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2-11-18 19:35:07 浏览量:

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6篇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第四框,这一框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6篇

篇一: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是九年级思想品德(人教版)第四课第四框,这一框题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百年大计,下面给大家分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

  本框题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这一重点,突破“辨证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首先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家用交通工具的变迁,家庭生活三大的变化。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世纪的三大:房子、汽车、教育(或保险)。让学生体会:科技发展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从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其次在教学中设计了:

  情境材料一: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占5%———10%,5、60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高达60%———80%。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

  情境材料二:袁隆平是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科学家之一,他提出水稻杂交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新突破,多年来,杂交水稻累计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情境材料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已由20世纪初的20%左右增加到60%以上,其中美国等国家已经超过80%,但我国仅为30%左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另外,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产品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至6倍;半数以上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开发;科技与经济脱节,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只有6%至8%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经超过50%。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再次通过学生列举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

  从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通过情境材料四: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谈到21世纪前景时说过这样的话:知识使法国浪漫,经济使法国富庶,只有教育才能使法国发展强大。

  无独有偶,科技巨子、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曾预言:未来十年,衡量贫富的标准将是教育。

  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发展依靠─人才竞争─依靠教育引导学生分析经济、科技、教育、人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在讲实科教兴国战略这一目内容时设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1、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3、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呢?

  通过学生分析教师总结: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由于本框内容多,理论性比较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学生主比较被动,课堂教学效果不太好,今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讲授新课前,我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再根据复习课的需要和学情的具体情况,本复习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知识梳理——典型例题——自主练习——课后作业。

  首先是知识梳理,要求学生带着五道填空题对照课本认真查找答案,完成学教案上相关习题,有利于知识再现,也就是完成第一步:自主学习小组抢答,接下来进行第二步:小组合作交流,勇敢展示自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很快的回顾课本的知识点,很好的对本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再进行热点综述,知识解读,展示四则时政热点,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知识解答,再请四组学生到黑板上展示他们小组找出知识点的结果,最后通过其他小组以不同的见解进行补充,达到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要求。

  再接下来完成环节二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历年中考对本框题相关的两道典型例题,不仅要求学生讲出答案,还要回答为什么,做到能让学生自己讲解,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环节三中的两道选择题也是采取要求学生讲解的方法,由于时间紧,后面的材料题无法完成,当课后作业。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这样能鼓励和鞭策学生积极性。本节复习课总体来说完成了复习教学的要求,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时政热点的考点链接时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解读和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再来学生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3本节课我通过用眼观科技——用脑析教育——用心想对策这条线贯穿,通过对图表、材料、图片的解读分析,师生一起探究科技的作用、现状,及我国教育的现状、作用,最后水到渠成的理解科教兴国的必要性。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及时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符合初三学生的学情,能及时有效的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现将本节课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有:

  ①鉴于知识容量较大,及时对第四课第四框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安排,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放到下节课讲,使得课堂的节奏很从容,内容的探究也更加的深刻。

  ②一条线贯穿整节课,使得课堂内容条理清晰。

  ③活动设计符合初三学生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探究讨论之中,也慢慢的在渗透、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整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过渡自然而不生硬,师生共同探究有关知识,课堂氛围好。

  ⑤本节课以在黑板上画航天飞机结束新课,既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①理论性的东西太多,师讲解的地方依然有点多。

  ②教育作用的讲解的还是有点太理论化。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4通过这两节的学习,进行反思如下:

  课堂教学中,可取之处:

  一、课堂氛围民主、和谐,师生情感交流自然、充分。

  教学中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和被尊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是广泛的。

  二、关注时事,渗透时事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离开时代性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将是一潭死水和空洞说教,无法唤醒学生与教师课堂灵感与智慧,更无法闪现课堂教与学的生成性东西。而时政教学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在这一节教学中,引入了“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2021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天河一号”等最新的时事,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追求课堂的有效生成。

  生成性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协商性生态环境为教学背景,以师生、生生协商性互动为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师问:把教育摆在什么地位?学生答:第一位。面对这一知识点的错误,教师巧妙的请学生改错,将两个知识点做了区分。

  教学存在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教学容量偏大。

  容量大的好处是学生精力集中,思维连贯,教学一气呵成。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一些教学环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有限,致使学生思考的不够深入、透彻。

  2、学生会感觉比较紧张,会有学生的思路跟不上。

  对策:

  1、适当的取舍材料;

  2、调整课时的分配;

  3、关注程度相对落后的学生。

  二、偏重时事,关注生活不足。

  其实教学中,时事和生活是统一的,应该更加关注生活,才能更贴近学生。

  对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篇二: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1、谈谈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又称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和。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其中,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人力资源多寡的重要指标。人力资源的数量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

  (2).了解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素质全面提高.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2009年的9。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00年的10年提高到2009年的12。4年,均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数达到9830万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已经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转变。但是,我国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表面数量多,实际数量少,造成人力资源供给不足.虽然人口有13亿,但合格人才却远远不够。

  (3)。认识我国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大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的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的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

  (4)。认识强国必先强教的伟大战略

  教育强则国家强,这是近现代以来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历史经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世界追赶”,首先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先发展,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这既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实现这一转化,我们具备非常充分的客观条件: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国人口结构已经进入成年型,即以成年人为主的人口构成,人均负担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由于经济的发展,个人、家庭的消费比例更多地倾向于教育,这是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新时期的教育之爱,应该表现在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办高质量的教育,真正承担起增生人力资本的历史重任.(5)。认识教育承担的历史责任

  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根据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进行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和模式,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推动教育体系的创新,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加强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和沟通。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2、举例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制度、规定相比,人最重要,最值得关注。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关注学生主体,就要以学定教,就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的“灌输式”、“听话式”的教育。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立主体性,必须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首先,师生在人格上要互敬互爱。尊师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这是单向的要求,师生之间应该互相尊敬,互相爱护。其次,师生在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常言道,“尊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的互敬互爱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快乐友爱的享受,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积极营造一种以真诚、热爱、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另外,教师还可通过表扬、激励等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其主体意识。教育要以人为本,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

  3、举例说明教师如何将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1)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课业负担观。教师的课业设计应立足于学生实际,结构要优化,课业内容要注重学科联系,把握好数量限度、时间跨度和难易程度。笔答式作业要注重巩固基础,课堂作业应注重新知,课外作业注重知识的拓展性、启发性、综合性、趣味性,克服重复练习、无效练习、惩罚练习和粗制滥造练习的现象.中小学生的课业量更要把握好“度",严禁把增加作业量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只有把握好作业时间和量这个“度”,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2)教师要建构多元评价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版面的评价手段,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并且消除由他人评价引起的极度焦虑。适度的焦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且过度焦虑易产生心理障碍,自评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没有外部评价的教学是不真实的,必须通过他人的评价才能看到优劣,才能对优劣作出判断.组织合理的评价,可以给批判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树立必要的合适的标准,必须把自评、他评、互评结合起来。当学生对自己分数不满意时,可要求自考,直到满意为止,这样有利于学生弥补不足,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能减轻学生因考试焦虑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4。你觉得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可行吗?谈谈你的对策。

  第一,要树立“教育公平”的观念.教师要实现教学公平,必须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今天的教师已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输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教师要实现这种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观的转变。正确的学生观的要义是尊重学生,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完整生命意义的“人”来对待。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人天生就具有差异性,因此,我们要容忍学生的差异存在,并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考虑;人是具有复杂情感的高等动物,因此,我们需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并有效地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二,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要把这个理念落实在教学中去,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当然,课堂上的学习自始至终充满着“接受”与“亲历"的矛盾,而且,学生不能事事都亲自经历一番,必须向老师请教,向书本请教,必须学习大量的间接知识。但这不能作为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借口,就是接受间接知识,也需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因此,教师不能以知识传授者、施与者的身份对待学生。否则,教育公平就是一句空话.

  第三,要在大班额集体教学的环境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都是具体的人,都是有个性的人,就像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尊重孩子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现实的问题是,我们仍在实行班级授课制,而且班额较大,这是促使“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试想,面对几十个孩子甚至上百个孩子,我们的教师该有多大的“神力”才能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发展呢!但是,教师也不是完全的无能为力,也不能因此就放弃对学生个性的关注。我们的老师们在实践中创造了很多集体教学条件下关注个体的好经验、好方法.比如,组织小组教学,就是关注个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充分开发学生资源的一个好策略。改变形式僵化的排位方式,实行座位轮换或实行“小组圆桌"式排座,也能实现学生在教室这个“学习场”中有公平的机会,是解决由于空间位置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有效途径.

  第四,在教学行为中追求“教育公平”。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有意无意地做出对学生“不公平”的举动,如习惯性地把回答问题的机会留给喜欢表达的学生,把关注的目光始终投在离自己所处位置较近的区域内的学生,对自己欣赏的学生赞赏有加,等等。我们不经意间的“不公平"举动,可能会影响某些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态度,甚至是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这种结果显然是与基础教育的初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背道而驰的。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克服意识形态中存在的偏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对自己以往“不公平"的教学行为作出适当调整,使其努力接近“教育公平"。

  5、你认为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一.是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意外性,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出乎他们的意料的教学内容极易引发其好奇心。

  二.是恰当利用认识冲突,与学生的经验、态度不一致、相冲突的内容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是适当地增加复杂性,复杂的材料通常比简单材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四.是适当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问题答案的开放性、多元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动机。

  五.是给予充分的探究时间,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教师已成功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就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探究时间,力争由他们自己找到答案。

  六.是不要过分注重结果,由好奇心激发的探究活动弥足珍贵,它比让学生记忆知识、练习技能更重要。

  七.是适当运用奖赏。

  6、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一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第二,教学中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实践更有利

  于创新。所以,我们要开创一切条件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例如,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到课外去联系实际,如参观工厂、农村、部队、大自然、搞社会调查等,可获得更直接的信息,也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然而,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在搞实践活动太耽误时间。所以,目前学生搞实践活动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创造力受到限制和削弱的因素有极少设疑和提问,这妨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和家长不能容忍学生嬉戏态度的存在,幽默和诙谐往往会导致惩罚,经常有人对创造行为抱有偏见,把它看成一种变态行为,进行讽刺和讥笑;强大的随俗压力使得创造性活动难以展开;把学生的思考活动局限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不得不走上死记硬背的道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憧憬、幻想和希望,是志趣、科学理想形成和发展的极好时期,创新教育的最大障碍不是学生,而是教育部门的一些领导和教师。长期以来,他们抱残守缺,固步自封,教学模式单一,思想僵化,早已习惯了应试教育那一套,不敢越雷池一步,不能容忍学生表达和自己相反的意见,对有创造个性的学生甚至压抑和打击,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才华的学生。

  7、你认为应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1)。不体罚,守住教师职业的底线

  体罚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是“高压线”,触摸不得.触摸了,就可能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制裁。教师应该对其有“躲之犹恐不及"的警觉,不能再怀疑体罚是否有用,是否有道理了.在学生没有认识错误的时候,体罚只能增加其逆反心理,还会挫伤其自尊和自信。体罚是最愚蠢的教育方法,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师要坚决拒绝体罚。何况,从社会学方面理解,学生是被服务者,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上帝”,服务的最基本理念是“上帝喜欢",哪有体罚“上帝”的道理?不体罚,不等于不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也不是完整的教育。人性的弱点就是不能百分之百地自觉,更不能百分之百地“先觉",总有做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因此,都要接受实践的惩罚。而且,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正确对待惩罚,是一个人是否坚强的表现。应该适当地开展挫折教育,教会学生主动面对惩罚。

  (2).不搞有偿补课,遵守教师的职业操守

  教师应该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极少数教师身上存在“该讲的内容上课不讲,而是放到课后有偿家教的时候讲”的情况,甚至有极个别教师利用职务之便,组织学生进行有偿家教,以谋取私利。这样的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形象.

  (3).不迁怒于学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也会感染学生的情绪。教师心情愉快、热情饱满地面对学生,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上课。相反,如果教师郁郁寡欢,那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教育是心灵、人格的塑造。情感、情绪、情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如果将沮丧的心理状态带到教室,非但课上不好,还会把学生当作“出气筒”、发泄对象,生出各种各样的事端来.

  快乐地当教师,这不仅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崇高的职业追求。看淡功名利禄,放下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一种美学,于淡泊中体会愉悦。如此一来,倦怠的心理就会烟消云散,收获就会越来越多,也会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任凭教室外红尘滚滚,我保持教室里一片净土。这样教师就能收获快乐,学生同样也能收获快乐。

  (4)。去贪欲,享受教师的职业幸福

  幸福是人的主观内心感受.幸福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结果得到大家认同,社会认同。一个人喜欢什么工作,不仅是天赋方面对这项工作比较适应,也是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喜欢是什么?喜欢本身就是持久的动力,就意味着自觉地投入,并预示事业的成功.教师不仅有爱的奉献,也有爱的获得,不能收获爱的职业谁也难以坚持。

  8、谈谈你对“教师培训既是义务,又是福利,既是前行的加油站,又是整装的训练场”的理解.

  (1).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要求

  教育部提出的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

  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师资保障。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完善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创新培训模式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境内培训和境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中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2).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任务是:紧紧围绕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推动各地通过多种有效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今后五年,对全国1000多万教师进行每人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支持100万名骨干教师进行国家级培训;选派1万名优秀骨干教师进行海外研修培训;组织200万名教师进行学历提升;采取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促进中小学名师和教育家的培养,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3)。创新教师培训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1)积极创新培训模式.2)不断优化培训内容。3)努力改进培训方式方法。4)积极开展教师远程培训。5)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6)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7)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

  (4)。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不断学习和专业发展

  1)完善五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培训制度。2)建立严格的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3)建立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4)实行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制。5)强化教师培训质量监管。

  9、为什么说合作与交流是放大个体研究成果、保障校本研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一是校本研修不能是教师个人的分散研究.校本的行动研究具有分散、个案的特点。一个人的一个教育叙事,可能只是一个个别的经验,一个教师的案例研究只能涉及到一个小小的教育行动。这样的研究优势是扎根于教育实践,弊病是研究过于细小。有人把这样的研究称作“草根研究"是不无道理的.合作交流,研究成果共享,就能克服这样的研究的细小弊端。教师群体的教育叙事就可能涉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群体的行动研究就可能构成一个庞大的课题。教师的群体行动研究则可以使个体的研究成果积累起来,积沙成塔,积腋成裘,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而且,经常坚持群体研究,可以造就一个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氛围、气势,使学校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研究中来,使每个人的智慧都汇入集体的洪流。总之,合作能使研究深入发展,持续发展,能使研究成果得以放大,能使研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造就一个学校的研究文化。

  二是校本研修也不能局限于校内。从宏观层面看,校内的教师合作还不足以克服校本研修分散、个案的弊端。一个学校的教师人数不多,总体水平有限,如果把研究局限在校内,就会产生“萝卜炖萝卜还是一锅萝卜”的局面,校本研修也不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用区域性联合教研克服这样的弊端。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把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把校和校的隔阂打通了。我们完全可以把校本研修活动放置到网上,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或者把校本研修做到全国去,做到海外去.这样的“校本”,既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又有开阔的研究视野,它对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三是专业引领。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的高级形式。校本研修不能只局限于个体研究,局限于行动研究,局限于本园的研究。校本研修不能“坐井观天",更不能“坐井研究井"。开阔教师眼界,拓展教师思维,提高教师研究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专业引领。

  1。是骨干教师引领.专业引领的第一种方式是骨干引领,也就是骨干教师对全体教师的带动。2。是专家引领.专家是指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有专门研究和深刻实践的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师范院校的教师。3.是专业理论引领.专业理论引领,是指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教育、课程、教学理论,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被引领"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以上三种引领方式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综合在一起使用。不能简单地分类,更不能机械地应用。

  10、举例说明教师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1).要加强自身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呼唤现代化的教师,现代化的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应该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能够把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特点、思想方法;能够准确地理解信息社会的各种现象,并客观地评价信息时代的信息文化,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是要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进行信息处理、开展信息交流、创作信息作品或产品、解决实际问题。三是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探求新知、研究问题,能够将信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创美好的生活。

  (2).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对于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的教学辅助工具,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通过生动直观的表象或精美装饰的文字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生本对话,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不能把信息技术的展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对其滥用。要遵循以下原则.1)为教学服务的原则.2)适度使用的原则。3)简约可操作原则。

  (3).要学会多媒体网络教学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多媒体教学网络操作软件,具有网络教学功能和众多的附加功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以下功能。

  1)

  教学功能。2)指导功能。3)监控功能.

  (4)。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

  广义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设备等,我们提倡的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指的是狭义的教育资源,即教学内容资源以及与内容展现有关的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积累教育资源方便快捷,尤其是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源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极大地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对教育教学方法和观念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采集和下载图片、音频、视频资源,积累自己的教育资源库,发挥这些现代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

篇三: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科教兴国的开展战略》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可取之处:

  一、课堂气氛民主、和谐,师生情感交流自然、充分。

  教学中民主的课堂气氛,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感到平安和被尊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活泼的,参与是广泛的。

  二、关注时事,渗透时事教学。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离开时代性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将是一潭死水和空洞说教,无法唤醒学生与教师课堂灵感与智慧,更无法闪现课堂教与学的生成性东西。而时政教学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在这一节教学中,引入了“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xx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天河一号”等最新的时事,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三、追求课堂的有效生成。

  生成性课堂是以学生的开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协商性生态环境为教学背景,以师生、生生协商性互动为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师问:把教育摆在什么地位?学生答:第一位。面对这一知识点的错误,教师巧妙的请学生改错,将两个知识点做了区分。

  《实施科教兴国的开展战略》课堂教学中,笔者关于有效教学存在的缺乏和有待改进之处:

  一、教学容量偏大。容量大的好处是学生精力集中,思维连贯,教学一气呵成。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一些教学环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有限,致使学生思考的不够深入、透彻。

  2、学生会感觉比较紧张,会有学生的思路跟不上。

  对策:1、适当的取舍材料;2、调整课时的分配;3、关注程度相对的学生。

  二、偏重时事,关注生活缺乏。其实教学中,时事和生活是统一的,应该更加关注生活,才能更贴近学生。

  对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篇四: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新优异老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五篇

  小学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毕竟之路。下面给大家分享部分有关新优异老师教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

  新优异老师教学心得体会1

  我今天想和这些新老师谈谈心,算是一点“忠言”吧,呵呵。

  一、注意独立思索

  很多新老师在工作后首先就碰到很多困难,刚开始碰到的问题还不但仅是教法的问题,甚至是知识性问题,这是我们每个老师全部经历的过程,不要太担心,每个人全部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首先是熟悉教材,只有对教材了如指掌后,才能超越教材,当然最终应该追求的是“把教材当教学素材使用”,不过刚开始首先必需对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教材的结构,教材各部分的关系全部熟悉。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很多年轻老师喜爱在网络上求援,而不是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我个人认为这不利于自己的独立思索,毕竟他人的想法是他人的了解,我以为还是要首先求援自己身边的资料,比如大学教材、地图册及网络搜索引擎。有的年轻老师甚至一个地名不知道,也要到网络上发问,其实自己查阅地图也是学习思索的过程,为何要把这种学习的过程交给他人呢?

  二、自己没有设计的时候,别看他人的设计

  给我发电子邮件,索要教学设计、教案、的年轻老师很多,大多

  我全部没有措施满足这种要求。首先并不是我的每个教案和设计全部有新意;其次,自己没有设计,没有思索,看了他人的设计对自己的教学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而且他人的设计会左右自己的想法,最终成为自己创新的障碍。我是极少在网络上下载他人的教案的,在自己的设计完成以前,我也是历来不看他人的教案的,我相信这么做更利于个人风格的形成。

  三、立即做完多年来的全部高考试题

  很多年轻老师刚上班就陷入了多种教辅的题海,这是很有害的。因为现在的教辅市场问题很大。大家是教学被教辅资料牵着鼻子走。有很多老师教辅资料做了不少,不过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全部没有做完,或只做了本省的高考试题。从教学评价这个角度来看,高考毕竟是评价我们教学最权威,最实际和最终的一个评价方法。“高考是教学指挥棒”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多年来我们的高考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能力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这全部要求我们调整自己的教学,因此我提议年轻老师首先做完多年来全部高考试题,知道高考怎么考,才知道我们该怎么讲。

  四、能不用,尽力不用

  是一个优秀的教学手段,不过假如对它的依靠性太大,是不利于我们地理老师基础功的训练的。仅仅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它虽含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势,不过也含有工作量大,耗时多,受设备等限制等缺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的很多制作动不动就花费一个星期,甚至一个多月。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制作中,研究教学的时间自然就少了,这是舍本逐末。而且可能会造成部分年轻老师在板图、板画、板书方面的能力下降,所以要冷静看待教学。

  五、注意案例的搜集和整理

  教学过程中,案例越多,教学就越得心应手。很多刚工作的老师,经常以为一节课的时间太长,讲着讲着就没有东西可讲了,关键是脑袋里的案例和素材太少。好的案例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原理和方法。很多年轻老师的讲解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例子,这是不够的,而且很轻易落入照本宣科。另外,在搜集和筛选案例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把握教材的能力提升。

  六、注意写课后记

  我们平时全部比较注意写教案,而忽略课后记,在上完课后,将一节课的心得用两三句话写在教案后面是很有必须的。有时候上课,学生的一个问题,可能会给我们带来灵感,给整个课堂带来高潮,给我们老师带来思索,立即记下这些,对以后的教学来说是一个宝贵的资源。

  七、尝试原创命题

  我个人从命题中的收获是很大的。经过命题知道这个知识点怎样去检测,怎样去评价我们的教学。在原创命题设置答案的过程中,能够发觉很多问题,对我们以后讲题是很有帮助的,这种收获是做再多的试题也无法替换的。我个人的体会是命一道试题,比做10道试题的收获要强得多。

  新优异老师教学心得体会2

篇五: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1本框题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这一重点,突破“辨证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首先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家用交通工具的变迁,家庭生活三大件的变化。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世纪的三大件:房子、汽车、教育(或保险)。让学生体会:科技发展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从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其次在教学中设计了:

  情境材料一: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占5%———10%,5、60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高达60%———80%。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共

  7页

篇六: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科技、教育发展方面的成就,知道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理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现实意义。感受科技创新、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讲授新课前,我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再根据复习课的需要和学情的具体情况,本复习课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知识梳理――典型例题――自主练习――课后作业。

  首先是知识梳理,要求学生带着五道填空题对照课本认真查找答案,完成学

  上相关习题,有利于知识再现,也就是完成第一步:自主学习小组抢答,接下来进行第二步:小组合作交流,勇敢展示自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能很快的回顾课本的知识点,很好的对本课知识点归纳总结,再进行热点综述,知识解读,展示四则时政热点,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知识解答,再请四组学生到黑板上展示他们小组找出知识点的结果,最后通过其他小组以不同的见解进行补充,达到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要求。

  再接下来完成环节二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历年中考对本框题相关的两道典型例题,不仅要求学生讲出答案,还要回答为什么,做到能让学生自己讲解,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环节三中的两道选择题也是采取要求学生讲解的方法,由于时间紧,后面的材料题无法完成,当课后作业。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这样能鼓励和鞭策学生积极性。本节复习课总体来说完成了复习教学的要求,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在时政热点的考点链接时没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解读和分析材料,并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语和关键语句,这提醒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再来学生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还有待提高,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答方法与技巧。

  通过这两节的学习,进行反思如下:

  教学中民主的课堂氛围,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会使学生感到安全和被尊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这一节教学中,学生的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参与是广泛的。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离开时代性特征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那将是一潭死水和空洞说教,无法唤醒学生与教师课堂灵感与智慧,更无法闪现课堂教与学的生成性东西。而时政教学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在这一节教学中,引入了“神舟七号嫦娥一号、嫦娥二号”、“20xx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天河一号”等最新的时事,激发了学生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生成性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以当时课堂特定的协商性生态环境为教学背景,以师生、生生协商性互动为特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教师问:把教育摆在什么地位?学生答:第一位。面对这一知识点的错误,教师巧妙的请学生改错,将两个知识点做了区分。

  容量大的好处是学生精力集中,思维连贯,教学一气呵成。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一些教学环节中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就显得有限,致使学生思考的不够深入、透彻。

  2、学生会感觉比较紧张,会有学生的思路跟不上。

  对策:

  1、适当的取舍材料

  2、调整课时的分配。

  3、关注程度相对落后的学生。

  其实教学中,时事和生活是统一的,应该更加关注生活,才能更贴近学生。

  对策: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本框题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这一重点,突破“辨证看待发展经济与发展科技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首先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家用交通工具的变迁,家庭生活三大件的变化。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新世纪的三大件:房子、汽车、教育(或保险)。让学生体会:科技发展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从而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其次在教学中设计了:

  情境材料一: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世纪之初仅占5%―――10%,50、60年代上升到50%,今天已高达60%―――80%。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科技水平的提高

  情境材料二:袁隆平是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两位科学家之一,他提出水稻杂交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新突破,多年来,杂交水稻累计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情境材料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已由20世纪初的20%左右增加到60%以上,其中美国等国家已经超过80%,但我国仅为30%左右,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比发展中国家40%的平均水平还要低。另外,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不小,但产品技术含量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原材料消耗是发达国家的4至6倍;半数以上企业不能进行有效的技术开发;科技与经济脱节,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只有6%至8%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发达国家的转化率已经超过50%。通过这些教学情境的设计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再次通过学生列举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成果。

  从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认识到: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大的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要迅速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

  通过情境材料四:法国总统希拉克在谈到21世纪前景时说过这样的话:知识使法国浪漫,经济使法国富庶,只有教育才能使法国发展强大。

  无独有偶,科技巨子、世界首富、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也曾预言:未来十年,衡量贫富的标准将是教育。

  经济发展依靠─科技发展依靠─人才竞争─依靠教育引导学生分析经济、科技、教育、人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性。

  在讲实科教兴国战略这一目内容时设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1、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2、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

  3、推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进行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呢?

  通过学生分析教师总结: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在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面前,如果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而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由于本框内容多,理论性比较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学生主比较被动,课堂教学效果不太好,今后要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我通过用眼观科技――用脑析教育――用心想对策这条线贯穿,通过对图表、材料、图片的解读分析,师生一起探究科技的作用、现状,及我国教育的现状、作用,最后水到渠成的理解科教兴国的必要性。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及时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符合初三学生的学情,能及时有效的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现将本节课的优缺点总结如下:

  优点有:

  ①鉴于知识容量较大,及时对第四课第四框的内容进行了合理安排,把如何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放到下节课讲,使得课堂的节奏很从容,内容的探究也更加的深刻。

  ②一条线贯穿整节课,使得课堂内容条理清晰。

  ③活动设计符合初三学生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探究讨论之中,也慢慢的在渗透、培养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整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过渡自然而不生硬,师生共同探究有关知识,课堂氛围好。

  ⑤本节课以在黑板上画航天飞机结束新课,既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又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当然,本节课有一些遗憾的地方:

  ①理论性的东西太多,师讲解的地方依然有点多。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学反思范文(精选4篇)】相关文章:

推荐访问:老师科教兴国战略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老师 科教兴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