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6篇)

时间:2023-07-13 10:27:01 浏览量:

篇一: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

  一、教材构造与内容简析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根底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学问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根底,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讨论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和空间想象力量以及让学生依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展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承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展的各种运算的思索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肯定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学问,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育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构造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构造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相互转化,会进展加减混合运算;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连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三、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小节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精确快速地进展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符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敏捷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二)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稳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仔细总结、分析学生在进展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忙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把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教师务必赐予充分留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依据教材的构造特点,紧紧抓住新旧学问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593369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2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人民训练出版社义务训练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其次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熟悉的根底上体会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根底学问,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学问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熟悉,建立空间观念,进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沟通共享探究的成果,体验胜利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力量。

  2、教学重难点

  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依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推断两直线平行的方法。

  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育。

  由“说点儿理”到“用符号表示推理”的逐层加深。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熟悉“直线平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力量目标

  ①通过观看、思索探究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育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育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觉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究、讨论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严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测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布满着探究和制造,培育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熟悉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教学方法

  1、采纳指导探究法进展教学,主要通过二个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②导——学问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加数学活动,经受问题的发生、进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依据学生实际状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沟通”模式,鼓舞学生乐观合作,充分沟通,既满意了学生对新学问的剧烈探究欲望,又排解学生学习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准时赐予帮忙,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开心和进步。

  3、利用课件帮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学问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我的教学流程设计是:从创设情境,孕育新知开头,经受探究新知,构建模式;解释新知,落实新知;总结新知,布置作业等过程来完成教学。

  创设情境,孕育新知:

  ①师生观赏三幅图片,让学生观看、思索从几何图形上看有什么共同点。

  ②从学生经受过的事入手,让学生比拟两张奖状粘贴的好坏,并说明

  理由,让学生留心实际生活,观赏木工画平行线的方法。

  ③落实到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本环节教师展现图片,学生观看思索,沟通回答下列问题,了解实际生活中平行线的广泛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现,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经受过的事入手。让学生知道数学学问无处不在,应用数学无时不有。符合“数学教学应从生活阅历动身”的新课程标准要求。

  2、试验操作,探究新知1①由学生是否会画平行线导入,用小学学过的方法过点P画直线AB的平行线CD,学生动手画并展现。

  ②学生思索三角尺起什么作用(教师点拨)?

  ③学生动手操作:用学具塑料条摆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模型,并探讨图中角的关系(同位角)。

  ④教师把学生画平行线的过程和塑料条模型抽象成几何图形,指明同位角的位置关系是截线,被截线的同旁,归纳:两直线平行条件1教师展现一组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稳固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关注:

  ①学生能否画平行线,动手操作是否精确

  ②学生能否独立探究、参加、合作、沟通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提高学生学习兴

  趣,调动学生思索和乐观性,提高学生合作沟通的力量和质量,教师有的放矢,让学生把握重点,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力量。准时练习稳固,,表达学以致用的观念,消退学生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

  3、大胆猜测,探究新知

  ⑴学生分组争论:

  ①∠2和∠3是什么位置关系?

  ∠3和∠4是什么位置关系?

  ②直线CD绕O旋转是否还保持上述位置关系?

  ③∠2与∠3,∠2与∠4肯定相等吗?猜测,展现争论成果。

  ⑵学生探究:

  问题:①∠2=∠3能得到AB∥CD吗?

  ②∠2+∠4=180可以判定AB∥CD吗?

  学生用语言表述推理过程,教师深入学生中并点拨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并标准推理过程。和学生一起归纳直线平行的条件2,3。

  ⑶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本环节教师关注:

  ①学生能否主动参加数学活动,敢于发表个人观点。

  ②小组团结协作程度,创新意识。

  ③表扬优秀小组

  设计意图:猜测、沟通、归纳,符合学问的形成过程,培育学生转化

  的数学思想,学会将生疏的转化为熟识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并用练习准时稳固,落实新知与方法,增加学生运用数学的力量。

  4、解释运用,稳固新知

  本环节共有五个练习,第一题落实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位置特征。其次、三题落实三种判定方法的应用。第四、五题是注意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本环节教师应关注:

  ①深入学生当中,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展鼓舞,帮忙。

  ②学生的思维角度是否合理。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运用新知的意识,培育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稳固所学内容,并进展自我评价,既面对全体学生,又照看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表达因材施教的原则。

  5、总结新知,布置作业

  通过设问答复补充的方式小结,学生自主答复三个问题,教师关注全体学生对本节课学问的程度,学生是否情愿表达自己的观点,采纳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进展小结,养成学习——总结——再学习的良好习惯,发挥自我评价作用,同时可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对全体学生,给根底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意他们的求知欲。

  五、教学设计

  #592557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3一、素养训练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力量训练点

  逐步培育学生会观看、比拟、分析、概括等规律思维力量.(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究、发觉,以培育学生独立思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拟、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简单答复.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学问.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怀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奇怪、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学问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学问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答复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别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快乐地发觉,不管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局部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育学生动手力量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讨论的学问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究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试验,学生会猜测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泼.对于这个问题,局部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绽开争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讨论,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把握了重点,到达学问教学目标,同时培

  育学生力量,进展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试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育学生思维力量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学问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根底上,通过动手试验、证明,我们发觉,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试验,大胆猜想和乐观思索,我们发觉了一个新的结论,信任大家的规律思维力量又有所提高,盼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学问为主动发觉问题,培育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日我们又发觉,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假如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讨论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根底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593534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4一、素养训练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2.把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二)力量训练点

  1.培育学生观看、分析、比拟、归纳、概括的力量.2.渗透转化思想.(三)德育渗透点:培育学生勤思、仔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四)美育渗透点

  把记成,显示了乘方符号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尝试指导,充分表达学生主体地位.2.学生学法:探究的性质→练习稳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运算.2.难点:运算的符号法则.

  3.疑点:①乘方和幂的区分.

  ②与的区分.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类比,学生争论归纳乘方的概念,教师出示探究性练习,学生争论归纳乘方的性质,教师出示稳固性练习,学生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在小学我们已经学过:记作,读作的平方(或的二次方);记作,读作的立方(或的三次方);那么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四次方.

  师: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五次方.

  师:(为正整数)呢?

  生:可以记作,读作的次方.

  师:很好!把个相乘,记作,既简洁又明确.

  【教法说明】教师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舞学生乐观参加,大大调

  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观性.同时,使学生熟悉到数学的进展是不断进展推广的,是由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得到的,是由计算正方体和体积得到的,而,……是学生通过类推得到的.

  师:在小学对底数,我们只能取正数.进入中学以后我们学习了有理数,那么还可取哪些数呢?请举例说明.

  生:还可取负数和零.例如:0×0×0记,(-2)×(-2)×(-2)×(-2)记作.

  特别好!对于中的,不仅可以取正数,还可以取0和负数,也就是说可以取任意有理数,这就是我们今日讨论的课题:(板书).

  【教法说明】对于的范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乐观动脑参加,并且依据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分层逐步说明可以取正数,可以取零,可以取负数,最终总结出可以取任意有理数.(二)探究新知,讲授新课

  1.求个一样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乘方的结果叫做幂,一样的因数叫做底数,一样的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一般地,在中,取任意有理数,取正整数.

  留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

  稳固练习(出示投影1)(1)在中,底数是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

  或读作___________;(2)在中,-2是__________,4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或读作__________;(3)在中,底数是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4)5,底数是___________,指数是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是稳固乘方的有关概念,准时反应学生把握状况.(2)、(3)小题的区分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而表示底数是2,指数是4的幂的相反数.为后面的计算做铺垫.通过第(4)小题指出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如5就是,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

  师:到目前为止,对有理数业说,我们已经学过几种运算?分别是什么?其运算结果叫什么?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索,前后桌同学相互争论沟通,然后举手答复.

  生:到目前为止,已经学习过五种运算,它们是: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和、差、积、商、幂;

  教师对学生的答复赐予评价并鼓舞.

  【教法说明】注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主动参加,通过学生争论、归纳得出的学问,比教师的单独讲解要记得牢,同时也培育学生归纳、总结的力量.

  师:我们知道,乘方和加、减、乘、除一样,也是一种运算,如何进

  展乘方运算?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乐观思索,同桌相互争论,并在练习本上举例.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乐观动脑,主动参加,得出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展有理数乘方的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2.练习:(出示投影2)

  计算:1.(1)2,(2),(3),(4).2.(1),,,.(2)-2,,.3.(1)0,(2),(3),(4).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解题过程,请三个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待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评价对错,并予以鼓舞.

  师:请同学们观看、分析、比拟这三组题中,每组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联系?

  先让学生独立思索,教师边巡察边做适当提示.然后让学生争论,教师参加某一小组.

  生: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师:请同学们连续观看与,与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何联系?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活动:学生乐观思索,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相互争论.

  生: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师:请同学思索一个问题,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什么数?

  生: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是非负数.

  师:你能把上述结论用数学符号表示吗?

  生:(1)当时,(为正整数);(2)当

  (3)当时,(为正整数);(4)(为正整数);(为正整数);(为正整数,为有理数).

  【教法说明】教师把重点放在教学情境的设计上,通过学生自己探究,猎取学问.教师要始终给学生制造发挥的时机,注意学生参加.学生通过特别问题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既训练学生归纳总结的力量和口头表达的力量,又能使学生对法则记得牢,领悟的深刻.#593533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把握有理数加法法则中的符号法则和肯定值运算法则;2.能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娴熟地进展有理数加法运算,弄清有理数加法与非负数加法的区分;

  3.三个或三个以上有理数相加时,能正确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过程;4.通过有理数加法法则及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运用,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5.本节课通过行程问题说明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又通过实例说明如何运用法则和运算律,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学问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依据法则娴熟进展运算。难点是法则的理解。

  (1)加法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教材通过行程问题让学生了解法则的合理性。

  (2)详细运算时,应先判别题目属于运算法则中的哪个类型,是同号相加、异号相加、还是与0相加。

  (3)假如是同号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假如是异号两数相加,应先判别肯定值的大小关系,假如肯定值相等,则和为0;假如肯定值不相等,则和的符号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和的肯定值就是较大的肯定值与较小的肯定值的差。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二)学问构造

  (三)教法建议

  1.对于根底比拟差的同学,在学习新课以前可以适当复习小学中算术

  运算以及正负数、相反数、肯定值等学问。

  2.法则是规定的,而教材开头局部的行程问题是为了说明加法法则的合理性。

  3.应强调加法交换律“a+b=b+a”中字母a、b的任意性。

  4.计算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加法算式,应建议学生养成良好的运算习惯。不要盲目动手,应当先认真观看式子的特点,深刻熟悉加数间的相互关系,找到合理的运算步骤,再适当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使加法运算更为简化。

  5.可以给出一些类似“两数之和必大于任何一个加数”的推断题,以明确由于负数参加加法运算,一些算术加法中的正确结论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未必也成立。

  6.在探讨导出法则的行程问题时,可以尝试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用动画演示人或物体在同始终线上两次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有理数运算法则。

  教学设计例如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初步把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精确地进展运算.2.通过运算,培育学生的运算力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娴熟应用法则进展加法运算.

  难点:法则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有理数是怎么分类的?2.有理数的肯定值是怎么定义的?一个有理数的肯定值的几何意义是什么?3.有理数大小比拟是怎么规定的?以下各组数中,哪一个较大?利用数轴说明?-3与-2;|3|与|-3|;|-3|与0;-2与|+1|;-|+4|与|-3|.(二)引入新课

  在小学算术中学过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这些运算是在正有理数和零的范围内的运算.引入负数之后,这些运算法则将是怎样的呢?我们先来学运算.(三)进展新课(板书课题)

  例1如下图,某人从原点0动身,假如第一次走了5米,其次次接着又走了3米,求两次行走后某人在什么地方?

  两次行走后距原点0为8米,应当用加法.

  为区分向东还是向西走,这里规定向东走为正,向西走为负.这两数相加有以下三种状况:

  1.同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走了多少米?

  这是求两次行走的路程的和.5+3=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正数加正数,其和仍是正数,和的肯定值等于这两个加数的肯定值的和.(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明显,两次一共向西走了8米

  (-5)+(-3)=-用数轴表示如图

  从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0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8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8米.

  可见,负数加负数,其和仍是负数,和的肯定值也是等于两个加数的肯定值的和.

  总之,同号两数相加,取一样的符号,并把肯定值相加.

  例如,(-4)+(-5),……同号两数相加

  (-4)+(-5)=-(),…取一样的符号

  4+5=9……把肯定值相加

  ∴(-4)+(-5)=-9.

  口答练习:

  (1)举例说明算式7+9的实际意义?(2)(-20)+(-13)=?(3)2.异号两数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又回到了原点,两次一共向东走了0米.5+(-5)=可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和为零.(2)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东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5+(-3)=2.(3)某人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由数轴上说明,两次行走后在原点o的西边,离开原点的距离是2米.因此,两次一共向东走了-2米.

  就是3+(-5)=-2.

  请同学们想一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怎么规定的?强调和的符号是如何确定的?和的肯定值如何确定?

  最终归纳

  肯定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例如(-8)+5……肯定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

  85(-8)+5=-()……取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符号

  8-5=3……用较大的肯定值减去较小的肯定值

  ∴(-8)+5=-3.

  口答练习

  用算式表示:温度由-4℃上升7℃,到达什么温度.(-4)+7=3(℃)3.一个数和零相加

  (1)某人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明显,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2)某人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简单得出:(-5)+0=-5.结果向东走了-5米,即向西走了5米.

  请同学们把(1)、(2)画出图来

  由(1),(2)得出: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总结有理数加法的三个法则.学生看书,引导他们看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状况.

  有理数加法运算的三种状况:

  特例:两个互为相反数相加;(3)一个数和零相加.

  每种运算的法则强调:(1)确定和的符号;(2)确定和的肯定值的方法.(四)例题分析

  例1计算(-3)+(-9).

  分析:这是两个负数相加,属于同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加数一样(应为负),和的肯定值就是把肯定值相加(应为3+9=12)(强调一样、相加的特征).

  解:(-3)+(-9)=-12.

  例2分析:这是异号两数相加,和的符号与肯定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一样(应为负),和的肯定值等于较大肯定值减去较小肯定值..(强调“两个较大”“一个较小”)

  解:

  解题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后计算和的肯定值.

  (五)稳固练习

  1.计算(口答)(1)4+9;(2)4+(-9);(3)-4+9;(4)(-4)+(-9);(5)4+(-4);(6)9+(-2);(7)(-9)+2;(8)-9+0;2.计算

  (1)5+(-22);(2)(-1.3)+(-8)(3)(-0.9)+1.5;(4)2.7+(-3.5)

  探究活动

  题目(1)在1,2,3,4四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2)在1,2,3,…,11,12十二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3)在1,2,3,4,…,99,100一百个数的前面添加正号或负号,使它们的和为0;(4)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你能总结出一些什么数学规律?

  参考答案

  我们不妨不妨以其次问为例探讨,比方,在12,11,10,5这四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则这12个数的和是:-12-11-10+9+8+7+6-5+4+3+2+1=2.

  现在我们将各数的符号加以调整,考虑到将一个正数变号,其和就要削减这个正数的两倍,因此可得到两个(明显的)解答:

  (1)得+1变为-1,有-12-11-10+9+8+7+6-5+4+3+2-1=0;①

  (2)将(+6-5)变为-(6-5),有-12-11-10+9+8+7-6+5+4+3+2+1=0.②

  又如,在11,10,8,7,5这五个数的前面添加负号,得

  12-11-10-9-8-7+6-5+4+3+2+1=-4,我们就有多种调整的方法,如将-8与+6变号,有

  12-11-10+9+8-7-6-5+4+3+2+1=0.③

  经过几次试验,我们发觉了规律:欲使十二个数的和为零,其中正数的和的肯定值与负数的和的肯定值必需相等.但

  1+2+3+4+5+6+7+8+9+10+11+12=7因此我们应当使各正数的和的肯定值与各负数的和的肯定值均为

  为了简便起见,我们把①式所表示的一个解答记为(12,11,10,5,1),那么②,③两式所表示的解答就分别记为(12,11,10,6)与(11,10,7,6,5).

  同时我们还发觉:假如(12,11,10,5,1)是一个解答,那么(9,8,7,6,4,3,2)也必定是一个解答.同样,对应于②,③两式,还分别有另两个解答:(9,8,7,5,4,3,2,1)与(12,9,8,4,3,2,1).这个规律我们不妨叫做对偶律.

  此外我们还可发觉,由于的三个数12,11,10其和3339,因此必需再增加一个数6,才有解答(12,11,10,6),也就是说:添加负号的数至少要有四个;反过来,依据对偶律得:添加负号的数最多不超过八个.

  把握了上述几条规律,我们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很多解答.最终让我们告知你,第(2)问的解答个数并非很多多,其总数是124个.

篇二: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设计方案

  一、师生关系:

  1.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数学小组老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知识特点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取有效而准确的数学知识。

  2.当老师觉得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点后,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加强巩固,给学生多种活动机会,比如利用文献演示分析、视频演示和模拟练习等,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锻炼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培养自身优秀习惯的同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机融合,以增强他们在学习数学的真实感、实践能力、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

  1.根据初中数学的基本知识,突出介绍こ一下初中数学的数、空间、函数及其内涵,使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

  2.再结合实际生活,根据学生的兴趣、实践能力和受教育的水平,采取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在形象抽象、实战锻炼中达到系统化数学思维训练,学会解决基本数学问题。

  3.依据课程标准,建立抽象、理论、思想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的上下文及成见的表达,掌握数学的发展及应用趋向,扩大数学知识面,强化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4.再结合科技新发展,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多种工具,丰富教学课内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积极开展数学实践、发掘数学要点。

  三、教学方法:

  1.注重小组导学活动,利用中央主题讨论、团队比赛等活动,使学生进行有参与感的交流,让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建立数学知识的联系,在活动中学习;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利用课外材料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自发性及主动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的传授式教学,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主体,激发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利用多媒体课件、小组学习、互动问答、口头练习、课堂报告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活动变得兴趣生动、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多元融合中进行理解记忆,有效锻炼掌握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四、授课媒体:

  1.计算机、多媒体: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等技术,把各种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公式以及解答方法等把现实应用到课堂上,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知识;

  2.视频技术:采用视频技术,用短片引导学习,让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环境中,拓展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3.网络教学:在网络教学支持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都充分联系在一起,使课程更加有机融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4.电子公文化:完成数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登陆电子公文化平台,范文辅导及课程论文作业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5.模拟练习:定期开展模拟考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实施方案:

  1.充分因材施教:老师要积极创设有趣的、多样的教学氛围,掌握每个学生的水平及学习潜能,善于勾起他们的求知欲;

  2.注重课堂管理:教师要利用灵活的课堂管理,把控课堂秩序,让每位学生都心无旁骛地全神贯注,尽情发挥创造力;

  3.巩固与拓展结合:教学理念要以实用为本,注重于巩固基础,做到既解决精英问题,又满足进步学生追求拓冗知识;

  4.提高教学质量: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多借助科技新发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让每一节课都能精彩有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更多知识。

篇三: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B2微课程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一、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一道习题对新课进入引入,让学生感受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创设“在三角形中如何截得规定的正方形”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该实际问题的困难,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热情。进而通过“操作——观察——探究——说理”的教学活动过程进行验证,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应用相似三角形这一性质的数学活动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最后,通过应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感受到学习本节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目标设计

  1、会运用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与相似比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经历“操作——观察——探索——说理”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

  数学建模的思想,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从做过的一道习题入手,让学生了解到本节课的重点。):1.如图:一条河的两岸有一段是平行的,在河的南岸边每隔5米有一棵树,在北岸边每隔60米有一根电线杆。小丽站在离南岸15米的点P处看北岸,发现北岸相邻的两根电线杆恰好被南岸的两棵树遮

  住,并且在这两棵树之间还有三棵树,则河宽为米。

  循序渐进

  问题1:如图,△ABC为一锐角三角形余料,已知BC=120mm,高AD=80mm,工人师傅要用这块余料裁出一个正方形材料,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请你帮工人师傅计算所裁正方形的边长应为多少?设计思想:1、对于这个问题,不需要有意地加以引导,只需让学生感受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挑战性即可,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2、解决本题的仍然是借助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将三角形的边长与正方形的边长联系起来。

  3、该例题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认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能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考方向和策略.

篇四: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5篇

  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向前一步,向后三步;向前两步,向后一步;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2、-0.5、-等是负数。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记录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2、4、5题。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2一、教材分析

  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课本,本学期介绍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和数据的分析五章内容。本册书的5章内容涉及《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其中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安排了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2~3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要求。这5章大体上采用相近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第十六章、十九章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十七章、十八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最后一章是“统计与概率”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二、学情分析

  1.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好习惯

  每次数学考试,基础知识的考察占大比重。但即使是平时比较好的同学,也经常在基础题上失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夯实基础,做到每个学生都把握好基础题不失分。培养好的解题习惯,勤于思考,多学善问。

  2.增强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能力。比如,在化简二次根式时,就极大地运用了数感,无形中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其次,数感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所做题目的感性检验,增加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做到选择题“快,准,好”。

  3.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考等基本的数学能力

  部分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而这一能力对学习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今后高中学好空间几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另外,数学就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科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做好证明题和大体步骤的完整解答。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

  1、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难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及运算。

  2、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平行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4、一次函数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

  5、数据的分析

  四、教学常规落实

  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及学习,团结协作。精心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上好每一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上好每一节课。布置作业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认真批改作业。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有效,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及时反馈,针对作业中的问题确定个别辅导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指导。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习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五、深入业务学习

  认真学习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习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充分备好每个教案,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结合落实课标理念。将学讲练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渗透于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习。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教学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高效课堂。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2、培养学生兴趣和良好习惯。兴趣是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补充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扩充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兴趣。教育关键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习兴趣与良好习惯培养。

  3、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目标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做好课题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兴趣,提高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培养学生探究合作能力,师生共同提高。

  6、实行分层教学。关注各类学生,作业分类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各类学生。发挥优生的帮扶作用,打牢基础知识,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能力。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3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来看,本班无论优秀率还是合格率都有不小的退步。优秀率仅仅只有13%,而合格率也只达到40%,两极分化的现象再一次增大,与我预期的目标有较大的差距。通过调阅学生的试卷,发现学生在知识运用上很不熟练,特别是对于解答综合性习题时欠缺灵活性。

  二、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一方面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和发散式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八年级下册的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材目标及要求:

  1、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运算,难点是根式四则混算及实际应用。

  2、勾股定理:会用勾股定理和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其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一次函数的重点是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性质,理解变量与常量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并利用

  4、平行

  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要求:知识技能目标: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及计算;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探究平行四边形、特殊四边形及梯形、等腰梯形性质与判定;学习一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会分析数据并从中获取总体信息。

  过程方法目标:发展学生推理能力;建立函数建模的思维方式;理解勾股定理的意义与内涵;提高几何说理能力及统计意识。态度情感目标:丰富学生数学经验,增加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联。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15%;合格率:55%。

  四、教材分析

  第十六章

  二次根式: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

  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

  勾股定理:本章主要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学习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学会利用三边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难点: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理解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本章主要探究两类特殊的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即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关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梯形及特殊梯形(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特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及其应用。

  第十九章

  一次函数:本章主要学习一次函数及其三种表达方式,包括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重点内容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维模式。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本章主要学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所反映出的数据的本质。教学重点:求平均数、中位数与方差;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所表达的含义;区别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难点:求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方差;根据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对数据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

  五、教学措施

  1、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精心设计探究问题,认真讲解方法概念,深入分析思维模式,做到重点突出,难点透彻。

  2、加强课后总结和对学生的课后辅导。认真总结每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深入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耐心辅导存在问题的学生。

  3、搞好单元测试及试卷分析,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补救措施,切实解决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惑。

  六、课时安排(略)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4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我班优生稍少,学生非常活跃,有少数学生不求上进,思维不紧跟老师。有的学生思想单纯爱玩,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有部分同学基础较差,厌学无目标。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包括二次根式,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一次函数,数据的分析等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全部四个领域。其中对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本册书在第十九章、第二十章分别安排了一个课题学习,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安排了两个数学活动,通过这些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落实“综合与实践”的要求。

  第16章“二次根式”主要讨论如何对数和字母开平方而得到的特殊式子——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代数式及其运算的知识结构,并为勾股定理、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17章“勾股定理”主要研究勾股定理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包括它们的发现、证明和应用。

  第18章“平行四边形”主要研究一般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性质和

  判定,还研究了矩形、菱形和正方形等几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第19章是“一次函数”,其主要内容包括:常量与变量的意义,函数的概念,函数的三种表示法,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和应用举例,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等内容的关系,以及以建立一次函数模型来选择方案为素材的课题学习。

  第20章“数据的分析”主要研究平均数(主要是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本学期全书共需约6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约9课时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约9课时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约15课时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约17课时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约12课时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学后总结,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

  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初中数学微课教案设计篇5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下学期尤为重要,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学生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的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通过教育教学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每次作业并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与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较为活跃。本学期将继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进行探索与发现,以自身的体验获取知识与技能;努力实现基础性与现代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操作运算,扩展思路。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

  补缺,充分发挥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关注学困生和女生。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二次根式

  本章主要内容是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化简和有关的计算。本章重点是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及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计算。本章的难点是正确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八章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十九章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通过对变量的考察,体会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研究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函数——一次函数。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同时在教学顺序上,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教材注意新旧知识的比较与联系,如在教材中,加强了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组、一次不等式的联系等。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大家都在关注》》》苏联档案解密:朝鲜战争欺骗了历史

  2017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努力做好教学八认真工作。把教学八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新教材,并根据新课程标准,认真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探究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8、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9、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这些习惯包括①认真做作业的习惯包括作业前清理好桌面,作业后认真检查;②预习的习惯;③认真看批改后的作业并及时更正的习惯;④认真做好课前准备的习惯;⑤在书上作精要笔记的习惯;⑥妥善保管书籍资料和学习用品的习惯;⑦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习惯。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运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应用数学”的教学。

  2.习题的训练,要努力做到适量,、适时、适合大多数,教学实例的展示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广泛性,不可盲目追求“量”。

  3.教育学生合理地安排好学习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学习方法,尝试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大胆探索,确实提高效率。

  4.教学过程中,生活行为上都需要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真诚的友爱学生,做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心人,以身施教,让学生愿意走近并融入到我们共同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略

篇五: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微课程设计方案

  姓名

  学科

  数学

  学校

  微能力点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环境

  课题名称

  选题意图

  教学对象

  多项式乘多项式

  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学习为后面学习运算奠定基础

  九年级学生

  1.

  理解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的算理,会进行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

  感悟数与形的关系;

  教学目标

  2.

  经历探索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法则的过程,3.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微课的形式新颖,里面有丰富的动画和幽默的语言,提起学生的积并且通过微课可以进行知识的系统讲解和分享交流,可以有教学用途

  极性。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知识类型

  制作方式

  预计时长

  知识讲授型

  演示文稿

  8-10分钟

  微课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观察和比较,引导问题1:某学校有一块长a

  m、宽c

  m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长方形草地(如图1),为了使校园的欲望.环境更加优美,学校将绿化带的宽增加了d

  m(如图2),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图2的面积吗?

  问题2:后来学校又将这块绿化带的长增加了b

  m(如图3),你能用代数式表示图3的面积吗?

  第二环节:探索新知

  的面积?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和代数式,能得到如下的等式:

  问题1一方面复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的题2启发学生将?a?b?或?c?d?看成一个整体,进而将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从而推导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问题3设计目的是在得出多项式乘法的法则后,让学生试着用文字表述.

  问题1:你能用几种方法表示图3内容,一方面引入多项式乘多项式;问?a?b??c?d??c?a?b??d?a?b?,?a?b??c?d??a?c?d??b?c?d?,?a?b??c?d??ac?ad?bc?bd.问题2:这些代数式之间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问题3: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我们刚才的发现吗?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1.计算:

  (1)直接运用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体会到每一步运算都是向单项式乘单项式转化.;

  (2)?3x?1??x?2?;

  ?x?2??x?3?(3)?3m?n??m?2n?;

  (4)n?n?1??n?2?.

  2.判断下列运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并改正:

  (1引导学生注意计算时的一些易错点,同时为下一课讲解乘法公式做好铺)垫.

  ?a?b???c?d??ac?ad?bc?bd;

  (2)?2n?5??n?3??2n2?6n?5n?15;

  (3)?2a?b??4a2?b2;

  2(4)?x?3??x?3??x2?9.3.填空:

  (1)已知?x?a??x?4??x2?x?b,这是一组有关多项式乘多项式的填空题,分层次练习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则

  a=_____,b=______;

  (2)已知?x?a??x?5?的运算结果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

  a=________.

  第(1)题让学生认识到,多项式乘多4.计算:

  (1)?m?n??a?b?c?;

  (2)?a?1??2a?3??2a?a?1?.

  项式不仅仅是二项式乘二项式,第(2)题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同时发现不论是多项式乘多项式,还是单项式乘多项式,实质都是转化为单项式乘单项式.

  第四环节:反思总结

  旨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内容,同1.

  请你谈一谈对多项式乘多项式时认识到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法则的实质。

  运算法则的认识;

  2.

  说一说在运用多项式乘多项式运算法则进行运算时应注意什么?

篇六: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初中数学微课设计方案

  Revisedat2pmonDecember25,2020.

  微课设计方案

  作者信息

  姓名

  微课名称

  选题意图

  。。。

  单位名称

  微课信息

  《绝对值》第一课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理数,数轴与相反数等基础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绝对值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有理数的认识,还为以后学习两个负数的比较大小以及有理数的运算作好必要的准备!所以说本讲内容在有理数这一节中,占据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

  。。。。。。

  内容出处

  适用对象

  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数学

  第一章第二节第四小节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学期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绝对值的表示法,会计算有理数的绝对值。

  2)能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理解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理解绝对值非负的意义、理解字母a的任意性。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目标

  教学用途

  制作方式(可多选)课中讲解或活动

  演示文稿

  微课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1、什么是数轴?

  2、数轴的三要素?

  3、数轴上的点表示下列各数:,0,2,-3,3(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它们行走的路线

  填相同或不同),它们行走的距离?

  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的知识,为探究新知做准备

  (三)得出定义,揭示内涵

  由上面提问,10到原点的距离?

  —10到原点的距离?

  这时我们就说10的绝对值是10,—10的绝对值也是10;前面数轴上数的绝对是?

  并追问一个数的绝对值究竟怎么定义?

  通过由具体的实例引出绝对值,并追问用自己的语言给绝对值下定义,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绝对值内涵。最终的定义当然还要回归课本。

  (四)理解内涵,初步应用

  1.式子∣∣表示的意义?

  2.—2的绝对值表示它离开原点的距离是

  个单位,记作;

  3.∣24∣=∣—∣=∣0∣=(五)小组合作,共同探索

  一个数的绝对值与这个数有什么关系?例如:|3|=3,|+7|=7|-3|=3,|-|=

  那么|a|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六)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完成课本P11练习1、2、32.判断:

  (1)一个数的绝对值是2,则这数是2。

  (2)|5|=|-5|。

  。。。。。。略

  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研究,最终过渡到数a的研究,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小组的交流、归纳、展示,老师最后再进行点拨来完成。让学生在探究中把教转化成学,把学会转化成会学。

  在学生掌握新知后,及时进行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检验知识是否掌握,另一方面巩固知识。为了调动课堂气氛,为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所以,本环节采用小组PK,以及抢答的方式完成(小组内成绩越差者分值越高),其目的是以较简单的基础题来训练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从而为拓展打基础。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考虑到学生的个(七)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体差异,我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真正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绝对值定义的理解,重点放在对“距离”的理解上,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

  设计亮点:

  (请从教学方法、案例选取、媒体选择、互动设计、技术细节等方面来说明你的设计亮点,不超过300字。)

  习方法,营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果,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对绝对值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猜想、归纳,共同探讨交流,利用课件和图片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推荐访问:微课设计方案初中数学 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