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4篇)

时间:2022-11-20 16:50:04 浏览量:

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4篇)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  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4期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基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4篇),供大家参考。

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4篇)

篇一: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

  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

  作者:

  来源:《共产党员·上半月》2020年第04期

  回望历史不难发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践的产物,是在长期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和确立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等方面体制,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与其他经济体相比较,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够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能够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协调发展,有效地保障经济行稳致远。1979年至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以上,远远高于世界同期3%左右的增速。这一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背后,就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十分重要的制度保证。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就在于基本经济制度,未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然离不开基本经济制度的支撑。这就要求做到,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锲而不舍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指的就是从我国经济由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或者说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这标志着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不断改善供给结构;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聚焦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路子。

  如何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好、巩固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花力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效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功能作用。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完善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政策体系,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深化农村集體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第二,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税收调节,完善直接税制度并逐步提高其比重。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探索建立集体诉讼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健全推动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创新,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

  链现代化水平。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

  第五,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大开放,保护外资合法权益,促进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促进对外投资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等对外开放高地建设。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健全外商投资国家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国家技术安全清单管理、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制度。完善涉外经贸法律和规则体系。

  总起来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之一,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影响,是新时代经济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因而,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执行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篇二: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

  构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文/逄锦华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发布,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奇迹显示了中国独特的制度力量,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对于继续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改革,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落实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

  一、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与政府资源配置关系

  为什么社会主义要走市场经济道路,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理论和政府资源配置关系。早期市场经济发展信奉自由市场经济,认同绝对的市场机制。重农主义代表人魁奈在《经济表》中认为:完全自由是使再生产尽可能最大增长的唯一有效方法,“在完全的自由状态下,因此也是最繁荣的状态下”的生产与分配问题。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经济是人类富裕的康庄大道,而且是唯一的。“他们是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他们各自追求各自的利益,往往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如真想促进社会的利益,还往往不能那样有效。”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最早提出了“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之后,“市场经济”被逐步概括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或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方式。兰格认为社会主义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法进行经济核算。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是人民有消费和选择职业的自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事实本身并不决定分配消费品和分配人民各种职业的制度,也不决定指导商品生产的原则。波兰的经济学家布鲁斯和拉斯基认为匈牙利改革失败主要是因为在原则上把市场力量的作用范围只局限于产品市场内,而把生产要素市场,尤其是把资本市场摒除在外。哈耶克认为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对分散化知识的利用,那么这种可以被利用的运转方式就是市场的价格体制。“经济是满足社会个体需要的一种手段,任何事物都不具备内在的使用价值;只有在它对于人们具有主观上的使用价值的时候,客观的使用价值才会具有价值。”现实社会不存在单一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实践,学者开始对政府公权干预市场有所表述。弗·布鲁斯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要从实践中概括出来,没有实践,理论是不能发展的。”诺齐克认为“最弱意义的国家是能够证明的功能最多的国家,任何比这功能更多的国家都要侵犯人们的权利。”罗尔斯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市场公正观就是“这种正义理论所表达的原则确认了一种关于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广义上的自由主义观念,而在财富和收入方面只准许这样的不平等,即这种不平等有利于改善最不利者的处境。”

  新古典经济学家与奥地利学派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没有市场和价格机制是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可以运用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从而在资源配置上达到同自由市场过程一样的结果。关于市场经济与市场社会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政府维护了市场经济,即保护国家安全、确保社会成员不受任何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建设并维持公共事业及公共设施方面,具有市场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步拓展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和精准宏观调控,并逐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动建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社会经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立起始于“计划经济和价值规律”研究。薛暮桥的计划经济与价值规律文章,在经济理论界掀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并提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仍然有必要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形成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随后,学者主要围绕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中作用,以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论述。孙冶方强调价值规律思想,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对于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仍然起支配作用。“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更发达、更大规模、更灵活的流通。”顾准总结经济计划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就必须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他认为,“马克思所指的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就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的量,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于光远则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都是商品经济,提出发展商品经济是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市场机制决定资源的分配,可以激发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将曾经的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实施改革的重点。

  计划经济理论突破后,经济理论界学术方向汇集于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的关系。于祖尧发表《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畴。刘国光总结社会主义经济中整个国民经济不再分为两块,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却胶合成为一体,在统一的胶合体内互相渗透。还不能完全放任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操纵,还必须有看得见的手,即国家计划和政府管理,来干预这些事情。董辅礽揭示了指令性计划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根本缺陷,提出由市场调节经济的运行改革必须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即摒弃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厉以宁关于社会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论点认为,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商品经济。市场本身有一种自行调节的功能,它可以使需求和供给趋向平衡,市场调节是“第一次调节”。但市场调节有各种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政府调节,政府调节是“第二次调节”。以吴敬琏为首的课题组提交给国家体改委的《经济体制中期(1988—1995年)改革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国面临的发展任务要求加快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企业、竞争性市场体系和宏观调节体系“三环节配套改革”的主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政府进行产业调整,以发挥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越性。张维迎提出价格双轨制,改革价格体制就是有计划地放活价格管制,逐步形成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平衡的价格体系。周小川、楼继伟提出运用经济模型算出价格改革方案,使当时的价格逐步靠近供求价格。林毅夫提出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水平上,市场都是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基本机制。王立胜认为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只有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方面协同发力、深化改革,才能有效推动我国社会形态的演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苏剑提出,要扩大优质需求,就需要宏观调控政策方面的创新,跳出传统的需求管理政策的藩篱。

  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种产业的升级和调整的内在机制是市场机制,同时必然需要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学者普遍认为价格改革适应了市场机制的运行,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善需要政府宏观调节。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全国统一大市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与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吸收借鉴了一定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又与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本质区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与时俱进的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市场经济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内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少不了在这两部分的发展历程上“下功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建设实践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突破了“计划与市场”对立的思想,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市场经济”正式写入报告;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中国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实践成功经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总结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在各方面优势中,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贯穿于各方面优势之中,经济制度的优势在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新的重要命题。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2021年1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实践中还有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商品和服务市场质量体系尚不健全,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一,超大规模市场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

  还不充分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然要求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

  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认识和提出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建设统一大市场和国家多年的长期发展决策一脉相承,并非权宜之计。我国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转型升级、加大开放力度,畅通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这就要求国内市场具备充分的制度支持、高效的市场联通机制、资源要素价值的充分发挥,将经济增长从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外循环转向以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上来。

  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立足内需,畅通循环。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立破并举,完善制度。从制度建设着眼,明确阶段性目标要求,推进统一市场建设。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第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要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基础。只有国内市场高效联通,打通从市场效率提升到劳动生产率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市场主体壮大、供给质量提升、需求优化升级的通道,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才能扩大市场规模容量,发挥市场促进竞争、深化分工的优势,进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第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首先应该是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我国市场基础制度、市场设施联通水平、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监管现代化水平等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加快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统一市场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分工协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实基础。

  第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升级的现实需要。通过统一大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有序流动和合理集聚,支持科技创新及相关产业业态发展,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可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资源禀赋优势转变为强大竞争力,推动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第四,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依托。在立足国内统一大市场、夯实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促进要素跨境自由有序安全便捷流动,形成对全球先进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还有利于提高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取得新优势。

  第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释放市场潜力、激发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更透明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促进经济循环畅通,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推动,在经济改革调整中最重要的实践方式就是适时提出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立足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同时,提高供需水平的高标准,使经济增长目标从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供给侧和生产领域建立国家制造业创新模式的同时深化要素市场改革,降低落后行业企业产业升级的资金成本和要素成本,使供给结构能够动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生产要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产业调整与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制度保障,体现了供给侧改革的优势。”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市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经济的未来面貌。市场经济凭借其供求影响下的价格机制形成高效的资源配置,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全国统一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是结构形态更优、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更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市场。

  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所增加,要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从而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社会主义制度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相结合,在中国经济建设实践中首先认识到计划经济的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手段,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和“必须”,资本主义也不全是市场经济,也存在有限条件下的政府宏观调控。

  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将发挥市场作用与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相统一。在资源分配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质量优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和国有企业的主导使得市场经济能够克服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弊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和产业发展、提供公产产品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多种所有制并存保障了私营经济主体的地位平等,促进竞争、提供就业、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商品生产,带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建立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保障机制。编制出台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通过国有企业的公共服务数据库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

  其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应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的多元化能够调动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在维护社会公平的前提下激发其他生产要素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共同富裕创造物质条件。在二次分配中采取阶梯税收等方式调节收入差距,更重视公平,防止两极分化。“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逐渐成熟和定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并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围绕住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动形成公开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事项清单,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

  第三,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将市场配置资源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独特优势。精准的宏观调控有利于制定市场规则和维护市场秩序,同时将财税政策等工具与行业统筹、政策扶持相结合,能实现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同步调节、满足供给侧结构改革需求、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实现经济增长符合最广大人民的长期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打破地方保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必选项,也

  是当务之急。”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要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各地区不能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全面清理歧视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等各类政策。

  第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要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明确统一大市场与畅通双循环的关系。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与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并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参与到资本市场的国际竞争中,随着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的出现,发达国家开始脱虚就实,向制造业布局,形成国家保护产业发展的内循环经济方式,既往的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被打破,需要重新构建内卷式贸易体系,在国家本体和跨国客体中进行相对独立的资源优势配置。从畅通国内循环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等举措,解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存在的不正当干预、隐性壁垒门槛等突出问题,全面打通制约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以国内统一大市场为“内核”强力吸引海外中高端要素资源向内汇聚,新贸易和新产业出口,成为新的命运共同体建设要义。

  第五,建立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向“强”转变。建立高标准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动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着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动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以人民群众关心、市场主体关切的领域为重点,着力完善质量和标准体系。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保障,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做法。

  强大市场不仅仅是规模和范围更大的市场,更重要的还是结构形态更优,市场发展质量更高,制度规则更加完备,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全球而言,它是更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现代市场循环体系。

  六、结论

  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作为中国探索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建设实践的新制度,具有新制度本身焕发的强大生命力。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我国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消费市场已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市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但大市场并不天然具有相应的规模效应,我国市场体系长期存在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功能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能进一步发挥制度优势,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科学把握市场规模、结构、组织、空间、环境和机制建设的步骤与进度,坚持放管结合、放管并重,提升政府监管效能。通过改革巩固和扩展市场资源优势,形成大工厂和大市场的协同效应,是中国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

篇三: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

  xx经济体制改革——际遇与挑战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是党执政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等成就都离不开计划经济。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这使得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这种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改革才是必由之路。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要从根本上改革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成为必须探索的重大问题,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过14年的探索,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它经历了漫长的理论变革和实践发展过程,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我国迎接各种挑战,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至今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还要继续。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我国要立足当前并结合中长期发展目标,不断深化改革,抓紧推进一些重大领域和关键领域的改革,为经

  /3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改革任重道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提高公有资产的质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调整和完善战略结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支持和扶助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

  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人们自主创业。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改善引进结构,迈更大的步伐走出去。

  完善宏观管理,健全市场体系。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税收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等方面问题很多,更需要深入细微的进行改革。我们改革取得了重要经验,但在许多重要方面认识还是初步的,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方针,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继往开来的历史时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是承上启下的时代,继承自“五四”运动以来大学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一切优良传统,迎接挑战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继承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是中国沿着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自觉担负起挑战,敢于迎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挑战,迎接这些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即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更需要我们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项历史重任.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是对我们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完成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就要求我们进行全面的发展,只有全面地培养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技能,我们才能够在完成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的过程中得心应手;才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殷切希望;才能够圆满完成当代中国赋予的我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大学生是青年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受益者。我们

  /3在受益的同时,也应是“科教兴国”的实践者和完成者,应当义不容辞地挑起振兴祖国科技事业、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担,从而成为祖国振兴的中坚力量有了人才,就有了高科技;有了高科技,就能赢得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

  当代大学生,只有努力使自己成才,将来才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这是我们成才的根本方向和既定要求。

  展望未来,历史给予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机会是相同的。抓住历史机遇,国家就可以求得发展,民族就有望得以振兴;丧失历史机遇,就只有落后挨打。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道路仍然漫长,还将迎接更大的挑战。面对席卷全球的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潮,只要我们勇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3

篇四: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

  关于经济发展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篇1试谈国际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关键词:国际经济;中国经济;影响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1.1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具体表现为:

  (1)国际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我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与设备和管理经验。

  (2)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我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以获取更大利益。

  (4)经济全球化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1.2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在外贸领域引资带来的机遇。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建立了一座桥梁。使我们清楚的看到,它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从目前世界投资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引资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第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势头强劲,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各国大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将更加频繁。

  第二,由于我国经济目前增势良好,有望保持一个稳定快速的增长,这将对国际大量的剩余资本形成有利的吸引。

  第三,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大批新兴国家清偿力和信心迅速下降,对外信贷评级降低,在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流入这些国家的外资将大大减少。这些国家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会使我国的竞争力相对上升,在吸收西方投资中占有不断上升的优势。

  1.3国际经济一体化给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机遇。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我国不断进行对外开放,因而扩大了我国的对外贸易。我国经过近20年的改革实践,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速度大约为7%-8%,其中靠对外贸易拉动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大约是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国每年1/4左右的经济增长是靠对外贸易来实现的。在此情况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增长,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资本流动加快,并呈多元化趋势。由于可以便利的进行国际间资金的划拨和结算,从而为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是我国的资金余缺能在世界范围内调配,闲置的资金可以转变为盈利的资本,使我国的贸易可以不完全受制于国内储蓄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可以更好的发展对外贸易。

  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冲击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1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经济发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性的经济波动如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金融危机等现象将通过国际经济的传递机制影响到本国。我国的市场发育不太充分,经济结构比较脆弱,更容易受到外部不利因素的冲击。如果国内政策不当,就有可能发生较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甚至整个经济危机。

  第二,经济全球化对国内产业和市场将造成一定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把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连结为一体,通过封闭市场来保护本国产业的做法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过去,我国凭借严格的贸易保护建立了许多本国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随着外国商品和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这些产业将面临外国竞争者的巨大冲击,有的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被淘汰。

  第三,经济全球化可能危及到我国的的经济安全。这具体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使我国处于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之中,原来具有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2)全球性的自由贸易规则使我国敞开自己的大门,保护自己产业和市场的能力大大削弱。

  (3)我国的重要经济领域可能受到发达国家跨国企业的操纵,使还很小且不健全的市场和脆弱的民族工业处于困境。

  (4)国际金融资本流动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大量投机资本的存在使我国小而不健全的金融市场更容易受到冲击。

  2.2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领域引资的影响。资金是贸易的源泉,我国对外贸易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很好的招商引资。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之后,从我国贸易引资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东南亚危机所导致的该地区对外信贷评级的降低将会使欧美国家对亚洲的贷款和投资更加谨慎,使流向亚洲的资本大量减少,从而给中国21世纪的引资带来更大困难。

  第二,直接投资在发达国家间的双向流动为主的趋势在当前不会有根本的改观,同时许多新兴地区也在大力引进投资,这使中国引进外资所面临的地区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拉美地区和转轨后的东欧与独联体各国也都放宽了引资政策,使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投资热点的增加,各国竞相吸引外资,将使中国利用外资在21世纪初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2.3国际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

  第一,从货物贸易看:科技进步推动着全球化,科技产品的贸易增长最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交换比率日趋不利,削弱了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第二,从服务贸易看:信息革命促进了全球化,信息密集型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支柱,我国服务贸易的滞后会拖住国民经济的后腿。

  第三,从加工贸易看:产业内分工是全球化的基础,加工贸易便是其表现形式,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低级阶段,难以更多地获得分工的利益。

  第四,从贸易政策看: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结伴而行,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转轨,若不加快改革,贸易政策将难以适应自由化的过程。

  3我国外贸应对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3.1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经济作出的对策。

  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们应该积极作出回应,根据我国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1)改革应着力于制度创新,开放要着眼于提升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

  (2)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3)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才资源利用率。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球化的发展的要求,才能既充分利用国际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有利条件,又能抵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消极因素。

  3.2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外贸作出的对策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前提下,制定出我国总的发展对策之后,根据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还应该做到:

  (1)发展对外投资,逐步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

  (2)扩大外贸出口,改善外贸结构。以投资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改变以往主要依赖产品贸易出口的模式。

  (3)转移我国明显过剩的生产能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4)到境外利用外资,在当地利用直接、间接和政策性融资。

  (5)通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获取或直接利用当地资源,缓解我国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约束。

  国际经济一体化加速了国际竞争,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增长。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面对这个国际大市场,我国参与到了激烈的竞争中来,利用自己本国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努力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促进了本国生产力的提高,因而我国的贸易也得到了长足的增长。

  经济发展论文篇2浅谈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引言

  进入21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当看到,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存在。特别是当前,转变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过

  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发展方式与国际金融危机双碰头,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还要推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通过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不仅要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还要把重点转向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1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上一轮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较长,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当需求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就凸显出来。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产业化、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部门,推进生产性服务市场化进程,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生产性服务向制造业渗透,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2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推进城乡结构调整

  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据初步测算,在全国城镇居留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1.6亿人。虽然这部分人口在统计上已被计入城镇人口,但由于无法在住房、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实上还未完全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改变农民工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工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对扩大消费需求、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要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和因城市建设征地失去承包地的农民转变为城镇人口作为重点,通过宅基地换廉租房、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2.3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

  适应我国经济活动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区域结构调整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安排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围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能够充分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加强东部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援,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3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

  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体制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清除束缚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障碍,实现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3.1围绕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推进改革

  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缴和上缴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制度。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规范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储蓄实名制等。二是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三是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增加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2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改革

  一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明确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制度。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3.3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改革

  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结构性矛盾。例如:资源环境问题与某些市场化改革的滞后直接相关。过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赖以存在的重要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但是水、电、石油、天然气价格改革都远不到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久拖不决,使得资源要素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难以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助长了企

  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也抑制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投资;消费不足的问题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同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关。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过低,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近几年,我国收入分配失衡加剧,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快速上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均呈现拉大趋势;地方政府追求GDP总量的增长与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滞后相关。尽管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列为十一五规划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但政府职能转变远不到位。尤其是政府官员行为中的总量偏好、投资偏好、国有偏好、短期政绩偏好都未有实质性改观,使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上加难。这与干部选拔体制的改革滞后相关,也与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相关。未来几年能否在发展方式转型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能否扭转改革不力的被动局面,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实现改革在多方面的新突破。

  (1)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

  以扩大内需为总体要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微观基础与宏观体制改革并重,集中解决制约可持续增长能力深层次、关键性的体制性矛盾,实质性地扩展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2022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2)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

  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阶段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在形成发展型就业体制、建立重大利益协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就业、扩大国内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形成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制度,开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其次,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以政府转型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权力结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建立有效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行政体制框架。

  (3)建立同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以改革形成发展方式转型的活力、动力、合力。十二五是第二次转型与改革的关键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和国内发展方式转型的特定背景下,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以更大的魄力实现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的重大突破。未来几年,抓住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推进一揽子改革,集中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性矛盾,形成发展方式转型的活力、动力和合力,走出一条以扩大内需为主线的发展新路子,建立同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经济发展论文篇3试谈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性

  1加快发展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1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解决煤炭资源存在的问题。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刚好符合这种情况,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型社会下,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相符,所以循环经济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够挖掘出煤炭资源利用的潜能,同时还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应用。

  1.3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都要面临着煤衰竭的危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国内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时间中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

  2.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

  2.3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

  3煤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3.1企业遵纪守法的必然选择

  开采煤炭和洗选加工是煤炭企业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部分煤矿设备成旧、管理不善和工艺落后,导致不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必然就会产生很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弃等各种污染物,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面坍塌、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局面和环保与节能法律法规是不相符的,也不满足国家关于环保战略的方针。现在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对煤炭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

  的颁发,更加促使煤炭企业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然将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裁。

  3.2增强煤炭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其中生态学规律是主要经济的指导,所以企业要想发展空间大,主要决定在谁的产品投入低、污染少和产出高。而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必须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费、重污染以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要寻找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小、污染低的发展道路才行。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以低消耗和低投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

  3.3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具有污染大、消耗资源大和能源大的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三个方面,所以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影响环境方面加强。煤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加工中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的社会。煤炭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循环经济,最大化地利用回收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在社会上对循环经济知识进一步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人们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

  识提高,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确保国内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得以推进。

  4.2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和高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产业传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在设计上要科学合理,解决产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矛盾,以3R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想办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高效设备参与生产,以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企业内的生产和加工。

  4.3进一步强化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综合的利用,就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实现科学生产。

  4.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方式。其不仅能够通过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而且还能够实现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的目的。在对煤炭企业工业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煤炭生产和加工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零废物排放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实现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要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生产循环的目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生产链,发挥综合效益。

  5结言

  如今,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趋势,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逐渐地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在这个发展过程之中,煤炭企业仍然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确保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推荐访问:构建高水平社会经济体制论文 经济体制 构建 社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