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4篇

时间:2022-11-14 08:50:04 浏览量: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4篇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4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4篇

篇一: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一学生刚刚由初中升上高中,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按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尽可能充分发展并提高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与个性的与谐发展。在此我认为,对于高一新生,首先需要进行适应性教育,其次应学习一些心理知识,促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并且对将来的学习生活都有好处。

  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升上高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存在不适感。而这些不适感可以总结为三大类:生活上不适应、定位上不适应、学习上不适应与人际关系的不适应。

  1、生活上不适应。比较多的高一新生都是第一次离开家进行相对比较独立的

  生活。他们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在学校住过宿,除了学习外,所有的生活上的事情全部都有家里人操办。而且在家里都拥有自己的房间。可以说他们是过着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因此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非常差。然而,来到清中后,生活上的事

  第1页

  情一切需要自理,如需要自己到饭堂打饭,需要自己洗衣服,需要按照学校要求整理自己的床铺,需要负责宿舍与课室的清洁等等。这些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新鲜、陌生的事情。不少的学生在周记里说来到这里,需要自己洗衣服,吃饭还要自己去打,居然还要排队,很不习惯。不少同学说自己不会洗衣服。因此有部分同学开始害怕,有的甚至要转学,要求回家附近的学校读书,要回家过舒适的生活。我就每年都会遇见这样的学生。

  2.心理定位上的不适应。高中聚集了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学生。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学校都是佼佼者,教师们重点培养对象,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家长的骄傲。可以说头上闪烁着无数的光环。但来到清中后,一切变了样:每个人都是那么的优秀,或者比自己优秀的人多的是,不再是班上或年级上的第一,不再是教师们重点培养对象,也不再是其他同学的学习榜样,头上光环不再,一下子从高高的地方掉了下来,心理上很难适应。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道:我在这里是如此的渺小,教师也许甚至不认识我,根本不知道我的名字。这里这么多高手,我是如此的差,从来没有这样失败过……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对他们进行定位教育,教育他们给自己重新定位,悦纳自己,努力发现自己的长处,努力向比自己优秀的人学习,让自己更优秀。另外教师要多点找学生谈话,让学生知道,他(她)是受到教师的关注的,教师并没有忽略他(她),并努力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找回对自己的信心。

  第2页

  3.学习上的不适应。从小学到初中,绝大部分的学生的学习都是由教师安排好的,需要做什么练习,不需要做什么练习,那个话是需要记住,那个单词需要画出来等等,完全由教师指定。上了高中后,一切都要靠自觉,而且有好多时间是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的。由于初中特别是初三一年习惯了教师提自己安排时间,以及布置指定的任务,很多学生刚来到清中时,感觉无事可做。另外高中学的科目更多,程度水平要求也高了很多,加上教师授课方式与初中的不同,高一新生更是不知道高中该怎么去学习,学习成绩一下子滑了下来。因此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更应该加强对学习心理与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包括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高效率地学习、记忆规律、记忆策略、思维方式等。另外,引导他们如何合理安排与利用自习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以及如何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自学。4.人际交往的不适应。刚升上高中,来到新的环境,面对着新的同学与教师,一张张新的陌生的面孔,这就需要学会与人交往与相处。现在很多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性都很强,只会考虑自己,不懂得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因此刚开始很经常都是彼此相互排斥,不接纳其他与自己不一样性格的人,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孤独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去与人相处,教他们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别人,学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第3页

  二.让学生学习一点心理知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与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与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

  第4页

  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将来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中学生应学习一点心理学。

  总而言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辅导在教育中必不可少。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授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与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与选择,解决在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第5页

  

  

篇二: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

  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

  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

  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

  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形

  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

  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误了前程。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三: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号召“科教兴国"“教育强国"的今天,教育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和治国方针.说到教育,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与管理的主要场所,教师则是教育学生的的唯一肩负者.然而,随着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和未成年人犯罪现象的日渐突出,社会逐渐把目光由传统的知识教育转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教育,同时也包含了对学生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教育。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重要的转折期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成为学校、家长和社会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和推行,一家一孩的家庭模式在社会逐渐普及,一胎化让很多家长把孩子当心肝宝贝疼爱、百依百顺、百般呵护,尽量满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从小便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做什么事都呼风唤雨、让别人迁就于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2.性格怪异、难以融入群体。表现为缺乏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或因家庭条件不好而感觉不如他人,不敢靠近身边的同学、唯唯诺诺;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不主动与人接触,行为孤僻怪异,沉默寡言;过于自私,凡事都只为自己着想,难以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好攀比,什么事都想优越于他人,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好,易产生嫉妒心理.

  3.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最显著的特点是“逆反”心理增强。情感丰富,对他人的言行比较敏感。自制力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放纵自己,误入歧途。人格方面表现为自私狭隘,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喜大悲,情绪化;有时又自高自大,自以为是,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且抗挫能力差.

  4.缺乏读书、立志成才的奋斗目标.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贫玩好耍的习惯,在学校里不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甚至逃课,成天在学校外面四处溜达、到处乱玩,在学习上得过且过,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也没有强烈的读书意识。对父母和老师的督促与教导不屑一顾。

  5.缺乏责任感。对独生子女的溺爱,使部分学生养成“老子天下第一”个性,遇事不计后果,做事不负责任.在家里不尊重父母、长辈,在兄弟姐妹间争强好胜.在学校欺侮小同学,对老师不尊重,对同学不礼貌,无视校纪班规,不履行学生的义务。在生活上缺乏自主性与独立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在社会上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护公共设施,不遵守公共秩序,大胆妄为。

  二、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青春期心理转变。青春期是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程。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处在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青春期的生理剧变容易引起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上的激荡、敏感。有时,别

  人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可以使他们情绪飞扬,彻夜不眠;有时老师或同学无意间的一句话也可以让他们茶饭不思,终日苦闷。然而,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已长大,强烈的自尊使得一些学生虽然内心高兴或苦恼而表面上却装得很平静;他们心中有秘密想向别人倾吐却又不相信别人,有些中学生甚至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长时间压抑自己,极易产生焦虑与抑郁.

  2。学业压力。当前,中学的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大部分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虽然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变革,但应试教育仍旧根深蒂固的存在着,“十年寒窗苦、一考定终身"的现实难以改变。从而,强大的升学竞争,家长期望、社会的压力严重困扰着学生,超出了学生的心理负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状态。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也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身体健康。因此,中学生紧张繁忙的学业和激烈的竞争是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家庭影响。在家庭方面主要存在三个方面情况:一是由于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父母忙于挣钱养家,东奔西走,长期出门在外打工,让孩子跟家中老人或亲戚留守在家,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关心较少或只是关心衣食和学习成绩,缺乏日常与子女的心灵沟通,从而逐渐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子女的性格内向、自私和冷酷。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的情况.二是经济基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一味溺爱放纵,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影响,久而久之使子女养成骄横、任性、贪图享乐、惟我至上的不良习性,这种情况任其发展将会导致一些不良行为的产生.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不能用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引导。当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错时,不是正面疏导、说服教育,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其施暴,造成孩子与父母间感情裂痕和情绪对立,形成互不信任的状态,更有甚者则离家出走、有轻生的念头.

  4。学习生活中与教师和同学间的关系。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加,要求自由独立和民主平等的意识与日俱增.加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对学生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很容易陷入不良的学习情绪中。另外,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多和难度的加大,使得一些学生即使努力了也没有提高考试分数,无法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得不到老师的肯定与鼓励,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厌学情绪给予及时调整,长期会使学生的消极情绪逐渐扩大、蔓延。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对一些调皮学生缺乏起码的尊敬,丑化或者辱骂学生,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师生关系日趋紧张.除此之外,来自同学的眼光和态度及同学间的相处都会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造成很大影响。

  三、教师在培养中学生心理健康过程中的作用

  社会、家庭的影响以及自身的作用形成中学生心理问题,在中学时期,如何引导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是关系和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大问题。教师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效果,因此,教师在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培养积极稳定、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中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精神的培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精神的作用,学会调节情绪、控制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情绪是极具敏感和传染性的,特别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教师的带动作用以及学生的从师和从众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会直接传染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而且要利用积极情感和乐观向上的愉悦情绪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形成良好的精神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是一个团结、向上的大集体,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都是愉快和幸福的。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有心人,善于在细节之中洞察学生内部心理的变化,全面掌握和了解认识学生复杂变化的情感世界,并根据其心理、生理及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学生遇到挫折倍感苦闷时,及时帮助他转移注意力,通过言传身教给予直接或间接的心理疏导,使其把挫折缩小,使低落的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和淡化,从而把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和了解正确合理的发泄排解方式。利用日记、找老师同学倾诉、进行运动等方式,化解消极情绪,使之尽快地摆脱负面情绪、走出心理阴影。2。引导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现时期的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成绩的波动造成心理状态的起伏,如果成绩优良并保持稳定的,还是能够较好地调节心理平衡.但是,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接受能力是有差别的,因此,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在几次考试中落伍后,就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或者是早恋,既影响了学业,也耽误了前程。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强、自信坚毅的行为特点。为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教师首先应该练就一双“察微知著"的慧眼,善于从看似细微处中发现学生与众不同的特长和优点,有的放矢的予以引导和启发使失去自信的学生重新鼓足学习和生活的勇气.拥有自信,就拥有了积极性,有了积极性,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身心就会得到健康地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外部的一切条件,为这些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发现自己长处和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特别是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找到自信.在他们学习进步时,及时加以肯定、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自己是很棒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的更好的,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体验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3.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发挥独立个性是中学生健康心理的目标所在。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基础,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表征。基于此,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传道授业”还要关注现代教育制度和了解家庭教育方式,使中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这首先要求老师要用良好的工作作风、师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态度去感染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废。关心体贴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次,要求学校教育由传统的“孤军作战”转变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作战,因为学生人格的形成不光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加以积极影响和正面教育,学生才可能在稳定的环境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个性。

  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为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学校既要有思想认识和知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

  1。开设心理辅导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坚持发展性、主体性、活动性、成功性、反思性和协同性等教学原则。重点不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的教学,而在于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强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注重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更不可能存在心理活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中学生的心理既有其共性,亦有其鲜明的个性.要有效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分析并对症下药,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所以,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其他方法外,应对个别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个别辅导应在“尊重、理解、关怀、引导”这几个字上下功夫,教师的态度应和蔼可亲,尽量缓和紧张的气氛,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平和、轻松的环境中帮助学生解除烦恼、困扰与压抑.在个案研究时一定不能浮光掠影、做表面文章,应广泛地收集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的性质与成因,拟定操作性强的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在学科教学中注重课堂渗透。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所以理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满意的解决.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继续教育中应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充实提高,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有利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同时还能在心理上和精神上自我调试和充实,进而更好的实现教学所要求的情感目标.

  4。坚持环境育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构建文明和谐集体.一个文明和谐的班集体有一种凝聚力,给人以温暖和快乐,让人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会自觉地改变自己,让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优秀的班集体有一种独具特色的班级文化,它主要通过班风、学风、班容、班貌、师生精神风貌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氛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不仅是“工程师",更是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我们肉眼虽然看不见学生的“灵魂",但可以为其“灵魂"的健康创设一种好的氛围,一个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

  5。贯彻活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实践活动。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是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其对开阔学生的知识领域、思想境界,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扩大学生社交范围和心理容量,发展学生个性起重要作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心理松弛场所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训练,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品表演、角色模拟互访互问游戏以及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学会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等心理调节手段,同时还能让学生正视竞争,在竞争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兴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四有”青年的重任.我们不仅要扮演好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教师职业赋予我们的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四: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孔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知道,他要求个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修养自己的身心,在自我身心健康的基础上促进家庭和睦、国家安定、天下太平。在这句话中,不仅提出了个人要修身养性,还提出了培育个人的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性。由此不难看出,在中国的古代,中国的各位先贤就已经开始注重心理健康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雏形。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凡的意义。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呢?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面对一群时刻都充满着叛逆精神的中学生,不仅感慨,青春是一个动人的旋律,还在感叹青少年们无尽的激情与无限的活力。中学生所处的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心理迅速发育和成长的时期,是充满求知的渴望,对世界、对自我进行探索的时期,但又是生命过程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各种矛盾萌发和交织的时期,是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迷失和误入歧途的危险时期。现代社会的发展表明,由于科技高度发达,知识日新月异,信息传播迅速,青年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社会因素日益复杂,尤其是各种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冲击十分猛烈并且无孔不入。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面对的危害也比以往的时代更加复杂而严峻。如渲染暴力的网络游戏,低级庸俗的网上聊天,色情、迷信、恐怖的音像制品等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

  目前,青年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占20%以上,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日益低龄化、智能化,多数青少年首次犯罪的年龄在13~14岁。因此,如何在青年期使他们避开危险的诱惑,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教育便肩负着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了。

  对中学生来说,出现心理问题是很正常的,但是心理问题的影响又是巨大且严重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大的方面:1、认知过程的心理问题;2、情感障碍;3、意志和行为障碍;4、人格缺陷;5、社会适应性缺陷;6、性心理问题。诸如此类的心理问题不仅给中学生的身体带来危害,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来说是迫切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局限于对中学生个人的,它对整个社会、国家、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如下重要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老师、家长或者是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他们固执己见,而论据往往不足。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老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甚的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还使用暴力手段。初二的学生本是一些十分叛逆的孩子。我在实习期间就看到过这么一个外表看似很顽皮,但是内心却是那么的渴望家人、老师的关心的学生。他原本拥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爸妈在外经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由于家里人给与的关注太少,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无心上学,经常惹是生非,甚至还集结社会上的不良分子扰乱社会的秩序。老师无奈了,学校也束手无策,家长就更无能为力了。后来,所有的人都放弃了他,包括他的父母。他的家破碎了,父母离了婚,就是因为他叛逆。事后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其实他只是想家人、朋友多关心他。试想一下,如果学校、家庭都注重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他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家庭的幸福了。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还可以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班里有一个女生,她性格开朗,活泼好动,学习成绩较差。爱好体育活动,对课余活动充满热情。学习上却表现出拖拉,散漫,怕苦怕累。上课看似端端正正地坐着,瞪着眼睛听讲,很专心的样子,可是一叫她回答问题,却一无所知,好像刚从梦中惊醒过来,总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题时不愿意开动脑筋,得过且过,满足于一知半解,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行为找借口。经过一番的真心交谈得知,她是因为基础知识差,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习成绩不佳才形成了自卑心理。一段时间的辅导过后,她的自卑心理逐渐消失,学习成绩显著提高,个性向健康方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克服了自卑心理,使她的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人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随着身体的成长,青年的成人意识和独立性也发展起来了。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大人或者快要成为大人,不愿再受成人的监督、训斥,由此引发了亲子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矛盾,产生一系列人际关系的障碍。据对班里的学生的调查,我了解到,全班80%的同学对父母的很多情况不了解,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父母的关爱往往表现为不耐烦,发脾气,甚至有的同学说父母“讨厌,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大了,不再依靠父母了,有了事情不愿意和父母说。随着青春期性心理的发展,有的学生陷入了热恋,使学习成绩急剧下降;有的学生因失恋而精神痛苦;更有的学生因未处理好两性关系而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难题。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对未来的憧憬。当他们发现理想与现实不同时,便会产生挫折和失落感。这不仅影响他们同现实的关系,还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和心理障碍。青少年的这些特定矛盾,最容易使他们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得以解脱。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推荐访问: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生 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