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20篇

时间:2022-11-14 16:50:07 浏览量:

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20篇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20篇,供大家参考。

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20篇

篇一: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帮扶措施

  针对当前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身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所致;通过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参加有益

  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等策略,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到学生中间去,做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人自觉的健康生活,成为健康的生活者,既为学习服务,又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生活的养成,使学生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小学生自身因素所致小学时期,小学生之间的交往渴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不断扩大,但由于他们阅历浅,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从而使他们的交往,往往处于初级水平,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比如:人际关系焦虑就是因同学之间的矛盾没有及时得到正确处理而造成的暴力对抗、恐惧症等不良心理状态;所以,小学阶段个别学生很容易出现不合群、逆反心理现象,进而导致离家出走、逃学,甚至绝望、自杀行为;2.家庭教育的偏差父母过度溺爱和放任,是导致小学生心理疾患的直接因素;如今的小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大多只注重让孩子高兴、满意,孩子成了家庭中的“小皇帝”,父母任从孩子的摆布,百依百顺;逐渐养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致使孩子性格偏执,自私狭隘,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当家长的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往往就会使孩子感到压抑和不满,进而使孩子产生疑惑、犹豫等心理疾患;3.学校教育的误区

  就目前的评价制度而言,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追求升学率,考试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小学生面对“升学”及择校就读的原因,不得不放弃自己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苦苦地追求考试分数;由于思想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劳,失去了“人身自由”,这就导致学生恐学、厌学心理,严重者情绪失常、精神抑郁,出现个别学生离校出走或离家出走的逃学现象;

  二、针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帮扶措施小学生正处于充满心理矛盾的时期,他们往往自我感觉良好、自我认识模糊、自我评价过高、自我调节能力较弱;往往表现出情绪丰富、情感脆弱的幼稚状态,心理年龄多数低于生理年龄,因而,稍遇挫折,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就会产生烦恼和痛苦,所以,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给予引导和心理帮助,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一、对症下药,排除心理障碍;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它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一般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应对方法有以下几种:1、消除逆反心理——沟通与交流;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学生的行为往往表现为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说这好,我偏说那好;让我信这,我偏信那;处于“逆反期”的孩子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越叛逆,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对抗、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

  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对学生的逆反心理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我们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是要求学生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大人,让他们明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是善意的批评,明白家长、老师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乐,有时言语过激但都是为了他们好,自己只要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理解这些事情,也就不会逆反了;再次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努力改善自我,平时常提醒自己遇事尽量克制,多进行沟通,增加信任度,也就多了一份理解;最后是要求家长和教师多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及时了解他们在想什么,想做什么,多听他们的呼声,理解他们的欢乐与苦恼,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孩子建立起平等的长幼关系;消除学生逆反心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极大的耐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增强自信;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学生一旦产生自卑心理,就会对自己的智力、能力、长相或风度等作偏低的评价,甚至因某一方面的不足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觉得一切不如别人,顾虑重重,缺乏自信心,极大地阻碍了自身的健康成长;产生自卑孤独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主要是因为生理的原因、遭遇挫折和心理创伤、性格因素、家庭教育问题以及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在小学阶段,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大多缘于家庭问题,有的父母离异,有的家庭比较贫困;也有的学生是因为能力比较低,成绩不如同学,受到同学的轻视;现在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并不少见,这就更加要引起我们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消除自卑孤独心理关键是使学生对自己现存力量感到满足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他们身上的优点,使其对自身做出正确评价,发挥自己的长处;其次是要千方百计提高他们

  的自信心;工作中,我们常用的方法是联合各科教师共同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什么都弄不好,反而感受到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受到肯定;最后是引导学生以勤补拙和扬长避短克服自卑;作为教师关键是要帮助这部分学生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通过勤奋努力,在某个方面做出成绩来;在这方面,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五年级的小李是家里的独生女,本来家庭条件优越,学习成绩优秀,可后来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原本的天之骄子自从失去父母的百般宠爱,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抑郁寡欢,总觉得自己在班里抬不起头来,伴随而来的是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了解了这一情况后,王老师开始与她接触;一方面通过与她沟通,让她正确面对家庭现实,要求她要欣赏自己、相信自己,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一定要通过改变自己来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关心支持;王老师还帮她制定了学习计划,同时联合各科教师共同为其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各学科教师都乐于鼓励帮助小李,班主任高老师在班集体活动中给予了小李很多展示自己的机会,班中同学在高老师的影响下,也纷纷伸出友爱之手,让小李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到自己被重视;当自信重回到小李身上的时候,一切就开始改变了;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县名牌初中----太和三中;在她寄给高老师的贺年卡中,她深情地写着:“高老师,谢谢你给了我自信,让我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3、消除敏感与脆弱心理——锤炼意志;目前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长大,成长的道路一帆风顺;上了小学以后,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与同学的交往上都容易遇到挫折,一旦遇到挫折问题就来了,脆弱的心理素质便暴露无遗;消除脆弱心理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是提高学生自控水平,培养耐挫能力;第三是克服悲观消极的心态,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最后是教给学生释放消极情绪,摆脱悲观失望的方法,即通过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来转移注意力,多结交知心朋友,寻求社会力量的帮助如看心理医生等;

  二、防患未然,培养良好心理素质;1、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定期培训教师,使之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处于改革开放的年代,人的复杂心理现象是随之派生的产物;作为受家庭与学校、社会等多重爱护和指导的学生,仍无法例外地接受着各种心理困扰;他们自身的心理负荷是否合理,人格与道德品质的构成否正确,能否树立人生目标、拥有追求成功的勇气和韧性以及独立、判断、决定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以这种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的发展与运用,以意志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从人生的早期把握科学、合理的心理发展规律;在学生这个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将会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为此,培养一支适应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者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才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需要呢我认为首先取决于教师教学的儿童化程度的高低;因此,我也着重从这方面培训教师;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讲座,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辅导员的教学方式进行指导,使其熟悉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使其教育方式适应新时代心理教育的要求;使教师的教学能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除此之外,一位优秀的小学教师还应该有意识地多参加小孩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去了解小学生的语言、思维、快乐及需要,从而根据儿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这也是我们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另一重点;教师在参与孩子的活动时,要放下成人的架子与老成,怀着一颗童心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独特而五彩缤纷的心灵空间,做孩子们的知心大朋友,建立起平等、信任、友爱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2、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此,担任各学科教学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渗透,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结构;如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利用科学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品课中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承受能力的培养,利用音乐课中歌曲稳定学生情绪,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并通过课堂气氛的营造、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行为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3、开展各种体验活动,有的放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现在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太多长辈的呵护和溺爱,部分学生因为家长的过分溺爱与保护而产生了依赖心理,缺乏独立、判断、决定的经验和能力,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顽固、执拗而且容易自卑,意志力低,在与同学的相处交往中容易产生障碍,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能力低下,学习成绩一般;为了改变学生的这种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开展以培养学生意志品质为目的的体验活动,创造锻炼学生克服挫折的环境,组织学生磨练意志,培养抗挫折能力;如耐力训练、智力障碍赛、恶劣气候的适应以及诱惑抵御等;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开始表现出一种独立性,表现出坚韧与自制,在同学之间能更自觉地互相沟通,互谅互让,搞好团结;以前每逢刮风下雨,总有个别同学借故缺课,或者因一点小病就请假,影响了学习,而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学校已不复出现;学生在体验活动中获得了直接经验,意志力得到锻炼,这为他们以后的成长注入了心理上的“病毒免疫”;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角色扮演的体验方法也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就是由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如扮演班长、教师、家长、服务员等角色,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

  环境,来调节、变换自己的角色,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增强社交体验;角色扮演训练法对于消除学生心理困扰,促进学生的心理品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角色扮演中,学生通过扮演某一特定的角色,模仿现时生活情景,可以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达到排除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目的;角色扮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扮演者站在所扮演的角色的角度上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开展行动;这样,从扮演者来说,角色扮演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理解他人的过程,这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内化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在开展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应加以具体的指导和配合,学生有进步就及时给以肯定,用鼓励、赞扬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完善自我的信心,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4、设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任课老师的确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可光有任课老师还远远不够,对于更深层次问题的学生,还必须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教师采取更专业的方法,对症下药;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以便更好地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相对于任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意志类型,采取个别辅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咨询过程中,对较执拗、顽固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会从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等方面着重辅导、培养,目的在于让他懂得执拗、顽固与坚韧性的品质是相反的,使他在训练中逐步转化;比如四年级有一位学生在前段时间上课经常搞小动作,并且故意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对他进行点名批评,但他表现出一种抵抗的态度,知错不改;后来心理辅导老师经过一番思考,转换一个角度,找他个别谈心,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为他分析执拗、顽固对他成长的危害性,具有坚韧性的品质则能赢得同学们的喜欢、支持和老师的好评;并同任课老师配合,当他一有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慢慢地,该学生在感觉自己受到老

  师关注同学喜欢之后,不再表现得那么执拗和反叛,开始接近同学,接近老师,乐于为集体出力;在不知不觉中,他终于接受了劝告,成为一个遵守课堂纪律、受同学们喜欢的学生;

  对于胆小的,独立性不强的,容易接受消极暗示的学生,则要及时培养其自信、果断、勇敢的品质;心理辅导老师会联合班主任特意安排他参与一些必须独立完成的活动,比如训练其提高发音,独立发表意见,或者当众演讲等,以各种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对于举止冒失、轻率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则从培养其沉着与耐心等方面入手;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选择一些成功人士的传记,用故事的形式让他们正确理解果断、勇敢的含义;

  面对活动力过强的、不懂自制的学生,心理辅导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培养其控制行为的能力;通过同任课老师配合,在学校及班队开展的活动中,让其担当重要角色,将其好动的特性转化为服务能力;既磨练其意志,使他们的行为从消极的一面走向积极的一面,又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一种合理的发挥,达到自觉规范的效果;

  有的学生存在缺乏毅力的表现,比如在学习上怕吃苦,学什么都不持久,半途而废;心理辅导老师会根据所分析的具体原因,通过长时间的跟踪,对其进行意志的坚韧品质的训练,使他们得到启迪与激发,产生学习的毅力,提高了成绩;

  确实,学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了宣泄的机会,由于心理咨询老师能及时发现,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心理疏导,因此,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精神压力,解决学生思想上的疙瘩,克服其心理障碍,使学生恢复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我们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对他们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和坚强意志品质的磨练,使他们从小就能不断地严格要求自己,具有克服困难、不怕挫折、正视自己、正视人生、改善自己的能力;养成自我监督、自我分析、自我振作、自我强化、自

  我优化的心理素质;以健康、美好的形象,做一个有益于人类,有益于社会的成功的人,做二十一世纪的主人;这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时刻不忘的新时代的教育重任;

  

  

篇二: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1、不同年级均存有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2、对人多疑恐惧。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3、对他人冷漠敌视。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4、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水平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够,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绝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例如,一位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第三,家长缺乏准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

  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协助他们的老师。

  第四,小学生自身条件和情感类型的差异。例如,我校有一位父母离异,父亲又是残疾人的一名女学生,因为相貌一般,从上一年级起,学校的文艺节目很少找到她,每当别人出演精彩的节目时,她都在一旁落泪。她说:“老师很少理我,也很少叫我回答问题,我是个没人喜欢的‘丑不鸭’,活在世上是个多余的人。

  总来说之,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时常能感受到来自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我们都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我想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一个无忧无虑的世界中。

  

  

篇三: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成因及其举措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剪发展的重要期间。很多中学生以致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期间就已滋长。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疑惑、烦忧、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往常是在人品完美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拥有临时性、不确立性和广泛性,学生能够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理。所以,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有的心理问题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入学适应问题。

  小孩从少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重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拘束等,这全部都组成了新入学小孩心理适应的严重挑战。关于部分心剪发展快速的学生,以及在少儿园遇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小孩,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小孩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此刻:产生情绪阻碍,如忧虑、不安、抑郁、惧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此后对学习失掉兴趣;不可以拘束自己,老是违犯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理能够渐渐适应,少量学生可能会连续数月之久。往常个性内向、

  1/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胆寒、谨言慎行、焦躁和情绪不稳固的学生简单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示,学习是一项艰辛的脑力劳动。因为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课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火上浇油。在这样重压下,学生身心遇到了极大伤害。小孩年纪越小,学习过程中越简单产生疲惫,假如学生的学习连续时间过长,很简单造成学习疲惫,若学生长久处于疲惫状态,会使其视力降落,食欲不振,面无人色,大脑供血不足,打盹,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浮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想缓慢等现象。

  厌学与逃学识题。

  据检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假如对学习缺少兴趣,学习比较费劲,讲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好处于悲观被动状态,以致长久跟不长进度,又缺少追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实时地赐予鼓舞,伤害了学生学习的踊跃性。所以,他们或许在讲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专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故意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许在下边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别,存心注意少,无心注意多,处于显然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讲堂上打打盹;

  2/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或许干脆逃学、逃课,各处游乐。还有一些优等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他人超出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简单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厌烦学习,他们常常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反抗情绪,学习成绩差。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经过正常的人际交往、交流,人就能获取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取生活学习的贴心朋友,获取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假如缺少正常交往,就会令人没法知足迷恋感,内心愁闷而没法发泄和清除,影响了小孩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因为当前的小学生绝大多半为独生儿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所以,学生广泛存在着较率性、执拗、依靠性强的特色。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地点已改变,但仍旧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此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独尊,不可以善解人意;碰到困难不可以战胜,也不想战胜,缺少自信心,进而以致小学生不可以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惧怕感,过强的防备心理,其结果是关闭自己。并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妥,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术的培育。小学期间,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获取教师的关怀、理解与爱,教师如不可以以热忱的态度赐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谴责,学生则会感觉绝望,会有一种压

  3/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抑感,产生悲观情绪,以致师生关系冷淡。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徙、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忧虑感。

  意志阻碍。

  自我评论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少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独自接受任务;与伙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小孩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

  以自我为中心。率性、执拗己见,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可以与伙伴友善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认为是,甚至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性情。做事情有始无终,马马虎虎,缺少责任感。

  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颠簸大。做事情有头无尾,甚至功亏一篑。上课随意说话,做小动作。常常不达成作业等。

  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柔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

  这种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单薄,缺少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简单功亏一篑,简单被骗被骗,爱谎话言,不可以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可以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听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向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珍爱甚至宠爱,所以造成孩子好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

  4/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志力特别单薄。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甚至采纳悲观的躲避方式,这种悲观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牢固化,在必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形影不离地出现。于是,悲观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变为较严重的、需要长久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搅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阻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谎话、攻击、退却等。

  谎话行为。主要表现:为了躲避处罚或责任,故意谎话。为获取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谎话。

  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侮辱微小同学。据有欲、支配欲强,性情焦躁。缺少怜悯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强横无理,粗暴的搅乱他人,甚至在讲堂上做出各样小动作打搅同学。好主动出击、喜爱公然责备他人、好开他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睦的人交往、喜爱报复、易为小事愤怒等。

  退却行为。躲避、依靠、爱哭、不爱交际、自轻自贱等行为。

  按性质区分,问题行为能够分为过错型和道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冒犯或违反,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适合的需要、好奇、好动、尝试、恐惧、缺少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要素所惹起的,道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必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

  5/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违反或伤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偏向或个性特色所造成的,所以表现出常常型、偏向性和存心性等特色。

  人品阻碍及情绪感情方面的问题。

  人品阻碍指小学生人品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气度狭小,妒忌心强,异常执拗,独断独行,人际关系紧张。

  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高声回答下列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发去做某件事。

  忧虑。分别性忧虑。主要表现:不肯上学,不肯走开家长,担忧家长出不测,担忧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忧虑:主要表现:思疑自己的能力,缺少自信。惧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易怒。主要表现:自我拘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固。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可以理智地办理问题。遇事易激动、率性。在困难眼前,不可以持乐观的态度。对切合自己情意的什么都好,碰到不顺心的事则牢骚满腹,满腹怨言。

  妒忌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肯意看到他人的优点和优点,常对他人挑剔和贬斥。感情上自私,只需求老师对自己关怀、重视,看到老师关怀、重视他人,就生气,甚至恼恨他人。与伙伴相处,喜爱显示自己,耻笑他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存心置若罔闻,重则想损坏。

  依靠心理。

  因为小学生自己的特色,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好长久

  6/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生活在父亲母亲和他人的关怀和爱惜下,所以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靠心理,第一表现为对环境的依靠,如天气的变化不可以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示才行,不然很简单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偏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许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偏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常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惧怕心理。自责偏向的本源是对失掉他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觉到被父亲母亲、教师、朋友扔掉时,常常形成自责偏向,如,父亲母亲、教师对小孩过分严苛、专制,则伤害了小孩自尊心,小孩感觉不到来自威望人物的爱,进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他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错就会使小学生感觉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小孩常常有很强的依靠心理。

  考试怯场的惧怕心理。

  因为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惧怕的情绪状态。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程的升学考试,大多半学生感觉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盼望成功,也担忧遇到失败。有的学平生常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思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忧虑心理,以致对下次

  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慌意乱,身体发抖,原来应当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态。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响,不可以正常参加考试。长久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2、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的成因。

  7/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要素是复杂多样。此中,生理要素如遗传、发育、疾病等是可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要素、学校要素与社会要素在保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侧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同等内部要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要素。所以,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剖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己几个方面来剖析。

  来自小学生自己的要素。

  遗传要素。在乡村,因为近亲婚姻造成小孩生剪发育天生不足,容颜不好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可以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感觉自己不如他人,其余人也用异常的目光去看他们,必定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气质种类。

  小学生同成年人同样,气质种类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此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种类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响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责备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何足道哉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倒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责备而服毒自杀的事件,唯恐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种类有直接的关系。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色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小孩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其大脑

  8/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剪发展极为有利,所以,童年期小孩的心剪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间。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简单受其余外界要素的搅乱而发生变化,所以也最简单产生心理问题。

  来自家庭的要素。

  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先环境,家庭氛围的利害,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感情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尊长的宠爱。尽人皆知,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使我国的

  家庭发生了重要变化:独生儿女家庭愈来愈多。在独生儿女家庭中,有的父亲母亲视儿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珍爱,不肯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儿女犯了错误时,父亲母亲特别是祖父亲母亲也不说一个“不”字,过分宠爱孩子,天长地久,儿女便形成了“惟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碰到挫折时,便不可以接受,不知所措。

  家庭教育方式不妥。

  有的家庭,父亲母亲素来不把儿女看作是与自己同等的一员,认为儿女只好忍气吞声,唯命是从。他们对儿女过于严苛、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儿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常常堕入“爱的误区”,对儿女过高要求,过分希望,过分保护,过分宠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

  电脑门门通,考试首屈一指只需学习好就百依百顺,有求必

  9/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应。而一旦失误,就奚落嘲讽,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确本质的过高希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儿女的自尊心遇到伤害,独立性遇到压迫,加上相互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别,很简单造成父亲母亲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膜加剧,使儿女形成抗争、疑惧、胆寒等悲观心理质量,引发心理问题。

  家庭氛围不睦睦。跟着离婚率的不停上涨,给愈来愈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损坏了小孩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简单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亲母亲,有的没人要儿女,有的随

  法院裁决,不论哪一种情况,都简单使儿女听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敌视社会,妒忌他人,走上违纪犯法的道路。还有在常常发生矛盾的家庭中,居心理问题的小孩比率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矛盾不单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以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来自学校的要素。

  学习负担过重。跟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愈来愈大,他们背负着父亲母亲的希望和老师的希望。因为素质教育还没有真切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籍轻课堂的现象依旧存在。老师评论学生,社会权衡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本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场面使小学生疲于对付,心

  10/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理极度紧张,以致他们用脑过分,皮层机能降低,进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掉兴趣和信心,或许产生忧虑、愁闷、压迫、惧怕等不良知境,长此以往,部分人就会不一样程度地产生心理阻碍。

  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术的培育。小学期间,小学生希望获取教师的关怀、理解和爱惜。假如教师缺少理解、耐心和爱心,不可以

  以热忱的态度赐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谴责,学生则会感觉绝望,产生悲观情绪,以致师生关系冷淡,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徙、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忧虑。

  人际关系不良。

  研究表示,学校里的人际关系怎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小学生若能获取教师和同学的悦纳、必定和尊敬,能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伙伴的友情,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会获取健康发展。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常常遇到冷淡、排挤或否认的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过去因为受政治要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

  11/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80年月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课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进入小学讲堂,小学广泛没居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力所不及。

  来自社会的要素。

  社会竞争的加剧。固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亲母亲、老师和四周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注一个事实:跟着科学技术的飞腾发展,信息流传的瞬间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竞争体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领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以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惑和疑惑,产生不知所措的心态,进而惹起各样心理问题。

  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状况下,新旧体系的共存,法例制度的不完美,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长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光滑落,财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耳濡目染地影响着我们的小孩,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3、小学生常有心理问题的对策与举措。

  日趋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

  就必定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举措。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一定重视,固然真切患心理病的学生不过很少量,但是我们发现

  12/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误差问题随年纪增添,所以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相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纳踊跃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纳对策。

  学校应采纳的对策。

  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展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按照“面向全体、宽容、保密、连续”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主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剖析的最大不一样,心理剖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居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是假定小学生集体中大批存在心理问题,而是全部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居心理问题能够经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改正。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全部。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可以把学生疏类,不可以假定班级学生计在好、中、差三等,不可以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一样而看不起学生。缺少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交流,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采纳每一个学生,包含他的优点和弊端,以及不可以谅解的错误,要相信全部的学生都能够教育好,假如有问题不过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和合时的

  13/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问题。

  保密事关怀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收效。学生对教师敞高兴扉,教师必定要保密。讲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当保存。

  保密的对象包含学生自己、家长和其余的老师,不可以任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串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连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久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陪伴整个小学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详细门路和方法

  。

  集体指导。集体指导采纳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供给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优秀的氛围和集体的优秀行为,激发集体向上的精神。集体指导往常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因为在必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依据本班的本质和集体指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育优秀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成立同等和睦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指导室。心理指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指导室的工作应当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指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特意的工作计划,固定的

  14/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指导室的环境部署除了切合心理指导的要求,还要增添小孩的特色,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爱它,忧如进俱乐部活动同样高兴。心理指导室的名称能够童趣化,比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指导的增补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能够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典范学生、问题许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能够让自己知道或不知道,主要依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久的追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很多的教师,所以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纳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察看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必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细,如察看笔录、讲话记录等。记录必定要真切,还能够写记录者的感觉。要妥当保存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然。

  测试与矫治。采纳问卷检查、测试纸等手段充足认识学生群表现状,此后找出存在广泛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专心理专家供给的特意设计的量表,一般不倡导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检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照而已,全部的数据都不行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行能用数据表现的。经过测试检查发现的问题,实时进行集体指导、心理指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需的预防和矫治,促使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

  15/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学生认识心理科学知识,掌握必定的心理调理技术。该课程可分

  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本质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

  知识普及课,后者包含角色饰演,互相咨询,人际交往训练等,

  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发泄难过、战胜自卑、建立自信等心理

  调理手段,防患于已然。

  家庭应采纳的对策

  家长应踊跃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修养方式和人际关

  系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连续。所以,

  不论是认识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由,仍是咨询、教正计划的

  拟订与实行,都需要获得家长的踊跃支持与配合。

  家长展开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以下

  :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育孩子美好的心灵,天真的心灵更需要关

  心。第一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灵更为需要关怀,从小关怀孩子的

  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比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

  责备时,希望其余人能宽慰他、劝慰他,但是小学生被老师责备

  后,回家还会被家长肆无忌惮地再责备一顿,孩子必定会感觉很

  委屈。所以,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当责备的角色时,

  另一方担当劝慰,万不行两面夹攻,要给孩子“暖和的家”的感

  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育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聆听孩子说话。家长常常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

  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

  16/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说话的时机相对少,说内心话的时机更少了。家庭应当是孩子说内心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时机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舞孩子多说话。家长不可以因工作忙忽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利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

  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起码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常常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聆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光阴。

  宽容与拘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仍是严格好,并无一致的建议,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常常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同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需的拘束。过

  分宽容则陷于宠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理解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诫声中养成,家长的合时夸奖比其余物质奖赏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夸奖孩子与拘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组成矛盾,确立孩子欢乐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舞与夸奖开始。

  父亲母亲要建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儿女的成长。

  因为传统教育观的长久影响,我们的父亲母亲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儿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亲母亲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供给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

  17/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办理家庭同儿女教育之间的关系,踊跃创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宠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亲母亲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儿女的学习和发展。

  父亲母亲要谨慎对待离婚。父亲母亲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安静,使儿女得不到完好的父爱或母爱,许多儿女所以心理开始歪曲。为人父亲母亲者,当夫妇关系不睦时,为了未成年的儿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兴、闹离婚。即使夫妇感情确已破碎,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儿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并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期间,给他们创建一个优秀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小学生自己应采纳的对策。

  小学生要踊跃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其实不停完美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同时,还一定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竞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多种多样的兴趣和喜好,学会察看、剖析、评论自己,逐渐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优秀心理质量,知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久保持踊跃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克制和更正自己的弊端,弘扬自己的优点,不

  18/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断完美自己的个性。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

  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响,是能够经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援,在学校能够找老师、心理指导老师谈心;在家里能够找尊长、亲朋谈心;在社会上也能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不论何事何时都能够与人讲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得益。(3)学习写日志或周记。小学生要学惯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述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敬孩子的隐私,公然日志要获取自己的同意。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忧自己的内心奥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率地对人与对己。

  小学生要擅长求援,找寻支持。追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拥有的踊跃态度,面对压力、疑惑,要找寻心理支持,以获取优秀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能够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取的不单是这一次的方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领会。心理咨询也是能够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经过心理咨询,能够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感情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足的原由相信:关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好

  19/20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能够改变的提升。

  20/20

  

  

篇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

  1

  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五)意志障碍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2

  (六)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七)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八)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

  3

  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1.遗传因素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

  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

  2.气质类型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来自家庭的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1.父母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2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

  4

  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三)来自学校的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5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四)来自社会的因素1.社会竞争的加剧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

  6

  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应采取的对策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

  7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8

  (二)家庭应采取的对策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9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三)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

  10

  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11

  

  

篇五: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让我们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入学适应问题、学习方面问题、厌学逃学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意志障碍、问题行为、人格障碍、依赖心理、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二)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据辽宁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统计资料显示,1995年辽宁省中小学生课外作业量高于国家教委规定标准60%,而许多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使学生夜读时间越来越长,多数城市有近70%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支持,干脆辍学在家,帮父母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

  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六)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七)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八)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

  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

  小学生心理问题案例

  基本情况:男,二年级住校的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性格较外向,活泼好动,脾气倔强,以自我为中心。王天恩的父母离婚,母亲再婚,他跟随妈妈生活,他妈妈总觉得对他有亏欠,十分娇惯、溺爱。

  主要问题:该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时,情绪有些反常,变得沉默寡,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还有不想上学的念头,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背景资料:该学生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上课认真,回答问题积极,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良好。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学时,情绪有些反常,变得沉默寡。因为我校是寄宿制学校,所以两周回家一次。每次王天恩妈妈把他送到学校后,他总会在学校哭闹,不让妈妈离开,要妈妈陪他,老师总是百般劝说后才能进入教室学习并且让他妈妈离开。一个月后,不肯进教室学习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他要妈妈留在学校陪他,如果妈妈不留下来,他就不上学了,要和妈妈一起回家。他的情绪不稳定,上课时无精打采,眼睛无神,对什么事情总是提不起兴趣,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我通过和王天恩交谈,据其自己叙述是因为母亲再婚后,又为他添了个小弟弟,全家人都围着小弟弟转,他认为妈妈对他的关心少了,不喜欢他了,所以妈妈送他到学校后,他才不让妈妈离开自己,不愿意上学这样的举动。初步分析:该孩子年龄小,经过一个寒假和家人的不分离,形成了比较深的依恋,而且寒假中又几乎没有参加任何集体活动,所以他对家庭的依恋比较深,对寒假结束回到学校上学产生不适应症状。该学生又遇上母亲生了小弟弟,突然间有人和他分享了母亲的关心、疼爱,这种角色转换使她幼小的心灵一下子不能承受如此巨大的反差,促成了他的更加不适应,因而产生情绪困扰,表现出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在课堂上无精打采,不愿意上学。

  辅导策略:1、谈心法:首先找该生了解其成长过程所遇到的事情,帮助其分析目前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结。其次找该生母、继父谈心,让他们了解该生的表现及想法,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并同时,通过各种渠道,让他感觉到亲人就在她身边,并没有不喜欢他,还在关心他的成长。2、角色转换法:让该生自制两个指套,一个指套正面画上他自己,另一个指套上画上小弟弟,把它们分别套在手指上,来回扮演这两个角色。通过想象说出他自己不满的话,说出弟弟可能的想法,排泄其心中的郁闷和不安,这样可以使他舒解心结,走出阴影,疗治创伤。3、交友法:老师让该生多接触些被公认为慷慨大度,乐于助人的同学,让他们的好思想、好行为来感染她,学会他们处世的态度与方法,学会关心他人,改善人际关系,摆脱孤独。4、行为疗法:让该生在家帮助父母照看小弟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这样,该,从而改善人际关系,获得自尊,摆脱了孤独,生活愉快。辅导效果:由于家长的大力配合,该生积极努力,与同学、家人关系良好,乐于助人,能体谅别人的难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她终于走出了阴影的缠绕,走向了阳光灿烂的新天地。

  

  

篇六: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从而整体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个别具体指导在对整体正面引导的同时教师还要作到经常深入学生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表现予以指导予以矫正帮他们恢复健康心1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指导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同和社会环境因素不同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分别予以具体指导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论文从理论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农村小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中心、自私利已、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等。从家庭、学校、社区环境、自身等方面剖析了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有实践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当前,小学生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自信的有多少?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一点委屈受不了,不善交往,独立性差的有多少?烦恼、厌学、自卑、说谎、逃学、逆反、胆怯的又有多少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心理问题。为了弄清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找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一)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的现状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倡导和发起近代心理卫生运动以来,世界各国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从1959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心理健康。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发展规模已相当可观,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十分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关系的探讨,强调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相关研究。第二,注重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正,提倡多种心理技术的综合运用。在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尤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则是在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二)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明显。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唐慧琴、忻仁娥等人

  牵头,联合19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CBCL),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3.4%和12.5%;其中小学生检出率为14.1%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偏远地区的甘肃张掖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本研究试图把视线聚焦于此,以期为本地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三、调查过程与方法(一)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二)调查对象:新墩镇中心小学三—五年级各50名学生。(三)调查时间: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四)调查过程: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问卷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发出问卷386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通过统计分析,摸清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用一周的时间,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心理健康较严重的同学作了调查,并作了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农村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年级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以下问题比较严重:(一)、自我中心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1《儿童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分析:22城市协作调查24013名儿童少年报告》,载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1):13—15。

  事例:我在给一年级上课时,一个男同学和同桌学生发生了小纠纷,动手打了同桌。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他几句。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凭什么说我?你再说,我打死他!”更离谱的是竟然从座位上起来拿了一根木棍朝其同桌走来……我上前制止,他竟然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安慰了他很长时间,他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蔽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事例:三年级一个女生,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自觉,可从不请愿帮助别人。我建议班主任老师有意安排她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同坐,希望她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她总是敷衍了事,有时理都不理。班级的其他事更是置之不理。分析该生的行为,我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这位女孩子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她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我们曾经在电视中和报纸上看到过许多这方面的事例,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典型的例子。

  事例:“老师,老师,晓宇离家出走了!他妈妈来学校找!”五年级的某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班主任老师急忙起身跑到校门口去见家长。虽然几经周折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晓宇,并进行了一翻教育。可事后全校的老师都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孩子迟早会出事!

  晓宇,人聪明、能说会道,在班上学习成绩也优异,曾经深受大家喜爱。可在四年前,晓宇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从此在他的脸上再没有天真烂漫的微笑,而且在班上沉默寡言了。父母各走他乡后,他寄住在奶奶家,老人怕孩子受委屈,百般溺爱,一切顺着他。他的性格扭曲了。他多次和班上同学发生争执,而且这种时候,他总是以离家出走和死来威胁。老师、家长连手对此进行了多次谈话,开导,但与事无补。

  家庭的不幸是无情的,而孩子是无辜的。面对无可挽回的现状,晓宇逃避着,保护着他内心的脆弱和敏感。在与现实针锋相对的时候,他哭闹、无奈。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的心理发展必然出现畸形。

  五、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拼命挣钱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和无暇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等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良才”的现象并存。因此,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的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有机的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的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小幼稚,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正面引导,注重整体效应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坚持正面引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整体效应。小学生具有趋向群体、相互模仿的特点,而整体正面引导,是形成良好氛围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学风的重要前提。可通过以下途径逐步进行:1、言传身教,榜样激励。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最神圣的,家长的话他们有时可以不听,而教师的话他们却总是奉为“圣旨”,言听计从。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保持高度理智,不能有丝毫不稳定的情绪,也不能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要以稳定的情绪、冷静的审时度势、灵敏速度的反应、及时准确的判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把好形象关,

  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因素,把自己良好的言行表现“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凭“正”而模,这是其一。在一个学生群体中,相比之下,“萃”者有之,这是教师又可利用的最直接、最实在、又最有效的直观资源。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中表现优良的学生,抓住其一处闪光的地方,让他辉煌自己,照耀别人。要从多角度去找、要从多个人身上去找,不要嫌其“小”,不要嫌其“少”,一旦发现闪光之处,就紧紧抓住并及时传扬,这样不但能起到榜样作用,对成为的“榜样”的学生又可起到鞭策作用,使其更加光彩。

  2、以课堂为主渠道,教育学生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材中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各课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方法上应重在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态度,摒弃那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陈旧教法。3、多开展有益活动,引导学生除各学科的活动课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参观、访问、踏青、赏花、竞赛、讲故事、游戏、联欢、才艺展示、主题班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要比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健康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4、营造良好环境,影响学生外部条件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既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无形的有:(1)、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评议,根除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主性的现象;(2)、改革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减轻成绩竞争给学生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3)、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建立特长档案,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形的外部环境有:(1)、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使心情愉快乐观;(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伟人、英模,名言警句感染学生;(3)、设置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光荣榜,促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4)设置班级板报,使学生了解集体、热爱集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来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两个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从而整体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

  (二)、个别具体指导在对整体正面引导的同时,教师还要作到经常深入学生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表现予以指导,予以矫正,帮他们恢复健康心理。1、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指导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同和社会环境因素不同,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分别予以具体指导。对智力发育不全或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所造成的智能缺损属智力发展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处处从低要求,不急于求成,着重进行启发诱导;对认识能力低下,记忆力减退属于认识障碍的学生要指导他们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对情绪障碍的学生可进行暗示疗法。对遇事胆小、害怕、退缩逃避属行为障碍的学生,要有易到难多给他们一些做事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增强信心,恢复正常心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属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增强其群体意识;对性格表现异常属性格障碍的学生,教师就指导他们以有健全个性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他们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优点,做个心理健康的人。2、暂时的不健康因素及时指导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只是相对而言的,仅仅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的学生也难免会出现暂时的不健康因素,这些不健康因素如不及时消除,任其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对环境适应的困难和适应能力的丧失,形成心理障碍。因此教师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小学生中,有些平时性格开朗,天真活泼的学生,有时也会焦虑、忧郁;有些平时自觉性、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偶尔也会出现轻率鲁莽的行为;还有些平时乐于交往,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的学生,也难免有对人苛刻、挑剔的时候。对这些暂时的不健康因素,教师都要随时予以指导,不让其继续发展下去。总之,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发展的前沿,从长计议,

  2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5月版,第6页。

  从细微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祖国的未来才会更辉煌。

  参考文献: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5.王玲,《心理卫生》,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0.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教育出版社,1991.7.钱伟源,《小学生心理健康指南》,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6.1.

  后记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参加自学考试又已两年多了,回想当初看到这个专业时的激动心情,在已经拿到自考专科文凭后,我毫不犹豫的又报名参加了本专业的自学考试,师大老师们认真负责的辅导态度,平易近人的处事风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所有的考试科目已全部完成了,剩下的只有毕业论文了。我于2009年元月在西北师大教育学院申报了我的毕业论文,并确定了我的论文题目。本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年,带班多年,心理问题学生已见过很多,这些学生影响了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面对农村学生的复杂性、多变性,有时真感到力不从心。但教师的职业道德又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要使他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探究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我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撰写了《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这篇毕业论文。

  写论文的这几个月,我学到许多的知识,它为我的教育教学事业带来很大的帮助也为我今后的工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孙继民教授,一次又一次的悉心指导修改论文,并要求我一定要把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学会资料的搜集,观点的归纳,学会学习等等,在论文的准备中孙老师的严格的治学态度与严谨的学术要求都深深地激励着我在此向孙老师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无限的敬意。

  同时还要对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论文进行审阅的本校的同仁们表示感谢,他们都为我的论文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论文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尤其是理论层次不够深入,还望各位专家与教授指正。

  

  

篇七: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

  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1.2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1。3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处于明显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

  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1。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

  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1.5意志障碍。1。5。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1.5。2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1.5。3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1.5。4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

  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1.6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1.6.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1.6.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1.6。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

  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1.7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

  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1。7.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

  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

  1.7。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1。7。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

  1。7.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1。8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

  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1.9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2、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生理因素如遗

  传、发育、疾病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几个方面来分析。

  2。1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2。1.1遗传因素.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2.1.2气质类型。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2.1。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

  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来自家庭的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2.2.1长辈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过分溺爱孩子,天长日久,子女便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2。2。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

  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2.2.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3来自学校的因素.2.3.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3。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2.3。3人际关系不良.研究表明,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小学生若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情谊,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定的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2。3.4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

  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2。4来自社会的因素.2.4.1社会竞争的加剧。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4。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

  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3。1学校应采取的对策.3.1.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问题。

  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3.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

  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

  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3.2。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

  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

  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2。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3.3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3。3。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3.3.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3。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篇八: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讲稿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主讲人:苏子红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题目是《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儿童过度焦虑儿童过度焦虑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在小学生中,以女生的过度焦虑反应较为多见。这类患儿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也表现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2.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

  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一10%,男童多于女童。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特征:(1)注意力缺陷。与同龄儿童相比,患儿的注意力显著涣散,持续时间短暂,易受外界干扰,经常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向另一种活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事有头无尾。(2)活动过多。患儿不分场合,特别好动。在课堂上经常扭动座位,做小动作;在家里常常乱跑乱闹,扰乱别人;就连晚上睡觉也好来回。(3)冲动任性。患儿自制能力很差,遇事不加考虑就行动,活动交换频繁,缺乏条理;患儿易冲动,行事鲁莽.常有伤人和自伤行为。(4)学习困难。此类儿童大多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因其他认

  知障碍,学习过程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阅读、拼写、计算、临摹绘图等困难。(5)行为障碍。多动症儿童由于好动、冲动等特征,易造成一系列违反课堂纪律,打架斗殴等行为。

  3.儿童强迫症儿童强迫症是儿童情绪障碍的又一表现。儿童强迫行为在小学高年级男生中较为多见。主要表现包括:①强迫性洗手,一天可达十几次,一次持续十几分钟。②强迫性计数,例如一遍又一遍地数课本或其他图书上人和物的数目,反复数自己走了多少级台阶等。③强迫性自我检查,如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放整齐等。④有的患儿表现为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4.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2)诵读困难。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3)计算困难。主要表现为缺乏数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4)绘画困难。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5)交往困难。患有此症的儿童不会主动与人交往,经常遭受同学的讽刺和挖苦,因而使得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进一步加重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出现同轻微脑功能失调有关。有人认为是大脑两半球缺乏功能上的协调联系,也有人认为是大脑缺乏正确处理视听信息和做出正确判断的功能。5.学校恐怖症。

  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典型的心理适应不良综合征。主要症状是害怕上学,一进校门就恐慌不安,千方百计予以逃避,严重者则逃学、旷课。这类患儿往往伴有一系列生理上的异常反应,如恶心。呕吐,发热,多汗,失眠,噩梦,夜惊,腹痛,腹泻等。在性格特征上,患有学校恐怖症的儿童,一般都具有郁闷、敏感、消沉、孤独等特点。学校恐怖症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就先天因素来说,有阳性精神病家族史、病态人格或父母婚前、产前有酒精中毒史,性病史等先天原因的儿童,一般适应力相对较差,当环境突然变化及有重大应激性刺激时,可能使某些原来并不十分明显的病状暴露出来。从家庭养育方式来看.娇惯、溺爱会使孩子形成强烈依赖,父母期望过高则使孩子因达不到这种要求而逃避上学,破裂家庭或父母关系紧张可使孩子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变得十分退缩等,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过分严厉,对学生态度简单粗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学习成绩不理想等等,均可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畏惧心理而拒绝上学。

  6.儿童厌学症。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造成儿童厌学症的原因主要包括:(1)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重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父母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工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地灌输“拜金主义”.对儿童的厌学情绪有重大影响。(2)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例如,考试频繁,“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学习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不相吻合,教师对儿童缺少关心和爱抚等,都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篇九: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处于明显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意志障碍。1.5.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

  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1.5.2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

  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

  1.5.3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1.5.4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

  1.6.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

  1.6.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篇十: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一些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尚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师家长所实施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作用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智能发展的优劣

  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纷繁复杂,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根据小学的年龄特点,据我观察,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以下几点: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生活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少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

  他们心理健康发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最初是家庭。一些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受到兴趣、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加之目前尚不够完善的教育体制以及教师、家长所实施的不正确的教育方法等外因作用,使小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他们心理素质、智能发展的优劣。

  1父母关系在众多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良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研究发现,家庭中父母间紧张的冲突关系会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背景。这种心理创伤,使孩子的性格带有一系列消极特点,并且可能导致孩子在神经——心理上的某些病态。父母冲突,关系不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孩子生活在充满矛盾、父母的要求总不一致的环境中,家庭缺少宁静、平和、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对各种道德规范越来越不习惯;不少孩子还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反感,在时甚至对其中一方怀有怨恨之情。2父母期望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生的期

  望过高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对孩子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都是不利的,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产生恐惧、挫折感,压抑、敌视等不良心理,严重的甚至走向犯罪。过低的期望则容易使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等。

  .3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家庭教养

  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消极的作用。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家长采取态度不一致,以压力为主、歧视,经常打骂等不良教养方式的百分数显著高于正常小学生。二、学校因素

  在学校因素中,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等,对小学生的心理心理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出现在每一所学校。面对同学的竞争,他们埋头苦学,没有一点快乐而言。他们在长期枯燥的学习中,逐渐变成了一部只会开足马力,日夜工作的学习机器。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学校教育指导思想正确与否往往决定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教育工作的顽症,已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阻碍,心理负担过重所产生的心理压力

  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2教师的素质学校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素质,因

  为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发动、组织者,同时也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教师队伍的素质,如: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情绪情感、个性和意志品质等,都对学生起着感染作用,所以,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论班主任还是课任老师,是教师还是行政人员,都以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为己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好的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体验和思考,善于因势利导,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水平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心理的积极因素;好的教师能够接纳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乐于帮助学生;好的教师还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就是理解显示……要做到这一切,自己首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3学校人际关系学生在学校中的人际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状况。学生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小学生,必然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其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相反,一个师生关系紧张,必然会产生敌对、自卑、焦虑、恐惧情绪,这对其心理健康具有强烈的不良影响。

  .4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可以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类。这两种环境对小

  学生的心理发展都起着陶冶作用。学校心理环境包括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这样的环境能够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而消极的校风和班风,则是人情绪低落,感到压抑、纪律松懈、师生关系紧张,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水平必然降低,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坏的影响。三、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因素

  一定的社会文化,决定了人们相应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就从外部影响了人们心理行为。在现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媒体信息进入了孩子们的眼中,如:暴力、滥用毒品、少年犯罪、早恋……这些在是非观念并不是非常清晰的孩子们眼里处处充满了悬念。他们受到的社会因素有如下几点:

  1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与小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流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要确保小学生心理健康,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2学习生活环境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仅相同。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对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明显影响。

  

  

篇十一: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心理现象曾被恩格斯称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但进入本世纪以来,与之相连的心理问题逐渐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更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研究学习的问题。21世纪的小学生,必须排除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困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才能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但据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等。时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和升学竞争导致的过度焦虑。

  这种过度焦虑,往往年级越高,情况越严重。但现在也出现了向低年龄、低年级发展的趋势,一些孩子刚刚入学,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全班第一,甚至全年级第一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连打带罚,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交往中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宽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

  (3)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导致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小学生与父母、师长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也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冲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进入青春期之后,更加突出,使他们普遍感到压抑、苦闷、无助和烦躁。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很大,如享乐主义等思想的蔓延,渲染暴力的书刊和影视等。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网吧等也成了诱发其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2)家庭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教与家风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不管是“溺爱型”、“高压型”,还是“放任型”的家庭教育,都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

  (3)学校教育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致使学校生活单调、乏味,许多学生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经历,性格特点,生理早熟与心理晚熟之间反差的增大,思维的片面性,主观性,感情上的冲动性等,也都易形成心理问题。

  三、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对策:

  要解决好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因此,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

  1、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优化成长环境。要大力提倡讲文明,树新风,积极营造适合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远离游戏厅、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学校应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积

  极开展丰富多采、健康向上的活动,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开展指导和训练。一方面要让家长懂得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懂得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符合学生心理规律。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对教师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这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心理指导和心理训练。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3、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不仅可以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能让我们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以立足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而且还可以作为评价学生身心发展和学校教育效果的可靠指标。

  

  

篇十二: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3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其措施

  小学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是身心成长和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表现为困惑、烦恼、心理失衡、不适应学习生活的现象,有些问题通常是在人格完善和心理成熟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暂时性、不确定性和普遍性,学生可以凭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和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调节。因此,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动力。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

  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1.2学习方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1.3厌学与逃学问题。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处于明显的分心状态;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

  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

  1.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

  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1.5意志障碍。1.5.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1.5.2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1.5.3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1.5.4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

  志力非常薄弱。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1.6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1.6.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1.6.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1.6.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

  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1.7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1.7.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1.7.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1.7.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1.7.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1.8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

  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1.9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2、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生理因素如遗传、发育、疾病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一般来说,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几个方面来分析。

  2.1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2.1.1遗传因素。在农村,由于近亲婚姻造成儿童生理发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残疾,智力偏低等,这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2.1.2气质类型。小学生同成年人一样,气质类型可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其中,胆汁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师批评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如辽源市一小学生因受老师批评而服毒自杀的事件,恐怕与那位学生的气质类型有直接的关系。2.1.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童年期儿童的身体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缓的阶段,其大脑

  的发育趋于成熟,这对其心理发展极为有利,因此,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但因为其心理还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因此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2来自家庭的因素。家庭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环境,家庭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情感意志,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2.2.1长辈的溺爱。众所周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30多年,使我国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过分溺爱孩子,天长日久,子女便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时,便不能接受,无所适从。2.2.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庭,父母从来不把子女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一员,认为子女只能逆来顺受,惟命是从。他们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爱的误区”,对子女过高要求,过度期望,过分保护,过度溺爱。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只要学习好就言听计从,有求必

  应。而一旦失误,就挖苦讽刺,棍棒相加。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和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损害,独立性受到压抑,加上彼此间生活观,价值观等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间关系紧张,隔阂加剧,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心理问题。

  2.2.3家庭气氛不和谐。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给越来越多的孩子带来了不幸,严重破坏了儿童正常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创伤难以愈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离婚的父母,有的没人要子女,有的随法院判决,不管哪种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学龄期就仇视社会,嫉妒他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比较大,研究证明,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还会导致孩子在神经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态。2.3来自学校的因素。2.3.1学习负担过重。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小学生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背负着父母的希望和老师的期望。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老师评价学生,社会衡量学校,理论上是全面发展,实质上是分数和升学率。为了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题海战术,价值了学生的负担。这种局面使小学生疲于应付,心

  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或者产生焦虑、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3.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迁移、泛化到小学生与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际交往焦虑。2.3.3人际关系不良。研究表明,学校里的人际关系如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个小学生若能得到教师和同学的悦纳、肯定和尊重,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伴的情谊,他在学校集体里就会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其身心便会得到健康发展。反之,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排斥或否定的学生,会形成自卑感或产生敌对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2.3.4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过去由于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曾不公正地对待心理学。

  80年代初,我国在部分高校恢复了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尽管普及心理学科学知识的工作已经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进入小学课堂,小学普遍没有心理健康指导机构,国内较少的心理专家和心理医生对小学生来说更是鞭长莫及。

  2.4来自社会的因素。2.4.1社会竞争的加剧。虽然小学生还没有直接接触社会,但他们的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无不在给他们灌输一个事实: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信息传播的瞬息万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竞争机制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使得小学生不得不体会到竞争的压力和生活的压力,导致他们对现实充满迷茫和困惑,产生无所适从的心态,从而引起各种心理问题。2.4.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环境还没有达到净化的情况下,新旧体制的共存,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败现象的滋生和不健康东西的泛滥;一部分人的社会道德水平滑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儿童,这些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3、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

  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3.1学校应采取的对策。3.1.1小学心理健教育的原则。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为有心理问题需要矫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宽待每一个学生,就不能把学生分类,不能假设班级学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经济文化行为习惯不同而看不起学生。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教师用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一个学生,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能原谅的错误,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和适时的

  问题。保密事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

  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对象包括学生本人、家长和其他的老师,不能随意使用学生个案资料,保密还要有时间的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而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3.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团体辅导。团体辅导采用专题讲座、专题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主要为塑造班级集体良好的氛围和集体的良好行为,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团体辅导通常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因为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据本班的实际和团体辅导计划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着力培养良好的班级气氛,使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也是时代发展对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对象,也接受学生的主动咨询。心理辅导室的工作应该专业化,教师应培训上岗。心理辅导室要有专任教师负责和专门的工作计划,固定的

  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小学生心理辅导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辅导的要求,还要增加儿童的特点,让小学生一进门便喜欢它,仿佛进俱乐部活动一样开心。心理辅导室的名称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苹果”俱乐部等。

  个案教育。小学生个案教育是对上述两种心理辅导的补充和深入。个案的对象应有典型的意义,可以是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案对象,可以让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据研究的需要而定。个案教育一般要做较长期的跟踪研究,一个学生在校接触许多的教师,因此学生个案教育最好采用合作的方式进行,以负责人为主,几位教师共同观察和研究同一对象。个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记录,尽量详尽,如观察笔记、谈话记录等。记录一定要真实,还可以写记录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学生的个案资料,原则上学生在校期间个案研究不公开。

  测试与矫治。采用问卷调查、测试纸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群体现状,而后找出存在普遍意义的问题。测试量表宜采用心理专家提供的专门设计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设计的心理调查表。测试的数据资料仅供参考而已,所有的数据都不可全信,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数据表现的。通过测试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团体辅导、心理辅导俱乐部活动、个案教育等,进行必要的预防和矫治,促进小学生整体发展。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小学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以帮助小

  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该课程可分为心理卫生与健康科普和实际训练操作两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识普及课,后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借此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等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

  3.2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3.2.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

  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3.2.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

  长。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

  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发展规律。要改变这种形状,小学生的父母亟带需接受比较系统的再教育。社会也有责任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条件,如举办家长学校,使家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使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3.2.3父母要慎重对待离婚。

  父母离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宁静,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或母爱,不少子女因此心理开始扭曲。为人父母者,当夫妻关系不和时,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万不要轻易去赶时髦、闹离婚。即便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在离婚前,也应当多为子女考虑考虑,毕竟孩子是无辜的,而且他们正处在发展时期,给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3.3小学生自身应采取的对策。

  3.3.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3.3.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1)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

  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3.3小学生要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谈。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的提高。

  

  

篇十三: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习压力的增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变得严重起来。心理健康在受到威胁时,会让小学生学习变差,影响成长.其实,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正常的人,在他的身体内或许潜伏着严重的心理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看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仅供大家参考!

  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

  (一)对周边环境适应问题

  每个人不可能永远都待在同一个地方或者属于自己的小空间内,当自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有些人能尽快的适应这里的环境,而有些人却一直对这个陌生环境保持距离,不愿去适应。这时,就应该注意了。不能适应周边环境的人或群体其实已经患上了心理问题。这些人在患上心理问题后,会产生情绪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这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就应该要懂得正常的人际交往,从而达到获得朋友和进步的双赢。但一个人一旦缺少正常的人际交往,就会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这时,出现了这种现象的人也患上了心理疾病。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现在的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家人又忙,对孩子自然出缺乏交流。孩子也不会寻找方法,慢慢地,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交往能力也开始下降,不管面对什么以沉默来对待。加上家里的大人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就算与别人交往,也是唯我独尊,不会谅解别人;在困难面前,也是知难而退,就造成了小学生的不能学会正常交往。

  (三)依赖心理

  当今的社会,有一部分小学生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别的帮助,才能完成。这种类型的小学是产生了依赖心理。有依赖心理的小学生,主要表现在对环境、家人的依赖,其次表现在有自责倾向。这些表现每时每刻都在危害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从小到大都是在身边的人关怀及呵护下长大的,像一些大少爷、大小姐一样,不会做任何事或是做事不熟悉。这些有依赖心理的人,当被家人或他人说几句后,就会感觉没人再爱他,他失去了所有爱。

  (四)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意志力薄弱,不论说话、做事都经不起外界的打击。让小学生变成这样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从小就对孩子付出太多的爱,让呵护变为溺爱。这时的小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在学习、活动各方面一遇到暴风雨,就采用逃避的方式,当他们习惯了这种逃避方式后,就会将他们本来就很薄弱的意志力变得更薄弱。于是,这种逃避的方式便变为了长久、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厌学与逃学问题

  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自然也越来越重。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厌学的小学生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从而成为老师、同学及家长眼中的差生,加上成绩不好,对学习慢慢失去了尚有的一点儿兴趣,成为了厌学。这时的小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在上课时间玩东西、看书、东张西望,渐渐地,他们干脆从厌学转变为逃学。这么一个过程,有时足以让一位少年的前途变得一片黑暗。当然,厌学的心理也会发生在优等生身上。这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小,一旦别人超过了自己或自己目标未达到,就会产生厌学心理。

  (六)学习方面的问题

  据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脑力劳动。“现在的社会,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就不会努力,不努力自然会被淘汰”这些话都是当今社会老师及家长认同的观点。而他们谁又能打保票,给孩子这么多压力,不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呢?相信对于这个问题,没人敢打保票。其实,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大都是因为学习压力过重才造成的。现在无论是谁,都很看重学生的分数,所以在学习身上多了他们本不该有的负担,加之现在的教学内容比原来难,自然让孩子对于这些不该有的负担有了偏见,也就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一)及时心理疏导是避免过激行为的有效保证

  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偏移,关注他(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特殊举动和偏激词,了解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给予及时地疏导。

  (二)及时心理矫正是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方法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冷漠、孤独、厌学、焦虑、自卑、敌对心理,都是不正确心理观,是由自身的素质、环境、教育、家庭影响等诸多因素造成。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教师必须及时矫正。俗话说:防范于未然,这是很有必要的。小学生面对复杂的心理一无所知,很难辨清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正确,什么错误……良好的心理品质既是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还有不断矫正提高的。

  不正确的心理现象得到及时矫正,使学生正确看待人生观和信念观,为其一生积攒宝贵的财富!

  (三)、尊重孩子,及时心理治疗是纠正功能性心理疾病的有效措施

  目前小学生心理疾病,多出现功能性心理疾患。简单地说就是因某种心结或压力造成的心情紧张而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

  功能性心理疾病,表现为身体某个部位不自觉发生不适,如:肚痛、发烧、胃病、肠胃疾病、冷汗、痉挛等,医院检查诊断不出问题,实际存在心理疾患。

  心与心的沟通,“以心育人”“尊重孩子”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沟通与理解,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一批批合格的人才,这是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篇十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四个原因分析

  关于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四个原因分析

  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思维力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重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虑、忧郁等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复杂的社会生活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致使学生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学生思想的混乱、情绪的波动,也是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之一等等。

  我暗示是指自己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实现为动作和行为,自我暗示现象经常在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中发生,例如,当我们有事必须在第二天清早起来时,往往到时候就会醒来,其原因就是前一天晚上我们在有意无意中对自己作了强烈暗示:“明天一早有事,必须早醒!”,由于考试的强大压力,考生很容易变得焦虑、烦躁、不自信,这会影响平时的学习和模拟考试,导致成绩不理想,造

  成精神状态不佳,要想摆脱这种状态,对自己施加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同学们可以设计一个鼓动自己的常用语,据说许多日本人在每天出门前,都要对着镜子大喊三声:“我是最好的!”然后,信心百倍地上班去了,像这样经常充满激情地对自己说一些鼓励的话,这种暗示就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产生了作用,这是心理学上的暗示疗法,对自己的第一个长处,每一点进步都经常地、始终不断地进行肯定时,就会使乐观的态度,良好的情绪成为“自我”的主宰,使心理状态在自我激励、自我安慰中得到调整,每一天都保持自信、愉快、轻松的心态,要消除自卑,树立自信。自卑者要学会自己从自己的点滴进步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将这些进步适当地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千万不要对自己做出消极暗示,如考试时紧张怎么办,不会做题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越想越怕,越怕越紧张,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考生要自信地去迎接机遇和挑战,不要自缚手脚,处处以别人为参照物来贬低自己,毕加索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就是自己的太阳。”不为他人的辉煌而眩目,不为自己的平凡而自惭,自立,自强,自尊,自我激励,以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

  

  

篇十五: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和应对措施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一)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以及在幼儿园受到过入学准备教育儿童,他们能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但部分儿童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现象。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有些小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开小差或玩玩东西;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而且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

  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

  这类小学生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中国的家长历来很重视孩子的安全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溺爱,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这种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一旦习惯化、稳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状态即使有所改变,其行为却仍以习惯化的适应方式如影随形地出现。于是,消极的挫折适应方式也就转化为较严重的、需要长期耐心教育的心理问题了。

  (六)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等。按性质划分,问题行为可以分为过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个体行为对组织纪律和社会一般生活准则的触犯或违背,这种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不恰当的需要、好奇、好动、试探、畏惧、缺乏经验和认识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行为对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对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违背或侵害。这种问题行为一般是由错误的意识倾向或个性特点所造成的,因此表现出经常型、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点。

  (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

  (八)依赖心理

  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物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但它并非洪水猛兽,它既然有形成发展的过程,我们就必然能找到预防和矫治的方法和措施。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必须重视,虽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学生仅仅极少数,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偏差问题随年龄增长,因此需要对全体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及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采取积极的对策,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对策。

  家庭应采取的对策

  1、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教正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家长开展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议如下:

  1.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幼稚的心灵更需要关心。首先家长要知晓孩子的心灵更加需要关心,从小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义务。例如小学生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时,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劝解他,可是小学生被老师批评后,回家还会被家长变本加厉地再批评一顿,孩子肯定会感觉很委屈。因此,老师和家长应默契配合,由一方担任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击,要给孩子“温暖的家”的感觉家庭教育要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

  要倾听孩子说话。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

  说心里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特别是内向的孩子,家长更要予以重视,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忽略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说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地位重要,建议工作忙的父亲们每周至少要与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话题往往比较轻松,当孩子说话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温馨的时光。

  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对孩子宽容好还是严格好,并没有一致的意见,现实中家庭教育失败的教训往往过分宽或过分严。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2、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成长

  由于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我们的父母不具备系统的教育子女的理论知识,指导思想有试偏颇,教育方法不适应孩子的教育规律。家长因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最大限度地减少溺爱型和专制型家庭,小学生的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并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4.我觉得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父母将孩子扔在家里给爷爷奶奶或者在亲戚家带。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使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培养挫折的承受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因此,我们不是怎样设法减少孩子可能遇到的挫折情境,而是帮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和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首先要摒弃遇到挫折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的错误思想。我们虽然常常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挂在嘴边,实际上却仍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学习成绩上。如果考试成绩好,不但有父母给予的各种物质上的奖励,还有教师给予的表扬和青睐。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不但要挨父母的白眼,还要接受教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这就无形之中让孩子意识到,只有成功才能受到别人的认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不可救药。对于失败的过度恐惧,常常导致考试焦虑,甚至考试恐惧。不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如此,即使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同样深受其苦。曾经有一个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小学生向心理热线诉说自己的苦恼。

  他说别看自己因为成绩好而受到教师、父母的宠爱,就以为他过得很开心,其实,他过得也很辛苦,因为在父母和教师的眼里,自己已经是成功的代名词了,失败是不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为此,他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维护自己的形象;如不然,一旦稍有差错,责备就接踵而来。小小年纪就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心理包袱,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毛病就不足为奇了。对待挫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能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有的孩子对于挫折的归因总是倾向于外界或者他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不负责任、怨天尤人的不良习惯。

  (四)学会人际交往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所以,让小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应该让小学生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

  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小学生有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小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六)加强幼儿的社交能力。

  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在学校不原表达自己的孩子,很难让老师、同学在短时间内了解他、喜欢他;表达能力差的孩子,别人很可能会忽视他,认为他懂的少。这样的情况往往会导致孩子不自信,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害怕到学校去。

  因此在入学前,家长要给孩子机会表达,帮助他组织语言,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面临着新的伙伴群,要使孩子顺利过渡,处理好与新伙伴的关系很重要。因此在幼儿园阶段就要积极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在幼儿阶段孩子的社会程度不高,他们在群体中习惯接受别人的帮助,而很少想到帮助别人,有了纠纷常常求助于老师,缺乏经验自行解决矛盾的能力。因此家长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让孩子主动与不认识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时能谦让,还可以教孩子一些解决纠纷的方法。

  对孩子进行一些挫折教育尤为重要。首先家长要对孩子形成一个正确评价。一直以来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许多都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所以心理的承受能力差。有些家长采取的赏识教育方法是,无论孩子做什么事情,做得如何,都千篇一律用“你太棒了、真不错!”之类的词语表达赞赏。虽然这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但空洞的评价也会造成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一旦当孩子面对更公允的评价时,孩子会发现自我评价和实际能力的巨大落差,而难以承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否定。从而打击了孩子原本脆弱的自信心,或者变得更加任性,不能面对现实问题,甚至朝着相反的方向:更加自负,盲目自大。所以家长的评价要具体,要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认同别人的优点。同时给与孩子一个具体并能达到的努力目标,鼓励孩子完成目标。

  其次让孩子明白大人没表扬我不代表我做的不好。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经常得到表扬。但进入小学后,老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经常表扬每个孩子。这时,孩子也会感到失落和怀疑。要让孩子从这种失落和怀疑中走出来很重要。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暗示:没有表扬我,不等于我做的不好,下次我会做的更好。还要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自我鼓励:比如把自己的画展出来,家长即使不经常表扬孩子,但也要让他知道您对他的每一个进步都有所关注,并感到自豪和骄傲。

  其三,教育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在学校,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大人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些事情,它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必太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片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家长想要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幼小衔接的过程,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做才会帮助孩子,下面是一位老师给的建议。

  一、关注学习情绪

  之所以,将关注孩子的情绪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觉得,只有孩子在学校开心了,他才会喜欢学习,渐渐也就有了学习的兴趣,渐渐才善于学习。三年前,我教一年级时,就要求学生每天回去给父母讲讲自己在学校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说出自己开心与不开心的事情。这样让家长与孩子之间养成平等交流的习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有利于对症下药。这样经常交流,养成习惯后,教育孩子的问题也就化难为易了;最怕的是孩子有什么事情跟谁都不说,出了什么事情,家长什么都不知道,后悔晚矣。所以,每当孩子放学回来的时候,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今天,你在学校开心吗?因为什么事情开心呢?”。如果他不开心,你要要询问他为何不开心,进而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开导,让他变得快乐起来,如果需要老师帮助的话,可以及时跟老师交流一下。也可以开始是家长主动询问,以后最好养成孩子主动与家长交流的习惯。

  二、关注学习伙伴

  三、关注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生。要培养一个好的习惯至少需要21天。家长要注意养成孩子良好的看书、读书、写字的学习方面的习惯;还要养成书写整洁、学习专注、用眼卫生、劳动习惯等行为方面的习惯。如:每天保持看书最少半个小时,读书要大声,有感情,眼睛离书本一尺远,握笔姿势正确,学习时不开小差,书写尽量做到不用橡皮擦,每天能帮家里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地、抹饭桌、端碗等)。

  四、关注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完成学校的作业就好比家长的工作一样,养成良好的做作业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孩子一放学回家,先喝点水,吃点水果,就要开始完成家庭作业了。做作业的时候,一个人单独在一个专门的书桌旁学习,不要打扰他。每学习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休息10分钟。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家长千万不要马上回答他,要等作业做到最后,实在不会的时候,家长才去帮助他。不光是要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他学习的效率。如果,一会儿问:“妈妈这个字怎么写啊?”一会儿又问:“爸爸,这道题怎样做呢?”以后孩子做作业就会很慢,也不会独立去完成。不过,一年级有的题目中很多字不认识,家长也可以采取先把题目都念完,孩子再做题。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家长总认为作业太少了,或者有时候作业少了,就给孩子多布置作业,弄得有的孩子想:早点完成作业也没有用,不如慢点做,进而养成慢慢吞吞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作业少的时候,何不让孩子放松一下呢。顺便说一下,上学了,每天最多看电视1小时。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没时间管孩子,但是,我要告诉这些家长,在入学的一个学期,或者一学年,甚至是2年,不同的孩子需要关注的时间就不同。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切进入正轨的时候,你就可以渐渐放手了。很多年轻的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将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了年迈的长辈。姑且不谈这样做的利与弊,我只想告诉年轻的父母,当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你没有关注他,没能和他沟通;转眼孩子就长大了,不再需要你的时候,你会感到失落的。更别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了。

  

  

篇十六: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依赖:依赖是人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为人处世时所表现出来的依靠别人而不能自立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如果养成依赖别人的习惯就会成为软弱无能的人。(2)自私: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看得过重,经常感到委屈,吃亏而郁郁不乐,具有较强的报复心理。(3)自卑:自卑也称“自卑感”,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到目的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自卑心理使人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又没有勇气赶上去,悲观失望消极处事十分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健康。(4)孤僻:主要表现是喜欢独处,像单飞的雁,不愿与他人接触,沉默寡言,内心产生压抑、苦闷。这种心理往往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影响人际交往,往往使学生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5)焦虑:各种可以引起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压力的学习、生活事件都可能诱发过度焦虑。(6)妒忌: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也是不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相应行为。(7)逆反:“逆反心理”是指小学生在受教过程中以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现象。这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8)厌学:目前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面对升学难,作业难,压力大的现象,深感升学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害怕考试等等。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1)依赖:如今,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依赖的心理问题已越来越多地摆在家长和教师面前。它严重阻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阻碍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与长辈的溺爱。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让孩子受一点儿累,受一点儿委屈,怕孩子被别人欺负,上学、放学都有专人接送,他们把孩子完全“囚禁”在自认为很“舒适”的环境里。这样做的后果有两种,一种孩子胆小、恐惧、焦虑和自卑,另一种则是恃宠、骄横、目中无人和自负,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小皇帝”。这两种孩子在与别人交往时不自觉地都带上了自身的特点,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小伙伴交往,因而大家不欢迎这样的孩子,也影响了这种学生的全面发展。(2)自私:引起学生自私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确教育子女的原则和方法。有的父母强调忙,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家长对孩子要求不严格,溺爱袒护孩子,不管要求合不合理,“一切从孩子”。另外则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容易给儿童提供仿效的坏榜样。(3)自卑: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相当一部分家长只会批评不会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反比。孩子越大,家长越挑剔,早就没有了孩子学走路时的赞赏心态。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进行横向比较,家长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开动他的学习马达,实际上,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只能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上进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为各种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拿别的孩子的优势对比自己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极大的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以至于以后做什么事都是顾虑重重,对自己毫无信心,于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4)孤僻:不管在学校还是在托管,老师对学生的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当下家长、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是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往往以成人或者班中优秀生为标准向小学生提出要求。

  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学生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学习压力,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

  每个班都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托管,教师是否能公平对待具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另外,还有那些总挨老师批评的学生也容易变得自卑;

  如果老师不主动与这些孩子交流,对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更容易使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什么优点值得老师注意,因而在同学中不被接受,于是不合群导致更为严重的自卑心理。

  (5)焦虑:从当前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看,过度焦虑主要来自学习方面,是学习压力过大、精神负担过重的结果,主要有学习任务过重、考试不理想,参加辅导班过多。

  当然也有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其他方面的事件的影响:同伴矛盾、师生冲突、家庭不和、亲子关系不良等。譬如,亲子关系不良,如果小学生在幼年或童年遭受亲子分离,使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安全感,或者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多批评、指责,都容易形成小学生的焦虑情绪。

  (6)妒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较少,认知水平较低,喜欢表现自己,而自我控制能力又不足。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希望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好,希望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因此当看到别的同学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内心就会一时失衡,但又不能理性的对待,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于是便产生了妒忌。

  (7)逆反: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他们常常模仿电影电视或生活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个性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异,与在校所接受的教育相左,形成反差,而滋生逆反心理。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可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教育还可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起到“过滤”作用,通过合理的抵制与积极地吸收影响学生的成长。

  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比如说: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

  子女去告诉教师,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主动上阵,去教育“欺人”的孩子,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另外,家长的一些诸如抽烟这类的陋习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自己孩子能“多学知识”,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有的则硬性规定每天作业时间必须达到2小时或3小时。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此大量的、长时间的作业必然给他们心理上带来负面作用。小学生长时间从事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是常事。做错题对小学生的作业行为是一种负强化,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

  作业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有些家长甚至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感兴趣的活动。除了少数简单的学习课题之外,若要求牢固掌握知识并能熟练运用知识,多次重复又是不可缺少的。这里就存在一个作业适量的问题。

  (8)厌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做父母的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用功,贪玩,作业老不做。实际上,有一些学生正是因为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而越发助长了厌学情绪。

  心理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对人的评价和自我估价,大多是重复父母、教师或其他有威信者的评论。当成人把儿童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简单地归究于儿童的懒惰、厌学时,儿童大多会接受,觉得自己真的又笨又懒。

  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儿童的学习结果寻找原因时,一定要慎重。有实验证明:当学生有进步时,如果把原因归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它归因于某一外部因素时,那么他的进步将会是持久性的。当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应尽量避免在儿童身上找原因并严加指责。

  三、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1)依赖:指导学生主动创造克服“依赖”的条件给自己施加必要的压力,迫使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会自立,如:可以说服爸爸妈妈,给自己规定一定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尽量别让爸妈担心……让学生明白也许在这过程

  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出洋相,但这是学会自立必须付出的代价,“吃一堑”,才能“长一智”。

  (2)自私: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克服片面追求高成绩,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其次,要找到切合实际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小学生的自私心理都很强,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粗暴和强制,而应建立在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等。最后,优化他们的成长环境。

  (3)自卑: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当,不能苛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孩子取得成绩,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一步步地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也可以通过优点来纠正缺点。例如:一个体育很好的学生因自己的成绩而自卑,教师就让他做了体委,并且鼓励他参加体育训练。结果运动会时,他多项得冠,教师又不失时机地教育引导。从此以后,他的学习像体育运动一样,成绩很快上升,自卑心理也自然消除了。

  (4)孤僻:过度焦虑的产生原因不同,每个学生自身情况的异同,都要求矫正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这就需要家长敏锐仔细,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孩子产生过度焦虑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分而治之。

  要及时查清病因,对他们要特别的关注爱护,适时调整措施。平时做到多鼓励、少批评,调整孩子的心态,从而消除其心理负担。

  (5)焦虑:家长的评价方法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要努力学习改变传统的、不合理的评价方法。如孩子成绩不是很好,但也要适时鼓励,赞赏孩子的优点。如从特长方面、品德方面、个人发展方面、行为习惯方面等。给孩子表现自己、展现才华的机会,让孩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超过别人的能力。排名有先后是正常的,要摆正自己的心态。

  (7)逆反:家长要绝对信任和尊重孩子。家长应该意识到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文化基础、意志等都各有差异,所以在平时就要杜绝“别人家的孩子”这

  种教育方式;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长的模范作用。家庭成员之间团结友爱,有助于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

  (8)厌学1、家长和老师要默契合作,重视培养孩子美好的心灵。孩子有健康的心

  理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前提。家长要主动和老师联系,交流探讨。由一方担任严厉批评的角色时,另一方担任劝解,万不可两面夹攻小学生。

  2、减少不必要的课后辅导班,要使孩子从持续紧张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的实践活动,使孩子学习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保持旺盛的精力,这样才能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中。

  总之,学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探讨,找出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对孩子耐心细致的引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必将得到矫正和克服。

  第二篇

  ——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本论文从理论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深入探讨了农村小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包括自我中心、自私利已、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等。从家庭、学校、社区环境、自身等方面剖析了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有实践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一、问题提出

  当前,小学生学习有困难,学习缺乏自信的有多少?集体场合适应困难,一点委屈受不了,不善交往,独立性差的有多少?烦恼、厌学、自卑、说谎、逃学、逆反、胆怯的又有多少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属于心理问题。为了弄清当前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我于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对

  此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分析找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从二十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倡导和发起近代心理卫生运动以来,世界各国对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重视。从1959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呼吁全人类要重视心理健康。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发展规模已相当可观,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十分重视对儿童心理健康与家庭、学校、同伴、团体、社区等社会关系的探讨,强调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各种社会关系之间的相关研究。

  第二,注重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和矫正,提倡多种心理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尤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则是在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

  (二)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明显。由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唐慧琴、忻仁娥等人牵头,联合19个省、市、自治区大中城市的心理卫生工作者组成全国22个城市协作调查组,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问题量表》(CBCL),对24013名4—16岁城市儿童进行了测查,结果显示,我国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2.19%;男生和女生分别为13.4%和12.5%;其中小学生检出率为14.1%。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偏远地区的甘肃张掖的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等问题,目前的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因此,

  本研究试图把视线聚焦于此,以期为本地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三、调查过程与方法

  (一)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和谈话法。

  (二)调查对象:新墩镇中心小学三—五年级各50名学生。

  (三)调查时间: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

  (四)调查过程:设计调查问题,调查问卷由学生按问卷导语和各题要求,根据自己的情况逐一回答,发出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份。发出问卷386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通过统计分析,摸清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用一周的时间,采用典型调查法对心理健康较严重的同学作了调查,并作了统计分析。

  四、调查结果:

  农村少数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冷漠、羞怯、焦虑、交往障碍、意志品质不成熟等心理问题。年级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进一步调查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影响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以下问题比较严重:

  (一)、自我中心

  该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坚信自己的判断,往往不屑考虑别人的意见或做法,对自己不善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

  事例:我在给一年级上课时,一个男同学和同桌学生发生了小纠纷,动手打了同桌。我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批评了他几句。可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理直气壮地质问我:“凭什么说我?你再说,我打死他!”更离谱的是竟然从座位上起来拿了一根木棍朝其同桌走来……我上前制止,他竟然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我安慰了他很长时间,他才停止哭闹。

  分析该学生属于典型的自我中心者,这种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会蒙蔽孩子的双眼,会让孩子无法看得更远,严重者会导致矛盾的恶化,具有攻击性。

  (二)、自私利已

  在现今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更看重实惠和物质利益,这种心态通过家长的和社会传媒的作用影响着我们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钱放在首位,我做过小调查:你长大了做什么?孩子们大多回答是:将来赚很多钱;长大了做老板等等。对于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我们不能完全地否定。但对一些孩子做事从不考虑别人的需要,总把别人当作自己的对手,看到别人有困难,不愿伸手援助,还暗自得意,心里等着看别人的笑话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深思,不能不产生忧虑。

  事例:三年级一个女生,平时成绩不错,学习也很用功、自觉,可从不请愿帮助别人。我建议班主任老师有意安排她和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同坐,希望她在学习上能帮助后进生,可她总是敷衍了事,有时理都不理。班级的其他事更是置之不理。

  分析该生的行为,我认为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高度分工的时代不需要人们什么都亲自掌握,现代人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必须学会与人相处,只有从内心深处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更好地生存,像这位女孩子不愿帮助别人,什么也不愿与别人分享,长此以往将会失去朋友,她也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挫折,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观察身边的有些孩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不顺心的事时,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觉得世界都在他眼前塌了,他们那脆弱的心理承受力甚至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我们曾经在电视中和报纸上看到过许多这方面的事例,然而就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典型的例子。

  事例:“老师,老师,晓宇离家出走了!他妈妈来学校找!”五年级的某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班主任老师急忙起身跑到校门口去见家长。虽然几经周折找到了离家出走的晓宇,并进行了一翻教育。可事后全校的老师都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这孩子迟早会出事!

  晓宇,人聪明、能说会道,在班上学习成绩也优异,曾经深受大家喜爱。可在四年前,晓宇的爸爸和妈妈离婚了。从此在他的脸上再没有天真烂漫的微笑,而且在班上沉默寡言了。父母各走他乡后,他寄住在奶奶家,老人怕孩子受委屈,百般溺爱,一切顺着他。他的性格扭曲了。他多次和班上同学发生争执,而且这种时候,他总是以离家出走和死来威胁。老师、家长连手对此进行了多次谈话,开导,但与事无补。

  家庭的不幸是无情的,而孩子是无辜的。面对无可挽回的现状,晓宇逃避着,保护着他内心的脆弱和敏感。在与现实针锋相对的时候,他哭闹、无奈。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的心理发展必然出现畸形。

  五、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农村家庭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贫富悬殊进一步拉大,确有一部分农村家庭勤劳致富,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村家庭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还有一部分家庭仍然相当贫困,因此在农村地区,出现了明显的"三多三无"现象:一是外出打工拼命挣钱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法和无暇辅导,二是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的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力辅导,三是对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家长多,对孩子的成长无心辅导。同时,农村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家长对子女爱得过分,照顾过度,期望过高,也有少数学生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灵受到极大伤害,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重视,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施行受师资等条件的限制,普及不够,方法仍较简

  单,而且,学校教育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等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心理教育意识淡泊,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这也是农村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农村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氛围不浓,“小农经济”意识仍相当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心态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农民对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对子女百依百顺,包办一切的现象与“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良才”的现象并存。因此,受农村社区大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四)大教育观在农村地区难以确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的力度不够,对学生心理影响难以形成有机的合力,往往出现“5+2=0的现象,学生在校接受的教育与家庭舆论,社会氛围的不一致,这也是农村学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五)农村小学生认知评价水平低,应对技巧差,因此面对父母离异,家长打骂、教师批评、考试失败等挫折事件难以正确对待,同时缺乏社会支持,特别是小学生年小幼稚,心理尚未成熟,往往由于教师、家长的行为不当或社会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五、农村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我国著名德育专家,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詹万生主任更是精辟地指出: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由此可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通过此次对农村小学生心理问题现状调查与成因分析,研究和探寻合理的教育对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正面引导,注重整体效应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坚持正面引导,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整体效应。小学生具有趋向群体、相互模仿的特点,而整体正面引导,是形成良好氛围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学风的重要前提。可通过以下途径逐步进行:

  1、言传身教,榜样激励。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最神圣的,家长的话他们有时可以不听,而教师的话他们却总是奉为“圣旨”,言听计从。从这个角度出发,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地位,在学生面前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保持高度理智,不能有丝毫不稳定的情绪,也不能有任何过激的反应。要以稳定的情绪、冷静的审时度势、灵敏速度的反应、及时准确的判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要把好形象关,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因素,把自己良好的言行表现“传染”给学生,让学生凭“正”而模,这是其一。在一个学生群体中,相比之下,“萃”者有之,这是教师又可利用的最直接、最实在、又最有效的直观资源。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中表现优良的学生,抓住其一处闪光的地方,让他辉煌自己,照耀别人。要从多角度去找、要从多个人身上去找,不要嫌其“小”,不要嫌其“少”,一旦发现闪光之处,就紧紧抓住并及时传扬,这样不但能起到榜样作用,对成为的“榜样”的学生又可起到鞭策作用,使其更加光彩。

  2、以课堂为主渠道,教育学生

  课堂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科教材中都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它们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各课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要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学方法上应重在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步认识自我,控制自我。教师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态度,摒弃那些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造成学生心理负担的陈旧教法。

  3、多开展有益活动,引导学生

  除各学科的活动课外,还要经常组织一些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参观、访问、踏青、赏花、竞赛、讲故事、游戏、联欢、才艺展示、主题班会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心理状态都要比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因此,认真组织好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健康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

  4、营造良好环境,影响学生

  外部条件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既有无形的,也有有形的。无形的有:(1)、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每学期对教师进行一次评议,根除忽视学生人格尊严,无视学生自主性的现象;(2)、改革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减轻成绩竞争给学生造成的过重的心理压力;(3)、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建立特长档案,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有形的外部环境有:(1)、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使心情愉快乐观;(2)、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伟人、英模,名言警句感染学生;(3)、设置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光荣榜,促使学生自尊、自爱、自强;(4)设置班级板报,使学生了解集体、热爱集体,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来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两个层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发展性目标为主,防治性目标为辅,从而整体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个别具体指导

  在对整体正面引导的同时,教师还要作到经常深入学生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根据不同的表现予以指导,予以矫正,帮他们恢复健康心理。

  1、不同的心理障碍分别指导

  在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由于先天的生理因素不同和社会环境因素不同,他们的心理障碍表现也各不相同,要结合他们的年龄分别予以具体指导。对智力发育不全或大脑受到器质性损害所造成的智能缺损属智力发展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处处从低要求,不急于求成,着重进行启发诱导;对认识能力低下,记忆力减退

  属于认识障碍的学生要指导他们注意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对情绪障碍的学生可进行暗示疗法。对遇事胆小、害怕、退缩逃避属行为障碍的学生,要有易到难多给他们一些做事的机会,使他们慢慢增强信心,恢复正常心理;对集体漠不关心,对他人冷漠无情的属人际关系障碍的学生,教师要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增强其群体意识;对性格表现异常属性格障碍的学生,教师就指导他们以有健全个性的同学为榜样,学习他们性格开朗、待人热情、富于同情心、责任感,胸怀宽广,豁达大度等优点,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2、暂时的不健康因素及时指导

  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只是相对而言的,仅仅在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的学生也难免会出现暂时的不健康因素,这些不健康因素如不及时消除,任其持续下去,最终会导致对环境适应的困难和适应能力的丧失,形成心理障碍。因此教师绝不能掉以轻心。在小学生中,有些平时性格开朗,天真活泼的学生,有时也会焦虑、忧郁;有些平时自觉性、自制力很强的学生,偶尔也会出现轻率鲁莽的行为;还有些平时乐于交往,人际关系非常和谐的学生,也难免有对人苛刻、挑剔的时候。对这些暂时的不健康因素,教师都要随时予以指导,不让其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站在发展的前沿,从长计议,从细微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祖国的未来才会更辉煌。

  

  

篇十七: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实用文档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智力问题:主要表达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利异常,注意力松散、厌学,创新能力缺乏,动手能力差等。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力效果下降,思维缓慢,考试焦虑等病症。

  2、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A、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记事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感大声答复下列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事。抑郁、冷漠、缄默、易于梦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B、焦虑:a、别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远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忧家长出意外,担忧自己走失或被拐走。b、考试焦虑:主要表现:疑心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C、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的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民间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那么怒气冲天,满腹牢骚。D、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长队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嘲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那么有意视而不见,重那么想破坏。3、意志问题:主要变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特别是禁不住强烈诱因的引诱,容易上当受骗。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缺乏行动的自主性和一致性,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竞争,行动放任自流。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怯懦,自我中心,自闭,自卑,不合群,不善于合作,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5、在学习方面:a、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b、厌学。主要表现: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弃学、逃学行为,视学习为最大痛苦,抄袭他人的作业,对考试产生焦虑、恐惧。c、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6、行为方面:A、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成心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B、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辱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被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搅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C、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

  .

  实用文档

  D、为引起别人的关注或获得成认的爱而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厌食、偏食、捣乱、吮手指。

  E、为宣泄和消除内心警长引起的心理行为问题:吮手指、咬嘴唇、咬指甲、拔头发、偷东西、发脾气。

  F、为自我保护而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在与老师及其他同学交往中,如果经常受到伤害或嘲笑、或欺负、儿童很可能出现极度内向的隐居性行为——不说话,不与其他任何同学交往,不答复老师提出的问题,把自己关闭起来,是孤僻症的重要原因。白日梦:整日生活在梦想中。告状:可以防止被批评和处分。

  G、出于好奇心而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处于好奇,模仿别人的口吃,结果自己也口吃了。

  7、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A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感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B、以自我为中心C、自制能力较弱D、抗挫折能力较低。8、人际关系方面:不能和父母、教师形成亲密关系,不服从父母、教师的管教,与同学关系紧张,鲁莽好斗或过分害怕、退缩、缺失知心朋友,独来独往,任性固执,依赖性强,封闭自己,压抑。9、道德方面:打人、骂人,破坏公共财物,说谎、偷窃过分任性,离家出走等。10、问题行为: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自身造成阻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攻击、逃避、自暴自弃11、依赖心理:对环境的依赖,自责倾向12、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由于考试和开学的压力,局部小学生临考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毕业班,表现为精神紧张,压力很大,渴望成功但怕失败,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导致下次考试担忧,身体颤抖,发挥失常,严重出现生理异常反响,长期会造成心理变态、性格孤僻和行为异常。

  小学生的心理障碍

  1、自闭症:定义:典型自闭症的孩子目光与言行都不与人接触,常使自己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而且脾气异常强烈,他们同时会固执的爱听某种旋律或某种玩具,甚至具有灵巧的动作及想法。表现:a、日常生活中他对“物〞的兴趣比对“人〞来的高。b、玩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重复且节奏性的动作。c、对喜欢的东西相当执着。2、过动儿:定义:活动量过大的孩子容易坐立不安,整天东奔西跑,话多,手势多。原因:a、家庭压力大b、轻微的脑部受损c、天生活泼3、恐惧症:定义:儿童对鬼、神及不明物体的恐惧似乎是司空见惯,但是这样恐惧假设持续不断的存在着,那么将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原因:a、过去可怕的经验所引起,如:突来的巨响,朋友或兄弟的恫吓等b恐惧可能是焦虑的代替品c是社会学习而来4、厌学症:是小学生对活动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的情绪失调性心理障碍。原因:a、家长和教师的影响b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纠正措施:1、个别辅导2、

  .

  实用文档

  指导家长学会科学的教子方法。3、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分析社会现象,使学生对不正之风等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舞学习的信心了,燃起奋斗的火焰。

  5、流浪症:指小学生产生的一种表现为经常没有目的地四处游荡,甚至数日、数月不回家的流浪行为性心理障碍。

  主要原因: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纠正措施:a从小就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b家长和教师要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

  6、孤僻症:不能与人保持正常关系,总想离群索居的一种心理障碍。表现:自尊心极强而自信心又过于弱。这种矛盾心理使他们感到非常压抑和苦闷,他们身上反社会,反群体的攻击行为很多。原因:a当他们做事严重受挫后,人们对他们关心过少。甚至歧视他们,严重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b住宅的高层化。独门独户化导致孩子与人交往的减少。7、认知障碍:a记忆障碍b感知障碍c思维障碍d注意障碍8、行为障碍: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不良心理状态、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不良习惯,畏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9、情绪情感障碍: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恐惧症、抑郁症。10、小学生经前期综合症11、品德障碍:对权威不满与老师对立,经常打架,行为残忍,有恶意,无内疚意12、性格障碍:性格怪异,多疑,极度,敏感,抑郁,残酷,影响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同时影响正常的交往。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一泻千里。13、学校惊恐症:是人体心理和情绪的一种不安的反响,儿童对客观环境中某些事情产生恐惧,对黑暗,雷电或登高感而恐惧,害怕去学习,害怕老师,一看到责备的目光就吓得呆假设木鸡,不能正常思维,还可能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病症。后期会产生诈骗、撒谎、游荡、偷盗等。14、不良习惯:在某些条件下,儿童表现的刻板的、不良的行为方式,使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布恩那个领悟老师的内容,导致成绩下降。15、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厌学、焦虑|逆反、偏激、自卑、嫉妒。

  .

  

  

篇十八: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具体表现?造成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哪些?一、具体表现:(一)在学习方面:(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二)在情绪情感方面:(1)羞怯。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三)在行为方面:(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四)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2)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3)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4)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二、原因:(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1)、遗传因素

  (2)、气质类型(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二)来自家庭的因素(1)、父母的溺爱(2)、家庭教育方式不当(3)、家庭气氛不和谐(三)来自学校的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3)、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四)来自社会的因素(1)、社会竞争的加剧(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

  

  

篇十九: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和失误等心理状态不良、不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心理健康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小学生心理问题已非常迫切,

  不容忽视。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一)入学适应问题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尔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二)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加之现有的教学内容偏难,对学生学习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压下,学生身心受到了极大损害。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头热,脚冷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三)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

  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四)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教师如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会有一种压抑感,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这种以学生失败而告终的交往还会在小学生与他人交往中迁移、泛化、加重人际交往的焦虑感。

  (五)意志障碍主要表现: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以自我为中心;自制能力较弱;抗挫折能力较低;意志薄弱,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六)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扰乱他人或给个人身心造成妨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谎、攻击、退缩等。主要表现:说谎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七)人格障碍及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人格障碍指小学生人格的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心胸狭窄,嫉妒心强,异常固执,我行我素,人际关系紧张。主要表现:羞怯;焦虑;易怒;嫉妒心(八)依赖心理由于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了小学生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添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九)考试怯场的恐惧心理

  由于考试和升学的压力,部分小学生临考时处于紧张而又恐惧的情绪状态。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面对排名次和决定人生前途的升学考试,大部分学生感到精神紧张,压力很大,他们渴望成功,也担心遭到失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不错,稍有一次失败了,就怀疑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产生焦虑心理,导致对下次考试的担忧,总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场就心烦意乱,身体颤抖,本来应该答上的问题在脑中毫无印象,发挥失常。严重者还会出现生理异常反应,不能正常参加考试。长期这样,会造成其心理变态,性格乖僻和行为异常。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其中,生理因素如遗传、发育、疾病

  等是能否实现心理健康的自然基础,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与社会因素在维护人的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个体的心理素质及其成熟发展水平等内部因素则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导因素。因此,对小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的分析,应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

  1.家庭原因。(1)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从一些问题学生的家庭背景来看,父母的失职是造成孩子发展不正常的重要原因。许多家长忙于生计,或双双外出而未能尽到管理教育孩子之职责,或虽在家但疏于管理教育孩子,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2)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不检点,造成负面影响,带坏了孩子。不少家庭不懂得小学生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或者见识面狭窄,教育方法难于奏效,致使学校教育的成果付之东流。

  2.学校原因。(1)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太大。有的学校“应试教育”主宰、统揽一切,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频繁的考核、竞赛,以及同学间的“不健康竞争”等,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网”。

  (2)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有的教师一味抓所谓“教育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学生的个性不能张扬,能力、特长无“用武之地”,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少数教师歧视、羞辱差生,对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为学生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大动肝火,甚至去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学生神情恍惚、精神紧张,给学生心灵造成了严重伤害,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胆小、恐惧等心理障碍。

  

篇二十: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准考证号:姓名:专业:办学点:指导教师:

  013711212659林玉娇心理健康教育郧阳师专郑航月

  年月日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ofrualdinkgwtesc,pbyhm

  1.心理问题的概念

  心理问题也称心理失衡,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常有一定的情景诱发,脱离该情景,个体的心理活动则完全正常。

  而小学生心理问题是小学生由于自身特点、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适应不良,它包括小学生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各类偏差,是心理素质不良的外在体现。

  ofrualdinkgwtesc,pbyhm

  2.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也就说心理问题是一个很大的范围,它既包括心理学研究中的各种问题也包括人的基本心理活动。那么心理就没有褒贬意之分,唯一不同的是积极地心理问题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获得健全的人格,更好的适应社会,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极的心理问题则会抑制心理健康发展,使得人格缺陷,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与社会格格不入,容易产生过激的行为或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举动。那么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呢?根据调查统计,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环境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步适应校园新环境的问题。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和人际环境等。对于部分心理发展迅速的学生和在幼儿园受过入学准备教育的儿童,他们能很快是新的学习环境;但部分独生子女由于早期家庭的娇生惯养,形成他们生活自理能力低下,出现适应不良的现象。

  2.2学习方面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学习上存在问题的集中在:学习方法和习惯不正确、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性不够、厌学情绪等。小学生缺乏认真刻苦勤奋钻研的精神,对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因为老师家长没有及时给予鼓励,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厌学恐惧等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升学和前途,以及家长老师的态度,激烈的竞争给他们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而盲目追求升学率,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力、情绪、情感、性格、自我意识、人格倾向、社会交往等方面,处于一种危险状态。特别是一年级新生,大家都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还只想着玩乐,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从调查情况看,学习上存在问题的集中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马虎、自主性、厌学情绪等

  2.3厌学与逃学问题

  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据调查,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比较吃力,久而久之

  ofrualdinkgwtesc,pbyhm

  导致学生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再则老师也没能及时给予帮助鼓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底下偷偷看漫画、玩玩具、开小差;不然就是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者干脆逃学、旷课、四处游玩。有些农村的孩子厌学情绪还得到家长的认可,干脆要求孩子辍学在家,帮家里干活,做生意等。还有一些优等生,也许是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别人发现超过自己或是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事实说明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

  2.4人际交往问题

  每个生物都有一个生活圈子,有圈子就会交流,在沟通中加深感情,建立友情。人作为最高级的动物,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人与人通过交往沟通,才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获得在困难时给予支持帮助的伙伴。而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从宣泄和排除,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的交往对象大多是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经常是家里的小皇帝,大人都让着宠着。因此,普遍存在着孩子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并把这些特点带入一个新的集体中,以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去对待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大打出手;或者是内向腼腆害羞,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出现恐惧感,严重的防范防范心理,导致自我封闭。把自己关在小小世界里,加重人际焦虑感。

  2.5心理健康缺陷

  自卑;有的孩子由于心理上有缺陷、学习成绩差、经常犯错误,让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特备是受到同学的玩笑、老师的批评、家长的呵斥,成功的击溃了他们自信心,使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从而变得自暴自弃、消极懈怠,形成自卑心理。

  多动:低年级的孩子总让人觉得充满活力,他们常常坐不住、上蹿下跳、东奔西跑、话多、指手画脚等。会让老师觉得他们很不招人喜欢,因为他们故意扰乱课堂。而这类孩子通常是学习成绩差、注意力难集中、缺乏自控力的。这也是老师和家长头疼的烦恼!

  嫉妒: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学校这样一个大家庭里,一些孩子因漂

  ofrualdinkgwtesc,pbyhm

  亮的容貌、优异的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而受到老师的宠爱,从而引起某些孩子的嫉妒。他们一旦在学习或者在其他方面遇事不顺时,就会怨天尤人,不能冷静的自我反思反省,经常咄咄逼人,处处找人麻烦。

  逆反: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己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发育阶段,属于不稳定的时期,但由于大脑已经趋于成熟,有自己的思维判断和分辨能力。从童年期单纯的正向思维逐渐发展为多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在接受教育和社会文化交往过程中,也掌握了逆向思维的方法,自然而然的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对父母的再三叮嘱表示反感。不喜欢按照别人的吩咐做事;有自己的行为套路,做某些事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不顾别人的反对;喜欢与众不同,追求标新立异;对别人的批评感到愤怒、不耐烦。

  

推荐访问:常见的小学生心理问题有哪些 并进行原因分析 小学生 心理问题 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