了制约,出现数据采集存在局限性状况,以致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打击力度不能得到有力的提升。

  2.社会治理中涉黑方面数据采集存在狭隘性

  由于打击涉黑犯罪隐蔽性的特点,数据采集大多通过间接采集方式。由于间接获取方式渠道不畅,存在许多障碍。难以保证数据的质量、真实性与全面性。虽然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网络爬虫或网站公开等方式)也可以从网站上获取许多公开数据,但是这样的数据获取方式不仅存在质量问题(网络数据存在大量虚假或不完整信息,具有多源异构、时效性、突发性等特点),而且不稳定,不能满足大数据应用的需要。[3]同时,涉黑犯罪中极高的危险性导致增加保护数据来源安全,数据的开放需要规范和保障。并且没有数据开放的安全渠道,使得无法保证间接获取数据实现全面性。目前,导致大数据应用困境的原因有多方面,涉黑的数据平台尚未完全建立也是导致大数据应用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大数据优化社会治理涉黑水平

  (一)涉黑犯罪数据从数据孤岛到共享

  司法大数据的应用将大数据、互联网和信息化紧密相连,实现海量司法数据的筛选、分析、模拟等。在涉黑犯罪检察领域,借助计算机的海量存贮性能构建司法办案知识库,根据司法数据的种类、数据量以及时空特征拟定算法,进而通过云计算设置类案推送、风险评估等。主要针对涉黑案件进行综合分析,解决标准不一、司法任意性等问题;另一方面,依托全国检察机关统一应用系统,把海量办案信息数据进行汇聚,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立体的司法办案评价体系,进而加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推进涉黑社会治理。

  涉黑案件组织成员往往形成较密集的关系网,在侦办涉黑案件过程中,离不开各部门数据共享的支持。因此,在整个合成侦查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各部门数据共享”的原则,落实责任,形成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高层次建设统一数据平台入手,打破各部门间的隔阂,使大数据流通到各个部门,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在建设系统的同时,也应着重专业人员的培养,解决有数据不能用、不会用的现象。

  (二)通过大数据建立涉黑犯罪地图

  犯罪地理学、犯罪地图由美国犯罪学家大卫·威斯伯所提出,大数据的应用方向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典型性的犯罪地图是大数据分析的依据之一,导入具体地理信息和犯罪特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地筛选,做相应决策。

  出于涉黑犯罪具有复杂性、危险性、隐蔽性,我国可以将各个地区涉黑犯罪的情况录入地理信息系统中,并对相关信息如时间、人物特征、犯罪类別等进行瞬时更新。以便各个政府部门在治理涉黑案件时直接获取特定时间段中某类犯罪的数量、分布、集群状况等。各种犯罪区间和犯罪信息通过在线地图也就是犯罪地图进行共享,以达到对涉黑案件治理的防控预期。

  (三)参考域外大数据应用于涉黑治理

篇四: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数据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能力转变之路径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治理能力;路径

  一、概念界定

  (一)大数据

  关于大数据概念界定,许多专家学者和课题研究组都从不同视角进行探讨、分析,但没能形成一个精确、系统的定论。美国《自然》杂志的敏锐洞察,标志着大数据这一概念正式问世。笔者认为,不管专家学者如何界定大数据这一概念,其背后隐藏的共识就是:大数据是在一个全新的数据生态系统中,通过新的数据思维方式、分析体系以适应海量信息增长的信息资产。

  (二)政府治理能力

  相较于国家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是指政府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公共利益,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能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政府治理能力是政府本身基本衍生问题之一,是政府治理体系在实践中的绩效彰显,是衡量政府治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的重要标准。政府治理能力转变有利于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二、大数据在我国政府治理中取得的成效

  (一)从传统封闭式治理到现代共享式治理的转变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冲击了传统封闭式政府治理模式,使得数据信息不再为政府所独有,数据资源逐渐从政府管辖范围内向普通民众现实需要中传递,数据信息逐渐变得公开化、透明化。例如,普通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就国家战略发展重大方针政策的制订或实施自由发表言论,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二)从治理过程到善治结果的转变

  社会公众对公共产品和公共利益价值分配要求的日益提高,需要有效利用大数据配置信息资源优势,针对公众个体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服务管理。大数据打造的“智慧出行”就是最好典范,通過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户画像分析,进行用户供需匹配,提高公民出行便捷性,加强政府对公民个性化服务管理,实现政府从单纯治理过程向善治结果转变。

  (三)从一元政府治理到多元主体共治模式的转变

  随着数据量的爆发式增长,信息传播速度和数据资源周转率如箭穿梭,这不

  仅使得政府由传统“样本数据”收集到“全体数据”收集成为可能,还使得普通民众对数据需求的获取变得更加简易可行。社会民众和政府之间,通过数据开放共享,建立起一个顺畅的沟通环境,扩大政府治理参与主体,实现一元政府治理到多元共治模式转变,有利于加快数据化和信息化社会建设。

  三、案例分析:大数据实现“智慧城管”新模式

  (一)构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慧城管”总体架构

  北京城管通过

  “云到端”基础支撑平台、智能融合综合应用平台,构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城管物联网平台,打造“巡查即录入、巡查即监察,感知数据驱动的高峰勤务,基于创新2.0的公共服务”三大业务新模式,提升城管执法精细化、智能化。

  (二)结合数据业务流程再造,利用数据支撑科学决策

  北京城管建立市、区、街三级勤务报备体系,实现执法人员与执法车、数字集群终端和执法城管通等装备信息之间的关联,并基于感知平台实现人、车等资源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城市运行规律,用数据驱动勤务,将有限人力资源投放到需要点位,实现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提高城管布控、精准指挥和科学决策能力。

  (三)探索政府数据开放策略,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治

  北京城管在探索智慧城管建设过程中,注重公众参与、用户体验及开放数据建设。一方面,北京城管通过打造公共服务平台,让市民进行办事交流服务,协同开展数据建设。另一方面,北京城管通过城管政务维基系统建设,邀请大众就城市管理直接提出政策建议,汇聚群体智慧管理城市。

  四、大数据在我国政府治理应运中存在的不足

  (一)政府数据治理观念薄弱

  从目前我国政府治理现状来看,大数据技术隐藏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未引起部分政府领导者过多重视,一方面,很多地方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大多停留在对大数据的收集和简要分析阶段,对大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巨大价值挖掘技术缺少相应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另一方面对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引进不够,大数据爆发式信息增长数量与日俱增,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地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不断满足民众需求。

  (二)数据碎片化现象仍然存在

  众多的、全面的数据信息资源是政府治理关键要素,而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数据碎片化、“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存在。从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来看,从中央政府

  到地方政府,数据信息通过层层传递,受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和数据分化影响,中央政府很难把控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地方政府数据治理成功与否,数据碎片化和“信息孤岛”现象是其重要阻碍因素,需要政府从数据管理体制角度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

  (三)缺乏“共建、共享、共有”现代政府治理新格局

  国家出台《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强调要开发应用好大数据这一基础性战略资源。在我国政府治理过程中,大数据共享治理模式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是受绩效政府观念影响,政府治理缺乏共建、共享治理理念,易形成数据重复收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二是数据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2013年“棱镜门”事件的发酵,让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风险曝光在人们面前,使得世界各国都意识到了数据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五、大数据视角下我国政府治理治理能力转变的路径探索

  (一)树立大数据治理理念转变政府治理观念

  大数据时代要求各级政府要树立起数据治理理念,形成数据管理、决策、创新的时代格局。在政府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求政府要树立数据开放共享意识,在遵守数据开放原则前提下,重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隐藏的潜在价值。其次要求政府要利用数据进行决策和管理,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全盘分析,满足社会需求,决解社会问题。最后要求政府成员必须树立数据自觉意识,利用数据进行管理创新。

  (二)加强大数据技术人才培养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人才资源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在我国政府治理过程中,一方面要树立人才战略意识,重视对大数据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利用其专业性为大数据治理服务,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功能性,将大数据的研发摆在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战略层面,展现大数据治理思维优越性,提高我国政府治理水平。

  (三)完善大数据管理体制推进政府治理体系转型

  大数据时代要求现代政府要实现治理体系转型,健全和完善大数据管理体制,实现政府治理规范化和专业化。第一是设立大数据专门管理机构,将碎片化数据信息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实现分散数据效益最大化。第二是注重大数据管理体制标准化,减少数据融合不耦合性,提高数据周转使用效率。第三是提高大数据使用和传播规范化,要求政府官员必须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进行数据使用和传播,任何侵权行为都将受到法律追究。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大数据领导干部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5,48-51.

  [2]盛丹.大数据视角下地方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D].湘潭大学,2015.

  [3]刘舒翼.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创新研究[D].云南大学,2016.

  [4]张海柱,宋佳玲.走向智慧治理: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模式的变革[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5(04):41-46.

  作者简介

  喻容(1995.09),女,汉族,重庆云阳人,研究生,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篇五: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数据背景下的公共治理模式变革(中)

  汪玉凯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一、大数据时代与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挑战

  3、实现三个战略性转型

  第三就说中国在保障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应对经济新常态近过程中,还要树立推进中国经济三大战略转型。第一个就是由过去的规模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由引进消化吸收型转向对外扩张走出去型,由学习模仿型要转向自主创新型。我这三个转型,战略性转型能不能实现,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在国际社会中它的经济定格,我前不久接受这个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我一个长篇采访,标题就是《中国正走在历史大变革的前沿》,你们可以上网可以看我这篇文章,我说现在中国似乎正在走三个定型,三个定格,现在还没定好。

  第一个就是中国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定格,你这个大国在过去你很穷,现在成全球老二了,但是人家能不能尊重你,认可你,是第一个定格。第二就是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它的定格,我们世界制造中心,但不是创新中心,我们主要在世界产业的中端和下端做文章,高端没有多少话语权,你未来经济定格是什么定格,不是说你全球成,经济规模从全球老二成为全球老大以后,就自然会受到尊重,你还得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环境的维护。第三就是中国价值在国际社会上定格,那看到十八大以后,我们在价值形态上和西方渐行渐远,我们走一条独立的道路。那么这一条正确的中国民族独立道路,能不能被世界所接纳所认可,能不能符合世界这个民主化大的世界潮流,这也许要重新定格,定位。

  所以我说这三个定格它没有定好,正在定的过程中,所以引起内外紧张,包括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国际格局都发生很大变化。所以我说未来这三个经济战略性转型,能不能顺利实现,不仅影响到中国未来现代化进程,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在国际社会中它的基本定格。

  这个除了我前面讲的这个叫三者叠加,这个大格局中我们看到中国现在还面临一些问题就是,社会矛盾突出,民生问题突出,这也是我们政府公共治理面临的两个突出问题。从这个社会矛盾突出来讲,大家看到我们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平均就一万起左右,现在每年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大体都在十万起以上。群体性事件数量翻,这个十多年翻了十几倍,这肯定说明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样一种趋势。

  为了维持稳定,我们大量的增加公安人员,增加公安干警。但在我看来,这个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它涉及到很多很多问题,不是通过公安干警频频出警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所以根本上来讲我认为造成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突出,这个隔膜就说,我们整体社会利益格局可能被扭曲了,造成利益格局被扭曲可能原因很多,但是在我看来主要是三个,第一分配制度不合理,二机会不均等,三既得利益兴风作浪。

  从分配不合理来看,大家可以想想,我们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下来,四大差距没有一个被缩小,都被放大了,城乡差距、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这说明分配制度肯定出问题了。第二机会不均等,企业和企业发展,不处在公平竞争起跑线上;人和人的发展,不处

  在公平发展起跑线上。从企业来讲,国有企业很强势,但是国有企业很难解决腐败,这是全世界难题,企业的成本很高。

  而民营企业相对弱势,你看最近国务院检查工作,这个一季度的社会投资大幅度下降,大量的民营企业家歇业了,不干了,把资本转到海外了,人也移民走了。去年一共有九千高端人士离开中国,去年我们的外汇储资少了1.2万亿美元。其中得有三千多亿美元,就民营企业家不干了,把资本转到海外去了,市场环境不好,不景气,人力成本大幅度上升,企业成本上升,所以好多人不干了。

  这个你看主要前两天,国务院紧急出台一个文件,要建立公平竞争的生产制度,就为了要保护这个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就是我们政府在出台文件的时候,要进行市场公平的这种审查,不能让这个不公平体现在政府,各级政府制定的文件本身中,说话也是为了保护社会资本、民营资本。

  那么从人和人来看呢,它也不处在公平发展起跑线上。一个说有学识子女游刃有余,发展空间大,相对讲农村的小孩,草根的小孩,没有学识的这样一种社会底层老百姓,他们的子女发展空间小。那么这就预示着,社会阶层正在相对被固化,这个底层人往上流动空间会越来越少,所以这就可能引发暴力,甚至引发革命。

  所以我说,如果说这个机会不公平,最基本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社会矛盾冲突还可能进一步激化。所以大家注意到习总书记上来以后,提出三个公平。叫机会公平、制度公平、规则公平。我说首先能把机会公平解决了,解决好一点,我认为就是巨大的进步。

  与这个问题相联系,就是民生问题也比较突出,医疗、教育、社保、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过去我们改革过程中大家看到,这个财富的流向极不合理,有人说中国社会财富向三个方面集中,从社会和政府来看,财富过多向政府手中集中,从劳和资来看,财富更多向资方手中集中,从普通行业和垄断行业来看,财富过多向垄断行业手中集中。

  如果说这种财富流向的格局不改变,老百姓很难有获得感,改革成果很难被全民共享,所以我说这就可能导致民生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网上数据,现在十八个发达国家,它们的财政支出结构,用到老百姓手上的占比最低是56,高的像挪威、瑞典北欧福利主义国家,它们的占比高达70%。

  换句话讲在西方发达国家,用到民生身上的钱,用到老百姓身上的钱,占了一个国家财政支出比重50到70不等。我们这些年来不断加大对民生投入,但由于过去历史欠帐过多,底子又薄弱,没有建成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所以即使我们不断努力,我们现在用到民生,用到老百姓手上花的钱,占整个财政支出比重,也就是30%多一点。也就说,我们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所以说主要为什么下决心要改革三公消费,要压缩行政成本,我想其中重要原因就是,要在这挤压出一部分钱,增加对民生投入。这是我和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就是大数据时代,中国公共治理面临的挑战。

  二、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一)催生新的政府形态

  第二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就是,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这个我们现在讲,互联网+政务,或者讲大数据战略,实际说这个角度,都说政务,政府治理角度来讨论的。我长期研究电子政务,也关注这方面的一些发展,就我个人研究我认为,大数据与互联网+政务,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可以催生政府的新形态,我把这个新形态概括为四种形态,就是我们主要借助互联网+,加政务,借助大数据战略可能造就新的四种形态,那就是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

  从整体政府来看,我们在物理形态的政府可以东一个西一个,我们在互联网上打造的政府,比如北京市政府,登陆首都之窗它是一个无缝隙连接的整体政府,你通过鼠标点击,半个小时把所有政务机构可以浏览一遍,每个政务机构它有什么职能,它有什么法律依据,它可以办哪些事情,办事流程是什么,政府的领导是谁,它有哪些重大政策出台,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借助互联网+政务,借助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无缝隙对接的整体政府。我们现在门户网站已经覆盖到90%多了,也就说全国从中央、部委、省、市、县基本全覆盖了。这是第一个叫整体政府。

  第二我们借助信息网络技术,大数据我们也可以打造一个开放型政府。这个开放型政府是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它首先坚持信息公开,政务要公开,我们专门制定了信息,政务信息公开条例。一个规定了政务哪些信息必须公开,也就说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除了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除了涉及到商业秘密的,除了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除了三种类型之外,它的政务信息都要向社会公开。而且新的政务信息产生多长时间内公开,都有严格的限定。

  所以我们才能够看到叫一个透明的政府,一个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的政府,这些都是指这个信息公开而言的。而在我看来打造开放型政府另外一个含义就是,政府要开放数据,而这种开放数据,既要在政府部门直接开放,也要政府向社会开放。所以政府部门直接开放来讲,我们过去大量的行政壁垒,部门壁垒。如果说行政壁垒部门壁垒打不破,这个部门之间数据就不可能共享,开放不了。只有部门之间数据能够共享以后,我想你才能够提高你的公共治理能力,才能够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这是最浅显的一个问题。

  那么这还远远不够,政府还要不断向社会开放数据,政府是最大的数据源,不管在哪一级哪一个政府,相关领域的权威信息都在政府产生,比如说全国的教育信息,最权威都在教育部,全国的医疗卫生信息,最权威都在卫生部,全国农业信息最权威都在农业部,我们的商务内外交往信息都在商务部。而且它是一条纵向的,从底层的县、市、省形成体系,它的信息源源不断的在产生。

  所以说这些数据如果说不能被开放,那么就死数据,如果能够定期的向社会开放,我们有这么多数据公司,就可以把政府开放的数据进行大量的数据挖掘、分析,然后市场能够产生新的数据价值,所以我前面定义大数据是一种资本的实现。

  这种资本实现,之所以能够产生,就是它首先有数据,大数据如果没有数据的话,无所谓大数据,只有有了数据以后,我们才能够挖掘,才能够分析利用,这样它们产生新的价值。所以我说开放政府是两层含义,第一政府的信息要开放,第二政府数据要开放。这数据开放,既包括政府部门之间数据要开放,也包括政府的数据向社会开放,向社会的相关公司进行进一步的二次开发利用。

  第三,我们要打造一个协同政府。也就说只有信息公开了,数据开放了,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共享了,那我们才能够在网上打造一个跨部门的协同政府。过去我们行政审批办事,一个窗口一个窗口,一个单位一个单位跑,后来变成一个窗口一个窗口去办,将来大数据,如果部门数据开放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在一窗口去办,就一窗口是受理,一窗口是办理。过去都是串联的,现在可能完全是并联的,过去有前后有次序,如果没有一个限制的话,可能在哪一个段上办都可以,所以就能构建一个叫协同跨部门协调政府,协同政府。

  这个跨部门协同政府构建起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大大的减少环节,优化延误流程,进行流程再造,通过这些手段以后构建协同政府。

  如果有这三个前提,我们借助互联网+政务,借助大数据,能够打造起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的话,我们就可能向智慧政府的方向去发展,智慧化的政府。所以大数据电子政务,又要和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结合起来,这个城市智慧政府它是个顶端的,它这面还有智慧民生,这面还有智慧经济,下面还有智慧化的基础设施支撑。

  第五模块就是,智慧化的扩建布局。这五块构成了智慧政府的智慧城市整体结构,叫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经济,智慧化的基础设施支撑和智慧化的城市扩建布局。所以从这个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智慧政府它是整个智慧城市的一个顶端,它起到战略引领作用,它利用市场手段,利用社会来推动智慧城市构建,但它的规划,它的行为,它的作用至关重要。

  所以举个例子,比如银川市智慧城市启动的时候,我和他们郭市长聊过,后来这个总理看了以后给他们很高的评价,说简政放权到位,放管结合到位,优化服务到位,后来郭市长又请我去了一趟,说总理给他们提出了建议。银川市我说之所以能够做到,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方面走到全国前面,我认为第一个它是一个空白,它原来几乎是没有多少什么系统,正因为它原来是空白的,所以它可以画最好的画,可以设计最好的方案。

  银川整体设计的叫一朵云、一张网、一张图,专门在银川市构建了一个,现在放了一万二千台的服务器的大数据中心,盖了一个五层楼的行政服务中心。那么它之所以做到这样程度,首先它把这个银川市的各个部门的边界都打通了,它是一朵云,政务云、企业云和社会云这三朵云都打通了,不像一些地方政务云是政务云,企业云是企业云,社会云社会云,三者还是分隔着,它完全打通了。

  而银川市各个部门之间也打通了,它成立银川市行政审批局,把原来59枚章子管审批,现在变成一个章子管审批。所以李克强总理进到大厅以后一看到,大玻璃下锁了59个章子,59个章子变成一个章子了,把所有原来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的职能人员全拿过来了,行政审批局,还有一些垂直管理部门,它拿不过来它人先过来,都在办事大厅里办,它有两个抓手,一个党政关系转过来,党组活动由我行政审批局来管。第二到年底评优由我来评,尽管可能属于垂直管理单位的,但年终评优由我来给你评,有两个抓手。

  这行政服务大厅每天能办,平均能办12000件事情,人山人海,你可以到那去看一看,人山人海。所以我说它的前提条件就是,通过行政改革,建立行政审批局,把包括国务院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大数据,行政壁垒都打通了,数据内部都开放了。所以我说派上大用场了。

  所以我说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然后来支撑法制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这是我们主要提出四大政府。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只有通过整体政府、开放政府,协同政府,智慧政府,才有可能真正支撑,法制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

  (二)解决政府管理和服务问题的必然性

  这个前面我讲第二个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大数据+,互联网+政务可能改变政府的形态,或者叫创造新的政府形态。第二个观点是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政务,解决政府管理和服务问题的,它带有必然性。就在这个大数据时代,我们借助大数据技术,借助互联网+政务,来解决政府管理面临的,管理和服务体,我认为是带有历史必然性,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这里面我们首先看,就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大数据战略实施奠定基础。我前面做过分析,说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为大数据等新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就信息消费需求的强劲推动,为大数据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了不间断动力。我们去年的信息消费规模就达到2.5万个亿,这个增长尺度还在进一步在发展。第三就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强势崛起,为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中国的消费互联网,整体走到世界高端去了,相对讲我们产业互联网现在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德国人提出叫工业4.0,美国人提出叫产业互联网,我们提出叫工业互联网,就是2025这个,就是中国进入制造强国,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借助互联网+工业制造。

  消费互联网应该说我们确实,有这个3亿多这样一种参与的网购,这个超过三万亿的这样一种网购的规模,把中国消费互联网应该说推向了世界高端。

  与这个相联系,如果说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它给解决政府管理面临着,管理和服务体是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的话,那么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以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改革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也为大数据,实施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政务,扫清了体制和机制障碍,这是个很重要的视角。

  大家看到本届政府上来以后,大刀阔斧的简政放权,推动行政改革,李克强总理多次讲,简政放权是壮士断腕,要伤筋动骨,它不是剪指甲,说行政审批改革,简政放权是我们这轮行政体制改革最显著特征,它的核心是三句话,叫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

  而在我看来这三句话,他也不是一开始提出来的,他从2013年3月份上任以后,他逐步把这三句话完善的。我记得很清楚,2013年3月17号上午,李克强当选为国务院总理以后,他举办了首场总理记者招待会,我那天上午和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正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来解读总理记者招待会,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总理说,接手国务院,国务院共有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他说在未来五年内,他要把国务院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要精减掉三分之一。后来专家们算过帐,大概是不到六百项,五百多项。但大家注意到没有,到今年3月份两会,这届政府在三年内,已经精简、取消、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许可,检验检测认证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这什么概念呢?人说总理在三年内,已经完成他当初对未来五年的这样一个承诺,远远超过五年的承诺,这进一步说明本届政府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方面所采取的这个巨大的举措。而这种放管服务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讲,我认为他要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释放市场活力,要重构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释放社会活力,最重要这个打造四种新的服务模式。

  这四种新的服务模式,我把它概括为第一个叫民生服务,比如说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服务,保障性住房,这都是民生服务的范畴。所以第一个打造的民生服务。

  第二是监管服务,简政放权以后,如何加强监管成为大问题,过去我们政府过度关注入口管理,只管审批,因为审批环节是一个门坎,让不让你进来,这有利益。他进来以后,事中、事后就没人太管事了。现在颠倒了,要降低门坎,市场准入制要降低,好多都取消了,前置都变成后置了,就像注册公司一样,过去先照后政,这个先政后照,你要注册公司首先要办各种各样的证,最后才给你发营业执照,现在颠倒过来了变成先照后政,你今天办企业马上就给你发营业执照,有些后续手续补办都可以。第二个过去办企业有资本金限制,给你办多大规模的企业,注册资本金不能少于多少,现在没有要求了,一块钱可以注册。

  第三取消企业年鉴制,过去企业多年底以后都要到工商部去年鉴,现在取消了。变化一个企业自己的主动报告制了,工商部门去抽查。那么这种管理模式的改变就是,把入口门坎降低了,但是进来以后在事中事后的监管要加强,这对政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政府机构都不知道怎么办了,过去就靠审批来管事,把这一关,事中事后相关薄弱,而现在这个入口这关门坎要降低,要宽进,然后注重事中和事后监管,那成为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弱项,我认为,我们打造第二种服务叫监管服务,这种监管服务它设置范围很广,既包括公共安全、环境、食品、药品、社会秩序,包括很多很多领域。

  第三个服务模式叫购买服务,大家看到我们过去政府是排斥市场手段的,主要靠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一般排斥市场手段。但是我们现在在政府治理中,就是要大力的推广要购买公共服务,过去不管什么服务,都是政府直接来组织,直接来提供,政府机构,政府队伍,政府资金,那将来发展趋势就是,政府直接提供了公共服务项目,相对可能要,要越来越少,而大量这个公共服务,只要能够让社会、企业能够提供的,可以政府来购买,通过购买服务这样一种形式,来提供服务。而不是由政府机构,直接来提供。

  这样由社会来提供的话可以竞争,政府可以制定标准,谁够服务的好,我就采购谁的,我就购买谁的服务,这样使竞争以后,可能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还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老百姓可能,可能还更满意。所以这叫购买服务。

  第四种就是有可能以法制打造制度原则,来构建这叫约束性的服务,构建制度原则,管人、管权、管事。所以从这个创新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重构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释放市场活力,释放社会活力,我们从政府治理这个角度,我们可能要打造四种新的服务模式,叫民生服务、监管服务、购买服务、约束性服务。

  (三)实现路径

  那么如何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或者叫互联网+政务,加政务服务,通过这种途径来这个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服务水平呢,我觉得从实现路径这一角度来看,首先要强化大数据战略和互联网+政务有关方面的基础设施,要完善制度,完善法规,这是一个条件。首先要打造与大数据它的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政务它的应用,要提供这个相关的基础设施,制度和法规方面的保障,从我们现在这个政府自身的改革来看,普遍都在构建五张清单一张网,什

  么加五张清单一张网呢?第一就是权力清单,第二是责任清单,第三就是对企业的负面清单,有些地方其实还,提出第四清单叫,公共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清单。国务院去年发文还提出要建立一个公共服务的目录清单。如果按照这样来算的话我们,从主要部委,到地方各级政府,首先要打造这五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的负面清单,公共服务的目录清单,再加上一个叫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清单。

  然后我们打造一个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像浙江省它把省市县三级联网,构建一个大的网络平台,就是全省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这广东也基本构建起全省的这样一个网上办事大厅,所有省、市、县,县又延伸到乡镇。所以这是从发展趋势来讲这是必然的,通过几张清单的构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后,不仅仅是我们权力运行从哪里到哪里去公开化、透明化了,政府管理心中有数,老百姓也心中有数,老百姓一目了然,看的很清楚。

  对企业来讲,通过企业的负面清单,没有规定的、没有限制的都可以做。这个通过负面清单,保障企业的权力,约束政府的权力。通过责任清单要保障政府,不作为要承担责任。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公共服务目录清单,因为我国是一个担任制国家,我们的法律框架整体是一样的,各个地方可以有一些自主权,但是基本的法律框架是大体是一致的。

  所以政府能够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主要类别和事项,在全国大体也是一样的。当然各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差异,你的具体标准可能不完全一样,但是大体类型是一样的。那么通过这几张清单以后,我认为规范政府权力运行,规范政府的管理行为,规范政府的整体原则。再加上配上一张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一张统一的网络,这就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新的技术能够广泛的被应用进去。

  这样就可能真正的提升,说改变我们传统这种公共治理的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

  这是我讨论第二个观点,就是实施大数据战略,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篇六: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论大数据时代的政府监管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简政放权”步伐迅速,“加强监管”雷厉风行:改变管理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问题必须叫停、处罚。那么如何能够在简政放权的同时提升管理效率,提高监管质量,成为了政府运行中的难题。

  大数据是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技术路径,可以依靠海量的数据搜集和精准的数据分析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它的到来为解决政府的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利用大数据可以推动政府管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粗放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型,从单兵作战型管理向协作共享型管理转型,从柜台式管理向自助式全天候管理转型,从被动响应型管理向主动预见型管理转型,从纸质文书管理向电子政务管理转型,从廉政风险隐蔽型管理向风险防范型管理转型。

  一、什么是大数据

  大数据来源于英文“BigData”,顾名思义就是大量数据。早在

  20世纪

  80年代,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曾预言:“如果说

  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但是,大数据概念受到广泛关注,是直到近几年才有的事情。

  目前大数据尚无统一定义,一些比较认可的说法有:麦肯锡全球数据分析研究所提出的“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典型数据库软件工具收集、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定义的大数据为“由科学仪器、传感设备、互联网交易、电子邮件、音频视频软件、网络点击流等多种数据源生成的大规模、多元化、复杂、长期的分布式数据集”。从这些说法可以看出,大数据的界定将会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

  大数据具有“4V”的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和Value。“Volume”即数据体量巨大,大数据的处理量级已从TB级别跃升到PB

  级别(1PB=1024TB,1PB的数据如果打印出来将超过3千亿张A4纸),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研究报告,2021年全球创建和复制的数据总量为1.8ZB(约1.8万亿GB),预计全球数据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到2021年全球将达到35ZB的数据信息量。

  “Velocity”即数据产生处理速度快,遵循1秒定律,大数据时代数据无时无刻都在生成,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必须在秒级时间范围完成,而且对于很多应用程序来说,数据生成的速度比数据规模更重要。“Variety”即数据类型繁多、格式五花八门,包括诸如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而且非结构化数据的增长远快于结构化数据的增长,2021年非结构化数据比例已超过互联网整个数据量的75%。“Value”即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比如一小时连续不间断监控的视频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但如果使用得当将产生巨大价值,比如零售业可以利用大数据提高

  60%的运营利润。

  大数据能够解析存在于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以及虚实融合世界的复杂网络关系,并适时做出判断和决策。这种决策模式遵循以下流程:数据变为信息、信息变为知识、知识涌现出智慧。大数据具有独特的在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和企业部门之间的强力穿透性,因此它不同于传统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目标驱动的精英决策模式,正在逐渐形成面向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的、自下而上的发现群体智慧的数据驱动决策模式。

  二、为什么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监管

  大数据可以帮助政府在监管过程中摒弃经验和直觉,通过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获取的实时信息,及时掌握社会某一领域的趋势或更全面地了解某一事件的进展,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并对未来做出更准确的预测,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大数据的集中和整合,将加快政府职能、流程的改变,打破政府各部门间、政府与民众间的边界,打开民众参与监督管理的渠道,提高政府各机构协同办公效率和为民办事效率,帮助政府在简政放权的同时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社会带来巨大效益。美国总统奥巴马

  曾指出,大数据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建设开放的政府,这是大数据对于政府最核心的价值。

  (一)帮助政府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节约决策成本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通过大数据可以获取更加精确真实的信息

  大数据的产生多数时候不需要人工参与,直接由机器自动生成,真实准确,不容易受主管因素影响。基于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以前采用人工现场监管、依靠小数据进行分析的方式相比,数据量更大,数据内容更加丰富、真实,因此得到的结论也能更客观地反映真实状况。大数据是实事求是的,未来中国的持续进步正需要依靠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确管理体系。

  2.通过大数据能得到采用传统手段不易得到的结论

  当数据的规模达到一定阈值之后,数据会自动发声,并且涌现出在小数据条件下无从显现的性质,比如大数据中反映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延续结合的关联关系,能发现传统的因果关系分析思维不易发现的规律。最经典的案例就是沃尔玛通过大数据挖掘将风马牛不相及的“啤酒与尿布”放在一起。

  3.大数据能帮助政府更及时地发现问题,提高预警能力

  科学开发和利用大数据能够缩短监管所需经历的时间周期,弥补传统监管方式在及时性方面的不足。研究发现,“Google流感趋势”监测到的流感爆发比医院的报告早

  2~3周,为应急部门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早期预警系统。麻省理工学院(MIT)的两位经济学家,阿尔贝托·卡瓦略(AlbertoCavell)和罗伯托·里哥本(ObertoRigobon)通过软件在互联网上收集信息,每天收集50万种商品价格,在

  2008年

  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后马上就发现了通货紧缩趋势,然而官方数据直到

  11月份才反映出这一情况。

篇七: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Documentserial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目

  录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摘要: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大数据应用以其强大的功能而大受欢迎,但是海量且混杂的数据也使得政府治理不得不面临新的挑战,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跟不上、大数据本身的巨大风险和思维转变,因此,政府治理应该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如创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进行技术创新;端正大数据应用态度,保护公民隐私;打破信息孤岛现状;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等,使政府治理实现现代化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治理;数据战略思维;数据产业链;信息孤岛

  一、“大数据”概述

  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我们的人际交往、生活和工作也越来越离不开它,只要有网络,人们就会永无止尽地生产数据、应用数据和分享数据,我们的一切行为和事件都以数据的方式被记录、贮存和处理。由此,大数据应运而生,它开启了一个生产数据、共享数据和消费数据的大数据时代,引导我们从数据的角度看世界。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探究它。

  (一)“大数据”的内涵

  2008年9月,Nature中题为“BigData”的专辑首次明确推出“大数据”这一概念;2011年5月,EMC开展了题为“云计算相遇大数据”的演讲大会;2011年6月,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公布的大数据研究报告——《大数据的下一个前沿:创新、竞争和生产力》,首次向世界宣告“大数据”时代来临。尔后,大数据越来越受关

  注,国外各相关组织也投入到大数据的研究之中。2012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倡议》,正式启动了“大数据发展计划”;同年5月,美国联邦政府《数字政府战略》出世,它紧紧围绕“大数据”而定的一系方案为美国政府所落实贯彻。从此,大数据化身为时代的“宠儿”,一个全新的、“被数据”诠释的世界降临。

  大数据成就了一个新时代的转型。我们不停地制造数据、分享数据、消费数据,它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关于它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并一步步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它,应用它。麦肯锡在《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一书中对大数据界定为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该定义明确指出大数据是数据群,一个数据总量超出现有技术以及硬件设施的数据群体,他很明确地向我们展示了大数据是什么,也明确地指明了大数据研究的方向。

  (二)大数据的特性

  综上麦肯锡对大数据的诠释,以及至今为止,各组织及个人对大数据进行的研究,总结大数据有以下四大特性:

  海量化数据(Volume)——数据总量庞大且增长飞快。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的生产和储存需求飞速增长,全球数据总量激增,计量单位也已攀升至ZB级别。IDC公司于2011年6月发表的数据报告中明确指出,仅2011年全球各类数据总量1.8ZB左右,[5]

  预测今后每两年全球各类数据总量至少将翻一番,可见数量之大,增长之快。

  多样化结构(Variety)——数据品种繁多、来源丰富。数据的品种不再仅限于传统的、单一的格式化数据,只要是来自互联网或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博客、图片、地理位置信息、视频、病毒编码等等所有你所能想到的能在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的信息都将会成为大数据的一员。

  高速化处理(Velocity)——要求数据的处理速度飞速,必须达到实时处理的程度。它遵循一秒定律,必须要在一秒内处理所有数据并得到结果,否则就将成为过期的或无效的数据。这也是大数据时代与传统数据时代的开发技术上的本质性区别。

  低密度价值(Value)——数据具有稀缺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大规模的数据当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数据有直观价值,但也正因为大数据稀缺、不确定及多元化而导致有价值的这一小部分才是大数据运用的正真价值所在。

  当然,这四大特性也仅是目前公认的大数据特征,在众多的研究中,还有其他特征,比如:真实性,即使数据去伪存真,创造更真是的价值;数据粘度,权衡数据间的关联性;数据有效性……这些特性的研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方向,补充大数据,从而引发新一轮的探就,或许未来就会成为大数据众多特征的一员。

  (三)大数据的功能

  1.大数据的平台功能。大数据的平台功能是从大数据的技术层面和物理层面产生的,它主要功能是解决数据的存储、整合与分析等问题。大数据平台收集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只要求数量而不要求质量,然后按特定的要求和渠道建成数据群,再通过可以高速处理数据的计算机按照人的意志来处理特定的数据群,最后将结果反馈给人们。

  2.大数据的预测功能。这是大数据应用的核心,它的工作原理就是把海量的数据以数学算法的方式来计算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以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气象预报为例,它就引入了云计算和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国气象服务局收集的主要数据有:60多年以来的各项气象数据;全国观测站、卫星、雷达等探测到的各项气象数据;短期或中长期的天气各项数据以及国际交互获取的气象观测数据等等。如今智能手机在这方面做的很有预见性,他们将气象服务“移植”到手机上,通过手机定位,能够随时随地精确显示出天气变化,个人可以轻松地掌握天气的走向。

  当然,预测天气变化并不是大数据气象服务的唯一作用,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可以设想,如果在大数据气象服务和云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大数据分析呢?那将会引来一个史无前例的时代,政府通过大数据气象服务,掌握了一地区六十年以来的全部气象数据,然后利用这些大数据技术,它就可以模拟出这一地区天气变化的规律从而来预测今年什么时候会下雨?会下多大?会不会造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孙奇茹.大数据时代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来了[J].中国测绘,2013(6).

  [2][1]

  成洪涝?是否需要提前加固防洪设备?是否需要政府提前准备好救灾物资?大雨过后是否会出现大旱?……这能够协助政府大幅减少治理困难,提高治理效率。如果是企业掌握了这些数据,他们甚至可以预测你会买什么?比如雨天,雨伞、雨衣、雨鞋、杀虫剂等等明显会加大销售量;又比如,如果数据分析表明一地区将迎来全年最干燥的时期,那么企业就可趁此早做准备,投放广告、举行促销活动等来宣传适应未来变化的洗漱用品、水果、饮料等等,企业可以在消费者未有“反应”前做好准备,从而获得最大利润。这就是大数据应用为政府和企业开创的新时代——预测未来!

  (四)大数据应用是把双刃剑

  大数据时代,数据“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数据的初始价值被开发利用之后,它的潜在价值依旧存在,就如冰山一角,我们看到的永远是冰山的一部分,而冰山究竟有多大、多壮观,需人们进行探究。大数据也是如此,它的潜在价值只有在不断地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值才能得到。

  当然,即便大数据应用是大势所在,即便它的价值如此之大,它依然存在着高风险,并且如果这个风险处理不好,将会是它的致命之处——隐私之战及“所做”与“将做”的矛盾。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生产与消费数据,同样,也每时每刻都生活在数据的“监视”之下。逛街时,少不了记录着我们的一言一行的摄像头;上网时,我们浏览什么?搜索什么?第三方平台随时都可以知道……可以说,我们的一切在第三方平台的眼中都是透明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7).?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02-204.

  [1]

  而所谓隐私也变成了可笑之谈。因为只要第三方平台愿意,完全可以将我们的个人信息,进行二次利用,甚至,进行买卖。即便到目前为止,人类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来保护用户隐私,比如,匿名处理、模糊验证码、告知与用户许可、脸部识别等多种途径,但是,大数据之所以为大数据,就是因为它的数据规模之大,即便这一时间段的隐私是不完整的,但是后续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相关数据进行推理验证,然后得出完整的个人信息。虽然现在还做不到绝对的保护隐私,但是第三方平台依然需要加大对自身以及员工的约束,尽可能地保护用户隐私。

  大数据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大数据应用预测功能所引起的“所做”与“将做”之间的矛盾。大数据可以预测个人的行为,甚至可以预测一个群体,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它的应用将无所不在,但是预测仅仅只是预测,它是没有发生以及可能会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或者是将来肯定会发生。所以统治者一旦急功近利就很可能会导致:以对人未来行为的预测来判定一个人的品性。[2]这就不得不令我们深思,这种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是否忽视来人性的存在,是否是本末倒置——人被数据所统治!

  总上所述,大数据的运用一旦管理不当或者分析不当,那么它带来的风险将是其带来的价值所不能弥补的,这是大数据应用的关键所在。因此,想要攻克大数据,首先就要清楚认识到它的风险。

  二、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旧有的人、事、物及各种观念,利弊共存也是不可避免的。大数据之于政府治理也一样,大数据方便

  了政府治理,提高了治理效率,但是基础设施落后、个人隐私安全、“人性战”及思维转变等难题也给政府治理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一)数据处理基础设施面临的挑战

  这一挑战主要是由大数据应用的特性所天然带有的。现在的科学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是问题也很突出。不管是我国政府,还是国外政府都面临着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实的科技实力无法让大数据应用成为现实,科技实力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更加快速便捷的网络、更加高端的云计算、更快,更全面的数据收集、整合等等;软实力是指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的人才。大数据海量的数据规模以及难以捉摸的潜在价值等等,这一切都对现有的信息技术提出了一个大难题——怎样才能收集到全面的数据?怎样来储存并整合这些数据?应该怎样来分析它?分析完这些数据后,应该怎样来运用它,才是最恰当的?这些不仅要求我国的科技实力要得到飞跃提升,也要求我国的创新能力要不断突破。然而我国目前现状——数据处理能力及处理设备双双处于薄弱地位,大数据应用的创新被动且动力不足,难以满足政府治理中大数据规模发展愿景的需求。

  (二)大数据应用高风险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隐私权以及“人性”受到了的威胁。一方面,大量的数据都掌握在第三方平台的手中,完全受垄断集团的控制。假设政府引入这些商用的数据平台,那么政府机构中的数据,随时可以被第三平台掌控。比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一切通话和信息

  交流都被电讯公司内部掌握,他们可以随时无责任地监听任何人或组织的电话。这就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的隐私,也成为各组织选择大数据服时,尤其是选择国外组织提供的大数据服务时,必须深思熟虑的问题。

  另一方面,“所做”与“将做”间的矛盾可能会使政府陷入困境。若是政府过分标榜大数据,从而忽略“人性”的重要性,那么政府所作所为很有可能会迷失在大数据应用中,忘记研究大数据的初衷,失去民众的认可,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三)思维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政府想要生存并强大,就必须转变以下三个思维。

  首先,未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数据库公开,这不仅是指政府对公民,还指政府间、部门间。传统的政府治理大多信息闭塞、各自为政或是信息公开共享不全面,还有许多信息是民众和其他组织无法得到的,因此也导致民众和其他组织不能很好地表达自身利益、意愿和诉求,同时,由于民众和其他组织不了解政府决策的全过程及决策依据,很有可能会导致民众对于政府决策执行的种种不配合。由此导致政府治理效率低下,“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不当或多余消耗,甚至可能导致政府权威的坍塌。

  其次,放弃精确选择模糊数据。这种转变不管对个人还是国家都是极难的,人们通过分析随机性的数据从而来得到目标的精确

  ?张述存.打造大数据施政平台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J].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0期:15-18.

  [1]

  性,而且随机性与目标的精确性成正比。毫无疑问,随机性样本的利用,确实为政府治理工作节省了许多资源,政府在做决策时可以剔除不良因素或是进行试点模拟,然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量的数据使得随机样本的工作机制失效,随机也就无用了。大数据时代将开启全数据模式,即样本等于总体。在此之前,采样分析之所以会盛行并且有效,是因为,小数据时代所能运用的数据不能完全支撑我们得出某个目的,所以需要剔除这些数据当中无用的,在剩下的数据中找出有用的数据,提高结论的精确性。然而大数据时代不同,数据规模之大足以支撑我们来研究某个项目,而且数据越多越好,采样分析只会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忽略细节。不过,从目前人类的固有思维来看,这一点确实很难转变。但是政府却必须在这一点上进行思维转变,因为它会帮助政府在进行社会治理的时候以全面的眼光看待整个治理过程。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即:政府治理需要明白,大数据的研究重点从因果关系转向了相关关系,政府治理重点也从“是什么”转向了“为什么”。大数据应用通过相关关系例如正比、反比这样的数据之间的数理关系,来实现大数据预测功能。当然并不是说因果关系就没有用了,相反因果关系的探索应该排在相关关系探索之后,相关关系的探索会让我们全面、多角度得看待问题。

  三、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应对挑战的对策

  (一)创建完整的大数据产业链,进行大数据应用技术创新

  大数据产业链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各种应用平台、数据库、数据整合分析工具等。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混合的信息是政府实

  现有效治理的一大屏障,中国古语有言“堵不如疏”,政府唯有好好利用这些繁复的数据,才能实现治理能力的飞跃。当然,“”,要实现这些都缺不了大数据产业链及应用创新。现如今,在产业链创建过程中,政府过于被动,核心技术往往被少数的第三平台垄断,政府想要利用就必须付费,而且安全性也没有保证。因此,在创建大数据产业链这一项目上,政府不仅要买进第三方的数据库与技术,还要主动出击,拥有自己的信息收集与交流平台、数据库、数据整合分析工具及保密系统等。

  (二)端正大数据应用态度,保护公民隐私与“人性”

  大数据时代,必须贯彻落实保护公民隐私与“人性”的理念。政府应出台政策规范第三方对于广大用户数据的保护,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公民隐私的范围也应当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对于第三方侵犯公民隐私的行为也当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同时,也应当激发公民对自身隐私维权的意识,为公民开通便捷的顾问渠道,有效发挥公民对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技术创新,政府应协同第三方共同开发保密技术,从而实现对公民隐私的保护。

  至于“人性”意识的保留,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大数据使用者时刻保持理性,切勿急功近利。对于这一点,可以定期对这些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或者减轻个人的工作量与压力等等。

  (三)打破政府间的信息孤岛现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公开

  现有政府“条条”“块块”的局面在有利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管理的同时也使得“信息孤岛”的现状越发严重。“信息孤

  岛”造成的数据重复建设和数据“打架”等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财力、物力,同时也制约大数据产业链的创建。因此,政府想要利用大数服务来提高治理能力,就必须打通“信息孤岛”,可以在中央设立专门的应用平台、数据库与服务器,然后像云计算的一样,将数据库、云储存空间授权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上传中央或共享数据给其他地方政府来获得这种权限。

  同时,还应与第三方建立友好关系,建立多领域互动的大数据平台。比如微博、微信等,既能让人们更容易地获得更全面的政治信息、政府决策、政府人员变动信息等,也能与民众实现互动,实现决策取材于民,适用于民,从而解决信息孤岛带来的种种困难,提高治理效率。

  (四)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制定依托大数据的治理方向

  思维转变带来巨大危机,大数据时代下,政府唯有树立全新的数据战略思维才能在此情况下实现治理现代化。大数据要求形成数据战略思维恰恰与小数据时代旧有的思维想背道而驰。因为大数据思维,可以帮助政府更加全面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制定未来发展,就像“样本等于总和”这个思维,可以避免掉抽样调查带来的忽视细节的问题;相关关系的运用可以实现“防患于未然”一样,这将是政府治理与社会安定的双赢。当然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现有政府人员要转变思维,更应该培养思维灵活的下一代,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革新大数据治理理念以及大数据应用。

  五、总结

  21世纪,大数据时代引发一场全新的科技革命席卷全球,它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在如此境遇之下,政府应该如来改变自身以适应此次革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上述谈到的3个挑战和3个对策都只是总结了前人之言及些微的自我看法,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探索,甚至加深研究之后可能会得出大数据应用会是反人类的创造,但是目前为止对大数据的研究是功大于过,大数据应用可以变革公共卫生、变革商业、变革思维,让我们能够预测未来。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世间万物皆可数据化,如此,我们应如何自处?政府应如何自处?应该如何重组数据、扩展数据?衡量废旧数据?如何进行数据估值?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障个人隐私?……

  这些都必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还有一点必须牢记:大数据只能是我们手中的利器,而不应该成为惑主的“魔物”。

  参考文献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6

  [2]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7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202-204

  [4]张述存.打造大数据施政平台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期:15-18.

  [5]杨冬梅.大数据时代政府智慧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5,(2)期:163-166.

  [6]孙奇茹.大数据时代的前沿颠覆性技术来了[J].中国测绘,2013(6).

推荐访问: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治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治理 发生了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