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7篇

时间:2022-11-17 08:40:06 浏览量:

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7篇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各省市县也基本没有学前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7篇,供大家参考。

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7篇

篇一: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各省市县也基本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的供需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严重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欧美国家与中国学前教育的投资情况比较研究

  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是面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也是收益率最大的一笔投资。本文从学前教育经费来源,政府对学前教育投资情况及学前教育经费的分摊情况几方面,对中国和西方学前教育投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和西方学前教育投资的差异,为中国目前学前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办普惠性幼儿园;以法律形式保障政府对幼儿园的投资。

  标签:学前教育投资;学前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分配

  一、欧美国家学前教育投资概况

  (一)学前教育经费来源

  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来源主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现实和统计角度、实际主要投资主体、预算来源。从现实和统计角度划分可分为政府财政拨款、企业教育投资、学生缴纳的学杂费、社会团体捐赠、校办企业和勤工助学收入及其他来源。从实际主要投资主体划分可分为个人(家庭)投資、社会教育投资及政府教育投资。从预算来源划分可分为预算外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

  由于学前教育在大多数国家属于非义务教育所以幼儿教育机构的经费

  主要由国家、个人和社会共同承担。欧洲大多数国家社会福利保障已经非常完善,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幼儿教育支出,家长只需为上幼儿园的孩子承担10%左右的费用。有的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以社会保教服务的提供者如托幼机构、社区为支持对象,如法国;有的国家以家庭为支持对象,如芬兰。在北美地区,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一般占该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0%左右。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教育基本上是州和地方负责,学前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州内经费和联邦政府的福利基金。美国幼儿教育总经费的41%有联邦和州政府按比例承担,州内经费主要包括一般州税和特殊资金两种。

  西方国家大部分幼儿园是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在欧洲所占比例较小。公立幼儿园经费大部分来自财政,私立幼儿园经费由个人(家庭)社会捐助及政府补贴构成。西方大多数国家学前教育80%教育经费都由政府承担,私人只承担很少部分学前教育费用(如表1所示)。

  (二)欧美部分国家学前教育投入状况

  教育投资数量的基本指标主要包括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映了教育投资的数量、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动趋势。下面我们通过选取部分欧美国家数据来分析其学前教育投资情况。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各国学前教育投资差异显著但所列国家中学前教育经费占教育预算比例平均已达到8.27%,其中丹麦、德国、法国、意大利该比例已经超过10%;奥地利、比利时、瑞典等国该比例在8%~10%之间。所列国家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百分比平均达到0.52%。在这12国幼儿园就读学生中平均有12.82%的学生享受到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早在2004年就是用大量的实验证明:社会公共资金对幼儿的投资回报率是1:17.07,其中对公共事业的回报,1:12.9。由此可见,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回报率高于任何一个教育阶段。

  二、中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情况

  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支出较高,而发展中国家较低。我国政府投入学前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省级用于学前教育的经费很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逐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对值一直在增长,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至今没有达到。近几年幼儿教育经费在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大背景下获得了快速增长,但在全国教育经费总量中,幼儿教育经费所占比例较小。在教育经费支出中学前教育仅为1.2%~1.3%,且多年不增长,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预算中也没有单项列支。

  在学前教育经费的分配方面,西方国家比较注重公平性,而我国却与之相反。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分配有两特点:一、在市区,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一般由区教育局负责分配;在地州,一般由县镇一级的教育主管单位负责分配,但这些教育经费只有公立幼儿园才能享受。二、对重点幼儿园进行重点资助,对办学条件及质量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进行补偿性投入,对普通幼儿园进行一般性投入。我们把这种分配机制称为“倾斜式”分配体制。这种“倾斜性”分配方式,最终造就我国一小部分功能完善设备先进的幼儿园和一大批相对比较落后的幼儿园并存的局面。

  三、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一)建立合理的经费分担机制,促进学前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1、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经费的分担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家庭,但首当其冲是政府。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慷慨的学前教育投资相比,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显得尤其吝啬。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已经从2009年的1.2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8万亿元,但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性比例只有1.2%~1.3%且多年不增长,这样的经费投入比例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目前学前教育收费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幼儿园为了维持正常运营,将其成本转嫁于学生家长,所以增加政府投入是建立合理经费分担机制的首要措施。

  2、有效利用社会资金,办普惠性幼儿园

  许多国家的幼儿教育事业发展非常注重引入“市场”的因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会注意借助市场力量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创办托幼机构,如美国和德国。但不同的是美、德等西方国家的私立幼儿教育机构大多是非盈利性的慈善机构,德国的私立幼儿园有90%是非盈利性的。目前,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分配对象主要是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所需经费由举办者自行筹措。有人认为民办幼儿园可以是盈利的所以不该得到政府的资助,但是民办幼儿园也为社会学前教育做出了贡献,当前民办幼儿园的数量占幼儿园总数的60%以上,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所以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的情况下,政府也应该拿出部分专项资金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如何使幼儿教育收费既能体现市场经济规律,又符合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既保护办园人的利益,又不能使幼儿园教育成为谋取暴利的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措施和政策亟待完善。3、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降低家长的分担成本

  在大多数欧洲国家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承担10%的学前教育费用,在美国家长也只需为孩子承担20%左右的学前教育费用。据资料统计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为其子女幼儿园一学期所支付的费用基本教育支出占总教育支出的92.48%,数据表明由家长承担的学前教育费用在整个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中所占比例较大,远高于西方国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事实上在很多城市现阶段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但这是以家长较高的经济负担为代价的。因此,教育、物价、财政等部门应根据人均收入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是收费标准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建立起市场性与公益性相协调的成本分摊机制,努力降低家长的分担成本。

  (二)改变“倾斜性”学前教育经费分配体制,注重贫困儿童的学前教育

  西方國家学前教育资金分配均有一个共同点,即比较注重公平性。欧洲各国因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较高,学前教育资金的分配不管是以家庭为支持点,还是以托幼机构为支持点,都十分注重对每一个儿童资助的公平性。对于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我们还需思考如何合理分配,对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应改变过去那种“倾斜性”分配体制,以免造成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避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情况。教育主管部门应致力于保障适龄儿童教育的基本普及,在学前教育投入中满足生均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及教师工资。在不影响幼儿园基本教育质量前提下降低额外成本。

  我国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的分配中也应优先考虑贫困儿童。对中西部农村及其他贫困地区重点扶持,对处境不利的儿童进行援助,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其学前教育的权力。

  (三)以法律形式保障政府对幼儿园的投资

  不论是在欧洲还是在美国,以法律形式保障学前教育的投入是西方学前教育

  事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它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规范法,法制化。在美国教育法案中明确提到对学前教育拨款的法案有:1990年通过的《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Act,简称CCDBG)2000年颁布的《早期学习机会法》(EarlyLearningOpportunityAct)2002年通过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ChildLeftBehindAct,简称NCLB)及2005年提出的《儿童保育法案》(CaringforChildrenAct)。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也开始走向依法治教的轨道,教育部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学前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但主要是围绕规范办园行为,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幼儿教育指导等方面展开的。有关学前教育投入方面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我国教育的根本大法——《教育法》中第七章专门规定了教育投入与条件保障问题(第53条至第66条),但却没有对学前教育投入的明确规定。我国的幼儿教育经费一直以来是包含在义务教育经费之中的,没有单独的预算,长期以来中央财政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学前教育,各省、市、县也基本没有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由于没有预算单列,所以很难在政府预算中得到反映,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学前教育经费的供需脱节,这在根本上使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有力保障,严重制约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军陈群.从不同类型幼儿园经费收支情况看城市学前教育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11,(1):34~39页

  [2]张莎莎.芬兰幼儿保教体系及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4):52~69页

  [3]桂磊.关于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幼儿园之间的分配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4,(3)

  [4]余强.欧洲39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51~56页

  [5]沙莉庞丽娟.明确学前教育性质,切实保障学前教育地位——法国免费学前教育法律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9):3~8页

  [6]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2009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0~282页

  [7]OECD.EducationataGlance2010.OECD,2016

  

篇二: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屮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而我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三、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过低,国际比较差距明显。自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对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逐步提高中央及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显著上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迅速增长。然而,从相对水平来看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量与预期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缺口,财政性教育支出未能同步于经济增长或者优于经济增长经济高速增长。其结果是政府更快速地集中大量社会资源履行政府职能,但并未形成对教育的有利投资和支持,反而是作为教育接受者的个人和家庭承担了更重的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在总量上不断增加,但相对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还是偏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7

  

篇三: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教育部昨天(6月12日)宣布,2019年中国政府将对教育投入50175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投入40049亿元。根据这一数据,政府的教育投入占GDP的4.04%(即99万亿元)。在2014年首次突破4%后,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在全球数据可比较的190个国家和地区中,4.04%的数字排在110位。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全球教育支出占GDP的平均比例为4.487%。

  【中国的进步】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占比已逐渐接近国际平均水

  平。我们应该知道,1999年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9%,远低于世界平均水

  平。

  【排名】通过横向比较,2019年中国数据为4.04%,排名世界110位,泰国(97)、希腊(103)、伊朗(111)与中国比较接近。

  世界上大多数排名靠前的国家是小国和北欧国家。【基本评价】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也都尖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在世界

  经济强国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仍有差距,但差f?巨正在缩小。可见,中国政府高

  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快弥补教育投资的历史积欠,努力办好教育这一重要的民生事业,使千家万户都能安居乐业。

  〔前景展望〕首先,我们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让学校更漂亮,设备更先进。第二,我们希望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三是希望到今年年底,"义务教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

  

篇四: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首先介绍一下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网站上找到的:“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2009年预算安排,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科学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入。在预算执行中,预备费的安排也主要用于上述领域,使各项重点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和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得到较好保障。1.农林水事务支出3501.24亿元。2.教育支出1981.3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加377.69亿元,增长23.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567.62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1413.77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支出666.1亿元,全国近1.5亿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享受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约112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生活费补助。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支持解决880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就学问题,对符合当地政府接收条件的全部免除学杂费、借读费,补助资金51.7亿元。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稳步实施。启动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支出80亿元,改造校舍1.2亿平方米。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建设,支出11.3亿元。对约42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补助资金24亿元。全国约470万名高校和112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品学兼优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支出162.3亿元。从2009年9月1日起,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普通奖学金标准由原来的240-280元/月提高到1000元/月。启动中央高校减轻债务负担试点工作,补助103亿元。实施“211工程”等,支出420亿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3.医疗卫生支出1277.14亿元。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296.66亿元。

  5.保障性住房支出550.56亿元。6.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20.73亿元。7.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746.62亿元。8.科学技术支出1512.02亿元。9.环境保护支出1151.8亿元。10.公共安全支出1287.45亿元。11.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969.99亿元。12.国防支出4829.85亿元。13.交通运输支出2178.71亿元,。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26.63亿元。15.国债付息支出1320.7亿元。汇总以上各项支出,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6.48亿元,增长31.8%。如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其中:支持农业生产支出2679.2亿元,对农民的四项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支出1274.5亿元,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支出2723.2亿元,农产品储备费用和利息等支出576.2亿元。地方对中央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安排,也有很大部分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图:2009年中央财政支出结构。新华社发接着说一下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以及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我国最近几年的财政收入和GDP的情况年份财政收入GDP(亿元)200013395992152002189041203332004263961598782006393732108712008613173006702001163861096552003217151358232005316491830852007513042573062009668477

  行政管理费(或曰公务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同国家比较德国(1998年)2.7%英国(1999年)4.2%泰国(2000年)5.2%加拿大(2000年)7.1%埃及(1997年)3.1%韩国(1997年)5.1%印度(2000年)6.3%俄罗斯(2000年)7.6%

  美国(2000年)9.9%用于教育,医疗的比列: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0年)25.7

  中国:3.8%印度:19.7%美国:21.5%日本:23.3%1、中国行政成本占财政收入的比例,2006年上升为24%,世界第一,大约是日本的十倍。而这个十倍的前提是:中国的GDP不到日本的60%,而财政收入却是日本的1.2倍。60%,1.2倍,十倍,换算一下,同等条件是日本的20倍。2、中国2004年的数据估计:◆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公车消费:3986亿元◆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300亿美元)◆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仅这几项开支合计就是:12086亿元。◆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

  然后看一下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对教育支出比重的展望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次《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当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4%的目标,围绕这个话题,我想讲三句话。第一句话,近年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增加。第二句话,我们对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感到难度不小。第三句话,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实现4%的目标。从今年到2012年,还有三年时间,实现4%的目标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尽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总之,我们将通过以上各项措施来努力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

  最后是我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总结。

  去年15个省份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下降

  http://money.163.com/09/1122/04/5OMSLJJ500252G50.htmlhttp://tieba.baidu.com/f?kz=715722741http://www.fjedu.gov.cn/html/2010/02/266068_71136.html?uni=830cb6f0-6744-4b36-9187-28d4be7ff7f4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200903/t20090319_124155.html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9/3/gj090303.htm

  

篇五: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值计算中国当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中国教育竞争力在近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中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的29位相比经过近的发展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分印证了中国近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但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经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经过近的发展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教育体系资料内容仅供您学习参考如有不当或者侵权请联系改正或者删除

  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与直接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教育事业健康稳步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教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办学效益稳步提高,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投入明显增加,有力推动了教育发展,积极扩大教育开放,教育国际竞争力得到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四、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

  (一)中国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到4%。而2000年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为2.86%。不仅没有达到4%的既定目标,反而低于1986年和1990年的水准。自2001年起,政府将目标的实现推延到2005年,却始终没有根本性的突破。

  表1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

  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GDP(亿财政教育

  育支出元)

  支出占

  (亿元)

  GDP的

  比重

  1993

  867.76

  34634.42.51

  1994

  1174.7446759.42.51

  1995

  1411.5258478.12.41

  1996

  1671.7067884.62.46

  1997

  1862.5474462.62.50

  1998

  2032.4578345.22.59

  1999

  2287.1882067.52.79

  2000

  2562.6189468.12.86

  2001

  3057.0197314.83.14

  2002

  3573.36105172.33.41

  2003

  117390.23.28

  2004

  136875.9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008

  3.48

  2009

  3.09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不包括教育费附加)为7654.91亿元,比上年的5795.61亿元增长32.08%。其中,中央财政教育支出1076.35亿元,按同口径比较,比上年增长76%,高于中央财政经常性收入约28%的增长幅度。

  艾瑞认为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各级机关用于教育经费的支出还将保持较高增长,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教育经费高突破20000亿大关。

  表2

  政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扩大,且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也逐年增多,可见

  府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于一国的重要意义。我国教育

  经费来源构成的基本特征,仍是以政府投入为主,但目前已形成政府投入、民办学校、社会捐赠、事业收费(含学杂费)及其他经费等多种形式、多元化的教育资金来源结构。

  表3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来源

  (二)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支出规模情况比较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比重也越大。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的水平(见表4)。

  表4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国家和地19801985199019941995区

  世界平均4.84.84.84.95.2

  美国6.74.95.25.4

  日本5.85.04.73.6

  法国5.05.85.45.96.1

  印度巴西中国

  3.03.53.93.63.43.63.84.61.652

  2.512.41

  从人均教育支出水平来看,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用具体的数字来说的话,中国实际公

  共教育投入仅占GDP的百分之二点四,低于印度的百分之二点七,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目前我国教育的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3%,经过调整后,我国实际的公共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仅为2.4%,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就进一步扩大。比如原来只相当于法国的59%,现在相当于法国的39%;原来相当于德国的79%,现在只相当于德国的44%;相当于德国也从66%下降到了44%;美国从过去的69%下降到现在的50%(见表5)。

  表5各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比较

  五、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投入情况,教育经费

  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结构、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以及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

  (一)我国的教育分为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两种。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义务教育的学生数超过1.9亿,非义务教育学生为2907万,但当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52.11,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用于义务教育的比重为49.27%,可以看出对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远小于非义务教育,而农村义务教育的生均经费更低。表6反映了这个问题。

  表61999年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

  出(单位:元)

  类级别

  平均

  城镇农村

  别

  义初小财568.70705.56501.22

  务等学政

  教教

  性

  育育

  预433.29502.76399.04

  算

  内

  初财720.96781.67675.44

  中政

  性

  预525.43528.61523.05

  算

  内

  高财825.15

  非中中政

  义等

  性

  务教

  预587.83

  教育

  算

  育

  内

  中财2123.75

  等政

  技性

  术预1934.55

  学算

  校内

  中财2717.26

  等政

  师性

  范预2458.47

  学算

  校内

  高普财10719.89

  等通政

  教高性

  育等预10222.82

  学算

  校内

  (二)从教育经费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分配来看,我国的教育经费按来源,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地方教育经费投入还可以细分为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乡镇级政府的教育经费投入。2005年,全国教育总经费为8419亿元,其中中央为852亿元,占比例为10.1%,地方为7567亿元,占比例89.9%。同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为5161亿元,其中中央为410亿元,占比例为7.9%,地方为4751亿元,占比例92.1%。从数据看,地方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的绝对主力。

  19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的教育财政基本是中央政府“大包大揽”,此后,中国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两个重要的改革,第一是逐步把中央管理为主的教育管理责任和财政责任向地方政府扩散,基础教育形成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的体制;第二个改革则是由过去单一的国家财政拨付改为多元化的筹资体制。

  这两方面的改革对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个方面的改革让地方政府更多的承担起教育财政的责任,这样就让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育财政的供给和地方财政能力直接挂起钩来,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财政中立性的缺失——财政中立性指的是教育投入和地方财政无关,财政中立性是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第二个方面的改革则使中国的教育经费越来越依赖于预算外经费来源,尤其是高等教育,从1990年实行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制度,开启了让家庭和学生承担学费的政策,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越来越提高。

  (三)从教育经费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来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所有国家中相差最悬殊的(见表7)。从与美国的比较中可见,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越位现象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各种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

  表7生均日常教育经费占GNP比例的国际比

  较

  国家

  初等教中等高等教

  育

  教育育

  美国

  0.13

  0.350.21

  英国

  0.15

  0.270.42

  法国

  0.19

  0.270.41

  日本

  0.14

  0.160.49

  韩国意大利巴西印度中国

  0.120.140.110.110.05

  0.170.230.120.150.15

  0.060.451.100.831.93

  从表8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表8财政教育支出三级教育分配结构的国

  际比较(单位:%)

  国家

  初等

  中等

  高等

  中国

  33.0

  42.3

  15.4

  美国

  38.1

  37.5

  24.4

  日本

  32.3

  32.1

  19.0

  印度

  41.8

  29.1

  17.0

  法国

  23.7

  45.9

  19.8

  巴西

  30.8

  34.1

  20.6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四)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来看,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财政状况的极不平衡,我国的教育投入分布也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要比

  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部、中部、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次差距日益增大。1992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为东部的2/3,而到1995年中西部地区支出之和仅为东部的1/2左右,其中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是西部地区支出的5.7倍,2001年为5.4倍,同年东中西部教育经费支出额之比为1∶0.41∶0.26。虽然这种比例差距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以后有所缓和,但是东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仍然存在,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等各个方面的不公平性。

  六、中国较其他国家教育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教育竞争力10年提升17位,综合排名居第29位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世界各国中的位置,在考虑国际可比性、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53个国家作为比较国,包括了经合组织国家、可获得数据的人口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以2006年为主。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新加坡、美国、芬兰、丹麦、澳大利亚(见表9)。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29位,属于中等水平。我们在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的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中包含了绝对值和百万人口中所占比例的相对值。教育竞争力计算中如果人力资源和创新指标按照绝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16位,如果按照相对值计算,则中国排名在47位。综合排名在29位。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教育竞争力在所培养的人的绝对数量方面居于中上水平,而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素质人才在整个人口中的比例,是我们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二)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为了比较我国教育竞争力在近10年来的变化情况,我们采取了同样的样本国和指标体系,用1999年的数据进行了纵向比较。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居民科技论文数量指标项没有相关数据,实际参与计算的是15项指标。结果显示,我国教育竞争力在1999年居46位,与2006年的29位相比,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竞争力提升了17位。在所选的53个国家中,1999年教育竞争力排在前5位的分别为芬兰、新加坡、美国、澳大利亚和比利时。排在最后5位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墨西哥、印尼、秘鲁和委内瑞拉。中国教育竞争力居于第46位,排在倒数第8位。通过对两次排名的比较可以看出,近10年来,居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国家教育竞争力的排名变化并不大,排名提升最快的前5位国家为中国、约旦、印尼、马来西亚和丹麦,分别提升了17位、16位、15位、13位和11位,而以色列、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巴西都降低了14位,斯洛伐克降低了17位。中国是所有国家中教育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国家,这充分印证了中国近10年来教育发展的巨大成就。(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缩小1、当前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存在差距,略优于金砖四国均值为了对中国教育竞争力在国际中的位置进行描述,我们选取了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作为比较对象。

  从图5、图9中,我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中国大陆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极不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印度相比均占优势。中国在教育质量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方面略优于金砖四国的均值。

  如果去除人口的因素,采用每百万人的相对指标时,中国在很多指标方面不仅远远落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同时也落后于金砖四国的均值。特别是中学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方面中国的指标比较落后。这些指标与中国未来的人力资源水平密切相关,大幅提高教育发展的程度将是中国教育竞争力面临的巨大挑战。

  表5

  表9

  2、中国教育竞争力与经合组织国家差距减小,部分指标均值超过金砖四国1999年,通过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多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和金砖四国的均值均有较大差距。从各项指标的发展情况来看,1999年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竞争力各项指标发展比较均衡,而金砖四国的教育竞争力发展指标不太均衡。在绝对指标方面,中国在全职研发人员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3项指标与经合组织国家的均值相比占居绝对优势,和金砖四国均值相比也略有优势,但在专利数量上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但是,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专利的绝对数量上已经超过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在4项指标的绝对值方面均占居优势地位。从百万居民的相对指标看,中国1999年的4项指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其余各项指标除了初等教育毛入学率略高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外,均低于经合组织国家均值和金砖四国均值。然而,到2006年,中国在识字率、本地专业研究培训、职工培训范围、教育体系的质量、学生学业成就等指标上均高于金砖四国均值。在大部分指标上与经合组织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四)中国教育竞争力优势劣势并存教育竞争力评价指标有16个,从每项指标的排名情况可以看出,我国的初等教育毛入学率、全职研发人员人数、主要劳动人口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在校大学生人数、专利数量、科技论文数量等指标与其他52个国家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大部分指标都处于中等或中下等水平,排名低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中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百万居民中在校大学生人数、国民预期受正规教育年限等方面。

  七、我国财政教育支出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一)教育支出总量不足

  由表1,可以看出,虽然我国教育支出近年来大幅上升,但其所占GPD总量的3%左右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9%,当前发达国家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为5.1%,经济欠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也在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教育支出仅占人均GDP的0.82%,美国为6..10%约为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就算在金砖四国内,中国的教育支出也排在末位。在2004年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国家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中明确提出确保到2007年教育支出在GDP中的所占比重达到4%,但现在看来这一计划并没有完成,而在今年2月2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则提出到2012年达到4%,这一计划通过地方和中央的共同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三级教育支出结构失衡由表10的表格可以看出,在初、中、高三级教育支出上,我国严重失衡忽视初等教育,过分注重高等教育。根据统计我国初中高等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分别为0.05,0.15和1.93。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高等教育几乎都有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收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取决于初等教育,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在反应出高等教育比例偏高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初等教育投入的不足。

  表10三级教育在校学生年生均经费支出比例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投资不足,支持力度不够,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模式的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的发展模

  式,只有真正重视起职业教育才能普遍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有助于我们国家向技术型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调整。

  表112008年全国各省预算内

  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对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2006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指标最高的上海市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为8409.78元,初中为10325.89元,最低的河北省小学948.57元,初中1195.42元,相差近10倍。(见表11)

  4、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明显,所以我国教育投入基本走了一条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导致城乡教育支出差距显著。但我国有80%以上的小学、64%以上的初中设置在农村。从公平原则看,城乡学生的人均政府教育投入应当相等。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资金严重不足,以2004年为例,全国的各项经费投入,占40%的城市获得了其中的77%,二战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而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普通中小学生648.42元,而农村中小学生是594.04元。这种地区之间教育投入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各地人口受教育水平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5、多元财政主体,使责任难以落实。影响我国教育投入的另一因素是财政收入分散在5级约3500个政府的手上,其中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近2/3的财力。这就产生两种情况:(1)基础教育的办学主体虽在市县,但在投入上却显得乏力,尤其在1500个农业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而有能力投入的政府又并非办学主体。(2)受财政分税制体制约束,无人对4%负责。马斯格雷夫认为地方政府缺乏充足的财力,难以控制经济主体的流动,所以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应由中央政府来负责,而资源配置职能则应根据各地居民的偏好不同而有所

  差别,由地方政府负责更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改进。再来看基础教育,尽管基础教育拨款属于各级政府共同的职能,西方国家中央财政的负担比例仍然很高,其中,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等过家中央财政拨款比例高达70%以上。而我国,社会效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收入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对小学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不足20%。这种政府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乡镇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2007年,有关数据表明,江苏省部分市县和浙江省的宁波市,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地方财政是脱节的。以宁波市为例,2006年该市可用财力仅占GDP的8.6%,若教育达到4%,则意味着全市将有一半财力用于教育,这不可能做到。可见,教育支出占GDP的4%只是观察指标,而非行动目标,更无法考核地方政府。既如此,又有谁能对此负责呢?

  八、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建议

  (一)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占财政支出乃至GDP

  的比重。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

  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然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很不够,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的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二)促进教育投入渠道多元化。一国教育的发展不可能全部依赖单一的政府投入,还需要社会各方的合作努力,因此在加大财政教育性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如果说政府的财力有限,并且将多数经费投放于义务教育,那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资办学应该是个可行之法。如实行股份制学校,由政府牵头,以股份制的融资方式有效的聚集民间资金,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三)明确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虽然义务教育新保障机制缓解了农村学校经费短缺,但这是初步、低标准的。尤其是全国1500个农业县,从农村学校房舍、教育设备设施到教师质量等方面还十分落后,一些县仍保留了义务教育乡级管理体制,至今还有一定数量“新代课教师”,所以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农业县财力十分困难是必然的。为此,明确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上的投入责任,是保证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首要前提。(四)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协调东西部关系、稳定社会的长期政策。对教育而言,均等化,指由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与等价性原则配合的政策体系。其中,基本教育服务最低公平原则要求建立对教育房舍、设施和设备、教师和服务的国家服务标准。这是一种最低限度,无论何种学校,即使最偏远地区也应达到,所需经费应由中央和省级财政保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按教育均等化要求,普遍建立了教育服务国家标准,这一经验值得参考。等价性原则是指中央允许并鼓励地方政府提高义务教育配置标准,但经费由地方承担。二者配合,既可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服务,又能促进对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

  (五)建立对省级政府的全省教育支出占GDP比重的考核机制。考核本身就是针对政府的职能及责任承诺的。由于省级政府的职能比较全面,GDP与财政收入脱节程度较轻,因而建立这一考核、监察制度既必要又可行。(六)建立适当的官员考核制度。在中国当前的分权程度和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绩效考核目标的机制下,地方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而竞相开展的水平竞争会导致政府的支出结构发生偏向,政府支出会从文教卫生等公共服务上更多的转移到基础建设等生产性投入上,造成财政教育支出的不足。因此必须把教育发展的水平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政绩的指标之一。教育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为地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柱,对地方社会进步起到了几级的作用,但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一个滞后期,往往使得以晋升为目标的某些地方政府官员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对教育的考核作为晋升的一个条件,有助于其给予关注。(七)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

  注:图表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

  主要参考文献来自:

  世界各国教育经费数据对比凤凰网教育

  论文《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梁素萍

  中国财经报2005-03-08中国教育经费投入问题解析吕炜

  《财政学》第七版第四章教育支出陈共

  

篇六: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比较研究

  公共教育支出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具有巨

  大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改变穷人的福利水平就是要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而增加人力资本、提高人口质量,归根结底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由此可见,教育投资和教育产出对于经济发展的所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世界各国中国教育支出GDP

  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一)、教育

  教育是一种准公共物品。一方面,教育具有私人产品的属性,受教育者个人能够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获取较高货币收益及较高的精神享受。因此,教育可由私人部门提供并获取利益;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有较高的正外部效应,对我国生产力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及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族文化与文明程度,增加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但教育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为了避免因教育机会不均所造成的贫富差距与不平等状况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公平,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必须再进一步向教育事业倾斜。(二)财政学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教育程度提高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个人劳动生产率和收入的提高;可以促进家庭在医疗保健、营养、学习和计划生育方面采用新技术。同时,教育程度与生育率有着密切关系。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必须由国家直接管理,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安全,才能保证国家的健康发展。因此它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得不让人关注其支出的结构。

  2

  二.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重视程度。(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总量及占GDP比重

  表12003-2012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数据来源于2012年1月22日,由财政部公布的2012年度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根据所能查找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最近数据,2012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为519322亿元,全国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21165亿元。据此计算,2012年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4.08%,“教育支出占GDP4%”的承诺首次得以实现,虽然这个比例仍只能算“贴地飞行”。(二)中国与部分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情况国际比较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9》。注:中国为2008年数据,英国和泰国为2006年数据,俄罗斯为2004年数据,其他国家为2005年数据。)

  3

  4

  (二)教育支出结构失衡1、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

  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

  教育结构是指教育的不同层次的构成。一般说来,教育结构应成宝塔型,即上端小、底座大,把扫盲和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投资收益率高于中等教育,高于高等教育。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把重点放在初等教育普及上是最为有利的教育战略。然而,从数据中来看,我国的投资普遍偏向于高等教育,存在着不顾实际、盲目攀高的情况,结果,失去了大多数的教育对象。

  2、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处于薄弱阶段,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仍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倾向,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措施力度不够,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同时,师资严重不足,特别是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导致生产服务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地区性支出不平衡。我国教育支出对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

  5

  出投入较小,东部地区的教育性经费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远远高于中西部,;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经费支出不同省份的水平天差地别。

  四、针对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现状所提出的建议(一)针对总量不足所提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二)针对我国教育支出不合理所提建议1、合理安排教育教育支出结构,首先要合理调整三级支出结构。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为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加大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切实提高我国一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适度降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显得过多,改变高等教

  6

  育的集资方法,例如引入国外的那种私立学校的股东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给相对较少的初、中级教育,还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率。2、重视职业教育发展

  我国职业教育经费紧张,投入不足,相当多的学校办学条件简陋,缺少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重视,极易因教育深化而导致教育失业。公共对教育的无线需求,供大于求使一部分受过教育的劳动者必定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知识失业,大学生抢占了中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位。同时。知识失业也导致了教育的进一步扩张,使我国教育投资效率低下。3、建立基于基本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国家服务标准。

  

篇七: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1990年2013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

  中国历年GDP和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1990年—2013年)

  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我们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

  有专家指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投入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

  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时间表却已推至2010年。

  年份GDP(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亿元)

  1990

  18,6673.04%

  567

  1991

  21,7812.86%

  623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26,9232.74%35,3332.51%48,1972.51%60,7932.41%71,1762.46%78,9732.49%84,4022.59%89,6772.79%99,2142.87%109,6553.19%120,3323.41%135,8223.28%159,8782.79%184,9372.81%216,3143.01%265,8103.22%314,0453.48%340,9023.59%397,9833.66%4715643.83%5193224.00%5688454.00%

  73888712101465175119662186250228473498410344554461519765118559109291223814566180612077322754

  

推荐访问:各国教育经费占gdp比例 教育经费 各国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