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博彦文库网平台! 工作总结 工作计划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思想汇报 疫情防控 教案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正文

概述义和团运动14篇

时间:2022-11-13 15:55:05 浏览量:

概述义和团运动14篇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概述义和团运动14篇,供大家参考。

概述义和团运动14篇

篇一: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义和团运动:(一)爆发原因: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楷派

  

  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二)失败原因: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三)历史意义: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1、相同点: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

  根本原因。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向帝国主义。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

  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

  思想意识:1、爱国思想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3、迷信思想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

  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4、忠君思想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篇二:概述义和团运动

  第八章义和团运动第一节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宗教文化侵略的斗争一、帝国主义的宗教文化侵略在近代,传教士是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一起打入中国境内的。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更加腐败,传教士的活动也就日益嚣张,竟然公开叫嚷:“如用低声下气的请求,我们必将一无所有,倘若我们希望同中国缔结一项条约,就必须在刺刀光下命令它这样做,用大炮的口来增强辩论。”鸦片战争后,各国传教士欣喜若狂,纷纷来华,到处建立教堂、教会,进行所谓的“布道”工作,贩卖精神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到19世纪末,欧美的天主教、基督教和沙俄的东正教,先后向中国派遣的传教士已达3300人,来华的天主教、基督教的修会、差会约80个。仅山东、直隶、山西、河南4省属于天主教的会所、大小教堂有4000余处;基督教各差会设立的总堂,全国也超过500处。到1898年,美国传教士就已在中国建立了150多个教会和800多个分会。教会势力深入中国许多省份,这些佩带着十字架的“上帝使者”在“传布福音”、“劝人为善”的幌子下,把布道、文化教育、医疗、慈善事业融为一体,为“基督征服世界”而效力,更有许多人直接为帝国主义侵华服务或直接参与策划对华的侵略。教会除布道外,在中国设立了不少学校。1840——1860年,外国教会在中国设立了约50所学校,学生约千人,大部分是小学教育,学校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和附设在香港的教堂等处。1860——1875年,设的学校约800所,学生达20000余人,以小学为主,出现了部分中学。1875——1900年,学校增至2000余所,学生达40000多人,中学占10%左右,还出现了个别大学。与此同时,也开始在中国吸收少量的学生留学国外。1877年,基督教各派在上海成立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推举考狄文、韦廉臣、林乐知为委员,负责编审、组稿、出版各种教科书,编辑方针强调贯穿宗教精神于整个编审过程中。韦廉臣明确地提出:“中国的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如果我们忽略或是不把上帝的存在和属性所显示的神奇事实传授给他们,感动他们的良知,净化和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我们将失去一切。”这就暴露了传教士利用文化教育活动,企图争夺毒化中国青年一代。该委员会成立后13年间,共出版了教材59种,约30000册教科书和图表,大部分是宣传和贯穿宗教思想的宣传品或教材。此外,他们还在中国设立出版机构,主要有1843年在上海创办的墨海书馆,1878年成立的圣教书会,1887年改组的广学会(初称同文书会)。外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杂志有1874年基督教在上海创办的《万国公报》,1878年天主教在上海创办的《益闻报》。报纸有1861年发刊的《上海新报》、1872年创办的《申报》,1886年在天津出版的《时报》。教会在中国还兴办了许多“慈善事业”,包括医院、育婴堂、聋哑学校、社会救济等,尤以医院为主。把医疗事业“作为福音的使女”,是基督教早已确定的方针,利用行医来促使其传教事业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前,教会在中国设立的医院有19家,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教会在中国创办的“慈善”机构,至今无确切统计数字。法国天主教在上海、天津、南昌、青岛、武汉、广州、重庆、长沙、贵阳等地都办有较大规模的育婴堂或孤儿院。社会“救济”事业也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8年1月,上海成立了“中国救灾基金委员会”,它是以传教士为主体的一个机构,有些不法传教士,借救济为名,深入中国内地从事非法活动。如美国的李提摩太曾借口“救济”,深入山东、山西境内,搜集情报,绘制地图,借薄施恩惠之机大力发展教徒,一年之中召收基督教徒2000余人。传教士与西方殖民主义者沆瀣一气,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法国的天主教士、英美的基督教士和俄国的东正教士,就开始侵略活动。一个美国传教士胡说:“鸦片无害于中国,

  像酒无害于美国人一样。”英国传教士则说:“欧洲本国各会,尤须知资遣教士,实无异于发强军深入人地,徒从其后而遥制之。”他们一些人公开为列强侵华活动张目,疯狂地鼓吹对华战争,许多传教士还直接参与对中国的军事侵略。英国传教士郭士立、马儒翰直接参与英军侵华活动和《南京条约》的签订。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一直鼓吹用武力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打开中国门户,并参加了中美《望厦条约》的订立,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一些侵略活动。法国传教士孟振生、董若翰,在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充当法军翻译时,利用清朝官僚的昏庸,竟私自在中法《北京条约》中文约本上私增:“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购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条文。总之,外国传教士在西方列强武装侵华、强订不平等条约的罪恶活动中,充当了极不光彩的角色。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中关于中国地方官对于教士、教民要矜恤保护的特权,无视中国法令,包揽词讼,无恶不作。平民与教民发生争讼案件时,“各主教辄向各衙门陈说干预,„„凡系奉教之人,理屈者不以为屈,杀人者亦不抵罪,„„凡有词讼,教则必伸,非教必屈。”他们不仅肆意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而且无视中国政府,甚至于凌驾中国地方官吏之上。有些传教士自己捏造官阶头衔,同各省督抚抗衡。山东的德国传教士还自称巡抚,无理要求中国地方官员要服从教堂的“指令”。贵州的法国传教士保举媚外官员,要求撤换不顺从教会的地方官吏,甚至还“出示谕令各属办团”,竟于末尾注明督抚同阅字样,自居于总督、巡抚之上。一些传教士还搜集情报,进行特务活动。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供认:“这些先锋队(指美传教士)所搜集的有关(中国)民族、语言、地理、历史、商业,以至一般文化的情报,将其送回国内,对于美国的贡献是很大的。”在一本名为《拳祸记》的书里,记载了一个曾荣获法军“显职”的军官,充当天主教神甫的经历。此人经过法国耶稣会5年的训练,派到中国直隶东南境内传教,利用其宗教身份进行政治、军事情报活动。外国传教士还与各国在当地的领事馆密切联系,听从其指挥,为其政治、经济利益效劳,因而外国在华教会,有许多实际上成为侵华的谍报机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借口中法《北京条约》内规定,发还过去被没收的天主教堂一款,在各地强指会馆、庙宇,甚至民房、官衙为当地教堂,强行霸占。有的还到处强占田地,一些外国教会通过强占、霸占、购买等方式获得大量土地、房产。如四川彭县白鹿场天主堂占有土地达10000亩。传教士在内盟还占领垦地,召佃开荒。1871年,天主教士在乌兰察布盟四子旗的乌尔图沟一带,一次就占垦地4500亩,1873年,又把萨拉齐小把拉周围10000亩土地夺归己有,直接向农民收租取税。19世纪80年代,一些传教士又在城市出租房屋。据北京教区主教樊国梁的收租帐单记载,仅北京西单牌楼以南,宣武门内外,就有130家店铺为天主教房产。1900年,仅天主教的地产(房产价值未计)价值3700万法郎(约合当时美元540万)。外国教堂更有甚者还擅自修筑堡垒,暗搞武装,并搜罗一些土豪劣绅、流氓、地痞为心腹,依为爪牙。这些人得到教会的庇护,仗势欺人,胡作非为。例如1869年,四川酉阳州一些教民在教堂的支持下,强迫一平民退婚,激起公愤,群众起而焚毁了教堂,传教士聚集教民杀死平民200余人,内有肢解、轮奸、点人蜡等,惨不忍睹。教会的侵略罪行势必激起人民群众的反抗,从19世纪60年代起,群众性反洋教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连绵不断的反洋教斗争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运动60年间,由教士引起的教案达400余起。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后30年。当时一些地方官吏和乡绅,看到外国教会肆意干涉地方行政,诋毁孔孟,从维护封建统治利益和思想文化方面出发,也参与了反洋教的斗争。1861年,法国天主教主教胡缚理

  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威胁官吏,欺压人民,违反中国法令,激起了广大群众以及官绅的公愤。贵州巡抚何冠英、提督田兴恕,联合发出致全省官吏一封公函,指出“省中天主教„„近乃肆行无忘,心实叵测”,为“力挽颓风”,要求各级官吏留心稽查,随时驱逐。候补道缪焕章编印的《救劫宝训》,号召“屏黜异端”。1861年6月,贵阳附近青岩地方人民按照传统习惯过端午节,到街上游走,同教民发生冲突,青岩团丁焚毁教堂、学校,处死教民4人。第二年2月,开州(开阳)又展开反对外国教会的斗争,地方官吏逮捕教士文乃耳,处以死刑。在19世纪60年代,在湖南、安徽、江西、四川、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台湾、湖北等许多省区都发生了群众性的反教会斗争。1870年6月,天津天主教育婴堂死去婴儿30——40个,同时又不断有拐迷幼儿事件发生,拐犯供词中无不牵涉教堂,于是反洋教的揭贴贴满大街小巷,天津群众纷纷向教堂质问。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嫌清廷镇压不力,向清北洋大臣崇厚咆哮,说“闻乱民欲得吾命,你当先吾而死。”即向崇厚开枪,未中,又向天津知县开枪,击伤天津知县刘杰的随从。愤怒的群众忍无可忍,立即殴毙了这个无视中国主权的强盗。随后天津群众鸣锣聚众,抢出育婴堂幼儿,焚毁法、英、美在天津的教堂,并及法国的领事馆,打死外国传教士20余人。这一事件使中外反动势力非常恐慌,清政府急派曾国藩处置。曾国藩在外人的压力下,先向侵略者保证杀人数目,然后开始审理这一教案。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是非曲直是明了的,他在慈禧接见他时向慈禧说:“教堂近年到处滋事,教民好欺不吃教百姓,教士庇护教民,领事官庇护教士。”“凡教中犯案,教士不问是非,曲庇教民,„„遇有民教争斗,平民恒曲,教民恒胜„„平民愤郁愈甚,郁极必发,则聚众而思一逞。”可见,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原因是“百姓积不能平”,这一点是有明确认识的。他也公正地分析过天津教案,“实缘丰大业之对官放枪,仓猝至变。”对拐卖儿童之事,则含糊其词,“津民之所以积疑生愤者,则亦有故”。但在实际办理中,曾国藩置事实于不顾,囚拿80余人,无辜的20人被戮,25人被充军;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撤职,交部议罪,而对丰大业开枪之事不敢置一词,并为法国天主教堂涉嫌拐迷儿童一事辩护,说:“彼以仁慈为名,而反受残酷之谤”。并与崇厚会衔上奏,说法人育婴堂并无拐迷之事。曾国藩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其门生左宗棠也指出,“虽拐迷无据,而幼童百许,童贞女若干从何而来?王三虽未承招,武兰珍则生供俱在,不得谓无其人无其事。若果王三、安三等本与教堂无关系,法国公使何必“索之甚紧”。曾国藩本人也深感此事“既无以对百姓,又无以谢清议”,在事后5天又上一折说;“臣前奏力辩洋人之诬,„„故于迷拐儿童一节,言之不尽不实。”“迷拐人口,实难保其必无。„„供词牵涉教堂,在在可疑。”天津教案就是这样,曾国藩在外人的压力下,屈服于外国强权,用中国老百姓的性命和财产(赔款497285两白银)换取所谓“和局”。中法战争后,由于外国侵略者对中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的规模越来越大。1886年,重庆3000多群众,捣毁英、法两国教堂,驱逐教士。1887年,福建福安县30多乡农民组织“义军”,提出为国复仇的口号,向传教士和教民展开斗争。接着各省爆发了许多反教会的斗争。1890年和1891年,终于爆发了四川大足、长江中下游和热河朝阳三个地区为中心的大规模反教会斗争,民间秘密结社,会党开始成为斗争的核心力量。1890年8月,四川大足法国天主教教士威胁地方官吏,严禁迎神赛会,打伤居民,并烧毁了教堂附近的民房。广大群众义愤填膺,顷刻间击毁教堂。由余栋臣领导的大足煤窑、纸厂工人、苦力、挑贩发动起义,手持大刀长矛攻入龙水镇,杀死教民10余人,焚毁教堂。他们发布檄文,怒斥官吏、豪绅“助纣为虐”,并历数外国侵略者欺侮中华的“八大骇天大罪”,号召群众起事驱逐外国传教士。大足、铜梁等县群众纷纷响应,清政府派兵镇压,起义军转战铜梁、大足等地,1892年起义不幸失败。

  1891年,长江中下游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浪潮。江苏扬州会党发布揭贴,约期拆毁教堂。地方官出告示禁止,即刻被人撕毁。5月,当地群众5000——6000人打毁教堂。安徽芜湖也爆发了10000多人的打教堂、海关的暴动。短短几个月内,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省都发生了反教会的暴动。湖南还大量印发反教会侵略的各种宣传品,如《齐心拼命》、《鬼教该死》、《灭鬼歌》等等,“通传各省”,大大推动了反教会侵略的斗争,使中外反动势力惊骇不已。英、美、法、俄、德、日等国联合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英、法等国公然出动军舰到长江一带示威。清政府秉承侵略者的意志,进一步加强对各地人民反教会斗争的镇压。1891年11月,热河朝阳的金丹教发动起义,“仇杀天主教,仇杀蒙古王公,仇杀贪官”。起义军所到之处,击毁官署,打开囚狱,焚毁蒙古王公府第,驱逐蒙古兵丁。热河奉天交界地区的人民群众纷纷响应,一个月内队伍发展到数万人,清政府派直隶、奉天的军队镇压。经过两个月的浴血奋战,起义被镇压了下去。十九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反洋教斗争浪潮虽然被清政府镇压了下去,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得斗争仍在继续,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第二节义和团兴起及清廷的宣战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资产阶级的变法维新运动,在慈禧为首的反动势力镇压下,顷刻间灰飞烟灭,民族灾难依然如故。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广大农民又登上了反帝爱国斗争的舞台,掀起了规模巨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挽救民族危机斗争的继续,也是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大汇合。帝国主义往往把教会作为自己的重要侵略工具,一些教会、教士又充当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遣队。有的外国传教士披着慈善家的外衣,在传播福音的幌子下,到处搜集情报,为帝国主义侵略出谋划策,甚至干涉中国内政,强占各种侵略权益。正如美国一传教士狄考文供认:“基督徒的工作目标,„„不单在尽量招收个别使徒,乃在征服整个中国。”此外,外国传教士还到处鱼肉百姓,包揽诉讼,早就激起了整个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终于在1900年爆发了规模巨大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首先起于山东,主要是由于山东在甲午之战中惨遭洗劫,战后不久,德国又强占胶州湾,英据威海卫,后德又把山东变成它的势力范围,山东人民被置于德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其次,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开始大肆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铁路修建和海轮通航,使得大批原依赖运河航运为生的船工失业,同时也加速了洋货在北方的倾销,从而使更多的农民、手工业者破产,大量的船工、农民、手工业者,在帝国主义侵略下失去了自己谋生的手段,因而对帝国主义侵略恨之入骨,铤而走险。第三,教会在山东相当猖狂,外国人所办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及其它教会机构,仅在山东全省就有1000多所,传教士、教徒达80000多,他们横行霸道,欺凌百姓,官府畏惧洋人而护教抑民,所以民冤难伸,民气难平,这样就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同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矛盾。加之,黄河连年溃决,山东大部地区遭灾。1898年山东有50余州县涝灾,淹死人口十六七万,广大人民流离失所,各地教堂乘机囤积奇居,哄抬粮价,高利盘剥,这样广大劳动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激愤便通过反洋教的形式喷发了出来。1897年,在直鲁交界的冠县梨园屯(今河北威县),村民在阎书勤领导下拆毁教堂,反抗外国传教士和教民压迫,拳师赵三多也率众在梨园屯亮拳设厂。1898年,赵三多在冠县将家店(河北威县)竖起了“助清灭洋”的旗帜,义和团运动拉开了它的序幕。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梅花拳、大刀会等民间秘密结社,他们原本是不同的派别分支。如义和拳、梅花拳是流行在山东、直隶一带的以设坛传技为手段的民间组织,是为了“保卫身家,防御盗寇”。而大刀会则是原清嘉庆初白莲教里的八卦教的一个支派。后经过长期演

  变,互相渗透融合,到19世纪末,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汇成了反帝斗争的洪流。1898年6月,山东巡抚张汝梅将他们统称为“义民会”,1899年,继任山东巡抚毓贤出示明令将义和拳和许多反帝组织统称为“义和团”,同年10月清政府也称其为“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境内蔓延开来,各地声气相通,互相联络支援。1899年,平原县杠子李庄教民地主李金榜仗势欺压拳民李长水,引起了冲突,而知县蒋揩则抑民护教,山东的拳民首领朱红灯和心诚和尚,率众前去支援打败了蒋揩,并攻打了恩县教堂。朱红灯打出了“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的大旗,蒋揩向山东巡抚毓贤告急,毓贤对教会也很不满,又看到拳民声势浩大,因而请清王朝撤了蒋揩,但又逮捕杀害了朱红灯、心诚和尚。但义和团势力仍然很盛。1899年12月,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压力,撤换了镇压义和团运动不力的毓贤,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袁一上台便大肆屠杀拳民,以博得帝国主义洋主子的欢心。在袁世凯的武力镇压下,山东的义和团运动进入了低潮,许多人转入秘密活动,还有些转到了邻省直隶。直隶也是帝国主义教会势力很强大的地区,全省有教堂2200多所,人民反洋教斗争从未停止过,在直鲁交界和南部地区也有义和团活动。当山东义和团进入直隶南部后,“一倡即和”,当地义和团也迅速发展了起来。1900年4——5月间,义和团已遍及全省,并控制了省城保定,接着又向北发展,进入京津,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义和团斗争中心。义和团在北京出现后,许多北京居民也纷纷加入义和团。清政府起初对义和团运动是采取镇压措施,“严拿首要,解散胁从”。但并未能制止住义和团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对此惊恐异常。1900年4月6日,英、法、美、德4国公使分别照会清政府,“限两个月内将义和团剿除干净”,否则他们就要自行平乱。4月12日,又再次照会清政府,清政府命直隶总督裕禄镇压。裕禄派重兵沿铁路线“随时弹压”,但义和团的势力很大,同前来镇压的清军发生了一系列激战。1900年5月,义和团在涞水县焚毁教堂,惩办了20多个为非作歹的教士和教民,接着又打败了裕禄派出的会剿清军,副将杨同福也被击毙。5月27日,义和团又占领了涿州,破坏了涿州到长辛店的铁路、车站、桥梁、电线等,逼近北京。随着义和团运动的高涨,清政府内围绕镇压还是招抚问题发生了争执。慈禧此时一方面慑于义和团声势浩大,一面又怕得罪帝国主义列强,想和平解散义和团了事。清政府在给军机大臣荣禄的命令中说:“此等拳民,虽属良莠不齐,究系朝廷赤子,总宜设法弹压解散,该大学士不得孟浪从事,率行派队剿办,激成事端,是为至要。”并派军机大臣赵舒翘、刚毅去涿州察看。而刚毅是有名的顽固大臣,对排外很热心,因而力主招抚,向慈禧报告:拳民“诛不胜诛”,“断无轻于围剿之理”。清政府鉴于此,便默许了义和团存在的合法性,因而各地的义和团得以大批地开进北京,许多清军也都加入了义和团。6月下旬,北京全城已有千余个坛口,团民10万余人。与此同时,天津也涌入了大量的义和团,裕禄向清廷报告:“天津义和团民,近已聚集不下3万,日以焚教堂、杀洋人为事”。义和团声势浩大,迫使裕禄不得不向清廷建议,“势不得不从权招抚。”义和团运动在全国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特别是当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后,对中国的北方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东北、山西、内蒙、陕西、河南、甘肃等地都有义和团活动,他们从捣毁教堂开始,发展到武装打击外国侵略者。南方各省也在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纷纷掀起了反对外国传教士的活动,在长江流域直到福建东南沿海,各省都有义和团活动,在福建义和团揭贴中更有光复台湾的要求。但由于南方诸省义和团活动比北方要弱得多,没能展开像北方那样大规模的群众活动。二、八国联军侵华和清政府宣战面对迅猛发展的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除了继续威胁清政府外,开始准备进行武装干涉。1900年4月,在英、德、美、法4国公使联合向清政府发出照会后不久,俄、美、

  英、意、法等国家军舰陆续开到大沽口,声言要派兵入京,保护使馆。5月28日,各国驻北京公使举行会议,决定调兵入京,“保护使馆”,并将他们的这一决定通知了清总理衙门。5月30日至6月2日,各国侵略军400多人陆续由天津乘车到北京,进驻东交民巷。而此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俄、英、日、美、法、意等国军舰有24艘,兵士2000多人。6月6日,驻华公使们议定的联合侵华政策得到了他们本国政府的批准,10日,就由英、俄、日、美、法、意、德、奥八国拼凑了2000多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向北京进犯。帝国主义列强从此开始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了。西摩尔率领的八国联军,沿途遭到了义和团的袭击,群众不断拆除铁路、进行了阻击,侵略者费了4天时间才走完从天津到北京的一半路程,到达廊坊。6月14日,侵略军第一列火车从廊坊开出10多里,第二列还在加水,义和团300多人冲进了廊坊车站,同联军相对阵,同时,义和团又对落垡车站的联军发动进攻。16日,西摩尔被迫率部奔向杨村。18日,联军两列火车后撤在廊坊再次遭到义和团的袭击和董福祥甘军的进攻,义和团和甘军直追到杨村,包围和袭击了杨村车站,西摩尔只得率联军沿北运河逃向天津。但沿途又遭义和团阻击和清军袭击,直到26日,才在沙俄增援部队的帮助下逃向天津租界,死伤了300多人,廊坊阻击战打退了各国侵略军向北京的进攻。在北京的帝国主义分子听到他们的联军北上,气焰非常嚣张。6月11日,日本使馆书记生杉山彬前往车站去迎接他们的联军,被守卫在车站的甘军杀死,帝国主义分子以此为借口,在东交民巷使馆附近建筑工事,分兵驻守,经常枪击团民和巡街的清军,更加引起了广大群众和清军的愤恨。6月14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率军外出,开枪打死了在练武的团民20多人,6月20日,克林德又在东单牌楼附近向中国士兵开枪,触犯众怒,被当场击毙。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被阻,帝国主义列强又集结兵力,准备再次发动进攻。6月16日下午,联合舰队向大沽炮台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守军于17日凌晨两点交出炮台。在遭到罗荣光拒绝后,联合舰队于17日零点10分向大沽炮台发动了猛攻,守军立即反击,经过6个多小时的激战,联军损失了130多人,大沽炮台失陷,天津门户被打开。清王朝此时内外交困,一边是义和团的威胁,一边是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面对此种局面,清政府已必须做出决策。但在和、战问题上清政府内部意见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又是与怎样对待义和团问题联系在一起。吏部侍郎许景澄、太常寺卿袁昶等人主张镇压义和团,使洋人不再派兵入京,光绪支持这一派主张;端亲王载漪、协办大学士刚毅等则主张利用义和团与列强对抗。慈禧在“剿抚”问题上支持顽固派,因而在“和战”问题上就赞成主战了。6月16日起,慈禧连续召开了御前会议讨论和、战问题,在第一次御前会议上,慈禧又接到了顽固派的谎报,说列强进京,要强令她交出政权,归政光绪。在戊戌政变后,慈禧就曾多次密谋废除光绪帝,另立端亲王载漪儿子溥儁为“大阿哥”,但遭到列强阻挠,慈禧就怀恨在心。此次又让她归政,她嫉恨愈深,令荣禄和罗荣光“万勿任其长驱直入,贻误大局”。6月19日,慈禧又向荣禄下达了作战命令,说:“事机紧迫,兵衅已开,该督须急召义勇,团结民心,协助官兵节节防护抵御,万不可畏葸瞻顾。”6月20日,大沽炮台失陷后,慈禧又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决定对各国宣战了。6月21日,清政府正式发布了宣战上谕,声称:“朕今涕泣以告先庙,慷慨以示师徒,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熟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但这份慷慨激昂的上谕并未送达任何国家,也未说明向谁宣战。“宣战”实际上是清政府在帝国主义进攻和义和团运动威胁下被迫采用的一种手法,一则可以缓和国内人民的反清情绪,减轻义和团运动对清王朝的威胁,一则可借义和团向帝国主义发泄她的不满,还可借刀杀人,让帝国主义列强来镇压义和团运动。所以慈禧虽发布了宣战诏谕,但只是个应变手法,她从来也未真正准备同外作战。清政府在颁布宣战上谕的同时,还颁布了正式招抚义和团的上谕,在上谕中清政府称赞义和团在抵抗列强的战斗中,“以血肉之躯与枪炮相搏”,“杀敌不少”,“不用国家一

  兵,不糜国家一饷,甚至髫龄童子,亦复执干戈以卫社稷。”但随着八国联军大量增兵,清政府很快又改变了态度,在6月25日,慈禧太后指示荣禄,派人与使馆议和,并向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袒露心迹:“尔督抚度势量力,不欲轻构外衅,诚老成谋国之道。无如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数十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敌,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生灵涂炭,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希望他们体谅“朝廷万不得已之苦衷。”29日,慈禧又给驻各国的公使发电,请他们向各列强解释她被迫宣战的苦衷,并明确向列强表示:“现仍严饬带兵官,照前保护使馆,惟力是视,此种乱民,设法相机自行惩办。”7月3日,清政府又直接向俄、日、英、法等国发出国书,乞求他们“暂弃小嫌,共维全局。”这些上谕进一步说明了清王朝招抚义和团是别有用心,对外宣战只不过是个花招而已。在义和团期间,拥有实力的地方洋务大官僚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清政府对外宣战前始终主张严厉镇压义和团,并直接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勾结。6月16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霍必澜在取得英国政府同意后,向刘坤一、张之洞表示,如果他们采取维持秩序的办法,将受到英国海军的协助。显然英国是想通过刘坤一、张之洞来控制与他们利益最为密切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刘坤一、张之洞表示赞成,并要“不惜代价”采取“有力”的措施,以保护英国在他的辖区内的利益安全。清政府对外宣战后,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等扣压了宣战上谕,拒绝执行清政府发布的招抚义和团、暂停认还洋款的诏令,越过清政府直接与帝国主义相勾结。6月26日,刘坤一、张之洞委托督办铁路事务的买办官僚盛宣怀,指示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了《东南保护约款》,《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主要内容是:“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此后李鸿章、山东巡抚袁世凯、浙江巡抚刘树棠、闽浙总督许应骙等都参加了这一条约,同帝国主义密切合作,实行所谓“东南互保”。“东南互保”解除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后顾之忧,集中全力在北方,发动侵略战争,并且“东南互保”阻止了义和团运动的向南发展,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清中央政府对外宣战,而地方督抚却与外敌订立条约互保,表面看来相互是不相容的,但实际上内容是一致的。慈禧在接到东南督抚的奏折后,非但没有指责他们,而且表示朝廷“屡次明降谕旨,总以保护使臣及各口岸商民为尽其在我之实,与该督等意见正复相同。”由此可见,他们在对义和团进行镇压和对外妥协的根本方针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手法而已,一个直接对义和团进行血淋淋的屠杀,一个先欺骗,后屠杀。第三节义和团失败及《辛丑条约》订立一、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与清王朝的对外投降妥协相反,京津一带的义和团和清军的爱国官兵,英勇地抵抗着外国侵略者。天津义和团和驻地清军在6月17日大沽炮台失陷后,即开始围攻位于天津东南的紫竹林租界,反击联军进攻,进行天津保卫战。在紫竹林租界东面的武备学堂,和东机器局,北面的老龙头火车站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武备学堂是清军培养军官的学校,当时该校总监廕昌躲到租界中去了,而大部分教职员工也逃散,几十名支持和参加义和团的学生则开枪轰击租界。17日下午,英、德军队向学堂发起了进攻,学生英勇奋战,敌军久攻不下,便放火焚房,引起了军火库大爆炸,几十名学生全部牺牲。在东机器局当时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东机器局本是清政府在华北最大的兵工厂,当时在此地设有义和团的坛口,驻防清军中也有许多人加入了义和团,他们扼守着从大沽到天津的要道,又威胁着整个紫竹林租界的安全。6月23日俄、英军队600人进攻东机器局,被守军和义和团击退。27日,联军再次出动了2800人围攻,守军和义和团进行了顽强抵御,在激战中枪弹落入该局炸药库,引起爆炸,联军乘势攻占了东机器制造局。

  老龙头火车站是交通枢纽,又是当时租界与外界联系的要地,有1700名俄军驻守此处。6月18日,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率团民数千人与清军进攻老龙头车站,俄军很快被包围在火车站,死伤500多人,义和团和清军几度攻入车站,但都被敌人打退。7月2日,张德成率领的号称“天下第一团”的义和团,从正面攻击紫竹林租界,与敌人激战5个多小时,为了冲破敌军的“雷区”,大摆“火牛阵”,在几十头牛尾巴上捆上蘸油的棉絮,点燃后火牛狂奔,踏毁了敌军所布地雷,义和团乘机一拥而进,但遭到敌军死命反击,被迫退出。7月6日,直隶提督聂士成率领武卫前军两营从天津城南迂回到租界西南面,从城墙上开枪轰击租界跑马场一带,并挑选营勇潜至跑马场向敌军发动突袭,7日,聂士成军沿跑马场进攻,直逼租界边缘的小营门。列强不断增兵天津,这时联军总数以达18000余人,7月9日,联军向天津城西南角进攻,包抄义和团和清军,在纪家庄同韩以礼率领的义和团守军发生激战,后因寡不敌众,韩以礼战败,联军攻占了纪家庄。同时联军又分兵6000出大营门直扑小营门外的聂士成军,聂士成率部退到八里台,被联军包围,聂士成指挥突围,在突围中不幸中弹牺牲。在清政府宣战后,聂士成指挥的武卫前军,奋战杀敌,聂士成本人也阵亡,他们不愧为爱国的官兵。八里台之战后,联军攻占了海光寺的西机器局,天津危机,清政府忙派帮办北洋军务的宋庆到天津主持战局。7月13日,联军两路大举进攻天津,一路由俄、德军组成,一路由英、日、美、法、奥军组成。俄、德军攻东北角水师营炮台,英、日、美、法、奥军攻天津南门。守南门的清军发炮还击,战斗激烈进行到第二天早上,毙伤敌军800多人,这是中国军民在抵抗八国联军战斗中,歼敌最多的一仗。14日,日军用炸药轰塌了城墙,清军和义和团与侵略军最后展开了巷战,清军和义和团失利,天津城陷落。在天津保卫战的同时,在北京的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围攻了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从6月20到8月14日,义和团和清军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达56天。在宣战前夕,慈禧为了向抵制她废立计划的各国公使报复,令荣禄率清军和义和团围攻使馆区。义和团和部分爱国官兵只凭一股朴素的爱国之情,没识破慈禧的阴谋,更不懂得各国使馆应受驻在国保护的国际公法,给侵略者造成了扩大战争的口实。由于侵略者凭借坚固的工事和优良的装备,顽强抵抗,而清军统帅荣禄又一再坚持“主和”,暗嘱诸将“不可力攻”,义和团群众只凭刀矛相撑,且又迷信所谓“刀枪不入”,结果使馆未攻下,却遭到重大损失。后来慈禧发觉帝国主义侵略者并无什么要她归政的照会,此不过是一些盲目排外的顽固派大臣们所编造的,随着“归政照会”查无实据,慈禧开始由“宣战”变为“乞和”了。荣禄在她的指挥下,对使馆区名为进攻,实为保护,清军依仗着“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打头阵,他们则在后面不进攻使馆,反而看到后退的团众便开枪射击,义和团在前有外国侵略者,后有清军的夹击下,伤亡惨重,落入了慈禧借刀杀人的圈套。在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同时,6月15日到8月16日,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围攻西什库教堂达62天之久,打死打伤了一些敌军,但始终也未能攻下教堂。8月4日八国联军20000人,以英、日、美为左翼,俄、法等国家军队为右翼,从天津沿运河北犯。8月5日进攻北仓,义和团和清军奋力抵抗,伤毙敌军400余人,敌军很快得到增援,北仓失守。8月6日联军进犯杨村,清军应战失利,裕禄自杀,宋庆、马玉崑率军北逃通州。8月7日,清政府下诏调两广总督李鸿章北上向侵略者乞和,侵略军不予理睬,继续北进,清军这时军心涣散,不战而溃,临时调来帮办武卫军事务的大臣李秉衡无力约束部队,退到通州张家湾自杀。八国联军长驱直入,12日占领通州,13日直抵北京城下,当天午夜俄军抢先攻入东便门,接着日军向东直门,朝阳门发动进攻,北京的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抵抗,打死打伤侵略军300人,由于大队清军赶去支援朝阳门,东便门,英军乘广渠门守备空虚之机攻入城内,14日北京城失陷。八国联军入北京城后,义和团和部分清军仍在抵抗,进行了一两天的巷战,15日凌晨,慈禧带着光绪和少数亲贵、臣仆仓皇逃离北京。

  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帝国主义侵略军在其进行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无所不为。侵略军在攻陷大沽后,在附近地区连日纵火焚烧,使繁华的市区夷为平地。在天津,侵略军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上架起火炮,对准拥向北门逃难的群众“连放排枪,每一排必倒毙数十人;又连放开花,其弹于人丛中冲出城外,死者益众”,在帝国主义大屠杀下,天津城“自城内鼓楼迄北门外水阁,积尸数里,高数尺。”联军在天津还大肆抢掠,日军从长芦盐务署抢走200多万两白银,接着,美、俄、英、法也先后到这里洗劫,抢走了大量银两。而俄军在占领制币厂后,抢走了几吨存银。这些侵略者还对天津居民进行抢劫,金银财宝、毛皮、古玩概没能免。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大量屠杀北京居民和义和团,仅在庄王府一处,就屠杀烧死了1700多义和团团民,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八国联军还特许军队在北京公开抢掠3天,洗劫了堆满金银和历朝珍宝的皇宫、颐和园等地,并抢劫官库,各地库款损失达6000万两左右,明代的《永乐大典》和其它珍贵图书被毁达46000余册,还有许多珍贵文物。经过此次浩劫,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家珍奇,扫地遂尽。”八国联军还在北京城划界驻军,设立殖民统治机构——“北京管理委员会”,对北京人民实行残酷的压榨和屠杀。并在北京四郊搜捕义和团,“冤死居民无算”,抢劫更为普遍。帝国主义列强还肆意继续扩大侵略战争。首先是野心勃勃的沙俄,以保护东北铁路为由,7月上旬动员约18万军队,兵分7路入侵我国东北,想借机实现其沙皇“黄色俄罗斯”梦,只用两个多月便占领了东北三省的主要城市。东北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沙俄则凭借其优势的军事力量大肆屠杀中国人民,并制造了一系列残案,对手无寸铁的居民进行屠杀。在海兰泡,俄国将中国数千居民赶到黑龙江边刀砍斧劈,绝大多数被杀。在江东六十四屯,沙俄将六十四屯居民驱到江中,溺死7000多人,强占了六十四屯。在瑷珲沙俄军队纵火焚城,烧死数千中国居民。沙俄在中俄边境枪杀、水淹、火焚的中国人不下20万。八国联军也在关内扩大战果,相继占领了山海关、秦皇岛、保定、张家口,并向山西进犯,慈禧闻讯又逃往西安。在帝国主义武力打击下,慈禧太后又屈服于洋人的淫威,以屠杀义和团取悦于洋人。在慈禧逃亡的途中便下令,要官兵对义和团“非从严剿办,不足以惩凶顽。”同时命令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为议和大臣,与帝国主义列强接洽。李鸿章立即下令“不准华军接战”,要礼迎侵略者。清军按照李鸿章指令,一面屠杀义和团,一面后撤,把大好河山出让给侵略军。李鸿章从广州赶到北京后,即开始了谈判,各列强在进攻北京前,由于他们的侵略利益是一致的,因而暂时勾结到了一起。但北京被攻克后,各列强都心怀鬼胎,矛盾日益尖锐。沙俄表示赞同李鸿章出任和谈代表,支持慈禧继续掌权,并主张从北京撤军,开始议和,条件是中国承认他独占东北。英国则坚决反对,企图扶植光绪帝上台作傀儡,拒绝承认李鸿章的和谈代表资格。日本则因与沙俄争夺东北的矛盾,坚决支持英国。法国则因在两广与英有矛盾,则一定程度上支持沙俄。德国则继续调兵,妄图武力占领烟台,进一步抓紧时机,扩大在华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又第二次提出其“门户开放”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议,最后对华政策趋于一致,形式上仍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继续让慈禧充当他们的统治工具。1900年12月24日,美、英、俄、日、德、法、意、奥、比、西班牙、荷兰共同提出了《议和大纲》12条。慈禧此时正在西安惶惶不安,不知主子要怎样处置她,看到这个大纲并未将她作为祸首加以惩处,如获大赦,“诏报奕劻、鸿章尽如约”,并向列强表示一定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1901年9月7日,清王朝与这11个国家订立了《辛丑条约》。条约共12款,19个附件,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亿5千万两,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一共98000多万两,各省还有教会损失赔款约2000

  万两,总数超过10亿。(二)各国在北京东交民巷单独设立使馆区,中国居民不许在此区域内居住。(三)拆毁大沽炮台及北京到大沽沿线的所有炮台,天津周围20里不许驻扎中国军队,准许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的12个战略要地驻军。(四)清政府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与洋人为敌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加入各种反帝性质的组织。(五)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对外适宜。《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用暴力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枷锁,是清政府对国家主权的一次大拍卖,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的驯服工具,成为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刽子手。巨额的战争赔款,严重地危及到清政府的财政,加重了广大中国人民的负担。在北京划立使馆区,造成“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各国公使成了清王朝的太上皇。拆毁炮台,外国军队占领要害,解除了清王朝的防卫,使北京大门洞开,随时可遭到帝国主义军事威胁和控制。惩办排外官吏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派使节向德、日道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尊严,助长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显然《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化。中国人民在清王朝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后,仍然坚持反帝爱国斗争,在东北掀起了抗俄斗争的怒涛。1901年初,各地抗俄武装已达10多万人,其中“忠义军”发展最快。1902年时曾达20万人,先后攻克通化、新宾、海龙、怀仁、安东等城镇,收复了大片国土。在京津等地义和团当清王朝下令“痛剿义和团”后,他们放弃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继续坚持同帝国主义侵略军和前来“围剿”的清军作战,但在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终于被镇压了下去。义和团运动,虽然被中外反动派绞杀了,但是中国人民不怕流血牺牲,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打乱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义和团运动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也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削弱了他的统治力量,并使广大人民进一步从血的教训中看清了清王朝的反动本质。此外,义和团运动同当时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一起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扩张活动,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一页。义和团运动,毕竟是农民阶级的自发斗争,它身上刻有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依然带有许多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它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更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无法提出正确的斗争口号和策略。在反帝斗争中,有很大的盲目性,笼统排外。在反对封建压迫、打击封建势力时,又对清王朝幻想很大,最终上当受骗。在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斗争中,用神鬼迷信来鼓舞士气,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这都是导致它最终失败悲剧的主要因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失败,告诉我们在中国此时,旧式的农民战争是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的,它必然要为新的斗争所代替。

  

  

篇三: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它震动了当时的中国和世界,体现了我国人民不屈服于帝国主义的民族反抗精神。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揭开序幕,迅速发展壮大,势如燎原烈火,很快掀起了一场席卷中国北部,震撼全世界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是19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继续和总和。从19世纪开始,随着列强势力向中国扩张,宗教成了他们进行文化侵略的重要工具。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随着传教士日益专横跋扈,人民的反抗也愈来愈强烈。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侵夺中国沿海军港,并深入内地掠夺铁路、矿山权益,企图瓜分中国。外国传教士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他们收罗土豪劣绅、流氓恶棍入教,作为教民,霸占土地,欺压百姓。清朝官吏屈服于帝国主义压力,庇护教士、

  教民,压制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老百姓纷纷加入义和团。

  义和团的基层组织是“坛”,每坛25人,设有坛主。入坛的人都要焚香宣誓,并严格遵守“不扰民、不贪财”等戒条。他们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仇恨外国侵略势力带来的铁路、轮船、洋货、教堂,见到这些必毁之而后快。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还公然干涉清政府内政,责令清政府派袁世凯到山东镇压义和团。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义和团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奋起反抗,给了侵略者沉重打击。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

  

  

篇四: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是中国人民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的继续。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流行于山东、河南等地,以设坛练拳为形式,以“保卫身家,防御盗贼”为口号。随着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和反教会斗争的深入发展,逐渐从秘密的反清组织发展成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团体。他们在1899年树立起“助清灭洋”的旗帜,攻打教堂,抗击外国侵略军,并由山东向直隶发展,后来扩展到津京地区,与八国联军进行战场上的拼搏,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1、失败原因:主观上: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1)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2)对封建统治阶级勾结外来侵略势力压迫中国人民和卖国本质认识不清。(3)缺乏统一领导和坚强的领导核心,具有严重的分散性。(4)缺乏先进思想和理论指导,提不出完整的斗争纲领。客观上,帝国主义力量的强大和清政府的出卖。2、历史意义和教训:意义:(1)显示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反侵略的坚强决心。(2)打乱了列强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使帝国主义认识到“瓜分中国一事,实为下策”,而不得不采取“以华制华”的政策。(3)动摇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政府的统治,客观上推动了清末新政。(4)使中国人民从义和团运动失败的血的教训中进一步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一切革命运动:反帝必须反封。教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表明,没有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来领导,单靠农民阶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列强并没有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何在?义和团“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了几万人,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1)2)3)4)5)6)7)

  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纲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意义: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8)失败的原因: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9)启示:10)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篇五:概述义和团运动

  浅谈义和团运动

  浅谈义和团运动

  教、东正教教职人员及中外信徒皆有死伤。仅仅在XX,全省被杀的ZG天主教徒计就有5700余人之多。另外,义和团在ZG各地,毁铁路拆电杆破坏各种教会教堂,而在这一点,义和团是及其落后和封闭的。

  而在清政府方面,义和团的“剿”与“抚”义和团在XX反侵略斗争的进展,引起帝国主义者的恐惧和仇视,他们指责地方官吏没有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教士、教民,对毓贤尤为不满。在帝国主义的重压下,1899年12月初,美国公使示意清政府由武卫右军统领袁世凯为XX巡抚,以便统带所部新军镇压反教群众。清政府接受了这项无理要求。袁世凯一上任,便大肆屠杀义和团员,彼时,义和团遭受了巨大的重创。

  其实,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起,清政府官员在对待义和团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主“剿”和主“抚”两种不同意见。前者认为义和团源自白莲教,必须严加取缔,坚决镇压,以防止事态扩大;后者认为对义和团采取高压政策,很可能对清朝统治带来严峻危险,主张实行“招抚”,加以操纵利用。这两派意见交互影响清政府,使它举棋不定,对义和团的镇压忽松忽紧。在1900年,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招抚”,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更是利用了义和团于1900年6月对八国联军宣战,最终导致了《辛丑条约》的

  1

  签订。三、对于义和团的观点看法义和团运动是一个事件,是这一时期ZG历史状况的一个组

  成部分。对于清政府来说,义和团刚刚兴起时他们畏惧的,因为任何

  一个独裁政府都害怕民间运动和民间团体,生怕他们在当地扩大影响力,聚集民众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但当慈禧太后发现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时,就开始处心积虑利用义和团来反对洋人,因为在戊戌变法中洋人不仅支持赞成变法的光绪皇帝还为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的主将提供避难所,而在变法之前在ZG生活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也积极向ZG知识分子传授西方政治思想,可以说因为变法的事慈禧太后已经把洋人恨到了骨子里;此外慈禧太后轻信义和团“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等迷信思想,变得更加有恃无恐,向所有邦交国宣战并命令官兵配合义和团对ZG教民和住在ZG的洋人大开杀戒。当八国联军攻入后,慈禧感到自己受到了义和团的欺骗:义和团那些迷信的玩意儿根本不能阻挡洋人的火枪大炮。此外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慈禧太后只有剿灭义和团才可以恢复同各国的关系,让联军撤离以保住自己的权力。所以,又将屠刀伸向了义和团;

  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新文化运动中,ZG的知识分子对义和团是负面的看法,他们痛批义和团“野蛮”、“落后”、“迷信”。但是,到了20年代ZG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高潮阶段,虽然

  1

  许多西方人试图以“义和团主义”的复活为说辞来诋毁ZG的民族主义,但ZG的革命者已开始正面评价甚至美化义和团,说义和团实质就是“爱国主义”和“抵抗帝国主义”;

  可是,视义和团为反对外来侵略的勇敢战士的这种正面看法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达到了顶峰,此时,义和团作为一个修正过的神话十分符合文革时期特别的主旋律的需要,因此,在这段时期,对义和团的赞美和歌颂始终不断,在后期反XX运动中,还被作为攻击国内外敌人的象征性武器。然而在同一时期,XX地区的ZG人和许多西方人则将义和团的狂热、野蛮和排外作为标签贴在了红卫兵的身上。

  在现代学者看来,虽承认义和团运动的积极性和爱国性,但也看到了义和团运动的落后和盲目,是一种较为全面的观点和态度。

  小结:义和团运动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情绪和怒火的爆发,这一爆发具有巨大的非理性,这次运动在爱国的旗帜下,席卷了XX、XX和满州,使251名外国人和成千上万的ZG教徒丧命,此外还有几十万无辜的贫民和部分反对运动的官员。活动以清政府的彻底屈服并签定了《辛丑条约》而告终,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使ZG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格局最终确立,在运动过程中,部分人士曾力图挽回一些损失,如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人的东

  南互保政策,使得ZG的半壁江山免除了义和团运动以及八

  1

  国联军所带来的灾难,但这已经无力挽回清政府走向灭亡的势头。此后,ZG革命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清政府终于在1911年走到了尽头。义和团运动使ZG社会在被迫中前进了,虽然义和团运动使ZG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但是这个结果却是惨淡的,而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则是得不偿失且永远无法挽回的。这深刻的说明,不是打上爱国的旗帜,就真正能够做到爱国。也同样说明,远离了现代化的器物而企图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前进,是注定了要失败的。从义和团的教训中可以看出,在安定团结的今天,把极端的不理智的行为制止在初始阶段,无疑是正确的和有必要的。

  1

  

  

篇六:概述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西方国家直至今天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Rebellion)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

  2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又称双十二事变。

  4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5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6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评价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俩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但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但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的主张,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歌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2.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成立的。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不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他们就只能把自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上。

  4.辛亥革命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5)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5.二大制定的纲领内容和意义: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即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科学地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民主民族革命没有明确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没有分清敌友等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二大后,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很快传播开来,并广为人们所接受。

  6.中国近代战争失败的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1840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甚至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常常压制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2)经济技术的落后,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面。

  论述:中国抗日的意义和经验。意义:(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的事业产生了巨大贡献。经验:(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在全民族团结奋斗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篇七: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1.毓贤奏陈教案事窃思东省①民教不和,实由近来教堂收纳教民,不分良莠。奸民溷入②教内,即倚教堂为护符,鱼肉良懦③,凌轹④乡邻。睚眦⑤之嫌,辄寻报复。又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将纠众滋扰教堂,或谓某人即是大刀会⑥匪。教士不察虚实,遂开单迫令地方官指拿,地方官或照单拘拿惩责,百姓遂多不服。结怨既久,仇衅愈深,外匪乘机构煽,以报怨复仇为名,因以闹教生事。其中固难保无被诱之拳民,然亦有拳民绝不与闻者,固不能概诬拳民以闹教之名也。近年来东省办理洋务交涉,多以迁就了事;每接彼族⑦指拿之信,大半逢迎教士,曲从其意。彼族得步进步,其气愈骄,动辄挟制,反谓虐待教民。奴才遇事斟酌,小事迁就,以顾大局。至遇彼族来信指拿之人,必饬地方官先行查明,方能究办。──《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解读】这是毓贤于1899年12月奏陈山东办理教案情形奏折中的一段话。毓贤,汉军正黄旗人,1899年任山东巡抚,次年任山西巡抚,杀外国传教士数十名,被外国指为“祸首”,被处死。他任山东巡抚期间,既镇压过义和团,也对外国教会势力不满,不情愿对“教案”一味屈从外国处理。所谓“教案”,是指外国教会势力与中国人发生冲突而引起的案事,这在清季尤为

  1

  多发,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即与之密切关联。从所录这段资料中,可以看出毓贤对教案的认识和主张:①民教不和,根子在于教堂方面;②民众反洋教事出有因,不能把“闹教”之民一概加到拳民(义和团众)头上;③山东以往办理教案多迁就了事,助长了教方的势焰;④他表示办理教案要“遇事斟酌,查明究办”。

  毓贤其人绝对算不上有远见卓识之辈,施政业绩上也无甚亮点,但他这段话所表达的大旨尚有可取之处,有助于我们了解引发义和团运动的起因。

  【注释】①东省:指山东省。②溷(hùn)入:混杂进入。③鱼肉良懦:祸害善良和软弱者。④凌轹(lì):欺压。⑤睚眦(yázì):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⑥大刀会:当时活跃山东等省的秘密社会组织,俗称“金钟罩”,白莲教支派之一。⑦彼族:指外国方面。

  2.赵舒翘等主张抚用义和团拳会①蔓延,诛不胜诛,不如抚而用之,统以将帅,编入行伍,因其仇教之心,用作果敢之气,化私忿而为公义,缓急可恃,似亦因势利导之一法。特②拳民以灭洋为名,洋人视如仇雠③,我若收而用之,彼必谓为不然。然各国练兵,所以自卫,例非他国所能干预。且约束不令滋事,于和局固无妨碍也。管窥一得,用备择采。──《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

  2

  【解读】这是赵舒翘于1900年5月间所上奏折中的一个附片。赵舒翘,陕西人,同治进士,1899年任总理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他领衔上此奏时,义和团正向京城蔓延,奏折中请求清廷“调兵弹压”,说若不这样“其患何堪设想”,显出对义和团的恐惧。而在附片里,则主张对义和团“抚而用之”。当然,他们并非对义和团由衷看好,而是鉴于“拳会蔓延,诛不胜诛”,觉得不如“因势利导”加以利用。虽然虑及义和团“以灭洋为名”,被洋人仇视,收用之会招惹洋人,但认为他国不能干预中国“练兵”,再则约束不令义和团滋事,不会影响和局。

  面对当时的特定时局,这种矛盾心态在一些清朝官员乃至主政的慈禧太后身上,都有表现。了解这种情况,有助于认识清廷处理义和团乃至对外关系问题时的游移多变。

  【注释】①拳会:即义和团组织,当时多有称义和团为“义和拳”者。②特:只是。③仇雠(chóu):仇人。

  3.联军在北京肆虐德帅瓦德西①至京,居仪鸾殿②。自联军之入城也,时掠取财物,而德兵尤横,公卿贵人多被笞辱,炮击太庙鸱尾③,凿禁垣④为门。夷兵至骑驴上三殿,玉帛图籍焚掠无遗。户部银三百余万,内帑⑤倍之,尽以资敌。大治道途,穿城为铁道,通正阳门。俄、英兵迭居颐和园,及出而薪木皆尽矣。──李希圣《庚子国变记》

  3

  【解读】这是李希圣《庚子国变记》中的一条记载。李希圣,湖南人,光绪进士,义和团运动期间任刑部主事,所作《庚子国变记》,记事时间自1900年初至1901年10月,所记内容多为亲身见闻,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这里选录的是庚子年闰八月二十四日,即1900年10月17日的一条记事。

  从中可以了解:①联军统帅瓦德西到北京后居于皇家仪鸾殿。②联军入城后肆无忌惮地逞凶施暴。③中国的大量银两资财,“尽以资敌”。

  将课文中相关栏目中所涉联军暴行的内容,与这段资料联系起来,对联军的凶残面目认识会更深刻。

  【注释】①瓦德西:德国陆军元帅。1900年夏,侵华的八国联军攻占大沽、天津后,竞相争夺联军统帅之位,终为德国瓦德西所得。②仪鸾殿:北京西苑(三海,因在紫禁城西而名)中的宫殿。③太庙:皇家的祖庙。鸱尾:中式房屋屋脊两端陶制的装饰物。④禁垣:宫墙之内,这里特指宫墙。⑤内帑(tǎnɡ):国库,也指国库里的钱财。

  4

  

  

篇八: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B.维新派暗中支持义和团C.山东资本主义发展较快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2.导致义和团被清政府先利用后镇压的结局的根本原因是(A.清政府的背信弃义B.义和团自身力量弱小C.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胁迫D.义和团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模糊3.义和团最重要的作用是(A.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对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B.暴露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C.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D.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4.义和团运动的主旨是(A.反封建主义B.反资本主义C.反殖民主义D.反帝国主义5.维新派与义和团先后兴起,其主要共同点是(A.与封建制度的衰落有关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D.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有关6.在《辛丑条约》中最能体现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的是(A.使馆内不准中国人居住B.赔款白银4.5亿两C.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D.清政府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反帝7.义和团运动声势浩大,而孙中山却不加入的主要原因是(A.知识分子轻视农民运动B.南方距离北方路途遥远C.义和团运动落后于时代潮流D.义和团宗教色彩浓厚8.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这是指义和团(A.没有区别侵略和外来的近代文明B.没有正确区别外来侵略的目的和结果C.没有认清清政府的腐朽D.具有反帝斗争的彻底性9.清政府对义和团使用“剿”和“抚”两种办法,其根本相同点是(A.维护清朝统治B.欺骗人民群众C.讨好外国势力D.笼络地方官员10.《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这反映出(A.该部级别特别B.该部职能专门化C.清朝对外交往扩大D.清朝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

  )

  ))

  )

  )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二题,共25分。要求: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你们外国人难道没有看到。”他说:“咸丰诸妖知道你们和我们是同宗教同家庭的,就阴谋拉拢你们,以便在我们之间制造纠纷.误会和分离。他们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捏造谎言,假装友好,暂时让你们做许多买卖,来愚弄你们。”——引自《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英)材料二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天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主天;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斯萧然,一切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引自《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材料一如何看待外国人?根据是什么?

  -1-

  (2)材料二如何对待“鬼子”?根据是什么?

  (3)材料一的看法混淆了什么问题?材料二的看法有何落后性?

  (4)材料一与材料二两处不同观点的共同根源是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阜,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拳匪纪事》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拳匪纪事》材料三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保清灭洋”等字,人皆耀武扬威。——《拳匪纪事》材料四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属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一中,“又割台湾”“胶州强立阜”分别指什么事件?.

  (3)材料三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4)依据材料四说明义和团的实际反帝效果。

  三、问答题(共二题,25分)28.19世纪末,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分别掀起了维新派和义和团运动,请概述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并比较这两次运动失败原因的异同点。

  29.比较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

  义和团运动参考答案义和团运动

  一、选择题

  题号答案题号答案1D10D2D3C4D5B6D7C8A9A

  二、材料解析题26.⑴把外国人看成“同家庭”兄弟。宗教信仰⑵一切全杀尽。宗教信仰不同。⑶混淆了太平天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本质,看不出外国侵略者在本质上与清朝统治者是完全相同的;盲目排外,看不到外国先进的东西。⑷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提不出科学的理论来指导革命。27.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十分严重。⑵1895年《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7年的国强占胶州弯。⑶扶清灭洋。其原因是当时民族矛盾尖锐,在加上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⑷义和团运动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坚强决心,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三、问答题28.贡献: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挽救民族危亡、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发起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是顺应历史趋势的,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在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反帝爱国口号,英勇抗击侵华的八国联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并重创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失败原因:相同点:反对势力大于维新派和义和团的力量;将救亡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阶级身上,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或参与镇压下失败。不同点: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采取了改良的办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封建的统治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涣散性。29.相同点:⑴都是以农民为主体的旧式的农民运动。⑵斗争都采用了暴力斗争形式。⑶都暴露出农民阶级落后性一面。⑷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⑸从作用上看都不同程度地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点:⑴起义原因: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更多归于清政府的腐败内政,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义和团运动则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⑵指导原则和组织方式:太平天国运动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中心.统一的军事调度,并且有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作为行动指南。而义和团基本处于自发、分散状态,没有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也没有革命纲领。⑶在斗争规模上也不能同太平天国坚持14年,转战18省相比。⑷与宗教的关系:太平天国领导吸取基督教的合理成分,为“我”所用,反对清政府;而义和团运动则利用中国本土的各种宗教,来达到联合群众的目的,打击外来宗教及其在华势力,实现“扶清”,而义和团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⑸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提倡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而义和团盲目排外。其阶级局限在于无法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侵略者凭借的先进的生产方式。

  -3-

  

  

篇九:概述义和团运动

  其实对于庚子国变我本来说不上有了解,对义和团的运动也限于历史课本上曾经给过的爱国救国运动的评价,原本是抱着激动的心情想要回顾下这段历史,赞美下在历史上即使官方不作为人民也从未停止过的反抗。当然我没有脱离一般情况,在看书之前还是用了比较简单的方式去了解它——百度一下,可是不了解还好,大概知道了它的来龙去脉后,我真的震撼了,历史课本上给的评价现在看来真是不太确切的,甚至有人称其为故意美化。了解了一点之后,我觉得这是个很值得研究的悲剧。我决定写这个。在别人还在纠结什么题目的时候我就从图书馆把相关的书借来了。在只能借5本书的艰苦条件下。我还把一本的名额分给了一个期刊。因为那上边有一篇对学生运动的评价。我觉得这两者是有联系的。虽然那并没有给我提供可以引用的内容,但也帮助我整理了自己的思路,看过了那么多之后,对庚子国变,对义和团运动在这个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处的地位我始终摆脱不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不知道由于何种原因,义和团仍被冠以“反帝爱国运动”之称。其实,这个“反帝”的头衔未免牵强,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反洋”,而且是反对一切与洋有关的东西,甚至还包括铁路、轮船、电线杆等等。这是致命的缺点,这愚昧的盲目排外的做法让他们的出发点遭到很多质疑。至于“爱国”是要承认的,确实也反对外来势力,但是实际是被他们杀死的国人数量远远在洋人之上,甚至不客气的说是义和团盲目的反洋运动给列强提供了一个又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加大侵华力度,爱国不当反而害国。自1860年,《天津条约》之后,英法俄日美等各国连续在北京设立使馆。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1900年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1]。、1901年7月25日,《辛丑条约》签署,中国不仅赔偿四百五十兆银两,还被迫将大沽炮台以及京师至海通道之炮台一律铲平,并且被迫同意各国派兵驻守租界地,中国主权彻底沦丧[2]。庚子国变为中国人不堪外国人压迫之民族排外运动,不惜以血肉之躯与敌人炮火相抗,爱国精神可嘉,行动却愚昧。有人说义和团的思想由最原始最落后的反动的宗教思想和进步的反对异民族压迫的思想两种成份组成的。不管当时看来是什么概念,现在看来‘排外’‘灭洋’反映出的多、半是农民知识的狭隘性。义和团是农民的暴动,是拍桌子式的反抗,我很气愤,但仅此而已。义和团赶不上辛亥革命有组织,也远不如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有明确目标。但以它为一场有组织有目标更有力量的侵略提供了舆论基础——八国联军侵华是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由于一场暴动而引来的战争,无论从哪方面说我们都是吃亏了。‘义和团,起山东’开始是以拜神练拳为主,后来发生‘教案’,逐渐演变为仇教团体,自诩有神助,能避炮火,有红灯照、蓝灯照等法术[3]。我看了点义和团起源的资料。这神

  共5页,第1页

  功之类的大概就是来源于他们唱的大戏,一个荒诞不经的来源。背景大概是:戊戌政变后,慈禧以外人偏袒光绪,保护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分子,仇外情绪更烈,山东巡抚毓贤揣摩慈禧懿旨,暗中鼓励拳民,后毓贤调京,袁世凯署鲁抚,压制拳民活动,拳民遂转往直隶发展。直隶总督裕禄最初反对义和团,认为拳民乃恃众戕官之乱贼,应严行剿捕,以免致巨患。但慈禧不高兴,裕禄当然是善于洞察上意的,所以改变态度,招拳民“大师兄”张德成、曹福田等人,待以上宾之礼,并向清廷保荐拳民可用,时义和团大批人马在涿洲、保定一带拆铁路、毁铁路,局势严重。慈禧密召拳民入京,旬日之间,竟有十万之众入京,太后召见拳民首领,言多奖励,从此亲贵争相信从,庙宇府第,遍设坛场,拳民出入宫禁,横行无忌,大肆烧杀,北京陷入疯狂混乱中[4]。作为整个事件不算具体原因但绝对不容忽视的一方面就是传教士。19世纪下半叶,西方主要强国通过同清政府签订条约,使西方宗教获得了在中国内地建立教堂和传教的权力。这群政治家的爪牙自由地进入了中国。可是,大部分传教士利用各种手段在传教地侵占田地、聚敛钱财,甚至越俎代庖干涉中国地方政府的政令;挂羊头卖狗肉,他们挥舞着博爱人道的大旗却干着强盗的勾当,一些入教的中国教民也在传教士的庇护下横行乡里。这种的情况下,以义和拳、大刀会为首的诸多民间组织开始在山东、直隶等地率领百姓攻打教堂、驱逐传教士和惩处不法教民。这一类活动被清政府称为教案,八国联军侵华前的40年间,全国共发生了各类教案800多起[5]。在这种背景下,义和团运动针对的是洋人可是打击的大多数是所谓教民,都是中国人之间的斗争,而义和团运动之所以受到很多人质疑甚至痛恨也是因为类似的教案事件。普通参与者反抗侵略的精神固然可敬,他们对同胞之横暴与结局之荒诞又令人扼腕。有人拿达摩西来和鉴真东渡来比较传教士来华,这虽然有很多美化的成分,但确实很多人本着为宗教献身的信念来华。虽然做出了令人发指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6]。民众对于外来文化的排斥是可悲的,依附于不法传教士横行的中国人更是可悲,尤其引发的在国人之间激烈而无关外国人痛痒的矛盾更是一个悲剧。很多资料上都有这句话:“这件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慈禧”。其实我原来对慈禧的态度不是痛恨,甚至觉得她一个女人背负这样那样的骂名有点重,但现在我开始认为她有点罪有应得了,了解这段历史真的让我对以前的事情改变了许多看法,读史明智,说的确实很对。从外国人的干涉导致废帝计划流产开始,慈禧对列强的态度也一直是模棱两可的,说实话真是欠抽。而对外国公使们的眼中钉也就是“义和拳”和“大刀会”。她的态度也是模棱两可。对于是否镇压义和团,她一直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她对义和团采取了剿杀和安抚并用的策略。而这种态度激发了列强的不满。等的失去了耐心终于限令清政府在两个月以内,剿灭义和团,否则将代为剿平。天津大沽口了英、法、美、俄等国“示威”军舰出现后,事态开始扩大。在最后关头,慈禧退缩了。同意各国派兵进京,并剿杀义和团,外国士兵也已经开始自行保护使馆和教堂[7]。我认为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这种骑墙的政策把义和团推上了这个不归路。

  共5页,第2页

  资料显示:1900年6月16日,慈禧紧急召开了“御前会议”,会上决定,派兵到京郊马家堡一带阻拦西摩尔联军,如果“不服阻,则决战”。这表明,慈禧此时要阻止联军大部队入京的态度仍非常坚决。由于清政府已经按照列强的要求,把天津海防前线的大批部队调去镇压义和团,所以造成京津一带兵力严重不足,而从外省调遣勤王军队短期内也无法到达。在这种危急情况下,慈禧对义和团的态度开始出现了变化。“御前会议”这一天,她下令对义和团暂停镇压,要求将其中年轻力壮的团民编入部队[8]。从这里不难看出,在战争无法避免、自身统治受到威胁时候,慈禧才不得不开始考虑联合义和团抵抗洋人,而并不是列强认为的从一开始便想“联拳抗洋。还是在这一天,双方的敌对行为进一步升”级,义和团开始围攻西什库教堂。天津大沽口外联军的军舰已经做好了登陆准备,此刻,已经不再有人能够阻止这场战争的到来了[9]。开战的时候在慈禧的心里,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来抵御外国入侵。在样以来,义和团多少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然而大沽炮台陷落,就在中国最高当局还在为是否与各国交战而争执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天津开始了。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的迹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10]。慈禧连续三番五次召集了第“御前会议”的时候她仍然为自己留着后路,可是所有这些后路都没有帮助她留住自己的统治,反而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加速或招致了这次侵略的到来。之所以我觉得义和团运动和学生运动有点相似,是因为它们共同的可悲之处。义和团值得可怜的地方也在于此。即使没有被镇压,清廷对义和拳的招抚也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目的是安抚拳民、防止拳民暴动,而其对外宣战则给了拳民一个怒气的宣泄口,同时也在失控的局面中维护了清廷的合法性地位。换句话说,清廷在局势失控的情况下,必须顺应义和拳扮演一个“爱国爱民”的朝廷,如果贸然剿杀义和拳的话,恐怕等不到外国干涉便已经亡于拳民之手了。这大概是清廷“宣战诏书“的意义吧,这也是这个所谓的“宣战诏书”对内而不对外的原因。从这方面看来义和团是可怜的,报国之心没有受到真正的支持,就像所有的学生运动一样,被统治者当成了一种工具,但这次的运动没有给清廷带来任何好处,反而给列强制造了侵华的理由,虽然他们的侵华在当时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义和团的运动确实成了正中下怀的炮灰。以前我觉得学生游行示威是一件很正义的事,什么组织纪律全都不用管,我们有权反抗,但有一次和一个军人交流时他说:唉,你们学生啊,最不让人省心了!就是这一句话改变了我对所谓学生运动的看法。适度的是好事,但过火了,就是一股虚火,看似热烈狂躁,实则无济于事。说不定也变成炮灰。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群体随时都会反抗软弱可欺者,对强权低声下气。如果强权时断时续,而群体又总是被极端情绪所左右,它便会表现得反复无常,时而无法无天,时而卑躬屈膝。可叹的是,天津城破后,那些在门口写“大日本顺民”字样以求保护的,亦不乏昔日横行街上之义和拳民也。拍桌子要消灭所有洋人的时候,不畏流血牺牲奋勇向前冲的是义和团小将,就像无知而又受到蛊惑的邪教拥护者。可悲的冲在最前边,而大人

  共5页,第3页

  物对此的解释竟是童子法力最弱!农民的起义在后方观战的永远是领导,然而在敌人真正来临的时候,那些曾经愤怒不已,点火就着的拳民呵!竟然一下就变成了围观的群众。当了顺民!是的,他们也只有当顺民了,他们本来就没有实力,本来就没有具体的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凭着一种随波逐流的激情能干什么?就像文革时期无头苍蝇一般的红卫兵,一盘散沙,有几分鲁迅先生所言的奴性吧,要是反抗也是死路一条吧。义和团的运动所体现的的不过是一种过于极端的爱国主义罢了。盲目排外,夜郎自大,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对人民的愚昧起到了有利作用。在那样的历史条件下难道能指望拳民的视野达到什么可以称赞的高度么?也只有这样了。一位名叫宫崎滔天的日本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遭到列强瓜分的灾祸,作为中国人应该怎么办?那就只有去当义和团了”,“你如果生在中国,你也会参加义和团去和八国联军拼个你死我活吧?”所以我说造成这悲剧的大部分是清廷,确切的来讲是慈禧。拳民不懂政治,不了解外来势力不是刀棍能击退的,但政府不能不阻止,这种无知的暴动需要的是安抚,而非添油加醋!慈禧不是政治家,不是所有的女人的观念都是妇人之见,但她的确实是。值得称赞的,明白时局的政治家,是李鸿章为代表的诸位清朝大臣。在1900年的这场动荡中,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向朝廷表达了要坚决镇压义和团的态度,但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北京时局的恶化,慈禧数次电召他进京,他虽然回复“立刻遵旨北上”,但却没有离开广州一步。[11]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南方大臣,在获悉了李鸿章的态度后,确定了共同抗旨以求东南互保的原则。南方的大臣们还不断上书慈禧,希望朝廷能够尽快开始和谈。[12]从始至终李鸿章都是不支持义和团运动的,不管真的是文革的夸大还好,宣传的不切实际也罢,很多对于李鸿章不理解的看法也在一一转变,现在看来当时他的决定是对的,仅仅是没有组织性的乱民由于心中愤怒而呐喊的力量是无法与列强的军队抗衡的,在国家实力十分脆弱的情况下,如果鲁莽开战,那么大清帝国将遭到灭顶之灾。以卵击石,不是勇敢,是幼稚。我感到悲伤的是义和团之类的事貌似从未停止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文革中种种没有具体原因的阶级斗争,都是中国人与中国人的战斗,就像两个人争论完大雁怎么吃之后,大雁早就飞走了,中国人往往是在反对外来势力的时候,内部最先吵开,这个毛病一直就没有改过来,从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到文革中红卫兵火烧英国代办处,以及从来就不绝于耳的谩骂。甚至,有的人为了激起国人的排外情绪,冒充日本人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进行谩骂,这种被称为愤青的人总是被一股极端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虚火支配着,不是冷静地反思历史、客观地分析现实,而是动辄破口大骂,经不起任何刺激,头脑发热,歇斯底里,点火就着。这种心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凭着这种盲目的气氛能得到什么呢?到了关键时刻,既不可信,也不足恃。如此“爱国”,实在堪忧。李大钊在其《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抛开李大钊的身份,仅看此语,仍如洪钟大吕。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

  共5页,第4页

  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意大利加波拿里,为国民添祸乱。”但就如同我前边所讲的一样,不当顺民,难道要他们去送死么,他们狂躁,他们无知,但他们不是政治家。要他们怎么样?盲目的暴徒有错可更错的难道不是无耻的侵略和无能的政府么?相比之下拳民更值得同情而非一味的指责吧。我不知道我表达的是否清楚,一开始,我自己也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义和团彻底拒绝西方文明,盲目排斥,盲目暴动,拍桌子伤害的反而是自己人,确实可恨,但是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可能愚昧无知,但至少他们知道国难当头,哪怕是最粗暴最愚蠢的方式,他们也好站起来反抗,哪怕没有实际意义也要呐喊不是么?底层群众并不是麻木不仁的,不是任人欺凌的!他们的可恨,他们的可悲,其实是对无耻侵略和无能政府的职责!吸取教训吧,历史已经给了我们太多伤,现在应该越来越好,就像已经过去的钓鱼岛事件,虽然有主战派大肆叫嚣,但民众对此更多的是理智冷静的思考,政府主导思想也坚定正确。我们正在慢慢变好不是么?一次次的悲剧带来的不可能只有伤痛,更多的思考和前进!的确,很多事情就像小马过河,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在洗礼之后定会笑得更灿烂!慢慢来吧,我们在路上,跌倒也好,伤痛也罢,我们从未停止前进!

  参考文献

  [1][2]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山东:新中国书局出版社,1949年版:第17页,第18页.[3][4]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第12页.[5][8][9]罗敦融.庚子国变记.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页.[6]曾增友.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7][10]中国义和团运动研究会.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四川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8页,第50页.[11][12]林世明.义和团事变期间东南互保运动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第70页.

  共5页,第5页

  

  

篇十:概述义和团运动

  【历史知识点】义和团运动的意义和性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1.义和团运动之后朝廷内守旧顽固派被扫除,它带来这样的结果也影响到了之后发生的戊戌变法。

  2.义和团运动向帝国主义的国家展示了中国人民强大的力量,帝国主义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野心也被粉碎,义和团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让他们看到了中国人是不好欺负的。

  3.虽然义和团运动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但是它其实也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4.义和团运动即便失败了,但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表明了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人民是不会妥协的,必将与之奋斗到底。

  5.义和团一经爆发就引来了国人关注的目光,它的发生对之后各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给这些运动带来了启示和教训。

  6.义和团运动在抵抗帝国主义的同时也保护了中国千年的文化,让它不被帝国主义摧残,得以继续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扬光大。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这一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一:概述义和团运动

 ---------------------------------精选公文范文--------------------------

  义和团运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三册第15课的内容,现就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教学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及编写意图。本课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二是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三是《辛丑条约》。教材编写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维护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

  ----------------精选公文范文----------------1

  ---------------------------------精选公文范文--------------------------

  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心愿。同时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本课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和《辛丑条约》。本课难点:清政府和义和团的关系(三)教学要点: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拳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2、平原大捷3、义和团的斗争口号及义和团在京津地区的发展二、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4、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5、俄国制造海兰泡大惨案三、《辛丑条约》----------------精选公文范文----------------2

  ---------------------------------精选公文范文--------------------------

  、《辛丑条约》的签订时间和主要内容

  2、《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二、目标分析。根据教学大纲、《调整方案》、教材及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xxx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3、思想觉悟目标:使学生能关心国家大事,增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祖国统一的责任感和热情。三、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展示诗歌“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精选公文范文----------------3

  ---------------------------------精选公文范文--------------------------

  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是为了创设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立即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接着引导学生默读课前提示,然后提问“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加深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既是对前几课内容的复习同时也便于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分析。“义和团的兴起”一目,叙述了义和团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两个历史阶段。该目我讲明了四个问题:1、义和团的最初名称、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和主要成员,对义和团的主要成员,强调以贫苦农民为主。并着重指出:从本质上说,义和团运动仍然是农民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主要斗争目标是帝国主义。这是民族危机加深而资产阶级尚处于幼弱时期的特殊历史环境决定的,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广大农民不但是同封建势力斗争的----------------精选公文范文----------------4

  ---------------------------------精选公文范文--------------------------

  强大力量,而且也是同帝国主义斗争的强大力量。2、平原大捷。平原大捷是义和团的兴起阶段到发展壮大阶段的转折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在中国传教的权利等史实,然后指出,1899年秋,山东平原县朱红灯领导的反清武装起义,就是由群众大规模的反教会斗争引发的。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要求学生记忆。还指导了学生阅读《义和团歌谣》,以便学生加深印象。3、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一个部分。对此我讲清了“扶清灭洋”的核心是“灭洋”,从属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斗争总目标。同时也指出了这一斗争口号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xxx本质缺乏认识,反映出义和团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处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4、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这与慈禧太后承认义和团的合法地位,改剿杀政策为利用政策有直接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中的另一个问----------------精选公文范文----------------5

  ---------------------------------精选公文范文--------------------------

  题。我注意讲述了慈禧术后利用义和团的险恶用心。从1900年夏开始,义和团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我要求学生读了课文中《义和团的武器》、《义和团的团旗》、《义和团战士》三幅插图,这有利于学生对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产生正确的联想。

  “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与上一目是这样衔接的“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帝国主义列强一面进一步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进行武装干涉。”我使用了《义和团运动的形势》挂图,形象地说明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进军路线,也便于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具体史实。同时还提醒学生,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中的“奥”、指的是奥匈帝国。本目讲明了四个问题:1、廊坊----------------精选公文范文----------------6

  ---------------------------------精选公文范文--------------------------

  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2、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义和团在天津和北京的战斗,使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这里我突出说明了,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并指出,天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送“得胜饼”和绿豆汤慰劳义和团前线战士,说明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斗争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民心所向。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清政府发布“剿灭”义和团的上谕,义和团运动转入低潮。这时我引导学生看了《清兵屠杀义和团战士》插图,以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教材中说:“义和团运动在中外xxx势力的镇压下失败了”。我指导了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对这句话的含义展开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义和团运动自身的弱点,还讲清这是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4、八国----------------精选公文范文----------------7

  ---------------------------------精选公文范文--------------------------

  联军的侵华暴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对于小字叙述的八国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指导学生进行了默读,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同时还指导学生读了课文中《八国联军炮毁后的北京正阳门和北京街市》插图,为学生了解八国联军的侵华暴行提供了形象资料,使学生有了直观的印象。在八国联军进攻天津的时侯,沙俄在中国东北黑龙江边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沙俄军队还强占了中国的江东六十四屯。这充分暴露了沙俄野蛮、贪婪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

  “《辛丑条约》”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在此我提醒了学生同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的国家,除出兵中国的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之外,还有比利时、西班牙、荷兰三国,共十一国。讲明了两个问题:1、《辛丑----------------精选公文范文----------------8

  ---------------------------------精选公文范文--------------------------

  条约》的主要内容。条约的主要内容,教材列举四点,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去记忆。第一,经济上,“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第二,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第三,军事上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同时指出,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又对中国进行了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进一步确定了清政府充当帝国主义忠实走狗的地位,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2、《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指导学生通过对条约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自然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以上内容讲完之后,进行了小结,概括了本课所学内容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识。----------------精选公文范文----------------9

  ---------------------------------精选公文范文--------------------------

  最后,还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深化了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四、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本课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作为一名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和国难的。同时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讲述,和对“《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一问题的分析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精选公文范文----------------10

  

  

篇十二: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义和团运动:

  (一)爆发原因:

  1、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

  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2、义和团爆发的根本原因: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

  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3、导火索:1899年10月上旬,山东省平原县杠子李

  庄,因教民欺压群众,义和团便冲击当地的教堂。知县蒋

  楷派兵前往镇压。朱红灯率团民二三百人(一说近千人)与清军进行战斗,将其击败。至今在平原乡间还流传一句谚语“义和团起平原,不到三月遍地传”。

  (二)失败原因:

  1、义和团运动本身的缺陷性和盲目性。①义和团作为农

  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②义和团本身具有巨大的破坏性。

  2、义和团没有严密的组织形式。3、没有先进的政党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4、清政府和外国势力的联合镇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

  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失败。

  (三)历史意义:

  1、义和团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反

  侵略的伟大气魄和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2、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

  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

  3、义和团运动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

  响。

  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①所处时代:都发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近代前期;②运动主体:都是以农民群众为主;③领导者:农民阶级;④斗争方式:斗争武装斗争为方式的农民革命运动;⑤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群众,都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⑥结果及原因:都是由于农民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在中

  外反动派联合镇压下失败的。⑦作用: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不同点:①时代背景: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19世纪中期,中国社

  会性质开始变化,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其爆发的根因;义和

  团运动发生在19世纪末,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深重,民族矛盾是其根本原因。②矛头所向:太平天国要推翻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矛头指

  向帝国主义。

  ③持续时间和波及范围:义和团运动持续时间14年(1851—1864),波及范围大半个中国,转战18省;

  义和团运动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主要在山东、京津地区活动,时间和范围不如太平天国运动。

  ④组织的严密性:太平天国有严密的组织(拜上帝会和太平军军事编制),有公认的领袖,组成领导核心;义和团组织松散,没有公认领袖,缺少统一指挥。

  ⑤斗争水平:太平天国有明确的革命纲领,斗争水平高,其《天朝田亩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农民革命的思想结

  晶。义和团没有纲领,斗争水平低,被清政府利用。

  ⑥对外关系上:太平天国领导人吸收基督教的合理成分,形成拜上帝教,组织动员群众,太平天国有平等的外交思

  想,有灵活的外交策略,主张向西方学习,《资政新篇》首

  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方案,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义和团盲目排外,不能区分资本主义侵略和外来的先进文明,具有明显的反资本主义的落后性。⑦指导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借助西方基督教理论,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结合起来;义和团信封神袛,持符念咒,设立神坛拳厂,具有浓厚的封建迷信思想。

  思想意识:

  1、爱国思想

  义和团具有朴素的爱国思想,对外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十分痛恨。他们表示:“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还有些义和团组织更希望能使国家从屈辱的境地摆脱出来,如当时的红灯照就宣布要以法术“远赴东洋,索还让地并偿二万万之款”。

  2、排外思想与爱国思想相对应,义和团也存在一些排外

  的思想与举动。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应当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不能简单化处理。

  3、迷信思想

  义和团存在大量的迷信思想,这是由于构成义和团员主体的中国农民在当时缺乏先进的思想武器,只能以落后的迷信思想来解释外国侵略者给中国带来的灾难,当时的义和团普遍认为中国的灾难是遇上了“劫运”。称“劫运到时天地愁,恶人不免善人留”(《庚子大事记》)。这些迷信思想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起到了一定作用:共同的迷信思想成为联结各个义和团组织的纽带,使义和团在组织松

  散的状况下仍能坚持斗争。

  4、忠君思想

  由于封建思想的毒害,许多群众都有传统的忠君思想,在义和团运动中的“扶清灭洋“口号就是一个表现。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一些群众认清了清廷的本质,不再对其抱有幻想,转而提出新的“扫清灭洋”口号。

  

  

篇十三:概述义和团运动

 [历史]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建议地位分析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世纪末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重点难点突破方案.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兴起: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

  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①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②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③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④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深渊。教法建议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示例如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简表战争时间条约危害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瑷珲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中法战争——《中法新约》法国侵略势力深入到西南地区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学设计示例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思想: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

  题能力的好素材。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师: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生:义和团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篇十四:概述义和团运动

 第15课义和团运动【教学目的】基础知识:义和团的组织形式、活动地区。平原大捷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义和团为什么提出“扶清灭洋”的斗争的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事迹。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八国联军的暴行。《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思想政治教育:1.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掠夺空前残暴和野蛮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国耻与国难。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的坚决反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能力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辛丑条约》主要内容的学习,说明《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教学难点】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辛丑条约》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倍受列强屈辱,沦为半殖民地。特别是甲午战争后,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救国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戊戌变法刚刚失败,分散在各地的反侵略星火形成燎原之势,汇合成义和团运动的熊熊大火。讲述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二义和团运动的经过(一)兴起(阅读教材P87大字第一段,让学生找了义和团的原名、活动地区、组织形式、主要成员。)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民间秘密的反清组织。它设坛口(拳场),由祖师、师兄收徒,传授拳棒武术。拳民把神话传说、小说、戏曲中的人物当作崇拜对象,如:以侠义著称的关羽。在反清斗争中,他们分送传单约请其它拳场支援作战,‘传单一出,千人立聚’。(“活动地区”落实在地图上。)随着外因侵略势力的深入,洋人在能商口岸、势力范围内修铁路、架电线、办工厂、倾销产品,清政府为支付臣额赔款,加紧搜刮,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等贫苦群众破产失业。他们亲身体验头列强的压迫,把斗争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山东、河南、直隶

  的农民参加义和团的最多。(看教材三幅插图)(二)转折:“平原大捷”(1899年)“扶清灭洋”为了变中国为殖民地,列强重视控制中国人的思想,派传教士在中国各地建立教堂、教会,传播基督教,扶植自己的势力。入教的中国地痞、恶棍仗势欺人。清朝地方官不敢治罪。教会还霸占中国人的土地,破坏民间风俗习惯;教士往往充当本国间谍。中国人民纷纷加入义和团,开展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爆发。他们战胜清军取得“平原大捷”。(指导学生看彩色地图册P13“义和团运动形势”,找到平原大捷发生的地点平原县、山东义和团领导人朱红灯、发生时间1899年。阅读教材P88关于“平原大捷”的小字。)“平原大捷”后义和团力量越来越强。他们提出“扶清灭关”的口号。提问:“扶清灭洋”是什么意思?这个口号是否符合当时的形势?为什么?在当时的中国,最主要的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才的矛盾,所以“扶清灭洋”的口号符合形势的需要。这时,慈禧越发不得人心,她想废光绪另立傀儡的事也遭到列强反对。慈禧决定利用勇猛的义和团报复洋人,承认他们是“自卫身家”的合法组织。“义和拳”正式改名为“义和团”。这为义和团在京津地区发展壮大开辟了道路。(三)壮大:廷进京津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像不可阻挡的洪流一般,大举挺进清朝统治的心脏(京津地区)。他们张贴文告,号召人民起来反侵略;向群众传

  授武艺。京津地区大批贫民、手工业者、部分爱国清军踊跃加入义和团。家家户户铸造兵器的丁当声此起彼伏。义和团的文告道出了人民的心声:“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指导学生看教材两幅插图)(四)高潮:反抗八国联军,保卫京津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局面。眼看列强在华利益将不保,列强决定直接出兵中国,扑灭义和团运动的烈火。(八国联军的组成、指挥官、让学生在书上找。说明“奥”是“奥匈帝国”。)1900年5月31日——6月2日八国联军450多人先后开进北就。6月10日,八国联军2100多人由英国军官西摩尔带领,从天津进犯北京。17日早里,敌海军攻陷在沽炮台。(指导学生看彩色地图册“义和团运动形势”中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展示投影片“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见下图))。八国联军由当时世界最强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组成,装备着洋枪尖炮、兵舰。义和团虽然士气高昂,但毕竟只有长矛、大刀、棍棒之类原始的武器。怎样对待与敌方的巨大差距呢?指导学生看彩色地图册“京津地区义和团反帝斗争形势”地图)西摩尔想率部乘火车从天津前生育北京。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拆毁沿途铁轨,拦击敌人。廊坊是天津到北京铁路线上的必经之站。八国联军一面修复铁路,一面前进,并占领廊坊车站。义和团的“廊坊大捷”就发生在此时此地。(请学生阅读教材关于“廊坊大捷”的小字。展示投影片“廊坊大捷”)提问: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义和团在对敌作战中一个突出的优点是什么?(勇猛,不怕牺牲)1900年6月12

  日—18日义和团在廊坊狙击敌军长达6天,趁着敌军修铁路、筑炮楼的时候,他们凭着大刀、长矛和血肉之躯,迎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耗光了敌人的子弹就进行肉搏,只要有一息尚存就继续战斗,不惜以个人生命的牺牲换取全民族的继续生存。西摩乐带领的这支八国联军在铁轨处处被拆,突袭防不胜防,伤亡不断增加的窘境下,决定放弃去北京,逃回天津租界。事先,八国联军做梦也没有想到会遇到中国人的抵抗,而且抵抗得如此顽强。他们梦想的是旅游一般乘火车到北京,召开瓜分中国的盛宴。“廊坊大捷”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阻止了西摩尔部队对北京的进攻。天津是华北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列强侵略势力在北方的基地。(指导学生看彩色地图册“天津反帝形势”地图,找到老龙头车站、紫竹林租界的位置。)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军从6月中旬起就投入保卫天津的战斗。海河东岸的老龙头车站是铁中交通枢纽,连接大沽、北京。控制了这里就切断了援救西摩尔的敌军西去之路。1700多名俄军盘踞在车站,常袭击义和团。双方战斗不断。1900年6月18日,一支联企图从铁路前支救援西摩尔。曹福田率义和团几千人在清军炮火配合下将车站包围。清军射击瞄得很准,义和团奋不顾身地冲锋,像一条长链困住车站中的敌军。战斗持续了一天。俄、日、德、英、法国全部驻防天津的军队都投入战斗。他们被义和团耗得精疲力尽,正打算放弃车站,退回租界,敌援军赶到。义和团和清军缺乏后援,最后被迫撤退。这一战使援助西摩尔的联军放弃了西去的计划。西摩尔最后也只好返回天津。

  海河西岸的紫竹林租界有英、法、德、日等国列强建立的码头、银行、工厂、教堂等,大批外国官员、商人、传教士集中在这里。租界还是侵略军的军事基地。(进攻紫竹林租界的故事,请一个课前准备的学生照稿朗诵,配上一段其他学生选的音乐。稿子可根据课文内容加工充实,朗诵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提问:这个故事反映出义和团对敌作战中除了勇猛,还有一个优点,是什么(机智)在北京,自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京效、直隶各县义和团纷纷进京。他们手持大旗,队伍整齐,驻守官署,传授武艺。北京城成了义和团的天下。八国联军的入侵燃旺了义和团仇恨的火焰。他们大举烧毁城内的教堂。当时法国天主教在北京最大的教堂是西安门内的西什库教堂。6月15日,义和团向西什库教堂发起进攻。堂内有坚固的防御墙,法国、意大利海军士兵在此防守,是北京较强大的侵略势力堡垒。17日,清军也参加围攻。炮火把钟楼顶部掀起,击落正堂顶上的白色十字架。义和团还射火箭、挖地道、埋地雷,围攻长达63天之久。可是由于清军将领暗中勾结法国教士,甚至在激战中竟然不打敌人而向义和团放冷枪,这座教堂始终未能攻克。由于敌人的挑衅,义和团还进行了围攻外国使馆的战斗,长达8星期。(五)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7月中旬天津陷落。慈禧见势不妙,派人与洋人求和。8月4日,八国联军2万多人沿大运河进犯北京。慈禧任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加紧求和。8月14日,英军攻破广渠门入城,八旗军溃败。其它各国军队相继杀进北京。8月15日凌晨,慈禧挟光绪逃往西安。她当初

  宣布义和团是合法团体,不过是为了利用义和团报复洋人;现在见义和团已没有利用价值,就在太原发布上谕,命令清军求助八国联军,将义和团“严行查办,务尽根株”。她的手段千变万化,目的只有一个:保住自己在中国的统治地位。(指导学生看教材P91插图:清军、八国联军逮捕义和团战士)提问: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公开烧杀抢掠,把辉煌的帝王之都变成了人间地狱。他们甚至拍卖赃物,按官职高低瓜分赃款。抢劫过的官署、民房、店铺往往被烧毁。文物、图书等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惨遭劫难。《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17世纪古天文仪也被德国强盗运到柏林。在东北,沙俄以报复义和团拆毁铁路为名制造了海兰泡和江东64屯惨案,强占中国领土。(请学生新闻记者教材P91——P92小字、P92大字第一段。)提问:重温这段国难、国耻,怎样才能使这样的悲剧不再在祖国的土地上重演?(六)历史意义:击碎“瓜分”梦,唤醒中国人义和团的英勇战斗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把中国完全变成外国的殖民地是不可能了,只能利用慈禧为首的清政府来统治中国。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它的失败也唤醒了更多中国人的觉醒。他们意识到:要想振兴中国,必先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三《辛丑条约》(一)签订时间(1901年)(展示投影片“双方代表的合影”)1901年,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英、

  法、美、德、日、意、奥、比、西、荷十一国签订条约。这一年是中国农历“辛丑年”,故称“辛丑条约”。条约内容十分苛刻,可是慈禧仍乐于接受,因为她重新被列强选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二)主要内容、严重危害(先让学生在书上找到“主要内容”,划重点)提问: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赔款数目是多少?中国有哪些主权上的损失?对比《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哪个对中国危害更大?为什么?无论从赔款的数字还是从主权丧失的程度来看,《辛丑条约》都是空前丧权辱国的。此后,清政府完全投降帝国主义列强,成了他们的傀儡。中国彻底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小结】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坚决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垮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也促进了中国人的觉醒。过了半个世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义和团运动正是这伟大斗争成果的奠基石之一。【作业】P93一、二、三【板书设计

  第15课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二义和团运动的经过(一)兴起(二)转折:平原大捷(1899年)“扶清灭洋”(三)壮大:挺进京津(四)高潮:反抗八国联军,保卫京津(五)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六)历史意义:击碎“瓜分”梦,唤醒中国人三《辛丑条约》(一)签订时间(1901年)(二)主要内容和严重危害曹福田张德成义和拳朱红灯

  

  

推荐访问:概述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概述