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5篇

时间:2023-07-27 10:18:02 浏览量:

篇一: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第一部分

  前

  言

  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1997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的颁布,使美术课程正式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从而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相对完整的格局。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仍有一些方面尚需改革和完善,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制订新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应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课程改革,要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是艺术学习领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是高一层次的美术课程。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一)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二)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我国的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美术共同构成世界美术的多元化。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课程具有传承文化艺术的功能。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

  (三)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

  美术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激发人的创新精神,发展动手能力和开发潜能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等能力,接触各种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现形式,得到其他学科难以获得的各种体验。这种融鉴赏与创作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进人际交流,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增强身心健康的作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直接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五)拓宽发展空间,助益人生规划

  美术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人的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既能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育学生终身爱好美术的情感,发展美术方面的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求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增设反映美术学科发展成果的现代设计、现代媒体艺术等内容;注重对美术语言以及美术的发展规律等基础性内容的学习;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美术课程资源,增加课程的多样化,实行学分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为个性发展拓展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

  (二)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

  (三)注重学习方法和过程,提高美术素养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性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四)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提倡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主体、开放性的特点。根据美术学习的特点,提倡使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等质性评价的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判断自己美术学习的态度、方法与成果,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一)设置学习模块,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由于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不同,高中学生需要发展不同的美术能力。为了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以下五个学习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

  A.美术鉴赏

  B.绘画·雕塑

  C.设计·工艺

  D.书法·篆刻

  E.现代媒体艺术

  (二)实行学分制管理,保证基础,力争拓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采用学分制管理,通过设定必修学分,让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美术学习要求,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具体方法如下:

  (1)选择一个模块,修习18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习美术课程54学时,以获得规定的3个基本学分。

  (2)对每一课程模块或者模块中的具体学习内容,原则上以修习1个学分作为继续选修和转换学习内容的基本单位。例如,先选择“美术鉴赏”模块,修习18学时,获得第1个学分,然后转修“绘画·雕塑”模块,获得第2学分,再转修“现代媒体艺术”模块,获得第3个学分;也可以先选择“美术鉴赏”模块,修习36学时,获得第1、第2个学分,然后转修“书法·篆刻”,获得第3个学分;还可以选择“设计·工艺”模块,修习54个学时,获得3个学分。

  (3)在取得必修的3个学分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继续修习本课程中的学习模块,以获得另外的学分。所选模块或内容不加规定。

  (4)本课程标准还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内容,但是文本中没有再单独增设诸如“设计·工艺”Ⅰ、“设计·模块”Ⅱ之类的模块,学生可以在现有的模块中从广度或深度方面继续选择。

  比如学生在选择“设计·工艺”模块作为3个学分的基本学习后,如果对此模块的内容感兴趣,可以继续再选择其中的1至2项,如“工业设计”、“陶艺”等进一步学习。如果还有兴趣,可以继续在这两个方面深入学习,也可以选择“设计·工艺”中其他内容或其他模块继续学习。

  (三)注重可行性,适应不同学校的美术教学条件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要适应全体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不是高考的平台,更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专业艺术家,因此,学习内容应符合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高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不宜过高、过难、过于专业化。

  由于美术课程受师资和设备条件的影响极大,因此高中美术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和弹性,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师资和设备条件。现阶段,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设备条件开设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部分课程,但要制订规划,积极改善高中美术师资的状况,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内开设全部美术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虽然一位美术教师不可能胜任所有美术门类的教学,但也不能只开设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某一门课,让学生失去选择的机会。作为高中美术教师至少应

  该具备开设三个模块的课程的能力,比如开设美术鉴赏课程的能力、开设一门绘画(或雕塑)类课程的能力和开设一门设计(或工艺)类课程的能力。

  (四)传承民族文化,反映学科最新发展

  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中设置了“书法·篆刻”学习模块,在“绘画·雕塑”学习模块中设有中国画内容,在“设计·工艺”学习模块中设有传统工艺美术等内容,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也体现了美术学科在理论方面的新动向,如强调美术的人文性质,重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的联系等。高中美术课程还关注了美术创作活动中观念、材料、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新发展,如在“绘画·雕塑”学习模块中增设了综合材料造型的内容,导入了现代艺术观念和环保的意识;并增设了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直觉、想象、思维以及美术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探索表现技巧;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深入学习和理解造型语言,了解美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选用相关材料、技法或现代媒体创造性地进行表现、设计或制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以及美化生活。

  2、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方法,了解和探索美术某一门类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轨迹,获得有关的美术知识,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含义和风格特征;陶冶情操,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并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4、学会运用美术展示的知识和方法,有创意地展现美术学习的成果,增强自我表达的意识,学会自我评价,学会评价他人美术学习的成果;通过以视觉艺术为主的艺术交流,架起与他人思想和情感沟通的桥梁。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模块A: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1、学习内容

  “美术鉴赏”

  模块的学习内容:

  内容建议

  ·美术语言及鉴赏方法

  学习活动建议

  ·鉴赏中外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鉴

  ·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内涵的美术作品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美术作品。

  赏

  美术与生活、美术与科学、美术·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基

  与政治、美术与经济、美术与宗品的意义、形式和风格特征。n用美术术语描述以及通础

  教、美术与历史等方面认识美术过造型、表演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

  的价值和作用

  ·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通过包括网鉴

  ·中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络在内的多种途径收集与美术相关的文字、图像等资赏

  品;

  料,并运用于鉴赏学习活动。

  内

  ·外国古代、近现代优秀美术作·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作坊等,调查、考察美术现象,并写出考容

  品

  察报告。

  2、成就标准

  通过“美术鉴赏”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2)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

  (3)运用多种方法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美术的有关信息。

  (4)知道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描述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

  (5)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6)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模块B:绘画·雕塑

  绘画、雕塑是以一定的材料和工具,运用造型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美术创造的活动。

  “绘画·雕塑”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绘画、雕塑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学习内容

  本学习模块包括绘画与雕塑两个门类,也涉及运用多种材料以及各种造型语言的现代艺术。

  “绘画·雕塑”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别

  学

  习

  活

  动

  建

  议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绘画、雕塑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绘·

  感受和认识形体的明暗、虚实和色彩的冷暖以及空间等现象,通画

  过绘画活动,学习和运用比例、构图、明暗、透视和色彩等知识。

  ·

  使用多种工具、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选择具象或抽象的绘画语言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经验。

  ·

  选择学习中国画、素描、水粉画、水彩画、油画、版画及卡通等绘画类别中的某种基本技法、表现形式,并进行创作实践。

  ·

  运用金属、草木、织物、废弃物等自然物、人造物进行综合材料雕的创作实践。

  塑

  ·

  认识雕塑语言、类型和制作方法,选用泥、石膏和木等材料进行创作实践。

  ·

  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

  2、成就标准

  通过“绘画·雕塑”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绘画或雕塑造型活动。

  (2)恰当地使用绘画或雕塑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

  (3)灵活地运用材料,选择适合自己的绘画或雕塑语言和相关技法,创作一件以上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绘画作品或雕塑作品作出评价。

  (5)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绘画或雕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模块C:

  设计·工艺

  设计,指对实用的或观赏的人工制品进行计划和制作的活动。工艺,通常被称为工艺美术,主要指出于实用的或观赏的目的,创造人工制品的技艺活动。

  “设计·工艺”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设计、工艺活动能帮助学生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广泛地接触材料,培养创造意识,提高操作能力。

  1、学习内容

  本模块内容分为设计与工艺两个门类,涉及现代设计领域中最主要的设计类别和常见易行的工艺制作。

  “设计·工艺”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别

  学

  习

  活

  动

  建

  议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设计、设计

  工艺作品,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

  根据自己的兴趣在设计基础、视觉传达设计(标志、招贴画等)、工业造型设计(服装、生活用品等)和环境艺术设计(室内、展示、校园等)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

  ·

  根据自己的兴趣在印染、编织、刺绣、陶艺、装饰画等门类以及竹木、石、贝壳、金属、塑料和各种废旧物品等材质的工艺制作中选修一种或数种内容。

  ·

  学习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有创意的构思和设计的方法,感工艺

  受不同材料的物理特性和美感特性,了解各种工具的功能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并进行设计或工艺创作实践。

  ·

  学习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基本操作方法,初步认识计算机三维立体设计的基本过程。

  ·

  以分工合作的方式,参与综合性设计项目的活动。

  ·

  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2、成就标准

  通过“设计·工艺”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设计或工艺活动。

  (2)恰当地使用设计或工艺的术语,从功能和审美的角度,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3)了解设计基础和主要设计类别的常识和基本技法,建立初步的设计意识。

  (4)灵活选用身边的材料,运用各种工具和加工方法,根据功能和审美的要求,有创意地完成一件以上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作品或工艺作品作出评价。

  (6)在设计与制作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耐心、专注和计划性。

  (7)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处理一个设计或工艺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模块D:书法·篆刻

  书法、篆刻是用中国特有的传统工具和方法,塑造汉字的艺术形象、抒发情感的活动。

  “书法·篆刻”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学习模块之一。书法、篆刻活动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1、学习内容

  “书法·篆刻”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别

  学

  习

  活

  动

  建

  议

  书法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的书法、篆刻作品,学习和了解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发展的基本过程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用美术术语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

  ·

  通过观摩、分析和临摹等方法,了解传统的笔法、章法、篆法、篆刻

  刻法等技法及表现形式,并进行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

  使用不同的毛笔、刻刀等工具以及宣纸、刻石等材料,体验不同的艺术效果。

  ·

  学习用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书法、篆刻作品。

  2、成就标准

  通过“书法·篆刻”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书法或篆刻活动。

  (2)恰当地使用书法或篆刻的术语,以自己的观点评论古今两件以上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

  (3)识别三种以上的书体,例如楷书(颜体、柳体、欧体等)、行书、隶书等,或篆刻的风格特征,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基本轨迹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4)初步掌握一种书体的书写规范或篆刻的一般技法,创作两件以上的书法或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书法作品或篆刻作品作出评价。

  (6)在研究性学习之中,学会处理一个书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问题。

  模块E:现代媒体艺术

  “现代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领域,是指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以及互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视觉艺术形式。

  “现代媒体艺术”是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现代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1、学习内容

  现代媒体艺术学习模块包括两方面的学习内容: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内容:

  类

  别

  摄影

  摄像

  学

  习

  活

  动

  建

  议

  ·

  鉴赏具有鲜明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与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用美术及相关术语表达

  电脑绘画

  与设计

  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

  根据某一题材(如风景、人物、花卉等)进行摄影、摄像活动。

  ·

  据某一主题或社会热点问题编写脚本,并进行拍摄、编辑和加工处理。

  ·

  选用一种或几种计算机软件,如用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等进行平面绘画创作或设计;用Flash等进行动画设计,或用3Dmax、AutoCAD进行三维立体设计。

  ·

  用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设计并制作网页,进行传播和交流。

  ·

  配合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要求,拍摄、收集各种素材、资料或案例,并作为研究性学习最终成果的展示。

  ·

  学习用口头、书面等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2、成就标准

  通过“现代媒体艺术”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

  (1)积极参与现代媒体艺术活动。

  (2)恰当地使用美术及相关的术语,从观念、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以自己的观点评论中外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3)了解相关的现代媒体设备和器械的基本特点,并能独立操作现代媒体设备和使用相应软件。

  (4)发现生活中有意义的题材,并用现代媒体艺术的形式加以记录或表达;充分利用图像资料库和网络资源,有创意地完成两件以上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5)以多种形式大胆地展示和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作出评价。

  (6)理解现代媒体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其运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表达和展示之中。

  3、教学资源

  开设现代媒体艺术课程首先需要有硬件设备的保证,比如照相机、数码照相机、摄影机、数码摄影机,能处理图像的电脑(最好是图像工作站)、录像编辑机等;图形资料的输入设备:扫描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影机,教学时使用的实物投影仪;输出设备:教学时使用的液晶投影仪、图像输出用的彩色打印机等。

  要进行电脑绘画创作和设计还需要相应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Painter、3Dmax、AutoCAD、Flash等,以及用于网页设计和制作的FrontPage、Dreamweaver等软件;

  需要各种字库、图像资料库等资源,有的图像资料可以通过扫描自己拍摄的照片逐步积累起来;

  还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上大量的图像、声像和文字资源。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所有学习模块都可以让学生自主选修。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并尊重学生的意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发展需要,指导学生对其中的若干模块进行选修。

  2.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和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所以,在每一模块的相关内容中,美术鉴赏的内容应不少于该模块学习总课时的20%。

  3.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对于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设计类别的教学,可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做模拟设计制作练习。

  4.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要贯穿艺术观念和美术术语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艺术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在美术鉴赏、技法练习和创作实践中,运用美术术语思考、交流、讨论,加深对美术术语的理解,提高运用能力。

  5.美术教学应注重创设情境。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针对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用有关的音乐、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情境,加深对文化、历史以及美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在美术创作教学中,也应当创设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情境,鼓励学生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作品。

  6.美术学习活动一般注重对美术作品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运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方法进行独特的创作,但也有的美术学习活动,比如学校的形象设计、班级网页的设计等则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分工合作完成。面对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教师在运用一般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应该针对美术学习的特点,重视对新型教学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7.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国际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国际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和学习心得。

  8.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美术教科书,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二、评价建议

  1.根据本《标准》、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情况,制订具有开放性的、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的以及推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指标。

  2.提倡多主体评价。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评价等方式,尤其应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

  3.注重表现性评价。运用观察、记录、访谈、录像、录音、摄影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表现的信息,对学生在参与美术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

  4.注重质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评定。成长纪录主要有“过程性成长记录”和“成就性成长记录”两类。成长记录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提供能使学生学会判断自己进步的机会。学生在成长记录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反思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等。教师能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成长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潜能和发展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包括分数或等级、评语、等级与评语相结合、座谈、学生作品展示等方式,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6.建立促进美术教师成长的评价体系。教师应转变在教学评价活动中的角色,能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7.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1.美术教科书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确保教科书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本《标准》的要求相吻合。

  2.美术教科书的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作为教科书编写的基点。

  3.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既要体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也要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

  4.美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基础性、启发性、应用性和拓展性,能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5.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应留有较大的余地,具有开放性。学校或地区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编写适合本校或当地特色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要。

  6.美术教科书的编排应图文并茂,做到文字表述准确、生动,图像清晰,色彩准确,版式美观、明了,印刷精美。

  7.一个学习模块中的两部分学习内容,可编为全一册教科书,但两部分学习内容应有明显区别,还可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

  8.美术教科书中应增加各种相关的地图、图表、背景资料、图片分析、实例等,以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内容。

  9.美术教科书是美术教材的主体,美术教材还应包括教学参考书、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

  10.“美术鉴赏”模块的教科书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为“鉴赏基础”,另一部分为“鉴赏内容”。“鉴赏内容”可以按照中外美术简史的方式编排,也可以按照专题的方式编排,还可以按照地域、文化的方式以及美术门类等其他方式编排。

  11.现代媒体艺术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应以介绍现代媒体艺术的观念、规律为主,并介绍一些现代媒体艺术作品及其创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不断更新的多媒体技术,创作出新颖多样的作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各校应根据所开设的美术课程配置专用美术教室,配齐相应的美术教学设置(包括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与器材,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画册、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及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录像带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

  3.各校之间可以根据不同学习模块的师资需求,互通有无,共享美术教师资源。

  4.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如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和有关工厂、车间以及当地文物资源等,聘请美术专业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参与美术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6.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

篇二: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策略

  主讲人:湖北省教学研究室

  向莉

  ㈠

  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新课程的概述:(什么是新课程?其产生的国内外环境以及美术学科背景)

  国家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纲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着眼点和最终归宿——“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转型。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彻底屏除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明示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新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

  a.基础教育改革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

  21世纪是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的世纪。世界各国的发展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将展开大竞赛,大较量。各国之间的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和人才素质的高低。为培养具有竞争力的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国际竞争的首要战略对策,并积极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其改革力度是空前的主要趋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备的素质。

  ⑵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

  ⑶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的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

  ⑷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b.没有美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因为;

  ⑴各国政府普遍重视美术教育在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积极作用

  ⑵拓宽美术课程的内容,加深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⑶注重美术学习与文化情景的联系,尊重本民族文化特色,接轨世界多元文化。

  ⑷着眼于每个学生美术能力的提高,倡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层次差异的评价方式,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感受。

  c.美术及欧美国家美术教育:

  ⑴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在科技、经济、军事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政府和美国教育界深知,21世纪的国际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1994年美国政府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并出台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这部教育法中,艺术课被写进联邦法律。对艺术课赋予如此高的教育地位,在美国教育史上是空前未有有的。这一法令承认,艺术是一门核心学科(不是小三门),在教育中处于与英语、数学、历史、公民与政治、地理、科学、外语同样的地位,美国对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重视程度及改革举措,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根据这部法令,美国又制订了《艺术教育标准》,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下,由四门艺术教育(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的全国性组织研制的学校艺术标准。

  ⑵德国和法国,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两国学校艺术教育具有四方面特点:

  ①艺术教育实施普及化

  ②艺术教育目标人本化

  ③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

  ④艺术教师队伍建设规格化

  德、法两国艺术教育的成就一方面取决于两国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取决于两国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多次改革。

  ⑶英、日、韩、新加坡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先后进行了课程改革,引入新的课程,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

  d.启示:

  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有力度,特别是对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可看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拥有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谁就能在21世纪处于主动地位。

  2、新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

  a.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b.21世纪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素质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界以及社会上的志士仁人的共识。

  c.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它是以全面提高未来公民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艺术审美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育人为本,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主动发展,它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需要的教育。(2001年5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李岚清副总理讲话指出:

  现行落后的课程设置,是目前基础教育的弊端之一。主要问题是:“难、繁、偏、旧”

  “难”——课程要求过高,教材难度过大,学习起来往往事倍功半。

  “繁”——课程内容繁多,重复,难于理解,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偏”——偏于知识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考试出偏题,怪题,各学科缺乏联系,忽视基础教育广而博的特征。

  “旧”——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成就。

  这种状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彻底地改革。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课程改革目标上,要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把德智体美要求列入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各门功课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过程和合理的考核评价的具体要求。

  在课程设置上,要把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人类知识、能力、品格中最基本的部分,对人才成长起基础作用的部分作为学习内容,不仅要学习数、理、化,也要学文、史、哲、以及体育和艺术,要求把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计划,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共事。

  ——李岚清《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指明了基础教育改革目标与方向

  今后10年,我国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依赖于劳动力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坚持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的课题。

  3、美术学科背景

  a.美术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任务之一,制定了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是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改革成功的关键。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和认识,特别是美育被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b.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仍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如:

  教育观念滞后;

  课程结构单一;

  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未能体现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只有通过课程改革克服种种弊端,才能使美术教育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促使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术学科自身也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门类和形式,另一方面美术学科内部各门类之间也彼此联系,互相融通。此外,教师、教研、教材等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与发展,给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乃至整个美术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c.美术教育现状:

  ⑴

  美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地位被进一步确定;

  ⑵

  美术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高;

  ⑶

  随着美术教育发展的深入,美术教育的研究活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⑷

  中小学美术教材建设的发展变化,为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新教材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经验。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

  “新课程不仅对学校、校长乃至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每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实质,以《纲要》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

  ●

  树立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价值观,根治现行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

  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

  新课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来说要做好“转型”工作,作为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

  ⑴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根据学者钟启泉先生的说法)

  “人类个体存在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个体性存在的完整性不是多种学科知识杂烩的结果,亦不是条分缕析的理性思维的还原。

  第一,“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

  新课程努力改革既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把统整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精神建构作为具体改革目标之一,通过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代替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承认学习过程的价值,注重在过程中把知识融入个体的整体经验转化为“精神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

  第二,“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从整体主义的观点出发,贯彻自然、社会与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培养人格统整的人。例如,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综合探索实践活动课程,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就是围绕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谐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三条线索展开。

  (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图形创意应用”第七届黄鹤美育节优质课程比赛)

  ⑵

  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a.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了乌鲁木齐“坏孩子妈妈联盟”,这些妈妈们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天性,自己编写教材,引导这些“坏孩子”?通过努力,发现这些坏孩子们变好了。开始,这些妈妈们也像学校教师那样认为自己的孩子无药可救,责骂、训斥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强,隔离就越大,对立越来越明显。但这些妈妈们发现孩子们天性是善良的。“20几个坏孩子照顾一个流浪的孩子”,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妈妈们,换一种方式来和孩子们交流。

  是“孩子们”真得坏吗?这不仅是妈妈们的反思,更应是社会和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反思的问题,一般“坏孩子”往往个性突出或突出的个性,显现出孩子天性的一面,尊重并理解孩子的天性,真诚的对话、沟通,在教育中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不仅仅美术学科,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保证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

  b.新课程中就强调了这一观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这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确定了课程改革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认为课程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向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他们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赋予课程以生活

  意义和生命价值。

  c.新课程还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重建,凸现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努力软化学科界限,展开跨学科对话,强调综合性,加强选择性,并确保均衡性。(如:上例、丙稀颜料、图形创意、服装图形、完成图形的应用)

  ⑶

  教师个人的学习意识与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

  面对新课程、新理念、新的教材与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增强个人的学习意识,围绕学生的美术课程教学,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a.新课程首先确立了新的知识观,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视知识为确定独立于认知者的一个目标,把“知识变为智慧”,它是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

  b.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转折点,要求在所有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c.新课程还力图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要求“发挥教育的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

  ⑷

  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对于课程改革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内容的更新、完善与平衡,更为重要的是意味着理想的“学校文化”的创造。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最深层次的改革,校本课程”、“学校文化”的再生正是课程改革的直接诉求和终极目标。

  a.新课程正在致力于建立民主的课程管理文化,“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提出开发“校本课程”,主张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老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具体学校是课程开发的场所,这最能反映学校的具体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发展风貌。

  b.“三级课程管理”的理念赋予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管理课程的权力,有利于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展开交流和对话,打破原有独立作业的教学形态,培养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逐渐在参与改革的教师之间形成“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实现共同的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一旦形成民主的管理文化和合作的教师文化,整个学校就会显示出蓬勃的发展生机,逐渐营造出一种充满学校特色、丰富多彩的环境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培养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新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根据张桂木先生资料)

  1、我们知道所谓性质,是一种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美术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属性是什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界定:

  ①广义理解美术的涵义是全面认识课程性质的前提;

  ②全面认识美术的社会功能是全面认识课程性质的关键;

  ③新课程标准的学科性质定位:人文性。

  长期以来,中学美术教育归入“技能”学科的范畴,这样认识显然是不全面的。它仅仅局限于专业美术的范围之内。——当今美术学院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培养的学院,是从广义上来涵盖美术的意义。(高考美术以技能为主)

  我国最早曾把目前我们称为“美术课”的叫“图画”,为1906年李瑞清创办,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美术学科叫“图画手工科”,香港至今仍称为“美劳”,台湾称“艺术与人文”,美国称“艺术课”或“视觉艺术课”,日本称“图画工作”,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美术课程称谓不同,反映了对课程性质的不同理解。这种称谓总倾向是将“美术理解为广义的美术,而不是局限在专业美术”的范围之内。

  广义的美术是美的物化。即凡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产品或活动,都可列入美术的范围。包括绘画、工艺设计、雕塑、建筑、印刷、摄影、书法、电脑艺术、服装、广告、室内外环艺设计、图形设计等,甚至包括美术产品和美术活动,如:造型游戏、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综合材料绘画等,明确这一点,才能全面认识美术课程的学科性质。

  首都师大尹少淳教授对美术的社会功能理论归纳为八大功能:

  ⑴

  “语言”——美术是一种特殊的分享人类经验的方式。美术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具有直观、持久、微妙的特点,这是文字语言所不及的。

  ⑵

  “创造物”——美术作品是整个人类和我们自身创造力的对象化。当我们面对雄伟的古埃及著名的金字塔,绵延万里的中国古长城和威严庞大的秦始皇乒马俑,难道不为我们人类的创造力而感到自豪吗?杰出的美术作品其实正是我们人类伟大创造力的自我肯定。

  ⑶

  “道德训诫”——鲁迅先生指出:美术是以辅显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我国青铜器,其纹饰有“使民知神奸”,孔夫子“绘事后素”,以绘画喻道德,西方绘画为国家服务,为宗教服务,均把绘画作为促进社会道德的改良,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

  ⑷

  “感官的佳肴”——为感官提供愉悦。我们曾知“养眼”这个词,人的眼睛也需要慰籍,艺术家的创造为视觉提供了丰富的悦目形象,寻求视觉享受的人要比麻木不仁的人生活得更有趣。

  ⑸

  “世外桃源”——美术能让我们避开世俗的烦恼和纷争。东晋诗人陶渊明,不满当时社会,去职隐逸,写下了《桃花园记》。遁世最可靠的方法,莫过于追随艺术,而紧密联系世界最可靠的方法“也莫过于艺术”——德国诗人歌德语。所以历史上很多美术家往往将美术作为躲避人世纷争和烦恼的一方净土。

  ⑹

  “画饼充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愿望和需要,受限于外界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会寻找一些替代的方式使之得到变相的满足,这种心理上的补偿,有时也是画家作画时的一种动机。米罗1924-1925年创作《小丑的化妆舞会》,其实就是在极度饥饿导致的幻觉状态下创作出来的。

  ⑺

  “泄洪道”——释放不良情绪。大家知道情绪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情绪有利于健康反之有害于健康。美术宣泄淤积于胸中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美术外化来减轻心理压力。梵高是正直善良和真诚的人,与其所处社会格格不入,有人统计梵高的创作高峰实际上是他患病最严重的时候。

  ⑻

  “功利满足”——历史上,几乎所有美术家的艺术活动都是与一定的物质报酬联系在一起的。如为宫廷宗教机构和贵族工作而获取一定的物质报酬。商品经济社会,美术家将作品作为商品进入社会流通。郑板桥“谢客”的“润格”(润笔费)自定的价格:“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面、对方五钱”?中国改革开放后,美术作品为商品的意识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得益发强烈,而其流通机制也渐渐成熟。

  美术的社会功能:(张桂木先生)

  1、是重要的人文学科,“人文”与“天文”是对应的。人文是指人世间的文明之道,“天文”指的是自然界的事情。

  2、美术是重要的视觉语言,具有交流功能,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其文化含量与审美价值的功能上,它又是重要的工具学科。

  3、美术创作与设计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它属于表现学科。

  4、美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属于生活学科范畴。

  5、美术创作与设计从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技能性来看,它属于技能学科范畴。

  启示:

  美术课程标准学科性质定位:①人文性,与2000年颁发的《美术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比较,强调了中小学的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这里并不否定美术的技能工具性质,而是有意强调了中学美术课的素质教育的特征,它对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起到一个统领作用,并对原美术教学的重技巧、轻文化的倾向做了改变,具有理论和实践的意义。②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强调艺术课程,它是一种基础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不同,它属于素质性教育。它能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将构成学生基本素质中的艺术素质的重要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强调全体性,这一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尽可能让大多数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体验成功者的而非失败者的心态来接受基础美术教育。强调必修性,其课程设置具有强制性外不是小三门,体现在美术教育的特征与必修的要求相适应。

  2、所谓价值:是揭示周围世界一切客观对人和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或消极意义的一种特殊社会规定。“利”即功利,“益”即利益、益处、好处。

  美术课的价值不是小三门或“主课”外的娱乐课与边课,这是一种偏离。另一种把艺术并列为智育“为高考,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让他学艺术”这也是一种价值的偏离。新课程标准从五个方面全面、科学、直接地表达课程价值:

  ①②

  ③④

  ⑤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a.陶冶道德理论与道德情感,是一种道德境界,指高尚的生活情感和生命的崇高。审美能力简单的理解就是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b.美术是一种交流的语言。除了直观性和持久性外,还具有一种微妙性的特点。人类运用美术交流情感,表达观念的同时,还要将这种形式加以传达和继承,使美术得以发展,建构新的教学观、师生观,改变教学方式,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及其他民族的审美习惯、价值观念、风俗礼仪、表达形式、经验技艺和生活方式等,感受并认识世界各民族美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c.美术由于感知能力的独特性和形象思维的特征:通过美术课程的学习,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接触“形”,在感知的同时,又为形象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直接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d.从美术本身的特征来看,创造是美术的灵魂。可以说没有创造,就不会有美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获得一种技术意识,就可能为他们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一般的模式,使他们迅速进入技术过程,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e.美术是最具人情意味的活动之一。它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既诉诸人的心理,又诉诸人的生理。即针对人的理性,又针对人的情感。由于人的个性不同,才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美术教学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同时,美术正是由于是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它才能对人的完整性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四、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理念,指的是理想和信念,是我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时的主观追求。

  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解决价值取向问题。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大理念:是每一位美术教师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做到,①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③使学生在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为促使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如前所述,必须体现对学生的全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其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这里不仅仅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a.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者独特的反应。b.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如绘画、雕塑、剪纸等,绘画也不是以写实为唯一标准)c.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主要是鉴赏力,(理解、分析作品能力、评价与审美品质的能力、直觉地把握作品完形的能力)。

  ●

  如果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美术乃至终生的兴趣,如果美术课学完以后讨厌美术课,那是美术教学的失败,a.平衡冷暖性:冷性是偏向于理智、约束的倾向:暖性是指偏向于情感、自由的倾向。现阶段我国美术教育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b.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需求,“达意”即可。C.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践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

  美术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依托当时的文化环境、条件极其特征,例如:《清明上河图》向人们展示的是北宋汴京(开封)的市民阶层生活的主体描述。此类例子很多,可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

  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

  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使学生发展,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前苏联,米哈朵夫,苹果图画——尤里卡·梨苹果——园艺家米丘林——三年后嫁接术成功,植物界的革命)

  ●

  新美术课程目标的特点:

  一、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

  1、认知领域的内容;难度降低

  2、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被提升

  3、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向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强调美术课的人文性质。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向社会生活。

  二、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

  (如: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形式,探索不同的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课程标准在确定目标时,没有具体的标高(特别是在认识领域的课程目标上更是如此),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主旨在于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订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观。

  四、课程标准分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别确定各阶段目标。

  “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加以强化,其目标这里主要指向美术学科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美术活动与现实活动的结合等方面。

  五、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个总目标,四个学段的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安排。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美术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关注学生和谐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学大纲

  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重点

  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相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单一,与实践活动脱节,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移。

  教学大纲:

  ●

  对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例如:

  (原色间色)、(二方连续纹样)、(线描写生)

  ●掌握专门美术知识和技能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建立在美术学科的基础上,其教育功能是在知课程功能

  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同时降低其知识与技能难度(不是职业性专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适应其个人未来发展的美术。

  课程内容

  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达意即可”,关注基本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学生完整地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和性质,进入到美术教育、教学情课程结构

  景之中,把“面向全体”的基础美术教育和“主观个体”的自我价值有机地联系起来发展。

  课程实施

  学生学习结果与过程的表述,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规范。

  以学生的个人成长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要从人的未来发展看清教育的意义。

  (教师个人的好恶,要求所有学生都是艺术家——既不客观,也不公平。)

  课程评价

  1.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它不是唯一的,具有真理性的,而只是有其普遍性。

  2.它也不是一成不变和不可修改的,它也是一个通过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突破学习方式,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强烈冲击着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这需要中学美术教师必须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转变并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改变课堂专业生活方式,提升课程意识,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⑴

  美术课程学习领域与教学基本取向.(四大学习领域,八大学习模块)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从学生学习活动方式考虑,划分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

  造型·表现——倾向于外化创作活动“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课程标准阐明:

  “造型”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a.这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部分,如所有的绘画种类(国、水、版),雕塑形式(浮雕、陶艺),设计中部分手工制作活动(服装设计),民间美术中的劳作活动等。

  b.淡化以往的学科专业性,从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技能,如“线条”、“动漫”和造型出发。

  c.三个方面达到一定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知识目标:基本概括了造型艺术语言的要素和原理

  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达意),掌握学习方法

  态度目标:突出艺术教育的特征,强调体验乐趣,产生乐趣,并形成一定的价值态度。

  例上海版:具象与抽象(七年级二册)

  绘画造型与表现方式

  ①知识总目标:

  81.“标准”答案的评价

  2.应试教育的“模式”

  侧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

  是教学应实现的“预期目标”

  1.教学内容纲要和教学工作的提高

  2.直接的、统一的、硬性的“控制”

  具象——真实的再现事物的具体形象

  抽象——20世纪上半叶舍弃物体形,以色彩及点、线、几何形体来构成画面,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甚至希望表达某种音乐感、节奏、韵律。

  ②能力目标:

  见:毕加索《公牛》(1945.12.5—1946.1.17)十一稿

  蒙得里安,把树的形渐渐抽去了,变成最后一幅抽象画了。

  ③情感:

  有“热抽象”——热情奔放、大刀阔斧的情绪情感

  “冷抽象”——理性、冷静而有秩序规律

  启示:

  ①启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敢想精神

  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④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⑤帮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学会对自己的设想质疑。

  ●

  设计·应用:教学领域的基本取向

  与“造型·表现”一样是倾向于外化的创作活动,“造型·表现”注重自由性,“设计·应用”则注重功能性,这一特点决定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同时又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如:

  ①现代设计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电脑美术设计等

  ②传统工艺美术:基础图案、金属工艺、竹木工艺、编织工艺、纤维工艺、纸工艺、泥塑和陶艺、各种民间美术工艺制作(如剪纸)等。

  《美术课程标准》这一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①“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通过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要达到的目标。

  ②“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能力,提高动手能力”——这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方向所应达到的目标。

  ③“了解艺术形式美感极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对学生的美术学习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④“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属于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的培养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

  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课程《充满形式美的立体构成》

  作品:楼房、桥梁、雕塑的立体构成——“物以致用”

  点材、线材、面材、块材——由木材、纸材、塑材、钢材、石头等不同材料

  艺术形式美设计功能的统一——平衡稳定之感——对称

  均衡感——非对称平衡

  统一感和节奏感——“重复”反复出现

  韵律感——大到小、长到短、疏到密、方到圆排列渐变。

  线材:

  细部清晰可辨

  直线、曲线

  软质线材:柔软、可弯曲的材料:棉线、毛线、铁丝、电线

  硬质线材:坚硬而不能弯曲:木块、竹筷、等

  (按一定秩序组织起来就是“线材拼图”)

  启示:

  1.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意志

  2.培养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a.“揭题引趣”

  b.“以趣乐学”

  c.“结束延趣”

  ●

  “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基本取向:

  是新美术课程标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领域,它突出体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尤其是对人类不同文化的认识能得以逐渐形成,进而促使审美意识和审美品位的提高。

  欣赏——不仅指的是以愉悦的心情观看美术作品(直观方式),还要了解美术作品中形式美及作品的含义。

  鉴赏——以理性方式进行鉴别,对形式、内容、年代、作者生平、个人独特风格、美术史上地位等。

  评述——(欣赏不是单项和孤立的行为,是在群体互动和交流的环境中进行的)

  指美术评价和论述a.形式语言:(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作品特点b.作品内涵:美术史的角度,美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

  《美术课程标准》中应达到的三个目标

  1、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3、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态度。

  如何进行美术欣赏?

  美国费得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程序,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有着较好的操作性,在世界上产生较大影响。

  ⑴

  简单描述。

  感官可感受到的层面作为描述的开始。对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作简单粗浅的描述。

  ⑵

  形式分析。探讨作品制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极其特性。

  探讨作品的色彩、形状、线条、肌理及个人描写之特色。

  分析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之关系。

  探讨运用何种构成的原理(或美的原理,把艺术要素进行归纳,成多风

  格的一部分。

  ⑶

  意义解释。探讨环境、文化、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要素与此作品的关系。作家的个性、性格、思想、艺术观与此作品的关系。探讨作品所传达的内涵,即所含有的气氛、感情、心情、主题意义、观念思想等。

  探讨作品所含有的图像学象征意义。

  ⑷

  价值判断。以上述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做合理的判断,并述其理由。

  参考专家对此作品的批评与判断。

  没有认真的观看,也就无法进行客观而准确的描述。

  四个程序转换为四个更为通俗的问题。(杨建滨先生概括)

  ⑴

  你看见了什么?

  ⑵

  作品是怎样组织起来的?(构成)

  ⑶

  作品有什么意义?

  ⑷

  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什么地方?

  (人美版)初中第一册《清明上河图》

  (上海少年儿童版)初中第一册《美术学生如何创作》

  ●

  “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基本取向: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新的热点。

  本次美术课程改革,目的是要努力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改进原来美术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设置“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旨在从跨学科的角度,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之处,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促使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

  ⑴

  融美术学科内各学习领域为一体的活动。

  是指在一次美术活动或一个单元的美术活动中,同时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的学习内容。

  ⑵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是指在学科教育的范畴内,跨越美术学科的,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综合的学习活动。例如;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语文、美术与理科等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⑶

  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是指超越学科教育的范畴,延伸至学校生活之外的,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的学习活动,例如: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时事、美术与市场等方面内容相结合的学习活动。

  三个层次有着不同的交叉或重叠,这类课程可多寻找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提高认识,注重结合点,可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注意提高自己的多方面修养,打开眼界,用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了解和研究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从学生的角度多考虑问题。

  例如

  ⑴

  美术和其他学科

  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

  美术与戏剧、舞蹈:设计剪纸艺术等,农村、乡村校本课程

  美术与音乐:描绘乐感、节奏、表现音乐、制作乐器、演奏乐器等

  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学校校园模型等

  美术与物理:设计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

  ⑵

  美术与美、社会、环境等

  美术与美的展示:布置展览会、小小超市、服装设计表演等

  美术与美学:“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美”等专题进行讨论,可用各种形式讨论发表。(论文、小制作等)

  美术与社会:调查自己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评论优点与不足之处、设计新的社区、制作模型等。鼓舞学生利用美术形式对最新出现的重大事件作出自己的反应。(如对“美国9.11”事件感受认识)

  美术与环境: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标牌设计、社区规划、未来设想等)

  美术与科学、美术与交流、艺术节、运动会、音乐会场等等设计

  学生在“综合·探索”学习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第一,从美术学科的角度,了解美术发展趋势以及美感的多样性,拓展想象的空间,综合运用丰富多样的美术媒材、形式、技能、表达自己的创意,美化环境与生活,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综合性应用美术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美术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第二,从跨学科的角度,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的关联,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讨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索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使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主动探究精神与创造精神得到发展。

  11第三,从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的角度,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综合美术活动,发挥个性,学会合作,体验探究,发现愉悦与成就感,激发美术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个性、合作精神得到发展,并让学生以情感体验为基础,激发学习动机。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新的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和积极的态度,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更多的开放意识和本学科之外的知识结构。其目的和意义:是让全体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为了培养一个或几个艺术家。

  ㈡

  教学策略与美术课程

  1、什么是教学策略?

  大家知道,教学工作是要研究策略的,这是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践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教学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也可以说是教学设计,后者更注重课程本身)

  针对美术新课程,这里涉及到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我们在教学策略上要认识的第一个问题。“胸中有学生”,过去的美术教学,强调技能性,对“一致”性的要求较为强调,如抓好“形”、上好“明暗”、画好“结构”。从技能上的“一致”上来贯穿并体现技能技法的教学目的。

  然而,学习方式会因人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社会环境,以及学习内容本身等方面的偏爱与选择而因人而异,除了对美术课程兴趣的培养外,作为个体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静静的思考、独自专心的学习,有的喜欢与他人合作学习,有的喜欢与别人竞争的学习,因而关注学习方式,关键还是要看是否适合于学生个人,适合是检验它的标准。

  我们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知道针对学生的特点来教学。这是两千年来的孔夫子在《学记》中就有过描述,他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则四者,心知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意思是:学生的学习有四种常见的缺点,当教师的一定要知道。有的学生贪多,广泛阅读而不深入;有的学生专注一书,所习太少;有的学生把学业看得太容易掉以轻心;有的学生因自信心不强过于谨慎,遇到困难就停止前进。产生这四种情况,是各人的思想素质发扬学生的长处,补救他的缺点。这里有“二分法”的哲学思想:既肯定每个学生都有“善”和“失”。指出其差异来自“心知莫同”,同时也肯定了人的可塑性,即“善”可长,“失”可救,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素质和心理状态,作为“长善救失”的基础。即使在现代教育中,这些话仍对我们有启示作用。

  2、教学策略与美术课

  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胸中有学生”。这对我们制定美术课程策略是至为关键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艺术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是一种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初中美术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美术教育,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如美术高考班)或者纯粹为了对其他学科在技术上有所裨益(如服装设计、室内外装潢设计)而设计的,虽然美术教学并不一概排斥这方面的可能性和促进作用,但过分强调就会偏离教育的总方向,违背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素养这一根本目的。

  我们说面向全体学生,也因为美术课程的特殊性,比如:课时少,初中学生绝大多数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作为终生职业。教学策略上,更多地是从教育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因此,一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以学生的获得为准则。

  启示:

  a.

  更多地从学生角度来选择内容,组织课程内容;

  b.

  淡化所指的学科中心,关注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多样性;

  c.

  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d.

  想方设法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入手。

  123、案例解析

  案例解析:“图形的创意应用”

  ——黄石市女子艺术学校·周磊

  ——第七届黄鹤美育节美术优质课竞赛作品

  教学评价:总体上这次教学是成功:“瑕不掩玉”。

  ①通过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营造让人想听、想学的氛围;

  ②通过练一练,(丙稀颜料与水粉颜料的比较),认知颜料的性能、以及手绘作品的方法。

  ③展示教师自己作品,丙稀颜料在牛仔裤上的图案(以小组为主的主体参与,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④以学生获得为准则,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通过美术课有所收获,并有兴趣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不足之处:练一练中,教师画板太低,示范时后面同学看不见。

  4、启示:

  艺术教学中研究教学策略,要尽力体现教师的魅力:据一些学者们探讨:今年9年1日是九年义务教育在全国实行免费教育年,在农村的教育主要热点也将转向教育优质资源竞争与教师自身素养提升方面,换句话说,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基本素质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将是农村教育关注的重点。(如:城市的择校,选择优质教育等),一所好学习,一个优秀教师水准与素养,不仅作为学生,更作为家长和社会的首选与认可。“打铁先要自身硬”,这次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教育培训就是强化与提高农村教师校长的素养。兼顾着农村教育的实际和教育技能的提升,改变目前教育现状,学有所用、学以至用原则,同时也对学员进行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进行引领。

  作为艺术课程教师,胸中要有学生,要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关注每一位学生,甚至是所谓的“差生”,这是教师职责。我认为教师,首先要会用条理清晰、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启示营造对美术课程的兴趣,让人想听、想学。第二,要多反思,勤思考,对教材反复咀嚼,做到温故知新,第三,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做到博才,综合探索各类学科知识,搞好自己的创新,做出自己的校本课程特色,第四,情商高尚,发展目标明确,要热爱美术教育职业,在一生的教师生涯中可以这样设计:20岁厚积薄发,重在积累和打基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夯实自己;30岁初露锋芒,牛刀小试;40岁成为中流砥柱、学科骨干与带头人;50岁,成为年轻人的偶像。

  相关链接:根据新华社北京29日电: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29日下午完成各项议程后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六)和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51号和52号主席令予以公布:义务教育不收学杂费:

  义务教育法分为总则、学生、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经费保障、法律责任、附则8章,共63条,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

  这次对义务教育法作了全面修订,重点是三个方面:一是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明确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二是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确定下来,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三是将实施素质教育写入法律,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

  (三)教师与学生互动研讨:(学生提问,共同研讨)1课时

  (四)作业:学生写一份《新课程与教学策略心得》感想,800-1500字

  (五)小结: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正在进行着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转型,《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美术学科角度与其他学科一起,以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新课程,努力建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未来美术教学实践中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3●

  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具体的程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评价:不是为了甄别和选拔,而是为了促使学生发展,坚信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促使学生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发展。(前苏联,米哈朵夫,苹果图画——尤里卡·梨苹果——园艺家米丘林——三年后嫁接术成功,植物界的革命)

  ●

  新美术课程目标的特点:

  三、课程标准对目标的表述:

  4、认知领域的内容;难度降低

  5、兴趣、动机、情感意志、人格个性等隐性目标作为重要内容显现被提升

  6、由单一的知识技能取向向更注重人文价值取向转移——强调美术课的人文性质。

  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精神,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以积极、健康的态度面向社会生活。

  四、教学方式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要达到的目标结合起来。

  (如:7—9年级)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形式,探索不同的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课程标准在确定目标时,没有具体的标高(特别是在认识领域的课程目标上更是如此),留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主旨在于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现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制订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硬性发展标准。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的教学观。

  四、课程标准分四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分别确定各阶段目标。

  “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加以强化,其目标这里主要指向美术学科系统内各因素之间的综合、美术与其他学科内容的综合、美术活动与现实活动的结合等方面。

  五、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个总目标,四个学段的四大学习领域

  新课程秉持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安排。

  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回归学生生活世界。美术是一种人文教育,美术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关注学生和谐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学大纲

  以教师的教学工作为重点

  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具体明确,语言简明,但没有提供相应的实践活动与之相结合,导致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单一,与实践活动脱节,出现教学目标的偏移。

  教学大纲:

  ●

  对目标的表述内容主要是学科知识点。例如:

  (原色间色)、(二方连续纹样)、(线描写生)

  ●掌握专门美术知识和技能

  14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才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15

篇三: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

  

  新课标

  新理念

  新变化——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作为美术老师的我,通过研读新课标,比照新旧课标的变化,我做了以下总结

  一、加强育人导向,着力开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新版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将以往的美术学科五个核心素养里的图像识读和审美推断进行了合并。更加注重对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把美融入到生活中去,不仅是制造美,更重要的是发觉美和观赏美。例如我所教授的二年级的课程中(摆把戏)这节课,在以往我的课程设计重点都是将本节课的要解决的技能放在第—位,把戏怎么摆,有哪些方法。看谁摆的造型颖最有趣。一节课四十分钟就在学生“比速度〞与作品“比美〞中过去了,学生只是学到了摆把戏的方法与技能,但是走到实际的生活中学生对于这节课的理解有多少?我们的美术课仅仅就是教授技能吗?如何转变我们的固有的教学模式?新课标就为我们指明教学方向,将学生的的育人功能放在第—位。于是在课后我安排了一项艺术实践课。用秋天的落叶,丰收的果实,身边的玩具或者水果拼盘的方法进行摆把戏。学生走到大自然,走进田间,走到生活中去创作,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观赏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

  二、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

  为了落实X、“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九年总课时数不变的根底上,改革艺术课程设置,美术与音乐学科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为艺术课程。加强课程内容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之间联系的“综合探究〞。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关联,加强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将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提倡将美术学科内部知识的融合、与其他姊妹学科知识融合、与社会学科知识融合,例如五年级(精彩的戏曲)一课,学生从戏曲的起源、开展历程、艺术手法、行当划分、脸谱艺术、服饰装扮、名段名家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探究研究,并通过戏曲观赏、画脸谱、制作服饰,以及展示表演等方法进行体验,加强美术与戏曲学科整合,开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主动探究、研究、制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习戏曲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深对戏曲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在产生兴趣的同时,使我国的戏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开展。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加强实践性要求。

  三、明确学业质量标准,做到教学评一致。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之后的学业成绩表现,结合课程内容,依据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绩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例如在二年级(捏泥巴)一课中,要求:1.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及陶泥这种材料,体验学习手捏成型的方法进行陶艺制作。2.引导学生感受泥性,了解泥塑的创作过程,感想泥塑的美感,启发学生创作美观、有用的陶器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验捏泥巴带来的乐趣,感想明媚的彩陶文化,唤起学生对学习泥塑的兴趣。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美术学业评价在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根底上,更加注重学生能力与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标准学业质量评价要求:1.从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方面观赏、评述陶艺作品,学会发觉、感受、观赏其中的美。〔审美感知〕2.体验传统工艺制作,了解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理解〕3.在捏陶泥的过程中能与同学交流合作,并尊重、理解他人的看法。〔文化理解〕。知识的理解与创新是学生关键能力,健全的人格、美好的感情是学生必备的品行,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关注学生掌握艺术知识、技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是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篇四: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

  

  美术新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培养时代的、爱国的、睿智的、健康的、合作的、创新的、负责的、会生活的四有新人。

  二、新课标出台的基础是什么?

  可从三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从社会角度谈,在社会剧变时期,学制或课程标准变更频繁。科研进步,追求教育的完善。经济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援。政治稳定,保障规划实施。

  二是从教育主体的角度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决定了分水岭阶段;时代生活的要求,倒逼高中生学习美术。三是从专业角度谈,有历史的积淀、全球化的影响、学段目标的定位、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和未来人生必备。

  (一)历史的积淀,艺术教育回归基础。

  1932、1936《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目标是德性、兴趣、应用制作、图画基础、表达创作。内容有基本画法、图案构成、艺术概说、构图法、投影、设计图、工艺美术等。(第一学年,1小时/周;2-3学年,2小时/周。

  1941《修正高级中学图画课程标准》增加国画写生练习。

  1-2学年,1节/周。

  1948《修订高级中学美术课程标准》绘画切合生活需要,美术理论,欣赏兴趣,创作涵养。1-2学年,1节/周。

  1995《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中外名作占70%)。

  1997《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同95),34课时(1节/周)

  200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系列。54学时,3学分。

  (二)全球化的影响,美术成为必修课。

  1994,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舞蹈、美术、戏剧。

  1993,澳洲《全国课程规划》,艺术是8大领域之一,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媒体艺术5个部分。

  1998,日本《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工艺、书法。

  1997,韩国《高中课程·普通科目》,美术科目包括美的体验、表现、鉴赏。

  (三)义务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标准之间的不同在于,高中美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1、课程不同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1、造型·表现

  2、设计·应用

  3、欣赏·评述

  4、综合·探索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2、绘画·雕塑

  3、设计·工艺

  1、美术欣赏

  4、书法·篆刻

  5、现代媒体艺术

  2、课程目标不同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

  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

  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及美术现象,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

  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之提出“终身爱好的情感”。

  提出“研究性学习”。

  明确“学会、形成、审美观念”的要求。

  运用观察、想象、直觉和多种

  思维形式以及的方法进行艺术创造活动。

  注重“多种思维方式”、“美术的方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

  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

  强调“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

  高

  明确“美术学习活动”。

  高中课标提出的要求更高中的更加具体化。

  高中课标提出的要求更高

  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形成基本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间的联系,并将美术语言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之中。

  提高美术素养,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强调“提高美术素养”,民族文化与多元文化并重。

  (四)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必教可教美术。高中生处于青年初期,他们在生理、智力、情感、意志、个性、语言和行为等方面都渐趋成熟,处于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分水岭。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的五育之中,最重要是智育,即培养孩子的智力,增加孩子的知识。而智和知的矛盾导致了形式教育认和实质教育论之争。现当代,知识太多学不完,怎么办?只有提高孩子的智力,以不变应万变。

  但我们又普遍陷于一种误区,以为智力就是语言智力和逻辑思维智力。事实上,每个人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教授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自然智力等8大智力。所有这些智力都在向特定的符号系统发展,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关于这一点,卡西尔论证得很清楚。人类使用的符号主要有两级系统:一级是具体的,如实物、姿势、声音等,二级是抽象的,如乐谱、语言、图画、公式、规律等。

  智能理论的潜台词是,学生不可能全能,学校要因材施教,不能完全采用统一的课程。这就产生了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矛盾:

  学校到底要不要统一课程?统一课程统到什么程度,才无害于学生的差异性?

  这导致了高中的分途学习:理科、文科、艺术生、体育生、中职教育等。

  (五)时代生活的要求,高中生未来人生必备。

  1、读图时代,快餐文化,生活无处不美术,不得不学对美的感知、欣赏和评鉴能力;想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仅靠语言文字不够,必须掌握美术语言,寻求多种表达方式;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有必要学习现代设计和传统工艺的知识和技能,有目的地创设和美化自己的生活和环境,还可以把这些美术能力与自己的专业和其它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2、全球化时代,文化上存在多元性,不论合作还是冲突,都存在跨界或交叉,有跨界和交叉,就必然有创新。国际化的危机是落后挨打,跟风自失;国际化的好处是借鉴优势,后来居上;在美术方面,以民族美术为主,世界多元艺术并重。国际化不失自我,民族化不夜郞。

  3、后现代主义,观念速变,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会,导致教学中心的转移,传统教育的4中心是教师·教材·教室·学科,现代教育的4中心是学生·活动·网络·生活。

  三、新课程到底有什么作用?

  1、新课程目标关注三点:

  (1)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

  (2)过程与方法—技能目标;合作中的开放性、对话中的民主性、探究中的科学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目标;

  2、美术教育目标有五:一是丰富心灵,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二是掌握思想和情感的美术语言;三是提高设计和创造能力,美化生活和环境;四是把美术当作调节工具,促进身心健康;五是把美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和领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应用。

  四、新课程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这些内容如何组织?

  (一)新课标的内容构成分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

  1、新课程改革包括八大学习领域:(1)语言与文学,(2)数学,(3)人文与社会,(4)科学,(5)体育与健康,(6)艺术,(7)综合实践活动,(8)技术。

  2、艺术领域包括三个科目:美术、音乐、综合艺术。

  3、美术包括5系列9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摄影/摄像·电脑绘画/电脑设计)。

  各模块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各有不同的侧重:

  系列1:美术鉴赏:它能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是增进学生美术文化素养的主要渠道。

  系列2:绘画·雕塑:它能帮助学生认识造型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提高表现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系列3:设计·工艺:它能帮助学生广泛地接触材料,认识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提高策划、设计、绘图、制作能力和形成创造意识。

  系列4:书法·篆刻:它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感受中国汉字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系列5:现代媒体艺术:在实践过程,它能帮助学生体验现代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设置要遵循以些其本的原则或理念:

  1、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满足发展的需要。时代性表现在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基础性表现在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奠定的经典知识;选择性表现在新知旧识可供选择,难易程度多样可选,类别模块多种可选。所以设置了美术欣赏等基础课,设置了摄影摄像、电脑制图等时代艺术,还设置了9个模块供学生选择。

  2、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现代交通和通讯使世界出现一体化趋势,但全球化并非西化,尽管西方在殖民时代和后殖民时代,都在极力把世界往西化道路上赶,但是一个民族离开了其文化环境,必然会终结。因为文化是知识、行为和信仰的综合体,包括语言、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禁忌、法规、制度、工具、技术、艺术、礼仪、仪式等。所以在新课标中有书法·篆刻纯属中华民族的艺术,还在绘画·雕塑和设计·工艺中设置了中国画和中国传统工艺的内容。

  3、注重学习过程和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止于结论,起于问题。布鲁纳提出两种思维方式:一是逻辑的、分析综合的、科学的方式,二是隐喻的、描述的、诠释的方式。前者帮助我们看清我们看到的,后者帮助我们看到没有看到的。

  4、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思想、制度、方法、技术、工具、材料、环境都可以创新。

  5、提供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

  (三)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载体。

  目前我国有4套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地编写的教材得到国家认可。且让我们看看这些教材是如何组织内容进行编写的?

  1、湖南美术出版社

  编者的话…………………………………………1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第一讲

  陶器……………………………………6第二讲

  瓷器……………………………………1第三讲

  青铜器…………………………………14第四讲

  织绣

  玉器

  漆器……………………1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第五讲

  陶塑……………………………………24第六讲

  石雕……………………………………2第七讲

  彩塑……………………………………32中国绘画欣赏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3第九讲

  古代壁画………………………………44第十讲

  古代山水画……………………………4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54第十二讲

  现代人物画…………………………5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62中国建筑艺术

  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6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72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8外国美术欣赏

  外国工艺美术和设计欣赏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8第十八讲

  现代设计艺术………………………92外国雕塑欣赏

  第十九讲

  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9第二十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104第二十一讲

  近代雕塑…………………………10第二十二讲

  现代雕塑…………………………112外国绘画欣赏

  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11第二十四讲

  古典主义绘画……………………122第二十五讲

  浪漫主义绘画……………………126第二十六讲

  现实主义绘画……………………13第二十七讲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134第二十八讲

  现代主义绘画……………………13外国建筑艺术欣赏

  第二十九讲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144第三十讲

  现代建筑……………………………

  从教材目录看,湘版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中外美术欣赏,分别论及工艺、雕塑、绘画、建筑四类美术欣赏,其中国外部分还论及设计艺术欣赏,强调艺术的造型分类和画派,侧重的是物。

  人美版美术教材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目录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1)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10)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21)第4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30)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40)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51)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60)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69)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78)第10课

  人类生活的真实再现——外国古代绘画撷英(95)第11课

  感受中国古代恢宏的雕塑群——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104)第12课

  现实与理想的凝结——外国雕塑撷英(108)第13课

  新艺术的实验——西方现代艺术(116)

  第14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中国现代美术(134)第15课

  民族文化的瑰宝——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148)第16课

  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158)第17课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术的特点(164)第18课

  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177)第19课

  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漫步中外园林艺术(188)第20课

  关注当今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开发与古建筑的保护(201)

  从目录内容看,人美版教材强调从美术文化和审美的角度来编写,侧重人与物的交融。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美术》全一册

  2003人教版高中美术教材目录

  人教版《高中美术欣赏》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古代墓室壁画

  第十一课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第十二课

  传神写照——人物画

  第十三课

  咫尺千里—中国古代山水画

  第十四课

  江山多娇──现代山水画

  第十五课

  移情草木-花鸟画

  第十六课

  时代风采----中国油画

  第十七课

  与民族共命运──木刻与漫画

  第十八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将感情、信仰、象征等意义融铸在多种艺术之中,所以侧重于艺术的主题与材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上海书画出版社《美术欣赏》

  由目录可见,该教材主要以中外美术分类为线索,进行编排。把艺术的文化性主题与历史联系起来。

  (三)新课程的理念:

  1、教育理念有二:

  (1)对个人:关注学生发展,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关注教师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长为体,情商为用。

  个体差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等。个体差异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都有差异。智力因素如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想象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有道德、情商、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爱、世界观等。还有身体素质等。

  5岁前后是第二符号系统培养期,10岁前后是文化传统和规则养成期,15-25岁是专业知识发展期,30-45是成熟创造期。有人统计,诺贝尔奖的1901-1979年的物理学、化学、生理和医学共有322位科学家,对其中305位获奖者的取得成果的年龄进行统计表明,35岁以下得物理学奖的占%,化学奖的占%,生理

  和医学奖的占%。30-45岁是取得成果的最佳年龄段,占305人的%。还有人对公元600-1960年的1128位科学家、发明家做出的1818项重大发明进行统计,发现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做出重大发明创造,40岁以前做出第一项重大发明的占2/3。

  男女性别之间也是有差距的。一般人的印象是男性比女性聪明,这是因为男生在中学以后的解析几何、三角、代数等方面强于女生;成年后的男生科学家和艺术家“面广量大”,女性偏少。其实,从智力水平上讲,男性智力超常和低下者均较女性多,女性比较适中。从智力优势上讲,男性长于逻辑思维,视觉、分析能力强,而女生长于形象思维,听觉、言语能力强。从思维特点来讲,男生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女生思维精确性、稳定性强。

  (2)对事:美术创作—创作是美术的根本。美术鉴赏—没有知识就没有欣赏。跨越美术学科的学习—强调学科交叉。美术教学评价—用美术的语言表达自我、评价他人、交流沟通。

  能力

  能力与知识、经验和个性特质共同构成人的素质,成为胜任某项任务的条件。

  《吕氏春秋·适威》:“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史记·李斯列传》:“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毛泽东《纪念白求恩》:“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方纪

  《三峡之秋》二:“长江蕴藏着无限丰富的水能;

  三峡

  形成了天然的水利枢纽。这在我国的建设事业中,有可能变成一种巨大的能力。”

  能力素质模型(CompetencyModel)也称为胜任力模型,是指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的总和。它是由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研究者大卫·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提出“能力素质”概念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麦克利兰将能力素质(Competency)界定为:能明确区分在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杰出绩效水平和一般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分五个层次: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自我概念(Self-Concept)特质(Traits)动机(Motives)

  能力又称为能块。能块包括思块(思维)、行块(行为)和语块(语言)。

  思块分为:思块组合能力、组合速度、思维行为沟通能力、思维语言沟通能力、语言行为沟通能力、理解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

  行块分为:模仿能力、灵敏度、力度、耐力、速度、听力、注意力、感知力等。

  语块分为:语言速度、语言运用、字词组合、场合运用、概括等。

  思块、行块、语块三者是相互关联的。思块在此起主导作用,但是其它两者又可以刺激思块的不断发展。

  能力包括团队协作能力、自学能力、教学能力、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研究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五种现代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促进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不是应试教育。

  终身教育观:新知无限,不可穷尽,只有终生学习,才能生存生活。

  双主教育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

  情商教育观:认识、掌控和运用自己的情商,并与他人和谐交往。

  四会教育观:学会认知(学会学习、掌握认知工具和方法)、学会做事(建立合理的能力结构)、学会做人(道德高尚、人格健全、友好相处、团结协作)、学会生存(生存能力,自我完善)。

  传统教育观与现代教育观:

  1、传统教育观面向过去,总结经验,与社会变化无碰撞;现代教育观面向现实和未来,与社会息息相关,自然与传统教育观抵触;

  2、现代教育与经济联姻,主动适应,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七观:教学观、课程观、素质观、师生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

  1、教学观: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容器;倡导苦学、背诵和记忆;重教学中的共性要求,轻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外在的学习动机,轻内在学习兴趣;重知识技能,轻智育和心理素质;重经验性教学,轻个性化教学;---师生双边活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苦学、乐学和会学统一;倡导一般发展基础上个性发展(爱好、兴趣、特长);既重外在学习动机,更重内在学习举

  重知识技能、智力和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既重经验性教学,更重研究性教学。

  (一)教学内容的现实性。(二)教学活动的主体性。(三)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四)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五)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2、课程观。

  历史上,重学科课程,范围狭小,传授过去产生的知识;重课程编制的逻辑次序,轻心理次序;教学与生活教育相分离;

  现当代,重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的整体设置,树立大课程观,面向未来教学;使课程编制的逻辑和心理次序相统一;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学校与生活相关联。

  3、素质观。

  历史上,重人的素质的标准化、整齐划一;教育培养为官从政人才,培养劳心者;重老头人才对文化的传承性和维持性;

  现当代,在共性要求的基础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国家管理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人身心和谐发展;重人才对文化继承性和维持性基础上的创新性。

  4、师生观。

  历史上,教师是权威,学生被动接受;视学生为一集合体,情感抑郁,我-它关系;

  现当代,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教学相长;视学生为富有情感、活生生的、独立自主的个体;情感自由表达,师生双向交流与评价;

  5、教师观。

  历史上,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道授业解惑。

  现当代,传道授业解惑,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青少年精神的塑造者;排解胸中纤纤结,学生心理的保健医生;终身学习,研究教学,学习者和学者;与学生、与家长、与教师、与领导、与社会打交道,人际关系的艺术家;从事、协调、管理教学,教学的领导和管理者。

  6、学生观:

  (1)潜能观——学生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

  人的潜能分为生理潜能和心理潜能。

  心理潜能又分为智慧潜能、情感潜能和创造潜能。教师所要做的,就在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潜能。

  (2)发展观——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

  ①乐观地估计学生的天性。坚持性善论,反对性恶论。性善论注重自省和内在力量的挖掘,性恶论注重外在规范的约束和行为的矫正。

  ②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3)主体观——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①要认识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基础,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②要相信学生确有内在的主体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③明确判断教学活动中谁是主体的标准。看

  学生是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主要取决于他是否确定或参与确定有关活动的目的,是否决定或参与有关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则为主体;如果不是,则为客体

  ④要帮助学生完善主体结构。学生的主体结构包括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两部分。操作系统主要由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对客体(教学内容)的感知、概括、记忆、运用等任务;动力系统主要由非智力因素组成,承担着激发和维护主体认识活动的任务。

  (4)差异观——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人。首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其次,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长善救失。

  7、评价观。

  历史上,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分数和选拔淘汰功能,轻教学诊断和改进功能;形式的、机械的、标准化的答案;视听话、驯服、考试得高分为好学生;

  现当代,既重终结性评价,更重形成性评价;分数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全面认识和看待分数和功能,尤其重视分数的诊断和改进功能;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应该是,富有进取心,思维活跃、合格加特长。

  三种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论:S-R,刺激-反应说。有刺激就有反应,强调外部和现象,忽视内部的心理作用,出现了“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华生说,给他一打儿童,可以培养成想要的任何人,政治家、小偷、乞丐、科学家、艺术家等。

  2、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论:S-AT-R,刺激-同化-反应。有刺激,必须经过与主体的认知结构同化才能发生反应,同化了,学习才会发生。产生了“认知结构论”和“认知发现说”。其中建构主义强调主体的主动学习,对每一知识都赋予个人独特的理解,需要情景、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四要素。

  3、人本主义学习论:学习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要以人为主,非为升学或文凭或工作,学习要做好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

  三种教学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结构靠学生自己去发现,从发现和掌握结构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并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论:他把系统方法引进教学理论中,探讨教学过程和教学效

  果的最优化,当代流行高效课堂正是源于巴氏理论。

篇五: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

  

  美术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1-9"FA"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课程改革,促进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制订,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与价值(1-9"FA"1.1)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1-9"FA"1.1.1)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需要人的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与之平衡。因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美术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1-9"FA"1.1.2)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1-9"FA"1.1.3)

  感知觉是思维的必然前提。形象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1-9"FA"1.1.4)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性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

  (五)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1-9"FA"1.1.5)

  尊重和保护人的个性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

  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

  二、基本理念(1-9"FA"1.2)

  (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1-9"FA"1.2.1)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应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课程内容的层次性,适应不同地区学生素质的差异,使本《标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1-9"FA"1.2.2)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1-9"FA"1.2.3)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

  (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FA"1.2.4)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1-9"FA"1.2.5)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三、设计思路(1-9"FA"1.3)

  (一)完善体例,使结构更完整,表述更明确(1-9"FA"1.3.1)

  本《标准》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它们分别阐释美术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内容说明和内容标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

  (二)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1-9"FA"1.3.2)

  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尽管创作和欣赏都涉及外化和内化两种活动特征,但创作更倾向于外化,欣赏更偏重于内化。由于美术学习具有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创作活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便于学习,本《标准》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为特征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后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为此,本《标准》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1-9"FA"1.3.3)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因此,本《标准》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而是制订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内容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注意标准实施的可行性(1-9"FA"1.3.4)

  美术教师是本《标准》最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为了帮助教师领会此次美术课程改革的精神,本《标准》对新的观念和方法,提供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案例,以便教师能举一反三,创造性地实施《标准》。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1-9"FA"2)

  一、总目标(1-9"FA"2.1)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1-9"FA"2.2)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

  造型·表现

  (1-2"FA"2.2.1.1)设计·应用

  (1-2"FA"2.2.1.2)

  欣赏·评述

  (1-2"FA"2.2.1.3)

  综合·探索

  (1-2"FA"2.2.1.4)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第一学段

  (1~2年级)

  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1-2"FA"2.2.1)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的乐趣。

  动的乐趣。

  材,通过看看、画画、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创作、表演和展示。

  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3-4"FA"2.2.2.1)

  (3-4"FA"2.2.2.2)

  (3-4"FA"2.2.2.3)

  (3-4"FA"2.2.2.4)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第二学段

  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3~4年级)

  效果,通过看看、画画、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3-4"FA"2.2.2)

  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达自己的感受。

  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5-6"FA"2.2.3.1)

  (5-6"FA"2.2.3.2)

  (5-6"FA"2.2.3.3)

  (5-6"FA"2.2.3.4)

  图。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第三学段

  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5~6年级)

  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5-6"FA"2.2.3)

  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多样性,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9"FA"2.2.4.1)

  (7-9"FA"2.2.4.2)

  (7-9"FA"2.2.4.3)

  (7-9"FA"2.2.4.4)

  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品的感受和理解。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第四学段

  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7~9年级)

  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7-9"FA"2.2.4)

  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初步的设计意识。

  感。

  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1-9"FA"3)

  内容标准是本《标准》中最具体、丰富的部分,为了便于阅读,对其基本特征和结构作如下说明:

  1.本《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成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

  2.如何处理四个学习领域在课时总量中比例关系的建议。

  3.对内容标准基本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说明。

  4.对四个学习领域的范围、意义、学习目标及教学方式的说明。

  5.分学段提出各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以及相关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

  一、内容说明(1-9"FA"3.1)

  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标准、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标准是课程总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出与总目标的对应关系。教学活动建议针对标准提出一些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和学习方式。这些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可选择性,各地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和采纳其中的建议,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向目标发展。评价建议则提出检测标准达到程度的要点。总之,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四方面构成了美术教学的完整过程。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说明(1-9"FA"3.1.1)

  "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的是运用描绘、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看、画、做、玩融为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美术学科知识的轮廓将逐渐适度地显现。

  通过"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像力和创新意识。(1-9"FA"3.1.1.1)

  第二,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1-9"FA"3.1.1.2)

  第三,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1-9"FA"3.1.1.3)

  设置"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本学习领域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美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说明(1-9"FA"3.1.2)

  "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本学习领域中"设计"一词包括与学生生活有关的现代设计基础和传统工艺。

  通过"设计·应用"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1-9"FA"3.1.2)

  第二,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1-9"FA"3.1.2.1)

  第三,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

  化生活的愿望。

  (1-9"FA"3.1.2.2)

  第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1-9"FA"3.1.2.3)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这一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加强趣味性、应用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欲望。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说明(1-9"FA"3.1.3)

  "欣赏·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学习领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感受之外,还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评述"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该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激发参与"欣赏·评述"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1-9"FA"3.1.3.1)

  第二,逐步提高视觉感受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1-9"FA"3.1.3.2)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1-9"FA"3.1.3.3)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着重培养学生掌握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

  应该说明的是,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学生在一起谈论艺术就是评述的一种方式),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欣赏·评述"教学也可以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说明(1-9"FA"3.1.4)

  "综合·探索"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分为三个层次:①融美术各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和"欣赏·评述")为一体;②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③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三个层次之间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叠。

  通过"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第一,了解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差异与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1-9"FA"3.1.4.1)

  第二,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9"FA"3.1.4.2)

  第三,开阔视野,拓展想像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1-9"FA"3.1.4.3)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连结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跨学科学习活动。

  附:课程总目标与学习领域及学习阶段关系的图示

  二、内容标准(1-9"FA"3.2)

  第一学段(1~2年级)(1-2"FA"3.2.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2"FA"3.2.1.1)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1.1)

  ○在美术游戏中体验各种绘画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认识常用的颜色。

  ○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地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尝试使用各种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表现活动。

  ○通过各种方式的实物拓印,产生肌理,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

  ○用黏土等可塑性材料,通过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方法进行简单器皿和动物形象的造型。

  ○用单色、彩色纸材以及废旧画报、挂历,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平面造型,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像中的事物。

  评价建议(1-2"FA"3.2.1.1.2)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能否通过绘画或拓印等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

  ○能否动脑筋用可塑性材料,制作简单的物体或动物形象。

  ○是否认识常用颜色。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2"FA"3.2.1.2)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2.1)

  ○以游戏的方式,观察和触摸各种实物,进行感官体验,并作简单的组合造型。

  ○用自然硬质媒材或人工硬质媒材,通过拼摆、粘接、堆积、组合等技法进行造型游戏。

  ○以游戏的方式,用单色或彩色纸材,采用折、剪、撕、拼贴等方法进行以平面造型为主的练习,感受材料特性及其与设计的关系。

  ○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评价建议(1-2"FA"3.2.1.2.2)

  ○是否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是否在作业中表现出大胆的想像和创新。

  ○是否对媒材特性有大致的了解,能选择媒材进行造型制作。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2"FA"3.2.1.3)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3.1)

  ○走出教室,观赏校园和所在地区的景色。

  ○欣赏自己和同学创作的美术作品。

  ○了解、欣赏我国民间美术作品,感受造型和色彩的特点。

  ○通过观摩录像、画册,对中外优秀的卡通艺术形象进行欣赏和讨论。

  ○欣赏描绘不同季节的中外美术作品。

  ○到阅览室翻阅画册、学生读物或观看学生美术作品,找出最喜爱的一件作品,并说明理由。

  ○欣赏民间玩具的造型与色彩,展示自己收集的民间玩具。

  ○欣赏木偶戏和皮影戏的人物造型,通过录像或实地观看木偶或皮影戏的表演片段。

  ○欣赏中外画家描绘儿童生活的美术作品。

  ○欣赏大自然美丽的山川、动植物图片。

  评价建议(1-2"FA"3.2.1.3.2)

  ○是否对自然或美术作品感兴趣。

  ○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

  ○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2"FA"3.2.1.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4.1)

  ○利用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共同设计、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或美化教室。

  ○根据儿歌、童话设计和制作头饰或面具等,并表演舞蹈、童话剧等。

  ○用各种材料制作小型商品,并布置成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商品交易过程。

  评价建议(1-2"FA"3.2.1.4.2)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是否对身边能找到的媒材的形、色感兴趣。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

  ○能否在活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二学段(3~4年级)(1-2"FA"3.2.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2"FA"3.2.1)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通过对自然物或人造物的拓印以及颜料的滴洒等方法,了解不同的肌理效果。

  ○通过绘画、拼贴、堆积和组合等手法进行造型活动,积累视觉和触觉经验。

  ○对水性颜料、毛笔和宣纸等材料作多种尝试,开展趣味性造型活动。

  ○围绕一定的主题,描绘生活中有意义的事。

  ○按自己的想法反映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用纸版印制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人物。

  ○用日记画的形式,记录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情感。

  ○进行初步的写生练习(包括人物头像和全身、玩具等),表现人物或物体的大体特征。

  ○用各种易于加工的雕刻、塑造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评价建议(1-2"FA"3.2.1)

  ○是否对美术课感兴趣。

  ○是否认识原色、间色、冷暖色,并能调配出间色。

  ○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表现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想所感。

  ○能否用绘画工具进行简单的写生,表现出物体和人物的特征。

  ○能否动脑筋,用不同的材料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2"FA"3.2.1)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描绘、拼贴、堆积、组合等手法进行简单的造型活动,获得视觉和触觉经验。

  ○用平面或半立体的形式,将动物与人物等不同类别的形象组合在一件作品中。

  ○制作简单的彩塑及脸谱。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纤维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用撕、剪、刻、折、卷曲、插接、粘接等基本技法,进行立体、半立体纸工制作。

  ○利用多种媒材,如蛋壳、羽毛、废包装盒、秸秆等当地媒材制作作品。

  评价建议(1-2"FA"3.2.1)

  ○能否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

  ○能否大胆地进行想像,并表达自己的创意。

  ○能否有序地进行设计与制作活动。

  ○能否注意设计与功能的关系。

  ○能否安全地使用材料和工具。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2"FA"3.2.1)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

  自己的感受。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欣赏画家创作的、学生感兴趣的和易于理解的美术作品,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

  ○以调查、汇报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所在地区有特色的建筑,了解其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功能。

  ○欣赏情节性较强的中外美术作品,认识该类美术作品的特点。

  ○举办小型的展览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收集的美术作品或印刷品。

  ○认识常用图形符号的特点及作用,欣赏与分析其创意。

  ○欣赏民间年画、传统纹样、木雕,了解民间艺术中的象征和寓意。

  ○观赏一组民居图片,分辨出南北方民居及其在造型上的不同特点,并思考它们与环境、气候的关系。

  ○在相关的音乐情境中,欣赏一组表现山、水(如山林、小溪、泉水、江河等)的中外美术作品,感受不同的情趣和境界。

  ○欣赏中外面具艺术。

  评价建议(1-2"FA"3.2.1)

  ○是否对欣赏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热情。

  ○能否以独立和合作的方式,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进行初步的探讨。

  ○能否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是否具有收藏艺术品或印刷品的爱好。

  ○能否识别常用图形符号。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1-2"FA"3.2.1)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教学活动建议(1-2"FA"3.2.1)

  ○根据各种材料特点,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出艺术作品,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评价。

  ○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讨论并选定设计方案,布置学生美术作业展览,美化教室或学校环境。

  ○根据童话故事或某一情境设计、制作简易木偶、乐器、皮影等作品,并表演舞蹈、童话剧和皮影戏,举行集体生日庆祝等活动。

  ○采用拼贴、简易沙盘等方式设计、制作现在或未来的学校、村庄、公园、游乐场的地图或模型。

  ○设计制作家电、家具等模型,模拟商品交易,或用这些作品布置成家庭室内设计模型,进行展示,并对作品的效果作出评价。

  评价建议(1-2"FA"3.2.1)

  ○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

  ○是否对媒材的形与色感兴趣,发现并收集身边可以用于造型活动的废旧材料。

  ○是否对材料进行了联想。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语文、音乐等学科内容灵活地利用媒材进行创造。

  ○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能否对活动进行预先准备,并在结束时进行收拾整理。

  ○能否与同学合作。

  第三学段(5~6年级)(5-6"FA"3.2.3)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5-6"FA"3.2.3.1)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1.1)

  ○用自然物或人造物的不同肌理,通过拓印或剪贴,制作各种图形。

  ○学习简单的中国传统绘画方法,体验笔墨趣味。

  ○学习简单的绘画构图方法、简单的透视知识以及结构比例知识。

  ○结合传统艺术中的色彩运用方法,学习对比、调和等色彩知识。

  ○学习漫画和卡通的表现方法,进行绘制实践。

  ○学习泥塑、纸雕等方法,制作作品。

  ○初步学习计算机辅助绘画的方法。

  评价建议(5-6"FA"3.2.3.1.2)

  ○是否初步认识形、色、肌理和空间等在造型活动中的作用。

  ○能否尝试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进行表现。

  ○能否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事物的比例关系。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初步运用构图知识。

  ○能否用近大远小或平行透视的规律,初步表现空间关系。

  ○能否在造型活动中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与和谐的知识。

  ○能否运用所学过的美术知识大胆地表现周围的生活和环境。

  ○能否大胆地用图像和立体造型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5-6"FA"3.2.3.2)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2.1)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为社区或村庄、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以及节庆等设计制作标志。

  ○学习简单的图案基础知识,并进行装饰应用。

  ○用软、硬泡塑材料(聚苯乙烯)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箱等媒材,进行玩偶、生活实用品、交通工具模型、兵器模型等的设计制作。

  ○与同学合作,进行风筝的扎、糊、绘全过程的制作,并进行放飞活动。

  ○与同学合作,选择适宜的媒材,制作校园、社区或村庄局部的平面图或模型。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书籍封面、文体活动海报的设计。

  ○学习陶艺的制作方法。

  评价建议(5-6"FA"3.2.3.2.2)

  ○是否在设计活动中表现出创意。

  ○能否在作业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形式原理。

  ○是否具有有序的工作方法。

  ○能否利用媒材的特性进行简单的加工。

  ○能否用口头语言和短文的形式,对自己的和同学的作业进行评述。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5-6"FA"3.2.3.3)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3.1)○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的艺术风格。

  ○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以参观、讨论等方式,欣赏校园和社区的景观设计。

  ○通过参观或观看录像、图片等,欣赏雕塑和现代工业产品,感受不同材质的美。

  ○鼓励学生从课本中选一件最喜欢的作品,通过查阅资料,向同学介绍欣赏作品的心得。

  ○通过实地参观或观摩录像,欣赏不同材质的建筑物的门窗、墙壁和屋顶等。

  ○将若干雕塑作品的图片,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区别雕塑作品的时代特点。

  ○介绍一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欣赏我国的石窟艺术。

  评价建议(5-6"FA"3.2.3.3.2)

  ○是否具有民族自豪感,乐于了解人类文化艺术的成就。

  ○能否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与生活、环境以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浅显认识。

  ○能否运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描述美术作品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是否知道我国和世界的一些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5-6"FA"3.2.3.4)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学活动建议(5-6"FA"3.2.3.4.1)

  ○结合传统节日,创作、设计和制作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体会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进行策划、制作与展示。

  ○编写自己喜爱的剧本,设计、制作服饰、皮影以及相应的布景或道具,进行表演。

  ○调查、了解社区或村庄的历史,从美术设计的角度,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或村庄的未来发展作规划、设计并制作模型。

  ○运用平衡、运动、光、电等科学常识,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并制作出简单而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生活用品。

  ○使用摄影机、摄像机收集素材,利用计算机等手段进行美术创作和展示活动。

  评价建议(5-6"FA"3.2.3.4.2)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形式记录调查结果。

  ○是否积极地动脑筋,以美术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相结合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方案。

  ○在制作过程中,是否积极地动脑、动手。

  ○在讨论中,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学段(7~9年级)(7-9"FA"3.2.4)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7-9"FA"3.2.4.1)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1.1)

  ○学习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形式法则,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选择写实、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练习。

  ○进一步学习透视知识,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了解明暗造型的多种方法,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

  ○创造漫画和卡通形象,表达思想和情感。

  ○采用易于处理的板材,通过画、刻、印等方法,制作版画作品。

  ○在美术活动中,进一步学习色彩知识,提高色彩表现能力。

  ○采用泥或硬泡塑(聚苯乙烯)等材料,制作人物、动物的浮雕或圆雕小品。

  ○运用计算机、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进行造型活动。

  评价建议(7-9"FA"3.2.4.1.2)

  ○是否对学习美术有兴趣。

  ○能否结合所学透视知识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

  ○是否知道以线造型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描绘。

  ○能否在美术表现活动中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

  ○能否运用多种材料、工具进行造型表现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能否运用雕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制作浮雕和圆雕作品。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7-9"FA"3.2.4.2)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2.1)

  ○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作色彩的对比、调和及联想等练习。

  ○为自己喜爱的书籍、影集、纪念册等设计封面。

  ○为校运动会或文艺活动设计招贴画。

  ○为商品做包装装潢设计。

  ○了解钟表、电话机、汽车等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知识,并练习绘制简单的效果图。

  ○用计算机或其他手段进行图案的制作练习,为家长会设计制作请柬,并对会场进行装饰美化设计。

  ○用各种手段绘制童装、学生装或校服的设计效果图。

  ○学习立体构成知识,用各种线材、面材、块材进行立体构成制作练习。

  ○对竹木、废导线、废金属箔(如易拉罐)等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制作小装饰品和实用工艺品,装饰自己的学习、生活空间或馈赠他人。

  ○集体讨论校园或附近社区的环境美化方案,并进行设计练习。

  ○练习制作陶艺小品。

  评价建议(7-9"FA"3.2.4.2.2)

  ○能否运用所学的设计方法和技能,动手制作与完成作品。

  ○能否运用所学的美术设计知识,设计方案,改进生活和学习用品,体现创意。

  ○能否以口头和文字的方式描述自己作品的创意和制作过程,说明选用工具、材料的理由。

  ○能否关注校园及社区环境,并从实用功能与设计的关系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7-9"FA"3.2.4.3)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3.1)

  ○从多元文化的视角进行绘画艺术的主题赏析,从中了解和感受经典作品的内涵。

  ○欣赏不同类别的现代设计作品,感受其不同手法与形式感。

  ○欣赏现代广告艺术作品,感受和分析作品的创意和方法。

  ○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其不同的造型和装饰趣味。

  ○欣赏我国书法、篆刻的代表作品。

  ○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雕塑作品,了解雕塑语言的特征。

  ○欣赏建筑经典作品的形式美,体会建筑与人的关系,认识建筑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选择自己喜欢的园林、文化广场或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从形式美的角度进行评价,并与同学交流。

  ○了解美术作品作为商品的价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邀请当地美术家和民间艺人来学校进行展览和交流活动。

  ○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访问艺术工作室或艺术作坊,了解美术展览的方式及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

  ○以联系、比较和归纳等方式,通过欣赏经典作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介绍中外美术史中的重要画派及其代表人物。

  评价建议(7-9"FA"3.2.4.3.2)

  ○能否主动地学习欣赏的方法,并具有初步的鉴别、评述能力。

  ○能否通过查阅资料、个人体验、集体讨论、观摩和评述等方式,领悟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探究美术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是否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概况。

  ○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7-9"FA"3.2.4.4)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教学活动建议(7-9"FA"3.2.4.4.1)

  ○配合班队活动以及学校的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会标、海报或进行CI设计,并通过评选运用于该活动中。

  ○根据学校或社会的时事新闻,创作有关漫画、宣传画,布置专题展览或开展讨论。

  ○选择语文、英语、历史课本内容编写剧本,设计、制作面具、服饰,布置场景,并表演故事剧。

  ○结合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知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设计、制作出有创意的立体造型或活动模型,装饰自己的家庭,美化校园环境。

  ○调查、了解美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按社区或村庄的功能,考虑环保、居住、休闲、健身和景观等需要,设计未来发展规划图或制作模型。

  ○收集本班级的各种资料,设计出班级主页和学生个人的网页,组成班级网,参与网络的交流。

  ○针对一个社会性主题,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

  ○针对一个共通的原理和法则,从跨学科角度加以理解和表现。

  评价建议(7-9"FA"3.2.4.4.2)

  ○是否积极地参与探究性的活动。

  ○能否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记录调查与思考的结果。

  ○能否积极地动脑筋,结合其他课程以及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能否积极地动脑、动手,用美术等形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或意见。

  ○能否通过讨论或采用书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会。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1-9"FA"4)

  一、教学建议(1-9"FA"4.1)

  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标准》,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1-9"FA"4.1.1)

  2.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1-9"FA"4.1.2)

  3.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1-9"FA"4.1.3)

  4.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1-9"FA"4.1.4)

  5.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1-9"FA"4.1.5)

  6.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1-9"FA"4.1.6)

  7.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1-9"FA"4.1.7)8.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1-9"FA"4.1.8)

  二、评价建议(1-9"FA"4.2)

  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美术课程评价的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

  与本《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对评价的方式,本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1-9"FA"4.2.1)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形式,也可以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

  学生在学习档案中收集美术学习全过程的重要资料,包括研习记录、构想草图、设计方案、美术作业、相关美术信息(文字或图像资料等)、自我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的结果。

  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2.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1-9"FA"4.2.2)

  美术教学评价既要通过美术作业评价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更需要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个人、小组或团体的方式,既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也可以在学习结束后进行。评价结果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并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以鼓励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1-9"FA"4.2.3)

  对学生美术作业应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

  4.建立促进美术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9"FA"4.2.4)

  强调美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议美术教师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后,记录教学体会、教学成果以及需要改进之处。

  建立以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美术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9"FA"4.3)

  1.各校应配齐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配置美术专用教室,并提供储藏教具、工具、材料的场所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场所。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可供美术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设备。(1-9"FA"4.3.1)

  2.学校的图书馆应配备美术书籍和其他美术资源,包括教师参考书、学生参考书、美术杂志、美术教育杂志、幻灯片和光盘等,供教师备课及上课,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以及自学或合作学习时使用。(1-9"FA"4.3.2)

  3.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1-9"FA"4.3.3)

  4.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1-9"FA"4.3.4)

  5.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1-9"FA"4.3.5)四、教材编写建议(1-9"FA"4.4)

  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在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材的过程中,应完整把握《标准》的基本精神,科学建构教材的框架体系,使编写的教材具有基础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同时,在遵从《标准》的前提下,鼓励教材编写的多样化,以适应各地的美术教学实际。

  要树立新的教材观。教材既不是知识体系的浓缩与再现,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美术教材质量的优劣,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有着直接的影响。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力求向学生提供美术学习的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

  1.美术教材的编写原则(1-9"FA"4.4.1)

  (1)教材的设计和编写要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阶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确保教材设计的总体思路与《标准》的要求相吻合。(1-9"FA"4.4.1.1)(2)教材编写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作为思考的基点,以提示、设疑、选择、资料提供、方法指导、讨论和解释等方式,展示学习过程。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1-9"FA"4.4.1.2)

  (3)教材内容的组织要考虑综合性,将课程内容有机而巧妙地融入每个课题或学习单元。要注意教材的趣味性和知识性,1~6年级的教材更偏重趣味性,注重活动过程设计;7~9年级的教材要适当注意知识性,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1-9"FA"4.4.1.3)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1-9"FA"4.4.1.4)

  (5)教材应尽量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可操作性。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1-9"FA"4.4.1.5)

  2.美术教材的呈现方式(1-9"FA"4.4.2)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1-9"FA"4.4.2.1)

  (1)美术教材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标本实物、作品以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和计算机软件等。(1-9"FA"4.4.2.1)

  (2)在重视美术教科书的内容的同时,还应关注体例、版式的设计,充分体现其视觉特色和可读性,使之易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与兴趣。(1-9"FA"4.4.2.2)

  (3)美术教科书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课题、作品范例、教学辅助图、学习活动图片、文字内容、作业方式和评价要求等。同时应充分展现美术学习的有关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体验。(1-9"FA"4.4.2.3)

  (4)美术教科书的编写可采用单元式、单课式或单元和单课组合式等多种方式,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与完整性。(1-9"FA"4.4.2.4)

  (5)教材的呈现还可以将书本与电子媒体相结合,美术材料与图片文本相结合,以形成集成和互动的优势,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1-9"FA"4.4.2.5)

  二、名词术语解释(1-9"FA"5.2)

  美术(1-9"FA"5.2.1)

  艺术的种类之一。"美术"在历史上是一个语义多变的概念。在现代,人们更倾向于称美术为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具体包括绘画、雕塑、工艺、摄影、计算机美术、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建筑和环境艺术等。

  美术教育(1-9"FA"5.2.2)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审美(1-9"FA"5.2.3)

  对具体事物和艺术作品中美的因素和形象进行非功利的直觉和观照,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美术史(1-9"FA"5.2.4)

  研究美术发展过程的学问,包括有关美术作品、美术家、流派和风格的信息、阐释和评价。

  美术语言(1-9"FA"5.2.5)

  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形式感(1-9"FA"5.2.6)

  在美术中,指作品的存在方式和物质外观以及结构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特征。

  美术媒材(1-9"FA"5.2.7)

  构成美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黏土、画布、电影胶片、录像带、木材和塑胶等。

  感知(1-9"FA"5.2.8)

  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感受、辨认、识别,并与情感和认知相联系的一种过程。

  体验(1-9"FA"5.2.9)

  身临具体情境或亲身实践,感受事物、环境的丰富和微妙,并产生独特的情绪和认识。

  美术创作(1-9"FA"5.2.10)

  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

  美术表现(1-9"FA"5.2.11)

  通过美术创作传递观念、情感和意义的过程。

  美术批评(1-9"FA"5.2.12)

  在直观或思考的基础上对美术作品的价值、意义、艺术成就等进行评论和判断。

  艺术风格(1-9"FA"5.2.13)

  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面貌。

推荐访问:新课标美术课程理念 新课标 理念 美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