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6篇

时间:2022-11-13 16:55:05 浏览量: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6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合时间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嘀达间将30年的岁月泼墨成最美丽的画卷十亿神州变了模样国运昌隆百姓安康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全国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6篇,供大家参考。

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6篇

篇一: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合时间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嘀达间将30年的岁月泼墨成最美丽的画卷十亿神州变了模样国运昌隆百姓安康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全国人民欣喜欲狂分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年轻一样充满着青春的力量分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亲证着昔日落后的村镇是如何变成一座座花园漾着潋滟的春光分我是改革开放的受惠人我的生活因为经济发展日日鸣奏着幸福的乐章合自豪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的日子如一坛精心酿造的美酒散发着甘冽的醇香合太湖之滨有个水乡名叫吴江三十年前它还是一座小城百姓们摇着舟楫凭票买粮一声响雷唤醒沉睡的梦想改革开放的春风推着小城向着科学发展和谐的彼岸启航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大家干劲十足勇打胜仗分我是一名普通的吴江人我们迎着春阳翻掉旧屋盖上新房分我是一名外来的建设者我们用汗水换来梦想生活得惠喜气洋洋分我是一名新加入的鲈乡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迷恋这里日新月异的好风光合幸福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城市建设美经济全发展全市人民欢歌笑语奔小康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合)时间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嘀达间将30年的岁月泼墨成最美丽的画卷十亿神州变了模样国运昌隆百姓安康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全国人民欣喜欲狂(分)我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年轻一样充满着青春的力量(分)我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我亲证着昔日落后的村镇是如何变成一座座花园漾着潋滟的春光(分)我是改革开放的受惠人我的生活因为经济发展日日鸣奏着幸福的乐章(合)自豪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我们的日子如一坛精心酿造的美酒散发着甘冽的醇香

  (合)太湖之滨有个水乡名叫吴江三十年前它还是一座小城,百姓们摇着舟楫凭票买粮一声响雷唤醒沉睡的梦想改革开放的春风推着小城向着科学、发展、和谐的彼岸启航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大家干劲十足勇打胜仗(分)我是一名普通的吴江人我们迎着春阳翻掉旧屋盖上新房(分)我是一名外来的建设者我们用汗水换来梦想生活得惠喜气洋洋(分)我是一名新加入的鲈乡人为了实现人生价值迷恋这里日新月异的好风光(合)幸福啊,我们赶上了好时代城市建设美经济全发展全市人民欢歌笑语奔小康

  

  

篇二: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每个人看完电影之后,对这一部电影的理解总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们的情感总是相通的。希望读后感大全的观后感能够直接通到大家的内心,感受到大家此时最真实的感受,特为您整理推荐"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请您翻阅!2021年12月18日,举世瞩目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们从电视上收看了这个盛会。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年,处于我这个年龄段的小伙伴们在上高中,正值我国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二年,面临半年后的高考,我们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当年只是隐隐约约意识到国家政策规定渐渐在变。多年以后的感同身受,才发现这种变化虽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然而也是不鸣那么已、一鸣惊人。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号角在神州大地上吹响,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改革开放之初,困难重重。人们还没有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刚开始的“拨乱反正〞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邓小平站在“风口浪尖〞的指挥塔上,高瞻远瞩,他敏锐观察到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以惊人的胆识和魄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真是“小岗破冰听声,去南巡。深圳兴涛崛起,未了情。浦江雨,珠海风,慰平生。改革开放如春,气象新。〞从此,我们?走进新时代?,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在数千年奋斗不息的华夏文明史上,取得“史诗般进步〞的历程,成为“人类开展史上最冲动人心的例子〞。从此,我们可以向世界讲述?春天的故事?,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取得的春华秋实、丰硕成果,是为了保卫我国主权和领土,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平安,决不是为了在世界称王称霸。

  这是一个冲动人心的时刻!__等中央领导同志为获“改革先锋〞、“中国改革友谊奖〞人员的颁奖。这些为改革开放做出巨大奉献的先行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精英。他们获得的崇高荣誉当之无愧。他们是国之栋梁、民之典范,极大的鼓舞后来人。他们敢于担当、极其负责任、为建设美丽和谐的大中国不断攀登、默默奉献;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祖国改革开放探索珍贵经验,有的甚至献出了珍贵生命。因为有他们这一批巨匠,我们国家才充满活力,才拥有坚决不移、奋斗到底的决心和信心。让历史永远铭记他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改革开放争优,四十秋。各路英雄豪杰,数风流。复兴梦,鞠躬瘁,未曾休。建设美丽中国,贺神州。〞

  改革开放开启了祖国通往繁荣兴盛的大门,让曾经饱受百年屈辱的华夏儿女在世界列强面前挺直了脊梁;改革开放让一个古老的国家变得神采奕奕,让十几亿人为梦想而持之以恒;改

  革开放使东方曙光升腾、万物生长,激荡起勃勃的生机,中国从此焕然一新。人民高歌猛进,持续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使中国由站起来变成富起来、由富起来变成强起来。

  捧着一叠当年留下来的“全国粮票〞,想到当时我国物资匮乏、买什么都要凭票证的年代,不禁使人感慨万千。现如今,正如__总书记说的那样“过去的各种票证都进了历史博物馆〞。每一个中国人一定都会体验到:40年的风云岁月,沧海桑田;40年的长风破浪,波澜壮阔;40年风雨兼程,众志成城;40年的艰辛探索,辉煌成就。这一切,无不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无不浸透仁人志士的满腔热血,无不镌刻着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克服的艰难险阻。事实胜于雄辩。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快速开展,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就没有这段顽强拼搏的壮丽史篇。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时代东风浩荡,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必定会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奋勇前进,我们必将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在感谢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饮水思源、居安思危,“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华民族必将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精选阅读?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700字?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太子镇向晚小学五年级向敏

  6月9日晚,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放的?新时代好少年?这个节目,深受感动。

  在这个节目里,介绍了十位新时代好少年。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

  其中令我敬佩的有把健康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的范修睿。他在初二时,因一位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同学在上体育课时不幸去世,而感到无比心痛,他决定依托现代互联网,借助社会平台和力量,发起中国青少年健康联盟公益工程。家长、老师和同学纷纷参加到健康联盟公益工程的建设、效劳、动作中。指导青少年了解自身健康状态、纠正生活不良习惯。把健康理念传播到千家万户。

  想想我们每天的生活吧,爱吃辣条,方便面,爱涮烧烤麻辣烫;爱长时间低头玩;爱饭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等等。有多少不良习惯被我们当成理所当然啊。而他却能身体力行,把梦想一点一滴照进现实。

  更令我敬佩的是——双手走路的颜玉宏,他在1岁时患有小儿麻痹症,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年仅9岁的颜玉宏开始练习用双手走路上学,700多天的的双手“行走〞,带给颜玉宏的给不仅仅是一条可以自由上学的路而已!这个“失去〞双腿的孩子,早已在同龄人之中遥遥领先。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在四川省残运会上,一举夺得游泳工程三块奖牌。表彰大会上,__主席亲切接见了颜玉宏,并和他握手。

  想想他的苦难童年,想想他的倒立行走,想想他的三块奖牌,想想他的美好梦想。我不能不想想自己,和他比起来,我的条件优越多了,但我成绩平平,还爱抱怨父母不给我请家教;到校才几分钟的路程,巴不得妈妈每天有接有送;生活中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真是惭愧啊!

  这十位青少年,他们品学优良,是我们中国新时代千千万万优秀青少年的代表。“少年强那么国强,少年富那么国富.〞那就让我们都来争当“新时代好少年〞吧,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吧!

  【辅导老师:吴爱娇】?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2篇观?新时代,好少年?有感

  原创:LMZZ杨杰

  这期节目让我认识了许多优秀的少年,有热爱航模飞机的董天晨,沉浸科技的邵子衿,坚持不懈的颜玉宏……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这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颜玉宏。

  这位少年在儿童时期患了小儿麻痹症,未及时就医而导致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但他不愿屈服,每天坚持用拐杖走路。他还参加了残疾人游泳队,每天在游泳馆里练习,成为了一名残疾人运发动。由于双腿不能动,他经常沉到水里,可他依旧坚持不懈,努力练习。看到这里,我很震惊:一个健全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下来,他却没有放弃,可见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人。

  另一方面他学习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屏山中学。新学校住宿在五楼,他不得不坚持爬楼梯。学校出于好意,想把他的宿舍改在一楼,可他依然坚持自己爬上五楼。就餐时他得用手把碗拿到桌上,本来就要用双手握住拐杖,可还要用几根手指拿碗。同学们看见了,想去帮他,他却说:〞同学只能帮我三年,以后还得靠我自己,所以要尽量自己做事〞。

  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对啊,家人不可能永远陪伴在我身边,终有一天我会离开父母,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太依赖父母。

  就是这样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他真是我学习的典范!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鹤壁市淇滨小学

  晚上八点的时候,我和妈妈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冲动人心的?新时代好少年?。

  第一位新时代好少年是董天晨。她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效的时间管

  理方法。她和我一样热爱读书,每年阅读近三百本书。哇!这个读书量真让我佩服!我读书再多也只能有这么多本了。她不仅读书多,而且还有些学习笔记的好习惯,已经记了十多本学习笔记;她还善于思考,遇到问题总是想方法解决——相比之下,我就有些粗枝大叶了,经常直线型思维、遇到事情不知道多想一想,这是我最大的毛病。

  我和她一样喜爱航模,但是相差也很多,我想,大概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吧。她乐于钻研,积极探索新的遥控飞机飞行方法和技巧,而我现在还只会按照教练教的飞,飞行方法一成不变,还偶尔会失误;她勇于担当,担任学校“鸾娃航模社〞社长,我却连简单的清扫卫生都感觉吃力,更别说去组织更多同学活动了。不仅如此,她还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伙伴。

  通过与与董天晨的比照,我找到了跟我相似度最高的学习模范,要向她学习的东西很多,从学习习惯到思维方式、从处事方法到时间管理,我要以她为目标,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自己的缺乏。

  我的梦想是到北京大学读书,但是我发现以我现在的实力,距离梦想还差的很远。我一定要向董天晨学习,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去圆我的北大梦、去追求我的科学梦想!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350字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祖国是远航的巨轮,载着我们驶向光明的此岸,做新时代好少年。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热爱祖国、理想远大,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向前。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要好好学习报答祖国。要像大雁一样,抱着远大的理想,叼着明珠飞向远方。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勤奋学习、追求上进,丰富的知识是我们翱翔的翅膀,让我们飞向远方。祖国是和谐的家园,每个人享受着幸福和温暖。好好学习,;虚心好学,刻苦钻研,是每个学生的座右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是每个少年时刻不忘的真理自己存的价值而努力,就是上进。祖国是广阔的舞台,我们将成为未来的中坚。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人的心灵美才是最美的。品德思想最重要,它是唤使你去做每一件事的方向盘。所以大家的心灵一定要美,还要知道感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帮助,为祖国奉献出一份力量!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体魄强健、活泼开朗,用充分的精力把祖国建设的重任扛在双肩。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锻炼身体,活泼开朗,才会有好的身体来争当四好少年。我们争当祖国的好少年:品德优良、团结友爱,挽起我们友谊的双手向着未来,勇敢攀登。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未来的路还很长,只有学会创新,学会开拓才会取得进步。.我们一定要铭记大家的鼓励和鞭策,以爱心、恒心、信心托起自己,一起去争当四好少年吧!董越五年一班赶大营纪录片观后感赶大营这段历史的记忆,随着很多人的老去而渐渐淡出了人们

  的视线,但是赶大营在当时是与闯东关和走西口并称的国内的三大移民的高潮,赶大营,成功地促进了贸易的往来,更是一次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观看了纪录片赶大营,回忆这〔〕段历史,感受这段移民带来的开展。

  赶大营的意思想必大家在没有接触的时候是不了解的,大营指的是左宗棠收复--的大军,而赶就是当年的杨柳青人跟随者左宗棠的军队一起进了--,在这过程中为这些大军提供者后勤保障。在这之后的岁月里,不少的杨柳青人扎根在了--,在--进行着商贸、种植等等,极大促进了经济的往来和两地的交流。可以说,没有赶大营这些人,--的开发或许没有那么早,这些赶大营的人就是最早进行--开发的建设者。

  我们看这部纪录片,看贸易往来,更看风土人情!随着人口的流动,连接起了--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更是将--的好产品出口到了国外,在100多年前,这是一件创举,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建议下或许很常见,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这样的远见卓识!当然,在进行贸易往来的同时,这第一批的天津人也为--带来了各种种子,在--的这一片土地上种植起来,建起了--的菜园子!

  贸易的不断往来,两地人民的不断交融,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我们在今天,在一带一路下,回忆这段赶大营的历史,这就是早期的一种交融,一种开展,传承至今,在新时代下,依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断推动着如今的开展。

  赶大营的人民是勤劳勇敢、刻苦努力的,--人民也是热情好客,两地的人民相互依偎,共同开展,谱写了一首时代的赞歌!相信赶大营不仅仅是天津人的辉煌,也是--人民的骄傲,在如今,我们各民族之间不断融合,共同繁荣,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继续奋斗!

  纪录片?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纪录片?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五月份。我市迎来了新时代好少年的评,我校有两位上榜。科技创造好少年年原熙辰,原熙辰他特别喜欢鼓捣那些小玩意儿,比方电脑坏了,就拿出硬盘拆开看,把包装纸做成玩具。当然有花就有土,原熙辰的妈妈为原熙辰报了机器人培训,报名参加了国际大赛,原熙辰不怕艰苦,认真钻研,最终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自立自强好少年靳骐写,读书小标兵、写作小明星、学习总第一,靳骐鸣是283班同学们口中的学霸。他出生80多天后,他不幸被查出患上了播散性脑肾髓炎,右手和双腿无法活动。靳骐鸣原来右手残疾,不会写字,就一遍遍的苦练着左手写字,每天练习,不断要求自己,还把左手磨出了一层薄薄的茧,现在靳骐鸣名可是硬笔毛笔都不在话下。他两岁开始学走路,忍着剧痛,从坐到站,又从站到走,不知有多少岁月艰辛,一点一点,一步一步,如同一棵

  石缝中的大树,从小到大。我们要学习他们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优良品质。

  ?新时代好少年?观后感

  6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滨河家园社区提前就在青少年活动群中发布了观看通知,辖区青少年30余人纷纷在家自行观看,并上传了照片,观看后,学生和家长都感触颇深。新时代好少年的先进事迹振奋人心,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德以德作为根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以道义为重的人生观,从小养成优良品德,这是一个做人做事的根本,只要人人心中有国家,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做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不仅要热爱学习,更要待人有礼貌,积极参与志愿效劳活动,乐于助人,自强自律。现在拥有幸福生活的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和感恩。要以积极向上的面貌传播社会正能量,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2000字?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由余世存所著,带我们领略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人间世,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读后感2000字,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进来看看,参考参考!

  这是第一次看余世存先生的作品,有别与我先前看的其他作品。它不是一本厚重而长篇的小说,全书分为四大局部,十五个小归类,每个小归类又由许多个短篇幅表达的主题所组成。文字当中,留有一大串名字,从周文王、孔子到柯景腾,全书犹如众多颗粒的集结,文字表达得随性,看似破碎,但却很走心。了解了下原来书中收录了作者三年时间内的微博原文,余先生说:几乎每天早上我都花费半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打磨几句话、一二百个汉字。因此,我是跟朋友们和社会一道,经历着考验、经历着成长。我想人活着是有目的,人的目的,在于不断地超越,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个人史家族史国族史人类史,如此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阔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问道学。读了?人间世?后,我略微了解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既佩服作者看尽世间百态而能正身自立,也在扪心自问自己还应该做些什么改变自己?数字化的生存,是我们切身感受到的最大的变化,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作者的思考:数字化生存将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信息化、零度化了,而在这个时代,我们能做一个有尊严的看客就不错了。技术改变了阅读和生活,不读微信微博不仅阅读不及时及物,而且生活也出于游离状态的而非参与的状态。这样的进展会使人发生什么变化,人们的生活模式和阅读模式有什么改变,似乎难以定论,但纸质图书已经被称为传统图书,微博微信正替代书的功能。有年轻人更说,书的千年霸权地位是该退明舞台了。作者担忧阅读出现明显分野,快餐式阅读盛行,与之相伴而行造成想象力匮乏,致使许多思考稀缺或者思考短路。

  事实上,我们对精神的追求确实不再纯粹、不再渴望、不再重视。大多数人迫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压力,高速运转中成天处于忙碌状态,大多数同事、亲朋、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数字化产品,、电脑、网络。而当大伙儿抽空聚会活动在一起时,人人都是机不离手,谈论的也是当下各大八卦新闻,很少牵涉到真正的纯粹的精神层面的内容。先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国外的视频,标题已不记得了。车水马龙的路上,许多行人翻看着穿梭其中,那些志愿者见状立马上前搀扶行人过马路或者靠右行走,视频中没有对话只有配乐,清晰可见的是当事人为难的表情。这现象当下盛行,视频表达得似乎有些挖苦意味,但更多的是公益性。人生的境界离不开物质与精神,或许物质是根底,但精神毫无疑问是终极。让我来个狭隘地理解,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先解决物质层面的温饱,如今我们小康,应该接受精神层面的洗礼。古人讲:仓廪实而知礼节。仓廪就是物质的,礼节就是精神的。光追求吃喝、财富、物质的享受,生活是贫瘠的;而在物质的情况下,追求精神的、思想的、哲学的境界,才是丰富的高境界的精神生活。社会开展迅速,物质资源丰富,我们都在追求自己的价值,但不同的人对价值又有不同的观点。精神胜于物质,还是物质胜于精神?生活中,有的人物质生活贫乏,他们清贫,精神生活充满了乐趣;而有的人单纯富有物质,他们奢靡,精神生活充溢着空虚。雨果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精神的高度,远不是物质能到达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君子忧道不忧贫,颜回的安仁乐道展现的是精神的平静和安宁。孔子弟子三千,但最为欣赏的是颜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颜回在生活贫困不堪的情况下,仍能快乐、淡定地一心向道,得到了孔子的称赞,这就是历代儒家所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然而物质的极大丰富与精神的极大贫瘠形成这时代最鲜明的对照。中国首富黄光裕因商业贿赂锒铛入狱,影视明星刘晓庆因逃税声名狼藉,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因利益而代言虚〔〕假广告,极度丰富的物质让人索然无味,孤独痛苦。通过全书描写的零碎的整合,躁狂、尊严感迷失,导致了局部人心态急躁、性情猖狂,那些人因此而丧失了应有的伦理和道德本质。物欲膨胀的时代,精神一旦迷失,我们将可能因此而失去应有的人格底蕴,最终异化成物质丰富的精神病人。物质世界离我们亦远亦近,绚丽的精彩在于拥有永存的精神。读完全书,不禁感慨,作者的用心良苦,通过一那么那么小篇目,让我们了解了社会百态,更了解我们的位置和方向,了解了人生所该具备的精神成就。感谢您阅读“〞的?我们赶上了好时代?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们的时代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篇三: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为中国喝彩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的经验,更有严重失误的教训。(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经验

  第1页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第2页

  2、党的“八大”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1956年秋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这就明确规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遗憾的是,这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坚持下来。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

  第3页

  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但同样没有贯彻到底,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严重挫折。

  (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的失误及教训1.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直至发生“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根源。

  第4页

  2.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改变了八大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3.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在钢铁等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在15年左右赶上英国。同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拟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会议完全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一年”的伟大时期。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由各地

  第5页

  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火。9月份已达100多万座。在“以钢为纲”口号的推动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1958年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天津东郊区新立人民公社用所谓“移秧并田”的方法,虚报亩产12万斤,并说稻上可以坐人,供人参现。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失误的教训:1.经济上急于求成,过急冒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使党的领导人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思想,认为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有利的国内环境,可以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

  第6页

  愿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性。

  2.政治上搞“阶级斗争为纲”,民主法制不健全。在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矛盾新问题时,把已经不属于阶级斗争的问题仍然看作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生活中,把不同意见视为“路线斗争”、“阶级斗争”,导致党在指导思想上逐渐发生了“左”的偏差,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逐渐偏离了正确方向,出现了曲折,以致后来又发展成为“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3.从认识根源上看,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我们党过去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的

  第7页

  环境中,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篇四: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2就技术収展戓略来说在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当落后不収达国家技术水平落差巨大的情冴下实斲以技术换市场的戓略通过引迚外资以获得技术溢出同旪大力实斲技术引迚通过技术模仿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徃我国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国内技术人才储备充裕乀旪提出了自主技术创新戓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収展的戓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发经济增长斱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亍建设创新型国家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作者:吕永刚华桂宏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

  [摘要]3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改革开放战略的经验在于: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在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应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现战略升级。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战略;经济转轨;战略升级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1-0058-04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不仅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催生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质言之,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战略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于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在发展新阶段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基于战略学分析进路,对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战略构成、战略经验等问题展开分析。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突破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能否选择适当的国家战略,对于一国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国家战略得当,一国就可能掌握发展主动,顺势而起;相反,国家战略失当,一国就可能出现发展被动,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前夕,经历“文革”浩劫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弊端丛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当时,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制困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期待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实质是统制经济、命令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行政式计划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封闭化等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依托国家(执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加之苏联援助成为早期工业化的关键性外部条件,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显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弊端逐渐暴露,其体制优势迅速消耗,中国的国民经济遂陷入低度发展状态。虽然早在效仿“苏联模式”构建计划经济体制之时,毛泽东就觉察到该体制存有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先后进行过旨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行政性分权、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鞍钢宪法”等尝试,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体制弊端从反面构成了“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性背景。

  (二)“后发困境”:“后发劣势”的现实性与“后发优势”的潜在性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用后发优势而收获“后起之益”,也可能陷入后发劣势而遭遇“后起之弊”。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认为,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现实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称之为“落后者的优势”。对于后发国而言,后发优势客观存在,但其实现却需要理想的条件: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两者发展时面临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后发国的模仿才可能成功,后发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例如,1973~1975年,我国大规模从美国、日本和西方引进技术,由于过于强调“先进性”和“规模大、速度高、效益大”,与我国当时的技术吸纳能力有较大差距,还与我国建国以后从苏联和东欧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体系和技术能力不能有效地匹配和协调,降低了技术引进效果,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说后发优势的发挥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其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那么,后发劣势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现实存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利本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均揭示出落后国家(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度。新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很低,缺乏推进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产生了显著的“迟发展效应”。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产权、法治、信誉和文化信仰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后发劣势变成现实存在,尤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衰减之后,后发劣势愈发显著,成为必须突破的发展障碍。

  (三)“赶超困境”:封闭条件下赶超战略难以为继

  与“体制困境”和“后发困境”相伴而生的是“赶超困境”。中国历史上的大国传统、近代以来的落伍经历、现实中国际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严峻压力以及国家振兴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新中国具有强烈的“赶超冲动”。加之当时“以苏为鉴”,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确立了赶超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是一种把重工业作为突出固定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的实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迎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现代化实现程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赶超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战略防御体系,但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战略执行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即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速为目标,不顾一切,采取争项目、争投资、争资源等措施所形成的。在当时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我国缺乏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以填补国内发展缺口的条件,为实施赶超战略,确立并执行了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这种政策的表现往往是不顾条件,大干快干,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起伏跌宕。总之,赶超战略是以资本密集、低就业能力、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稀缺、资本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开放的战略内涵: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是在既有发展战略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加以改变的情况下展开的,当时,既没有成熟的理论可资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体现出强烈的“试错性”和探索性。因此,改革开放战略一开始并不是以完整的体系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完整的发展脉络。现代战略的核心范式是“目标(ends)一途径(ways)手段(means)”。有鉴于此,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其战略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战略目标,这构成制定战略的方向和统领;战略途径,这构成战略实施的具体“抓手”;战略手段,这构成与战略途径相配套的实施工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战略目标: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

  国家战略目标是国家所要达到的战略预期任务,是一定时期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性因素。战略目标规定了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任务的提出既基于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受发展的阶段性限制。改革开放战略最初是为了适应时代进步潮流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赶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发展目标日渐清晰: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到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再到提出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阶段性的准确把握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从发展层次上,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可划分为:第一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根本目标具有整体性,其目标在于使全体人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具体目标具有渐进性,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几经调整,最终的确立直到党的十四大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差别性,例如,开放之初,我们主要希望实施经济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在加入WTO之后,改革战略具有了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内涵,而在当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全面的开放,并致力于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而努力。

  (二)战略途径:渐进式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

  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克劳塞维茨”的英国战略思想家李德哈特(BasilHenryLiddellHart)提出了“间接路线(IndirectAp-proach)”原则。他认为,战略中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心里永远记着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行进的路线,即在追求目标时要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尽量采取侧翼的行动,以求找到一个暴露的弱点。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就是一条真正的捷径,这与《孙子·军争篇》中“以迂为直”的思想可谓不谋而合。与采取“激进式”方法推行改革的一些转轨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是一条典型的“间接路线”,即渐进式的迂回战略。中国选择这一战略途径源于对改革初始条件的清醒认识和利用。中国计划控制的相对松弛、经济的二元结构及非均衡发展、单一的以及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等等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适宜走一条渐进道路,进而决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框架和实施时序:“由易到难”地推进改革,先进行增量改革后进行存量改革;通过“利益补偿”与“体制替代”获得民众对改革的支持,以化解改革阻力;经过“双轨制”作为中介联结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地方政府“分权改革”来培育市场的竞争主体;由局部制度创新带动全局制度创新,等等。通过这些“迂回”的战略途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稳步进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随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的改变,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也不断变化,其路径演变共同之处在于,依据国力选择合适的战略路径,不致使“咬下的分量超过可以嚼烂的限度”,并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间接性”和“渐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经济结构战略而言,在我国现代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重点实施倾斜式的工业化战略和城市化战略,待我国进入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且具备“城市反哺农业”的条件时,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2)就技术发展战略来说,在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当落后,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落差巨大的情况下,实施“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通过引进外资,以获得技术溢出,同时大力实施技术引进,通过技术模仿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待我国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国内技术人才储备充裕之时,提出了自主技术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3)就区域发展战略而言,在我国不具备推进各地区同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实施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待到条件具备即开始实施包括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就开放战略而言,在开放初期,实施对外特惠的外向战略,引进资本和技术填补国内缺口,在国内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再向互利共赢的新开放战略演进。

  (三)战略手段: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

  战略手段指实施战略具有的一整套工具,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在内。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可资运用的国家权力和可资选择的战略手段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改革开放战略自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方大国的特殊性。整体上看,与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战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改革为手段带来改革效应。改革既构成战略本身,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集体生产条件下的“搭便车”现象,产生了制度激励,降低了生产监督成本;通过企业改革带来了效率提高,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效益也稳步提高;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的制度竞争和制度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独特的驱动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使资金能够向高效益的环节流动,大大提高了资本要素配置的效率。(2)以开放为手段带来开放效应。通过实施开放战略,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校正国内要素结构失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通过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分工体系,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改变了原有的劳动力资源闲置或低效率配置状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了国际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稳步提升;通过加入国际组织,一方面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和发展我国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形成的“竞争效应”和“规则意识”反过来推进国内改革,促进我国改革深化推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发展开始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国,世界也成为离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开中国的世界。(3)以创新为手段带来创新效应。如前所述,改革与开放本身既是战略,也构成手段本身,两者都是创新的伟大实例。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互相依存、互为动力的动态过程。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折射着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正是在这样一个解放思想的伟大历史变革中,党在理论上日益完备成熟,在指导战略上更加高瞻远瞩,在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更加清醒坚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本身就是一次全方位的探索创新过程,也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出的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使得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部创新史造就了“中国奇迹”。(4)以学习为手段带来学习效应。学习效应的发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改革开放伴随中国转型全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利益分配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中潜伏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决定了转型中的学习同样也是一个需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因而同样具有极大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在学习中创新,创造性的学习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需要向国外学习,例如学习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和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干中学”,以“摸着石头过河”边总结经验,不断“试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渐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前行。

  三、改革开放的战略经验:三十年艰辛探索的历史启示

  胡锦涛同志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业推向前进。从战略视角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十分有益的。

  (一)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战略目标的选择首先来源于对战略主体利益的确定上。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集体事业。改革开放的战略主体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相统一。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一个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团结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解、支持并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而在战略利益的确定上实现了国家利益至上与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相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生产力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上述标准。在对战略主体和战略利益进行确定之后,战略目标的制定就有了可靠的依据。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角度看,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上述长远目标,必须立足国情,体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三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从“总体小康”目标再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现了我们对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准确把握。

  (二)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战略路径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制于战略主体的能力、能动性和外部环境。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战略路径的选择上要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心在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任务决定了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也应服务这个大局,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发展领域,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时则体现为不同的战略重点。例如: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也是重点。”在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表明经济发展重点的转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规模的国家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多层次、多相关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开放一开始从试验开始,但这是在大系统之中的突破,因此虽然是“单兵突进”却具有全局意义,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展开,这种系统性更加显著。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构成了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基本点”;另一方面,改革逐渐走向“整体性、系统性”方向,开放逐渐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这都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系统性特征。

  (三)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有着强烈发展意识的决策层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自身危机无法解决时外部冲击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自主性意味着改革开放战略有其行动主体——中国人民自主实施,即中国自主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速度和进步,这是原则性的一面;另一方面,自主性也意味着中改革开放的方略、方针、方式由中国人民自主选择,既不为传统的战略模式所束缚,也不为国外的模式如“华盛顿共识”所左右,因此,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突破前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如“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目标,均具有开拓性。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中的重要环节,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强烈的与国情相联系的特色性。对比其他转轨国家,中国既没有选择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模式,更没有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这表明,中国的市场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中国国情,从而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之上生成自身特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篇五: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中国改革开放简要回顾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

  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

  谱写了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

  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1、国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

  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

  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

  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

  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

  2、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

  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

  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

  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要赶上

  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就把改革的目的说得很透彻、很深刻。

  (二)改革开放的性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

  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党领导的改革

  开放决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之所以实现了目

  的和效果的高度统一,就在于我们既坚定不移地进行改革开放,又坚定不

  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潮、错误倾向的干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三)改革开放的目的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四)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三大特征”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

  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改革开放的发展阶段从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改革开放的起步(1978年12月^一届三中全会至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创新和思想准备阶段,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企业承包制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扩大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实施这三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转变,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历史新时期。第二阶段: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

  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挫折(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这一时期,从实践上看,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政策、为更健康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的时期。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至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这一时期,可以概括为:一篇谈话(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一部著作(就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三次代表大会(就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召开)、一个重要决定(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一个战略规划(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和两大理论成果(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列理论上的创新和实践中的探索,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即进入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也就是攻坚阶段。

  

篇六: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第三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差别性例如开放之初我们主要希望实施经济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在加入wto之后改革战略具有了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内涵而在当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全面的开放并致力于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而努力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改革开放: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作者:吕永刚华桂宏来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11期

  [摘要]30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是突破中国发展面临的发展困境,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战略途径是渐进式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战略手段是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改革开放战略的经验在于: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在新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应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实现战略升级。

  [关键词]改革开放;国家发展战略;经济转轨;战略升级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1-0058-04

  三十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不仅造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同时催生了独具风格的“中国模式”,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改革开放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抉择,质言之,改革开放本身就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国家战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战略的失败是最大的失败。”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视角审视改革开放在推进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对于科学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在发展新阶段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将基于战略学分析进路,对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战略构成、战略经验等问题展开分析。

  一、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突破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战略的精髓在于选择,能否选择适当的国家战略,对于一国发展进步至关重要。国家战略得当,一国就可能掌握发展主动,顺势而起;相反,国家战略失当,一国就可能出现发展被动,陷入困境。改革开放前夕,经历“文革”浩劫的中国经济面临严峻形势:传统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弊端丛生,难以为继,迫切需要进行根本性转变,以适应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要求,这构成了改革开放的战略起点。当时,中国面临的“发展困境”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体制困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期待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参照“苏联模式”建立了计划经济(实质是统制经济、命令经济)体制,这一体制具有所有制结构单一、经济决策权高度集中、资源行政式计划配置、经济组织结构封闭化等特点。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内,依托国家(执政党)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加之苏联援助成为早期工业化的关键性外部条件,我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奠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显示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特殊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在弊端逐渐暴露,其体制优势迅速消耗,中国的国民经济遂陷入低度发展状态。虽然早在效仿“苏联模式”构建计划经济体制之时,毛泽东就觉察到该体制存有弊端,提出要“以苏为鉴”,并先后进行过旨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性的行政性分权、旨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鞍钢宪法”等尝试,但并未从根本上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过去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体制弊端从反面构成了“市场化改革”的体制性背景。

  (二)“后发困境”:“后发劣势”的现实性与“后发优势”的潜在性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既可能利用后发优势而收获“后起之益”,也可能陷入后发劣势而遭遇“后起之弊”。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认为,落后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潜在优势,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化压力为动力,化动力为现实竞争力,推动经济的迅速发展,并称之为“落后者的优势”。对于后发国而言,后发优势客观存在,但其实现却需要理想的条件:后发国与先发国之间的发展差距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别,而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两者发展时面临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应基本相同,只有这样,后发国的模仿才可能成功,后发优势才能体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后发优势的发挥。例如,1973~1975年,我国大规模从美国、日本和西方引进技术,由于过于强调“先进性”和“规模大、速度高、效益大”,与我国当时的技术吸纳能力有较大差距,还与我国建国以后从苏联和东欧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工业体系和技术能力不能有效地匹配和协调,降低了技术引进效果,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如果说后发优势的发挥只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其优势的发挥需要一定的主观条件,那么,后发劣势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却是一种现实存在。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利本斯坦的“低水平均衡陷阱论”均揭示出落后国家(地区)摆脱发展困境的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度。新中国经济发展起点很低,缺乏推进经济起飞的必备条件,产生了显著的“迟发展效应”。由于我国有着悠久的中央集权传统,缺乏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内在产权、法治、信誉和文化信仰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基础,在经济发展中后发劣势变成现实存在,尤其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衰减之后,后发劣势愈发显著,成为必须突破的发展障碍。

  (三)“赶超困境”:封闭条件下赶超战略难以为继

  与“体制困境”和“后发困境”相伴而生的是“赶超困境”。中国历史上的大国传统、近代以来的落伍经历、现实中国际竞争和体制竞争的严峻压力以及国家振兴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新中国具有强烈的“赶超冲动”。加之当时“以苏为鉴”,我国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就确立了赶超战略。这一战略的特点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是一种把重工业作为突出固定重点的“倾斜发展战略”;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增加生产要素为主途径的粗放发展战略;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是一种以广泛发动群众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的实施,在短短十年之内,就迎来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现代化实现程度提高了11个百分点。赶超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推动建立起强大的国家战略防御体系,但我国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种战略执行不是市场自然形成的,而是在各级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即以片面追求GDP的增速为目标,不顾一切,采取争项目、争投资、争资源等措施所形成的。在当时相对封闭的条件下,我国缺乏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以填补国内发展缺口的条件,为实施赶超战略,确立并执行了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这种政策的表现往往是不顾条件,大干快干,导致经济运行大起大落,起伏跌宕。总之,赶超战略是以资本密集、低就业能力、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自我封闭、自我循环的重工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这不符合中国人均资源稀缺、资本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国情,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二、改革开放的战略内涵:推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体系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是在既有发展战略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加以改变的情况下展开的,当时,既没有成熟的理论可资参考,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体现出强烈的“试错性”和探索性。因此,改革开放战略一开始并不是以完整的体系的形式出现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探索才逐渐呈现出较为清晰完整的发展脉络。现代战略的核心范式是“目标(ends)一途径(ways)手段(means)”。有鉴于此,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其战略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战略目标,这构成制定战略的方向和统领;战略途径,这构成战略实施的具体“抓手”;战略手段,这构成与战略途径相配套的实施工具。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一)战略目标:以实现国家利益为归宿的发展目标的动态演进

  国家战略目标是国家所要达到的战略预期任务,是一定时期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战略决策中的关键性因素。战略目标规定了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任务的提出既基于主体的利益诉求,也受发展的阶段性限制。改革开放战略最初是为了适应时代进步潮流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表明,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长期束缚,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赶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在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我国的发展目标日渐清晰:从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到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再到提出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阶段性的准确把握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定位。从发展层次上,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的确立可划分为:第一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根本目标具有整体性,其目标在于使全体人们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中国的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国人民的富强文明民主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二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具体目标具有渐进性,例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几经调整,最终的确立直到党的十四大才得以解决;第三个层次,改革开放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差别性,例如,开放之初,我们主要希望实施经济开放,获取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在加入WTO之后,改革战略具有了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内涵,而在当前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我们需要全面的开放,并致力于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为推动建立和谐世界而努力。

  (二)战略途径:渐进式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间接路线”

  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克劳塞维茨”的英国战略思想家李德哈特(BasilHenryLiddellHart)提出了“间接路线(IndirectAp-proach)”原则。他认为,战略中最重要的是一方面心里永远记着自己的目标,而另一方面要考虑到行进的路线,即在追求目标时要适应环境,随时改变路线,尽量采取侧翼的行动,以求找到一个暴露的弱点。从战略方面来说,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就是一条真正的捷径,这与《孙子·军争篇》中“以迂为直”的思想可谓不谋而合。与采取“激进式”方法推行改革的一些转轨国家不同,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是一条典型的“间接路线”,即渐进式的迂回战略。中国选择这一战略途径源于对改革初始条件的清醒认识和利用。中国计划控制的相对松弛、经济的二元结构及非均衡发展、单一的以及相对一致的意识形态等等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适宜走一条渐进道路,进而决定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框架和实施时序:“由易到难”地推进改革,先进行增量改革后进行存量改革;通过“利益补偿”与“体制替代”获得民众对改革的支持,以化解改革阻力;经过“双轨制”作为中介联结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地方政府“分权改革”来培育市场的竞争主体;由局部制度创新带动全局制度创新,等等。通过这些“迂回”的战略途径,保障了改革开放的稳步进行,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功。随着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国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的改变,改革开放的战略路径也不断变化,其路径演变共同之处在于,依据国力选择合适的战略路径,不致使“咬下的分量超过可以嚼烂的限度”,并依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加以调整。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间接性”和“渐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经济结构战略而言,在我国现代化程度较低的情况下,重点实施倾斜式的工业化战略和城市化战略,待我国进入工业化的成熟阶段,且具备“城市反哺农业”的条件时,及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新型工业化战略和城乡协调发展战略;(2)就技术发展战略来说,在我国整体技术水平相当落后,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落差巨大的情况下,实施“以技术换市场”的战略,通过引进外资,以获得技术溢出,同时大力实施技术引进,通过技术模仿提升我国技术水平,待我国技术能力大幅提升,国内技术人才储备充裕之时,提出了自主技术创新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3)就区域发展战略而言,在我国不具备推进各地区同步发展的条件下,我国实施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待到条件具备即开始实施包括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在内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4)就开放战略而言,在开放初期,实施对外特惠的外向战略,引进资本和技术填补国内缺口,在国内市场有限的情况下,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待条件成熟时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再向互利共赢的新开放战略演进。

  (三)战略手段:多力并举提升发展效应

  战略手段指实施战略具有的一整套工具,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在内。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改革开放可资运用的国家权力和可资选择的战略手段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改革开放战略自身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作为后发国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东方大国的特殊性。整体上看,与国家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战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以改革为手段带来改革效应。改革既构成战略本身,也是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集体生产条件下的“搭便车”现象,产生了制度激励,降低了生产监督成本;通过企业改革带来了效率提高,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退出,效益也稳步提高;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地方政府围绕经济发展的制度竞争和制度创新,形成经济发展独特的驱动力;金融体系的市场化使资金能够向高效益的环节流动,大大提高了资本要素配置的效率。(2)以开放为手段带来开放效应。通过实施开放战略,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走开放式的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校正国内要素结构失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通过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分工体系,充分发挥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改变了原有的劳动力资源闲置或低效率配置状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了国际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使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得到稳步提升;通过加入国际组织,一方面利用国际规则保护和发展我国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形成的“竞争效应”和“规则意识”反过来推进国内改革,促进我国改革深化推进。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开始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中国发展开始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国,世界也成为离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开中国的世界。(3)以创新为手段带来创新效应。如前所述,改革与开放本身既是战略,也构成手段本身,两者都是创新的伟大实例。改革与创新是一个互相依存、互为动力的动态过程。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折射着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正是在这样一个解放思想的伟大历史变革中,党在理论上日益完备成熟,在指导战略上更加高瞻远瞩,在中国现代化的探索中更加清醒坚定。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本身就是一次全方位的探索创新过程,也正是改革开放所激发出的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使得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一部创新史造就了“中国奇迹”。(4)以学习为手段带来学习效应。学习效应的发挥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和不可替代的地位。改革开放伴随中国转型全过程,其实质是一个利益分配和重新分配的过程,其中潜伏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决定了转型中的学习同样也是一个需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因而同样具有极大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在学习中创新,创造性的学习的过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需要向国外学习,例如学习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和经验,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干中学”,以“摸着石头过河”边总结经验,不断“试错”,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逐渐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前行。

  三、改革开放的战略经验:三十年艰辛探索的历史启示

  胡锦涛同志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业推向前进。从战略视角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是十分有益的。

  (一)战略目标的制定上:坚持长远性与阶段性相统一

  战略目标的选择首先来源于对战略主体利益的确定上。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集体事业。改革开放的战略主体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与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相统一。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才能有效地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一个使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团结稳定的社会大环境,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理解、支持并参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而在战略利益的确定上实现了国家利益至上与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相统一。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从“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生产力标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都体现了上述标准。在对战略主体和战略利益进行确定之后,战略目标的制定就有了可靠的依据。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角度看,改革开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而实现上述长远目标,必须立足国情,体现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要求。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从“三步走”战略,到“新三步走”战略,从“总体小康”目标再到“全面小康”目标,体现了我们对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准确把握。

  (二)战略路径的选择上: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统一

  战略路径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制于战略主体的能力、能动性和外部环境。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战略路径的选择上要坚持重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改革开放战略的重心在于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任务决定了中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也应服务这个大局,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发展领域,制定具体的战略措施时则体现为不同的战略重点。例如:针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情,邓小平同志提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农业也是重点。”在进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新阶段,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表明经济发展重点的转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规模的国家展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具有多层次、多相关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国开放一开始从试验开始,但这是在大系统之中的突破,因此虽然是“单兵突进”却具有全局意义,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展开,这种系统性更加显著。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相结合,构成了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两个基本点”;另一方面,改革逐渐走向“整体性、系统性”方向,开放逐渐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这都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系统性特征。

  (三)战略手段的选择上:坚持自主性与特色性相统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有着强烈发展意识的决策层的自主选择,而不是自身危机无法解决时外部冲击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内生性和自主性,自主性意味着改革开放战略有其行动主体——中国人民自主实施,即中国自主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速度和进步,这是原则性的一面;另一方面,自主性也意味着中改革开放的方略、方针、方式由中国人民自主选择,既不为传统的战略模式所束缚,也不为国外的模式如“华盛顿共识”所左右,因此,在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突破前人、具有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如“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改革目标,均具有开拓性。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中的重要环节,从一开始就体现出强烈的与国情相联系的特色性。对比其他转轨国家,中国既没有选择俄罗斯激进式的改革模式,更没有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失去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的市场经济的性质。我们的创造性和特色也就体现在这里”。这表明,中国的市场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立足中国国情,从而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之上生成自身特色。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推荐访问:我们要赶上时代 这是改革要达到的 这是 赶上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